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欣赏教师表演的观众,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新课改理念则完全否定了这种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以此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长期工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阵地,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高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活动的指挥与导演,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和表演者。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每一个独立的主体,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积极主动开口说普通话,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想,用自己的笔去写,给予学生大胆表达和犯“错”的空间。
高中教师应当以衔接教材为音乐谱子,指挥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起新的语境舞台,鼓励学生表演出独特的舞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学思辩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保留学生对语文学习和文学写作的兴趣。
二、加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随着我校教学规模的扩大,高中语文教师存在人员不足,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教学科研等问题。采用有效的手段提升现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常规教研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汇聚集体的智慧,将推门听课、新教师上课、优质课评价等搬上会议,在讨论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将QQ群运用到平时工作中,语文带头人将省市级优质课堂、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时事信息进行共享,把教师从狭隘的三尺讲台解放出来,建立业务学习日志,丰富教师个人内涵,拓展语文课堂内涵,推动社会实用性的践行。
3、继续加大课题建设力度。有计划地通过课堂实录、学生成长记录、学生评价等,发掘课题,建立可持续的课题研究。
4、组织语文活动,如诗词背诵比赛、汉字书写大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和作文比赛等,拓展语文课堂。
5、尝试开设语文阅读课。以校图书馆为活又行模每班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周,强调读书笔试或者素材摘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哪些知识是可以适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或者说,哪些知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好、效率更高。试以高中语文课文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为例。高中语文教材对二者的介绍,均很简略,而大多数情况下,背景材料和作者介绍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是很必要的。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解决的问题多,不可能在这两个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就可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平时搜集、整理、提炼与教材或文本相关的信息,课中教师就可以只根据教学和考试需要进行取舍。有时教师还可把这些适合“自主学习”的知识,预设成巧妙的思维引爆点,而又将引爆火花化解难点的任务教给学生。总之,“板凳要坐十年冷,课上不讲一句空”。
(2)课中要留出适度的时间,导引学生自主探究。努力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实用性强的交流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鉴于贾宝玉形象的反封建思想这一特点,学生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找出王夫人口中的宝玉形象及黛玉母亲口中的宝玉形象,然后再让学生找出黛玉眼中的宝玉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有疑惑:对宝玉形象的评价,竟然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到底哪一个是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初衷的呢?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争论不休。之后再引导学生,“一个人怎么样,别人说了不算,关键还是要自己亲眼看,亲自评。”
于是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宝玉言行的文字,自主探究、评价宝玉形象,这时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纷纷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这一自主学习,学生终于认识到了宝玉的真正形象―反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疑惑。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疑惑时,也就调动了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因此彰显出来。
(3)课后要创设新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相邻、相应的知识。试以杜甫的《蜀相》教学为例,在赏析颇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赏析“自”“空”二字的妙处,为加强学生的印象,于是布置学生赏析唐代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中的诗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因为课堂上有具体的赏鉴方法,完全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非常理想。
四、结论
自从推行新课改理念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验更丰富,模式更多元。勇于尝试,敢于思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起点。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中语文教学不能满足市场和科技文化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现代文阅读和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多元的训练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精准的考核程序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要点。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博采众长,立足于自己的实践,才能改进教学,提高高中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谢丽(1978-),女(汉族),湖南衡阳,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第五中学,本科,中教一级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整理 试卷 分析与总结 答题框架
各种类型的考试对高中生来说再平常不过,试卷凝结着出题者的智慧和心血,学生答题纸上那些尚不完美的答案是考生思维现状的显现,如果往日的试卷给师生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分数,对于当初苦苦追寻而不得分数的原因、以后再遇到此类题目的对策,却不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
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试卷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去整理试卷,即在每次评讲试卷之后,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情况,选择一些典型题目并其答案整理到积累本上;然后,分析题目的特点、答案的设置,进而分析题目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答案,找出在审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写出对自己的提醒、以后做此类题目应注意的事项,最终在头脑中建构某类题目的答题框架。
我和学生们商定了一些整理的方法和原则,我们习惯上将试卷分为:基础知识、语言知识与运用(以下简称“语知”)、作文三大部分进行整理。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成语、病句、名句默写和文言阅读中的实词、翻译等识记的知识点。这一部分主要是整理自己暂时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而夯实知识功底。如在字音题的四个选项中寻找自己尚感陌生的词语,文言实词除了题目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还可以从原文中再找出几个重点词语进行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词语的整理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作文资料的整理主要是积累试卷中可供借鉴的素材和语句,如文言文中的人物故事、现代文中的精美词句,等等。
最值得探究的是“语知”部分的整理,主要包括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具体整理方法和原则如下:
选择失分较多(失去分值一半以上)的题目进行重点整理。“主观题具有开放性高的特点,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考查考生思维的结果,也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失分多的答案正好能反映学生做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严重不足,因而这些题目应该成为师生大可有为的重要资源。广东广雅中学的肖广慧老师认为,将错误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做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引发他们对答题规律的探究和思维方法的改进。学生把这些题目整理在一起,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对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就某一个知识点从试卷呈现的问题向具有相似性的另一些问题拓展延伸,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把知识点联系紧密、考查角度相似的题目整理在一起,然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整理答案比较规范的题目。如有些诗歌鉴赏题目,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语句冗长且不够规范。而高考和一些质量较高的参考答案则角度明确、语言简洁,不拖泥带水,这样的答案无论思考角度,还是语言组织,都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整理时切口要小、要有的放矢。整理的切口要小,目标要明确,针对自己的得失情况,每次确定两三个整理目标。
把题目搬到本子上只是整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分析、归纳和总结。2013年4月我校高一月考的现代文阅读《稻草人》,一位同学整理的是14题: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该生的反思为:①谁说的话就应该反映谁的看法和态度;②结合语境,“父亲”在什么场合说的这些话,为什么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心理和情感。另一位同学整理的是15题: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他反思道:先梳理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哪些故事;再看涉及哪些人(父亲、我和侄子),对于稻草人的去留问题,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最后要明确:探究类题目一般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去分析,所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慢慢领悟的过程,需要及时回顾整理,领悟其中的内容,进而学会知识的迁移。早读课学生可以花些时间去读,在品读过程中去感知参考答案的遣词造句,去质疑其合理性并探究参考答案的弹性空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我还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整理的感悟、心得,以期精神成果的共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相互促进,他们会感受到别人思考的深度,也会去效仿、学习,甚至更为努力。
市场上也有现成的错题集出售,但我还是坚持让学生亲自整理。因为市场的错题集收录的是常见的易错知识点,而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在考试中的得失也就不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去整理,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收益最大;同时学生对自己亲历的失分题目印象很深刻,再遇到同类题目,他们就能很快调动起头脑中已有的储备。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整理本的内容丰富起来,面对未来的考试他们也就多了几分从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在不断整理、积累中慢慢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静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主观题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3):7.
关健词:湘西传统美育资源;语文教学;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2-02
作者:欧艳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湖南,吉首,416000/欧朝军,长沙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08
具有浓郁的湘西民族风情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歌谣、建筑、服饰、饮食、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构成了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是指湘西地域过去历史上形成延续并积递下来的,而且对现实及未来都有潜在影响的自然的社会生活的和艺术美的,一切对形成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能力有用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1]这些资源被广泛运用到旅游、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解决部分青年就业问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语文(指湘西民族地区小教大专班语文教学,后同)教学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情感。
一、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背景
(一)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2]湘西传统美衣资源分为湘西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3]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珍贵的本地文化瑰宝。
(二)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新世纪培养小学教师的要求。小教大专班学生毕业后承担县、乡、村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许云昭在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语文》序中指导出:按“全科型”模式培养这批学生,即使他们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4]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小教大专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三)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顺应了湘西小教大专班教学要求。将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渗透在小教大专语文教学中既能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素养的与湘西州农村教育及新课标相适应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湘西民族地区学生熟悉本土的风土民情,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关注本民族的兴盛、发展。语文教学中将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具体围绕湘西歌谣这一传统美育资源展开:
(一)结合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收集整理湘西歌谣。
湘西歌谣在湘西一代流传甚广,他们祖祖辈辈形成以歌会友、以歌联姻的习俗。每逢节庆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赛歌。歌谣内容有生产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人物传说歌、儿歌、杂歌等,反映湘西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到家乡去找歌师;到图书馆去借阅相关资料;到网上去查找相关内容;采用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整理湘西歌谣。通过学生的积极行动,把能够反映湘西的人文、风情、民俗等内容的歌谣展式出来。例如:
烟子烟,莫烟我,
我是天上梅花朵。
猪夹柴,狗烧火,
猫儿洗脸笑死我。
学生在收集、整理、走访、座谈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他们与社会交往、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分析特点。
课堂中要求学生从湘西歌谣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学习领悟。如将收集整理的近百首歌谣,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湘西歌谣的思想情感:歌谣内容集中反映湘西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顽强、坚韧、乐观、向上的精神。湘西歌谣艺术特色呈现出如下特点:常运用比喻、起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增加歌谣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湘西歌谣的表现形式:句式一般以四句七字为一节,自然分段,通常一、三句或二、四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们在挖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可以采用四句七字的形式创作歌谣,称作四句七字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乐趣。
(三)结合课堂阅读,通过写作训练应用歌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有诗歌和小说的篇目。老师可以首先介绍这些诗歌、小说的思想情感、文章线索、写作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审美特点。然后在课堂内让学生即兴创作一些能再现课文里的人、事、物的内容。例如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篇课文,首先介绍这篇小说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是小说,全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呈现出如世外桃园般美丽湘西世界――边城的环境美、人性美、语言美、。最后学生即兴创作四句七字歌,再现沈从文先生笔下美丽湘西世界。课堂上学生略作思考后纷纷发言,朗读他们的作品,赢得阵阵掌声,并被湘西电视台播放。他们的作品精彩纷呈,例如:
酉水河上一孤舟,
河流清澈水悠悠。
风和日丽碧波上,
鱼儿聚会浅水游。
凤凰吉首秀为美,
保靖花垣雄为美,
古丈龙山险为美,
山美水美人更美。
学生的创作激情被点燃,课堂时间有限,他们自己利用课外时间继续创作,交来300多首自创歌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
三、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湘西歌谣呈现自然美、人性美、语言美等美的因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愉悦性等美的特点。学生在语文课中在收集整理分析运用歌谣的过程中能产生悦耳悦目、悦心悦志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6]湘西歌谣的收集、阅读、运用可以是学生语文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的滋养,让他们学会关注周围的人、事、物,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又由课堂外回到课堂内,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语文就像妈妈,教我如何长大。语文就像我们的眼睛,没有它,我们就是一位盲人,其它所有的知识,我们都不能看见,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真实感受。
(三)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崇高精神品格。湘西歌谣以反映湘西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拼搏精神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收集整理阅读鉴赏歌谣渗透于语文学习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有利于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歌谣,可以把以往老师教学生被动学、满堂灌的课堂氛围改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教者神采飞扬,学者情绪高涨。
(五)有利于体现学生个性。歌谣的创作既可以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也可以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他们呈现出来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从中体现学生个性,他们的创作潜能得到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加强。
(六)有利于构建学生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歌谣,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四人为一组自主交流,讨论完成,也可以独立创作完成,这个过程构建了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参考文献:
[1][3]张卫民,黄文伟,吴文生.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也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高中课本中的反思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通过这些文章“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篇课文的文跟是“怀念”、“歉意”,反省、忏悔是文章的主题。一个受迫害的最无责任的76岁高龄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动乱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和忏悔。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缺失。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他的忏悔行为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这种崇高的精神,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把对字词句、段落、形象、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作为重点,而是引导学生透彻的把握全篇的思想情感并且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二、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长期以来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本堂课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尽可能使人感到是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单元提示要求,体味“字里行间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所以,我将此定为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品味鉴赏,质疑探究这个教学环节,将它预设为课堂的亮点。我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的心灵的或是有深刻内涵的句子语段,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我惊喜于他们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一句“在深深的自责和真诚的忏悔中,巴金发出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与讴歌”更让我体会到学生的自主领悟力。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们参与,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相信他们一定会收获更多。
本堂课我还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法。探究性教学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这样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在一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离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想任何教法和学法都会如失去了水份的花朵,干瘪、没有灵性。
三、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情境;拓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6-01
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渗透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对于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这首歌,让学生闭起眼睛进行体会。通过学生对于歌曲的认识来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古韵色彩,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歌词内容与韵律,之后教师再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帖,引导学生去感受书法内容的精彩。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基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文章中的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跟着作者的笔迹顺流而下转感受文中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体现出文章意境的清丽淡雅,情调的欢快畅达。后文中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这对于加深学生的文章认知、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认识作者的处世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导学生的知识积累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等,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会话中很少遇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困惑,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知,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逐句的翻译,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点、课文的背诵,简单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体会与感悟,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荆轲刺秦的场面描写中,荆轲是“取―奉―发―把―持―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是“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而单纯的文字理解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把讲台当做是秦王的宝座,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秦王、一个扮演荆轲进行课文内容的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监督、课文对比,看他们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于文中情感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俗话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拓展课文知识范围,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入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关键词:史实背景 诵读背诵 死中有活 翻译技巧 课外阅读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口语训练;听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5-01
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对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越来越广泛,课程内容的巨大变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怎样的听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呢?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听讲及听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1.口语
1.1 在阅读中积累语感。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1.2 口语训练的尝试。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和积累,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们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训练过程,课堂口语训练,既是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等的综合练习,也是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数学知识、生物知识、科技知识及生活常识的综合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反馈训练。在口语训练中,学生又可以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展开竞争、增强毅力,这都给教师捕捉教学信息提供了可靠的途径。高中口语训练应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2.指导学生听讲
2.1 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2 学会听重点。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3.听课
怎样听课是一项十分有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听课教研活动对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虽使用同一课标,但教材版本却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变得较快,许多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一定的线索,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用教材去教,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许多年轻教师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快,教学观念转变也快,教法新颖,能紧跟课改步伐。但有些实验年级的教师对新教材不积极主动接受,教学上仍然“穿新鞋,走旧路”。
3.1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前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事先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把教材找来预习一下,看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并千方百计去了解、研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上这一节课,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熟悉教材,不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意图,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一、文言文复习为什么要重视课本,用好课本?
由于高考文言文材料都不选自课内,导致不少老师、学生走入一个误区,即忽视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本人认为,这实不可取。其实,虽然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课本成为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参考或取用的重要素材。同时,课本中的文言名篇因为文言知识点丰富,可供命题者采集的信息点十分密集。关注高考,必须关注课本。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高考文言文复习要重视课本,用好课本,在课本上多下功夫。理由如下:
1.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式得益于“课内”。从宏观层面上看,课本由教材编写专家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编写而成,它预设了教学目标,落实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凭借与依托。从微观层面上看,课本具体安排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乃至做高考题所需各种能力的相关内容,以供学习与练习,以便训练并形成能力,如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字词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文言翻译等,答题能力可以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
2.文言文复习要重视积累。复习阶段,不要丢开课本,相反,应该充分利用早读课等,组织学生系统复习高中课本,扎实训练学生的读、背、译、写能力,提醒学生认真阅读知识短文,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框架,形成系统。掌握知识和形成素养无非靠两个途径:平时积累,专项训练。重视对课本的学习就是重视平时的积累,依托资料复习就是进行专项训练,因而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
3.课本为文言文复习提供方便。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习文言文会碰到许多字词读音、字词意义、语法修辞、文言句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障碍,一句话,会碰到许多理解上的拦路虎。而课本一般会对各种“障碍”加以注释,以便学习者赶走“拦路虎”,自行学习与理解。
二、怎样用好课本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
1.认真利用注释和翻译,积累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之“本”。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附有不少总结、积累性的练习,其中“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这类练习,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考查我们对实词的意义、用法及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联想其他课文中出现的例句,及时进行辨析和比较鉴别,从而掌握规律,归纳出它们的意义,系统掌握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
2.结合课文虚词实例,归纳整理常见虚词的用法
同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使用的频率却很高。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体理解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要求我们凭空地去历数某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因此,复习时我们应该注意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
3.串联课文实例,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
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仅仅识记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其与对典型例句的理解结合起来,把语法规则带进例句中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4.重译课文重要文段,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
如今,高考命题者都将文言翻译设置为主观题,由考生直接翻译,这增加了答题难度,有利于增加考试的区分度。在复习时,要重温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译文明白通畅,有文采。还应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词义古今是一一对应的,语序是古今一致的,无须多说,直译就是了;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现代汉语知识进行意译了。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