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43-01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很勤奋,但地理成绩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没能养成很好的学习综合能力。因为误解,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其实考试成绩已证明此法不行;因为误解,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要想学好地理,具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何为地理综合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地理综合能力就是对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智能和技能综合的结果。其中智能方面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能力等要素;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图像技能、计算技能、实验技能和实习技能要素。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依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一、扎实地理双基与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相结合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扎实的地理基础是培养地理综合能力的前提。如何获取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呢?如果采用与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则可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果。
二、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先天条件。比如,目前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开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带来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去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地理学的地域性决定了“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培养学生必须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既能运用全球性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具体地区的空间位置,认识和分析该地区地理特征的能力,又能将同类地区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成一般规律的地理综合能力。这是在中学区域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的教学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地理学科的能力因素比较丰富而全面的学科天然优势进行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必然要求,才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地理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图文结合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如复习“美国”这一章节时,我充分利用美国地图,引导同学们运用初高中知识,分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河湖、城市、资源、工业中心的分布和特点,五大湖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区扩散、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农业带分布其粮食生产区位因素评价,环境问题等知识内容。并要求同学们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日本图”、“德国图”、“俄罗斯图”等进行单图概括、双图比较。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许多地理知识零零散散,不好掌握且容易遗忘。如果把看似孤立的地理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把众多“零散”的地理知识科学地构建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系统,那么会大大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好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每一个章节或每个模块都围绕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某一要素展开的,看似孤立、“零散”的地理知识实际上有它的学科内在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清晰地理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实现五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地理综合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地理学科内的知识逻辑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有偏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地理学科具有以下属性:1.综合性。地理这门学科有自然学和社会学的综合特点。2.地域性。地理学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地理学习要转变思想,全面思考对这门学科的认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常常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级教育知识欠缺对其的影响,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汲取往往是死记硬背,忽略对其原理更深层的钻研,从而导致学生碰到实际问题就无所适从。比如对地方时的学习,课本中只说经度偏东的地方时间早于偏西的,但没有说到偏东的精度到底可以定为何时,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会计算时间。而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局限性。
2.不会扩散思维,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学科体系的综合特征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纵深性,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全面综合地对待问题,从而能够发掘地理问题的根本。但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却时常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分析问题不够深入客观,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搞混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无法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时,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
3.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易受定势思维影响
在地理学习中,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只具有解决单一问题的知识,易受定势思维影响,基本常识和概念不清,知识应用不熟练,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什么是热力环流,但是忽略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无法得出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正确结论。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加强学生学习,教师的引导起决定作用。在地理课中,首要是加强启发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慢慢深入发掘。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许多学生虽然知道有大陆漂移说,但对这种学说存在的依据就不清楚了。此时教师应加强引导,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学生就会顺着引导去分析,这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动力何在?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能移动?然后学生会提出很多新假想,最后让他们沿着教学思路,参照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就能明白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冲刺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就无法摸索出地理学习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如对北斗定位卫星系统的分析,如果要定位一个物体,应该要有几颗卫星,这就需要应用物理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同时也重温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正是因为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教师可以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试着让学生记忆课本大标题和各个小课题来加强学习记忆。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化,张小咏,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2):201-203·
[2]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71-74·
[3]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2006,20(1):32-34·
[4]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陈国生,陈修颖·高师本科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6):75-79·
[6]孙根年,黄春长·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73-375·[8]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5·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情景化教学
素质教育下,我国教育教学较以往取得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成效的取得不可忽视的就是初中教学的发展推动力,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人们将关注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变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一表现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更为明显,使得情景化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情景化教学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阻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发展。笔者就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意义以及情景化教学乐学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
1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情景化教学的意义探析
1.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对该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去学习该学科。但是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现状却与之相反,很多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并没有兴趣,甚至对该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原理或者是概念进行具体化演示,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再只是处于表层阶段,能够发挥其知识的实用性,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题库训练上,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知识的创造性能力也不断减弱,最后使得学生学科知识创造性遭受重创,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的支持证据主要在于地理学科学习中,学科知识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而情景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于以生活为教学重要知识来源,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教课的同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激发。
2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情景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激发协议时想象力: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水平在教学中的充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这一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是语言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乐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好比教师在气候一节教学活动中,可以避免传统的单一的讲解上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视频或者是收索相关的图片的模式,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2.2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对该学科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校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主要表现在教师课程中课程导入环节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一现状的存在想要得到改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程导入环节,使得学生乐学课堂要求实现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创设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可以从唱歌或者是猜谜语、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入课程,以便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课程导入迅速集中自己的课堂注意力,也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重要保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课程导入的同时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一些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猜出模型属于哪个省份,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放置中国地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课堂导入教师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3结语
总之,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与乐学相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的导入环节,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初中教学全面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晓芸.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J].学园,2014,05:3.
[2]周杭艺.浅析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02.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是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实际应用性强,对于教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
一、对教学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成效与教学结构有关。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分配必须合理,教学内容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要围绕知识点进行讲解,但不必只限于固定的课本内容,要对其进行延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来源并不光靠课本的,它的范围很广,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经过精心的挑选,必须是在地理知识基础前提下进行教学,还要与生活中典型的实例联系在一起进行解析。如农业区域类型分布规律,介绍其特点、改良及改良的方法等,充分体现教授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目标性、创造性及启发性。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使教学过程及内容符合学生的要求,形成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把教学的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结合起来。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研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时候,必须联系地理学科这一空间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等地理学科的独特特点。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于地理教学,首先要从它固有的空间去揭示其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改变原有的只按教案教学而不考虑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接轨的现象。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较强,要想把地理学好,就要让学生明白在学片段性的知识时,要进行整理综合,教学时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去理解、接受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新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工具以影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改变原有静态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简单易于接受,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教学信息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量增加。把地理学科中的情境如地理环境与人文的关系通过投影仪、多媒体、模型等多种模式把主要信息传给学生。通过无声与有声的结合,使学生的感官有新的体验,使其置于地理环境之中,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无比的优越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敏捷程度形成发散式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升,打破墨守成规限制性的思维习惯。
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把书本中的知识与实践的内容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作为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在平常布置作业中要求学生多对地理环境熟悉,去调查、考察或是参观与地理相关的地方,收集资料,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课外收集材料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所调查的内容及时分析、归纳总结。要学生了解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进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不断进步的同时,教学成果也将取得新的进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化,作出适合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轻松地学习,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在学习中有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地理 高考 复习 知识 方法
高考复习中,地理学科一直是重要而成绩难以提高的一门,它归属于文科范畴,却涵盖了大量极具理科思维和宏观概念的知识,成为复杂难懂和为广大学生困惑的学科。因此如何在高考复习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困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夯实知识基础
在任何学科复习时,都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结合教材学习学科相关知识并加强,这是学生复习和成绩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才能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知识的全面提高。而针对地理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高考备考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积累,进行全方位、多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地理复习当中,首先应当对自我能力有个准确的定位和目标提高要求,有意识地加强薄弱知识和应该注重宏观到微观的知识梳理,对知识构成有清晰地了解与辨别。[1]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重中之重,是支撑整个学科学习的脉络。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基础。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象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二、培养地理思维
在地理学科解题和应试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地理思维的欠缺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薄弱而造成答题错误。在日常的复习当中,结合教材和练习,学生应适当、逐步地培养地理学科相关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了学习能力的提高,包含了识记、理解、绘图、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 养。只有提高相应的知识表达和运用知识的思维,用学科术语进行阐述、论证地理学科的问题,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将掌握的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
三、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中重点考察的知识点,这是考试最终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面对考题的时候,只有具有相应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根据所给的试题素材,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运用和调动运用到最好。同时,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知识、将获取的信息和学科知识建立起相关的联系,也是重要的必备能力素质。在分析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学生首先应该准确地描述和阐述事物,进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最后用相对专业的学科术语进行解读和作答。另外,在学习之余,地理学科的考查更多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处理社会热点信息的能力。无论是热点集中的地方还是与现实实际联系的问题上,从切入点出发,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比如在高考试题中,常常考查空间定位能力,这种对空间的定位是很多试题的解题基本要素,在解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利用经纬网定位;依据海陆位置定位;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利用整体性规律,建立空间联系。具体运用上,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如:北美大陆中部经度约为100°w;我国中部经度约为100°E。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的海陆位置,有些位于大陆东部,有些处于大陆西部,有些深居大陆内部,有些被海洋所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明眼亮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地理学科的原理之一是整体性,即各地理要素之间都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因此在地理事物的分布上更表现为紧密的内在联系。[3]
四、结语
综上方法,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充分将地理基本的知识夯实,在做题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除了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熟悉地图、了解各地区的位置外,也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地理知识联系实际,在地理思维里,掌握学习过程中总结、概括的规律,建立知识与面临问题的联系,从整体、宏观上进行把握。
参考文献:
[1]《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浅谈》,李英,《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
[2]《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的策略》,程宇民,《江西教育》,2008年7月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是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
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