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

第1篇: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回答 作文

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语文试题形式不断翻新,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个性情感。其实是要学生将应试的语言表达应用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正体现了语文的本质。

语言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主要有两处体现:一是问答题的回答(包括意见阐述和文章分析),二是作文。

要做好问答题的回答和作文的写作,应先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理解基本的语文概念。积累语言词汇就是对常见字词、语言句式的掌握做到连贯、得体、简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有名的报刊资料,多查工具书,多背多记。对语文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技巧的种类和区别等。在答题之前头脑里一定要有知识概念的框架,不能一片糊涂。如诗歌阅读题让分析诗的表达技巧,最起码应知道有哪些表达技巧及它们的区别。

对于要求说明看法并阐述理由的题目,一定要自圆其说并且做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这种能力在生活中就可以锻炼。比如在阅读报刊时,找一个感兴趣的论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再为这个观点寻找二至三条理由。这个过程可以在脑海中进行,也可以写下来,对培养表达能力确有助益。

应该抓住一切练笔的机会,千万不要怕麻烦而不动笔,“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皆无”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心里知道和是否能写出来、能否的高分是大相径庭的。文章分析则要求仔细分析,精确判断。阐述判断理由要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浅入深、由分到总、由文本到哲理),这需要大量练习反思来提高。遇到此类题目,应仔细阅读标准答案,分析梳理其思路,找到自己的不足,完善答题方法。这不失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文是观察、思考和表达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培养表达能力过程中更要同时训练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开发逻辑思维能力。每周的随笔应有明确的中心,以便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训练能力。阅读也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方法之一,毕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停滞不前时,可以多读读名家名作以及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会有意外的收获。必要时可以摘抄词语名段句式,将其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将阅读、摘抄变为一种习惯更是再好不过。

有人说语文考试是“戴着镣铐跳舞”,不管你的语文水平有多高,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除了以上谈到的,要更好地将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到考试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因考试时间有限,平时训练应少打草稿,应先思考,思考字数、格式和条理,列提纲框架。下笔即成文,少修改,保持页面工整。

②充分结合试卷文本,文本的理解和个人的发挥要巧妙结合,应张弛有度。

第2篇: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一旦有了好奇心,才会产生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采用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模式,把课本上的闪光点指引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好多老师都建议引进多媒体教学模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表面上课堂效果非常的活跃,可是学生往往只是对图片或背景音乐感兴趣,对相关的文字却丝毫没有兴致。由此,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一、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中,无论是实景还是氛围,都是一种享受。对课堂意境的创设,不要拘泥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时因地而创设。可以多收集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佳句,从侧面反映出课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对课堂有很好的气氛烘托效果。可以利用小游戏或将小故事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歌曲作烘托,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学习高一必修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里面的《相信未来》时,可以事先准备好音响,在朗诵这篇文章时,以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为背景音乐,他那雄浑的声音加上高昂有势气的节奏来烘托课文中要表达的那种对未来的自信与美好憧憬,可以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斗志,他们的情绪也会很快受到感染。调节课堂的氛围,相信学生都会以最佳姿态来面对学习。

(二)好的课堂“入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内容的引入方式是很关键的,课前三分钟左右的课堂内容导入,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可以是美文朗诵,即兴演讲,诗词接龙,故事场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以创设好的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缓解由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压力,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距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整节课都身心愉悦。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力会立即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然,他们也会表现得兴趣盎然。

二、以情感人,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氛围中褒贬效果是不同的;同一个句子出现在不同的语言表达氛围中,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当然,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作为语文老师,面对一群富有朝气的孩子,要是每天嘴里面都是“之乎者也”,那可真是苦了他们了。所以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启发引导,在表达中渗透情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创设教学内容相关意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说,去想,去表达真情实感,以情感人,这样他们会觉得无拘无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

三、多了解学生,对他们多加赞赏,表扬

记得外国的一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当你想让一个孩子进步时,那就充分地表扬他吧。”事实就是如此,表扬学生,他会觉得是对他的肯定,于是他会更加努力去争取下次的表扬,就会主动地进步。所以,作为高中生的老师,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对学们多多表扬,赞赏,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他们的优点,特长,爱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力求上进的决心,表扬他们不怕挫折、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和勇气。即使他们因为某些原因犯错误了,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对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进行表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进步。

比如,有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本来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就不牢固,还想让他们每次都考高分,是不现实的。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时常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做起,当他们真的做了,投入学习中了,就要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内心里得到满足,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更加力求上进,慢慢地成绩就赶上来了,同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日渐浓厚。

四、注意掌控课堂,尤其是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注意力

人只有在平和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学习。老师要时时刻刻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与老师是有平等权力的,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只有老师的姿态放低了,才能与学生亲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放松,这样才能有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直按照课本的思路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没有兴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些小片段,从回忆中找到中心,受到启发,从而体会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这样学生会主动地去体会现实生活与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们乐于这种教学模式,发散大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3篇: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一、转变教学行为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4篇: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