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工商管理就业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就业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就业方式

第1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素质模型

[中闰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9-04

[作者简介]张喜荣,李伟,韩洁平,孙鸿飞,杨英,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商管理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从事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具体化、基层化,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针对性差;共性趋同,特色不足;知识面宽,深度不够;理论性强,实践偏弱;教学方法单一,全面能力素质培养不够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根据用人单位、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对于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层次定位不宜过高,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二)培养特色定位

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市场不同,对于行业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比例是在行业内就业,因此,行业定位取决于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地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

(三)专业技能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价值优势不明显。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看,有核心技能类的专业学生容易就业,目前市场对技术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将强化学生技术经济评价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技能。在教育观念上,明晰工商管理实践性专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完整性、全面性为导向,向以社会需求、能力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二、能力素质模型指标的建立

能力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其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能力素质模型是以提高组织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之以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一般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一)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培养方案应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方案制定是以目标定位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基础,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电力行业知识模块,投资决策知识;能力体系分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培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按照知识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体育、文化基础等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信息、工程数学等;行业知识模块,包括生产过程、市场、会计、设备、价格、绩效、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知识模块,该模块分为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块,投资决策模块主要学习概预算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管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三)培养平台

通过多元立体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自学、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大的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外基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大学生校外实习是了解社会、提升管理能力、了解行业管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培养的路子。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途径都可分为教学途径、实践途径、竞赛途径等三大类。途径都是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途径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实践途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竞赛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应高度重视,创建多种竞赛平台,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五)培养模式

完全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已经无法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三层次递进的培养模式,即知识认知、能力转化和素质提升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第2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然后选取136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个特征为视角,对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业;管理层特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早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现金流量、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

(二)分析验证

Kaiser给出了一个度量标准:在0.5

(三)因子提取

二、实证研究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F)的影响假设

由委托理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部分的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为了通过持股的方式多获得收益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提出了假设:

H1: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A1)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H2: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A2)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管理层规模是指组成管理层成员的数量。合理的管理层规模,不但能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绩效。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3:管理层规模(A3)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这一指标是运用Likert五点正向计分法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分别赋予1至5分,以此表示不同的学历水平,见下表:

提出假设:

H4:管理层的平均学历水平(A4)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正相关。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H5: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A5)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6:公司规模(B1)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假设:

H7:资产负债率(B2)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五)研究模型的建立

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以企业绩效综合指数F作为因变量,以A1、A2、A3、A4、A5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为B1、B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SPSS19.0,选用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多元回归模型为:

(六)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1%的显著水平上,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与管理层薪酬总额、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管理层规模不相关。与管理层平均学历存在相关关系,与管理层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七)多元回归分析

说明:从表4.5看出,回归方程是显著的,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可以看出:

1.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1、H2成立。

2.管理层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3不成立。

3.管理层的平均学历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4成立,而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H6不成立。

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平均年龄、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

三、结论总结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高管人员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管理层规模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平均学历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管理层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管理层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

四、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制度

由研究结论可知提高管理层薪酬和监事持股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地管理层激励机制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本文认为可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第3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就业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其核心课程通常也是其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课,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通常出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同时,这种宽的知识面也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同时,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的分工更加明确,在过去,企业通常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企业管理部门,而分解为质量部、销售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某个职能部门中,因此没有特色的课程和能力培养导致工商管理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定位来说,是从事工商企业基层管理的高技能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重“量”不重“质”、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慢、高素质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甚至错位。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联系理论教学与工作实际的桥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基层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目标中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能力,而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书本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较深的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其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自身特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面向企业招收有实践经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员,其生源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重视提高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另外,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主观上有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现实要求,而实践能力也往往成为制约学生日后在管理岗位上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众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企业角度出发,在招聘时对学生明确表示了对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需求,这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要想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得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不仅要独当一面,同时必须学会协作和协调管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如何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首先从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和不断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致;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要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三是要控制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要注重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注重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强化管理最重要的两种基本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要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改进教学内容,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地发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增强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综合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传统教学方法,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塑造及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有关实践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创新途径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基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企业家讲座、管理咨询项目、管理实习。

(2)基于社会心理学及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如,团队学习、拓展训练、管理游戏。

(3)基于IT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4.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

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基于真实企业的特定情况,通过专业实习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快速胜任工作,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掘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实战教学模式的运作中,除了学校与真实企业合作,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比赛,如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执行。鼓励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可以是兼职,寒暑假短期打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做市场调研,以研究的态度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也更科学,更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总之,通过这种实战参与和演练,使学生深入市场调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面迫切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院校特点,贴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深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

第4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1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保留原有工商管理专业自有的知识体系,又要增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既可以采用模块式,如在原有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专业基础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也可以采用渗透式,将创业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2改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业是要直面不确定性的情境,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模拟创业情境。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创业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

1.3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创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应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在校“创业”。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校外“创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第三,可采取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创业联盟、创业社团等方式搭建第二课堂,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

1.4开辟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多渠道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可尝试从4个渠道展开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可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创业管理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更系统全面地培养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二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开设工商管理双学位创业班,力图借力其他专业基础特性和优势,培养既有本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创业型人才。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相关的系列选修课,进行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进而对创业产生兴趣、意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加强对创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四是,培养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尝试与相关行业联合开办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产业背景的行业(创业班),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深厚相关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

1.5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与实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开展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二要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评价机制。在平时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寻求建立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评价机制,可积极推行核心课程的实践导向考核制度,譬如成功开设网店等创业成果可以纳入考试成绩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毕业论文方面,可采取提交企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或者直接进行创业实践呈递创业成果等方式作为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由教师、专家、企业界人士进行考评。三要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2结语

第5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教育部在2012年8月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试图建立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的理论框架,以期对工商管理本科创业教育进行质变性的探索。

    一、创业能力内涵

    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斯腾伯格则认为创业能力属于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相统一的范畴,是情感智力、意志智力和认知智力的有机融合,是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整合结晶,其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杨伦超则特别研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文化和科学意义上的“知识”、“技术”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创业”本身的认识及对企业营运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了解,其次是态度和心理因素,这是大学生从事创业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学者们对创业能力内涵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寻找机会将市场或技术创意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国家教育部还没有单设创业专业,现在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依托专业进行的,从而使创业类课程变成学科知识的有机内容。

    二、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内容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创业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的重合,虽然实施上更具有便捷性,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创业能力培养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创业教育在各高校还未普及,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工商管理专业下开设创业类课程模块或者一两门创业课程,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与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培养模式。受传统的雇佣教育理念影响,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培养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创业学生还缺乏充足的企业家精神。

    (二)创业教育中的课程问题

    1 课程设置问题。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尚不成熟。创业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创业过程,是一个企业从初创到经营的一系列活动,而传统的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基本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展开的,更适合已经成熟的公司而非创业型公司;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明显,在专业课程中重复内容较多,但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各扫门前雪”,不会主动与同事合作开发内容整合性高的课题,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创业所需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2 教材问题。大部分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内容照搬国外课程内容,特别是案例与操作模式脱离中国实际,学生限于文化跨度和实际经验不同难以理解教材内容。

    3 课程师资问题。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缺少创业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会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或者授课偏向理论化;而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因为体制要求的各种资格限制,无法进入高校平台从事教学。

    (三)现有创业教学方式的局限

    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工商管理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业中所需的主动学习和分析能力培养;授课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安排;在授课中,仍以教师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且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这些都与创业能力培养理念相冲突。

    三、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内容设想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是要从传统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向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利用整合能力以及团队领导与合作和其他相关能力。对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树立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有极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契机,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优势,形成教育新局面;同时创业能力培养也能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并促进就业。

    (二)改革内容

    1 教学目的改革。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创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从传统雇佣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改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被动适应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主动就业。

    2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构建是整个创业教育中的难点和核心,决定了教育质量。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除明确规定需开设“创业基础”课外,其他创业类课程由各高校自行安排。为了健全创业知识体系,国内高校有必要放眼世界,吸取国外成熟经验。美国学者Vesper和Gartner对美国941所大学创业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最多的创业课程有: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等。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可考虑选择上述的一些课程进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自身的课程有重合也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在现有总课时的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具体科目,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表1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依据,整理各教育内容模块的具体教育内容,并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建议开设的创业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时和学分总体比国外高,在原有课程结构中思政类和外语必修课程已占据较多学分和学时。根据教育部新要求,各高校需开设必修课“创业基础”,至少32学时。将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入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在总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创业课势必会占用专业本身课程课时。因而建议高度整合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将各科目的相近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将“生产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门课整合成“生产与运营管理”,将“物流基础”与“供应链管理”整合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法”整合成“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等,既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又可以将课程的逻辑关系变得易于理解。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如温州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尽量减少创业类课程占用专业学时,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中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仅在专业课中引入核心创业能力课程。

    3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构建。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的关键,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类与创业类课程相互协调的过程。按照高校教育理念,大学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基础学习,不宜开设过多的创业课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是专业课的学习高峰期,第四年是综合实践期。这种将实践与理论学习截然分开的流程,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且学生即便在第四年获取了实践的感性认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因理论课程结束而无法获得系统解决。因而建议在创业教育中,应当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相互交叉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始安排实践科目,并在假期安排实践项目,并根据成绩给予学分,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创业尝试实践活动。

第6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因此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适当的引导下仍然能学有所成。另外,独立学院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和家长对知识的实用性有更高的期待。因此,独立学院不能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需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另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较广,因此现有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多样化的需求。加之独立院校学生个性更加突出,个体意识更加强,性格特长更具多元化。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备独特竞争优势更容易让他们获得用人单位认可,从独立学院的角度出发,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更能提高学生的有效就业率,增加本校在就业市场的好评度与知名度。

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人才显得更为合适。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按母体学校的模式运作,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地存在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有限的考虑,使得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行的课程体系明显体现出专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较为广泛,不分情况的进行专才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多样化的就业能力的培养。[2]

(二)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等,在教学模式上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是启发式、讨论式的。陈旧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

(三)重理论,轻实践。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实践资源更为缺乏,导致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显薄弱,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加上独立学院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又不突出的毕业生,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3]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案探讨

结合独立学院及其生源的特点,面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因材施教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不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并且能有利于达成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并不是彻底反对现有的专才教育,而是反对不顾学生兴趣、特征的对其进行专才教育。个性化培养主张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适合自己的某方面突出地发展创新潜能。高校要树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教育观念,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为具有不同兴趣、爰好与个性的大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和成才之路。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个性化培养可以参照以下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逐步构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兴趣与优势。首先,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必须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爰好放到突出位置。具有强烈兴趣的人能以苦作乐,激发潜能。其次,要通过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树立自信与强烈的自我意识,持续发现自身优势。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获得认可是人的一项高层次的需求。当学生受到的鼓励较多时,便会更有动力维持已有优势并发现自身新的优势。兴趣和优势的发掘为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分教师专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技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教师专长领域应涵盖经济、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另外,为了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在专业研究领域,教师应该各具所长。所以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外要通过鼓励学习与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精通性。

(三)实施师生互选的导师制。在区分人才特长与教师特长的基础上,依据“个性化”原则开展导师制,既重视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也尊重教师的专长的个性化。由于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人数相对于全体学生数目一般比较少,因此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导师制当中并不现实。可以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本系老师的专业研究领域的区别,实施师生互选的导师制,由导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4]

(四)实行学分制培养方案。学分制的实施,不仅是用学分计算学习量的教学管理手段的变革,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学生选课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使得不同的兴趣、爰好、特长得到相应的有区别的发展。

(五)通过各种方式扩充选修课容量,压缩必修课容量。选修课是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修读方案的重要组成。在独立学院较为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可以结合对选修课的重新界定、修订选修学分认定规则,扩大选修课课程资源。比如:修读本系其他专业的课程取得的学分,可计为院级选修课学分;修读其他系的课程取得的学分,可计为公选课学分等。这样不仅提高了现有课程的效益,丰富了课程资源,更从政策上保障了学分制度下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执行。[51

(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教学模式不能再局限于单一化的课堂讲授型教学,应该结合同学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其提供多种企业实践的机会,广泛的校企合作能够为同学们创造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同学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增强实践能力。再者,校企合作也能为工商管理专业老师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研究管理的机会,能更好的满足师生互选导师制对老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专业指导需求。

(七)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补充内容。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开学初,将同头课程所涉及的授课教师和授课地点公布,学生在开学一周内可任意选听开课教师的课程,然后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自主选择该课程主讲教师;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在入学一年后改选专业;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大类基础理论课中,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或者前期专业课成绩,结合自身意愿,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教学方式。

(八)改革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以促成实践教学立体平台的形成,使以上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能够落到实处。应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规定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需要修完一定学分的实践课程,而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参与各类课外实训、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该学分。

四、结论

面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矛盾,促成培养目标的达成。依据上文的探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概括为:

一个定位,将独立学院工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着独特就业优势的应用性人才,保证各项培养活动始终目标明确。

第7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mand, this paper sets the talents-training targe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major, puts forward the new talents-training mod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o that it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business management;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76-02

0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不断兴起,社会对于工商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对于各大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社会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也成为了各大院校中最为普遍的一门学科,并且对于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1 市场需求压力的启示

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占有较大的需求比例,而各调查数据显示,在此庞大的需求量当中,对于专业性的中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仅仅能够专业操作的管理人员,但是,高层的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却相对偏少。由此看来,各大院校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在需求优势的背后,又存在着一定的威胁:

首先,在当今市场的就业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入企业时,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程序化的日常操作管理工作,而此工作内容,对于一些非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员而言,也可以凭借自身其他的素养和优势:如就业较早,入行较早,相关专业的操作优势等,使其优先获得工商管理相关的工作职位。

其次,绝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方面,多以“有无工作经验”为前提条件,甚至有些企业则直接高薪聘请其他企业的高管来本企业兼职,由此一来,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机率就大幅度降低,就业机会也大大减少。

由此看来,虽然现今的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对于此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实际工作经验、管理实践经验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就在无形中,对各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应届毕业人才,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那么,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各大院校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就要重新定位培养模式,以此来缓解现实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传统知识的传授模式,而此模式又比较单一,同时无法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培养也比较匮乏,只是起到牢固理论基础知识的作用。而在理论授课之外,对于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方面也不到位,从而更加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使学生在应用方面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多数并未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面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具体问题。而我国重基础、宽口径的主要培养模式,又造成专业学习没有侧重,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是使得其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刻,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显现出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等,致使其增大就业压力。

2.3 在实习安排方面,时间短、资源少,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各大院校在努力安排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应用能力低的问题,此类实习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实习只是趋于形式化。

3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人才目标的定位。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不同等级组成,因此要各大院校,要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生源水平,以及各种综合资源的配置,对本院的工商管理人才新型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定位后所培养的人才,使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应变自如。

相关教育课题报告显示,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类型需求的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全面管理人才、专才型管理人才、技术型管理人才、其他类型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又将管理人员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等级,而层次高的管理人员,对于其创新管理理念的要求越高,层次低的管理人员,则只是对其基础技术操作有要求。在近几年的企业招聘中,研究生和MBA人员大大增加,使得企业在选择高层次管理人员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与此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进入中高层的几率。对此,各大院校就应以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该目标定位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赶上社会发展步伐。为了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全面人才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再教育、再深造培养,以保证其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4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创建模式的构思:

首先,要实现经济管理基层应用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各高等院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所授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使所授理论紧跟社会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从而降低就业时的竞争压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可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从中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爱好,着重专业培养,最后在全面发展又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其次,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专业知识必然要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被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但是,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适应,得到尽快的提高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对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心,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才能使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同时又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全方位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自我。

再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用人单位的“专需性”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进行深造。或者采用“用人试验试点”的方式,为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大的就业几率。

最后,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目前各院校在这方面还相对薄弱。因此,各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不断成长,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综合上述,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只有明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定位,采用正确的培养思路,拟定正确的培养模式,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压力,同时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文莉.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仝汶灵.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3]耿世谷.探析家族式企业人才管理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8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蒋团标(1964-),男,瑶族,广西富川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鹏(198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经济师,管理学硕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工商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及其超前的引导性,对于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未树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在专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服务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高”求“大”,与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方针相背离。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价值观中重社会需求,轻个人发展;在教学观上,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学”轻“问”;在教育质量观上,单一化思想严重,唯大规模与硕、博点设置为重,重共性,轻个性;专业教育的人才观还滞留在高深知识的继承性人才观,未能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2、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与职业需求差距大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工商管理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均已受到了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维度、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与终生学习意识、创造力、做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专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摄取、技能训练、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养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职业需求相去甚远,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3、专业发展缓慢、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适应性差

首先是学科基础仍不够广泛,经济学占主导地位,而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和法律等领域还未成为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偏高,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发展较缓慢,覆盖面狭窄,视野不够广阔。第三,课程体系结构上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原则相矛盾;以学科的分异而设课,课程间结合差。第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时设置与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及其所固有的突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相比,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施过程随意性强,指导少,效果差,反映在毕业生对职业岗位适应慢、能力差,甚至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应用型本身又是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管理类基础性人才而言。管理类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市场、发展管理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市场的一般规律的人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市场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应当明确,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高等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和管理科学专门人才”,对其中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降低本科教育的质量。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

1、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2、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工商管理职业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此外,由于他们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还同时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3、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

新时期的工商管理职业实践对企业人才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为此,新时期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追求公平公正和自觉保护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权利讲述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科学辨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社会知识背景等职业素质;应具备自觉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开创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竞争与合作,外语、计算机等学习和实践工具应用以及书面、口头表达等执业能力。

4、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目前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也可以说是为地方和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和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结构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地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背景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与地方社会文化相融合,并且全面了解和熟练应用这些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5、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顺利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此外,应用型人才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方向定位,对事业发展的期望值适中,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1、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首先是人才根本特征的确定,其受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学科专业发展潮流、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三个背景影响,然后确定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培养要求,四者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高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就业走向和基本的专业方向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走向主要有:到政府部门协助制定有关公共政策或负责企业管理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到各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企业人才,从事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等。但总的就业走向是院校所在的地方和区域的工商管理有关单位和部门。“大专业,多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在国家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下,学校根据职业市场变化适时设置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在不同方向上拓展,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又能够灵活掌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学生确定专业方向的时间可灵活掌握。各个方向协同互动,共同保证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育和促进院校专业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

3、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毕业规格的基本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传授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敬业、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素质,而且还需要有辨证的、科学的实践工作方法,需要树立开放、服务、竞争、合作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以及需要具备与群众合作,以口头、书面文字等表达方式与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则更加突出“能力本位”和“一专多能”的规格特点,这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做过相应的解释和论述。在确定培养规格及业务基本要求时,主要是要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及全面素质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

4、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院校办学特色、学生个人志趣,精心设置相应层次的课程主、子模块。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子模块共同设置的方法,即按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设置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向组合,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同时提供个性化发展模块,将同一大类课程的多门小型课组合起来,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其中的部分课程学习,学校对其在某一大类课程方面所需获得的学分做总量要求,使得在保持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进行课程体系总体优化设计,平衡课时安排和课程体系结构。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课内总学时数,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学时间。将普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向通识、专业两段式设置方式转移,淡化学科性教育,增强专业基础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并做好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课时量的平衡。适当加大选修课学时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削减、删除或重组课程中重复的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课程集成联动”。要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差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高效、互动的效果,并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此外,由于主要是针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对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适用。“课程集成联动”的概念是新理论,尚需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实证,但相信作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互联互动,增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实效性的方法,具有相当的探索价值。

第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特征之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增强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来实现的。为此,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是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控制。此外,要注意加强与行业部门单位的合作,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

第五,职业定位与职业适应性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学习中主动配合并有针对性地自己参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与此相配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同时展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专业介绍、思想品德课、岗位实践、专业概论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综合开展。

5、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非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

第一,要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相当完备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应付将来职业岗位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企业问题。另外,利用学生假期时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做到有任务书、有布置,有指导,有讲评、奖励,使学生获得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和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课时量紧张的矛盾。

第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时间上,主课堂在学时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提供开展第二课堂的自主支配权和有利条件;在活动内容上,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考虑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合,特别是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既可实现个性互补,协作攻关、模拟现实,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尽可能地提供多途径的发展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共性发展基础上,培养出个性优势和特长。

第9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范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导致这类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就业质量不高,因而本专业急需强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本文全面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对大学生自身、就业质量和未来大学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越来越要求有专业实践能力。但对于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尤为缺乏,同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既有思,想重视程度上的,也有制度落实方面的。经过我们研究发现,我们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需要不断加强,需要不断解决新情况新形势下的相关问题,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我国高校专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根本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明细的规定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因此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全面的适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必须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

(二)教学环节的重点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到实际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特别是在今天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各个高校都已经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上,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上,学校实验室和师资的建设上。很多高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缺乏的内容都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针对性的实践环节都有很大创新。这是教学环节的重点。

(三)社会选择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其应用能力。目前教育部已经下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也足以看出教育部对社会的选择在文件中都有了高度重视。但目前的事实的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即使在校期间完成了全部的管理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可面对工作单位却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适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和需要。这种现象是与高校目前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相关的。因而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质量。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转变思维,提高认识

高校的领导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面对现代社会的选择,做好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和重要意义。高校领导要转变思维,不能局限在对以往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面的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学生主体和新的就业环境,不断调整,运用新的教学和实践手段,培养新型人才。高校管理者和各级教师只有高度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才能切实从教学观念上有更新的改变,才能切实确保实践教学是地位,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环境,平台保障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整体有待改善。实践教学需要相对应的教学环境和保障基础,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扎实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实践教学才能全面有效开展。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室建设都相对滞后,要想理论学习和实践想结合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大力做好改善实践教学平台和环境。高校应大力加大实验、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争取更多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资金,利用校企合作将学生的实习现场直接对接到企业,将企业实操作为实习的第一现场,从而多方面开展硬件和软件方面建设,彻底改善实践环境。

(三)优化结构,招聘新人

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面对现在高校实验实训教师队伍不受重视待遇低,职称评审收到限制等等情况,高校应该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身份和地位,优化对位结构建设,优先重视那些操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双能型”教师到实践的现场去,同时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各个不同的实践教师岗位,要求他们参考岗位技能培养,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待遇,完善他们的职称评审条件,确保他们得到甚至超过理论课教。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企业需求,高校应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招聘企业和科研院所新人,将他们新的技能创新和思想融入到高校实践教学中去,从而取得更好效果。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素质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新一代大学生普遍自理和自主能力缺乏,通过强化专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主解决诸多专业实践难题,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有利于他们进一步融合专业知识,提升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水平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现代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新时代对人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不足,高等院校开展强化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理论知识具体转化到实际使用中去,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满莲,韩晓燕,孟祥霞.工商管理专业“双核多维”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4)

[2]董志胜,袁丽梅.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何倩,尹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学学报:综合版,20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