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健康课程;“1+3”;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040-01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較多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体育教师应全力以赴,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更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

一、中职学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练习

中职体育课的安排形式是两节课连着上,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大多数教师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第二节课则让学生自由练习。而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自主练习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真正练习体育项目,以致于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运动量少、体能差

中职学生普遍体质较差,在体育达标测试中不能通过的学生很多,尤其是女生的800米与男生的1000米长跑测试。学生的体质差是因为平常不锻炼,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能够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就不多,而班上学生人数较多,每个项目进行时间较长,以至于教学进程太慢,教师也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锻炼,学生自身也存在偷懒的心理。

(三)运动技能少

中职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学生的运动兴趣存在差异,运动基础也有不同。教师课堂上只能组织一些简单的锻炼,这不利于有基础的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而学校要求每个学期学生至少要学习两种以上的体育项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两种以上体育项目,只能将每种项目的学习时间缩短,这使学生无法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

二、“1+3”教学体系优势

“1+3”教学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中职学校的学制设置特点,还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善。“1+3”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学到不同的体育技能,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有助于学校发现体育优秀人才。

三、“1+3”教学体系设计

中职学生在入校以后,有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包括一学期的体育规定项目学习和三学期的体育选择项目学习。

(一)第一学期学习体育规定项目

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属于体育必修科目,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也是规定项目,如田径、身体素质锻炼。短跑、中长跑、立定三级跳等都属于田径类,这些运动项目与校运动会的项目相联系,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跳绳则属于身体素质锻炼的项目。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应有明确的测试标准,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不同特长,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包括第三学期、第四学期,都属于体育选修课。这三学期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不能重复,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教师对所有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进行详细介绍,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体育项目。

(三)组成体育选项班

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学校应将所有班级的体育课程集中安排,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每个体育项目的组成人员既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个项目班级人数最多45人。

(四)设置达标测试月

将每年的九月份设置为达标测试月,九月结束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十月份开始进行体育项目教学。在每年开学之初,教师按照原班级带领学生集中进行测试,在测试之前不进行任何体育项目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练习,在进行项目测试时教师应相互协调,分项测试。

(五)审报学生体育选修项课成绩

测试完毕之后,将学生的成绩单交还给原班级的教师,原班级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选项进行标注,以防止下学期学生选择体育项目重复。体育成绩汇总之后,原班级体育教师将其按照原始班级学生人员上报督导。

(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校运动会相联系

将学生的体育项目与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足球颠球、篮球投篮等。

“1+3”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教师的体育特长,还有利于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向曦

     参考文献: 

[1]陈建津.浅析互联网思维下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第2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第3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Abstract:Along with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s school mentality, the specialized structure,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aise pattern's transformation, treads the teaching link to become the raise application talented person's principal mean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which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urriculum project work saved to locate, the request not to be explicit; The curriculum manages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conf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es and so on questions with difficulty, locates, the flow standard,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to manage, aspects and so on process monitoring, effect evaluation, proposed further standard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link,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reform measure.

关键词:高校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Key words:University curriculum project practice teaching

作者简介:张冬敏,(1981.10―)女,辽宁建昌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精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7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思路、专业结构、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坚持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培养社会所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部分。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掌握了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扩大视野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长期缺乏规范性制度,当前高校课程设计工作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课程定位、要求不明确;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教学效果难以评定等方面问题。

1.课程定位、要求不明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高等教育中为部分课程开设了课程设计,即在课程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

多年来,管理类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定位与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和本课程的情况自主发挥。于是出现了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理论内容相脱节;课程设计题目长年不变;课程教学活动被简化为布置课程论文作业等问题。

2.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

课程管理组织模式是指教学管理机构,即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责权配置和隶属关系。课程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

高校课程管理工作一般由教务处、学院、系三级负责,在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各院系遵照统一的规范,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由于专业性强、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原因,教务处往往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责任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组织领导相关课程设计实施工作。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盲区,使其教学活动前期无人组织,后期无人监控。

3.教学效果难以评定

教学效果评定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课程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教学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设计由于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较之考试课程,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如何选择评估要素、评估内容;确定评估标准;规范评估方法等问题都成为了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评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完成,本文从课程定位、流程规范、组织管理、过程监控、效果评定等方面提出改进课程设计工作的一系列措施。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教学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的阶段基础知识或阶段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培养手段,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检验。

课程设计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为目标。

2.课程设计的工作程序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应当理顺课程设计程序,明确课程设计各阶段任务,指定负责人员,并由专人监控。

3.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

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应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学院负责组织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院(系)内各种资源;审定题目及指导教师;具体组织和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

各教研室应具体制定与本教研室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组织教师审定题目及设计任务;配合教务处、学院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做好资料的存档及保管工作;课程设计的保管期限应不少于2年;优秀课程设计应长期保管。

指导教师应在学期初申报课程设计选题,提出场地、设施使用申请。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按时提交成绩,及时向教研室汇报相关情况。

4.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拟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要求,它是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学生课程设计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教研室应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后,由学院汇编成册。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应包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设计的学时和学分;课程设计内容;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课程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参考资料(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等内容

5.课程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要遵循教学计划对该环节的要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为及时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迅速发展,课程设计题目应不断更新。

选题工作应在学期初完成。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后提交教研室审查批准后实施。每学期各教研室对当学期课程设计选题进行登记汇总,并填写课程设计选题统计表,由学院汇编成册。

6.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检查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7.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设计态度、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设计任务完成质量综合评定,也可组织答辩。

指导教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内容: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情况;设计方案合理性;设计态度优劣;独立工作的能力高低;设计报告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

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设计结果,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优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15%。

8.检查与评估

课程设计检查与评估工作主要以各教研室自评为主,由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评价小组不定期进行抽查。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从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设计效果三个层面,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教学管理、教学准备、师资力量、选题、学生工作完成情况、成绩评定、课程设计质量等九个方面进行评估。

知识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获取新知识的作用效果的评定,可以通过查阅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检查。能力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对学生基础训练与设计能力培养作用大小的评定。教学管理评价是指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资料保存情况。师资力量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人均指导学生人数的评定。选题评定是检查课程设计题目是否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与理论课结合紧密;是否深广度与工作量相适当。成绩评定是对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公正性的评价。课程设计质量是对设计报告书质量及教学训练是否达到相关要求的检查。

三、结论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前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教学组织管理不严谨,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及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质量主要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设计管理制度,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定位、流程规范、组织管理、过程监控、效果评定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工作的改革办法。课程设计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培养手段,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检验。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规范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审查课程设计题目、加强课程设计指导、统一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定期评估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等都成为了课程设计管理工作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雪申. 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20):37-38

[2]王哲,郭长侠,董光. 浅谈课程设计模式[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89-91

[3]姜玉芝. 关于提高本科生课程设计质量的探讨[J]. 财经界.2008(5):185-186

第4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4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教学科目,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消化,提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同时还能够在学生思想道品质形成初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向,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和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新的教学形式和社会发展形式之下,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积重难返的教学问题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教学问题,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有所裨益。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认为讲解课程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掌握和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课程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功利性教学色彩,只关注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灌输,而忽视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从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跟随教师的知识点讲解,进行机械式的接收和消化,背负着较大的课程学习负担,根本无法感受到课程学习中存在的趣味和魅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所应有的陶冶和熏陶作用,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作用的发挥,以及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2.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只关注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而忽视对于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课程教学环境之中,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收和理解,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学生课程学习效率的提升。

3.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处在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之下,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点的灌输和讲授。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处境之中,不仅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在这种压抑的课程教学方法压制之下,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甚至是排斥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学生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

1.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切实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个人对课程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技能的高低等,对于课程教学能否顺利有效的展开与实施,有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加深自身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使命的认知和把握。充分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要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讲解,更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课程知识之中,对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优良品质,进行挖掘和学习,切实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担负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的教学使命和教学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活跃课程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但同时也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教学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n程教学情境,才能够使学生融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和互动,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挖掘。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和事件,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之中,拉近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的距离,活跃课程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第5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调查,访谈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其体系结构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是指向教师、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存储形式,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根据我国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一般将其体系结构描述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业)网站三个层次。

1、立体化教学包。立体化教学包是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主教材为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就内容而言,立体化教学包一般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包的产品形态和表现形式主要有纸介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教学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包中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为了加快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了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骨干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的教学基本素材与优秀的教学示范课程,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科(专业)网站。学科(专业)网站是出版社根据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内容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和教学过程服务。网站为教师、学生、编辑、作者和专家提供在网络上交流的平台,为广大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二、课题背景

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把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出了新的目标。同时,“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的共同推动下,由张景中院士牵头,组织十余所高校共同开展了“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工作 。改革项目力图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体系。我院以“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为项目主题,项目组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1) 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2)学生对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4、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何地方有待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使用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178 名学生进行调研,具体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8 份,回收有效问卷173 份。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度,调查采用了匿名的方式,事先向学生讲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及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真实需求,以便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由项目组老师发放并当场收回。调查结果用计算机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了人工核对。

2、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交叉引证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证明数据的有效性,项目组成员对15 名学生自愿者进行了采访。访谈语言为中文。具体访谈问题如下:①你是否喜欢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这本教材?为什么?②你觉得《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帮助吗?具体体现在哪里?③你觉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料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④你觉得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老师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问题,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利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教程和学习辅助光盘的频率。

其中, 图1中的A选项为“喜欢”,B选项为“不太喜欢”,C 选项为“没有兴趣”,从图表中可看到A选项高达94.68%,由此可知同学们喜欢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图2中A选项为“频繁使用”,B选项为“每次课一次”,C选项为“每周一次”,D选项为“一次也没用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A的比率为14.45%,选B的比率为14.45%,选C的比率为64.74%,选D的比率为6.36%,从该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3.64%的同学会使用到光盘,28.9%的学生使用光盘频率较高。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辅助光盘、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及理由时,有10名学生表示这种立体化教学资源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材料;4 名学生表示立体化教学资源里的资源量比较丰富,而且希望资源的形式能多样化,有得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有1名学生表示对纸质教材中的实例不满意,认为太过于枯燥,建议设计一些能串联整本教材又实用的实例。由此可见,总的来说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因为陌生而排除或抵制这一种学习资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动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学生立体化教学资源使用效果如何,既对学习帮助大不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大不大?( )

[A]很大 [B]大[C]一般 [D]没帮助

从图3看,只有4.42%的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不大,说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能较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使用。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太大 E.一点也不大

从图4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8.15%,选B的比率为47.4%,两者合计为:85.55%,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对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B.较大C.一般D.不太大E.一点也不大

从图5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4.10%,选B的比率为36.99%,两者合计为:71.09%,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学习辅助光盘对大多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从图3、图4、图5中可以充分看出立体化教学资源效果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习是否有帮助?为什么?有9名学生表示对学习帮助很大,主要是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络。其有5名学生特别提到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利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有3 名学生提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和同学讨论及老师交流的平台,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她获益匪浅。当然也有2名学生提到,由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不像常规的课堂有老师监督,因而有时学习的效率不是非常的高,还有1个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能更多的加强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时的指导。

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的满意程度。

(1)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很合理,你认为( )

[A] 很同意 [B] 同意[C] 不好说[D] 不同意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 )

A.非常好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非常不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中内容设计如何?( )

第6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一w化 包装结构设计 实训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6-02

基于“一体化”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够融汇与贯通包装设计理论知识点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对包装结构设计课程进行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展开粗浅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 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含义

一体化教学是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

有效性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高职院校的有效性教学,则是指高职院校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

尤其是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更要注重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的运用,以职业标准为根本依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走向就业的能力。

2 基于“一体化”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有效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对包装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体化”模块

为了更好的落实与执行一体化有效教学,发挥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作用,首先应该结合包装设计岗位的职业需求,对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体化”模式。第一,包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负责人紧密沟通、合作,共同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包装结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包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第二,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该加重实训教学比重,即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改革,让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达到2∶1;第三,包装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模块,将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模块,每个技术或技能模块作为一个教学项目,通过校内包装结构设计实训室模拟工作情境,实施项目引导式教学,进而设立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实训中可以视项目大小、难易程度规定完成的项目时间。

2.2 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上要灵活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第一,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往往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包装设计项目直接交付到学生们的手中,让学生们自己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并进行自主学习,执行项目计划,最终给出项目总结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从旁指导。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包装结构设计项目的每一个实施环节。

第二,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中,如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往往是通过实践活动去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自己确定任务目标,提出任务要求,对任务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完成任务,进行总结与评价。也正是如此,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包装设计专业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所以,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则在于,充分发挥并提高了学生们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第三,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自由讨论教学法。自由讨论教学法就是在包装设计实训课堂上以会议的形式,将学生们召集起来,并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提案,并做好记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做任何的评价。当谈论结束,大家都拥有自己的谈论结果以后,再由师生共同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一个个丰富且正确的创意点。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则在于训练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且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3 构建并且不断完善一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条件

只有拥有完善的一体化实训教学基地,才能够为一体化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最为基本的保障。所以,各个高校都应该构建并且不断完善一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条件。各大院校应该针对当今社会对包装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反复进行调研与研究,切实掌握人才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进而清楚的了解高校自身应该努力的方向,并基于此对一体化实训教学条件进行构建与完善。包括:配备相应的包装、印刷专业器材设备,配套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施,还有模拟包装印刷企业的环境设计。这样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可结合器材设备来讲解相关的包装印刷原理,在进行实操演示时,又可以进行理论延伸的穿插,通过理、实交替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真正实现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2.4 为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构建“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检查学习效果,反映教学水平。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并且落实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就必须为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构建“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遵循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相一致的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基本主线,以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基本重点,实现包装设计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一体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体化。各大高校在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应该采用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去体现考核的真实性。并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样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淡化理论考试,增加职业素养考核,强化实践技能考核等。

2.5 加强对包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师“一体化”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一体化程度是直接影响实训课程有效性的关键要素之一,要实现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一体化的有效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师的“一体化”。打造具有很高专业理论水平又懂真实包装制作,具备较强的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一体化教学目标的直接保障,因此构建一体化的师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大高校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3 结语

正是因为包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设计课程,所以,该文笔者才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包装结构设计实训课程的“一体化”有效教学展开了粗浅的探讨,也是希望通过该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行在今后包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提供全新的思路,提供不同的教学见地,从而大家一起去完善一体化实训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佳华.论高职院校包装设计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6):177.

[2] 陶晓峰.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D].南昌大学, 2009

第7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1 教学现状分析与分级教学意义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被确立为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内涵,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精心谋划的战略课题。

目前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面向全体学生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同样的考核标准。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发展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入学时学生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的参差不齐,对这种传统的“统一管理、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分级教育就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等,来构建教学情景和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尽其能、各有所获,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从而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有所长。

2 分级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2.1 学生分级

学生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针对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情景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实施的时候学生分级的主要原则有两个:一是个人意愿,即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二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评测进行展开,通过个人意愿和测试成绩相结合,依据正态分布的规律,把学生分成提高级、基础级和认知级三层。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积极性,学生分级要实行“半期动态分级制”,即在学习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分级,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学生分级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分到认知级的学生有没有自卑心理,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沟通,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主动和谐的发展。

2.2 教学目标分级

根据不同级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个级别学生要求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教学时,提高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放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基础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的培养,而认知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主要侧重编程基本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分级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级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各个级别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分别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情景、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级体系等。

例如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教学时,提高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侧重算法设计、编程思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培养学生较好的编程能力与编程素养。基础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C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技巧的掌握。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验证法为主开展教学,而教学内容要作适当取舍,侧重与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程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素养,达到后续课程对C语言知识的基本要求即可。认知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对C语言基本知识的了解和C语言基本编程的体验,主要以对项目的验证为主进行开展教学。

2.4 实训项目教学分级

由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的不同,在进行实训项目开展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级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实训项目,例如在上面提到的《C语言实训》课程中进行循环语句学习的时候,提高级学生可以用具体的实际系统进行展开,比如银行模拟取款系统,基础级的学生主要用实训指导书上基本的项目任务进行展开,而认知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验证型的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做到分级教学主张的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原则。

2.5 评价考核方式分级

为了与分级教学相适应,还要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不同和评价方法不同。提高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答辩、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基础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项目完成情况、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而认知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作业评分法、平时考核、笔纸测验法进行。

3 分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分级教学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不同,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教学班与行政班的不一致性,增加了系部管理的难度,也对课程安排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系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协调。同时可能还会出现提高级学生的骄傲自大、不思进取,而分到认知级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沟通,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实行“半期动态分级制”,即在学习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分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积极性。

第8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大部分还延续着传统模式。随着学校教育教学不断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一系列的不适应性。深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人文教育手段,提倡项目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思维方式,挖掘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体育教师,怎样去上好体育课,从而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呢?

一、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与重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尽量规范一些。)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在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因此,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地位。

二、关注学生的起点,注重个性化发展

走进学生,关注学生的起点,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实行差异性教学。

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体育中的弱势群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大,一些学生甚至对体育有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该走进他们,真切的关心他们,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实际,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以激励他们的学习体育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学生的体育素质差异性较大,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项目,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必须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锻炼。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按兴趣上课使学生的特长从小就有所发展,体育教师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体育骨干。小学生的可塑很强,只有合理训练,才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发展,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

其次,按性别分组。针对性别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女生可以选择跳绳、玩呼拉圈、羽毛球等授课内容;男生可以选择篮球、引体向上等授课内容。这样的授课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唤醒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多想办法,活用器材设施。

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与训练,不要仅因为设施不充分就不起用这些设施。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把立场放在目前,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现有的场地器材灵活用好,有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器材不够用就干脆不用,结果使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受到限制,成了最大的牺牲者。其实大家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细些,灵活变通之下同样还是有出路的。

四、将民间的一些体育游戏融入进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让体育课始终充满盎然的活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呢,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和贪玩的性格特征,在体育课堂上,如果每一节课都按照书本上规定的轨道去走,那也是枯燥乏味的,有时适当地增设进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这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创设出了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如:推铁环比赛,规定路程、时间和技巧,学生在比赛中得到了各种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既锻炼了技巧,又锻炼了跑的速度,这比单一地练习短跑或长跑就有趣得多,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和锻炼方式,老师的压力也得到了减轻。又如踢毽子比赛,我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每次比赛分三局:“第一局,男生一次,女生一次,踢毽子数量最多的那方为胜;第二局,每方各踢3次,多的一方为胜;第三局,对踢(又称盘踢),一次定胜负。”比赛开始,“1个、2个、3个……”在同学们叫喊声中,比赛的同学越踢越有劲,赢了比赛的同学心里异常欢喜!输了比赛的同学也觉得很有意思!整个一节体育课都充满了趣味性,全体参与的意识得到了增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又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备好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2]新课程第200期希望出版社

第9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课程改革 教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新体育课程改革带给体育教师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对新理念是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将新理念循序渐进地融入体育教师的实际操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是为保证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长期需要做的工作。

一、解析新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片面侧重竞技运动”的影响,使得体育教师习惯于系统传授运动技能,过于关注了运动技能的细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而不是要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如果我们照搬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来训练学生,那对学生的健康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2.树立“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过去学生不喜欢体育或者不喜欢体育课学习,它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体育教学一味地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良好的心理感受和愉快的体验。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树立“学生发展为中心”,重点关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愉快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身体活动和学习技能的过程当中来获得这种感受和体验。

3.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目标,但体育课程有别于其它的课程,它与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兴趣对于体育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人行动的内部的动力,学生只有形成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他才会去参与体育活动,才会坚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才有可能把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运动爱好,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体育,并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新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选择要求合理

新体育课程标准首先是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在教学内容上直接体现为,要包含营养、安全、环境等全面的健康知识;还有在五个课程目标中除“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之外,教师还要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熟悉。其次,新课标在所要求的目标上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体育课程标准在各个年龄段都是五个目标和六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组织要求有效

首先,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对运动技能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目前,我国体育课程资源有限,许多学校体育教学无论在师资、场地器材、班级容量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这对体育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带来很大的难度。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度。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新体育课程的特点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体育新课程改革无论在教学认知能力方面还是操作能力方面,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深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尽快转变观念,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把新课程理念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之中。体育教师必须走出旧的教学观念的圈子,才能更好走进新课标。

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许多体育教师感到体育教学失去依托和方向,无所适从。因为,体育教学大纲让很多体育教师所产生的照本宣科的惯性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新课程改革将以往的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过去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都有较严格的规定,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

2.加强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学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蓝图,体育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事先紧凑有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可以考虑本地、本校的特色;目标统领课程的体系下,教学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值得体育教师注意的是,新课程对学生的学法提出了重视,这是以往课程改革所欠缺的。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教学设计不能死板、过分程序化,创新应该成为新体育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

3.增强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很多人认为组织和管理是学校行政人员的责任,其实管理是分层次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活动。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担当一个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这种能力显得尤为突出,体育教师首先要思考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怎样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还不能忽视教师的决定性作用;课堂的开放不是无秩序,而是需要更稳定的秩序;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兴趣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独立。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体育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教学能力上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总之,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是教师要坚持的理念,因为体育课程始终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传承优秀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质功能的课程。本质功能决定了体育课程是要以学生为本,要充分考虑学生。也决定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是以学生的利益为导向的。

参考文献:

[1]王颖.21世纪初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

[2]陈邦权.师范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