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第1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手机电视 合作竞争 商业模式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手机电视是指利用数字地面广播网络或卫星广播网络或移动网络,在具有特定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手机、PDA、MP4和GPS等手持终端上观看视频节目的服务。中国目前业内对手机电视通常称为手机电视或移动多媒体广播。

手机电视业务作为移动商务的重要增值业务,是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产物。广电把手机电视作为扩大其受众范围的新传播媒介,电信运营商则把手机电视看做在移动市场的新价值增长点。

目前,我国的手机电视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具体有:监管政策不明朗、技术标准不统一、价值链的内容提供环节发展不成熟、手机终端不普及、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等诸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广电和电信的合作竞争问题。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网络融合和跨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基于三网融合的竞争与合作是手机电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研究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以中广移动公司为代表的广电运营商和以省级电台电视台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的管理人员,以此为基础总结出我国手机电视合作竞争模型,并以CMMB为案例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手机电视的合作竞争

合作竞争(Co-opetition)是由纳尔巴夫(Nalebuff)和布兰登伯格(A.M.Brandenburger)(1996)首次提出并用来描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独特现象。合作竞争是有别于合作和竞争的一种博弈关系,合作的目的是竞争,而竞争以合作为主要方式。它通过合作创造价值,通过竞争分配价值,在合作竞争中培育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合作竞争思想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国外学者对合作竞争的应用做了一些研究。Yadong Luo(2007)按照强度把合作竞争分为四类,并用此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合作竞争。

对手机电视来说,基于三网融合的合作竞争是手机电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网络融合使原先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以内容、包装、传输、处理(操作)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横向市场结构形成新的价值链,重新塑造了交叉竞争、竞争合作的格局。

根据合作和竞争的程度,建立了手机电视的合作竞争模型,具体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单独模式、合作模式、竞争模式、竞合对等模式。

竞争模式:广电和电信双方发展各自模式的手机电视,并争夺相同的手机电视用户市场,双方保持较低的合作水平和较高的竞争水平。其特征是双方为提高利润,搜集对方的情报,发现各自的利基市场,进行市场重新定位。竞争模式的优势是有利于手机电视细分市场,减少市场垄断,提高服务水平;劣势是不能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增加服务成本。

竞合对等模式:广电和电信双方保持较高的合作水平和较高的竞争水平,其特点是双方发展各自模式的手机电视,同时在对方价值链的某些领域展开合作。竞合对等模式是通过构建松散耦合组织来实现的,如战略联盟、业务外包、虚拟企业等,双方通过高合作和高竞争,形成“双寡头”和战略平衡。

单独模式:即广电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各自运营自己的手机电视,双方的合作和竞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特点是,广电和电信对各自的价值链进行垂直整合,在各自的领域进行规模扩张。对于广电来说,广电部门单独运营广播式手机电视,价值链垂直整合,涵盖了从内容提供、内容集成和运营的所有环节,内容免费提供给用户,依靠广告费盈利。其优势是业务质量有保障,实现难度低;劣势是无用户互动,用户无法认证,商业模式单一。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移动运营商单独运营基于MBMS的手机电视。其优势是电信运营商有完善的产业链和用户资源,新业务开发和市场能力强,实现难度低;劣势是手机电视业务质量差,占用网络资源多,在3G环境下,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用户。

合作模式:即广电和移动通过资源互补,共同运营手机电视,双方保持较高的合作水平和较低的竞争水平。广电负责内容提供、集成和传输发射,电信负责用户鉴权和互动信息。合作模式的优势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系统效率,贴近目标用户,收入来源多样,商业模式丰富;劣势是商业模式复杂,合作竞争的成本较高,监管和协调的难度大。

合作模式是手机电视商业模式未来的主导模式。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移动合作运营的CMMB手机电视即属于合作模式。CMMB的商业模式见图2。

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商业模式的定义研究;(2)商业模式的体系和构成要素研究;(3)对商业模式进行分类的研究;(4)商业模式的评估研究;(5)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研究。一些学者对商业模式的体系和构成要素做了深入的研究。Reuver & Haaker(2009)认为商业模式的设计应该从服务、技术、组织和财务等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和手机电视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归为四类,分别是组织模式、技术模式、服务模式和财务模式。

组织模式:即明确业务范围和核心竞争力,对手机电视价值网的角色的分解、对新的服务提供者开放价值网、对价值网中活动的治理等。

广电和电信的网络融合带来了各自价值链的相互融合,并演化为统一的价值网;价值链的演化又带来了各自商业模式的变迁。价值网是由Mercer顾问公司的Adrian Slywotzky在其《Profit Zone》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价值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价值创造,围绕用户价值重构广电和电信原有的价值链,使其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融合,从而将传统的链形管理转化为网络状管理。

手机电视价值网,则以用户为中心,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芯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终端制造商、行业标准制定者、广告商、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诸多参与者。模型中箭头的指向表示价值创造和传递的方向,各参与者由外向内,逐层靠近用户,最终将各种服务内容传递到用户的手中,实现其价值。手机电视价值网模型如图3所示。

技术模式。技术模式即集成广电和移动运营商的技术平台,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于发展战略。手机电视的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移动网络实现,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三是基于数字广播网的方式。包括韩国的DMB和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CMMB标准,这种模式被认为是手机电视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CMMB采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覆盖。CMMB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100%国土、利用S/U波段增补转发器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构建回传信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与双向互动结合、中央和地方结合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系统。

服务模式。服务模式即对用户价值主张的描述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包括定义增值要素、聚焦目标用户、让消费者在服务中产生信任等。

互动性(interactivity)和用户参与度(User involvement)是划分手机电视各项服务的主要标准。手机电视的大部分服务内容是通过广播网络,以点到面的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而互动服务则是通过点到点的通道(如UMTS、GPRS、SMS)回传过来。手机电视运营商依据回传通道的不同选择,可以提供从低互动性到高互动性的不同服务设计。

按照这个标准,手机电视的服务可以分为无互动性、低互动性和高互动性等三类,具体如下:(1)广播电视直播节目,是现有广播电视的延伸与补充,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听广播,属于无互动;(2)数据广播推送业务,是一种为用户定时推送定制内容的服务,通过广播通道推送定制内容到CMMB终端,包括音视频推送和图文推送;(3)互动业务,包括节目评论、有奖竞猜、互动欧系、互动购物等,属于高互动;(4)智能交通诱导业务,通过广播方式实现智能交通诱导功能,属于低互动;(5)实时股票财经业务,通过实时股票信息数据以广播方式推送到CMMB终端,用户可以对股市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属于低互动。

财务模式。财务模式即明确合作者之间的责任和回报,手机电视的财务模式包括定价模式(price model)、成本模式(cost model)和盈利模式(profit model)等三部分。(1)定价模式:对手机电视的服务内容进行打包,并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基本的定价模式包括依靠广告收入的免费模式、包月模式、按不同用户收费等三种。对手机电视来说,由于无线模拟电视和广播的长期免费模式以及手机电视服务内容的匮乏,在用户中推广收费模式是个挑战。(2)成本模式:手机电视价值网中的参与者分摊成本的方式。手机电视的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终端设备成本,主要涉及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分摊方式;二是基础设施成本,主要涉及电信和广电两个运营商的分摊;三是内容生产和服务产品的成本。(3)盈利模式:产生的利润如何在价值网中分配的问题。这个结果取决于内容提供商、广电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三者的利益博弈。

结论和展望

目前,我国广电行业正面临产业化变革,电信也正在经历战略转型,手机电视作为广电和电信两个产业融合的标志性产物,自然成为双方运营商必争的核心业务,也成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重要切入点。手机电视的网络融合和跨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合作竞争的复杂性。手机电视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在两大行业的合作竞争和博弈中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因此,立足于这一大背景,对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GXW001;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0731001)

参考文献:

1.A M Brandenburger, B J Nalebuf.f Co-opetition: 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M].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1996.

2.A coopetition perspective of global competitio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2 (2007) 129144.Y. Luo.

3.Zhang Rui, ZHANG Jin-long. Research on Co-opetition of Mobile TV Based on Network Convergence - The case of CMMB[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IME 2010).

4.M.de Reuver, T. Haaker. Designing viable business models for context-aware mobile services[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6 (2009),240248.

5.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著,钟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版。

第2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 开放资源 商业模式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一、引言

开放资源产品是由来自各个地方,甚至不同的国家的软件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利用互联网共同合作开发的。开放资源软件除了可执行程序外,还向用户公开软件源代码,允许用户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和重新编辑,这使每个有兴趣的开发者都有机会对产品加以改进。LINUX就是采用的这种开发方法,目前已经对微软的产品构成威胁,尤其在服务器方面。其他开放资源产品还有Apache,Openoffice和Sendmail等。

开放资源产品以其较低的费用和与其它同类产品相似的性能吸引着众多的用户。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逐渐开始采用开放资源产品以节约开支,阿根廷政府正在试验完全采用开放资源模式。个人消费者也在慢慢接受开放资源软件,例如:Openoffice和Koffice都适于在个人电脑上使用,而且完全可以替代微软公司著名的Office系列产品。

二、商业模式

下面介绍围绕开放资源建立的商业模式,主要是软件/服务方面。当然有些公司会以销售运行开放资源软件产品的硬件赢利,同样,嵌入式产品市场也很大,但这里将重点介绍软件和服务。

1.销售商

销售商提供源代码和软件,以Linux为例,其主要销售商包括Red Hat,Caldera和SUSE,销售商的赢利方式有以下几种:

(1)销售CD。大多数人不喜欢从网站下载的形式,一份对Linux用户的调查显示,113794位用户中有37.06%的人更愿意拥有Linux光盘。因此,销售CD是一种赢利方式,据调查,2003年2月份销售的Linux光盘最高价格达129美元。

(2)为公司用户提供支持。当公司遇到问题,他们不愿意只发送一份电子邮件然后等待技术支持,也不愿意从说明书中逐一排查故障。因此,向这些公司提供安装、解答技术问题、培训员工之类的服务也是有利可图的。

(3)升级服务。销售商可以同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确保产品的及时升级,作为应用服务提供者从而保证用户尽快得到最新版本的产品。

2.软件开发商

软件开发商从开放资源软件团队那里的获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结合现有产品的源代码开发出新产品;另一种是将开放资源软件直接拿来同其他产品相结合从而形成新产品。衍生品这个词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以上两种情况下开发的产品,他的源代码不需要公开。微软公司曾经将BSD(Berkeley System Distribution)公司的源代码用于他的视窗产品Windows2000和XP中,而并没有对任何人公开他的源代码。

3.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任务很简单,不管产品和源代码是从哪里得来的,只要符合要求就提供服务。他们的收入来源很简单,就是―服务。用户特别是公司用户之所以需要这些服务是因为他们的服务质量高,而且多数情况下,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都在本地,能够提供即时服务。

这里提供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公司既销售软件又提供服务,另一种是,公司只作为服务提供商。

三、开放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接下来关注一下使用开放资源技术开发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功能强大。一般公司雇用的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都是有限的,而用开放资源的方法,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要多得多,而且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测试。

采用开放资源方法能够开发出更为“强大”的产品。强大一词在这里指的是安全、可靠、便捷、系统稳定。布勒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清楚地阐明了Linux比Windows NT的优越性。2001年8月由Netcraft指导的一项研究发现,运行时间最长的前50台机器中92%使用的系统是Apache.

(2)使用更加灵活。通常系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使用同一公司的软件,程序就容易出问题,即所谓的兼容性。而Linux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他可以同时运行几种商业软件,如果不需要还可以不必运行标准Linux内核。

(3)团队的支持。一般如果用户有问题必须和公司的技术部门联系,多数情况下其服务水平很差,而要获得高质量的服务,用户必须支付高额费用。对于开放资源软件,每个团队成员都会热情积极的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2.劣势

虽然开放资源产品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有它的劣势。

(1)版本繁杂。在对3568台电脑作出的测试中显示,至少有62种版本的软件正在被使用。造成版本繁多的原因是Linux复杂的版本发行结构。版本号分奇数和偶数,偶数代表相对稳定的软件,适用于公司用户,特别是2.0和2.2两个版本使用率较高;而奇数版本则是有新特色的正在开发中的适用产品,这种发行方式很难让用户选择一款合适的产品。

(2)实用性,有些开放资源产品不实用。原因很多,比如软件设计结构不合理,用户与产品资源的水平不协调。

四、用户为何要使用开放资源产品

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

1.因为产品性能,大公司不会因为产品的功能符合要求而使用它,公司关心的是产品性能。开放资源产品能进入大公司因为他就是好,就这么简单。产品因为其技术优势且能满足甚至超出公司需求而受到很高的评价。比如Amazon和Yahoo公司就使用了Perl;Orbitz公司使用的是Linux和Apache;Google用的是Linux.

2.既然开放资源产品能够免费下载,公司可以将其当作低风险产品,只下载来使用,即使不用了,也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当然这指的是购买支付的费用。

3.公司必须考虑产品所有必须支付的费用,比如购买、安装、维护等,这都必须提前做出预算。

五、结论

开放资源软件不再只属于软件爱好者,而是具有广泛应用型的商业策略,可以围绕这一概念建立公司,本文就是想让读者知道怎样建立和发展一个公司。这里提出了三个基本商业模式,销售商、软件开发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是能带来较大利润的经营模式。开放资源软件的未来是光明的,并将逐渐在软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主要位置。

参考文献:

第3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公交企业 纯电动汽车 商业模式

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是城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国内大部分城市公交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举债经营,公交服务不能满足市民的要求,员工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行业稳定形势严峻。因此,对公交企业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公交企业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受到全球关注。自2011年深圳市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来,深圳市着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规模运营,主要是在深圳公交企业中推广纯电动大巴。为解决纯电动大巴在推广过程中购车价格、技术维修、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圳市政府主导构建了以“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外包”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商业模式。经过近几年推广,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大巴实现了规模增长。目前,深圳市纯电动大巴投入运营3 050辆,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减排效果,但也逐步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在运营管理、后勤保障、利益分享等诸多方面的弊端,这些问题也成为今后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瓶颈。

一、深圳市纯电动汽车推广商业模式简介

(一)纯电动汽车运营的特征

纯电动汽车运营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辆而言具有以下特征:(1)运营成本高,纯电动车辆出厂价格远高于已使用数十年的传统燃油车,因此购车支出将会给公交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2)技术要求高,由于纯电动大巴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电控电机技术等是纯电动大巴运营稳定性的关键,因此纯电动大巴对汽车制造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依赖很大。(3)后勤保障和运营管理困难,由于纯电动大巴电池续航里程普遍不高,充电时间较长,营运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对充电保障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产生新的挑战。

(二)深圳市纯电动汽车推广的商业模式

纯电动大巴的推广运营过程中势必涉及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车辆制造商、公交企业、政府及金融服务机构等。深圳市在探索纯电动大巴推广过程中,构建了“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外包”的商业合作模式。(1)车电分离。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纯电动大巴出厂指导价为210万元/辆,与目前使用传统燃油大巴55万/辆的购置价格相比,剔除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购置补贴后整车购价仍高达110万元/辆。“车电分离”,即裸车和动力电池按6.5U3.5的比例进行价格分离,公交企业购买裸车,充维服务运营商购买动力电池,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公交企业的购置成本。(2)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后,引入金融租赁机构,由金融租赁机构、公交企业、车辆生产企业、充维服务运营商共同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等相关协议,以融资租赁形式购置新能源车辆,为进一步解决车辆购置资金和规模推广提供支持。(3)充维外包。根据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推广原则,公交企业承担的充维外包总成本原则上不高于同类燃油车辆的燃油成本,即新能源车辆能源补给总成本与传统燃油车辆燃油成本基本持平。

二、深圳市纯电动汽车推广商业模式的评析

(一)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运营综合效益分析

截至2014年底,深圳巴士集团购置投放527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型,占企业营运车辆总数约10%。本文从运营效果、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对纯电动公交运营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1.运营效果分析。由于新能源车辆技术不成熟、投放受限、容量偏小等问题,并受充电等多重因素影响,车辆营运使用效率仍与普通柴油冷巴存在较大差距,给营运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运行组织方面,新能源车辆效率低,主要体现在:(1)据实际统计监测,2013年纯电动大巴车日营运里程为177公里,为柴油冷巴效率的88%。按传统柴油冷巴的使用效率折算,为达到与1台传统柴油车同样的营运效果和服务水平,纯电动大巴需要配置1.2台。企业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营运车辆和配置更多的驾乘人员才能达到同等营运效果和服务水平。(2)新能源的车身容量不及柴油冷巴,纯电动大巴因受车厢内电池组的影响,车厢载客量仅约为常规动力的70%,影响高峰期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3)2013年纯电动大巴车辆完好车率(参与营运车辆比例)为96%,低于常规动力车辆的98%。同时,对线路总站或终点站配备的充电桩、场地等提出更高要求。遇到恶劣天气状况,出于电池动力安全考虑,往往需要考虑安排车辆挺场。

2.节能效果分析。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实际运行中纯电动大巴百公里电耗为118.29度(直流),按充电效率90%计算,换算成百公里电耗为131.44度(交流),常规柴油冷巴百公里油耗为39.28升。1度电相当于0.3619千克标准煤,1升柴油相当于1.2240千克标准煤。通过标准煤换算,实际运行中纯电动大巴百公里平均能耗约为47.57千克标准煤,传统柴油冷巴约为48.08千克标准煤。在使用能源的热量消耗比上,纯电动大巴比传统柴油冷巴低1.06%,纯电动大巴略有优势。

3.经济效益分析。公交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票价为政府主导的民生票价,受财政补贴的影响,营业收入(票价收入)对公交车辆的经济性评价影响较小。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纯电动大巴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的燃油车辆(暂不考虑规模效应、技术革新给纯电动大巴带来的正面影响)。

(二)深圳市纯电动汽车推广商业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1.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优势分析。深圳市探索构建的“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外包”的商业模式,有助于纯电动大巴短期内的规模推广,表现在:(1)对于公交企业而言,解决了一次性购车的高成本问题,可以按略高于常规燃油车辆的购置价格开展纯电动大巴的采购投入,基本确保了公交企业纯电动大巴能源使用成本不高于传统燃油车辆成本。(2)对于充维服务商而言,充维服务商进行动力电池购置投入、充电站建设、并对新能源车辆进行充电服务、对动力电池进行维护等,其成本构成要素包括电价、动力电池成本分摊、充电站建设成本分摊、人工成本及管理费用等,而充维服务价格等同于同类燃油车辆的燃油成本转换价格,充维服务费支付基准充分保证了充维服务商的经营回报。(3)对于车辆制造商而言,在政府进行推广补贴后,车辆制造企业可较快获得销售资金,政府也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标。

2.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劣势分析。(1)购车补贴支付到车辆制造商,终端用户没有市场选择的可能,机制上弱化了制造商车辆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车辆整车质量、技术工艺等的提升和长期持续发展。(2)政府主导下的商业合作模式,没有很好实现多方的利益平衡和共赢。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利益蛋糕为“油电差价”,燃油对价使得公交企业没有分享到商业模式带来的红利,且承担了诸如资金、运营、安全、服务质量等多方压力,弱化终端用户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二是裸车和电池按6.5U3.5的比例进行价格分割,属于政府主导行为,不能反映纯电动车辆制造真实成本结构,不利于市场化运作。(3)风险对抗权责不对等,商业关系繁琐。现有模式下,车辆制造企业在短期内已将全部资金收回,政府财政补贴款、融资租赁款项一般在一至两年内已全部支付完毕,与其约定的质保周期(整车2年、电池8年)相差甚远,致使终端用户难以有效约束售后和技术保障质量。同时,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责任主体由公交企业、运维服务企业、车辆生产厂家、融资租赁方共四方组成,须签订6份合同(融资租赁合同、资金监管协议、租赁物买卖合同、车辆回购协议、电池买卖合同、充维服务协议),权责多头,导致合同执行困难。

三、加强纯电动汽车推广商业模式的对策

(一)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引入市场竞争

面对现有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为持续、有效做好新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工作,依据国家财建[2013]551号文件要求,结合纯电动大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和循环特性,针对目前新能源车辆购置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续驶里程短、营运使用效率低、故障频率高发、售后服务滞后等现状,开放采购市场,将购车补贴支付给公交企业,由终端企业自主招标采购新能源车辆,并享受与本地车厂相同标准的购置补贴。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引进快充技术、防水电池、电机等国内先进新技术应用,降低企业车辆购置成本,提高整车技术水平及车辆安全性,同时提升本地企业产品技术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二)制定明确的激励性补贴政策

公交企业在推广纯电动大巴规模运营的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成本管控、运营组织、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服务水平的压力和问题,而财政补贴主要体现在购置补贴上,运营过程没有得到相应的补贴激励。建议基于近年纯电动大巴运营数据,尽快核定其系统使用成本,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合理划分利益,并制定合理的运营补贴标准。公交企业的运营激励性补贴政策总体原则为“单列核算,据实核销,年度预拔,利润激励,服务考核”,提升终端用户对产业发展拉动的积极性。

(三)探索和优化更符合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深圳市纯电动大巴商业模式可进行考虑优化为“零元购车,专业运营”实施方案,即:(1)公交企业、充电运营商联合招标购买新能源公交整车,公交企业、充电运营商与车辆厂家三方共同签订《车辆购销合同》,充电运营商与公交企业签订《充维服务协议》。(2)充电运营商按照扣除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后的车辆价格,以分期付款方式向车辆厂家支付购车款,以租赁的方式租给公交企业使用,并负责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开展专业的电池充电、检测、维护跟进等充维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内的维保服务。(3)在明确运营补贴的基础上,可继续采取“燃油对价”的原则,公交企业以不高于原“车电分离”模式下的车辆购置费用和充维服务费用总额,向充电运营商按约定期限支付车辆租赁费和充维服务费。该模式既延续了原有模式零元购车的核心优势和充维结合的便利,又取消了融资平台的搭建,简化了责任主体,精简了执行的流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同时以最有效的资金控制方式,提高了公交企业、充电运营商与生产厂家的风险对抗能力。X

参考文献:

1.饶俊祥.深圳巴士集团商业模式研究与优化对策[D].厦门大学,2014.

2.高学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2).

3.李永生.城市公交企业商业模式探讨――以深圳公交为例[J].城市公共交通,2010,(10).

第4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银行业也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大型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将围绕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重塑加快企业转型,以获得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商业模式是指导中小银行进行价值创造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法宝。作为追求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经济主体,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还是围绕客户及自身的价值主张而展开,并以实现客户与自身价值主张为最终目的。所以,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是根据发展规划,从满足客户当前和潜在的需求开始,整合各种产品,提供有效的渠道和服务,再进行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流程、人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并以信息科技为支撑和引领,实现持续盈利。由此,产生八种商业模式,分别为:客户模式、产品模式、渠道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科技模式。中小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是关键。相较于大银行,尽管中小银行存在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劣势,但某些方面则具有比较优势:一是具有小法人扁平、高效优势。跟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管理半径短、决策效率高、应对市场变化灵活的优势,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二是拥有先天的地缘、人缘优势。相较大银行,中小银行从高级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的本土化程度较高,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其目标客户,且网点分布较为广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广大客户较为全面、真实的“软”信息。而大银行管理半径较长,不易掌握客户“软”信息。对于中小银行的先天优势,不应被忽略,而应善加利用,以先天优势为突破口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放大和发挥优势效应。

二、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

1客户模式创新。其创新点为:客户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思考谁是“我的客户”,客户需求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小银行往往无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客户群体,容易造成业务的不精、不细。中小银行要将宽泛化客户管理方式调整为差异化管理,将资源聚焦于核心客户,深挖核心客户需求。同时,要将作为消费者的客户转变为价值共创者的客户,实现客户与银行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第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信息管理,提高客户信息的识别、反馈及利用能力,加强客户分层分类和差异化管理。第二,找准核心客户,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资源倾斜力度,大力发展小微、零售客户,有效控制大额、集团客户。在客户选择中,做到有取有舍,错位发展,在三农、小微等领域形成自身比较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第三,深挖客户需求,精确营销,成片开发。加强客户理财投资、授信融资、交易结算、家庭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关注客户医疗卫生、子女教育、食品安全、养生娱乐等潜在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第四,主动融入客户和社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活动,管理社区事务,加强客户互动,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快捷、定制服务,从单向销售模式转换为与客户互动的定制模式,形成不同于大银行的独特的客户关系。

2产品模式创新。加强产品研发与销售,形成产品优势,使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定位和议价能力,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将“客户适应产品”调整为“产品适应客户”,提供序列化、个性化的产品。针对客户金融需求特点开发相应产品,逐渐培育核心产品技术,衍生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和客户,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在业务产品上,中小银行应突出特点和重点。在做好传统资产负债类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与产业结构,加强投行、资产证券化、财富管理、市民卡、消费、理财、资金等业务产品的有序研发,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产品的开发、组合,从而形成自身产品特色。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培育出自身核心技术来获得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完善产品管理机制,实现对产品的快速响应、快速研发、快速推广和及时评价,必要时可设置产品经理岗位,定期进行产品盈利分析、市场表现分析,加强产品的全流程管理。

3渠道模式创新。渠道模式作为银行向客户交付价值的关键手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应不断加强中小银行的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建设与调整。结合服务区域的客户数量和服务半径,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完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的跟进融合,开发线上线下渠道,增强批量获客能力。物理渠道建设方面,加强网点合理布局,推进网点功能建设,优化网点运营流程,推动网点由全能型服务向专业化营销转变,改变网点同质化的现状。在农村地区,推进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加强定时定点、简易便民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较大的居民集中居住区、专业市场,积极推行离行式自助银行、夜市银行、金融便利店建设,探索建立小型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银行网点,延伸服务半径。非物理渠道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EPOS等电子支付领域,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宽非物理渠道,融合线上线下。

4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从根本上是增值服务,服务的提供要能为客户的价值链和价值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价值。中小银行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从自身产品延伸到客户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且要看到客户价值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机会,通过自身产品技术升级和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能力。根据客户细分,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模式,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开发三农、小微企业的阳光信贷、微贷技术、产业链金融、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探索推广贷款网上调查、审批和发放,推进电子化、标准化建设,改变散单经营模式。探索社区金融服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等客上门”形式,通过走进社区、贴近客户,实行错峰错时服务,提供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延伸服务,让社区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送上门”的体验,将银行功能融入社区生活。通过与社区居民的近距离互动,实现银行与客户双赢的效果。

5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中价值创造部分的核心,反映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及成本特征。中小银行应加快从单纯的资金提供商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盈利模式包括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两部分,在收入结构上,转变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逐步调整为利润来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提高存贷利差收入的质量,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支出结构上,引入经济资本理念,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大力发展信贷业务,着力优化存贷款的业务结构和期限结构,确保合理适当的存贷比,通过协议存款和关联储蓄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低成本资金,控制资金成本,提高贷款定价意识、定价能力和定价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关注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争取各类业务、理财产品和POS机业务,有序发展资金、银行卡、理财、投行、咨询、资产托管等新型银行业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另一方面,分析业务构成和成本结构,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资源成本配置。引入经济资本理念,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确保全面成本计量科学、准确,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业务分项管理和产品、服务分类核算,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加速进程下的竞争与挑战。

6发展模式创新。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效益型发展理念,向内涵式、效益型转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内外调研评估,制定发展战略,将注重规模发展调整为规模、速度、收益、风险相平衡的内涵式、精细化发展模式。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坚持发展与控险并重的策略,统筹规模、质量、资本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战略澄清结论,由董事会及其战略委员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合理规划和设定阶段性、年度经营管理的各项目标,以资本约束为前提,以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为路径,以结构调整、流程再造和科技支撑为手段,以合规与风险可控为落脚点,建立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模式。中小银行要推行以利润创造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引导业务发展由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加快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从重资产经营模式向轻资产经营模式转变。

7管理模式创新。以新资本协议为抓手,统筹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再造组织结构,重塑业务管理及支持保障流程,健全公司治理、决策、激励、约束等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再造,核心是基于价值的流程,这些流程是面向市场的,这也决定了中小银行的管理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银行要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获取竞争力。一是公司治理创新。建立适合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着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育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形成运行流畅且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组织结构创新。中小银行拥有小法人扁平、高效的先天优势,应充分发挥管理半径短、决策效率高、应对市场变化灵活的优势,将组织结构的调整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带动银行经营管理流程、岗位、人员的转型与优化。三是流程体系创新。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使商业模式的创新真正释放效果。四是人员激励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应建立自身的人员激励模式,以提高商业模式的执行效率。应从人才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提升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打造实现价值创造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8科技模式创新。推进科技模式由粗放无序式发展向集约化、规范化、自动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坚持“小银行、大平台”的指导思想,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再造并固化业务、管理、支持流程和组织架构。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搭建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和系统架构,促进科技引领业务创新。提炼业务需求,整合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功能运用,真正为业务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完善业务架构。积极融合互联网金融建设,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小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模式的渗透融合,加强线上线下模式的改革创新。运用大数据发展思维,建设统一标准下的数据仓库,推进业务数据、客户数据和风险数据的全面整合,提高数据的集中度、准确度以及自动获取能力,逐步完善数据架构。进一步推进系统架构建设,建立满足本单位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体系、电子化支撑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以上八种模式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内在逻辑,且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仅针对其中一种要素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取得成效,但如果缺乏其他要素的有效支持,则难以形成长期优势,甚至会由于部分要素存在短板而对整个商业模式造成严重影响。将八种模式进行协同与组合创新,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这样形成的商业模式将使银行拥有的不是一个简单易仿效的单点优势,而是持续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中小银行商业模式评价体系

借助庞大的市场、客户需求和经济新常态下对传统行业格局的冲击,中小银行完全有机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并推动自身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建立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是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按评价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这种分类方法以评价者是否参与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为依据。内部评价是指由银行本身开展的自评自测;外部评价分为监管评价、上级管理机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三种类型,监管评价是指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组织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成效的评价检测,上级管理机构评价是指商业银行的上级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验收评价,第三方评价则是商业银行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对自身商业模式建设进行测评。无论是内部评价者还是外部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但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侧重。商业银行本身可能更多从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业绩进步的关联度来进行评价;监管部门可能更偏重于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监测和评估;上级管理机构和第三方评估公司可能更强化商业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持续性和评估纠偏机制的建立。尽管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根据商业模式理论的内涵,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仍存在一定的共性标准,即以银行是否具备持续竞争优势为评价核心,以是否具有合规性、可操作性、持续成长性和风险可控性为基本评价依据。

第5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电信增值业务 号码百事通 发展模式

中国电信2005年起推出“号码百事通”新业务,将原114平台的号码查询服务升级为综合号码信息搜索服务,体现了从传统固网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几年来,号码百事通由初期的“语音Google”,逐步发展形成行业首查、查询转接、信息和通信助理等4大类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样面临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和艰巨的发展任务。

一、号码百事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在传统语音业务萎缩的趋势下,信息服务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新的蓝海。据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语音信息市场规模达到246亿元,而全球电话客户语音查询号码信息服务市场价值将超过470亿美元。中国电信的号码信息增值业务才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号码百事通向客户推出的号码信息服务增值业务,推广效果良好,增长势头比较强劲。据悉,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2009年上半年业务收入逾33亿,同比增39.7%,全年总收入超过75亿,成为拉动中国电信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撑。服务优势明显。号码百事通业务是基于电信级的语音搜索平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通信手段,为前向客户提供号码信息的查询、转接和各种生活信息的咨询,并且通过客户管理系统、交易管理平台等,实现客户电话预订和交易。另一方面,号码百事通又为企业客户提供了商机推荐和撮合服务,成为企业客户的营销渠道之一,完全深化了114查号台的功能。由于114查号业务的号码资源优势和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管理经验,号码百事通在语音信息查询市场中占据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弊端同样突出。据调查了解,号码百事通业务普及后,普通大众并非全面地支持,相反还存在一定的抵触,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114原本是公益性的查号台,而现在显的商业气息太浓;二是号称“百事通”,客户查询时期望值高,但往往查不到想要的信息,则客户满意度大打折扣;三是相比互联网搜索可以任意冲浪,号码百事通未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显得死板。这些问题都造成号码百事通的推广受阻。

二、号码百事通商业模式的演变和定位

号码百事通商业模式的三种表现形式。号码百事通发展至今,子业务既多且杂,但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可划分为三类业务。一为语音搜索引擎,方便不会上网或在外不便上网的用户查询有关地址、号码、商家乃至任何能解决其当前问题的信息;二为电话购物,订餐、订房、订机票、订花等等,各类预订业务在号码百事通平台上开展,使号码百事通成为一个厂商直销的渠道;三为语音广告媒体,随着商家及群众双向客户数量增多,号码百事通承载了很多广告业务,在用户拨打时发送企业广告信息,一年超过10几亿次的呼叫量,其广告受众面非常广。号码百事通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位。尽管号码百事通呈现出三种商业模式,但都是对以往营销商业模式的模仿和借鉴,只有找准号码百事通与传统模式的本质区别,准确定位具有独特优势的商业模式,才能保证业务的长远发展。与互联网搜索相比较,号码百事通的搜索功能在客户需求层次和核心能力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网络搜索用户查询信息往往为了获得娱乐或乐趣,对过多无关信息不太介意,而号码百事通用户的信息需求则目的性很强,其查询是寻求解决方案;网络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是海量信息的范围缩小和比对,而号码百事通的核心能力必须定位在快速、精准解决客户问题上。这促使号码百事通对所提供信息的关注点不在量大,而在精确和针对常用需求上,信息内容的整理、调整工作难度非常大。与传统电话购物相比较,其他电话购物往往与电视购物、平面媒体及宣传单等相结合,而号码百事通业务胜在简单快捷好记。因此号码百事通平台进行的电话购物应把重点放在描述起来简单、易懂,能够标准化生产且比较单一的商品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用户群大的优势,也不冲击核心业务。与其他广告媒体相比较,号码百事通是一个受众主动拨打接受信息的互动渠道,这对于扩大广告业务是非常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号码百事通必须解决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反感问题,针对受众需求有选择的纳入广告,使广告成为用户了解信息的窗口而非干扰,否则有可能使整个经营形象受损。

第6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综合服务平台;生态圈;“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通信网络、智能手机、智能芯片等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广泛运用,我国互联网经济正向深度运用发展,从简单的网络浏览向游戏、购物、学习等多个领域深化发展,相关产业产值呈井喷式发展。同时,对比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情况,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互联网化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得我国互联网经济极具发展潜力。“互联网+”将为我国创新商业模式、扭转经济增速放缓提供出路。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驱动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是邮政当前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对邮政业务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是从消费者端开始,自前向后、逆向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的。因此,越是面向消费者的前端越易于快速、深入、彻底地被互联网改造。邮政各板块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恰恰多是直面消费者、站在产业链前端,因此所受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见图1。从各项邮政业务的实际情况看:函件、报刊等业务因为信息互联网化而快速萎缩;又因互联网促进电子商务经济,国内、国际小包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互联网经济正在倒逼邮政进行改革。其次,“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互联网使以前部分实体交易信息数字化,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破除空间、时间的障碍,更快捷便利地为客户服务,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接纳。这对以往邮政注重实体网点服务提出了挑战,亟待进行互联网化改革,发挥邮政线上线下优势。再次,金融和物流服务是产业链“互联网+”过程的重要融通资源。而金融、快递(物流)作为邮政两大支柱业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既具有广阔的前景,又对相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金融、快递(物流)业务任务艰巨而富有挑战,肩负着“互联网+邮政”发展的重要使命。

2邮政提升能力,应对“互联网+”的必要性

当下,“互联网+”已对邮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邮政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竞争对手的攻城掠地,使邮政正在逐步失去传统优势,若墨守成规,不突破现有能力,必然会局限邮政发展。因此,邮政必须客观看待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劣势,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累资源、提升能力。邮政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相比,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与银行业(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快递业(如顺丰、敦豪快递等)等同类行业领先的企业相比,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邮政虽然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互联网化进程加快,原有业务模式难以有效发挥实体网点资源优势,甚至成为成本负担。尽管通过邮政便民综合服务平台结合网点资源,进行O2O模式探索,但平台尚处于搭建和运营的初级阶段,业务主要以邮政板块为主,对其他板块业务融合搭载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较强的品牌和客户优势。邮政对互联网业务研发、市场开拓、运营管理的能力还较弱。一是数据整合和挖掘能力有待增强,未形成有效的数据运用能力。二是对市场敏感度和响应速度不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互联网市场竞争。从互联网行业特点看,少数优秀的竞争者通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三是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有待改变,互联网非直面式的特点需要口碑营销、网络造势、服务进程跟踪可查等新的经营服务方式。邮政板块间基本各自为政,板块间业务融合性不强,尚未形成有效的板块运营生态圈,缺少根据综合服务平台特点开发的邮政业务;邮政与速递在寄递业务领域存在内部竞争,难以互补合作;供应链金融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同时,邮政与外界融合发展程度还不高,在相关领域生态圈中缺乏强大的话语权:阿里菜鸟网络主要以民营快递网络为主,“四通一达”共同构建末端投递网,而邮政在电子商务快递领域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邮政互联网金融步伐较缓慢,缺乏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

3创新邮政平台建设和运营,打造生态型商业模式

邮政网点资源较为丰富,适合通过构建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邮政“互联网+”O2O商业模式。中国邮政拥有邮政、金融和快递等多领域业务,具有较为丰富的经营能力和资源,但是需要进行“互联网+”商业模式改造,利用网络与实体集成的渠道推向消费者。因此,要构建以平台为媒介,集邮政、金融、快递等多层次业务的商业渠道,形成生态型商业模式,既符合“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也适合邮政“互联网+”改革创新。通过邮政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邮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电子渠道和遍布城乡的实体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涵盖邮政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快递服务等一站式O2O模式。一是利用包裹、便民金融等核心服务引入客流,奠定客户基础。二是利用增值服务促进板块业务共同发展,实现客流转化,增强板块合作能力。三是整合内外部资源,叠加更多服务,形成完整的平台服务体系。邮政通过综合服务平台,不仅能获得业务的直接收益,更可以通过平台收集客户信息,进行相关分析、管理和应用;通过平台积聚的资金沉淀,加快资金运作,实现多种收益(见图2)。以此形成邮政便民综合服务平台生态圈,打造适合邮政“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实现邮政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推进平台资源和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互联网+”

目前,邮政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处于初级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运营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互联网+”的长远发展。

4.1提升平台运营机制

如果平台由邮政各板块主导运营,就会难以掌握集团整体资源,与其他板块沟通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开发和加载适合“互联网+”的其他板块业务。因此,建议由邮政集团公司总部进行建设和运营,打造能够承载各板块业务的集团性平台,从整体角度开发运营适合平台的业务。

4.2完善内部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包括建立协调机制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协调计划以及沟通反馈制度等,使三大板块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有机整体,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职能不明晰等造成的业务阻碍,使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能够有效得到发挥和利用。

4.3构建运管团队和研发能力

首先,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是平台能否成功运营的核心,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包括运营、管理、研发、支撑人员的平台运营管理团队,构建互联网企业文化,使平台建设运营与互联网行业趋势接轨。其次,在设计、营销邮政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一要符合邮政各板块业务新商业模式的特点,不能把原来业务直接嵌入,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等;二要充分从客户角度出发进行设计,重视客户体验,产品应当符合市场需求,并且易于理解、购买和变现。三要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符合现代互联网群体习惯的渠道。

4.4强化信息技术支撑

第7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SWOT分析;发展战略;海淀园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39-04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排头兵,纷纷培育和布局物联网产业,以期取得先发优势。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明显、成效显著。但随着产业从初创期逐渐走向成长期,如何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集聚实力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优势

目前,海淀园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资源,产业优势明显。

1.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海淀园已形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链,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功能层均分布着一批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产业研发实力强。据统计,北京的物联网产业资源基础和现有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而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淀园;物联网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约40%落户北京,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海淀园企业和机构承担的。海淀园不仅分布着中科院、北大、清华、北邮、北航、北理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聚集着大唐电信、中星微、京仪集团、神州数码、华胜天成、航天信息、用友、中科红旗等一批本土知名企业,英特尔、ZigBee、IBM、微软、埃森哲、西门子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也纷纷汇聚于此。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形成,已在传感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和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产生了若干行业标准,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

3.产业联盟作用明显。海淀园各物联网相关产业联盟和协会在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应用推广等方面作用明显。作为我国第一家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是一个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合作创新的联合体,目前已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国内行业研讨会、展览会等几十次,有效地促进了会员之间以及与国际知名机构的良性互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中关村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此以外,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传感网标准工作组、传感网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等相关组织在整合产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4.产业辐射效益初步显现。海淀园物联网企业不仅主导了海淀区、北京市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建设和推广工作,而且还广泛而积极地参与京外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促进区域合作、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产业发展的劣势

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五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明确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来说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海淀园物联网的发展缺少顶层设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割现象极为普遍,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缺少物联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这对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协调发展极为不利。

2.规模化应用程度不够。海淀园物联网企业虽然已经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工业控制、智能农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海淀园物联网产业还基本以企业自发发展状态为主,现有应用数量少、规模小,多局限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应用,难以普及和推广。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未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无法实现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平台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且物联网产品“小、杂、散”,致使物联网市场还远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的成熟程度是判断物联网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商业模式是行业用户和产业投资人对物联网发展的关注重点。迄今为止,海淀园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建设、城市应急管理、公共安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重点满足政府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需求,多属政府投资推动。除交通、电力等行业外,面向其他行业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很少,基于消费领域的需求尚未形成。行业和消费市场作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4.缺少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物联网产业资源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整合发掘。目前,海淀园虽已涌现出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整体实力上看,还不具备与Intel、IBM、Google等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大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导致物联网采集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产业链中各层级衔接还较松散,各环节协同效应不强,由此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产业链整体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5.核心技术少。总体来说,除三大通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实力较强外,其他环节的物联网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芯片和传感领域,差距更为明显。虽然海淀园有中星微、大唐电信等几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整体来说,芯片设计技术、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与国外的大型芯片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传感识别等领域,海淀园在我国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目前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都是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产品,几乎垄断了“高、精、尖”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国际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发展物联网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发展物联网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工信部正式颁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已全面实施。不仅如此,我国下发总计5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物联网产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物联网项目。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海淀园必将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获得无限商机。

2.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物联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海淀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海淀园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建立起较为广泛的合作,带动了公共安全、安防应用、智能电网、食品溯源、智能农业、工业监控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度融合,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延伸和拓展。

3.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物联网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包括两层意思,即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和物联网对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影响。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性”促使物联网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原则,谨慎使用国外产品,把握“信息”,这给海淀园物联网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4.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应用水平和技术能力、产业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应用能够创造市场,但市场不一定被本地企业所占领,没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的地区和国家,同样也能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逾5000亿元。所以,对于海淀园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只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未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支撑企业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挑战

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基本处于政策扶持期、应用拓展期、市场培育期和产业导入期。海淀园物联网产业水平和规模虽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据了解,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正在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部分物联网高端领域已被国际大公司占领。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占有先发优势的企业会利用自身实力攻克技术难关、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壁垒、扩充市场规模,从而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者通吃”的局面。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行业也是如此。目前,高端的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高、精、尖”传感器也已被国际大公司垄断,这对于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高端传感器、标准等方面均处于竞争劣势的海淀园物联网企业是极大的挑战。

3.各地区物联网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厘清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且大多数项目是政府“埋单”,项目多集中在交通、物流、政府服务等几个方面,由于缺少资源共享和整合,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出现大量“信息孤岛”,这对海淀园乃至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二、海淀园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对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可以看出,融合创新、以用兴业、模式突破、产业集聚是海淀园物联网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

(一)重点关注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主旋律。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重大技术变革和重要的商业机遇,来源于感知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涉及硬件的芯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囊括了软件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横贯了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到用户体验创新。从物联网架构上分析,传输层融合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各种通信网络技术,感知层融合了各种传感技术和各种组网技术,处理层中融合了大数据处理、虚拟化、海量存储、信息安全和中间件等各种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将得到广泛的融合应用。

(二)进一步推动应用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推动“以用立业、以用兴业、以用强业”,促进应用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实施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也是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海淀园应指定“应用带动产业”、“应用促进发展”的产业发展路线图,找到一条应用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技术和产业路径,建立起从技术、应用到产业的关联带动机制,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并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加速关联企业的集聚、带动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的发展。

(三)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研究物联网商业模式时,实际上关注的是第三方的物联网平台运行企业的商业模式。海淀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第三方的物联网平台运行模式,培育出成熟的物联网服务市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三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市场更为成熟,其中移动互联网市场最为成熟,云计算市场次之,物联网市场相比较而言就不太成熟,还处于应用试点、应用推广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软件、硬件、应用的垂直整合步伐正在加速,涌现了APP Store这样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涌现了SNS、LBS、微博等各类新兴服务和新兴业态,带动了移动互联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云计算领域,涌现了SaaS、PaaS、IaaS等新兴业态和创新服务模式,改变了产业发展生态,引领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新兴业态的创新发展。因此,探索发展模式,搭建全国性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组建第三方平台运营商,逐步形成低边际成本、强规模经济、强路径锁定的平台经济效益,培育出各类创新业态,已经成为海淀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四)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一个区域内部,一些业态之间存在共生性,一些存在互补关系,还有一些相互间则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这就需要在空间布局上有所规划,区分对待。海淀园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应按照“南优北拓、强化集群、产区融合、差异发展”的思路,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为重点,提升物联网持续创新能力。在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物联网产业基地,进行集群发展;探索海淀区与北京市其他区县的合作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区域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从而提升整个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分析可以看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促使其拓展、完善。

(一)加强政策支持,做好产业规划

加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加快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洼地;根据海淀园区域特色和产业基础,做好产业规划,明确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快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二)鼓励研发创新,确保信息安全

加快海淀园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大力度支持培育物联网骨干企业,发挥产学研用等多方面资源优势;推广国产软硬件,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物联网标准编制和推广,确保产业发展自主可控。

(三)推动行业应用,拓展产业空间

结合海淀区及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推广海淀园物联网软件和相关服务;选择智能服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用领域,加快试点示范,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通过大规模应用,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相关产业关联匹配。

(四)整合产业资源,搭建物联网应用平台

围绕共性和关键需求,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在整合产业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一批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标准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物联网资源,搭建全国性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组建第三方平台运营商,推广行业应用。

(五)建立专项资金,加强资金保障

在理顺现有资金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应用项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参照“海聚”、“高聚”有关人才支持办法,制定针对物联网紧缺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资金扶持措施,吸引高端人才人驻海淀。

第8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优化;顾客价值

一、引言

当前,能源的快速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我国空气污染愈来愈严重,空气质量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组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就北京而言,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1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来代替使用石化燃料的传统汽车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新能源汽车虽与传统汽车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技术和市场与传统汽车产业有着较大差异。根据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致处于第一阶段即导入期,产品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尚未形成,我国通过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完全可以实现对欧美国家的技术超越,建立领先地位。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却并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2372万辆,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8.39万辆,只约占0.354%,远未达到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发展和商业推广同步推进。由于汽车技术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很难发生突破性的急速进步,同时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因其投资巨大、涉及面较广,短期内无法作出较大的改善,所以商业推广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推广。

二、现有研究及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概念。哈佛大学商学院Joan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关于如何运作的一套模式。美国密歇根大学Allan・Afuah和瑞士洛桑联邦科技学院Christopher・L・Tucci博士(2000)提出了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身、供应商、商业伙伴及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哈佛大学Henry・Chesbrough及Richard・Rosenbloom(2002)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的集合。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罗珉(2005)提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宋春光(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包括企业、合作伙伴、顾客等多主体参与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网络。顾客价值则是商业模式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和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更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现在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由于不同产业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商业模式框架和结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和战略要求又决定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商业模式的结构也是不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产品导入期到产品成长期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品用户少、只有高收入用户会尝试新产品、价格弹性小。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研发是否能取得成功、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符合需求的产品是否能达到经济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的产品能否取得必须的市场份额等问题。

由此可见,顾客价值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顾客价值是商业模式价值的源泉,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应当围绕顾客价值来进行。顾客价值的提升会带来市场份额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长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和导致规模经济,企业价值增加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会降低产品成本,二者综合会促进产品价格的下降和产品价值增加,最终呈现出类似PDCA循环的一种良性螺旋式上升。本文以当前市场上现行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综合我国消费者汽车产品消费市场的特点,对我国的商业模式进行优化研究。

三、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分析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已有众多学者做出了分析,笔者从顾客价值理论的角度对当前发展情况做出一些分析。

(一)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由于电动汽车市场准入门槛低和政府政策引导的缘故,当前各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不约而同的将电动汽车作为研发和生产重点。但由于锂电池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和电动驱动技术发展的不成熟,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和驾驶性能上暂时还无法与传统汽车相媲美。

根据Taylor提出的消费者感知风险理论,不同程度的感知风险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Mitchell的研究认为相对于感知利益最大化而言,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感知风险最小的产品。消费者对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疑虑,感知风险较大。

(二)新能源汽车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购车者和潜在购车者以首台汽车购买者为主,因而在购车时会比较保守,更倾向于购买技术成熟、认可度高的汽车。目前,传统汽车不管在车身外观设计、性能、使用方面均达到了非常成熟完善的程度。新能源汽车短期内不具有替代传统汽车的条件,因而,不应将新能源汽车定义为传统汽车的替代者,应当寻找传统汽车的利基市场。

(三)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知名度不足

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工的基本权利和人权、关系慈善事业、支持社会公益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等。周祖城(2007)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平均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提出,企业所处行业内的相对CSR水平高(或低), 消费者购买意向也高(或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大多为原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在环保和科技的美誉度方面相较于国外汽车公司有着先天的不足,而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新事物和高科技的代表,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劣势,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四)新能源汽车使用不便,生命周期内驾驶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生产定位中低端的汽车产品,这一价格区间的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高。而新能源汽车在减去补贴和免除的购置税等优惠后,其价格仍然要比普通动力汽车的价格高出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综合下来,在一辆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内,传统汽车的使用成本可能比新能源汽车还要低。这严重地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降低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

四、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优先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当前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缺陷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迅速解决。目前,混合动力汽车驾驶性能和普通汽车基本相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有短程使用电池驱动模式,长途使用内燃机驱动模式的特点,赋予了车主更多的充电灵活性。可以使用家庭标准充电电力插座充电,也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使用内燃机驱动。根据汽车网站的调查显示,家庭轿车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2万公里,日均为41~55公里,目前大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搭载的锂电池均能满足城市一天行驶需求,即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日常代步需求,同时也解决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驾驶性能和充电不便等的顾虑,并且,由于采用了较低容量的锂电池,有效的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综合补贴后,可以将新能源汽车价格降低至与传统汽车相当的价格区间。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能推动电池驱动技术的发展,最终为成功过渡到高性能纯电动汽车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撑。

(二)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家庭第二辆车并进行定向营销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应当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高收入家庭的第二辆汽车,用于城市短途代步之用。相应的针对我国消费者对第二辆汽车的消费需求特点进行开发新能源车型。在进行宣传推广等营销活动时,也可以对目标群体进行定向营销,有利于提高营销效果,同时也避免了与传统汽车生产厂商和传统汽车车型进行直接竞争。

(三)改善企业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形象,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社会商誉

推行绿色企业战略,使环保意识融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业务策略中,将其深深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而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家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于消费者而言会影响其购买选择。另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提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的媒体营销和宣传,改变消费者对本国汽车厂商的低端印象。

(四)重新设计价格补贴的形式,增加社会补贴

减小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顾虑,对于推广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在我国汽车使用成本中,除了购置成本外,各种税负、过路费、停车费等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在现有的政府政策补贴下,其他费用的降低能显著减少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费用,也能提高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优越感。比如免除新能源汽车的车船税等国家税负,同时提高社会补贴,比如免除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和过路费等费用。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80,2002(05).

[2]Afuah A. & Tucci C.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 [M].New York:McGraw-Hill/Irwin,2001.

[3]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 off Companie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1.

[4]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

[5]宋春光,李长云.基于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系统构建―以移动信息技术为主要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07).

[6]Taylor J W. The role of risk in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Marketing,1974(04).

[7]Mitchell V W.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odels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02).

[8]周祖城,张漪杰.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9).

第9篇: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一)内容说明

1、1-5条请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材料并填写

2、第6条产品形成规模销售时的利润率

参考行业内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上市公司或知名大型企业利润率情况/企业理想产能达产时的利润率情况(尽量参考可靠数据,不能过于夸大)

3、第7条 研究成果及其先进性

可以结合申请专利情况,主要通过第三方的认证和所获荣誉来体现,第三方认证主要包括:政府机关的认证(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内权威机构的成果评价(如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鉴定;荣誉颁发机构包括政府、行业组织等(成果评价单位请参考国家奖励办认定评价机构名单)

4、第8条研发团队情况

主要研发人员(专职或兼职)的资历、职称、行业内担任的职务、承担的重要课题、科研经费支持情况、个人所获荣誉等

5、第9条,是否参与制定标准,企业如参与可详细填写,若没有可不写。

6、第10条,描述为保持技术先进性,企业未来的开发重点与方向

可结合企业的目标市场设定、企业面向的用户需求情况和行业未来的技术变动趋势并结合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储备来阐述未来开发重点与方向。

(二)板块解读

此板块请大家重点突出企业技术方面的先进性,主要通过第三方的认证、产品科技含量的市场体现以及企业保持技术先进性的能力三个方面来体现,所以大家参考分三个方面来说明技术、产品及服务相关内容。

1、第三方认证主要体现在企业已经拥有、申请或准备申请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注册情况(是否是驰名商标)、第三方对于企业的成果评价、所获荣誉以及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情况。

2、产品科技含量的市场体现包括产品的用户有哪些以及利润率情况

3、企业保持技术性的能力方面重点阐述研发团队情况以及技术以产品开发方向和重点。

注:科技部已于20xx年7月全面废止科技成果鉴定,目前各机构所出具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均不被各项目评审体系承认,成果技术水平资质改由国家奖励办认定成果评价证书,详见国奖办字{20xx}356号文。

板块二、产品市场分析

(一)内容说明

1、第1条,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最好是权威机构的并注明来源出处。

市场结构分为四种,分别是自由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划分的标准为行业内生产企业的数量及规模、产品差别度(性能、质量、构造、品牌及商标等,产品之间难以完全替代)以及市场进入障碍情况。

2、第2条,目标市场的设定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通常选择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来确定目标市场,该策略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化的专门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企业的优势力量(营销、技术或价格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某细分市场开拓和抢占,以取得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3、第3条,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

消费群体:通常区分消费群体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农民、学生、白领、公务员、企业家等)、收入、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形成能够为企业可提供明确目标市场。

消费方式: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即消费方式,包括消费者以什么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方法来消费,以满足其需求。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而四十岁以上的人群主要去实体店消费为主。

消费习惯:是指消费主体在长期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对一定消费事物具有稳定性偏好的心理表现,体现为对某种商品、某个品牌或某种消费方式的偏好,比如某些年轻人对“苹果”品牌的热衷,使得他们在消费电子产品时首选“苹果”产品。

4、第4条,市场状况,市场发展阶段、产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1)市场状况,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总体规模、行业发展增速、技术变动趋势、市场结构行业特定等方面的内容,与其他板块的内容有重复,这里不再具体作解释。

(2)市场发展阶段,包括空白、新开发、高成长与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

空白及新开发阶段:起源于人们消费习惯或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动、国家政策的推动、环境气候的变化、资源逐渐稀缺等因素引起。其特点主要有:

a、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不多。

b、财务上可能没有盈利或者盈亏平衡。

c、行业利润率较低,市场增长率较高。

d、技术变动较大。

e、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

高速增长阶段:随着行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新行业便逐步由高风险低收益的初创期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速成长期。其特点主要有:

a、产品已被市场所接受,市场需求迅速上升。

b、生产企业数量增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各生产企业都致力于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技术和降低成本,提高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速度。

C、政府补贴逐步降低。

成熟阶段:随着参与竞争的企业的数量增加,市场需求量增速放缓,产品技术趋于稳定,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其特点主要有:

a、竞争手段逐渐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维修服务等

b、行业的利润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风险却因市场结构比较稳定而较低。

c、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

d、新企业难以打入成熟期市场

5、第5条,市场趋势预测与市场机会引起市场趋势变动的因素很多(技术、政策、消费习惯、环境等等),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出现了新的空白的细分市场或是原有市场规模的扩大。当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或是出现了新的空白细分市场,同时生产企业数量还不多时,市场会出现大量的发展机遇,多数企业的市场销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扩大。

6、第6、第7条,市场进入壁垒分析一般来说经济进入壁垒包括四种:

a、绝对成本优势: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供应而具有的优势。

b、规模经济优势: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没有达到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时,其平均总成本(由平均生产成本与平均交易成本确定)一定高于原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c、产品差异化优势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市场中,原有企业实施差异化往往是构成进入壁垒的一个更为重要因素。

d、行业管制政策,如特许经营权、贸易政策、生产批文等。

(二)板块解读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本板块,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未来市场是否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企业面临的竞争难度情况怎样,企业是否能够随着行业快速发展而实现自我的快速成长。结合模版给出的内容,建议大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编写此版块的内容:

1、市场概况:市场规模、目前市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未来市场发展速度如何、行业中生产企业的数量、排名前几名的企业的品牌及市场份额占比、竞争对手的产品之间差异如何、技术变动趋势是什么、市场结构情况、行业进入壁垒情况。

2、目标市场设定:产品消费群体是那些,这些群体的特点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影响市场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政策、消费群体特点的改变、技术变化、价格等)、目标市场的确定

3、市场趋势预测与市场机会:由于技术变新、政策推动、消费群体特点的变化以及环境、气候、资源等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或是新的细分市场的出现,从而为企业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板块三、市场竞争分析

(一)内容说明

1.第1条,有无行业垄断行业垄断的表现形式某一家或几家企业占据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其形成的原因有技术上垄断、国家政策垄断、独特的商业模式等。初步分析下你的企业所处行业是否有上述特点,没有的话基本可以认为无行业垄断。

2.第2条,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的市场份额,首先明确企业所处行业细分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有哪些,一般都是行业排名前几位的规模型企业,基于对行业的初步了解,,大概明确行业已产生的规模,以及行业内排名前几位企业的销售额,根据这两个数据大概可以测算出这几个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

3、第3条,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实力、产品情况(种类、价位、特点、包装、营销)

在明确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可通过这些企业的网站或行业协会等媒体,初步查询到竞争对手的注册资本、销售规模、产品情况等一般情况。也可利用平时对行业的了解和分析,自行总结竞争对手的情况,最好能列举具体数据,这样比较直观。

4、第4条,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在写本条内容时可以例举形式列出几家或几类潜在竞争对手,简要介绍一下即可。

5.第5条和第6条

这两条主要是说明企业产品的优势,相信大家作为企业经营者都比较自己企业产品的优劣势在哪里,按照条款描述的事项分析企业产品是否存在优势即可。

6.第7条,未来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技术、服务的描述。

该点需要企业经营者对行业目前及未来发展有非常深刻而准确的认知,建议企业在描述该方面内容时以简单举例为主。

(二)板块解读

投资人希望通过该板块的内容初步了解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该板块内容描述:

1、重点突出企业在产品性能、品牌、销售渠道、成本控制、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优势

2、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市场份额、产品情况、技术特点、销售策略等)

板块四、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简言之就是企业的获利模式,即公司怎么赚钱,例如饮料生产企业依靠销售饮料获利,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挣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盈利,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挣钱等等但是每种商业模式。

每一家成功的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大家都知道戴尔电脑的直销模式,人人都知道其如何运作,也都知道戴尔公司是直销的标杆,但很难复制戴尔的模式,原因在于“直销”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资源和生产流程。完整的商业模式包含的基本内容:

1、企业处什么样的产业链中

2、企业与供应商、用户之间的合作方式

3、在与上下游的合作中,企业如何通过人员管理、制度设计、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销售策略等手段合理地配置资源,并取得定价、成本、销量等方面的优势。

4、企业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品牌并取得利润。

板块五、业务拓展计划

1、第1条,营销计划

营销计划包括区域、方式、渠道、预估目标、份额五方面的内容,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是建议大家尽量写的详细一点,例如,20xx年将采取何种销售方式(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知识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差异化营销,直销,网络营销)对A、B两个区域通过何种渠道进行销售,预计能够实现多少收入和利润,市场份额增加多少。

2、第2条

销售网络的建设、业务关系状况、与中间商有关的市场策略可以通过销售渠道策略的确定而确定。

一般来说,销售渠道策略分为直接式销售策略和间接式销售策略。按照商品在交易过程中是否经过中间环节来分类,可以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销售渠道两种类型。直接式销售渠道是企业采用产销合一的经营方式,即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时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间接式销售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用户手中要经过若干中间商的销售渠道。

适合采取直接式的销售策略的情况

1、市场集中,销售范围小;

2、技术性高或者制造成本和售后差异大的产品,以及变质或者以破损的商品,使商品,定制品等;

3、企业自身应该有市场营销技术,管理能力较强,经验丰富,财力雄厚,或者需要高度控制商品的营销情况。

适合采取间接式的销售策略的情况

a、市场分散,销售范围广,例如大部分消费品。

b、非技术性或者制造成本和售价差异小的商品,以及不易变质及非易碎商品,日用品、标准品等。

c、企业自身缺乏市场营销的技术和经验,管理能力较差,财力薄弱,对其商品和市场营销的控制要求不高。销售渠道的选择与企业的市场特点、技术门槛、资金实力、销售实力密切相关,大家可根据上述标准结合企业情况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通过对销售渠道策略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自己的企业适合选择何种策略已有了判断,在此基础上再相应地确定销售网络和中间商的选择,并按照模式的举例说明各级资格认定标准政策情况

3、第3条

请大家详细描述销售团队数量、经验、过往业绩、公司对其的培训等。

板块六、风险与对策

风险一般可分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公司外部、不为公司所预计和控制的因素造成的风险,又称外部风险。通常表现为经济周期波动、宏观经济调控法律法规、行业变动趋势等。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公司自身某种原因微观因素。如管理不当、成本失控、技术更新不及时等。

建议大家在谈风险时以外部风险为主,企业内容风险为辅。

模板中列举的风险中可做如下分类,供大家参考:

外部风险(即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风险):

资源(原材料/供应商)风险、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竞争风险、政策风险

内部风险:

研发风险、生产不确定性风险、成本控制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

其他板块

1、对于管理层、关键技术人员、员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可能会给企业融资加分 。

2、企业管理团队介绍最好3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