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掌声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掌声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掌声教学设计

第1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如何依托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关注文本、深入学生、开放课堂等策略打造个性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自由快乐学习,茁壮健康成长。

一、关注文本词句,引导品味内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解析文本核心词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品味文本内涵。如《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出示文本情境贴图,设置悬念:“当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就要吞食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时,你能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形吗?”,从而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带着疑问和文本展开对话;在引导学生潜心会读,领悟情感环节,通过抓住对关键词语“无可奈何”的解读,再现了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落”、“绝望地尖叫”、“安然”、“一种强大的力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使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延伸:“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感受到如此的爱呢?”,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升华文章的感情,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珍视动态生成,呵护课堂开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教学,珍视师生互动之间擦出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适度的留白,智慧的调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由发言,这样使课堂走向开放、自由。这种开放不仅有目标、内容的开放,还有过程、思路的开放,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如: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跳跃性地出示四个模块:一、寻找掌声。文中一共有几次掌声出现?分别在什么时候?二、了解掌声。分别读描写掌声的句子,想想掌声有什么特点及区别?三、剖析掌声。掌声产生的效果有哪些?四、生化掌声。掌声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然后再叫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加以补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知识,而是留给了学生自由讨论、想象感悟的空间,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效地、积极地、愉快地在互动的氛围里享受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使教学课堂在开放中充满活力。

三、个性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思维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而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具有促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让学生有发挥和体验的空间。

如:在学完《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内容以用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学生续写文章;学了冰心的《纸船》时,与学生一起折叠出各种各样的纸船,并引导学生课外查找阅读冰心《繁星》、《秋水》等,呤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学完了《惊弓之鸟》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画出鸟的模样来,也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和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等;学完了《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带孩子们到校园里,田野里去寻找秋天,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爱。有的同学拍下了秋景,有的同学写了一首小诗,还有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画成图画……个性化作业,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实践的乐园,带到了一个体验的实践场,既解决了老师为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而发愁,也解决了学生为交不上作业而担惊受怕的无赖与恐慌。孩子的真情实感,都融入到自己的个性化作业中去。个性化作业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科学合理引导,促进和谐发展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w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阅读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性的主要阵地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则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导火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突显其个性,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曾倩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2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植物根的生长”是在上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植物的营养生长中对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通过根来完成的,而根的吸收作用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从而牢固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根尖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植物根是如何生长的。这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根的作用,回归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生物教学框架体系的思路。本课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达到课程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魅力;使学生体验探究实验中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情感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能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描述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2.2 能力目标

(1)通过肉眼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观察能力;(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2)培养爱惜植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教学准备

3.1.1 教师准备

①制作根的多媒体课件。②准备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根尖永久纵切片、长出幼根的玉米、小麦苗、青菜植株

3.1.2 学生准备

①预习教科书P61中根的生长部位探究实验。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完成课本P61根的生长部位探究实验。③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根的功能的资料。④0.5mm的黑色签字笔。

3.2 课堂教学

3.2.1 导入新课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是《父老乡亲》歌曲里的一句歌词,同学们也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植物生长在土壤里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是同时进行的。土壤中的根不断地长长,长到一定的程度便伸出分支,形成庞大的根系。‘根深叶茂’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植物的根扎得越深,树叶就长得越茂盛。植物靠根深埋于土壤中,才会根深叶茂”。(教师出示资料:一株长在果园的苹果树,让学生看看苹果树的枝条有多少)最多也就10多支啊!但是如果把苹果树地下部分的根挖出来看,则会发现,根的分支多达50000多条,为树枝的5000多倍!原来植物稳固地扎根在土壤中,是因为植物有那么多的‘手’在抓握土壤啊。植物靠根深埋于土壤中,才会根深叶茂。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根是如何生长的;根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设计思想:通过这样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在黑暗的地下,根是怎样生长的,导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疑问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3.2.2 讲授新课

从课前查阅的资料中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储藏等功能。

针对一棵青菜和一株小麦苗,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根都不只一根,一株植物上所含有的根的总和,称为根系。根系有两种基本类型:直根系和须根系。像青菜、白萝卜、大豆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的区别,称其为直根系。像小麦、玉米、大葱、蒜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的区别,称其为须根系。根系具有在土壤中向纵深和周围发展的特点。地下根系的分布范围与地上部分分布范围相适应,通常是地下部分往往大于地上部分。(课件视频;植物根的介绍)

植物根的结构怎样呢?种子萌发时是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的,后来根又是如何生长的呢?

设计思想:不同植物的根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视却无睹的现象。利用根系的知识引入,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之问题的提出,可强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2.3 活动一:探究根尖的结构

展示课件:根尖模式图。学生掌握各部分结构以后,按照教科书P60的观察试验,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结构。请学生观察玉米的幼根。它长约2cm左右,上面有白色的绒毛,即根毛。从根尖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作根尖。请学生将根尖置于灯下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根毛的下部白色光滑,再下部稍稍发暗,根尖顶端略带黄色呈帽状体。而后换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的永久纵切片,请注意细胞形态、大小等的变化,尝试可否把根尖分为几部分,分析各部分各有什么功能,并完成表1,以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压片法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临时装片和永久切片标本。在学生观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要用低倍镜观察。观察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有些问题可以让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设计思想:肉眼、借助放大镜,再到借助显微镜,随着观察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白借助于:工具是学习生物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讨论、归纳及教师的点拨、总结,加深了学生对根尖结构的识记。

3.2.4 活动二:探究根的生长部位

教师提问:为什么植物的根能不断地生长?

请学生观察课本P60图5-3根尖的模式图。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出多个发育健壮的玉米根,用签字笔给幼根的各部分做上标记,测量长度。再按照原来的培养方法继续培养1~2d,测量各部分长度。注意做好记录,完成表2。

小组测量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上标记,不要损伤根毛。并提出讨论问题。教师要提醒各组学生取多个根尖生长长度的平均值,思考为什么这样才能保证各组测得值的科学准确。从测量后填好的记录表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3.2.5 讨论

(1)为什么要选取多个发育健壮的玉米根?填入表格中的数据是多个根尖长度的平均值吗?为什么?

(2)做标记时,为什么要用细的签字笔?

(3)做标记时,注意不要损伤根毛,为什么?

然后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提前完成的本实验结果介绍一下。并自己的结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和伸长区。

教师展示根生长的视频,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它是根生长的关键部位。伸长区的细胞能够迅速伸长,致使根尖的长度不断增加。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你的结论是否如此呢?请大家完成相关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相信你会有新的有趣发现”。

教师继续展示视频资料“根毛的形成”,让学生懂

得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这也是为什么要带土移栽植物的道理。并分别讨论3的结论正误:讨论根为什么具有向地、向水、向肥生长等特性。

教师介绍根冠的功能:保护。学生充实修改“根尖的基本结构”中功能部分内容。

设计思想:学习生物学,不断强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探究活动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对此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根尖各部分功能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测量、观察、思考、探讨等活动感悟了科学知识,提高了相应的技能。复习了有关细胞分裂、分化,各种植物组织等知识,形成了根尖是变化发展的动态观点。

3.2.6 活动三:感悟根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出示多媒体,展示各种植物的根,了解根的价值。

设计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感悟生物之美,认同根,热爱根,增强环保意识。

3.2.7 活动四:评价升华:以小组形式抢答课件中“小结与练习”

设计思想:小组抢答,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及协作精神,可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学习进入疲劳期时掀起一个新。

3.2.8 活动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完成

①知识收获:参照课本P60的“本节目标”。②能力收获:学会或提高了哪些技能。③情感收获: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思想:学生自己总结不仅巩固、升华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外延伸:农民播种的画面在电视、电影或生活中并不陌生。种子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播下,它们的根会朝着各个方向生长吗?请完成课本P63的课外探究,并上网查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关“根”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体会这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谈淡你的理解。

设计思想: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会引发学生对多个相关问题的探究,对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生物科学也是一个促进。通过“绿叶对根的情意”这句歌词,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关心植被,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探究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提高对探究学习的指导能力,保证探究活动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指导的分寸,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指导作用。

第3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兴趣;教学效率;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37-02

在“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我们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在情境创设、新知识讲解、问题探究、学习材料展示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找到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的利用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浅述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基于“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结构,借助电教手段,巧妙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教学乐趣。

一、创设学生认知的兴趣点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利用电教手段,可把图形、音乐、学科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整式的乘法”中,通过幻灯片设计,展示长方形的长与宽都增(或减)某个量时,其面积怎样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即可算出变化后的面积,在屏幕上与整式乘法相联系,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运算法则,进而再对法则中的关键词“每一项”进行强化,即降低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亦非常的浓厚。

二、设置激发学生思维的疑问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确实如此,“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式的教学设置,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方式。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课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比如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4×6和5×5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设计时可通过图形的割补比较其面积的大小,再通过具体的测量计算进行比较。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要是计算更大区域的面积,比如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学生们能领悟到割补法就不实际了。“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么在疑问、讨论中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接点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借助电教手段,给学生呈现好“先行组织者材料”,自然的创设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对学生的学有益处。

在设计课件时,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另一种是对比式。

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研究点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演示幻灯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其次,在证明方法上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设计典型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五、突出知识表征的观察点

采用实物教具,突出物体的关键特征,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实物、教具或幻灯(flash)展示,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六、充实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联想点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的“实践性”特征,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或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善于联系学生可感知的生活点

第4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创业教育 保障机制

1.风险社会的内涵

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也产生和遗留了许多不可见的副效产物,而且这些副作用正变得明显可见,逐渐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发展困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指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社会的危险开始支配公众、政治和私人的争论与冲突。

现代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信任风险等。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对自然生态体系产生了威胁,人类对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导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引发灾害及风险。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世界经济结成一个体系,一个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整个经济体系各个层面的地震,金融危机就因此而引发。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更新了就业观念,导致失业问题频繁发生,由此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削弱了社会的核心凝聚力。近几年的地震、欧债危机、海啸、雪灾、物价上涨等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而且风险的出现通常难以预见和评估,具有全球性和灾难性特点。

2.风险社会下大学生创业的威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两者同步进行,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问题的爆发更加突然、原因更加复杂、充满更多的人为不确定性。早在2006年一次中国学者对贝克的访谈中,贝克就这样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难以规避风险,风险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因素、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相互交织,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仅为2%~3%,致使很多大学生不敢涉足创业。

2.1心理威胁。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是一种艰难的、开创性的活动,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往往能够挫伤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因为大学生成长经历比较单纯,没有遭受挫折和磨难,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大学生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化解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低下。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具有很高的创业热情,内心对创业结果的期望很高,但一旦遭遇风险创业信心不足,就容易焦虑恐慌,往往选择退却言弃。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2.2经济威胁。

在风险社会里,经济风险最主要的体现为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11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缩减,大量员工失业。这样的经济环境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威胁,创业机会的识别、资源获取、企业存活的难度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消费需求下降,行业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大,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创业项目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长期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相对缺乏。此外,创业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支撑,大学生最大瓶颈是缺少资金支持,金融危机中的整体经济气候不景气使得融资变窄受限。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中企业每况愈下更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威胁。

2.3社会威胁。

社会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大到环境污染、地震雪灾等自然风险,小到人际关系层面的信任风险,都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蝴蝶效应”。刚刚孵化的企业本身具有脆弱性,创业过程中一旦遭遇自然风险、暴力风险冲击,都可能难以经历风霜雨雪的摧残而夭折。同时,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体验,对创业通常处于理论认识阶段,这样的情况使创业者家庭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普遍不高。一方面,创业者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持怀疑态度,都希望子女毕业后找到安稳的工作不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接纳程度不高,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不足,不愿意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致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3.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威胁,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全程渗透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目的是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实现和持续发展。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四大保障机制(如下图所示)。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发生地主要包括校园和社会,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在校期间以学习和初步实践为主要任务,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和指导激发创业梦想。后期是毕业步入社会后对实践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实现梦想。在大学生创业的全部过程中,学校和政府应该是提供保障的主体,通过心理、金融、社会、法律保障为大学生创业起航提供动力和保险。

3.1心理保障。

早在1970年,Hornaday & 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下面几种心理特质: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1]。所以,创业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影响着创业的选择并决定着创业的行为和目标的实现。

3.1.1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教育。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增多,高校可联合政府,通过专题授课、创业实战模拟、社会企业现场实践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风险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教育学生面对创业风险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风险,正确评价风险,认识和把握风险的特点与规律。

3.1.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创业过程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焦虑恐慌、失败受挫、否定与怀疑等情绪会时刻伴随着大学生。尤其处在风险社会中,这些情绪会表现得更加汹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教师资源优势,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案,及时疏导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同时,这种心理咨询服务应该保持延续性,即要长期跟踪创业的大学生,直至其创业成功。因此,提供的心理服务跨度可能是从学校一直延续到学生步入社会后,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空白之处。

3.2社会保障。

3.2.1在社会水平上,营造一个创业型社会,包括对创业有更积极的态度和鼓励创业。当前,社会各界普遍不看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创业前景,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深受中国传统职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应着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社会应着力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建立进取创新的文化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进取、勇于挑战人生、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如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引导,开辟一批创业栏目,发表一批研究成果,推出一批深度报道,树立一批成功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创造崇尚创新创业、追求人生价值的社会文化氛围[2]。

3.2.2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创业者在开始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对他们进行扶持和服务,在项目论证、营销策划、投资分析、开业登记、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多方面指导。

3.3金融保障。

3.3.1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基金。针对风险社会特点,政府可联合银行、企业、高校筹资建立风险保障专项资金,制定宽松的信贷政策,为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的大学生提供贴息贷款,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助、补贴等资金的投入。政府也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募集社会资本,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大学生筹措资金开拓渠道。

3.3.2在创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难度更大。要针对高职学生创业实践的实际,降低市场准入标准,简化相关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减免、场地和宿舍租赁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提供优惠政策。

3.4法律保障。

法律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一种长效的、稳定的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4.1建立健全创业所需经济法律规范。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法律保障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事后性,即只有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会依据相关法律规范来调节。而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创业融资、政府财政扶助、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法律制度还付诸阙如。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发生环节提供风险融投资类、政府财政扶持类、税收优惠体系等领域法律法规的介绍。在创业实践路径上,根据现有政策和法律规定,从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两个层次梳理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法律资源,制定明确的政策、法律导引机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或在模拟创业教育实验中清晰辨认商机,避免商业风险和法律纠纷。

3.4.2加大政府行政指导力度。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既需要政府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创业指导等宏观层面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又需要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充分借助行政指导方式,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完备的保护创业教育的政策、有效的运行机制等,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陈柏峰.创业家个性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7.

第5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障碍根源;教育机制

一、引言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它绵延积淀于厚重的中华文明之中,有着开启国智,浸润人心的力量。青年一代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诚实与信用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社会价值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引发了社会焦虑现象弥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不断追逐利益最大化现象日趋明显,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出现了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等失信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出现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抄袭蒙混过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充当赚取实惠,不守承诺骗贷拖贷,求职履历造假成风”等诚信危机现象。大学生诚信障碍不仅影响自身发展及命运还关系到国家制度的实施甚至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引导,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二、社会转型期是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一把双刃剑

(一)社会转型期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机遇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诚信道德体系的社会价值得到极大体现,成为衡量和评价个人道德的重要尺度,也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利益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评判标准。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诚信价值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起着先导、示范、辐射作用,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趋势也越来越健康、科学、文明。比如越来越具有务实性、独立性、创造性、进取性等倾向。这些倾向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极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性格,他们追求自我发展、重实际,不再盲目的跟从随波逐流,它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而选择去修身养性,这种发展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凸显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不甘落后,积极进取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转型期对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不但是有利的,而且还是更加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二)社会转型期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挑战

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各种观念和思想。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本合理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道德评判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其次,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产生追求物质利益、弱化人格精神修养,是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面临的挑战。再次,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客观上助长了私欲膨胀、不讲信用的风气。原因在于“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同时社会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不守信者获得了“利益”而没有得到惩罚,而守信者却“利益”受损。形成一种“守信者”利益受损“失信者’收益的反向淘汰机制。这种恶化的社会信用状况,严重的影响着在校的青年大学生,提高对事物筛选、鉴别、吸收、抵制的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根源分析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流是成功的,但也不乏失信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考试作弊

每逢学期考试前,校园里都会掀起一场有关诚信考试的号召。虽然学校对作弊者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每次考试后,都会有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理的学生。成绩造假、充当“”替考等现象屡禁不止。

(二)人际交往失信

一些大学生爱慕虚荣,在学校的日常消费水平远远超出了家庭和父母的供给能力,有的甚至用各种谎言来欺骗父母的钱来满足自身需求。也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撒谎,向老师、同学借钱不还等现象司空见惯。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

(三)骗贷逃贷,恶意欠费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有意编造假的家庭情况,伪造虚假贫困证明来骗取助学贷款,逾期不还。恶意欠费现象防不胜防。

(四)择业失信

有些大学生为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就业简历注水现象:更改成绩,克隆证书“花样频出”。也有些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合同时缺乏深思熟虑,往往随意妄为,更改、撕毁合同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样就造成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后续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事业单位人才甄别的困难。

大学生失信根源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当这些需要不满足或满足不充分时,人的心理就会失衡,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这种缺乏安全感会促使人调节机体的力量去达到新的平衡,主动寻求满足成为人行为的动力。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安全和尊重需要的不满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心理根源。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大,其社会生存的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的竞争残酷感增大了他们的不安,特别是一些校园弱势群体,为弥补自身的缺陷,而想方设法去积累一些资本,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四、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既损害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损害了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则。所以,想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就需要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诚信评判体系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其自主、健康的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评价标准和机制要体现多元和客观。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合理的诚信评判体系,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涉及纪律遵守、契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完善评判指标体系,并定期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为大学生将诚信化为人格提供动力。档案应记录以下信息:个人基本信息,信用记录,各类意见。档案具有保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建立心理疏导体系

高校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班建立心理联络员制度,搭建好老师与同学,班级与学院,学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对于一些影响恶劣的不诚信行为,单纯教育所能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施以惩戒。将诚信状况与评优评先、入党等紧密结合。对失信同学的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评先、入党等。一是让犯错者明白,做出不诚信行为是要付出代价。二是给可能犯同样错误的人以警醒,起到引以为戒作用。

(五)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利用校园网等重要媒体加大诚信的正面宣传。教育学生要遵守网络秩序,恪守网络道德。在网络管理上,成立专门的网络小组,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防止有害信息的侵袭。

五、结论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高校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要在积极探析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缘由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起科学的诚信教育运行机制,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的通力合作下,使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诚信危机,构建完美的诚信人格,进而对全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为我国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应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2]唐晓喻.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性格及其特点[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郝向东.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4]罗群英.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1).

第6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参考文献:

第7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堂上的尴尬

课堂是课改的前沿阵地。新课改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课堂上充满了赏识的评价语,例如教师的评价:“你真不错”、“你真能干”、“真聪明”,学生之间的互评“嘿嘿,你真棒”和雷鸣般的掌声。这些评价在课改初期,增添了课堂上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上这种评价的激励总用,效率却在降低,热闹的课堂上呈现出的是单一评价的疲惫。笔者曾听了几节公开课,记录了课堂上教师评价后学生的反应。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师:我出一个谜语,看你们谁能猜到。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1:手。

师:你真能干!这么难的问题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掌声!

生齐:嘿嘿,你真棒。

学生反应:

生2:(悄悄的对生1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

其他学生失望。(老师怎么没提到我呢)

师:小朋友真聪明。大家都有一双可爱的小手。(手势左手)这只手有几个手指?(5个)

(手势右手)这只手有几个手指?(5个)(手势双手合拢):5?和5?组成――10。

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小手和老师一起玩10的组成游戏(板:10的组成)。

边玩边说:1和9组成10……边板书。

那么组成几呢?

生:老师,4和6也组成10。

师:你真能干,很会举一反三。掌声!

学生齐说:嘿嘿,你真棒!

学生反应:生3悄悄对同桌说,老师真偏心,我也会回答。

生4有点累,鼓掌时声音明显小了,有疲惫的神情。

这节课,教师的设计可以说还是不错,能够从生活引入,利用学生的身体资源来探究新的知识,应该说设计的是一节生动活泼学生比较喜欢的好课。但纵观整节课,学生由开始的激情高涨,慢慢的到最后神情低落,课堂氛围极为平淡。课下老师们讨论:设计很好的一节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就在于教师的评价上。但随之疑惑也来了:新课改要求的积极性评价,课堂上要不要?不要,会不会走到传统课课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要,会不会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激励一部分,打击一大片?

二、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课堂上的评价应注重激励功能,评价方式更人性化,更有价值。事实上,课堂评价的改革确实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增添了新鲜的气息,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案例中无效甚至是副作用的评价效果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列调查研究,找到了课堂评价无效的根本原因。

1.认识误差,不知评价为何物

笔者曾向几位执教者了解课堂上评价的原因。几位执教者解释的大意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没有评价课堂就是不美的。当问及什么是评价时,几位执教者多说就是积极的表扬学生,常采用的方法就是鼓掌、口头表扬。这一些认识距离数学课堂评价的真实内涵还是有很大距离。数学课堂上的评价不仅仅是为学生发展、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励性表扬,更应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有利于课堂教学进行和学生参与性提高的表扬或是手段。

2.应用机械,不知何时用评价

正确的评价不仅仅是为教学服务,还应该认识到什么时候进行评价,对什么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评价。上面案例中教师就是评价的时机选择不合适:一般说比较简单的问题,适合集体评议、集体评价。同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如果对每个同学都是:真不错、你真棒,激励作用大大降低。

3.语言单一,文化内涵缺底蕴

教师评价中过多的是:“你真聪明”、“你真棒”显示了教师言语的晦涩、贫乏和文化底蕴的低浅。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文教师那么丰富的词汇,但语言的多变生动也能令课堂生辉。

三、我的对策

1.设计教学设计时,以教学来定评价。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精心预设,才可能精彩生成。预设不仅仅是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理解,更应当预设学生出现每一种精彩答案后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对答题人及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我市名师、特级教师翟玉成曾传授经验:教师在设计课时,哪一个地方用到评价、用到什么样的评价都应当心中有数,而不是随口捻来;甚至可以把你预先的评价语写下来,这样才能做到评价到位,激励有效。

2.评价语言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评价不仅仅是口头的激励,学生的掌声,还可以是丰富教学的手段。比如在《角的认识》中,一位教师采用了丰富的评价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活动,学生从盒子里摸出角的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都摸到了角,我也来摸摸,可以吗?

生:可以!

师:谁能告诉我个小窍门,怎样才能快速地摸到角?

生1:老师,角是尖尖的,有点扎手。

师:谢谢你告诉我你的经验。开始摸,摸到一支铅笔。

师:这不是角啊?

生2:老师,角还是平平的,尖尖的扎手。

师:摸到一片树叶。

生3:老师,角的边还是直直的。

师:摸到了角。

【学生欢呼,无声的评价胜过千言万语】

师:终于摸到了。谢谢你们告诉了我角的特征。你们能把角画出来吗?

学生画角

师:咱们一起来欣赏王新小朋友的作品,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画的是一个角,还算漂亮。但我想提一点意见,他可以把边画长一点就更好看了

师:王新接受她的意见吗?

生:接受。

【生生互评,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知识的巩固】

师:我也来画两个,你们来评评哪个角大?

【学生评老师,既是新知识的延续,又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互相评价,还有学生评价老师,虽然没有评价语言,但评价方式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把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课堂也生动许多。

第8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师: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动的故事,那么在课前,小勤同学说课前演讲这么好的机会我也想展示一下自己,那么现在把掌声现给他,也请他来演讲好不好。

生:我代表七三班的同学向各位领导致敬,关于理想谈的人很多,虽然有些虚空,但总能给人带来一丝希望,鲁迅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小勤的演讲让我感到她读的书可真多,对于理想的认识真的非常深刻,两位同学的演讲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理想》,那么从他们的演讲中我们认识到理想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先生的《理想》,进一步理解理想的含义。其实这几年来,我们中学的人一直在追寻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今天领导的到来让我们中学的人的理想又进了一步,我真的感到特别的欣慰,那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也能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且努力地为之奋斗。好,由我们的朗诵组朗诵诗歌,有请。(小组成员齐读,分段读。)

生:我们的展示完毕,请大家与我们一起交流。

师:想评定这个组朗读的可以与这个组的同学交流,有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声音都很大,虽然多功能教室很大,但他们的声音让每个人听得都很清楚,他们读得很好。

生:我们想与你们组PK一下第4至7段。(小组选出两名成员朗读。)

师:我特别感动,我们这位同学虽然其中一位声音有些嘶哑,但还主动要求PK,这里我想与这位同学交流一下,是鬓(bīn)发早白,还是鬓(bìn)发早白?

生:(齐)鬓(bìn)发早白。

师:对,是鬓(bìn)发早白,请在书上注明。还有同学想与朗诵组交流的吗?好小翔。

生:我想与他们PK一下第二段。(生读,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表示了对你的朗读的赞美,还有要交流的吗?好,小丽。

生:我想与小锐同学PK一下第10节。(生读,掌声。)

师:点评组在哪里,我们看看小丽与小锐的PK,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

生:我觉得小锐读的感情有些不对,他的重音没有抓准,而小丽抓得更准。

师:重音没有抓准,所以感情处理不太到位。谢谢这位同学。那么小锐,明白了吗?要虚心地接受,同学点评得很到位。老师也太喜欢这首诗歌,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不过我想交流的是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首诗歌是全班来读的,那么我的挑战是面对全班同学的,是1比56,试试看。(师背诵,生掌声。)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其实老师并不觉得自己比同学们读得好,每一次听同学读,我都感动,都震撼,真的眼泪一直在我的眼睛里转,这说明同学们的感情处理是非常到位的。从同学们的朗诵中,我感觉到同学们对诗歌有多么喜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喜欢诗歌的哪些地方,有请我们的赏析组为大家展示。

生:我最喜欢文章的第6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因为这节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这种理想,并为之奋斗后成功是一种获得,但这种获得又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又是一种牺牲,下面请其他同学与我交流,或补充,

生:不但是为社会,还是为自己某方面的成功付出牺牲和代价。

师:嗯,我觉得……他补充得特别好,我们不仅是为了社会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理想,其实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时候,也会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是吧?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老师,我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我把教好书,育好人当作我的理想,可我也有牺牲啊,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为自己的家庭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牺牲,但我也收获了,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同学们的成绩,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这也是一种收获,是这样的吧?

【议课】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录像,展示的是流沙河《理想》的教学片段。这段视频展示了这节课显露的教学风格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明快、清新、灵动。

我认为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1.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前的热身演讲,课中的分小组朗读,关注的是学生,表现的还是学生。演讲阐述的是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朗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最好诠释。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既表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真投入,也表现着教师熟练地运用这一基本的教学手法。

2.教学思路层次,脉络清晰,教学结构环环相扣。各小组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引领。环节流畅、自然,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表现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勾勒与设计能力。

3.教师的教学语言亲和,用语人文。如:“我想和某某同学交流一下……”等,如春风化雨,润人心脾。教态亲切、自然,师生感情融洽。

4.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轻松、自然、明快,学生毫无负担的参与其中。尤其采用了杜郎口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自由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教师敢于范读、引领。同时,教师又放下身段和学生交流对理想的认识,平等地和学生畅谈自己为理想而付出的感受。课堂的氛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

有3点和做课教师商榷:

1.课前有学生关于《理想》的演讲,教师顺势导入,切入点是很好的。遗憾的是,一位学生演讲的时间对导入、热身、切入主题都恰到好处,教师又安排了第二位学生的演讲,用时过多,画蛇添足。教师导入过程中,将领导来听课的一些客套话儿穿插过多,显得既啰嗦又市侩,冲淡了主题,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为上。

2.学生的点评参与得不够积极,没有做到面向全体。

3.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生成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缺少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后自发的质疑与生成。

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做课教师参考:

1.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第9篇:掌声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以梧州市一职中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儿童动物画技巧》的一节课——《简笔画:黄鹂的画法》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案、教学设计说明、多媒体课件演示和教学效果与反思四部分说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分析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职校美术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应该跟学生多交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组织教学,从“要学生学”转向为“学生要学”;从“知识灌输”转向为“知识与素质的整体发展”。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完善他的人格”。[1]

一、课堂教案

(一)教材简析

该课是笔者所在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儿童动物画技巧》一节以示范为主,学生实践练习为辅的课型,主要讲述黄鹂的绘画技巧,是在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用基本型和组合型表现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2]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法;就是同类学科,因为不同阶段,教法也有所不同。针对所教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笔者主要使用讲述为主,引导、体验和合作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则以传统的手段和现代化手段的优化结合运用。

(三)学法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笔者在学法设计中,始终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确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黄鹂的特征和它的简笔画造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绘画技巧;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培养。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黄鹂简笔画造型以及它的绘画技巧。

二、教学设计说明

1.本着“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启发为引导”在设计本课时,根据所用教材要求,以这三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导线: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首先“为什么学?”因为幼儿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系统和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其次“学什么?”学习典型动物的简笔绘画技巧;最后“如何学?”分析作画对象;掌握技巧,根据绘画步骤反复练习。

2.课前准备。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关于黄鹂的资料;其次用各种工具(纸张、蜡笔等)绘制黄鹂的范画;最后辅助教具准备:课本、黑板、挂图、音频播放器、投影仪等。

3.信息技术处理。利用DV录制绘画步骤视频,运用各种电脑软件编辑合成视频(如: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s、绘声绘影等),整合以上资料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该课课件。

三、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导入新课环节

预计5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让听音乐猜歌名;学生回答后,板书:《简笔画:黄鹂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环节

1.学习黄鹂的特征(预计5分钟):看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黄鹂的特征(该环节注重锻炼学生多看、多说、多思考)。

2.知识点传授(预计12分钟):展示手工范画和步骤图,知识点集体朗诵;教师在黑板画范画:学生边看边回答问题(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3.随堂练习(预计10分钟):播放绘画步骤视频,学生边看边练习,教师到学生中进行指导;邀请学生上黑板作示范(交流讨论,接受指导,解决疑难)。

4.随堂练习(预计10分钟):播放绘画步骤视频,学生边看边练习,教师到学生中进行指导;邀请学生上黑板作示范( 交流讨论,接受指导,解决疑难)。

5.课堂小结(预计8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引导道德情感培养;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笔者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组织教学,以让学生简单明白知识点作为设计课堂的主轴,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课堂,笔者在以实物展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被动学习引导为主动学习。

当代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编辑的两个视频最大程度引起学生注意,普遍反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简单易学。在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方面,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根据该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课程中,

笔者除了传授绘画技巧还注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每次上课都会亲自作绘画示范,让学生参照课本讨论笔者画得如何,如果好,给以掌声;同样,学生到黑板画画,笔者也和其他同学给掌声鼓励。

(二)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为我们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使教学目标、任务更好的实现与完成,使施教更加直观,教学更加流畅自然。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2008年,笔者开始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2009年,笔者的教学设计中的网络信息资源含量占一定比例;2010年,笔者通过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开发更高效的适合职中美术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