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实施中所存在的困难。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在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机遇中,认真研究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采购 采购风险 供应链
采购业务是中小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处于供应链的源头,物资采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因此,采购活动作为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但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采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中小型企业有必要对采购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尽量降低甚至避免采购风险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
1 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的形成原因
采购风险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采购工作不能实现预期采购目标,产生各种损失的程度和可能性。从采购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采购风险是指企业从制定采购计划开始,至物资采购、运输回厂、验收入库,直到生产车间领出材料投入生产加工为止的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产生采购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采购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重视销售工作,而忽略采购管理工作。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认为只要按规定进行采购并管好采购合同,就不会产生采购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这也是导致采购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企业内部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很多小型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企业对外信息不灵,造成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等。
1.3 采购计划不当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凭着采购人员经验进行采购,过多依靠主观判断,而有些中小型企业虽然制定采购计划,但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或编制不适当,使得采购计划执行的准确性不够,致使企业库存量增加,带来存量风险。
2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风险损失贯穿于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一旦产生采购风险,风险传染性较强,会波及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所有企业,使供应链的损失加大。供应链环境下的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采购风险主要有:
2.1 采购计划风险 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编制采购计划时,一方面,由于采购计划编制的依据不充分,主要是采购人员按照需求确定采购数量,而缺乏市场跟踪调研。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采购人员不能对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准确预估,采购计划与市场实际出现较大偏离。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凭主观判断选定供应商,或人为指定具体的供应商,采购主管人为干预采购计划的编制,使得采购计划编制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计划风险。
2.2 供应商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供应商选择不当,会使中小型企业的物资质量无法保证,也会出现供应商供货不及时,使企业供应中断,无法保证下游企业的供应,致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利益受损。供应商选择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着凭经验选择供应商的现象。这种根据主观判断选择供应商,会使供应商采取不法手段,比如向采购人员行贿。而有些采购人员会抵不住诱惑,收受相应的回扣,进而不能对供应商实施系统全面的评估,所选择的供应商的各方面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供应商选择中对供应商的甄别能力有限,在整个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采购人员对供应商信息没有及时跟踪和调整,致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生产能力、交货能力、灵活性等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得供应商不能按照合同规定交货,导致中小型企业生产中断,给整条供应链带来了危机。
2.3 采购合同风险 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专业人员缺乏,尤其是家族式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自己的亲属担任,这使得采购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制定合同时对合同条款的约定不明确,或是不能识别合同条款中的陷阱,比如,某些不法的供应商没有取得法人资格,利用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旦签订合同骗得货款后,就会人间蒸发,或者把合同转让给其他公司,自己从中牟利,使企业所需物资无法及时保证供应,给企业造成损失。
2.4 采购验收风险 中小型企业收到货物后,应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专业验收人员,或者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采购验收流于形式。比如在采购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或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对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严格验收,使得采购物资在质量上不过关,在数量上可能短斤少两,在品种规格上不符合要求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3.1 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 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使得中小型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领导者应该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了解采购风险的类型,就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型企业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
3.2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制度及管理流程 中小型企业应该从采购制度和管理流程入手,按照采购流程完善采购制度。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从需求的提出,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货物运输、物资验收入库等完善采购流程,并按照流程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定。比如,中小型企业应加强采购计划管理及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采购部门应该对用料部门上报的用料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审查其用量的合理性,并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制定出较准确的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避免盲目采购造成的库存及储备风险。另外,中小型企业应该摒弃靠经验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能力等,这样就可避免选择的供应商不适合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暗地交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3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商应该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供应中断的风险,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为此,中小型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由采购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财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出满足企业各方面需求的优质供应商,通过对供应商产品的试用以及对供应商年度考核,确定最优秀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商及时供应,并可有效地防范合同风险。
3.4 加强采购监督与控制 中小型企业要想避免采购风险,重点要做好采购监督与控制工作。首先,中小型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采购人员绩效考评办法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检查采购人员完成采购工作的情况,根据考核办法实施奖惩,最大程度地发挥采购人员的能动性,增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其次,要加大对采购活动的控制力度,即要保证控制制度执行到位。中小型企业要做到采购计划审批权、采购权、合同审查权、质量检验权、货款支付权五权分离,各负其责,互不越位;同时也应加大对物资采购招标和签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田立钢,李智琼.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企业导报,2011(18):77.
[2]王志毅.采购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15-17.
[3]余祖光.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科技视界,2012(26):386-387.
作者简介:
谷再秋(1973-),女,吉林榆树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物流、客户关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把竞争转到供应链金融上,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其供应链金融目前面临着信用和监督风险、技术人才资金缺乏、经验不足、系统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别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完善、银行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实力有限及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京东商城;信用风险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商家和消费者对于网上融资借贷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紧随形势上线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东商城发展供应链金融正是恰逢其时。
1、京东供应链金融现状
目前,京东商城已在我国各大网上商城中占据领头地位,拥有超过1.2亿遍及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掌握着近十万供应商的业务,因此京东可以借其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涉足供应商金融。另外,相对于供应商保证供货和应收账款周期过长资金流短缺的压力,更推动了这一业务的发展。2012年京东开展了首批供应链金融业务,初步涉及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同年8月其自行开发的资产包转移计划产品和协同投资计划产品也得到了银监会审批,截至同年12月,已累计融资15亿美元及来自各大银行50亿元的授信业务。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同年12月增加了“京保贝”。2014年京东“小金库”等理财产品也相继上线 。
2、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体的各项融资方式、信用体系、委托方式、风险防控和流程监督等方面都还在初期探索阶段,不仅在经验上缺乏,还在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阻碍。
2.1 供应链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突发性带来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要想得到稳定的运作与发展离不开京东与各个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由单个中小企业的捆绑贷款方式在增加整体性带来的便利与规范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性的风险,使得各个供应商之间利益息息相关,很可能仅仅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的问题都会被整个供应链放大,加大了信用风险的营销程度和范围,造成不只是金钱更是信誉及品牌形象等不可低估的损失。此外信用有突发性的特点,联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性,处于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一旦遇到突发风险问题,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比如经济低靡、物价大幅上涨或缩减、金融危机、突发灾害和疫情以及大型活动或节日导致的网络购物高峰,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过剩或滞销,随之引发应收账款、库存等委托贷款坏账问题。
2.2 银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由于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基本只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等具有高偿还能力的客户,在提供给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积极性可能会大大降低 ,导致其监督及处理业务时可能出现漏洞。由于京东供应链金融是作为抵押担保的是物品,任何无论市场还是政策导致的物价波动都会影响该抵押物的价值从而造成损失,这些波动主要体现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方面。
2.3 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风险
2.3.1 上游供应商信贷偿还能力有限
京东商城传统的供应链平台中的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惯性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混乱、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导致的产能、库存浪费加上较长的交易周期,使得供应商常处于资金流短缺的状态,很难产生规模经济,而因自身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规模和偿还能力有限,经常受到银行的高标准限制,往往造成处于京东上游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预防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即便有了京东商城这样有良好信用率的“担保人”,由于内部的不稳定也容易受到一些大的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违约。
2.3.2 不良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经营方式、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京东在对各个上游供应商的信贷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时增加一定难度,此外还有许多本身喜欢冒险或者资信状况不良的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故意毁约等引发的道德风险 。然而,在供应商金融里的委托贷款中,这一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恰恰是京东商城本身,这无疑加大了京东商城的担保压力。
2.3.3 京东与上游供应商间的数据共享不充分
京东商城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必然要得到全面可靠的数据加以支持,然而一些供应商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许多数据的获取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少部分不良经营的供应商可能提供非真实数据以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加之技术和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即便在供应过程与京东紧密联系也不乏信息缺漏,还要考虑到一些内部数据的商业机密性,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偿还能力,都为合理的评估企业信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障碍。
2.4 京东商城目前本身存在的问题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电子商务实力的成熟与否。目前由于京东在监督、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匮乏,致使高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无法大量投入,以及脱离了评价、监督和管理本质的技术框架。同时,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形成规模经济,前提必定是大规模的投入,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撑,而京东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可谓是不小的难题。此外,除了本身问题还有外部的竞争压力,例如,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银行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信贷业务,共同与京东商城争夺市场。
3、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规范全面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在风险管理时,京东应集各供应商风险管理目标于一致,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全面考虑,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正常运行,做到各个基层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沟通。此外,京东还应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回避、通过套期保值、推销保险产品等方式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以及对于风险保留问题上提前预备资金。即使风险真的发生,也要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停止授信或通过法律强制违规供应商退出 。
3.2 协助银行监督、监督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在京东商城开展的委托贷款融资业务中,负责、监督、协助收回款项的是银行,因此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系统离不开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在确保提高自身监督部门正常运作、监督体系良好运行的同时,京东应该积极与银行协作监督,通过保证金、备付金、牌照及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的抵押凭证与银行进行实时核对实时交付,确保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安全。
3.3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京东应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中,应当首要关注的是其资信状况,包括对历史交易信用评价、不良贷款情况等的衡量,其次是企业自身实力,一个具有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实力的人才团队能有效增加企业的信用水平。根据企业个人的信贷偿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此之上,各个环节也要有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把每一个环节正常运作,同时总的信用评价机构也要独立于整个体系又能很好的与供应链相适应。
3.4 建立供应商激励制度,激发企业活力
由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以及京东本身具有的庞大供应商数据储存,使得在供应链的物流、销售、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增强数据跟踪、挖掘技术的同时,可以采取激励制度,通过给予商家不同程度的信贷额度,奖励或者直接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及时的数据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培训与沟通,以促使各个上游供应商自愿与京东建立“统一战线”。
3.5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京东要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对风险管理、技术监督、财务管理、具整体运作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的壮大供应链金融领域团队领导力量。只有有了人才的软实力,才能有效的管理和使得资产效益最大化。在短期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外包计划,将管理系统暂时外包,有助于缓解短期有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能性的混乱,也有利于后期自己管理时更加体现独立性,既不受整体牵制又能很好地融合。
由于新的服务上线必然伴随着潜在客户的疑问,京东可以借此调整并优化其在线服务系统,派专门人士给予常规答案作为自助服务或派专门的客户进行在线服务,做到及时与客户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提高运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6 发展特色业务、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对于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去十几年,京东商城以其特有的传统自建物流体系抓住了许多信用优良的商家和消费者,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潜在金融客户也随之积累起来。京东可以凭借这一绝对优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潜在客户以及发现潜在金融客户的潜在需求,可以制定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商家量身定制的委托信贷服务。一方面,充足的客户信息有利于得到银行的信任和合作,另一方面,针对自身的特色供应链金融这一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其他平台的潜在客户。此外,在开辟京东自身特色委托信贷业务的同时,京东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富有经验和运行良好的供应链金融企业,趋利避害,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3.7 产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活力
供应链金融只是一个近几年兴起的新市场,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即使发展良好的企业具有的暂时优势也很容易在变化无常、更新速度极快的互联网领域中被湮没变成过时,运营过程中也极有可能遭到黑客或其他竞争者的“背后袭击”,造成系统混乱、信息丢失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在确保各项技术能支持现有工作环境正常运行的同时京东商城也要不断地对新产品、新市场、新问题、新漏洞、新需求等加以探索和预期。而这一探索方式也依然需要京东持续不断的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等新的活力以确保其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
4、结束语
本文针对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分别来自上游供应商信用、信息风险、银行方面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的资金、技术风险以及供应链本身不稳定、突发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京东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些借鉴,使其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中保持内在优势。但因时代局限性,笔者时间有限,目前京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金、调整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马佳.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5
[2] 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350)
[3] 闵令波. 京东商城委托贷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4,6,8
(一)依靠“关系”和“权利”达到非法中标
招标、投标的整个过程中都涉及到“权利”和“关系”的问题。投标者通过各种途径向招标人行贿,招标人则存在着看重人情关系、甚至有收受贿赂的情况。招标会上的评标人员的素质欠缺,存在着打分看感情、看关系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招标采购管理的正常进行。
(二)投标资质审查存在漏洞
首先是投标者的选拔中存在漏洞。企业在选择投标者时只关注投标书,而对于投标者除产品本身外的运作了解不到位,例如管理、技术、信誉等情况,这种选择标准是非常盲目的。其次,资格审查申请方也会提供虚假的资质来蒙混过关,例如盗用或者交易相关证书、伪造信誉等。
(三)盲目重视标价,物资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招标时,企业盲目重视投标报价,而对于设计和后续如何运转等问题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供应商为了中标,降低投标价,做出虚假的承诺。企业对于中标者是否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没有予以考量,导致低价投标者中标,不能确保供应物资的质量。信誉好的中标单位会通过运营和管理的改善,降低成本弥补低标价带来的损失,而素质低的中标单位则会偷工减料,不追求物资的质量,这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四)评标方法简单、不全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激烈,某些物品价格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剧烈波动,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方法因过于简单而可能导致供需双方利益失衡。
二、企业物资招标采购对策分析
(一)完善和监督招标过程
企业需要完善和监督招标过程,提高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公开招标时,企业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招标公告、资质审查公告,保证各个环节都公开;为避免同一供应商伪造多重身份参与竞标,企业可以将竞标供应商的资质公示在网络上;评标文件、谈判记录都实施团队成员民主确认机制;内部公开供应商的资质和采购的单价,规避招标采购管理中出现不正当交易行为。首先,企业应当优先选择公开招标的方案,由招标单位负责,邀请相关部门现场监督。公开投标书和唱标过程,依照唱标结果和招标章程对竞标单位或个人进行评分,以此有效规避竞标者靠走关系中标。其次,完善评标的流程。评标是招标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竞标者进行综合评分的过程,因此评标过程对于结果的公正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避免评分者因个人原因对竞标者打过高分或过低分,导致结果不公,评标过程应当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这样可以确保评标的公平性。再次,严格控制定标过程。定标过程应当严格遵照招标文件的相关章程,对于中标候选者的资质要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企业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中标者能够保证供应。最后,对于企业和招标单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要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在物资招标采购管理过程中,双方都能在行使职权的同时完全遵循招标的章程,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升企业的采购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需要对物资招标采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并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升企业这方面的风险防范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投标者和供应商的资质审核;提升招标采购过程的法律风险防范;重视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评审过程;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有效地记录和评价他们的资质、信誉等。
(三)严格控制选择供应商和投标者的过程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是否有效不仅看有没有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更多是由招标采购管理是否在质量、信誉等综合成本方面给公司带来受益决定的。因此,企业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应当严格控制选择供应商和投标者的过程。首先,应确保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的撰写质量,对于供应商的资质和产品标准要有明确的了解,将用户的需求转变为技术语言和资质标准,防范产品垄断和技术歧视。其次,企业应当注重提升招标采购管理的水平,建立内部评标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企业内部展开招标相关内容培训,有效地提升采购人员的谈判、招标的水平和技巧,确保企业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流程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对招标公司和中标者的监督管理
首先,企业要对招标公司实施严格的管控,动态管理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招标公司和投标者、供应商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严重影响招投标过程的公正性。如果核实招标单位确实和投标人之间存在着违法交易,给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威胁,则应当永不启用该招标机构。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于中标者的管理。对于低价抢标和其他一些中标后却不履行义务的供应商,要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样可以对所有的供应商起到警示的效果,减少恶意竞标的行为频繁发生。
(五)拟定科学的评标方法
首先,企业在招标文件中要对评标的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包括偏差条款,资质评审条款等。其次,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制定相应的价格调整标准,确保在不同交易市场、不同时期下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三、结论
关键词:汇率风险;全球性供应链;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exchange-rate between two currencies is the rate at which one currency will be exchanged for another. The exchange-rates of the most countries are free-floating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uncertain, which will affect the global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the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This is known as the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The influencing rule of the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on the links of the corporate supply chain, such as supplier selection, purchase, inventory and distribution,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strategies from the risk planning, risk control and risk monitor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global supply chain; influence; strategy
0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内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其产品供应链也遍布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由此构成了全球性供应链。供应链全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普通供应链相比,全球性供应链的运作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其中汇率风险就是企业供应链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新问题。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为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即一国货币的汇率是由自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国际市场上的汇率是不确定的,时刻都处在上下起浮的变动之中,这就使得国际间债权债务的决算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事先难以掌握,从而产生了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严重影响着我国全球性企业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在我国对外资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影响尤为突出。跨国企业为了能控制成本、增加利润以获得竞争优势,管理者就必须考虑汇率变化对企业供应链运作带来的风险,以增强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实际上,研究不确定汇率下全球性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一直就是构筑和实施全球性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Dasu和Li(1996)研究了在不确定汇率情况下跨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提出若市场需求量已知,当汇率改变时,企业应从汇率升值的国家大量进货。Nagutney和Cruz等(2003)提出了由生产企业、零售商及终端客户组成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模型。李拓晨(2004)指出偶发性事件对全球性供应链的影响体现在物流费用的上升及管理难度的加大。郑先锋(2005)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化经营格局下的新特点和新的管理模式。王振铎(2006)将供应链风险问题分为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两种类型,并提出了应对国际化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流程和对策。陈志松,马树建和唐润等(2008)运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在汇率变动情况下的跨国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杨国强(2012)研究了供应链汇率风险的协调机制。倪得兵,范建昌和唐小我(2013)通过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研究了汇率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规律。
本文将首先分析不确定汇率对全球性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风险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性供应链管理的特征,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全球性供应链管理对策。
1 不确定汇率下全球性供应链风险分析
1.1 不确定汇率对采购行为的影响
对于企业采购而言,汇率变动显然会引起采购价格的变化。而对采购质量而言,供应商很可能为了平衡汇率变化的风险而以降低产品质量或提高产品价格为代价。例如某国的汇率升值,该国供应商出口海外的商品价格将处于劣势,为了获得同等利益,该供应商可能降低其产品质量以控制其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了企业采购质量的风险等。供应商也可能将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采购时的价格风险,这又进一步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图1所示)。
1.2 不确定汇率对库存的风险
国际市场上汇率变动的趋势实际上是不可预知的,这无疑就增加了供应链衔接的不确定性。汇率变动直接增加了供应链的运作不确定性。例如某国的汇率变动会导致该国顾客的购买力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商品的销售情况,最终会给企业带来库存风险。
以本国汇率上升为例,当本币贬值时,如果企业所需生产资源是来自本国的供应商,那么其供应商可能会因出口有利而转向出口,从而可能导致企业所需原料供应不足;同时,本国的同类产品供应商同样也会考虑转向出口,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减少。因此,本币贬值会导致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紧张(如图2所示)。
1.3 不确定汇率对分销的风险
某国的汇率升值,那么该国的产品出口价格优势将缩小,这将影响到产品的海外销售情况,这就是一种分销渠道风险,同时也反映出分销商产品价格的风险。而且当分销商不再具有价格优势时,很可能会随之产生库存风险和信用风险。
如果企业的分销商也在国内,则当本国汇率上升时,企业出口会增加,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紧张,由于企业的分销商也在国内,因而有利于分销商销售商品。但是跨国企业的分销商往往不在企业所在国,此时由于相应商品对出口有利,从而会导致限制进口,限制的生产资源就会转向出口产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当企业与其他出口企业竞争时,可能由于价格劣势而造成存货积压;(2)如果分销商的销售预测有偏差,导致订货量过大,从而造成更多的存货积压。
1.4 不确定汇率对供应商的风险
在实际生产中,一个供应商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在本国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因出口价格优势减小,供应商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为汇率相对贬值的国家的供应链供货,而选择那些更具价格优势的出口国。例如若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升值,相对于欧元贬值,则国内的供应商会由于利益驱使,必然更倾向于选择将商品出口到欧元区而非美元区,这就给美元区的供应链带来风险。
当本国汇率上升,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会紧张,当供应商处于多条供应链中时,由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供应商会选择重要客户进行供货,其他客户的需求就不能保证。若企业的供应商不在国内,本国汇率上升对出口有利,供应商的大部分下游企业会与出口企业竞争,但会由于价格劣势而存货积压,这又会导致供应商的存货积压,从而导致供应商的资金被占用。
2 全球性供应链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在明确了汇率变动对全球性供应链的影响之后,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弱化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对策应从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和风险监视三个方面入手实施有效控制。
2.1 供应链汇率风险规划对策
在全球性供应链的风险规划过程中,必须将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纳入考虑,制定相应的应急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的策略。具体而言,在供应链风险规划阶段,可从如下方面考虑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
(1)选择多供应商。在全球性供应链的规划过程中,跨国企业需要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供应商进行采购,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于单一供应商受汇率变动影响而产生的价格风险,从而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2)保证安全库存。设置库存目的就是防范供应链风险,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可以在供应链遭遇汇率波动等风险时提供缓冲时间,使企业供应链能在正常的成本和收益下继续稳定的运作,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3)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是供应链需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迅速地适应国际市场汇率的浮动变化。
(4)合同契约转移风险。设计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为追究风险责任的依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作的常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合作者签订风险转移合同,明确汇率风险的转移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规避风险。
2.2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对策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供应链内外部汇率风险因素的监视,对供应链汇率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其重点在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并减轻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如图3所示)。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实时收集国际汇率信息。对供应链汇率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就是要能对国际汇率市场化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和预测分析。因此,完善和健全信息收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汇率信息的实时收集和分析,是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
(2)合同法律措施。供应链并不是由单一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不可避免的拥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大家的伙伴关系是通过契约形式确立的,规范的合同法律约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基础。
(3)经济措施。一定的资源和成本投入是供应链风险管理所必须的。如何在投入资金设备和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产出中实现很好的权衡,是采取经济措施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2.3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对策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运行的监视,在发现汇率风险事件后预测其对供应链的影响,进而采取防范措施应对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坚实汇率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的,以获得反馈信息来改进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监视的内容,包括对运作环境的监视,对质量、时间、成本等目标的监视。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物流环境等。只有准确的把握各类环境信息,对环境变化保持敏感才能保证供应链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对质量、时间、成本目标的监视,能保证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和风险时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汇率风险监视的过程中,应特别留意国内国际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变化,以便对汇率变动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充足的风险防范措施。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既需要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工具和方式,但是考虑到汇率风险监视的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庞大,如何判断其中哪些事件可能会导致风险,仅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智慧去分辨。
3 结 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汇率市场浮动环境下跨国企业的全球性供应链系统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主要分析了在不确定国际汇率对企业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采购、库存和分销等环节的风险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和风险监视三个方面提出了全球性供应链汇率风险的具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Dasu S., L.Li. Optimal operating policies in the presence 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5):705
-722.
[2] A.Nagurney, D.Matsypura.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ynamics with multi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5,41(6):585-612.
[3] 郑先锋. 跨国经营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4] 李拓晨. 偶发性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物流科技,2004,27(11):44-46.
[5] 王振铎. 我国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的风险问题与对策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6] 陈志松,马树建,唐润,等. 汇率变动的跨国供应链协调[J]. 工业工程,2008,11(6):25-2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风险;牛鞭效应;委托—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个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风险,在这里是属于商业范畴之内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对一个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问题。
(一)委托—机制所带来的信息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间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供应链中的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那么,“委托—”关系就成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
“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的不对称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人的知识,分别称为隐藏行为与隐藏信息。根据这一模型框架,我们假设供应链上有一家供应商和一家制造商。制造商委托经过挑选的供应商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在“委托—”关系中,就会引起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就是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是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可能表现在供应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当制造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控制时,它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那么供应商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表现在供应商供货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降低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
基于“委托—”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二)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向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逐级变大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信息是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失真,导致了一些信息风险,对供应链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其运行效率的低下。具体来说,牛鞭效应带来的信息风险主要包括: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生过多库存的风险。研究表明,从产品离开生产商的生产线至其到达零售商的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超过100天。供应链中由于牛鞭效应产生扭曲的需求信息,使物流在供应链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转移过程中出现逐级缩小现象,导致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但这些库存并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却会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面临库存产品过时或退役的风险。
2.牛鞭效应会导致扰乱产品市场秩序的风险。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市场化反应变慢,客户满意程度下降,造成收益减少。而且,当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下游企业。
3.牛鞭效应会产生误导生产计划预测的风险。反应过度的生产预测,增加了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节点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库存或无法及时处理积压的订单会失掉信誉,进而丢失客户。各节点企业不得不频繁地修改生产计划,这无疑增加了补救措施的费用、加班费用以及加快运输的费用等,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
4.牛鞭效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失真给人们带来供求量增加的假象,导致制造商在设计企业生产能力时大于真实需求量。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导致投资的浪费。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的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在我们前面分析中指出,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集中需求信息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赢得时间。
(三)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合作,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因此,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功运作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节点企业间要建立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加强信任;其次,必须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并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合作。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企业间由于委托—机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牛鞭效应引起了信息的不完全,进而引发了信息风险。为了使合作企业间达到“双赢”的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信息风险,即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使得合作企业间利益最大化,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最大。
【参考文献】
[1]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在资源全球化的今天,采购相关内容导读“采购” 高效采购谈判技巧 青岛 2014-9-20(2天)高效采购谈判技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谈判能力测试及分析;如何做好谈判工作,提高谈判技巧;如何做好谈判前的准备;谈判技巧与战术;优势谈判开场策略;优势谈判中场策略;优势谈判收场策略;掌握不同的谈判风格等。
采购成本降低技巧、价格分析与供应商管理 杭州 2014-9-20(2天)采购成本降低价格分析及供应商管理培训, 专门为因成本降低、控制管理而头疼的采购人员设置,掌握采购成本的内容、特点和基本管理思路,以降低整体供应链中的采购成本,为企业利润做贡献,采购总成本挖掘,精益供应链管理,卓越实现采购与供应目标。
生产计划、物料控制及库存降低策略 杭州 2014-9-20(2天)生产计划、物料控制及库存降低策略培训,学员能够掌握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学会精益生产中通过计划管理、流程改善实现压缩生产周期方法,物料采购、领用、消耗及库存管控方法,有效减少物料浪费、降低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掌握如何选择定拍工序,定拍工序产能优化的方法。
房地产标杆企业合同、招标、采购核心精解 北京 2014-9-20(2天)房地产标杆企业合同、招标、采购核心精解课程旨在通过对标杆企业采购管理制度方法的深度解读,重点阐述制度方法的关键控制点,分析这些制度方法制定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揭示标杆房企制度方法背后的管理精髓和本质,从而真正掌握标杆房企的制度方法并融会贯通,避免生搬硬套。
和供应链管理的范筹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落户中国设立工厂或建立国际采购相关内容导读“国际采购” 国际采购与进出口贸易实战 上海 2014-9-25(32天)国际贸易课程精选了国际贸易的核心知识,翔实讲解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各环节风险及规避方法,辅以模拟演练旨在帮助培养学员驾驭全局的国际贸易战略思维和开拓精神,敏锐的国际贸易风险分析和预防能力,务实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员全面掌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解决贸易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下制定出口营销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
国际采购实务课程 上海 2014-10-29(2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合,而国际采购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搜索并评估国际市场中的供应商?如何制定国际采购合同?如何避免各种国际采购风险?如何熟识国际采购中的各种流程及繁杂手续?国际采购实务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该领域。
国际采购实务 上海 2014-11-12(2天)国际采购实务课程,内容涉及寻找和评估国际市场中的供应商,国际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国际采购价格谈判,国际采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国际采购中的货款支付,国际采购合同的争议及解决等,旨在使学员深入了解该领域,掌握管理国际采购流程的方法和技巧。
国际采购与进出口贸易实战 上海 2014-11-22(2天)国际贸易课程使学员全面掌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下制定出口营销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
中心IPO寻购,采购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国际贸易相关内容导读“贸易” 企业竞争情报操作实务既高级企业信息分析研修班 青岛 2014-9-23(3天)企业竞争情报操作实务既高级企业信息分析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市场的定位、行业分析、市场调研、技术情报、专利情报、国际贸易情报、市场情报等方法、流程、知识、竞争对手情报的获取方法、技巧全面能力提升、效益提高、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企业信息分析师培训认证高级研修班 青岛 2014-9-23(3天)企业信息分析师培训认证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市场的定位、行业分析、市场调研、技术情报、专利情报、国际贸易情报、市场情报等方法、流程、知识、竞争对手情报的获取方法、技巧全面能力提升、效益提高、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国际采购与进出口贸易实战 上海 2014-9-25(32天)国际贸易课程精选了国际贸易的核心知识,翔实讲解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各环节风险及规避方法,辅以模拟演练旨在帮助培养学员驾驭全局的国际贸易战略思维和开拓精神,敏锐的国际贸易风险分析和预防能力,务实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员全面掌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解决贸易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下制定出口营销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暨贸易术语、合同、信用证风险防范技巧 青岛 2014-9-26(1天)国际贸易实务暨贸易术语、合同、信用证风险防范技巧课程,旨在帮助学员的国际贸易风险意识大大增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防患于未然;课程紧密联系当前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受 众学员的全局观和看问题的高度将会获得提升;受众学员将会获得知识背后的知识,大大增强处理问题的精准度和主动、提前纠错能力,避免问题发生。
,物流及进出口相关内容导读“进出口” 国际采购与进出口贸易实战 上海 2014-9-25(32天)国际贸易课程精选了国际贸易的核心知识,翔实讲解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各环节风险及规避方法,辅以模拟演练旨在帮助培养学员驾驭全局的国际贸易战略思维和开拓精神,敏锐的国际贸易风险分析和预防能力,务实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员全面掌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解决贸易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下制定出口营销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
海关三大质疑应对策略暨自贸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运作实战 上海 2014-10-16(2天)自贸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运作实战课程,旨在帮助进出口企业解决纷繁复杂的申报不实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同时,介绍和指导企业如何利用商品归类技巧进行合法避税避证实用方法;通过讲授技巧、案例解析、解答疑难困惑。
进出口通关实务及应对“三查”策略研讨班 北京 2014-10-17(2天)进出口通关实务及应对“三查”策略课程,特邀请海关实务派知名人士,海关风险管理始创者,首次与进出口企业、报关企业共同现场案例解密海关最新监管政策和“通关作业无纸化”背后的海关“三查”目标、操作方法,同时提供给大家合法规避海关“三查”风险和合法避税、增加出口退税操作技巧。
加工贸易与保税物流培训课程 深圳 2014-10-22(2天)知道加工贸易报关与一般贸易报关的区别吗?知道目前各类保税物流制度对进出口企业都有哪些便利吗?如何解决来料、进料和国内料件的混料处理问题?加工贸易与保税物流课程将为您详细解释各种原委,帮助您选择合适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
实务等相关业务。国际贸易知识,进出口操作,物流通关及外汇结算等知识已经成为当今采购/贸易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 国际贸易是高收益与高难度、高风险并存的,如何操作国际贸易、拓展国际业务、防范风险?作为企业的核心与骨干必须准确把握上述问题,仅凭简单的以往经验很容易出错。 本课程精选了国际贸易的核心知识,翔实讲解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各环节风险及规避方法,辅以模拟演练旨在帮助培养学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和开拓精神,敏锐的风险分析和预防能力,务实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员全面掌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解决贸易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下制定出口营销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能力。课程收益
学习并掌握国际贸易4组13个术语
13个术语的计算及换算方法
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与运用
进出口流程及单证相关知识
国际外汇结算的操作
信用证操作要点
国际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
如何给国际货物投保
纠纷预防的主要措施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概述
? 案例分析:A公司信息集成项目贸易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特点与风险
贸易壁垒之关税政策与非关税政策
? 数量限制:进口配额制,“自动”出额制,进口许可证制。
? 价格限制:进口押金制,外汇管制,最低限价制,专断海关估价,歧视性国内税。
? 环境保护
? 知识产权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术语应用及风险防范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 4组13个贸易术语区别应用综合练习
FOB,CIF变形条款及应用
贸易术语中隐含的风险
从出口方(供应商)角度来看
从进口方(采购方)角度来看
案例分析:8千吨大米事件
老三种与新三种贸易术语的选择应用 第三部分 进出口实务及通关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进口及进口报关流程
? 进口报关中的几个关键时间限制
出口及出口报关流程
? 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的2个经济效益指标
FTZ与TFZ的区别
10种常用贸易方式
? 练习:不同贸易方式下核销及海关监管的异同
外汇核销管制
? 外汇核销制度及单据
? 案例分析:A公司进口生产流水线设备项目进出口业务中的相关单证
? 单证种类
? 单证制作要点
海关征收税金的种类和计算公式
? 关税的概念和特征
? 关税的作用
? 关税,增值税的计算
不可不重视的HS编码
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
? 国际运费的计价方式
? 进出口物流成本及构成
? 海关政策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案例分析:A公司进口生产流水线设备项目 第四部分 国际外汇结算与风险防范
国际结算中票据的风险防范措施
3种主要外汇结算方式及各自的利弊
? 汇付流程,种类,存在的风险与防范
? 托收流程,种类,存在的风险与防范
? 信用证的开证流程
? 各类型信用证的使用
? 信用证业务存在的风险与防范
小组讨论:不同立场下争取掌握不同银行的指定权
? 谁来审证--信用证审核的要点
进出口双方关注点
银行关注点
? 模拟练习:中国进出口公司信用证审核实战
? 案例分析:不可不防/不可不设的“陷井”你会支付定金吗
? 定金的作用
? 支付定金的形式
模拟练习:多种结算方式的综合应用 第五部分 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
国际货物运输方式概述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 海运方式下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种类及应用
? 其他运输方式下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种类及应用
? 案例分析:250T白糖的索赔事件
保险单据的种类
保险的代位追偿/诚信原则
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
? 实际全损A.T..
? 推定全损 C.T..
? 单独海损和共同海损的区别 G.A vs P.A
审判练习---一起国际运输保险官司
出口信用险/"三来一补"项目保险 第六部分 国际贸易纠纷的预防和法律应用
小组讨论:合同与订单的异同与应用
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条款
商品检验
商品检验的重要性
商品检验的时间地点,检验实施方
案例:某公司大理石销售合同中的检验条款
违约责任的救济方式与应用
仲裁的意义和特点 及 仲裁的流程与条款
索赔和理赔
不可抗力条款的种类与应用
练习:不可抗力条款的描述
世界三大法律体系简介
案例分析:从一起承诺的有效性的审判来研究不同法律体系第七部分 常用网站及附录
课程主讲
Izimi Liu 老师
现任某国际集团中国区高级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经理
现任国际知名集团国际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经理,拥有数10年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及跨国企业采购,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背景。在企业采购体系建立,供应商选择和评估,采购成本控制,库存物流管理供应链风险控制,进出口运作和政府关系维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刘女士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讲师,世贸组织(WTO)亚太地区ITC采购及供应链课程特聘讲师;执教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证/文凭,注册采购师,采购供应师,物流师等专业课程,多次参与专业教材的修改整理工作。同时,刘女士也是国内多家大学和知名培训机构的客座讲师,主讲采购及供应链,国际贸易与进出口,企业物流等领域课程,并多次为大型企业提供专题内训。授课风格讲究互动性与参与性,深入浅出的将先进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资深企业拓展培训师,先后为几十家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领导力提升:”,”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主题培训,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轻松且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最擅长的培训科目有:
《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务》,《库存管理》,《合约与法务课程》等 重点客户:GM, BP, Bayer, Nokia, NEC,Sino-Pec,Basf,TOTO,Dupont,圣戈班,赛科石油,吉列公司,诺信(中国),宝钢,宝供,强生,摩托罗拉,理光,霍尼韦尔,上海家化,美国铝业,上海国际招标,克朗斯,IKEA,达丰,招商银行,西门子,大唐移动,阿克克瓦纳,东方航空,亨斯迈,浦发银行,施耐德等。
一、商业连锁集团企业常用纳税筹划方法
(一)利用分支机构核算方式选择进行的纳税筹划
根据《公司法》规定:子公司具备一定的法人资格,需要依法负担民事责任;分公司没有相应的法人资格,自身具体民事责任交由总公司承担。一般情况下,公司设置分支机构,而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同时不可独立进行核算,而由总公司集中进行所得税缴纳。企业可运用这一特点合理组织税收筹划对自身的所得税压力进行调节。企业在进行机构设立过程中须充分考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设置子公司还是分公司。通常,选择设立分公司比较有利,如出现总公司和分公司一方盈利、一方亏损的情况,盈利可在扣减亏损后再缴纳所得税,最终达到降低整体税负的目的。
关于税收优惠,假如只有企业的总机构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可以设立分公司,由此分公司可以和总公司同时享受优惠政策;反之,假如只有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存在税收优惠,则企业可以设立子公司,也可以将之前的分公司重新进行子公司的注册,由此使子公司享受优惠,实现税收筹划目标。
(二)存货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方法
关于总分机构的货物配送,企业可以按照具体的需要加以科学的筹划。总的来说,总部到分支机构操作较为简单,依据“总部―分支机构”或者“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的形式,前者属于内部移库,总公司集中进行核算;后者可由总公司销售给地区总部,此销售价格可以结合总分部具体的应税利润进行制定。此外,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如向一般纳税人进行采购,采购价格非常高但是可抵扣17%或13%的进项,寻求小规模供应商进行采购,采购价格偏低,但是只能进行3%的抵扣。如企业向小规模纳税人进行采购,销售时销项税可能是17%或13%,但进项为3%,税差大,定价时要充分考虑该因素。合法运用各项税收政策对具体的货物采购流程进行设计,由此达到企业税负减轻、毛利提高的目的。
(三)向供货方收费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法
大部分商业连锁企业在同产品供应商进行合作时,都会结合具体的合同规定收取供应商相应的费用。通常来说涉及下列多项费用,比如管理费、广告促销费、商品上架费等,这些费用可统一称为信息服务费。此外,企业同时需要根据年度销售状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取返利,部分企业会收取高昂的服务费和返利,甚至高出产品进销差价。针对企业向供货单位收取各项费用与具体的商品销售额、销售量不存在必然关系的,同时企业提供劳务收入发票的,需要根据服务业标准征收增值税,一般税率为6%。针对企业收取供应商的和商品销售情况有关的返利,需要根据平销返利行为相关规定增加当期的增值税,一般税率为17%。由此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费用设置,合理安排服务费和返利,来实现税收筹划,假如需要抵扣更多进项税,多收返利较有利,假如不需要抵扣,根据所提供服务收取的服务费仅需要上缴6%的增值税。通常,商业连锁企业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和供应商进行费用结算:例如,当出现100万元收入,根据合同约定,供应商需要向商场支付10万的费用,其一是供应商向商场开出100万的增值税发票,而商场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10万元的费用,并向供货商出具10万元的发票,商场实际承担税收为10万元的6%;其二,票扣方式,供货商给商场出具一张抵扣费用之后的价值90万元的增值税发票,商场实际承担的是10万的17%增值税,最终以抵减成本的方式减少成本,增加毛利。
(四)促销方式的纳税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很多情况下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商品销售额,往往会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打折促销活动,例如,返利销售、降价销售、买一送一等。连锁零售企业在促销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不仅需要结合具体的营销效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税收成本。促销方式不同,选择的税收筹划方式也不同,在选择促销方式时可以结合扣除税收后利润确定合理的方式。企业的无偿赠送将视同销售行为需要计提销项税,但是有偿赠送则不会另外增加税负;降价或者打折促销方式,可以使企业税收和收入直接减少,但同时也会使供应商返利减少。买一送一的方式中,赠送商品视同销售需要计提销项税;采取赠送折扣券的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类似于打折促销。
“营改增”之后,部分企业还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组合销售来进行税收筹划。比如,对一般纳税人而言,商品销售的毛利一般需要征收17%的增值税,而服务收入只需征收6%的增值税。因此,企业如将收入中的合理部分作为后续提供服务的收入,既降低了税负也提升了服务的内涵,如出售家电时,将部分收入作为后续提供延保服务的收入处理。
二、商业连锁集团企业纳税筹划面临的风险分析
纳税筹划风险主要是指因为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当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或干扰性条件,导致纳税人遭受税收损失或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风险。
(一)纳税筹划面临的风险
1.政策风险
该风险是指企业在筹划活动时,所制订的筹划方案和当前国家的法律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冲突,由此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在该集团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及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没有进行正确全面的理解,而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集团企业通常是由财务和会计部门来制定纳税筹划,但是如果参与筹划的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深刻理解税收和法律政策,在制定纳税筹划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最?K引起相应的筹划风险。此外,还存在税收政策调整所引发的风险,如“营改增”的政策变化。因集团企业所制定的纳税筹划并非一成不变,筹划工作也是随税收政策调整而改变的,假如税收筹划方案依然坚持原来的策略,一旦国家的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以前所实行的方案则会变得不符合法律,由此使得税收筹划方案无效,进而引发相应的风险,遭受一定的损失。
2.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的是因为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实施错误的经营策略,进而不利于实际经营的,或违背了企业未来的长效发展。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分析,纳税人所遭遇的经营风险,明显体现在投资决策所造成的风险。税收政策属于国家调控经济所使用的杠杆工具,除了国家所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各个地区和省份也制定了相应的细则,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集团企业在组织税收筹划时,应从各个子公司所在地区细则的实际差别入手,否则极易造成税收筹划无效,同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纳税筹划需要一定的成本,在实际运营??中,不但涉及税收筹划所造成的成本费用,同时还有由于实行该项筹划方案而舍弃其他利益所要面临的风险。
3.财务处理风险
这一风险指的是集团企业在税收筹划时,会遭遇财务处理风险。财务机构作为企业最为核心的部门,负责企业各项财务工作,所制作的各项财务报表无论是年报、季报还是月报都必须准确、明了、有根据。但是根据当前对部分集团公开资料的财务状况分析,其财务管理中依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未对相关财务风险加以很好的防控,致使税收筹划难以顺利实施,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而,财务风险处理必定是企业后续税收筹划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在这一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可有利于财务风险的解决和处理,改善税收筹划效果。
(二)商业连锁集团企业常用纳税筹划方法及其存在的风险
1.利用设立分支机构核算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首先,关于分支机构利润分配方式及其相应的责任风险,分支机构自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对于独立分配利润非常不利。与此同时,分支机构一旦遇到风险以及法律责任,往往会连累总公司的正常经营,但是子公司却不存在这样的顾虑。然后,商业连锁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到底是采取统一核算还是进行独立核算,针对各分支规模都相对大、业绩相差很大的企业为保障各个机构亏损和盈利得以均衡可以进行统一核算。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机构的设立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考虑,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设置子公司还是分公司,一般情况下设立分公司更有利。然而,设立子公司除了可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以及出于税收筹划的目的以外,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还可能出于地区划分或者业态整合的需要。因此,规模大的企业集团一般会将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方式结合使用。例如,永辉超市属于大规模的连锁商业企业集团,就采取了两种方式相结合方案,根据2016年半年报,其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245亿,2015年同期为208亿,同期上涨了17.68%,截至2016年6月30日,下属62家子(孙)公司,涉及四种业态,309家门店。
但是,该项纳税筹划也存在不足。首先,该筹划方式可能对企业税收缴纳的灵活性造成影响,未来其运行模式一旦出现变化,其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则无法再发挥效用,税收筹划方案极易失败。其次,最新进入的企业所承担的成本会提高,可能无法将其成本全部抵消,达到预期目标。
2.存货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这一环节的税收筹划风险更多是体现在低价采购,高税支出的问题上。比如,商品供应部由于不需要供应商发票直接以240万元的价格采购了260万元的材料,从表面上分析,这一行为为企业节省了20万的成本,但是站在财务层面分析,企业不获取发票,所支出的这240万无法计入成本也无法将其进行税前扣除,由此企业需要为这240万承担25%企业所得税,价值60万元;此外,因为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的发票也无法有效的抵扣进项税,企业需要根据240万销售额多缴纳17%的增值税,价值34.87万元。因此连锁企业在这一环节的税收筹划极易出现片面性风险,单纯追求表面上的低价,最终反而造成了企业税负的进一步加重。
3.向供货方的收费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该方式的关键是将供货商收费得以合理的分解,但是企业也会面对片面性或者政策方面的风险。在选择相应的收费方式的过程中,假如企业仅仅关注眼前税负降低,过度提高服务收入的比例,会在加重供货商负担的同时,也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利益,全局考虑可能不到位。但是由于各地优惠政策不同,以及政策的不断变化,由此收费过程中也会使企业遭遇政策风险,导致企业税负增加,面临税收筹划风险。
4.采取不同促销方式组合的纳税筹划方法风险分析
企业所实行的税收筹划主要是运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差别以及弹性制定的,但各种税收筹划方案的特点是不同的,也会遭受企业外部环境极大的影响。在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最为有效且合理的促销方式为打折销售,效果最差的是销售返还现金。企业在考虑促销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成本组合以及扣除税收后的净利润。此外,针对商场提供的各种抵扣券以及现金抵用券,如仅仅可在后续的购买当中使用,该形式只对资金自身的时间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会对促销方式造成影响。所以商场在保障销售增加的基础上,打折销售的形式对企业所造成税负影响是所有方式中最为有利的。企业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确定的销售方案并非是最佳的,需要结合时间环境的情况、产品供应商、税收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否则企业将因为方案的问题遭遇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范
1.构建纳税筹划风险防范机制
为快速高效的应对风险,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从根本上控制税收筹划风险,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其一,明确各项税收筹划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组织各项活动。其二,和税务局进行有效沟通,了解自身各项资料,掌握税收最新动向,及时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调整,更好地防止企业遭受风险和损失。
2.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为控制和降低税收筹划风险,需要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做到位。必须对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保障企业账务清晰明了,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此外,必须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积极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强化和税务部门的协调
为了更好地降低纳税筹划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同税务部门的沟通,有效规范自身的税务筹划工作。其一,可以明确具体的税务流程,学习税收法律政策,保障纳税筹划方案合规。其二,及时向?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内容,明确各项条文规定,防止筹划存在纰漏。
(二)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控制
1.规避纳税筹划风险
制订随时规避风险的筹划方案,较之应对风险的对策,该方案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和不足,但属于一项可以最为彻底消除税收筹划风险的方法。在方案筹划环节,企业需要科学的预测自身可能会遭遇的风险,分析是否可以选择规避税收筹划风险措施。
2.降低纳税筹划风险
较之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更为主动。该方法含有损失抑制和预防两个层面。由于企业做出的纳税筹划反映出一种预先性,所以关于筹划风险的预防和抑制更多的倾向于损失预防方面。
3.分散纳税筹划风险
假如可以把税收筹划风险进行分解,分散在多个独立企业中,可以降低由于风险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程度。企业常常不可能仅仅针对一个商品、一项业务或者一个税种组织税收筹划,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量,以企业的发展全局为着眼点,针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纳税筹划。可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各项筹划组合方案,可以针对同一项业务实施多项筹划组合方案,假如相关方案的实施可以形成最佳组织,则可以很好地实现分散纳税筹划风险的目标。
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信用风险随之发生着变化。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秩序不够完善,社会诚信普遍不足,在国内开展市场营销时,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不采用赊销方式难以开拓销售局面,采用赊销方式又难以避免坏账风险。
赊销又称为信用销售,是一种“先给货,后收款”的销售方式,即允许客户在拿到货物后的一定期限内支付货款。虽然赊销具有增加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等作用,但不可否认赊销也存在大量弊端。赊销所带来的风险可以直接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降低企业的效益,使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恶化,还会给企业带来诉讼的风险。因此,在目前国内市场赊销方式还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企业一定要对赊销风险有足够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产生赊销风险的主要原因
首先,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心不够强烈,对赊销风险防范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必然导致对企业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当前,由于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往往对客户未作调查了解就匆忙发生业务往来,必然使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企业则片面地追求产品销售数量,却对产品赊销后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够充分重视,引起了企业产品售后账款回收艰难等问题。还有很多企业由于对于老客户过于信赖,忽视了对企业老客户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正确估计。事实上,企业目前很多风险都来自于老客户。还有一些企业在吃了风险的大亏之后变得格外小心谨慎,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结果是营业额急剧下降,风险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因此,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是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赊销风险。在赊销业务中,卖方与买方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是否可以完成付款、何时才能付款,完全由买方根据自己的财务情况而真实掌握,而卖方却很难了解情况。
所以买方经常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拖延甚至拒绝付款,而卖方由于不掌握真实信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企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着不足,风险管理机制依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是诱发企业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风险防范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弊端,多数企业不但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风险防范管理机制,而且缺乏对国际国内客户风险防范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与评估。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7%的公司没有风险防范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具体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仅占6%。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因合约不能履行或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如果企业对员工和赊销账款的管理不到位,一旦控制不够严格,会发生员工私自给客户发放赊销账款,或者为了完成销售任务给高风险的客户赊销,或者在催收应收账款中消极怠工,这些员工的道德风险也同样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第四,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当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不讲诚信的企业就会受到惩罚。但当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受损害的就只有讲诚信的少数企业。在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的状况下,诚信的选择性表现得就更加强烈。当企业的客户发生赊销情况时,在国内商业信用不规范的情况下,应收款的催收成本极高、回收概率极小。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是国内企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健全完善一套防范和控制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程序,不断推行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化、专业化进程,不断降低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成本,全面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效果。
其次,加强信息管理,对未来的赊销风险进行合理预测。
客户既是企业的财富来源,更是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现阶段,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一些关键客户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手中,加大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难度,从而使赊销风险加剧。企业应当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沟通力度,加快促进企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与合作步伐,是有效防范与控制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还应当多渠道收集信息,改变卖方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劣势地位,分析这些买业经营的普遍现象,甚至有的企业利用赊销进行“自然融资”,赊销反而成了一种低成本、无风险的融资方式,给合作的下游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的商业信用环境。
企业防范赊销风险的对策
要切实加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防范、控制、处置与转移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切实搞好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预警预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才能使企业以最少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获家、客户的真实状况,以对其风险状况做出有效猜测。在外部评价上,由于不少咨询、保险机构都能够在自身业务中沉淀下来很多买家和卖家的信用记录,因此中小企业完全可对它们所提供的免费信息善加利用,以不断降低获取信用信息的成本。
第三,建立与完善信用管理,制定信用额度。
企业要在对市场用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去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以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一般来说,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通常取决于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和经济状况等五个方面。企业要对拟赊销的客户的这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赊销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率并评定其信用等级,进一步考虑对客户一定时期内可以赊销的最大限额,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
企业只对信誉好的客户给予赊销待遇。在赊销管理中,要落实内部催收款项责任,明确清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应收款项回收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业绩考核及奖惩挂钩。
第四,设置独立运行的信用管理部门。
营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从未想过要设置一个专门的信用治理部门,大多由财务部门兼管这一任务。但是,在销售管理的实际业务环节中,销售和财务人员在思路上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销售人员主要看重市场占有率,而过分信任客户;而财务人员则只想着控制风险,关注焦点仅在坏账、预期账款率等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