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积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
生的学情、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微积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素芳(1965-),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积分、数学及经济数学教育教学;赵
燕冰(1966-),男,河北万全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组合数学与数学教育。(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20-02
新形势下,对于微观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会需要的“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微积分”经济
决策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微积分”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管理一、高职高专学生学情分析
类、工科类非数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学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
习“微积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数学意识,提高越来越薄弱,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入学的数学平均
他们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成绩不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强,对数学
力,感受数学美。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分析方法思概念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一
考和解决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奠定般。围绕“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高职高专
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在非数学专业的“微积分”教学中要围非数学专业“微积分”课程的要求逐步降低。但是,从问卷调查
绕“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使他们成为适应社看,学生对“微积分”课程的反映仍较为强烈。反映集中于一点:
抽象、太难。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也是如此,几年来“微积分”考
试及格率一路下滑。改变非数学专业“微积分”课程所处的这种
状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数学教师从学生学习的实际
情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
“微积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微积分”教学
内容全面,理论严谨,而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课时较少(60学
时),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困难,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
容枯燥、知识点多、掌握困难,感到学习负担繁重,学习兴趣低落,
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不会运用所学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而无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
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严格的数学
论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直观性、应用性,把学生从烦琐的
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比如,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学习的目
的是让学生会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计算定积分,所以,我们改
成从一个运动学的例子引出公式让学生理解,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既不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掌握了知识
点。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围绕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专业后继
课程和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处理好数学基础训
练与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
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清
教学内容的主次轻重,使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逐步培
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
生感到数学有用,才能符合“够用为度”的全新高职教学理念。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基
础情况、专业特点以及章节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
职院校“微积分”的教学,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
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设计,采取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
1.加强案例教学。在介绍数学概念时,力争以实例引入,
使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如讲解极限概念
时我们引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
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即首项为
1,且以
l/2
为公比的无穷等比数列,是一个有头无尾但永远不能为
0的无
限变小过程;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龟兔赛跑的故
事,从而以形象的语言,刻画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这种无限
可分性思想正是近代极限概念的萌芽形态和重要前提。通过
典型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从中体验极限的思想方法,从而增进
对极限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
中学习。
2.强化直观性教学。教师尽量运用猜想、画图、实例、类比、
多媒体等直观性教学法,将“微积分”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思想
方法直观化、简单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
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深刻
的掌握和理解。如从连续的概念出发给学生讲解函数的连续
性,学生很难理解,但从函数图像上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即“函
数图像没有断开就是连续,断开就是不连续(间断)”。讲授“微
积分”恰当地运用函数图像是直观性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再
如,讲解定积分概念,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以直代曲”的
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
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这就是局部的“以直代曲”思
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看成是一个平面。这样就给学生一
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用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解释实际生活
中的现象和结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也形象
地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
此,直观性教学法对于降低“微积分”的抽象性,加深概念的理
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引入讨论式教学。常言道,,具
“真理愈辩愈明”“微积分”
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讨论式的教
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如一些实
际问题的应用,采取讨论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
挥学生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化低效为高效,把数学理论知识融进
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起到弱化微积分抽象性的
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双边积极性。
4.突出“引导”思维。在介绍基本定理时,尽量在通俗易懂
的叙述中渐入主题,既交代了来龙去脉,又冲淡了抽象成分,让
学生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讲数学概念时,首先从汉语语义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再从数学角度解读。如函数(建立了一
定关系的两个盒子中的数)、导数(由极限导出的数)、微分(分成
微小量)、积分(把分成的微小量累加求和,积加的意思)等。
5.善用比较分析。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比较是一切理解
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
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高等数学中的数与形、常量
与变量、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各种研究对象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分析比较,不但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更
能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比,如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
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得以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总之,高职院校中非数学专业微积分课程的实用性较强,这
就给教学赋予了很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善于挖掘内涵、循序诱导,多告诉学生用它干什么,是转变传统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
探索发现、总结实践,就能找出更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进一步
提高“微积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善玉,刘文芝.谈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5(9).
[2]李景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7(4).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赵树嫄.微积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孟晓阁.如何提高微积分课程的教学质量[J].内江科技,2008(2).
【关键词】高职;行动导向;理念;艺术;教学
一、行动导向理念概述
所谓行动导向理念,又称为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二、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与其艺术设计专业时间课程的落差。民办高职院校是体制之外的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高校,它除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民办”的身份,有其自身的压力。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提升半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来带动招生,这样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就业。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目前仍然存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在宏观层面表现在整体的办学上目标不清楚,没有做到高职院校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这个终极归宿。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清。当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设定艺术设计专业时间课程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定位不清楚,往往是借鉴或者参考公立艺术设计院校本科教学计划。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定位。课程的设置大部分还是停滞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传统艺术专业的课程方面,或者只是简单将传统本科的艺术设计课程拼凑在一起,仍然延续传统的艺术精英的教学套路。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较为混乱。一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看到了沿袭传统本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问题,为了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虽然此种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的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实践课程,忽略理论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其综合能力较差。有的在实践课程中,对实践课程内容设置的较为盲目,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所实践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严重,表现出在时间课程设计上的混乱性。
三、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一)信息收集。以行动导向理念来之道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首要的是信息的收集。所谓信息的收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所要教学的学生他们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信息收集,明确索要教学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范围,为做到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设定课程做好前期的准备。另一个是对社会需要要做详细的信息收集,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明确学生未来雇主的需要。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上有的放矢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首要的必须明确课程的目标,必须确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基础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则必定摒弃传统的本科艺术涉及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应当适当、适度的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1. 确定实用性强社会急需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结合前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出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实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课程,如涉及素描、版式设计、专用排版设计软件的操作等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课程,做到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就能够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上班。
2. 在课时保证理论和实践课的科学比例。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将理论课完全抛弃是不科学的。从学生入校开始就一味的开展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只是停留在“设计流水线”工人的定位层次上,对学生以后长久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毫无疑问,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论上已经证明是完全不合适的。根据行动导向理念,我们认为可以将理论和时间课程的课时安排为3:7或者4:6,具体看开设的课程来安排。
(三)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企业项目,工学合一的形式。行动导向理念注重的是学生以社会实际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了,同时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中不仅仅在是课堂上进行,可以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将工作和学习融合在一起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的形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能力锻炼。
参考文献
[1] 汪静.为德国“行动导向”揭开“神秘面纱”[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郑亚锋.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6).
[3] 侯志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1(4).
[4] 杜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科技资讯,2013(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艺术;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8-02
专业知识课的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的中核心环节。机械类专业学生觉得专业课程枯燥无味,如同嚼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得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讲授法是专业知识课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而变为具有启发式的讲授。启发式讲授法的核心是在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去理解、去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启发式讲授法的内涵是:一要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讲授发电机的原理课时,就要联系物理学中已学过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具体应用。这时,老师利用提问或回忆的方式,首先巩固电磁感应定律的知识,然后再结合发电机的结构,说明发电机发电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而且易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二是运用形象化教学进行启发,对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会十分有效。如讲授《机械制图》中正投影这一重要概念时,可先举出学生熟知的形象化例子:“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一队运动健儿迎着朝霞奔去,在他们的后面出现了一个个长长的影子,这些影子就是运动员在大地上的投影。”但是在《机械制图》中,要求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物体真实形象化的比喻:“在日当中午的时候,在平整的操场上摆平一张桌子,地面上会出现桌面的影子,由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大小与桌面完全相同,这个影子就是桌面在操场上的正投影。”三是要相互启发教学。相互启发教学是指由于学生之间对教师讲授内容理解程度不同,以学生理解的思维反馈给老师,进行再探讨、再启发的教学方法。四是要采用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充,有利于对纵向知识的巩固和横向知识的联系。
2.探究式教学要引人入境。在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带学生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即将涉及的一个未知领域,通过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基础》课中,讲授轴的分类时,通常的做法是把轴按受载情况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然后再举一些工程实践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讲课比较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首先举一些常见实例;车床上的主轴、自行车的前轴、汽车主传动轴等,教师在举完例子后,不再继续讲解,而是引而不发,让学生自行分析这几种轴的受力变形特点。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弄清哪些轴可以传递扭矩,哪些轴在承受弯矩,在总结归纳学生分析结果之后,再引出关于轴的分类概念,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好。因为这些概念里面包含了学生思维劳动成果。
二、教学艺术的运用
1.何为教学艺术。一个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更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诱导力等艺术魅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之境界,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舒心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启迪效应,震撼效应、感染效应等。教学艺术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谐趣、意趣、情趣。谐趣是指教师讲授课形式、技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意趣是指教学中思想内容所产的审美趣味;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三种审美趣味形态的巧妙结合,产生了上述教学艺术效应。可见,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教师循循善诱着学生进入专业知识海洋的美学力量。
2.“表演”艺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机械类专业知识课教师,想要把课堂教学做到引人入胜,就要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表演”的思维训练教学。表演教学训练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会“亮相”的技巧。“亮相”是戏剧中的术语。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章节的开始,都应有一段“前奏”,这个“前奏”就像“亮相”一样,一是“亮”出教师本人,二是要“亮”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抓住“前奏”这个时机是很重要的。通过“亮相”宣染课堂气氛,创造出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情境中毫无阻碍地接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亮相”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一是感染式,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感染学生进入课程的“胜境”。二是设疑式,教师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打动学生心灵的问题,随着教师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三是解疑式,在讲某门课或某一章节前,针对学生对所教内容存在的片面的、不正确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观点,对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授课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引入式,专业知识课教师对贯穿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应通过生动事例,把学生引入一种追求知识的境界。
(2)合理运用“眼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眼神的几种方法:①“明亮”的眼睛上讲台。教师上讲台之前,即使是身体不好、情绪不佳,也应提起精神、坚定信念,用坦荡自然的眼神,让学生触目心热,轻松愉悦,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②以眼神配合语言,表达教师的感情。③以视线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以视线环顾整个教室,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反映,检验教学效果。
(3)“动作”要有艺术。直观、演示教学是专业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认识规律,按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直观的实体,如实物、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讲述技术术语、工艺过程、原理结构等内容。如讲“螺纹车刀的几何形状”,单靠讲述学生难以理解,采用直观的螺纹车刀模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直观、演示的表演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模拟小品演员、魔术演员等动作加以渲染课堂,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语言”要与时俱进。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笔者这里说的是,教师也应在恰当时机说一些时流语言、网络语言,比如:“给力、Hold得住、不放弃不抛弃”等,这些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效果,走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和发挥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专业知识课课堂教学艺术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感情原则,即热爱原则。专业知识课教师对所教专业和所教内容要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情感染给学生。同时,对所教的学生要有深厚热爱之情。没有这两个热爱之情,不可能追求教学艺术和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即使有好的教学艺术也难以运用和奏效。二是激励原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学生的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三是律己原则,就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已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09,(33).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26-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明确地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意见》反映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艺术设计类专业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其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而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美术教育的传统套路,在专业教学中,从素描、色彩、作装饰一直到作设计,只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对设计意识、设计制作能力的训练等。因此,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教学中不仅要穿插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实践” 活动与社会生活相对应,达到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以体现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定位需适应岗位群的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按学科知识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形成围绕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依附理论教学的实验、实习和综合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其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论、巩固已学过的书本知识和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而要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则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过程操作、体验而非验证性实验。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亟待优化
传统教育观念下,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而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技能教学不仅课时少、内容陈旧,而且没有专门的实践课程教材。另外,以学校为主导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滞后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形势,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目前,业界虽出版了部分实训教材或实例教学材料,但基本上依附于理论理论课程设置,急需围绕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系列实践教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需适应职业能力训练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应强调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因此,需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以强化实践为指导思想,依据教学规律,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突出专业特色。首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将部分理论讲授融入实践教学中,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其次,及时捕捉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观点,及时更新艺术设计相关课程教材。第三,实践教学大纲要进一步体现应用性,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技术,构建以“四个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专业实践的初级阶段,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感性认识,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专业技能是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要求,综合技能则是对专业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应体现基于专业综合技能的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三个阶段”和“五个环节”。 “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岗位试就业阶段。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形成一个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五个环节”是指课程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设计)和顶岗实习。在各个教学阶段,根据“四个模块”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以展促学,以赛促学
通过组织展览和各类设计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中组成比赛团队,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展示出大量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比较,最后由指导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同时让学生感受艺术设计的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以个案教学为主。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组建若干个工作室,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教学群,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实践教学平台。各工作室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可选择性。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结合专业兴趣和就业意愿开展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工作室的个案教学会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形成。
(三)项目驱动型教学
项目驱动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独立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教师紧紧围绕项目的需要,以企业生产实际为标准,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并对项目设计目标提出清楚、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对设计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公司模拟型教学
公司模拟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学生为成员,组建工作团队,模拟公司的运作模式,完成实践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有分工,有协作,从接受任务开始,全过程完成相关任务。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基础,科学管理
(一)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通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能力锻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与专职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开展技术合作;三是聘请艺术设计界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师生讲授行业最新动态和先进的设计理念。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技术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其成为校企合作、技术交流、产学结合的重要平台。其次,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扎扎实实地建设好专业和课程实训室。
(三)把实践教学纳入学分制管理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学分制管理。在实践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即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科技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对各类竞赛获奖、公开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会等)设置素质学分。第二课堂所取得的学分,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两个课堂”的相互补充和促进。
参考文献:
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这样的人才,要求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期间,不断积累和掌握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技术和能力,以便就业时实现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对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书本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岗位实践教学的能力,而专业执业活动的开展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依据相关规定,根据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旅游事业单位岗位从业要求,独立开展岗位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执业能力。教学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履行应用性人才培养职责、完成应用性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它具有培养目标性、知识传授性、教学方法性等等特点。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执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教学实践和旅游行业从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性知识传授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从业的需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和岗位实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扮演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和实习师傅角色的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传授者和实践训练指导者,与学生合作完成专业实训、实习任务,帮助学生成为旅游行业的准员工;三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应用性效果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对专业教学过程和专业教学成果进行应用性评价的能力,这种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以实践能力为指标,对学生的应用性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应用性教学能力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二)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也称专业岗位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以旅游岗位员工的身份在旅游行业中从业的能力。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社会上兼职做旅行社经理、酒店经理或职业导游,表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旅游行业执业活动水准,可以有力地推动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在旅游岗位执业活动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各种岗位能力。首先,要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运用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不断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并且这种旅游产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合格产品;其次,要开发对旅游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服务流程改造的能力、对旅游服务技术改造的能力、对旅游企业管理改造的能力和对旅游行业运作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长期深入旅游行业一线,长期蹲守在旅游岗位之中,与旅游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最后,要开发知识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根据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旅游行业服务新流程、旅游行业服务新技术、旅游企业的新产品等等。
(三)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要开发教书育人能力,又要开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执业能力应有之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时刻探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会,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执业活动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地方旅游行业和企业进行决策咨询服务、业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指导服务,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能力,具备了解地方旅游行业与企业发展现状的沟通能力,具备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能力。
二、应用技术大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要求
(一)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应用技术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这是先进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的启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得益于教师在各类专业执业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使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各行各业急需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调整。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德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执业能力为突破口,将专业执业经历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录用的必备条件,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岗位水准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从专业教师的执业活动抓起,培养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
(二)完备的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录用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性转型发展阶段,各应用型专业的办学处于探讨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只能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快速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要求有:博士学位;至少5年的行业、企业岗位执业经历,而且5年中,至少有3年属于完全脱产工作状态,这3年中,教师完全脱离学校工作,全身心投入专业相关领域的岗位工作;至少2年的教学或培训经历。这种任职要求使得专业教师时刻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保持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同步,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岗位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内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聘用上,也应该奉行“学位+行业经历+培训经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录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录用制度体系。
(三)旅游行业企业执业能力不断提升是教师考核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应该是应用技术大学对在岗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指标。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工作满4年,就需要主动申请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工作1个学期,目的是了解最近几年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生产实践同步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这种情况属于对在岗教师的继续培训范畴,应该纳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岗位考核范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每隔3~5年,就到旅游行业企业中脱产顶岗1个学期,保证他们的执业能力持续不断地提升。
三、营造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执业能力的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执业活动是否积极,执业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与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大力营造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的氛围,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到行业企业执业的机会。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刚刚起步,各种管理制度都需要改革,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推进制度还不健全,表现为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执业活动的口号较多,切实的保障制度较少或者较为笼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事业单位执业锻炼的实际行动得不到充分的制度肯定和利益保障;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展,但是还没有得到全社会最广泛、最深入的认可,多数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接受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给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执业活动的教师往往游离于企业中主要的专业岗位,而在一些边缘岗位虚位以待,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执业活动不但少,而且效果欠佳。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内完善教师专业执业活动管理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对外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疏通渠道,为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提高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重要的岗位支持。
(二)建立积极参与旅游行业企业执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改革的关键是应用性大学转型,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切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做法都应该鼓励,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以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归宿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包括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并给予合理的激励。比如,将参与岗位执业活动和行业企业运行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到职称评审上,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向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教师转变;又如,改革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任职考核标准之一,同时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工作量支持。
(三)科学安排,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是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科学的方案支持,学校要科学规划校内教师的执业活动,除了脱产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大规模地外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岗位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执业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扩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增进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专业领域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岗位执业能力,不但能够改善专业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传授先进的岗位工作经验,并通过对校内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学徒制是推动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文件精神,2018年我校与深圳市家鸿口腔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采用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能满足现代口腔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专业背景与发展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培养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销售及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促使口腔行业持续增长。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义齿加工企业2,771个,其中800家坐落华南区,每年口腔技术人才缺口巨大。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发展时间短,受到传统医学类专业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影响,一直沿用医学教育的模式,先基础再专业,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以行动体系为主的实践教学。加之对行业调研不够,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统工艺的教学为主,更新缓慢,随着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口腔医疗行业,传统的口腔工艺技术正在被逐步淘汰,拥有数字化口腔技术的从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受学生欢迎。但是以往教学数字化设计领域的课程没有开设,这种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就业岗位。根据调研很多高职校对该专业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所学与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不高。[2]
2实践探索与成效
2.1构建校企交替“四段式”学徒培养方案
学院与合作企业根据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与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探索建立“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口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依据口腔产业链的就业岗位群,认真梳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形成了由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经过调研、研讨和分析,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解为固定修复体制作能力、活动修复体制作能力、全口义齿制作能力及口腔数字化CAD设计能力等四大核心职业能力,按照这个能力进阶规律,校企交替教学,在企业形成“识岗—摸岗—轮岗—顶岗”四段式学徒培养方案(见图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第一学年进行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在校内由专任教师完成,在此阶段需到企业进行识岗认知;第二学年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由校企共同完成,共同建立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大部分课程在校内仿真实训中心进行,小部分核心技能到企业进行摸岗训练学习;拓展能力培养课程在校内完成,部分课程由专任教师开展,部分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第三学年主要进行拓展能力及顶岗能力培养,在此阶段有2个月学习在校内完成,7个月完全在企业完成,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轮岗学习与顶岗学习,在轮岗学习后,根据学徒的个人意愿及企业考核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定岗岗位,开展为期6个月的真实岗位训练,在此期间,企业安排企业师傅对学徒进行一对一指导。
2.2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来承担对学生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师傅。[3]与合作企业签订《产学研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系统、有计划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学习;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内配备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时配备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与校企联系教师。校外企业教师进校试讲,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及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组织实施的能力。合作企业拥有自己的内训师培训团队,同时聘请德国、美国技术导师入驻公司为技术顾问。对学徒制订单班实习人员有系统的培训方案,形成四级人员负责架构,有严格的导师选拔制度。企业配备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包括校内授课兼职教师、识岗导师、摸岗导师、轮岗导师、定岗师傅(负责人)。
2.3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
设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每年对本专业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回访毕业学生及用人单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与专业教师研讨行业动态、办学方向、社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方案和标准讨论等,定期修订专业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对教学过程全程监督,企业导师的授课内容也纳入学校教学综合管理的制度框架。对于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在校学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评测与控制,按照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执行。在企研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评测与反馈机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分别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并适时进行意见反馈,保障在企研习课程的教学质量。
2.4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1)招生与招工: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做好招生宣传,先招生再招工(即学校先行招生,企业在学生入学半年后,选择有意愿的学生组成“家鸿班”学员,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学校负责制定学生自愿分流同意书和家长告知同意书,企业与“家鸿班”学员签订学员协议。对“家鸿班”学徒企业顶岗期间不低于2500.00/月/人。(2)学生教育管理:对于学徒管理,执行学校管理为主、企业管理为辅,学校全程管理、企业分段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学校方面,设立学生工作处、班级学业导师(校企双导师)、辅导员、实习带教老师等,依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管理。在企研习期间,合作企业制定《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确定学徒培养项目总负责人、助理、项目小组成员、培训师四级架构,负责学生岗前培训、定岗轮转、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学徒考核及培训流程监督跟踪等。
2.5形成学徒培养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学校成立试点工作委员会,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人事制度考核与评聘进行改革,将专任教师下企业学习作为考核合格必须要求,将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涵盖到职称评聘的业绩条件中,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及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学校为合作企业申报深圳市校外公共实训基地,获政府配套设备购买经费,采购设备用于企业内学徒顶岗学习。企业制定《校企学徒制培养计划方案》,构建四级框架,对导师的遴选及待遇做出明确说明,保障及激励企业导师及学徒。对学徒制定了相应的顶岗实习薪酬配套。
3存在问题与建议
3.1招生方式上难有突破
学徒制的招生一般有三种形式: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一体化。目前我院采取先招生后招工方式,它的优点是不影响院校正常招生秩序,学生有充分选择权,可以在了解企业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录取的学生,不能够完全符合企业的用工需要;二是合作企业今后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等与学生职业期待有差距,学生不愿选择合作企业。[4]如果采用先招工后招生或者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这时企业的自主性就更高,学徒对企业的忠诚度更好,但是对于通过高考入校的普高毕业生,其生源的户籍与学籍情况就会成为制约的瓶颈。所以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如果从社会生源进行招生,尤其是已工作的员工会更有吸引力。盲目性的学徒培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国际上,美国的学徒制在按照行业需求总体布局的框架下,直接将岗位空缺与学徒岗位设置捆绑,解决企业岗位招工困难的同时也缓解了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就业、教育和技能提升问题。[5]在英国政府2015年推出的学位学徒制,其选择的学位学徒首先是有雇佣合同的企业雇员。[6]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理实一体化 理论课 实习
课 题:辽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五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偏号:JGBEB073),主持人:李贵强。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备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能力、机加工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机电检测技术)等实际操作能力强,同时又懂得机械知识、机电控制知识、电子方面的知识的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机电专业原有的先理论后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尝试。笔者在此结合笔者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教材明显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抽象、内容多而繁,学生难于理解;二是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感觉不到实用性,与企业需求不能挂钩;三是内容有些过时。学生方面: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没毕业或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差等生,文化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上机电的专业课抽象,难于理解,对这些学生来说便如听“天书”,导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面,以前总是先集中上理论课,然后再集中实习,且偏重于理论课教学。学生实习操作机会少,理论课的内容结合不到实践中去,学生专业技能薄弱,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机电专业课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际很贴近,要求动手操作能力强,而理论课内容又异常枯燥难懂,理实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突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训、做中考的职业特色,在训练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教师先编制好授课进度计划、精心设计好授课方法及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把控教学的进度、正确评价分析等几个环节。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习,而实习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双提高。
理实一体化课程要在一体化教室上课,有2名教师授课,1名必须是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负素进行实践教学,另1名理论课教师主讲理论并辅导学生实践。2位教师配合,以实习为主线,结合现场的实物,适时地插入理论课内容,可设在课前集中讲授或实训过程中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使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相互融合,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的能力。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进行的。下面以《手工和机械的切削加工》理实一体化为例,简述理实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1.编写《手工和机器的切削加工》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以现有理论教材《钳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技术测量一章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与整合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时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本教材共2个模块:手工操作、机器的切削加工。共102学时,其中手工操作占60学时,机器的切削加工占42学时。每个模块又分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要完成一个“作品”,使学生有成就感,任务下又分一个个活动,若干个活动完成一个任务。
2.以任务、活动为载体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例如手工制作模块中的任务二:开瓶器的制作,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1)学习任务:设计并制作一种开瓶器,要求此开瓶器具有开酒瓶的实用功能外,还能挂在钥匙上作装饰用,造型美观独特。
(2)工作情境:先将学生分组,每组都通过上网查阅、讨论确定本组开瓶器的方案。通过每人完成一个开瓶器的制作,训练学生正确使用钳加工设备和工具的职业能力,从而对钳工的设备和工具进行认知,逐步识别并能规范使用常用工具及用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目标:能绘制零件草图;能在毛坯上利用划线工具画出加工界线;能安全使用常用工具(台钻、手锯、錾子)去除工件余料;能正确使用台虎钳夹紧工件;能识别锉刀的种类、规格及使用特点,并能正确选用锉刀加工不同轮廓形状;能正确使用砂纸对工件进行抛光;能对台虎钳、锉刀、台钻进行维护保养;能按要求清理现场;能遵守安全文明生产规范,并逐步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
(4)学习内容:能够绘制零件草图;掌握划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锉刀的种类、规格及使用特点;掌握正确抛光方法;掌握对台虎钳、锉刀、台钻的维护保养。
(5)教学组织形式:①教师先讲安全操作规程,并安排学习任务,明确加工要求。②学生以小组形式识读、讨论开瓶器加工图样,制订工作计划。③指导学生编制开瓶器制作方法及步骤。④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示范制作方法。 ⑤教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开瓶器的制作,可以小组内讨论,互相切磋。 ⑥学生小组内自检、互检开瓶器加工质量。 ⑦学生采用个人形式进行现场作品展示、经验介绍。 ⑧教师对开瓶器制作学习任务进行综合点评,并进行考核:理论部分以闭卷形式进行;操作部分先学生点评,教师参考给出得分。
(6)教学流程与活动:学习活动一,收集开瓶器资料(样式、材料、使用说明);学习活动二,整理资料,确定开瓶器样式并绘制图样;学习活动三,制定操作步骤,领取毛坯和工量具(领料划线);学习活动四,工作实施,制作开瓶器(排孔、錾削余料、锉削、抛光);学习活动五,工件总结与评价(质量分析)。
(7)评价内容与标准:①操作过程符合现场管理要求;②开瓶器制作图样识读,确定制作步骤和检测方案;③零件检测,进行质量分析,叙述误差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④制作零件的质量符合图样要求。
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由于实践操作具有趣味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把控好课堂,把理论知识适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关键词】高等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制” 探索与实践
文化创意产值的增速是传统服务业的近两倍,是传统制造业的4倍,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比如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要求。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行业占有文化创意产业很大份额,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使得相关的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蹿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研究及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关系着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是否能适应岗位职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领域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国民对设计形式的需求扩大,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也在增加,艺术设计类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艺术设计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上与方法上的差距,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对于以工学结合为主的艺术设计应用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德国等都已相当成熟,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我们应在这方面着力探索,以期规模化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起效的方式。
一、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发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将艺术教育同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发和拓展“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划分为诸多个工作室(如网络艺术设计工作室、室外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可选择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的教学特点,以各个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行教学内容模块与项目任务模块相结合的形式,教学项目模块的设置要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项目与课程的融合方式主要有“一项一课”“一项多课”和“多项一课”等形式,但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以课程体系的螺旋线为纲,以螺旋环为循环单元,充分体现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由于课时和学分等客观情况,螺旋环仅靠各门课程实现覆盖一个制作流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内容知识点就要承担连接“环”上的能力断裂带,保证能力结构的连续性与延续性,完成相对完整的制作流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的转变。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我们实行工作室小组制。由不同职称、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工作室小组,形成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实践,教师各尽其能、各显所长,不但弥补了单个教师往往学术方向单一、艺术与技术无法都精通的局限,又优化了教师的学术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动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并实施课程学分标准化。以“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岗位实训”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按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按专业方向强化定向培养;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除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外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一定比例。探索“3+1”的培养模式,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尽量与实际应用接轨。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
二、基于设计制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按设计行业企业对设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构建。以设计制作流程为导向,以设计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构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构筑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的新型立体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课堂与课外的界线、学校与社会的界线、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界线,进而将这些界线模糊化,通过“课堂——实验室——工作室——校内实习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课堂”的环节,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依据设计企业(行业)设计制作流程的特点与实际,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课程体系一旦构建,就要对课程进行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是以动画制作流程为逻辑起点。总体思路为一个“解构”和“重构”过程;从制作流程开始,然后回归到设计流程。具体路径为:首先,解构制作流程。深入动画企业广泛调研艺术设计制作流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梳理出内部逻辑构架;其次,升华设计流程。对归纳出的构架进行理论升华与重整,形成课程体系结构框架;最后,重构设计流程。依据课程体系框架,按照课程点布局,用项目内容建构不同学习阶段的三个艺术设计制作子流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个子流程共同演绎成为一个总设计流程所需的能力体系,最终形成立体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设计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不管是理论课的考试、考查,实践课的结业考核,还是大型作业、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均提出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双重要求。在考核内容中,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要有技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论文与作品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这就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修订完成相对稳定的适应学年学分制要求的培养方案,在重视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养成、训练的基础上,注重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能培养。该方案集中体现了“双系列、多模块”的特点。即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双系列交叉配置;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构建基础模块,确保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相同学分的多个方向模块,由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
三、“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操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增加现有实践实训基地接收顶岗训练学生的数量,细化顶岗实习方案等。同时积极与本地优秀的艺术设计企业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运行管理要尽力做好实践实习基地的训练管理,实习方面、经费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为“工作室制”工学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体制与制度保障。
实践实习基地运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而非以学科发展为本位,这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而非孤立无援,空穴来风;通过基地实践实习可以立体式、多循环地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螺旋式的培养,而非单线式培养,该方式以真情实境的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非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做好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工作人员的管控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以确保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实践实习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另外,通过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技能培训、合作教育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提高深度、扩大层面,形成校外实践实习管理与基地运行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工作室制”运行管理。艺术和技术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没有想象力的教育培养的是工匠,而没有动手能力的教育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拿作品说话”是新型传媒艺术人才的重要成才理念,它用能不能将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用于作品创作之中,并创作出优秀作品作为学生是否成才、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从而倡导以作品来反映教学效果。“拿作品说话”不但促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训练了艺术创意思维和作品制作水平,树立了牢固的实践意识并沉淀出过硬的能力,检验了学习效果。工作室以外的学生,在修完该工作室所开设的两门以上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最高级且考试成绩平均达到 80 分以上者,也可选择该工作室作为毕业设计的教学站点。
四、服务机制的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艺术设计类专业将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资格认证等各种社会服务,切实发挥专业的辐射功能。
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艺术设计专业将构建企业服务公共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相关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和技术服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服务。成立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中心,建成后的中心将提供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电脑软件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资质鉴定项目等服务;同时,继续保持100%“双证书”率的目标,并带动浙江省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相关院校与地区提供对口支援。艺术设计类专业将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进行对口支援。3年内,从本专业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进行短期支援,帮助这些学校进行网络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项目,并提供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援助。同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果推广到这些院校。
加强与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对口招生、教学合作、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中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为周边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将本区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到周边地区。
(注: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动画概论》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 实践 手绘创意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8-02
长期以来,我国脱胎于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而成型的艺术设计教育,走的依然是美术教育的老路,它缺乏对职业特点、设计意识以及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教育,而过分的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表现能力以及艺术原理的培养,由此而诞生出的人才,便与我国现代化与工业化的生产与生活出现了脱轨的现象。
1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特点决定实践要求,基于艺术设计在教学中穿插大量与社会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活动这一职业体现,因此,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地将艺术设计理论与社会生活加工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面对当今的社会形势,过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陈旧教学观念,明显已经不能再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学生需要摒弃学校与社会间存在围墙的传统思想观念,走出教室,进入工厂、工地等实习场所,真正面向社会,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舍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地构建实践实训的教学体系,用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形势,达到教育育人,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有用人才[1]。
2 如何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要在观念和认识上意识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过去的艺术设计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或者是方法上都相对比较保守,偏重的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却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及市场严重脱节。为了引起师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重视,学校方面可以采取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的方法或者让优秀毕业生以报告的形式,实现面对面交流艺术设计岗位需求以及形式走向等。学校需做好实践教学规划,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并明确专业实践是各专业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核心,而不仅仅只是实习任务。形成以专业基础、专业课题、总和实训以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互动性实践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对基础设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基础设计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手绘和手工造型表现能力,主要包含手绘创意表现能力、电脑软件设计表现和综合材料运用与创意能力三大方面,通过具象与抽象形态的思维表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多种材料的性能及工艺手段、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及规律、多种设计软件的运用等。为了让专业基础训练体现出它的基础专业性和时间快速性,需要对基础设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得专业基础训练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基石。
(3)要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设计的形式。去企业参观,从中选择选择有针对性的课题,利用自己所学的手绘设计表现、电脑设计表现以及商业广告设计和商品包装设计等技能,结合企业的企业形象、产品广告、商品包装以及相关课题的制作任务和设计方案,设计出一套满足企业背景与需求的课题,实现项目实施与实践教学两相结合的效果。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在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及印刷工艺课对学生进行企业调研和现场教学。
此外,学校还可在资金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设计大赛,以便开阔他们的眼界。
(4)要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大力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以让他们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譬如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上的设计活动、到企业从事一线设计员,以便让他们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下的设计原理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让他们在今后所要从事的设计行业中丰富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可以面向社会广泛联系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让他们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及生产流程等[2]。
(5)要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
一支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队伍是推广高职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学校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理论知识修养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青年艺术专业教师的培训,选派教师进入相关的企业去体验锻炼实践能力,以便让他们掌握艺术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并最终运用到教学中去。
此外,为了将艺术行业最新的知识信息传达给师生,学校方面还可以聘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专家或精英,让他们为艺术专业的师生授课讲学,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当然,选派教师进行市场调研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艺术行业的产品展览会,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
(6)为了给艺术设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艺术行业的联系。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相关行业密切联系的专利,其专业特性着重体现在它的应用实践上。因此,艺术教育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增强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相关行业的资源,加大与相关行业间的联系。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在教学的过程中,便与各大产品和汽车制造商广泛进行合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又为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均作出了不菲的贡献[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争取让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环节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又能根据企业工作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妥善的安排,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
(7)要实现高职技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还需在实验室、工作室方面着手。
为了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来检验他们理论学习的成效,学校方面可以加强实验室或手工制造工作室以及计算机数码制作室等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改造,如此,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习条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还要纵贯3年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均实现实验教学,系统地培养艺术学校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8)要实现高职技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尤为必要。在具有学科的专业技能和专业高度的同时,还要拥有复合宽厚的专业基础,这是高职艺术设设计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着重研究的是结构与人类使用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以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眼光来观看产品,核心便是要确定工业产品的形式属性[4]。
正是基于艺术设计的主旨核心,所以目前有许多的西方艺术设计学院开始采用具有前瞻意义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教学结构理念,让学生逐渐摆脱“自然人”的思考状态,并将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人这一新的思考状态引入他们的思想之中,培养他们的全面素养和创造能力,令他们成为能够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专业性艺术设计人才。
3 结语
如今,艺术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与国际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接轨,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同步,培养出拥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并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的构建,是我们不断探索和改革的新路,也是高职艺术学校为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宁.艺术设计构成基础教学刍议[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19.
[2] 尹乃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