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体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扑克比赛各部门先进行内部淘汰,优胜者报项目负责人处,后进行抽签分组对决,比赛取冠军和亚军两名,该项目由工会常务委员负责,各部门内部胜出名额分配如下:
回转窑、环烷酸、小车队、营销中心各2名,生产部、综合办、基建办、检修班、化验室、碱中和、技术部、财务部各一名;
2、麻将比赛同样先进行内部淘汰,优胜者报项目负责人处,后进行抽签分组对决,比赛取冠军和亚军两名,该项目由工会宣传委员负责,各部门名额及赛程公布如下:
10号中午回转窑和财务部各一桌,各取一名优胜者;
10号下午3:30分,环烷酸车间两桌,各取一名优胜者;
11号中午技术部和基建办各一桌,各取一名优胜者;
12中午小车队两桌,各取一名优胜者;
13号中午营销中心和化验室各一桌,各取一名优胜者;
14号中午营销中心(2人)、财务部(1人)、技术部(1人)剩余选手组成一桌,赫德安、李长龙、张玉林、基建办(1人)组成一桌,各取一名优胜者;总计12个代表队12名优胜者。
胜出12名优胜者分三组抽签进行对决,最后三名胜出者和闻洪涛组成一组争夺冠亚军,具体时间由闻洪涛制定。
乒乓球比赛由综合办公室赵月堂副主任负责,详见比赛规则。
象棋比赛:姜宝胜、李彬、李习章、王文宝、李显云、佟玉良、赫德安、孙玉、司忠民等九名选手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比赛,由工会组织委员杨毅负责,取一名冠军,时间、比赛地点由负责人制定。
篮球比赛共分为四个代表队,每队固定7名成员,由工会主席刘英华、劳资委员房向明和女工委员刘金程负责,采用单循环赛制,上下半场各24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取冠军一名,各队成员名单如下:裁判员为:刘英华、房向明、刘玉涛、李汉思。
营销中心、基建联合战队:杨毅、荀健、王有祁、李兵、李显云、郭志坚、李长磊;
机关、生产部联合战队:房向明、李宇增、孙玉、刘英华、鞠晓川、董德力、李长龙;
环烷酸车间代表队:马晓东、王文宝、姜宝胜、刘玉涛、李文基、李汉思、张辰;
回转窑车间代表队:刘朋、赵建、齐仁信、张宝海、闻洪涛、张河、曹宝华;
比赛时间安排如下:
11号中午12:00-13:00时,回转窑对阵环烷酸;
12号中午12:00-13:00时,营销基建战队对阵机关联合战队;
13号中午12:00-13:00时,回转窑对阵机关联合战队;
14号中午12:00-13:00时,环烷酸对阵营销基建战队;
16号中午12:00-13:00时,环烷酸对阵机关联合战队;
17号中午12:00-13:00时,回转窑对阵营销基建战队;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
二、活动主题 :“母爱无疆”征文
四、活动对象:曲阜师范大学全体在校生
五、活动内容:
主题征文:“母爱无疆”
六、活动的宗旨:
用朴实的语言、动人的细节,记录您认为生活中那些感动他人、温暖社会的平凡而闪亮地弘扬母爱的人和事
七、报名须知:
(1)作品体裁不限,必须原创,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将作品发送到邮箱,注明姓名,院系,班级,电话。
八、活动思路:
(1)、前期工作
以宣传公关为主,工作重心在宣传上,宣传以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的指示为方向,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宣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宣扬社团文化;公关方面主要是联系学校领导、报社、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以及进行具体公关策划,联系赞助商。
以下是前期工作要点
1.组建策划筹备委员会;
2.资金来源:商业赞助+会费拨款;
3.赞助联系与洽谈;
4.联系各类新闻媒体、与校内广播电系、各种网络宣传联系(如:在校园网上消息等)及策划实物宣传方案(含海报、通知等实物宣传);
(2)、征文活动
下文将详细介绍活动流程,活动中工作重心以组织协调为主,各组各安其职,具体活动由具体专人负责,每位活动负责人及活动组长总结每天工作进度,每日由秘书组定时汇总并向总负责人汇报;每三天工作组全体组员进行一次短暂碰头会议,让各组了解其他小组工作进程进而了解进度,并针对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
(3)、后期工作 以完成本次活动的意义为主,与报社、赞助商和兄弟社团保持长期友好联系等。
九、评分标准:
项 目
分值
具体评分标准
主题内容
30分
主题鲜明,具有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符合比赛主题要求,富有启迪性和前瞻性;
感情真挚,标题醒目、新颖。
体裁结构
20分
文体明确,文眼明显,线索脉络清晰;
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布局严谨、自然、完整。
语言表达
20分
语言通顺流畅、符合逻辑;
写作技巧运用出色合理;
详略得当。
创新和亮点
30分
材料构思新鲜,见解独特;
章法架构具有独到之处;
文章文采洋溢。
十、具体活动方案:
十一、评委团组成:待定
十二、具体宣传方案:
(1)在各院系教学楼、宿舍宣传栏、食堂的宣传栏上张贴海报
(2)为做到全校参与,到各院系通知。
十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等奖若干
获奖者颁发校级荣誉证书。
十四、活动经费预算:
1、 黑色记号笔(写宣传海报)6支,每支1元,共计6元
2、 红纸(海报用纸)8张,每张0.5元,共计4元
3、 打印通知60张,每张0.1元,共计6元
4、 打印获奖名单15张,每张0.1元,共计1.5元
5、 获奖证书18张,每张0.3元,共计5.4元
费用合计:22.9元
主办单位:学生工作部
摘 要 工会职工文化是内生于企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职工群体对于自身状况及其发展诉求的一种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中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体现。企业文化与工会职工文化虽是两种性质的文化,但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融互动,共同发展,不可割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突出实效,以人为本,正确树立职工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不断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内容和机制,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培养知识型职工队伍的关系,正确处理职工文化建设与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做到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工会宣传教育、组织引导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 工会职工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面对站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起点上的重要战略选择与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任务,职工成为了无比重要的历史承担者。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工会职工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会组织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企业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融入到工会的各项活动之中,不断创新企业职工文化建设领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否认在职工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想认识不够高,个别基层单位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职工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有机联系起来,特别是有些行政领导担心组织文化活动影响正常生产;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基层单位重视不够,存在职工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缺乏规划和部署,工作局限于群众组织和少数员工,没有真正形成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和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工作落实不深入,表现在表面化、形式主义的东西存在。个别基层单位职工文化建设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活动内容和形式趋众,无特色,职工认可度还不够;不能适应新要求,职工文化建设队伍与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还存在不适合、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合资、控股等企业的不断出现以及新机制员工的逐年增加的新情况,担心众口难调,活动无人参与及工会组织具体实施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缺乏创新性,职工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在创新上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激励效果不明显,大量职工文化活动依然依靠发“纪念品”等物质奖励吸引职工参加,福利化现象严重,“一瓶洗发水”“一袋洗衣液”的传统激励机制已显过时,建立深层精神激励机制值得探索。
二、工会职工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工会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企业文化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战略部署为依托,以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为载体,注重树立与时展相协调,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职工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满足广大员工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广大职工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职工为主体,使广大员工成为职工文化最迫切的需求者、最积极的参与者、最直接的受益者;坚持以特色为重点,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职工文化,使文化活动既突出企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契合多元化发展中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工会为主导,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力推动职工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根据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企业文化提升改造的需要,结合当前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职工文化建设方式方法,丰富职工文化建设内容与载体,提高广大员工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增强职工文化对企业的推动力。
(二)工会职工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构筑以价值理念为灵魂,行为规范为保障,活动管理为支撑,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相适宜的工会职工文化建设整体框架体系。价值理念体系。把企业集团各级工会组织作为职工文化建设的主导部门,建立集团工会、基层工会、职工协会组成的职工文化建设三层组织架构。评价体系是保证职工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职工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全面推进职工文化整体建设水平。职工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注重继承、发扬和创新。要坚持职工文化与班组文化、企业文化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立共存,进一步优化各自的生存环境,实现同步发展。
(三)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切实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展爱党、爱国以及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劳模伟大精神的教育,激励员工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伟大品格。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活动,教育员工在企业做遵章守纪的好员工,在社会做守法的好公民,为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作贡献。
2.加强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坚持把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职工文化建设中长期的战略任务,要贯彻“以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以先进技能武装职工,以劳模精神引领职工,以先进文化陶冶职工”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加大基层培训基地以及车间、班组“小课堂”创建力度,为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技术交流、发明创造等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员工在集团公司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企业积累、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职工文化阵地是职工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委和上级工会关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要求,形成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职工文化阵地,提高各类员工基层职工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建好职工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内部刊物、职工文化墙等传统宣传阵地,搞好职工文化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宣传阵地平台,用员工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开展职工文化教育,为基层企业提供学习交流、宣传展示的有效载体。
建好职工文化教育阵地。继续整合教育资源,搭建由集团公司培训基地、基层公司培训基地、车间小课堂、班组学习室构成的四级学习培训平台。继续完善以职工书屋为主体的自学阵地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职工书屋建设中的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完善职工书屋管理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使职工书屋书籍贴近职工需求、方便职工阅读。
建好职工文化文体阵地。进一步丰富文体中心等职工体育文化示范基地的功能,满足多种类型大型文体活动开展的需要。推进基层公司小型体育设施与文娱设备的建设,满足广大员工日常文体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职工文体活动阵地,促进集团内部各公司文体设施的资源共享,使员工文体设施得到充分利用,着力满足员工日益增长地文体活动需求。加强对职工业余艺术团、兴趣协会、团体健身协会的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员工参与其中,培养员工文化爱好、提升员工文化品位、陶冶员工情操,为职工文化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4.加强职工文化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员工欢迎的职工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品牌的交流展示效应,增强工会职工文化的对外辐射力。
打造先进典型“十百千工程”品牌,拓展职工文化价值引导功能。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实现先进模范选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注重培育选树具有时代特征、代表企业风貌的先进模范群体,以身边的榜样激发广大员工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超先进的热情,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爱国爱港爱岗位的人生导向、优质服务优良品德的道德导向和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价值导向,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
打造“爱心传递工程”品牌,拓展职工文化维权关怀功能。大力实施员工爱心、健康、法律和婚姻援助四大关爱行动,广泛开展夏季送凉爽、冬季送温暖、金秋助学和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青年员工、新生代劳务工和困难企业员工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杜绝歧视和不平等现象,及时将企业的关怀由工会组织传递到每位员工,努力在员工中形成文化暖人、文化帮人、文化乐人和文化安人的良好局面。
此外,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专门人才,不断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建设一支由工会专兼职干部组成的职工文化建设人员队伍。通过举办职工文化建设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广大职工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强化职工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要鼓励引导广大职工文化建设者深入实际、深入员工,了解广大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效果显著。建设一支由具有文化特长员工组成的文化骨干队伍。以职工业余艺术团、警官乐团和各类兴趣协会为依托,建立“企业明星”培养机制,打造员工“梦想舞台”,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培育文化骨干,提升专业水平,并通过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职工文化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文化室 软件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37-01
社区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任务,不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更有着特定的社会价值。社区文化室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全面推进以来,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造了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室,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对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少问题,与有待采取相应对策。
一、社区文化软件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室管理模式不规范,管理具有随意性
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和标准。现阶段社区文化室有多种管理模式,各社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兼顾领导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来决定管理模式,随意性较强。
2.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较复杂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多层多头”的结构,在行政上隶属于社区,在业务上要接受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作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服务平台,它还要与党、工、青、妇等部门联合搞活动。其“多层多头”管理体制致使各方关系难以理顺、责任主体不明确,应进一步建立统筹机制、协调规范管理。
3.激励机制不足,管理评估标准不完善
作为新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由于社区文化室发展进程的差异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缺乏合适的管理评估标准。管理的考核标准都由社区自己内部设立,评估机制也由社区自定,尚未设立评估机制,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削弱了管理队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管理队伍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潜力较弱
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多数仍采用社区直接管理的模式。由于社区文化室的设立,存在人员编制、管理成本等问题,因此社区直接管理的中心大多简单地聘用原文化站的老员工,或者聘用具有文体专长的离退休人员来承担管理职能,管理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创新意识能力不强。虽说每一中心都有年轻的工作人员加入,但往往承担具体的设施管理职能,对整个中心的运行、项目的策划、活动的推广等工作大多没有参与,青年的成长空间较小,人才难以留住,管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管理队伍中人员参差不齐,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社区文化室完全由社区管辖,但他们的管理目标、功能要求不一样,造成了管理水平也存在高低不一的现象。社区文化室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行政化,即由社区直接派人员来管理,项目设置、计划决策、管理思路等大多由下派人员包揽承办,这种倾向带来的结果是供需严重脱节,居民不愿进、不敢进或厌烦进,设施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种是市场化,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建好设施后应彻底交给市场,其结果大多是文化设施“变味”,商业气息过浓,项目设施严重偏离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总体方向等。这两种倾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供需脱节,设施供给的服务并非是居民最迫切、最喜好的服务;另一个是与居民疏离,忽视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6.资源短缺有待提高,亟需形成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介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还不够,配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活动内容安排与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资源和设施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社区文化室软件建设的对策
1.要重视社区文化室的管理
社区文化室有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因此,对社区文化室管理团队建设要引起重视,形成社区居民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在管理团队的专业意识培育和人才发展方面开展积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团队工作人员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为社区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
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团队不仅要善于组织策划活动,更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要加大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加强专业干部的培养,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岗前和在岗培训,必要时可建立公益服务奖励基金,激励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多做贡献。
3.明确管理目标,建立文化室评价标准
社区文化室的发展须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有效评价。由于社区文化室多元化管理模式和发展时期各种条件的差异性,采取明确可考核的评价标准来引导社区文化室的发展。同时配套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指导机制,按期对文化室进行统一、公平、公正评估,并将考核情况与管理单位的工作业绩挂钩。
4.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室的建设管理,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社区文化室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管理、信息、业务、人力和物质资源,通过该平台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社会的广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需求和文化室的管理运作提供资源支撑服务。
5.扶持社团组织的发展,建立培育机制
关键词: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05-02
一、旅游文化学内容设置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学方面的教材比较多,如曹诗图,阚如良,曾文贵的《旅游文化与审美》、钟贤巍的《旅游文化学》、赵荣光,夏太生的《中国旅游文化》、华国梁的《中国旅游文化》、潘宝明的《中国旅游文化》、李光羽的《旅游文化精典》、郝长海、曹振华的《旅游文化学概论》和章海荣的《旅游文化学》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十余种。
此外,还编了一些区域性和专题性的教材。区域性的如蔡繁华《浙江省旅游文化》一书以浙江旅游客体文化为主题,从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特产文化、传统文艺等方面介绍了与旅游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庄志民的《旅游经济文化研究》则是一本从文化与经济结合视野中谈旅游的书。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旅游业,即作为“产业”门类的旅游,它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关系密切;其次,它是指作为赏心悦目活动过程的旅游,它与旅游者有着更多的联系。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的“旅游”两字,所涵盖的意义很丰富,是个多重指向交强的意义集合体,有时,这个意义集合体甚至隐含着内在深刻的矛盾性。旅游经营者追求可以理解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旅游者来说,社会效益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彼此冲突的。显然,各位学者在旅游文化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旅游文化构成的认识上尚未达成其识。
二、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精品教材建设的经验
教材体例安排实用、恰当。基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求,我们在安排《旅游文化学》教程体例上打破了依学科分类要求而设置的《旅游文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将旅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内容纳入教材。同时,根据我院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对教学内容需要的差异性,在教材内容上采取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共学和选学两部分的弹性设置方式。
教材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根基,同时注意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要选择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内容满足根基的需要,通过选学内容实现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站在企业用工需要和未来学生工作发展的角度,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将如何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鲜明体现在每一章节。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让学生具备一定未来独立创业的必备知识。
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编写结构应侧重提高读者注意力和兴趣。为此,我们在编写《旅游文化学》教程过程中,采用了以“本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示该章重点、难点,在每节通过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特定案例引导、提出问题,在各章节中穿插相关资料和提出小问题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通过促进教学互动,更好地实现了各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材编写语言精练、表达生动活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适用者的非旅游专业性,注重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教学容量,满足培养学生必要的旅游素养和旅游实践技能的需要,应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实践可能和技能性的旅游论述得较为详细,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纯旅游文化理论方面,如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等,则对其高度精简概括,做到了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案例的编写上,做到了连续而有针对性,应有所涉及知识点并要求覆盖所要重点教授教学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做到了用语规范严谨、简明流畅。
三、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教材动态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1994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我们《旅游文化学》教研室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以前教材建设的滞后局面,决心以此为契机,将教材建设纳入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建设的主体。我们成立了常规化的“教材编辑委员会”,由骨干教师组成,落实责任制,根据编委会每位老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分配一定章节,常年负责其内容的编写、资料的收集、新进展的跟踪,要求每2-3年更新一次内容。经过7年的运作,证明有较好的效果。
教材出版工作常规化与动态化,致力于缩短出版更新周期。缩短教材出版更新周期,是当前旅游管理科学类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目前我国5~10年的周期水平缩短到3~5年是现实合理的。我校上世纪90年代末选用的马波主编《旅游文化学》(青岛大学出版社)教材;进入20世纪初我们采取了措施,目前使用周期在4~5年。这个周期不能是固定的,而是要做到动态化,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定,需要时随时修订出版。由于计算机技术带动的电子版稿件的应用和出版技术的革命,快速定稿、排版、印刷已成为现实。我们的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注意按教材出版格式要求收集、保存教材文本资料和图文资料,修订出版一次教材周期可以大大缩短,从开始修订到印刷可以在2年内完成,甚至可以在1.5年内完成。
建立学科教材内容信息资料库,动态化跟踪本学科的新进展。目前,旅游管理科学具有进展迅速的特点,及时把学科的新成果、新知识在教材中有所反应,是时代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补充新知识外,必须把教材建设整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平时注意建立学科教材信息资料库,随时收集补充国内外有关学科方面的新资料。根据教材出版要求,收集的资料随时在电脑中加工和保存成适当的文本格式或图表格式,这样可以随时与陕速实现教材的升级修订。我们在2007年出版《旅游文化学》教材时,由于保存了第一版的电子文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虽然第二版补充修订了较多内容,但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修订工作。
[关键词]假新闻 低俗化
一、一些现象
2009年新年伊始,《新闻记者》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了。其中有这样几条新闻:一、《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东方今报);二、《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黑龙江晨报);三、《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离队》(环球网);四、《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大桥》(武汉晚报)……这些新闻标题很吸引入眼球,让人咋舌。但是只要稍微有些常识的人,或稍做思考,这些新闻就会让人疑惑重生,匪夷所思。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假新闻。而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如果去认真核实,验证真伪,就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假新闻的产生?
除虚假报道外,不良广告、低俗之风、有偿新闻已成为扼杀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
据相关部门统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播了45424次省级和省级以下电视台的药品广告,违法率为62.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检查了159份都市报、晚报和广播电视报的10498个药品广告。违法率为95%。”不良广告害人不浅,食品药品更是关系着人民生命之安全。赫然的数据拷问每个新闻人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
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一个窗口。我们生活在“拟态环境”(李普曼语)之中――非真实环境的全部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那我们看看媒介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八卦新闻,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去挖掘明星的隐私、绯闻。以致有人反映,在部分媒体上“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些媒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膨胀人们虚假的物质欲和虚荣心;一些媒体以“性”为卖点打“球”,以追求“眼球效应”。这些制造的“文化垃圾”只是满足人们低级的感官需要,也许可以暂时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但在这种文化逻辑的征服下,新闻开始追求感性化、平面化和狂欢化的叙事原则。他们不再充当现存消费性日常生活的批判者,而是有意无意成为这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塑造者。他们也不再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对现存生活批判的挂念和思想,而是直接诉求人们该如何去享受生活”。媒体过多这样的低俗新闻会给受众产生错误的认识,造成受众误以为社会就是这样。从而导致心态的失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危害将是更大的。
采访、报道是公共赋予媒体的权利,但是有些媒体却以此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大搞有偿新闻。不管是“新闻炒作”还是“新闻策划”,这里无须玩什么文字游戏,只要是以牟取私利为目的,以牺牲事实真实性为代价的做法都是违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应予指责和摒弃的。去年九月的山西“封口费”事件中,有些记者权利寻租,大发矿难财。这样的事件屡有发生,让人痛心,也暴露了媒介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例举了近年来媒介常被人所诟病的“四大公害”。《新闻记者》的编辑们痛心地说“抗战八年虽然漫长,终获胜利。然而,本刊评选年度假新闻也已经整整八年,却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可见新闻打假之难!这是八年前我们不曾想到的”。
二、一些观点
什么是产生虚假新闻、低俗之风的温床?是什么使得新闻人无视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向低俗之风投降屈服?众矢之的无一不指向市场,现在我们再看看传媒与市场到底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我国,市场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被当作洪水猛兽拒之于千里之外。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解放,现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市场来了个亲密接触。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重要一环的媒介亦是如此。
从定性上看,过去一直把媒介看成意识形态性的上层建筑、看成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直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新闻界才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仅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更大程度地与世界接轨,媒介的市场化走向会更加明显,经营性色彩会更加强烈。
属性的重新定位,媒介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法人实体。这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但是,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市场化给媒体带来的一方面是解放了生产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却也使媒体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分得为数不多的受众绞尽脑汁。正如有入这样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给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传一受’关系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各类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并且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这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
市场的商业运作逻辑是通过收视率或发行量这些具体数据发挥作用的,而盲目的迷信、追求高收视率、发行量必然导致低俗化的产生。因为正如重庆电视台台长李晓枫所言“中国电视的收视率,反映的是非主流文化人群和亚文化状态人群的需求,拼命追求收视率实际上是一种文盲、半文盲的导向,亚文化的导向。”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应该大力发扬的是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主旋律文化。而承担这个历史重任,媒体自然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市场与媒体的关系,两者在发生矛盾时孰轻孰重?
首先,中国媒体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不可遏止的历史趋势,是与世界接轨的必然选择。其次,我们也要看到新闻产品不等同于一般商品,它具有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和价值。
“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须臾不可忘记的是,“新闻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并不是它的融资能力和挣钱能力,媒体永远不能简单等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媒体的综合实力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信息传播和人文教化功能。”在这一点上,学界基本是达成共识的。即新闻媒体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弘扬文化、传播真知、记录历史、思想引导永远是媒体的第一要义。
再者,高经济回报率和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完全是可以兼容的。多年从事媒体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喻国明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有社会影响、销售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严肃类媒体;而那些所谓的黄色小报,只能挣一些‘散金碎银’。”而在中国,一直保持高品位、高品质的央视和一些严肃性报纸仍保持着高收视率和高发行量。这些都表明。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
三、一些办法
如今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站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家的形象何等重要。传媒在当今开放、信息社会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如果一个国家的传媒界失去了公信力,政府的决策,民主的进程,社会的稳定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毕竟在这样一个联系异常紧密的社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所以不可小视。尤其是人世之后,中国的传媒介还要面临着外国媒介的竞争。
中国传媒界如何抵制低俗之风,提升公信力,提高竞争力,更健康地发展?问题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问题的解决也应是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社会主义市经济是法制经济,新闻事业要适应并服务于市场经济,就必须步入法制化轨道,实现法律调控。从法律的层面上明确切分媒体的责权利,强化对媒体和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惩罚。
媒体。从很多现实的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媒体人自身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混乱。所以。首先媒体要经常组织学习,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新闻媒体人要加强自律,在追求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其次,还要提高新闻媒体人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如果是一个理论素养较高的新闻人,即使他采写的是八卦消息,他也可以站在更高层次水平,洞悉别人所没有觉察到的有价值的细微之处,给受众以美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引导。也就是做到“八卦的人口,理性的出口”。
要:“问题学生”源于何处?“问题学生”的问题因何而来?如何转变“问题学生”?本文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入手,深入浅出,层层挖掘,剖析“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触碰“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变学生的思想信念,以期达到良好的转化效果。
关键词:“问题学生”; 转化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都知道——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同学、老师也都能“就地取材”,并能举例说明。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佳、思想品德较差、心理存在问题几乎是这些学生的“专利”。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问题学生”都处在最低层。家庭中如果几个孩子同时上学,首先失学的多半是“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被人重视,可有可无的总是“问题学生”;走向社会“问题学生”也大多是蓝领工人、无业游民甚至是不法份子。
一、“问题学生”源于何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培养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的重任交给了学校。而培养高、精、尖的脑力劳动者就成了教师的天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大浪淘沙——一部分智力稍差、自制力较弱、耐挫能力较低、家庭教育不好的学生便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问题学生”由此而生。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后,在师生心目中便一无是处: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东拼西凑“偷油”的是他;平时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的是他;非在校时间经常出入歌舞厅、台球厅、游戏厅的是他;吸烟酗酒、是非不分、美丑颠倒、轻生早恋的还是他。他真是“罪大恶极”;他真是“不可药救”!总之,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因何而来
其一,在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温床。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良,生活作风不好,孩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其熏染。
其二,在学校——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我国的初中、高中还占主流,过分追求分数,视升学率为生命线,这样的畸形教育势必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其三,单身家庭,留守儿童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社会根源,这部分孩子平时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周围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各种合力相互交叉,长期作用于某些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身上,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三、如何转变“问题学生”
1.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问题学生”表面看起来大同小异,极其相似,但仔细考量起来就会发现每个“问题学生”产生的问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情感问题,有的是家庭问题,有的是学习障碍问题,有的是人际交往问题,有的是价值观问题,还有的是心理问题。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产生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2.亲近“问题学生”,诚恳地与“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只有亲近“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会接近你。当“问题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接纳你,相信你时,他才能吐露心扉,将心里话说给你听,这时,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你才能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激发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3.关爱“问题学生”要严慈相济,实现彼此信任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耐心疏导,还要严慈相济。不少“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意志力较弱,生活懒散。上课经常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甚至迟到、逃学,自习课不来;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就更谈不上预习和复习功课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问题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因为,学习是所有学生的天职,只有学习进步了才能在同学们中间树立起威信。
教师只有关爱“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严格要求“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能尊重你,接近你,相信你。只有他们接近、相信了你,才能听你讲的课,完成你所交给的任务,与你和睦相处而不致于处处“顶牛”。
4.播洒阳光雨露,缩小师生情感差距
“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命的,而是在长期的不良环境中形成的。“问题学生”一般和老师的关系较普通学生疏远。因为,在学习上他们不能为老师“争光”;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是卖不出去的高梁桔——“直挺”。因此,师生投向他们的总是鄙夷、歧视的目光。久而久之,他们不再被人关注,也渐渐地失去了自信,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时,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问题学生”故意在课堂上违纪或者与老师对抗,甚至提出古怪的问题难为老师,让你下不来台。这样一来,师生的情感关系就更加疏远了。为了转化“问题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必须无私地奉献爱心,时时关注“问题学生”,处处播洒阳光雨露,久而久之就会缩小师生间的情感差距。
5.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励其产生自信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谁总会有长处。“问题学生”也是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其优点。看缺点要透析其内在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看优点要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发扬光大,想方设法使“闪光点”成为燎原之势逐渐变成“闪光面”,并使之朝着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前进。
我们必须坚信”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长处”是可以雕出来的。一旦“问题学生”发现了自我,树立起信心,就会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奋发图强,重新做人,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不是绊脚石。
6.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面向全体,树立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
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树立起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情感上的差距——摘下“有色眼镜”;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要用同样的尺度教育学生。才能减少“问题学生”的流失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提高全民族素质才有望变为现实。
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良好影响,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份来自“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为什么容易违法犯罪呢?主要是他们失去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社会的热切向往。没有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所以,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关注“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并对其施以长期的良好影响,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8.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面向全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忠旨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挑剔学生,不选着学生,不歧视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做是具有可塑性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亲近“问题学生”,这样才有可能转化“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减少。
9.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激励“问题学生”找回自信
(一)报纸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传统媒体涉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自2000年起,广西日报社就与越南的一些报社建立了合作关系。2004年1月《广西日报》重点推出了《对接东盟》专版,主要报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把广西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等内容传播到东盟国家;另一方面向国内受众介绍东盟国家的异域风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以文化交流带动中国—东盟的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在广西日报的系列报道后,东盟国家对广西及中国的礼仪、民俗甚至餐饮休闲文化传播到了东盟各个国家。成功的双向沟通使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二)电视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4年起,广西电视台确立了“把广西电视台打造成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媒体”[2]的目标,准确定位对东盟十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效果显著。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通过长城卫星向东盟国家播出,国际频道这一平台给广西对东盟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广西电视台一直致力在东盟国家传播中国、传播广西好形象和优秀文化,广西电视台掌握了要以传统文化塑造国家美好形象这一要旨,以此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注意力,在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广西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三)广播电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5年9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东盟国家对外宣传的合作交流,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电视台、电台、传媒集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广西对外广播电合,建立了北部湾之声——采用英语、泰语、越南语、普通话和广东话5种语言播出,北部湾之声调频覆盖中国广西北海、钦州等地,还有东兴、水口等口岸,短波SW5050、9820可覆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泰国东南部地区,覆盖人口超过1亿。[3]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对东盟跨文化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使东盟国家受众成了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最便捷的媒体来感受广西及中国文化魅力带给他们的精神文化大餐。广西的传统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的新的媒体形态。可以说,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媒体交流合作的领域,为广西与东盟进一步合作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及和谐的文化环境。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微信
2013年在广西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充分合理的利用新媒体输出信息和文化,效果显著。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委会开通了命名为“CAEXPO”的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具有很多丰富、实用的服务功能。例如,博览会资讯、博览会微博、客服热线、导航位置及附近美食等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及时全面了解博览会的权威新闻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渠道。受众可以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微信,及时了解博览会举办活动的情况,也能通过“关键词回复”这一功能获取自助查询服务信息。通过开通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了与受众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受众的参与博览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北部湾在线”新媒体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点新闻网站,该网站通过整合广西当地的广播与电视的多媒体资源,制作出丰富的、面向东盟的多媒体节目,实现在广播、互联网和手机跨平台多媒体信息,开创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终端的立体化传播业务,构建境外宣传的新格局,全面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需要。虽然广西新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并提升了其跨文化传播能力。但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东盟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具体文化差异及认同;广西东盟国家小语种新闻人才的流失,不能更好地融合东盟各国的民俗、语言风格,有效地进行沟通等。
三、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广西新媒体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就需要以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开展对东盟国家信息传播的工作。
(一)加深东盟各国受众定位及心理研究
东盟国家的受众喜欢看什么,需要了解什么,他们的阅读有什么样的习惯?了解和分析这些需求、习惯,是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基点。[4]针对东盟国家庞大和复杂的受众群体、各国民俗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际现状,广西新媒体应该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加强对受众的定位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对策,设定传播目标和议题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广西各类跨文化传播平台
广西有很多和东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优秀的、成熟的平台,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文化交流会议或演出。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例,新兴媒体的交互性和无界性为消除音乐文化差异提供了便利,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减轻乃至消除彼此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知差异,以及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可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以弱化不同音乐文化间的差异为功能之一的多元化音乐交流平台。[5]
(三)创新适用于东盟国家受众的新媒体应用平台
尽管在文化上广西与东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上却是相通的,所有受众都喜爱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可以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使用扫一扫、摇一摇等趣味性的方式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同时可以在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手机Flas、PPT展示等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使东盟各国受众轻松、深刻记忆他们感兴趣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文本。
四、结语
首先,“写真实”并不等于“写真的”。
其实,“写真实”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即“素材真实”,就是作文尽可能去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里的“真”是“真的”,“实”是“实的”,这叫“真实作文”;第二层即“情感真实”,就是作文要用“心”去写,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出来,这里的“真”是“真心”,“实”是“朴实”,这叫“真心作文”;第三层即“艺术真实”,就是你的作文要带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活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补充或虚构,但最终你要给别人一个“真”印象,所以这里的“真”就是“逼真”,“实”就是“完美”,这也叫“真感作文”(对作文的印象)。
这样来理解“写真实”,我们的眼前也就豁然开朗了。以往我们的手脚总是被拴在用“真实素材”来“真实作文”这个层面上,所以写作文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事实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不再提中学生作文“要真实”的绝对意思,而是在“写作”部分的第二条这样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面有两个“真”:一个是“感情真挚”,一个是“真切体验”,都不再是用“真实素材”来“真实作文”的绝对要求了。
其次,“虚构”与“虚假”是两码事。
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生活中的“虚构(虚假)”和艺术上的“虚构”是不同的、大家谈“虚构”而色变,就是因为把这二者混淆了。其实,作文的“虚构”是艺术上的“虚构”,是允许的。
当然,在作文中,“虚构”与“虚假”也是要区别理解的:能给人带来享受、能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虚构,不仅不会带来“虚假”的感觉,相反会更能让人相信它具有生活的真实。我们坚决反对“虚假”,因为“虚假”就是欺骗读者,就是歪曲地表现生活。这里的“虚构”与“虚假”虽然都有“虚”的意思,但落脚点不一样:一个是“构”――艺术地、以审美为目的地创造;一个是“假”――没有根据地瞎编。
学生作文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机械的生活记录机器,去照搬生活,而是要学生艺术地、审美地来表现生活。而且,即使写的是真实事件,谁能说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加工完善呢?而哪怕有一丝,这篇作文中就有了虚构的成分。所以,我们理解的“虚构”是:根据需要,合理地对素材进行加工完善。这个过程,谁都可以做,学生作文也允许做,这是我们应有的权利。
当然,我们讨论话题作文“写真实”的问题,目的不是要我们作文时抛弃“真实”二字,而是希望帮助大家摆脱“写真实”这条无形的绳索。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用心来作文。有人作文用眼睛,那只是一个摄像机;有人作文用手笔,那只是一个记录器;只有用心作文,才能写出给人“真实”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