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计算机技术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课程

第1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TCP/IP;协议;实践;三网融合

1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属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关注和趋势的期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并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技术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计算机网络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作为三网融合技术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对于做为技术支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有所不同,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也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侧重于网络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对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侧重于实践应用的加强和前沿技术的延伸,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要相互兼顾。使学生从“会用”过渡到“怎么用”,进而达到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简单故障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按照网络的体系结构划分,比较典型的有七层的开放式系统参考模型和四层的传输控制协议及网络协议模型。前者是具体的理论模型,后者是事实模型。综合两类模型,理论授课采用从底层到顶层的顺序,按照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应用,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理论授课。理论知识经典、抽象,实践应用却日新月异,变化很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理论相对比较稳定,侧重点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应用当中。所以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实践应用,并且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性。同时考虑,学生生源地不同,计算机水平也各有差异,所以在理论教学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尝试设置不同等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安排既有基础性的网络的制作、底层通信协议的分析,也有面向用户应用层的路由的静态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配置、也有关于域名服务器的正反向设置等内容。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通过实验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解答学生“为什么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以及“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能干什么”等疑问。结合当前广泛使用的WIFI通信,介绍当前研究比较热门的“5G”通信和单向实现的“LIFI”通信技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明确课程的前沿技术和广泛应用。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单方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单方面听课,课堂上没有互动。老师讲的口干舌燥激情澎湃,学生一言不发玩手机漠不关心。这种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设置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了解,学生对家庭无线信号改进的措施,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在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学生对智能控制的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从现象到理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板书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日益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教育,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外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板书侧重于每次课程的章节内容,多媒体侧重于案例分析,协议的演示等,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则以知识点的形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相关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师的沟通,实现一对一的答疑。在PPT中会增加图表、数据、案例和多媒体教学等素材,来辅助完成课堂的理论教学环节。例如介绍运输层的协议的时候,就结合具体网络通信中协议解析图、树状图来进行教学。直观地具体介绍三次的建立连接过程和四次的释放连接过程。针对于不同连接中的各条指令具体说明具体的协议类型,协议封装,协议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点,可以强化课本上对于网络通信协议的格式内容了解。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中,尽可能的要求学生查找当前关于网络应用的一些软件及前沿知识,多强调知识的应用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4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现在采用“1+1+1”的考试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更具有全面性。第一个“1”指的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第二个“1”指的是阶段考试情况。拟采用以大作业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考试方式。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际的校园网的架设方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字校园网案例。培养学生资助查阅资料,根据设计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楼方案进行方案论证、方案的分析、设备的选择、费用的预算等能力。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实践的能力。第三个“1”指的是最终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根据工程要求计算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2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计算机仿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通过建立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而在计算机上对系统进行实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技术。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性强的课程。目前,大部分院校对该门课程的讲授主要围绕计算机仿真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来开展的,而在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仿真计算、仿真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讲解还存在薄弱环节。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重理论分析,轻仿真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为此,应加强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突出系统仿真建模分析实验,建立仿真实验的内容体系,强化仿真实验过程管理,以达到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仿真技术领域的运用能力。仿真实验的内涵就是针对仿真实验对象,建立仿真实验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上开展仿真运算与结果分析的一种实践活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一般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发现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验环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尤其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这门课程,具有系统针对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因此,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实验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已经成为本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1仿真技术实验课程的目的、分类及特点

计算机仿真实验课是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仿真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开展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开展计算机仿真实验课程改革,需要从实验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课程评价等几方面入手,以达到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教学内容通常分为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系统仿真两个方面,因此,仿真技术实验可分为连续系统仿真实验和离散系统仿真实验。另一方面,按照仿真的作用和目的来分,仿真技术实验领域也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系统设计仿真实验,即对尚不存在的假象系统开展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来观察系统设计的各项性能参数。二是仿真对象的系统分析仿真实验,即对已有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针对存在的已有系统,构建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以观察和分析系统,来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变化规律。三是系统模拟训练仿真实验,利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或半实物仿真技术,构建训练系统的操作训练模型和模拟训练仿真环境,为系统的操作人员提供模拟训练的实验平台。根据仿真技术实验的目的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要求,仿真技术实验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实验对象的针对性。仿真实验必须针对某个具体的对象或系统开展仿真实验活动。如一个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应从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入手,明确数学模型中各参数的含义和参数之间的物理关系,以此开展仿真实验才具有针对性,而不能笼统地给出一个仿真计算的式子,不加分析就开始进行仿真计算。二是仿真实验模型的有效性。仿真实验模型是仿真实验系统的一种抽象,与实验系统和内容结合紧密,学生应从掌握仿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可计算的仿真实验模型,以便开展仿真实验教学活动。三是仿真实验过程的完整性。仿真实验过程包括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仿真实验等过程。从仿真实验对象或系统入手,对仿真实验目的,建立仿真实验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掌握的仿真软件或熟知的仿真实验环境,将数学模型转换成仿真计算模型,开展仿真实验,最后对仿真实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四是仿真实验环境的可操作性。仿真实验依赖于仿真环境与仿真软件,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仿真模型,需要在不同的仿真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环境与仿真软件,有通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C++、VB等;有数学计算能力较强应用软件,如Matlab;有针对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如GPSS。还有针对不同领域的专业性仿真软件,如流体工程仿真计算软件Fluent,机械设计与虚拟样机仿真软件SolidWorks、Pro/E和UG等。因此,仿真实验的开展应根据仿真实验对象,仿真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正确的仿真实验环境和仿真软件。

2仿真技术实验课教学体系建设

仿真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配合仿真技术课堂教学要求,合理安排仿真实验项目。如在连续系统仿真方面,应针对仿真对象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和结构图等不同模型开展仿真实验,以了解不同模型表示方法的仿真技术。在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方面,要结合相关专业对不同仿真技术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仿真对象。即从建模表示、模型处理、仿真算法设计、仿真结果分析等方面,设置仿真实验案例。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要加强仿真实验前学生的实验准备,以及熟悉仿真实验环境、做好仿真实验过程记录、仿真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2.1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仿真技术属于一门应用类型的课程,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理论性强,同时还蕴含着大量的工程性知识。因此,该门功课的建设与改革要突出工程性和应用性,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作为一门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主要涉及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考评、教学过程实施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计算机仿真实验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的培养。

(1)实验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员掌握计算机仿真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针对各自研究方向与领域,培养学生开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用的能力,以及能独立开展实验研究,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仿真思维,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仿真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从仿真技术体系来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相似理论、建模理论、建模方法、仿真算法、仿真语言、仿真工具,仿真实验、仿真数据处理与仿真VV&A等。从仿真知识体系来看,课程除涉及大量基础数学知识外,还涉及系统、模型与仿真的概念、方法及分类,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式系统仿真、面向对象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等。这些都为如何确定仿真实验内容提出了挑战。为此实验课程内容安排上,我们提出了单项仿真实验与综合仿真实验的解决思路,围绕能力培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通过单项仿真实验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通过综合仿真实验让学生掌握仿真技术的系统知识和仿真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单项实验内容包括:系统建模实验,仿真工具运用实验,仿真系统运行实验,仿真数据处理与可信度评估实验等。综合仿真实验主要包括连续系统仿真实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实验,先进系统仿真实验,虚拟现实仿真实验等。

(3)实验组织实施与管理仿真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既要遵循实验课程教学规律,又要突出实验课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给学生讲解熟悉实验环境、理解仿真对象和仿真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参与实验方案与计划的制定。根据仿真实验特点,由学生独立或与实验小组完成整个仿真实验过程,重视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还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提交仿真实验后的体会等。在实验安排方面,加强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步结合。在实验学时方面,突出课堂实验与课后拓展实验相结合,即单项仿真实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主要安排在教学课程的学时内。对综合性仿真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在制定完实验方案和计划后,可让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去完成实验。在实验课程的考核管理是实验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应加强实验课程的过程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督促学生自觉开展实验活动,达到开设仿真实验课的目的。考核成绩可以按学生的仿真实验准备情况,实验完成质量,实验过程表现与实验报告质量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

2.2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

实验教学既是教学活动,又是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突出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课教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过程开发的教学模式进行,即在明确仿真实验任务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制定仿真实验任务的计划和方法,编写如何做好仿真实验的准备工作条目,提出每项仿真实验的思路和注意事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仿真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还要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重视仿真实验准备工作仿真实验准备工作是开展仿真实验的前提。仿真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仿真实验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仿真实验目的,制定实验工作步骤以及熟悉仿真实验环境、仿真语言和仿真工具等。要针对仿真实验的对象或系统,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对象和系统的特性,为下一步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作好仿真实验前的数据收集与准备工作。

(2)强化仿真实验建模分析模型是研究对象或系统的抽象,也是仿真实验的基础。仿真模型的建立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系统进行抽象的过程。没有正确抽象和描述的仿真模型,就无法开展正确的仿真实验。对于连续系统或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模来说,通常需要根据对象的物理特性,变量特征和仿真实验的目的等开展系统实验建模分析。模型分析主要包括模型的使用对象,模型假设条件,模型内部要素的作用机理,模型简化,模型的表示方式,以及输出结果形式等。建模分析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面向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突出仿真实验技术应用仿真实验技术主要包括仿真实验设计,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这些仿真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热情有着重要作用。仿真实验设计主要是制定仿真实验方案,包括编写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初始条件设定等。仿真实验算法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在这一方面要充分让学生去阅读相关文献,为仿真实验设计高效、正确的仿真算法。同时,在算法设计时还要考虑到仿真实验环境,仿真实验环境包括仿真所用的软件和硬件等。在此教师主要给学生以引导和提示,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实验环境,摸索和掌握各种实验工具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编写仿真实验程序、设计计算步长等相关仿真计算工作。仿真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仿真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同时,还要通过仿真实验,教会学生对仿真对象变化规律如何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

3仿真技术实验课教学案例

以连续系统仿真为例,对起重机吊运系统特性开展研究。利用起重机吊运系统仿真实验,进一步阐明仿真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仿真实验前准备

在实验准备阶段,首先要认识仿真对象,弄清仿真对象的系统组成,即系统是有哪些实体对象构成的,系统中各个实体的参数属性,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在本案例中系统由起重机小车、钢丝绳和吊运的货物构成。其次,是要明确仿真实验的目的,即起重机小车的移动速度、吊绳长度和货物质量等相关参数,对吊运时货物摆角的影响。三是系统抽象,对系统中无关的因素进行简化,如忽略吊运时吊绳长度变化、风速和前后摇摆等影响,以降低系统建模的复杂性。四是收集实验所需数据,为系统建模做好准备,如货物的质量、吊绳长度等。

3.2实验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准备工作,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仿真目的建立仿真实验对象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首先考虑模型的初始状态,给出了初始条件下的参数和方程。其次,考虑货物吊运时的摆动,即在某一摆角下的系统状态,以此建立该状态下货物吊运摆动角度与货物质量、吊绳长度和吊运速度之间的计算关系。这样就为下一步的计算机的仿真计算奠定了基础。建立的起重机吊运货物时的数学模型。

3.3仿真实验

根据上述的实验模型,开展仿真计算。仿真计算可以采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也可采用数值计算和科学分析软件Matlab来完成。对于Matlab软件来说,即可采用M文件编程方式,也可利用SimLink方式进行交互式仿真。因此,在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独立思维,利用不同状态下的参数计算开展系统的仿真实验。

3.4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就是对仿真实验计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获取系统的相关信息和实验结论,达到仿真实验分析的目的。在计算结果分析时,要让学生观察多组输入输出数据对系统的影响,来进一步认识系统。如在吊运过程中,通过修改吊运货物的质量,吊绳的长度和水平运行速度,来计算和观察吊运摆角的变化,以此来达到认识起重机吊运系统的性能和变化规律。

4结束语

第3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必修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由于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存在差异性,因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模式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中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课程存在的教学弊端,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策略,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阐述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对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基本掌握能力,在操作使用方面也相对得心应手,具有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次要的,这种思想存在认知上的偏离,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起到指引作用,告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继而激发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特点。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促使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跟随时展脉搏,从而将这部分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涵盖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实践知识,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来说,其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知识,包含概念、技术、原理等等;实践部分,重点在于计算机使用,还教授学生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基于信息技术处理层面来说,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存在很多知识点,在有限课时之内,教师要优化课程安排,确保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针对学生之前涉列过的知识可以适当删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与组织教学,达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目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学,要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能够将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基于实践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完美融合,优化教学进度安排,并且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印象,与此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更全面的学习信息技术,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三、课程教学模式

从现状分析来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知识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内容更为生动,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自主学习热情度不高,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准备一连串的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播出,这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信息量,而且速度极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收到的知识相对较多,他们在一节课之内根本不能完全吸收,知识连贯性无法得以保障,这使得学生难以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感兴趣,长久下去将会产生厌恶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控,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松弛有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存在着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可谓是参差不齐,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加大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联合教学目标,并且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要选定多层次,且多取向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从学生具体情况着手,积极调整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课后作业可以在一起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从而降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实践课程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任务,筛选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计算机及互联网除了可以带给学生应用技术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娱乐功能,这部分内容必将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因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部分知识,信息因势利导,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娱乐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法

从某种层面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将其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信息素养,因而在进行期末考核时不能依靠单一的考核形式,需要从全面性的角度对学生整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针对课程考核而言,需要引起更多的考核模式,例如:日常教学中,采取提问方式,或是增加部分测验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强化其知识复习能力,上机实践操作中,需要设置综合类的实验,提升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知识,还能不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大面积提升。根据平时考核,学生实际掌握能力教师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通过分析及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给予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材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筛选上准确掌握时展步伐,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远远不如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多教材涉及到的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已经得以升级改造,与此同时部分软件升级速度较快,而教材中则还停留在旧版本,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促使其在实践操作中难以真正开展实际操作。因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需要不断优化,针对基础概念及原理部分,教材中可以适当保留,而对于实践软件使用,或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技术,教师可以以网络课件形式得以呈现,网络中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更新速度较快,通过网络形式更为便捷,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操作,掌握前沿技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提升学生日后社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本文中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及内容筛选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宇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2]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董高原.浅谈有效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0(22).

[4]孙庆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4).

第4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240-01

伴随着信息发展的高科技时代,网络和计算机的崛起是必然的一种趋势,这对于各个行业来说却是一种挑战,这就导致了各个行业争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网络人才。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强调了动手能力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全面的技术性人员。伴随着这种现象的产生,就导致了网络技术服务的出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市场,能够满足市场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程度。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应该改变其课程模式和课程理念,构造出是适合当今时展的课程体系和指导思想。

1 计算机课程体系构成依据的思想

在进行构造告知院校课程体系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程度,还应该有针对性根据人才的需求进行岗位的培训工作,满足所要求岗位的技巧以及职业素养。其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本着就业的思想进行,针对的培训课程应该直接面对以后在完成某项实际工作的要求而进行。出了要按照社会的需求程度和需求目标进行教学,还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性,将理论和实际工作兼顾在一起,按照学生的认识方式和职业的发展规律来组织程序化的课程。突出职业教学的培养目标,着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当中着重体现培养所应有的条件,充分考虑到实验、实训的环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考虑大哦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点以及考核点的融合。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

2.1 局域网络

局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缩写为 LAN)它的主要应用包括:总线型局域网及以太网、令牌总线形局域网、令牌环形局域网、交换式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包括FDDI、快速以太网、ATM局域网)、典型局域网(包括windows NT、Novell网络)、移动网(GSM)等。局域网具有以下特征:地理分布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协议简单,结构灵活,建网成本低,周期短,便于管理和扩充。

2.2 因特网

Internet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的信息互联网络。它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如:网页浏览(WWW)、远程登录服务(Telnet)和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电子商务服(EC)等服务,为广大用户访问网络提供了方便途径。

2.3 ATM

ATM网络是由ATM交换机和ATM终端经链路连接而成,ATM是以分组传送模式为基础并融合了电路传送模式实时性能好的优点而成,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统计时分复用能力、采用的基本传送单元为信元和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方式,可综合多种业务流,同时可实现VP和VC两极交换。ATM已经广泛应用于主干网,大有取代FDDI和交互式快速以太网的趋势。

2.4 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同时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以及射频技术。其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无线网络是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3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专业的知识体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专业的教育团队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出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所提出的“双师素质”指的是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以支持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为主的。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网络资格证书、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还应该具备专业的授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能够迅速的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的复合型人才。[2]

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完善课程,其中就主要的环节指的就是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落实职业岗位的实质性改革。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解决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了课程的思想、地位、内容、目标以及考核标准。其载体的选择、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等问题。为此,相关的轩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经开始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习题花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并且利用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阶梯,有计划逐步的将专业的学习领域演变成国家所要求的课程。

4 结语

这里所指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的复杂程度不亚于金字塔的原理。所以说针对这种复杂又系统的工作,就应该制定出相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系,既要保证涵盖高等教育理念,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地方经济政策,符合现代的要求,符合地方的要求,从而培养出更多高师资力量的队伍,符合工作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只有符合了以上的要求,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素养的高等人才职业体系。只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只有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我国才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梁铭,莫足琴.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2009.(09).

[2]张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2011.(10).

第5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普通教育的整体改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形式间的纵横联系,需要整体观念的指导,需要注重整体效益。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计算机技术最优化的功能。 下面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运用计算机技术,加深感知,促进各门课程的掌握。 教学过程有时候是一种很抽象的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繁简、 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 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加深对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即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任何一课时,绝大部分学生对所讲知识都没有过感官上的认识,只是根据文字去想象,如果用到计算机技术,下载直观的实物图片, 并给出信息词,几分钟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复述,课堂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不常见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的浅显的、动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配合,通过自己或与学生们的协作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三、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 中,我用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导入,学生们兴趣大增,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了话题; 在教学中我用实物投影,让同学们了解所学课程当中某些东西的只管形象,这样不仅增强了感官认识,也为理解做了必要的知识的铺垫。而这样的效果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前教师可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 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网络还实现了语音、语调、神情、体态语、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最佳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英语的表层和内涵间关系的细致体会,而且通过对各感官的刺激,也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该门课程。

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结合不等于混合,要把网络用在刀刃上。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把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都有优势,也都有弊端,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其不可替代性的一面,但它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牢牢掌握教学目的和难点,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继承它的优点,同时要进行补充和提高。不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

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发展上继续探索前进,适当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课程相结合,促进教学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72-02

Computer-based Art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XIAO Yue-ning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Department of Public Teaching,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On the 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of University I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goal of the course and the reform of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Key words: art college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遍开展,学生进入高校后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在美术院校,一些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已经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做出必要的改革,在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地调整,以满足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之后,我校选择了《大学IT》课程作为我校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IT》课程能否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包括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课程教学内容难易度,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希望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等内容。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地区性差异。在东部地区如青岛、烟台等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而在菏泽、济宁、聊城等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文字处理和上网操作的基本技能。

2)《大学IT》为省内高校通用教材,内容宽泛,专业理论性较强,没有考虑美术类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学生感觉教材内容枯燥,学习兴趣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关联性差,学生知识迁移较困难。

3)针对课程要求的相应实验内容,我们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设计对应的任务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兴趣较高,能够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4)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是和专业知识挂钩的一些计算机软件,能够为学习专业知识做些简单铺垫,使得专业电脑设计时能够深入和提升。如图片处理软件,学生希望掌握一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技巧,在专业设计时可以直接考虑专业需要,不再停留在基本工具的使用上。

5)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堂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实验课程,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主题内容,对搜索到搜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吸收。同时,学生自制力薄弱,很容易转向不相干的网络内容上去。

由此可见,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做出综合的改革,系统地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作者结合我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定位的实际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IT 》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并尝试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办法,取的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改革探索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IT》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山东省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考试,并且考试合格是学生大学毕业时获取学士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此计算机考试分为理论和操作两个部分,其中理论60分,操作90分,合格分数为90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理论考试得分比较低,对上机操作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且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又不能将重点放在基本的OFFICE软件的学习上。于是,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采取新的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扩充与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既保证学生顺利通过等级考试,又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1)教学内容:笔者对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将教材内容划分为6个模块,采取主题项目教学。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及操作方式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小程序设计上,通过某些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方法,为后续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而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方面,课时安排较少,课下练习较多。而且,在课程内容顺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初识计算机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就安排了网络操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整理信息,表现信息。并且使网络学习贯穿于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借助于网络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技术这个模块中,针对图像、音频、视频技术的相关内容,我们引入了不同多媒体软件的学习。

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上,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习了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在学习这个程序时,使学生了解基本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位图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一个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s。在这个软件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画图工具的使用,理解图层的的概念,理解图像与画布的关系,理解图像像素和文件大小的关系,理解不同压缩格式图像文件的特点,比较位图和其他图像格式的大小。

在音频信息处理技术上,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绿色汉化版软件goldwave音频处理软件。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麦克风的连接和设置方法,学会录制声音,保存声音文件;学习声音文件的格式转换;学习从 CD 或 VCD 或 DVD 或其它视频文件中提取声音;学习从已有声音文件中截取部分声音;理解声音采样频率、声道数和文件大小的关系。

第8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组网技术与维护 教学效果

1 概述

“组网技术与维护”是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必修课,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紧密。课程的目标是,在原有计算机知识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熟悉局域网、广域网常用的传输媒介、连接设备,以及通信技术原理;能够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合理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分层模式以及网络连接设备组建大中型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管理命令,能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优化,保障局域网的良好运行。此外,“组网技术与维护”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的先导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训的成效。因此,本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2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的培养计划来看,着重培养该专业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组网技术与维护”等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多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与其他专业或院校对比后,发现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学校重视程度低,实验室建设投入较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总数量急剧增加,现有教学与实验设施的利用已达饱和状态。学校需要在保障原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基础上,不断投入资金,建设新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此外,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率不断降低,学校承受很大的办学压力。因此,学校在强势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较多;其他相对弱势专业学科则投入低、建设缓慢,只能保障最基础的教学与实验活动的开展。

2.2 科研任务量重,教师压力过大。高层次院校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合并后大学的办学实力,但合并后,高层次大学纷纷把办学目标锁定在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型上[1],科研任务不仅要求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咸阳师范学院应属于“教研型”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培养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而学校的目标是向“研究型”转变,向教师分配的年度科研任务较重,作为主要教学力量的中职讲师,一年至少要发表4篇论文。巨大的科研压力必然促使教师调整工作重心,完成科研任务成为首要任务,教学则是其次。教学环节投入的精力减少,必然导致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3 培训与交流机会少,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体现了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师对于课程理解的深浅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的知识结构分布,促进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文化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教师需要学校与院系相应的财政支持,参与学术会议、技术培训以及访问学习,以提升知识广度与深度,调整知识结构。但实际情况是,资金更多用于重点学科与拟建研究生点的扶持,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投入甚微。

2.4 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在初高中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学生兴趣的高低,高校不同专业或专业之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基础显得比较薄弱,操作能力较差。

②“组网技术与维护”的前导课程是“计算机网络”。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单调枯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理解不够透彻,掌握程度低,进而影响了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

③“组网技术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多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实际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依赖他人的消极心态。相互间不是讨论与借鉴,而只是简单抄袭。同样的位置,一个人出现错误,多个人皆错的现象层出不穷。

④命令语言与参数,不能活学活用,只是简单重复。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只着眼于简单的重复命令,将网络配置,保证网络基本畅通。忽略对于网络结构的分析与构架,以及操作流程的优化。“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的核心内容,不在于简单的掌握配置命令,而是要做到根据网络需求分析,设计出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选择合适的设备,从而组建一个网络,并保障网络尽可能最优化运行。

3 解决方法

面对上述的问题,为提高“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3.1 注重学科间的平衡,及时进行弱势学科教学实践资源的建设。课堂教学着重理论的讲述,实验实践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完善与拓展。而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的场所就是基础的实验室。因此,加快实验室的建设,及时淘汰陈旧设备,购置新型仪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完备实验资源必将促进学生对于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2 微调高校科研政策,减轻教师的负担。学校要根据目前自身的定位,管理政策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毕业生为导向,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实现平衡。科研任务量的减轻,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入透彻研究教材,准确把握课程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效果。

3.3 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保障教师快速、健康的成长。①依托“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欠缺,依靠自身能力成长过慢,而高职称教师知识结构好,教学经历丰富。选取高职称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非常利于其成长。导师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可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优点与不足,提高教学技能。②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个人业务钻研与集体研习相结合,青年教师可快速掌握教材重点与难点,并在吸取他人授课经验基础上,设计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4 扩大进修学习的资助范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深度,增大知识广度与新颖度,改变教师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组织方式更加多样化与合理化,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深造进修与培训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根据该校政策,教师在进行深造时,往往需要脱离教学,薪资待遇降低。面对高额的深造费用,教师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因此,需要适当增大资助额度,扩大资助范围,提升教师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成长。

3.5 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方法。资料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变化教学,习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3]。在“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中,一些基础性原理,单纯依托讲授法,教学效果较差。此时,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依托计算机硬件模拟器(如:Cisco Packet Tracer)等软件,可实时模拟演示单个网络设备或者整个网络工作过程,使授课内容新鲜生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讨论方法,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6 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调整考试评价方式。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牢记的基础知识较多,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的则是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单纯的依靠试卷考查的方式,已经无法合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调整该课程的考试评价方式,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并举,重点向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倾斜,则可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督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及有效评价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7 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风与班风的建设。理论知识是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才能更好地应用。因此,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检查管理,教师则要加强考勤,共同督促学生的理论学习。此外,班风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力,良好的班风起到推动与监督作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班委成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关注班级个体的学习,共同进步,创建优良班风与学风。

4 结语

本文指出了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造成状况的原因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师本身,也来源于高校管理和基础实验室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学生兴趣低落。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完备教学环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高校培养计划、完备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莲.论我国高层次大学合并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19-23.

第9篇:计算机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思维;CDIO;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的技术――数据库技术,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Visual FoxPro”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数据库技术的必修课。有些甚至把它作为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的入门课程。随后,Access、SQL Server等数据库管理软件日趋普及,也陆续走入高校计算机课堂。这样就出现了有关“数据库应用”的多门课程并存发展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DBMS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二是大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能力逐步提高,对“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要求也相应提高,需求也变得多元化[1]。

有鉴于此,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更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将这些分别讲授的“Visual FoxPro”、“Access”、“SQL Server”及“Visual Basic”等课程整合为一个以“数据库应用”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和深化计算思维的培养,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商洛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1 计算思维在国内外的研究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其中包括:递归、关注点分离、抽象和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等具体方法。计算思维融合了数学、工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人类解决问题。同时,她也提出计算思维代表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近几年,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的将计算思维的方法应用在各类教育和培训当中,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中列出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中的关注点分离等方法[3]。

2010年7月在西安交大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良院士作了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报告[4],并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完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创立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技术能力、系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欧美大学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5]。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3 我院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3.1 突出计算思维意识,培养系统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思维是隐藏在能力培养内容中的,要靠学生“悟”出来,现在要把这些明白的讲出来,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提高培养质量,缩短培养的时间”[6],这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数据库技术课程兼具了强理论性和重实践性的特点,其中很多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成为计算思维引入的媒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引入计算思维方法可以更好的淡化理论知识,强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案例教学”,引入和学生最为贴近的数据库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讲解。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无一不渗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在对整个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中,我们采用“关注点分离”的方法,将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在每个模块的概念模型设计中,又引入“抽象”的方法,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抽象,特征提取,得到局部E-R图,最后通过“折衷”、“约简”整合为全局E-R图。在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模型的过程中,又会引入“约简”、“冗余”、“容错”的计算思维方法。最后在系统实现部分,选择具体的开发软件、采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的访问等操作,又会使用到“规划”、“关注点分离”、“递归”等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点的讲解,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受整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提升教学的质量。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之后,再通过已获得知识和方法内化知识,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框架和方式。

3.2 加强技术应用与系统设计能力

精心组织设计配套的上机实验内容。整个课程的上机与课堂教学达成一致,继续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关注点分离”的方法将知识点渗入到每个实验当中,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完成。在学期最后安排为期2周的集中上机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题目完成一个大作业(数据库系统设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组长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按照CDIO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分析问题,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探索项目任务的完成渠道,寻求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取合适的开发工具,合理的划分子项目任务,并指定相应的小组成员担任完成各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项目完成后,组织集中答辩评价活动。每组由组长进行答辩,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长组成评委打分,最终选取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这种集中实践,使学生在数据库技术的掌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升华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个人技术能力、系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的建设

基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文史、艺术、数理化、生物),我们将整个数据库技术的公共课分为理科和文科两大类。文科讲授的是Access,理科讲授的是VFP或VB,把这些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包,不管学生选择的是哪一种开发工具,教师在讲授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从三方面着手: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和系统开发。其中,“基础理论”是这个“课程包”中的公共部分,主要内容是与关系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模型和原理。“基本操作”具体讲授一种开发工具的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的情况来调整课程内容及章节次序。“系统开发”则体现为2周的集中实践,锻炼学生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3.4 考核方式的变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刀切”。实行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考核制度。平时成绩占10%,涉及到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成绩40%,涉及到上机实验、集中实践、答辩、文档等过程性学习;期末成绩占50%。通过这种改变,强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使得CDIO的教育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实践的热情,达到了计算思维理念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架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李雁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01):75-77.

[2]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ACM,2006(03):33-35.

[3]郭锂,叶惠文.TPBIM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中的构建与应用――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11-114+135.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Z].中国大学教学,2010(09):9.

[5]http:///view/2402813.htm?fr=aladdin

[6]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7-12.

[7]Cyber-enabledDiscoveryandInnovation(CDI)[OB/OL].http://nsf.gov/crssprgm/cdi/,2012,09,09.

[8]何明,陈卫卫.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1).

作者简介:刘雅莉(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