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窃读记课文范文

窃读记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窃读记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窃读记课文

第1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受和体会,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刚刚打开书的时候,我看到了题目《窃读记》我心想,窃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她为什么是窃读而不光明正大的读?于是我带着第一个疑问奔向了字典公公,想从它的身上找点线索,字典公公告诉我:窃是贬义词,有四种意思,分别是偷东西,私自,暗中,偷偷的,统称。我想,我已经找到字义,但不知道是那个意思,那我把课文读读,或许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我知道了本文的窃是偷偷的读。第二个问题我根据辅导书也找出答案了,原来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是窃读滋味的集中概括,说明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作者窃读得滋味。

同学们一整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在说自己,这恰好运用了自语式的独白,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恰当的独白,能够更真切地表露主人公的心理,让我们读起来倍感真实,亲切。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莎士比亚说过饭是指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光靠饭长大的是白痴,成长之道上要的是不要饿着肚子,也不要饿着精神和心灵。

第2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时,应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阅读情境中,触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趣味阅读中感悟文本知识内涵,在形成个性阅读解读的过程中,阅读情感体验得到深化,培养了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教育价值,优化和提升了阅读教学实效。

一、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感意境

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情趣点,促使学生提高阅读欲望和阅读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采取多种阅读策略,运用多种阅读教学形式,如课件导入、朗读、演绎、演唱、采访、辩论等,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让他们真实感受文本内涵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文本的情感意境中研读、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乐趣,在阅读实践中增加了积累,培养了语感能力,深化了对文本内涵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的春天里,颜色鲜艳的花儿盛开着,伴随着优美、轻快的乐曲声,一个脸庞恬静的小姑娘在花丛中穿梭,停在一朵粉红色玫瑰花前,伸出双手,用她的手指悄然一拢,竟然拢住了迷恋花儿的那只蝴蝶……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此时,画外音娓娓叙说着,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感染了,引起了共鸣,在如此美丽的春天里,安静正用她的全部身心感受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师组织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学生在激情的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盲女孩安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用自己的心感受生命的美好。最后,教师以疑激疑:“盲女孩安静为什么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呢?文中的‘神奇灵性’指的是什么?安静为什么具有神奇灵性呢?‘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研读,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片段,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文本情感相互交融,从中体会出安静感受到春天美好,对生活的热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又如,教学《尊严》一文,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这种演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演绎中活灵活现、不断,把静态的文字演绎成直观、形象、动态的画面,补充了文本的空白处,进一步丰富了文本内涵,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二、建构对话平台,深化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内涵时,利用文本语言解读为情感体验契机,做到以情激情,尊重学生阅读情感的独特体验,创设有效的阅读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对话活动中揣摩、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领会文本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想象空间,学生在感悟文本内涵的同时,阅读情感体验获得了迁移,发展了个性阅读思维。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片段:

师:联系上下文,你是怎样理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含义?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这种滋味?

生1:文中“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等描写作者动作的语句,说明作者窃读的滋味是快乐的。

生2:作者读到了自己喜欢读到的书,从中看出作者是十分快乐的。

生3:文中那些描写作者窃读时的动作词句,我体会到作者窃读很辛苦、很累。

师:同学们能够从文中的语句中体验出作者窃读的滋味是快乐、辛苦,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找出窃读的其他滋味?

生4:作者在窃读中很害怕,文中“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这两个句子说明作者窃读的滋味是提心吊胆的。

生5:文中“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点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是饥饿的。

师:既然作者窃读的滋味是提心吊胆、饥饿的,为什么又是快乐的?

生6:我从文中“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中感悟到,作者虽然此时很饿,但她从书中汲取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让她十分快乐。

生7:文中“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体会到,作者窃读了那么多的书,获取了很多知识,使她成熟、开阔眼界,让她成长起来。学生在对话平台上,通过深入文本研读、品味,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立足文本特点,增进美感、情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内涵的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等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让学生在文本描绘的美丽画面里,体验文章的隽永意境,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解读能力,实现丰富而细致地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形象、情感和意味,增进学生的阅读美感和情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教师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在悠扬、轻快的乐曲中,画面展现了桂林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碧水,清幽的景色……教师伴随着画面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赏情境中沉浸于桂林山和水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色,阅读情感已全部融入到诗一般的意境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把各自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品味、想象这些优美的词句,再进行互动交流。

生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了绿绿的漓江水,漓江水的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就像一块纯粹的碧玉,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第3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读《窃读记》有感

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作者喜欢读书的情感让我感到无比的敬佩!

作者每天放学后都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她很快乐,也很惧怕。快乐的是作者学到了很多书上的知识,而惧怕的是因为自己要被书店的老板发现的话,以后就不能来看书了,所以,作者用各种方式来掩护书店的老板:作者为了能看书,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她是大人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书店老板就不会知道了。作者最高兴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作者越高兴,因为作者就有充足的理由呆在书店,老板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作者在读书是忍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痛苦。但她没有一点抱怨,反而还觉的很值得。

我们小学生正处成长阶段,读书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记住《窃读记》这个故事,在平时生活中多读书,灵活运用大脑,让它在我们将来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发挥其威力!

第4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一到周末,我总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各种各样的书。今天,我得说服妈妈给我买一本《笑猫日记之绿狗山庄》。这本书在这个学期风靡全校,我们班同学几乎是人手一本。苦于妈妈的严格戒令:学习期间不许看课外书!我只有眼巴巴羡慕的份。于是,每天放学借《笑猫日记之绿狗山庄》就成了我的头等大事。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我非得买上一本,好好啃啃才行。经过我十八般的夏氏独创软磨硬泡法,妈妈终于给我买了本《笑猫日记之绿狗山庄》。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冲进房间,锁上房门,拿心爱的书准备大干一场,就在此时可怕的声音出现了:“志志,你上了一星期的学,课后还要上补习班,今天中午你要好好休息,睡一觉吧!”就这样,我看书的计划又泡汤了。所谓军令不可违!我只要无奈的答应了。可我在心里却打着如意小算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多久我心里就有了全盘计划:我先假装服从命令,趁妈妈不注意时,把新买的《笑猫日记之绿狗山庄》塞进了被子里,准备在午睡时大看一场。就在我认为一切都万无一失时,妈妈的一句话像晴天霹雳,击碎了我的全盘计划。妈妈说:“今天天气很好,正好晒晒你的被子。”我想:这下完蛋了,我的计划肯定要暴露了。我瞥见了身边的枕头,于是就急中生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书塞到了枕头下面!心中无数次默念:千万别发现我的书!可妈妈的攻势却还不罢休,她又说:“你的枕头太高了,小孩子不宜枕过高的枕头,我给你换一个吧!”看来今天是天要亡我啊!“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挽救了我即将曝光的“潜伏”。妈妈放下枕头急匆匆地去接电话了,我真感谢这位打电话的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我赶紧把书放到了床罩下面,凸起的那一块我正好坐上去,哈哈,这下就天衣无缝了。妈妈没有发现我的阴谋,于是我美美地窃读了一把。

正如林海音在她的《窃读记》中说的:“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通过这次惊心动魄的窃读体验,使我对窃读的诠释更全面了。

未 来 星 小 小 文 学 社

第5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读一本书,要把这一本书读完,不要读到一半,就读另一本书了。

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他教会我写访谈录。

读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读好一本书。读了《我的“长生果”》这篇文章,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写作之前,要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这样对写作有好处。

第6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一品词悟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寻求词句与段、篇的关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它们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真正理解和掌握词句。做到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又能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中的“美丽、庄重”一词,如果离开所在的句子,脱离上下文去理解,只能把“美丽、庄重”解释为“居里夫人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显然这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脱节。因而,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丽、庄重”在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如识其人、通其心、感其情、明其理,深刻理解了“美丽、庄重”的真正含义:既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又赞扬了她淡泊金钱名利的高贵人格。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发展了思维和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一股崇敬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二强化重点段训练

抓好重点段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对重点段揣摩分析,领会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段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其分析能力。教学《一夜的工作》中的“一夜工作”的重点段时,我指导学生对段中“一夜工夫要批阅一叠一尺来高的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等书面语言进行揣摩分析,学生很快理解了为人民不辞劳苦、彻夜工作的奉献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学生也领会了该段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语言展现人物精神的表达方法。

三、分析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叙事性作品,展现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窃读……借雨天到书店窃读”这一情节深入分析,仔细揣摩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由此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以情悟理,深刻领悟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激发了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培养了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实践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质。课后的思考题提示了课文的学习目标,体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它便于教师遵循作者的思路进行教学,也便于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自学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训练的重点、难点,依据课后思考题精心设计自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梅花魂》为例,我首先按课后思考题提出自学要求: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在学生自学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讨论探究后,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了: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他对祖国的眷念如梅花般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由此,学生深入体会了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思乡意,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升华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7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一、巧设悬念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可见,认知的内驱力是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的根本力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应首先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就需要巧设悬念,启迪思维。“看题目,设悬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学生看到题目后问:“窃”是什么意思?谁在窃读?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怎样窃读?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学有方向,而且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抓住课题,巧设悬念,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认识方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趣味

提问的高明,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就是指所设置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有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的提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悦,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可以先给他们讲这样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鸡宝宝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鸡宝宝

们吓得乱跑。眼看鸡宝宝们就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鸡宝宝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鸡宝宝们上课:“现在,你们都该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l民间谚语、一句顺口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三、针对重点

首先,要针对教材。即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重点难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设计问题应从教学目的出发,以教学的关键为主线,把问题串在这一主线上,真正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之效。同时,也只有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课本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针对学生。也就是说,提问要紧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等。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方方面面,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反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启发引导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特别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扬学生的创造潜力。整个问题的设计呈现出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趋势。教者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语,然后以“撞”这一训练点切入,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体会“撞”与“磕、碰”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撞”中所蕴含的“勇敢”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者设问:“那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呢?”针对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各自观点热烈争辩。如此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争辩能力、表达能力。

五、质疑问难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8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教法研究

小学生的知识量少,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对弱些,新知识的讲授都要从生活中迁移进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认真研究教辅材料,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且适合学生发展的支架,让那个学生在亲手操作和体验中,感知语文的魅力,促进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知识间的灵活运用、思维的顺畅迁移,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创建小学语文的课堂“支架”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顺应学生的思维,创建高效、使用且有乐趣的教学支架。

一、实践式支架,触摸语文

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让学生亲手去做、去触摸,才能通过实践切实的进行体会感受,使孩子与课文中的事物零接触,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例如在学习《窃读记》这篇文章时,让学生亲自到书店里尝试窃读的感觉,体会其中的滋味,拥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会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然后,提议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用对比的方法来开始对《窃读记》的学习。还例如在《动手做做看》的学习时,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这做一些自己喜爱的简单东西,使学生体会到在操作是的困难和乐趣,利用别的方法也可以做成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学生在实践中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话有时也是不对的,需要自己去尝试。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种已有的经验,并适时的给学生创造积累经验的机会,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碰撞,点燃这种思维的火花,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影像式支架,感知语文

语文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或听过的,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式的接受,课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觉犹如进入了电影院,有声音,有图像,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注意力也能很好的集中。例如《我们的祖国美如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多媒体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长安街的魅力夜景、长城的雄伟、鸟巢的别具匠心、水立方的魔幻魅力等一系列图片,此时学生已经领略了首都北京的美景,翻开课本,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出关于北京风景如画的图片。通过这样的支架构建,让学生进行一次“旅游”,通过影像建立立体化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将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景中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三、探究式支架,品味语文

探究是对问题的深思,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学生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来把握深入思考,这时通过构建探究式支架,借用集体的力量,传递思维的不同声音,从多个角度,立体的来品味句子,做到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奇妙的科学世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理解和使用上还不是很熟练,我们就可以建立探究式支架,建立一些文字表达,使用一些现成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填空,通过学生模仿一些这样句子,在相互的交流中进行思维间的碰撞,分享不同的句式,在分享中建立“这样列举也挺好的想法”,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加自己的视野,开阔思路。根据的探究的结论,学生可以很好的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品味句式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习作“未来的……”当中,顺利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为我们的写作带来很惊喜的效果。

四、典范式支架,享受语文

第9篇:窃读记课文范文

摘 要: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进一步突出高效课堂教学的角度,说明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的必要性,从分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步骤入手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分组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负有直接责任,另外,语文教学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经过历次教学改革,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识字量、准确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教育的作用仍旧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比较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概述

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高效课堂即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成就三个因素的最大化,传统的高效课堂以教学精力投入少、教学实践投入少、教学目标达成数量大为最基本的线性关系,符合这样线性关系的课堂,即可称之为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高效课堂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尽量扩展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情感、实践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课堂。

2.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分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主体性发挥非常明显,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明确认识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并从同伴群体中收获更多知识,较之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全面、更明显,因此说,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应用非常必要。

二、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提出讨论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法的切入点在于每个学习小组有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来源于教学材料,是学生在了解材料后产生的较为普遍的、难以通过个人努力解决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要讨论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例如,在《窃读记》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通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任何遇到的问题,先进行主动的解决并写下解决途径和答案。教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预体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生总结的关于“生字学习”部分结果几乎雷同,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直接跳过;但是对于题目中的“窃”字以及人物的心情,就很难做到完全地把握。这个问题就可以作为分组合作学习的讨论话题。

2.自学解决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于学生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次自学课本,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仍以《窃读记》的学习为例,针对“窃读”中主人公的心情以及文章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进行自学,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窃读”,面对书店老板和店员的态度产生怎样的心情、对书籍有着怎样的感情、在“窃读”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行为等。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精读课文,教师则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当下的生活境况、时代环境、书籍的价格、民众普遍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这些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窃读”的发生和作者的情感路线。

3.小组交流发表结论

在自学之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两次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整理成学结。教师事先按照学习目标,为小组讨论提供几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整理课文最终的绳子;第二,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第三,找出你认为“经典”的段落或者用词进行赏析;第四,描述作者的情绪状态;第五,总结阅读感悟。教师此时不再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学习参考资料,而是鼓励各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发现学习小组内讨论偏离问题即予以纠正;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抽取两到三个小组,进行学习结论的发表。

4.教学总结

分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最终的教学价值落脚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要的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例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应用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的方法,或者应用了所有问题全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法,哪种方法更有效,更值得借鉴;哪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更为积极,哪名学生发言不足、学习参与度不够等;哪个小组对问题的讨论最全面、哪个小组对个别问题的解决最有创意等。教学总结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再次全面地回顾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得到鼓励,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三、对分组合作学习应用的建议

1.教师应做到教学中的“多角色”扮演

分组合作教学的实施对教师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在设计问题时应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此时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路,但不能打断学生的讨论,为学生的谈论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此时教师是辅助者,教师应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应适当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时教师是评价者。要使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分清在不同教学阶段的角色,并且真正担当起这样的角色。

2.进行合理的分组

分组合作教学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在分组时切实规避优等生一组、学困生一组,必须严格按照优、中、差三者结合分组,在学习及讨论过程中,由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习,学困生需以优等生为榜样,共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内提问题时必须打破歧视心理,统筹兼顾,必要时尽可能多给予学困生一些表现的机会,使其能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优越感,从而树立起自身的学习兴趣,以使日后更加发愤图强。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并使语文教学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展示出更多的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学习表现,例如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情绪情感的发展等,这些个人发展变化难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分组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更多的改变,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发展,以使该教学模式的作用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韩英.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3-114.

[2]徐子寒.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6(9):121-122.

[3]郝淑玲.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快乐阅读,2016(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