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规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 教育费用 作业成本 归集 分配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刘冬荣在《论高校教育成本》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育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而研究的目的是从会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教育费用的核算程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上述定义。
(二)成本核算的范围
根据前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笔者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即按照高校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和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相关的原则,如果两者相关,则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反之,则不应计入。因此,按照上述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高校教育成本需要核算的只是事业支出中的一部分。高校事业支出的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个项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对于上述7个项目是否应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笔者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在下文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教学支出
高校的教学支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实习费和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等等。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在校学生视为“在产品”,把已经顺利毕业的学生视为“产成品”。高校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而教学活动又是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把“在产品”顺利加工为“产成品”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支出应该全部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2、科研支出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科研津贴、实验材料购置费、用于科研活动的水电费、调查访问等发生的差旅费、实验仪器购置费或者折旧费、实验室的大修理费用摊销额、日常维修费和折旧费等等。科研支出按照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学校自己承担的科研而发生的科研支出;其二是因承担校外单位的课题研究而发生的支出。对于第一种支出,其用途属于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支出,其效益也由学校和在校生所受用,应该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对于第二种支出,经费来源既不是高校,支出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故其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笔者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将第一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一”,第二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二”。
3、业务辅助支出
这类支出是指高校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中与高校教学有关的的部分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而与科研有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区分归属科研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科研支出一”还是“科研支出二”,对于和“科研支出一”相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行政管理支出
高校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兼职行政管理职务的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行政办公用房的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等。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多种行政职能部门,但是只有教务处发生的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直接相关,其地位相当于负责“在产品”管理的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因此,其发生的费用应该纳入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5、后勤支出
顾名思义,高校的后勤支出是指的与提供后勤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前文确立的相关性原则,后勤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直接相关。因此,后勤费用均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6、学生事务支出
高校的学生事务支出不包括用于教学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支出、学生的医疗费中由学校承担的部分等。笔者认为,按照相关性原则,奖助学金只有来源为学校的才能列入高校教育成本,而来自企业的部分则不应计入;同时,除了学生奖助学金以外的其他学生事务支出也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7、福利保障支出
高校的福利保障支出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而其福利费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成本取决于其基本工资是否纳入教育成本;而离退体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开支属于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归集和分配处理,以达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目的。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的实施则需要首先明确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然后需要明确费用的归属期间,最后需要判断费用是否属于直接的教学费用,按照上述核算程序,进而将各项费用分别计入教育成本科目。高校所发生的某些成本不能进行直接地追溯,而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先追溯或分配至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项目。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采取作业成本法来探讨教育的归集和分配问题。
(一)教育费用的归集
按照上文的分析,教育费用的归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成本核算范围的分析,判断教育费用是否属于该范围。属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主要包括:全部的教学支出、属于“科研支出一”部分的科研支出、部分的业务辅助支出、教务处发生的行政管理支出、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和教师的福利费。
第二,区别费用的归属期间。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有的是收益性支出,应该在本期核算;而有些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则需要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摊销,如果属于新建教学或者科研等用房,所发生的教育费用则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第三,区别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本期教育费用分类之后,满足能够直接明确成本归属对象条件的,应该把直接成本计入对应账户;而对于能够明确归属到某个具体作业之下的费用,也应该计入相关的对应账户。对于不能明确区分的费用应该归集到资源账户,这一过程在会计分录中的记载表示为:借记资源账户,贷记库存现金、原材料或者银行存款等等。
其中,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修理的间隔期间分期摊销,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用则应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房屋和建筑物等等,其计提的折旧费也应该按照当年的折旧额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二)教育费用的分配
按照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下面笔者把教育费用的分配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第二阶段,把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认定和分类,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子项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计算各个子项目的成本。
1、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
高校教育成本对应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3类,即: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人工费和水电费。下面,笔者对分别讨论3类资源费用的分配问题:
(1)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如果核算对象由某一个作业独占,那么其折旧费用毫无疑问应该计入作业成本账户。而如果核算对象是由几个作业共同使用的,那么应该按照每个作业使用时间的比例关系共同分摊,然后分别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折旧费。
(2)人工费
人工费的分配和房屋、设备、仪器折旧费用的分配方式类似,应该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一个作业人员只从事一种作业,那么所发生的人工费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此作业成本账户。而对于一个作业人员从事了几种作业的情况,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该作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将人工费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人工费。
(3)水电费
对于水电费的分配一般是根据仪表的测量数计算费用,然后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对于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则可以选择评估数进行分配。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水电费。
其他类型费用的分配可以比照以上3种类型,按照实际(评估)发生数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按照作业成本法,高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4类作业,即:课堂教学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实习作业和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下面,笔者将对上述4类作业的费用分配情况进行依次分别讨论。
(1)课堂教学服务作业,高校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当期的该项作业成本和高校当期的学时数之比等于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而每个学生的全部学时数乘以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即是该学生应承担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成本。
(2)实验服务作业,实验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验服务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费用分配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实验服务作业成本和实验学时数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计算出该学生承担的实验服务作业成本。
(3)实习作业,实习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习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分配的具体方法是:参加实习学生的作业成本等于参加实习的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其中分配率等于实习作业和总的学时数之比。
(4)图书资料服务作业,其成本动因是全校学生数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图书资料服务作业成本应该由全部在校学生承担,则每个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等于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与全体在校学生人数总和之比。
对于其他类别的作业的分配方法和以上列举的分配过程类似,可以以此类推。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更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有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加快进行财务改革,并把教育成本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经济,1998(4):12-15
[2]谭志坚.湖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直接成本的推算[J].教育与经济,2000(3):23-25
[3]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27-29
[4]胡文义.学校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1988(12):20-31.
[5]李少白,吴宏鹏,刘永清.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99 (6):20-24.
[6]鲍凤仙.浅议高等教育运行成本统计[J].江苏高教,1998, (1) :12-15.
问题1: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积为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并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作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即可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1×PF2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到动点P的轨迹生成及PF1×PF2的值,可制表展示PF1,PF2,PF1×PF2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一般到特殊观察轨迹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当两定点间距离一定时,改变积的值,轨迹呈现三种不同的形状,该轨迹图形被称为卡西尼卵形线.探讨发现:拖动点M时,点的轨迹图形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积的值足够大时,图形呈链条形状,如图1.当两定点间距离为2c=2a,动点P与两定点的距离的乘积为a2时,点P的轨迹是一个曲线交叉的形状,人们也称之为伯努利双纽线,是卡西尼卵形线在a=c时的特例,如图2.若积的值减小时,轨迹图形呈眼镜形状,如图3.
图1(链条形状)
图2(双纽线)图3(眼镜形状)
问题2: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商等于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点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构造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个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2/PF1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点P的轨迹生成过程,再拖动点M,观察发现:①当a≠1时,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圆,该圆也被人们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如图4;②当a=1时,轨迹图形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如图5.
摘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本文通过对《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立足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葡萄酒法规: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02-0058-0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为葡萄酒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预计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利税120亿元。山东、河北、宁夏、新疆等主要产区都在大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多所大中专院校开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积极建立产学研联盟。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还不能满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在高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目前还没有适合的教材可以选用,多是以高职高专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参考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中国食品法律和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和法规、标准化与食品标准、中国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食品标准、食品企业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法规与标准文献检索,等等;再结合葡萄酒行业实际情况,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立足高职教育教学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产业市场需求对接,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验职业情景,锻炼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心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葡萄酒作为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发酵酿制的产品,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种植、酿造、贮藏、灌装以及市场流通的全过程。《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该课程具有特殊的产业背景和职业特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产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把一切行为规范在国家葡萄酒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之内,促进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葡萄酒市场规范化。
二、开发《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校本课程的工作理念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中,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积极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坚持“基于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服务产业发展”的开发理念,通过深入分析葡萄酒产业中的相关职业岗位,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引进职业资格标准,教学内容体系中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如表1。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葡萄酒产业发展涉及农业种植、环境保护、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市场流通和监管、产品认证、对外贸易等诸多领域,因此有关葡萄酒方面的标准和法规众多,它们的存在相对凌乱和孤立,部分内容上错综交织,更新速度特别快,尤其在相关标准的更新步调不一致,新旧标准混杂在一起,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出版。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它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方方面面的标准和法规,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守法观念、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新形势下,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产业特色,还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葡萄酒市场法规和行业规范,依法生产和经营,更好地为葡萄酒产业服务。因此而构建以《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为基础,《中国酿酒葡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一葡萄酒》为核心, 《葡萄酒行业准人条件》等政策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标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项目化课程改革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而课程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为确保《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思路清晰,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把理论知识部分设置为12个模块,特别增加实训教学模块:确保本课程授课总学时不少于48学时,建议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实施教学,如表2。
四、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建议
1.与时俱进,适应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葡萄酒标准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革新、市场变化等变化,法规或新标准会产生,不合时宜则进行修订,不适用的要废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或补充有关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2013年5月24日国家了《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取代了《GB 14881-1994食品企业卫生规范》。为进一步加强葡萄酒行业管理,规范葡萄酒行业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保障葡萄酒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5月制定出台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有关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就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和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葡萄酒产业。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习好《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做到紧密联系产业、理论联系实践,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在葡萄酒产业才是根本目的。
为了满足葡萄酒行业的职业需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特意增加了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了学会制定部门规章、编写企业产品标准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葡萄酒违法案例分析、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和利用等十个教学内容。以项目八了解葡萄酒商标为例,实训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商标的性质和用途,涉及商标、商标法、商标权以及商标案件纠纷等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商标及其相关业务的职业能力。
3.适时适度增加地方葡萄酒的标准和法规,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产业特色。以对接葡萄酒产业为切人点,以满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促进“四个对接”,适时适度增加地方标准和法规内容,以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地方特色。以宁夏为例,贺兰山东麓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其核心优势在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生产优质的酿酒葡萄,根据《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及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把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建成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同时提出建设百大特色主题酒庄的宏伟目标: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51万亩,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52家,生产能力达17.9万吨。
建议在《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增加“宁夏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模块,主要包括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宁政发[2004]第2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通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宁政办发[2012]130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总局2011年第14号公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银川市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产业实施意见:宁夏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办法:DB64-T 204-2005宁夏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GBT 19504-2008地理标志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让学生了解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自己的职业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葡萄酒产业。
《纲要》是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纲要》的深入学习,围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牢固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围绕学生成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 根据《纲要》中提出的“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用战略的眼光规划学校发展,用务实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利国利民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均离不开发展教育,可以说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的未来。在《纲要》序言中就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纲要》是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为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科学地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才能出名师、育英才,可以预见高等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新阶段。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三、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我在学习中注意到,在《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四条中提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和心动的!谁都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就无从谈起教育,更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也要生活,也要赡养父母、孩子,维持家庭开支。所以,给予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是保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条件。近几年来,教师的待遇是有所提高,这是无所争辩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大因素。我们在学习《纲要》中看到国家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我们教师倍感振奋,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发自内心的表示,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去,千方百计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四、不断学习、自我充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58-02
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就是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全面落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一、影响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的几个因素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教育需求疲软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三农”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1130年前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其特征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分散小地块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类型少;初级机械化,高科技手段不能在生产中全面运用,政府很少或没有补贴;运输、储存手段落后,损耗率高;后续加工粗放简单,技术含量偏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是低效率运作,我国农村一个劳动力连自己在内只能养活七个人。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又必然导致对教育需求的疲软,目前我国有文盲8507万人,其中90%也就是7656万人在农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在2007年要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大幅度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重大变革,在短时期内就难以促动农村教育需求。
2.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巨大,制约成人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目前,按2000年我国划分的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尚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除贫困人口外,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我国还有近两亿农村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大致为850元~950元,比贫困人口的收入高不了多少,是农村中的“贫穷人口”,这样我国的穷困人口总数已达2.3亿人。
巨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与不断飙升的农村教育费用的矛盾,促发了农村部分地方的教育危机。“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回潮。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锐减。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从国家财政投入来看,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相对量增幅缓慢。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为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这个数字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但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幅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情况也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挪用现象严重。同时,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财政资金中,各项农业副业经费支出比重偏大”,其他费用偏少。另外,国家对农村财政的投入采取转移支付方式进行,中央和地方按20%和80%比例投入,但问题是地方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难以落实,造成了国家农业财政投入有30%一50%资金到不了位。
国家农村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一些乡镇由于财政缺口较大,便首先把成人学校作为基层机构改革的目标。这样,成人学校在许多地方乡镇的机构改革中被直接取消,使得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了基地,导致原来较为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二、和谐构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对策
1.设置农村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可见,我国政府是和谐构建成人教育体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应该设有专门负责成人教育的机构。
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在县(市),基础在乡(镇),所以县(市)、乡(镇)两级政府责任十分重大。在县(市)级政府中,可以设立县(市)成人教育委员会,在乡(镇)一级政府中,也可以设立乡(镇)成人教育委员会,县、乡(镇)成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2.制定农村成人教育法律法规
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与规范。在现有条件下,制定农村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国家《农村成人教育法》,以便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约和指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
(2)修订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渗透和补充农村成人教育方面的内容。
(3)农村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后,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保障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保障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1)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控制制度,逐步做到就业要文凭,务农凭证书。2)对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3)逐步实行农村专业技术“三级证书”(即初等、中等和高级证书)制度,保证获得专业技术教育证书者优先就业上岗或承包土地、果园与山林等。
(2)拓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健全一种以国家投资为主体与多元化投资相结合,拓宽外征结构与提高内涵能力相结合的农村教育投资与管理的新体制,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1)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农村成人教育专项经费。2)征收农村成人教育税。国家对农村成人教育税的征收范围、使用范围及其管理办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其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3)建立农村成人教育基金制度,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农村成人教育提供的专项资助和捐赠。4)筹建农村成人教育银行,充分发挥其融资的功能。5)发行农村成人教育彩票和债券,々款用于农村成人教育。6)扩大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增加农村成人教育产业的收入,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自身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
(3)建立开放多元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1)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确保“两基”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发展初级和中级职业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使农村人口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3)构建以县级成人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4)适度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已有的成人教育途径,把高等教育稳步推向农村,满足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5)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
4.开发农村成人教育资源
(1)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成人学校的建设,扩大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存储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向农村社会开放,改变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被学校完全控制和封闭使用的状况,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
(2)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成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是构建和维持成人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2)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为农村成人学校培养专业师资队伍。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素质、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4)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师的交流。5)挖掘农村社区教师资源,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由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专家、当地能工巧匠等人员组成的农村社区教师队伍。
(3)加快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进程。1)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村成人教育信息领导小组,领导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2)加快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3)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4)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培养的规模,提高培养的质量。5)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为实施农村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5.确立农村成人教育实施方略
为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应确立总体规划,分段、分区实施的方略。
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搞“一窝蜂”,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方略,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在目前情况下,应强调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要制定分阶段实施的战略指导方针,各地区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方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阶段实施方案。2)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程序,做到由点到面,以点带面。3)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行,后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和条件较差的地区。4)坚持先建立后完善、先普及后提高的指导思想。
提出分地区实施的方略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口、资源、民族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想象地说,省与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差十倍,县与县能差百倍,乡与乡能差千倍,村与村能差万倍”。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不能只依据同一标准,按同一步调,在全国各地整齐划一地进行,更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分地区、有区别、因地制宜地实施。针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难题,当前可采取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小康型地区向温饱型和贫困型地区有序推进的策略,最终实现均衡发展与和谐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收稿日期:2006-05-24
作者简介:王玉华(1949-),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继续教育研究;吴昊(1957-),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关键词]公共安全 教育 思考
日常的公共安全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危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用巨大。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创新公共安全教育机制,探索公共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我国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治理公共安全问题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进行,这一社会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公共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也的确如此,现阶段,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大量出现,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由各种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民众健康,食品药品卫生事件不断曝光,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各种安全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以自然灾害为例,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547.5亿元。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频度和造成的损失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复杂的高风险社会。
面对因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的高风险,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在于: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从而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因公共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增强救援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使被救援人员运用良好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积极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害。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应急管理的成效依赖于多种力量的协同配合。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应急部门、各种救援力量、其他参与者和被救援群体各自的专项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和技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通过教育,可以转变人们关于公共安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为公共安全管理步入良性轨道奠定基础。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安全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扩充研究机构,可以壮大公共安全的研究队伍,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的技术水平。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种灾难发生的数据统计和公众在灾难产生及救援中的表现来看,我国公共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法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应对的法律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却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统一立法,教育法规中对公共安全教育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其他法规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
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和其他资金筹措的相关规定,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奖惩激励机制的缺失不能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积极性,而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公共安全教育只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上。
教育体系不完善,覆盖不全。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系统。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形成针对各种层次和对象的完善的体系。一是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和大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专业生产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欠缺,尤其针对农民工的教育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频繁。三是社会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特别是对农民、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及其他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群体的公共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
教育资源缺乏。从事公共安全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少;教材类型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尤其缺乏通俗易懂的普适性教材;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展馆不多;在专业设置上,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安全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技术和工程方面,没有公共安全教育的专业;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研究成果少、层次不高;在社会资源方面,由于我国的保安公司主要由公安机关独家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安全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公共安全教育的社会资源匮乏。
教育方式手段落后。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很多还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情景性的教学活动,更缺乏相关的实战演练。
非制度化。由于缺乏相关的硬性规定和监督评价机制,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呈现出一种事后性、应景性、补救性的非制度化状态。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结果就是公众整体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这使得各种安全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安全问题发生时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要做到监管、救援与教育协调发展,而教育更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完善立法体系。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应对都需要法律作支撑,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统一对公共安全教育的主体、原则、内容、职责、标准、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个法规统领之下,再完善其他专项法规中的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规定,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体系,为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奠定法律基础。
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公共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在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资助或参与公共安全教育,拓宽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来源。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以中小学为主的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统筹安排,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监督和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社会教育体系。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形式。三是要建立健全以行业为主的专业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消防、交通、卫生、化工、矿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特别要注重加强这些行业中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四是要建立以突发事件应对为主的应急管理安全教育体系。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预报预防、救灾救援等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指挥调度、组织调动、预测预报、抢险救援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志愿者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救援救助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一是要发挥媒体的作用,确定媒体在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任务,对媒体参与公共安全教育宣传作出硬性规定。二是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公共安全教育。三是要积极发挥安全防范企业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它们在搞好安全服务的同时注重公共安全教育的普及。四是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
加强和整合教育资源。一是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公共安全及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建立相关的教育基地和展馆,拓展教育平台。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五是编写、制作和开发相关的教材、宣传资料、软件等等。六是整合现有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
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多采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少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注重加强演练,提高教育的实战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设立全国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日(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社会组织和个人明确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提升国民整体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作者单位: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中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现代学徒制度,可以将学校的教育工作和企业的培训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为社会中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性人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一些行业中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因此,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很有必要推行和加强现代学徒制度。
关键词:
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原有学徒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衍生出“现代学徒制”。且在近年来颁布和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中就提出,在我国的教育中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出要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为我国实施学徒制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还要能够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以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设,从而促进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实现现代学徒制建立的必要条件
就我国目前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解往往还局限于对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中,还尚未形成一种教育制度,因此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往往还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想建立并实施现代学徒制,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大多数的西方先进国家中,都是采用职业资格证书来对职业教育的学徒培训的结果进行检验,一旦某人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很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这能有效地提高学徒的市场竞争力。以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例,其学徒制和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就十分紧密,且根据学徒的能力层次的不同,而颁发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学徒制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在开展职业教育的时候,其教学目的就更加明确,对学徒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有针对性,也能使学徒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尊重。但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缺乏统一性和严肃性,职业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在社会中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并不高,严重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2]。
(二)使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其主要的执行者就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学徒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企业中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因此企业对促进学徒制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企业和行业能够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企业不仅要作为主要的学徒培训场所,还要加强对其规范与管理。在外国的一些现代学徒制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通常会在其企业、行业内部设置职业培训委员会,可以在该国的职业法规等基础上,制定与该企业、行业发函有关的职业学徒制的相关细则。
(三)构建层次分明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不仅要满足学徒获得技能、技术的需要,也要满足其从职业教育转入普通教育的需求,能够促进学徒的全面发展。因为人们对技能的要求存在差异性,因此就需要根据职业资格制度,来对其培训的层次进行划分。这也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要从培养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中跳出来,形成更加完整的学徒体系,增强普通教育与学徒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徒制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为了能够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能够使其有法可依,还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干预,颁布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明确现代学徒制在其招收学徒、学徒入学标准以及培训资助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现在现代教育中的责权进行明确,从而使各个的环节更加规范化。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建立现代学徒制
按照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中[3],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要能满足市场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说明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注重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建立现代学徒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徒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与普通的教育模式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市场产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同其岗位实现对接,并能够建立起科学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表明该学生、该从业人员具备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企业招聘人才所需要的主要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与层次,对其工作岗位与职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可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和劳动市场之间的有机沟通。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制度也应根据市场变化作调整,对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改变。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市场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与岗位,这就需要及时对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进行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首要目标与任务。
(二)促进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在我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中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紧缺,这也成为企业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短板,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养质量培养,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4],根据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规划的要求,在2008年前技能型人才应该达到1409.12万人,但是实际上只有689.3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100.98万人,仅为技能人才综述的14.6%。但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对其教学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要求能够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要求能够建立起与之匹配的企业、行业的参与机制,能够使企业和行业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决策中,能够通过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并能较好地适应企业、行业要求。通过使行业、企业参与管理和决策,可以使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5]。
(三)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结构
可以将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作为切入点,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的结构来看,是由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与普通教育之间以及和继续教育之间互相衔接的。根据其衔接的层次不同,为了能够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就要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对培养人才的目标、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设置,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并能够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同时,还要加强对专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到专业本科以及研究生的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由教育部门统一对其进行领导与监管。统一管理也能有效地实现中高职之间的有机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加系统化的专业技术人才。现代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也在积极寻找契机,来消解二者互相隔绝和封闭的状态,并能够通过建立与之匹配的考核机制,从而使现代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能够实现灵活的转化,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对工学结合的实践还不理想,尚未构建良好的现代学徒制度基础。为了能够促进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从而推进学徒制度的建设。可以使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进行协调,实现学校与市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协调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并能重视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特色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未来市场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实践人才,并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作者:朱建新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全洲,李晔,王惠霞.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省发展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框架及实施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关键词: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衔接 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经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必须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机制,协调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和谐发展,增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建立一个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国际职业教育理念接轨,显得尤为重要。
1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相关概念分析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相互联系但是又互相独立的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是一种奠定性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了为一个学者终身全面发展而提供最根本基础教育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能够获得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基础教育包括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基础教育就是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性教育;从广义角度来看,基础教育可以外延至胎教、儿童、少年、青年与成年人的基础教育,以及其他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基础教育模式,覆盖范围较广。
2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长,我国俨然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我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此种发展模式,逐步显露出一种弊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一些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我国匮乏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我们必须做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加快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优化我国技能人才结构,解决人才短缺的情况。做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开放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框架,构建和谐自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3 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法律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简称TAFE,是一个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有效地解决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障碍,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学习的典范之一。
3.1法律因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缺乏自主性,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修订了澳大利亚培训质量框架,形成全国范围统一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令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职业教育法虽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仍没有真正实施具有可行性的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要素,为基础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创造法律基础,促进两者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3.2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出台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相比,仍不容乐观。政策环境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无法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政策因素可以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课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部分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澳大利亚于2005年宣布建立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培养国民高水平职业技能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技能培训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3.3社会因素分析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国民的重视,这影响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笔者认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之间发挥的阻碍作用较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接受再次教育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一点需要我们学习,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纠正错误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学校因素分析
基础教育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可是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前面提高的三要素:法律要素、政策要素与社会要素,都需要学校全面贯彻实施。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学通过证书等衔接。学校建立统一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协调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培训者提供公平的培训平台。
1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1.1英国
英国现行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是在1997年五级资格框架(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QC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三次大的改革已日趋完善,其国家职业教育认证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最成功、最具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2004年,英国政府为了解决级别不对等的问题,把原来NQF的五级改成了包括入门级别在内的九级,其目的是为了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加融合。2011年1月英国正式运行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即NQF。NQF的框架尽管称之为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但事实上,它只是为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架起桥梁,试图使得不同资格和证书之间形成等值。该全新的资格框架在NQF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全纳性,即把英国所有的资格包括高等教育资格都纳入到新框之中,形成了完全统一、对等的框架体系。现行的NQF具有侧重技能掌握、强调“应用性学习”的文凭、学徒制纳入QCF、普职高层次等值互通等特点。
1.2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体制,即职业教育由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学习者2/3的时间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专业实践培训,而1/3的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巩固与反思专业理论。两个学习场所各自拥有独立的法律框架,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某一专业范围内的熟练技术工人。
1.3其他国家
美国现行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调控与管理职责;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大体上由学校内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学校外实施的社会职业训练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校外是社会职业训练,又包括企业内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两类,其职业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多样开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策略和框架体系引导下,形成了以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了以行业参与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2国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绝对的决定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能动作用。职业教育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来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处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和产业机构的前沿和上层,所以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都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和紧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更高;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面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担负着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使命,较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人才培养支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办学层次、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3.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使我们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间找到了内在的结合点,从而将提高广大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帮助他们在掌握就业技能基础上充分就业这两个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贯彻《纲要》和《决定》关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性化、法治化要求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中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加强顶层理性设计,完善立法支撑体系,调整政府机构职能,从宏观、整体上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
3.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民主化、专业化要求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结构合理并有质量保障,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以课程积累为基础实现中高职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贯通。应尽一切努力和可能为现有教育体系中忽视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成长和发展环境,应建立支撑技能技术人才成长、自主选择、多次选择的成长立交桥,构建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是普职融通、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融通;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升级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重点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配套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质量、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法律法规的保障等;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构建一个体现终身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具有更加通畅的职业成长通道,让处于人生和教育发展任何阶段的学习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合的教育。
3.3构建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统一、互相衔接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构建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的职业证书制度中,存在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所以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分类管理制度,并且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来组织实施,负责取证工作的管理和更新,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还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达到双证融通。
3.4完善产教结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