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企业的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风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风险分析

第1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 ERP实施 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7-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只有顺应信息化潮流,实现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才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不少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引入ERP系统,该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变得规范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然而应该看到的是:虽然ERP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与之相伴而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企业只有正视ERP的风险存在,并针对各类风险构建有针对性的识别措施与应对策略,才能使企业享受到实施ERP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实施ERP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具体可以采取的防范对策。

1 企业实施ERP的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ERP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下面分别进行简述。

1.1 企业实施ERP外部风险分析

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外部风险,一般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因素,举例来讲,假如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短期内出现了变动,以及宏观经济周期进入暂时低谷,或者发生了其他的不可抗力事件,均会为起亚实施ERP造成来自外部的风险。由此可知,企业实施ERP时面对的外部风险是难以控制或者难以预测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通过科学分析和规划,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规避措施,是目前比较好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施ERP时,具体的外部风险可以包括: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忽然调整,使本来已经投入运行的信息系统的部分模块或者组件不再适合行业的技术要求或者管理要求;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遇到了国家经济周期中的低谷期,无法按期实现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ERP项目在建成并且投入实施时,由于外部的经济宏观条件发生比较大的变动,使企业的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难以具备充足的资金来进行ERP的实施等。

1.2 企业实施ERP内部风险分析

1.2.1 信息技术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首先包括ERP项目规划时所面临的风险。ERP对于企业来讲,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假若在工程筹备之初并未进行细致的规划,则项目进行期间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验收便缺乏一个评估测试的标准,ERP的实施便发生了潜在的风险。具体体现在:项目在筹划过程中没有确定的,可以追溯的目标;实施ERP的企业领导层没有对项目的最终量化目标取得明确的认同;项目没有结合ERP的部署规律而周期性、分阶段地进行,导致投运时间难以确定;项目具体功能模块与流程不清晰,难以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

ERP实施的信息技术风险还包括产品选型的风险。一般来讲,对这类产品进行选型,通常有两个类型,分别是自主研发定制以及成套软件购买。通常,由于企业实际情况的差别,往往会与软件公司合作,定制产品。这种方式同样有着难以避免风险:由于ERP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因此对产品设计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合格的人才数量有限,为产品日后的成功运营带来隐患;假如企业选择的是成套软件购买,则可能会遇到软件流程不能契合企业本身的某些工作流程,使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1.2.2 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带来的风险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其实施ERP的风险值往往与其目前的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基于ERP的管理模式属于先进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引入企业之后,势必会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一些传统企业,其管理模式的革新难以做到一蹴而就,如果企业目前的运行现状无法承受由于ERP所带来的革新,便会导致ERP的实施失败。

具体来讲,首先,不少企业在实施ERP时,业务流程的重组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某些企业由于历史的问题,人员冗杂,管理效率低下,流程模糊。这些企业的日常管理不是靠规则驱动,而是因袭了“人治”的管理方法,这些企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管理变革,这就会使ERP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和企业的实情差距过大而导致夭折。

1.2.3由于企业内部文化带来的风险

一个企业的ERP实施是否能够顺畅,与企业内部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ERP实施的进程之中,这种现代化管理色彩浓厚的模式如果与企业目前现有的文化相互抵触,便会为ERP的实施推广带来比较大的阻力。在国外,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发展到流程化和规则化,因此企业员工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借助于信息系统,并不涉及到较多的人际沟通,通过组织的扁平化和分散化实现了管理的高效。而在目前国内,由于“人治”色彩依旧浓厚,在某种程度上,员工之间的纽带不是“流程”而是“关系”。因此在实施ERP的过程中,这些员工往往并不依赖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传递,ERP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企业实施ERP的对策探讨

2.1 信息技术的风险对策

在企业的ERP项目上马伊始,企业应该意识到ERP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与软件开发方一起合作配合,发觉自身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作出结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实施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与价值。企业在筛选ERP服务商以及施工方时,应结合其具体需求,理性地确定ERP的实施范围以及具体架构的安排,结合企业各方面的特点与反馈情况吗,对现有ERP产品的流程提出要求,并对企业自身不符合规范的运作流程进行重组。

企业在对ERP产品进行选型时,应该严格结合企业自身在生产或者运营管理中的要求,首先为各种品类的ERP产品在一个划好的范围之内初步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注重的因素包括:ERP产品提供商的企业实力、服务水平、产品在兄弟单位的运行情况、产品的售后保证以及为未来发展所预留的可扩展性等。在对产品和厂商进行初步选择之后,再结合企业的管理特征进行下一步选择,在这个步骤中,则应注重ERP的实施周期长短、ERP产品在市场上的满意度、产品客户数目等。

2.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在我国,一部分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往往在发展中过于注重自身在短期之内的利益,对一些看得见的回报投入了许多关注,而ERP管理模式的特点则决定了它并非一种立竿见影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理论素养与管理搜决定了其实施ERP的远期收益。此外,我国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并未注重企业运营当中的数据管理,这些企业若想充分发挥ERP的效果,就应该首先为自身构建足够的数据基础。

因此,企业的ERP实施若想降低风险,增加成功率,就必须通过企业大力推行管理变革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更新与变革首先应该来自上层,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充分了解到ERP的重要性和益处,才能在决策时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从而为ERP在企业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还应意识到,成功实施ERP,势必会在企业的内部结构方面带来变化,进而引起传统管理流程和管理思想的变更,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在具备改革决心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管理变革,从而有助于ERP成功实施。

2.3 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ERP得到顺利推进的前提。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文化体系,通过探索和创新,在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发展模式,形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一系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些是企业的灵魂和宝贵财富,从而使企业全员均对ERP项目充满了信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ERP项目启动的时候,企业领导应该集合管理层,通过项目启动会议使员工意识到ERP的重要性以及为企业能够带来的潜在收益,同时使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企业对ERP的需求以及部署ERP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以分阶段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行ERP模式。通过定期总结试试效果,使全体员工能够在新型企业文化的氛围之下逐步理解ERP的内涵以及先进性,

3 结语

ERP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但是在我国的运用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许多应用模式还远未成熟,面临不少需要应对的风险。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对ERP风险的分析与应对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建,翟群.实施ERP战略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0):29-31.

[2] 周建,褚太国.实施ERP战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J].运筹与管理,2012(7):90-94.

[3] 卢新华.我国企业实施ERP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3-25.

第2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字:房地产;融资渠道;风险

一、企业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融资渠道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获取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由于整个国家的银根处于收缩的状态,给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同时,不完善的融资体系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不利于房地产企业长远的发展。促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银行贷款

由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及劳动政策的多样性,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了主要的资金来源通道。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使得银行资金流转于整个房产的运营过程,无论是在土地的储备、房地产的开发还是在销售环节,都有相应的银行资金参与。无论是前期的还款还是后期的资金自筹,银行的融资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因此,银行融资成为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来源。

(二)房地产信托

信托机构的出现使得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有了新的融资选择。房地产信托是以商业的依托组织为基本的连接模式,将汇聚到的资金用来进行房地产企业的收购或者融资。这种方式的出现符合市场的要求,是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很好补充。相比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这种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整体成本。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托企业也给了房地产企业大量的选择空间。

(三)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融资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使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进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安全性,这使得整个房地产企业的上市流程较为复杂和繁琐。在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不具备相关的上市资格,并且这种方式的出现具有较高的门槛,也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接受的。

(四)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相对于一般债券而言,这种融资方式可以以较大的安全性回收整个业务过程中的本金、利息及相应的收益等,在房地产企业中深受欢迎。从国外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债券融资是企业最常使用的模式,整个融资的额度远远超过旧有的股票融资。但是,这种方式在我国并不盛行,因为我国的房地产环境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国家政策面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政策限制,这就决定了整个市场的发行程序不健全,发行规模不大,相应的债券评级的缺失也给市场的不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担负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为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信用风险及相应的债务危机。为了拓宽整个房地产行业融资的渠道,建立健全的房地产的融资机制、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债券发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同时,可以以信用评级体系的方式增加信托产品的品种,建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从而完善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债券融资。

二、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无法改变的一个风险。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受到国家政策面的影响非常大。2012年年初,国家多次调整现有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整个银行的贷款发放力度有所下降,给购房者及房产类的开发商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容易出现异常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这会造成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破产局面。同时,由于整体的经济形势,企业的信用要求及相关的信贷政策都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影响。我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房地产企业有可能过渡到调整期。每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都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以一定的波动形式出现。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为4~5年。同时,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便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进行了5年的快速增长。因此,暂时不会进入一个相应的调整期,如果相关的数据表明进入了调整期,那么整体的商品房的销售必然会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整个资金的回笼时间增长,加大资金链的压力。

(二)税务风险

纳税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项责任与义务,外界税务环境发生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企业的利息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进行扣除,而股息不可以进行扣除,只可以从税后的利润中进行支付。因此,债务筹资及股权融资的两个环节使现有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出现较大的增长。如果企业出现相应的资金紧张,增大的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及相应的财务风险。如何对融资方式进行积极正确的选择是眼下房地产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经济风险

经济环境是企业发展所面对的一项重要因素。外部经济的迅速发展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且增长势头强劲,企业也会随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改变。如果整体的经济处于停滞的状态,房地产企业则会遇到相应的融资风险。同时,法律法规不健全也给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致命伤。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同时,海外企业的大量涌入也给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近几年涌入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有着充分的行业经验、相对先进的运作模式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保持充分的资金供给,才能提高自身的经营,使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世界的舞台上屹立不倒。

(四)银行渠道风险

房地产企业对银行高度依赖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由于房地产企业对整个市场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整个融资的形式缺乏一定的多样性,并且一旦企业发生任何的危机或风险,都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相应的影响。房地产企业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或忽视了对自有资金的存储及应用,而是过多地依赖于外借资金。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的情况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一些大型的海外基金及相应的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进程,加大了同业的竞争。然而,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依旧依赖盲目的投资和开发项目,忽略自身资金的积累,削弱了整体竞争力,窄化了资金的来源渠道。

(五)预警系统不全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因此要将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状况作为重要的融资风险防范对象,以提升整个企业的稳健经营程度。然而,我国的企业多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忽略了对风险的关注度。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一旦出现融资风险,便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资金链,甚至导致大型企业的破产,所以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对于房地产企业至关重要。

三、风险控制措施

(一)加强融资分析

融资分析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活动时,根据所需要的融资规模,进行相应的理性融资方式的选择。如果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活动较多,则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提高了整个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并增加更多、更重的债务。如果企业的筹资出现不足,则企业的运营及业务的开展便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在开展决策工作之前,应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规模进行相应的确认,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企业融资多元化

企业融资多元化是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风险规避的最好的方法。中国市场的特色导致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简单,其形成的市场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房地产企业相应的发展需求。融资多元化是任何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向上市融资、房地产信托及相应的债务融资等方式转变,提高其他融资方式的比例,打造多元化融资体系。

(三)优化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的优化可以从本质上降低整个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可以对内部的财务情况及运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体系架构,最大程度地提升整个融资资本的使用效率,减小资产的负债率,使整个企业的布局较为合理。企业的经营者除了直接优化资本的结构之外,也要多元化地拓宽融资渠道。

(四)建立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的建立是当前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风险控制的一种形式,即运用企业现有的管理资料、财力资源及相关的市场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进行相关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预警。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整个风险的预警设置相应的目标,保证整个管理对象的状态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范围。其次,量化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风险,以简化科学考察。再次,对整个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了解整个风险防范的思路。最后,根据社会对整个风险的偏好及资本运作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结论

当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规模竞争与差异化竞争的时代,房地产业也告别了开发就能赚钱的时代。持续有序发展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房地产企业必须立足长远,增强实力,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适度使用资本工具,与金融企业共同进行合规、适度的创新,为我国的房地产业融资创造更多的选择,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继华.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陈晓薇.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张莹.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9.

第3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跨国企业 经营现状 风险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10年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已达84.7万人,该数字在1997年仅为28.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71%;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同时在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317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569.73亿美元,比去年(2009年)的505.91亿美元增加了12.61%,其中中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 N R225强榜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对外承包工程(FEP)、直接对外投资(OFDI)、对外劳务合作(FLS)和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现阶段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现状模式。下面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

(一)对外承包工程(FEP)。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NR225强榜单;而1997年,我国仅有26家。在短短13年间,增加了近一倍的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中国公司2010年度海外总营业额为360亿美元,而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本届榜单,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569.73亿美元。1997年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4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额为22.48%。在过去的13年间,我国的国际承包市场正在一步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持续稳定增长。当然,在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共工程领域保持规模的情况下,也存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还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直接对外投资(OFDI)。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OFDI)在过去的13年中(1997-2010)有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投资流量再创新高,位居全球第五。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大关,对大洋洲和欧洲的存量增幅最大。同时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化程度较高而聚集度也相对较高。而到了2011 年时,中国OFDI净额已达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8.5%。总体来说,这几年中国OFDI呈现增长强势,并购领域较为集中,对主要经济体投资速度快等特点。

(三)对外劳务合作(FLS)。

在过去的13年间,中国的对外劳务(FLS)合作从1997的21.65亿美元到2010年的87.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1.34%。由于近年来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主要市场增长恢复较为明显,我国外派劳务将主要流向这些市场,成为这些项目开展主要劳动来源。但需提出的是,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劳动力短缺仍会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四)对外设计咨询(FDCS)。

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指为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等。截至到2008 年底, 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6.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 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一)治理风险。

企业治理风险与企业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息息相关,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跨国企业应当具有成熟的公司架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许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却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经营。

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注意企业治理环境的变化风险。环境变化风险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可分为外部治理风险、信息披露风险和内部治理风险。外部治理风险可能由于所在国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的行为所致;信息披露风险可能由于企业对信息揭示的不真实、不完善所致;而内部治理风险主要由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治理而产生。

企业对治理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中航油”事件、“中信泰富”事件归根结底是治理结构的问题。没有制度的权利就会带来腐败。公司组织混乱、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与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的不可预期的收支变化和难以预测的经营影响。在牙买加货币体系成立后,浮动汇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根据市场变动在合理水平范围内的浮动。但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汇率波动日益明显,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跨国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已成当务之急。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政治风险常常能左右企业的正常经营。西方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或干预中国企业的正常跨国经营。2010年美国以“美国国家安全高于个别企业收购利益”为由拒绝了华为收购3COM公司。2005年中石油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而没能成功收购优尼科公司。政治风险是企业跨国经营另一大障碍,这将极大影响我国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活动。

(四)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使企业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设想的背离,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深入理解其中的差异,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适当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经营面临的跨文化问题不容忽视,若不重视跨文化差异,跨国企业很容易走向失败的深渊。

参考文献:

[1]乔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3.

第4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字]风险;可控;不可控;分析;应对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受煤价高、电价低等因素影响,电力行业利润大量向其他行业转移,经济效益下滑,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主营业务亏损面扩大,经营发展形势很不乐观。尽管国家推出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但实施过程中电价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火电企业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明显增加。发电企业面临的不仅包括安全隐患风险,还有运营成本、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将严重制约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发电企业扭亏为盈,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分析发电企业风险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发电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发电企业风险分析

2.1.发电企业燃料管理风险

在实施煤电联动后,各发电公司由于所处位置及成本水平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将不同,发电公司在通过控制成本来消除煤价上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将更加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上升的成本,因此,燃料价格变动的风险是发电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煤价不同变化下,保持收益率不变时的上网电价

在资产收益率保持10%不变的情况下,当煤价分别上涨20元/吨,40元/吨,60元/吨,80元/吨,100元/吨时,测算火电厂所希望达到的电价。假定销售税金及附加仍然按照总销售收入的10%计算(因为在进项税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电价的上涨,销项税也增加),由煤价变动对电价的影响分析可知,标准煤煤价每上涨20元电价大约应上升8厘钱。

(2)上网电价不变下,煤价变化对电厂收益的影响

当上网电价不变时,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火电厂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燃料费用的增加,将会使销售税金及附加减少(燃料费作为一进项费可以抵扣,增值税按17%计算),同时由于利润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少交。分别测算煤价上涨20元/吨,40元/吨,80元/吨,160元/吨,300元/吨时,在上网电价不变的情况下,火电厂利润的变化情况(其他参数同上)。测试结果显示了煤价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上网电价取第8年的含税电价:0.33元/kWh,按KW计算,收入和利润指标单位取值都是元)。

我们发现,当煤价上涨160元/吨时,电厂仍然具有4.62%的资产收益率。由于本文在计算电厂的财务指标时,没有考虑电厂的资本构成情况。实际上,不同的电厂自有资本的比率不同,银行贷款利率和期限不同.如果年全资本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则电厂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但煤炭价格的上涨引起火电厂上网价格的调整对于各地电网公司的影响则视各地电网公司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2.发电企业投资决策风险

未来的活动或事件,其后果有多种可能,各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也不一样。由于企业对于将来的活动或事件一般不能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知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即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企业认识与估计之间的一种差距,即使企业可以事先辨识事件或活动的各种可能结果,但仍然不能准确确定或估计它们发生的概率。如果企业对活动预期的后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企业自然要想能否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或路线,把以后的活动做好,这样就会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发电企业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发电企业投资希望达到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如果没有实现,风险就发生了;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扩建电厂还是不扩建电厂;如果发电企业选择了扩建方案,能否保证电量上网。不同发电投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可以计算出损益值,通从而就可以分析风险存在的大小,继而进行投资决策。但由于发电企业投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以不作具体分析。

2.3.发电企业经济调度风险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其运行效率只要提高一点,其经济效益就非常客观,对于一个发电企业来说,根据机组的启停速度和启停成本、爬坡速率、最小技术出力、最小连续运行时间等技术指标,按照随时变化的负荷,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据国内外电力系统的测算,搞好机组经济调度,能节省煤耗或降低成本达总耗量的0.5%—1.5%,很大程度地提升了经济收益。

2.4.发电企业竞价上网风险

网厂分开后,发电侧准备实行竞价上网,报价高的机组面临报价失败不能上网发电的可能,就产生了竞价风险。竞价风险主要受发电成本、各机组出力以及电力需求总量的影响,其中发电成本又受燃料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水费等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关键指标分析精度不高,所以将其列为不可控风险,暂不作分析。

2.5.发电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来源主要有:企业家、多元化进入方式、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产业特点、财务能力等,其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企业家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

2)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下转122页)(上接112页)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入,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种进入方式,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整合和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的风险。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与风险正向相关。

4)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内的产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3.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发电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价后,我们发现风险主要存在于燃料管理、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竞价上网和多元化经营五个方面,其中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和多元化经营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而投资决策风险和竞价上网风险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自身特性等原因,属于不可控风险。

经上述分析研究,发电企业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找到相应对策去避免某些风险的存在,即便不能完全克服所有风险,也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严格控制成本;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准确预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电量,对没把握的投资做充分的可操作性分析之后再做决策;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充分考虑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和产业特点,不盲目决策和投资等。发电企业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经过分析及时找到对策才能够实现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喻文标.火电厂生产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2]丁伟,李星梅.电力市场中发电项目投资

风险研究,《现代电力》,2006年03期.

[3]樊铁钢,张勇传.电力市场中的不确定

性,《中国能源》,1999年10期.

[4]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

代价值,《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第5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88-02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的风险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产业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人事风险、文化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并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由于各种风险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是企业并购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由于负债和融资变化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由定价、融资和支付等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1]。

二、并购各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和评估方法不当导致目标企业定价过高。在计划决策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信息明显不对称,会导致并购企业在估值和定价谈判中处于不利局面。目标企业的定价是整个并购过程的核心,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基础。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同目标企业的性质、并购双方的态度、并购信息的获取和定价方法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可能会使并购企业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的纠纷、影响并购融资的安排和并购整合的进程。另外,通常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市盈率法、EVA法和重置成本法等等,各种方法都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和缺陷。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不当,会使得目标企业价值被明显高估,并购企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2008年7月,招商证券以63.2亿元(约每股130元)收购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8%的股权,大约付出了10倍溢价。由于对博时基金的估值不合理,让招商证券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

2.融资和支付风险。在交易执行阶段,企业在决定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时,可能会面临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融资策略不同而产生的与并购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2]。企业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债券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四种,如何合理利用内、外部的资金渠道按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到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能力不足及与股权稀释有关的资金使用风险,它与融资风险、债务风险有密切联系[1]。通常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现金支付是企业并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时也是对于企业资金筹措压力最大的方式。每种支付方式都有其特有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未来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好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现金支付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现金余额不足,而股票支付则可能会使得股权被稀释,并购企业的收益下降。TOM公司多次收购均以现金加股票、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而其新股的价格远远高于收购当时的股票价格,之后大批股票超过禁售期,维持股价必须通过收购,而“现金+股票”的收购方式使其股票面临不断增大的抛售压力,2003年公司陷入收购怪圈,风险越积越大。

3.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3],偿债风险则是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体现。如果并购后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而无法保证稳定的现金净流量和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持,便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资产面临流动性不足、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企业并购结束之后,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本、财务、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由于相关企业的经营理念、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运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整合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并购后的实际结果和预期收益可能会有很大差距,甚至产生背离而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都受到拖累。2005年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全球手机业务后一年巨额亏损8亿欧元,这与之前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后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是由于并购之后整合不利而陷入困境。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

1.事前做好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自身能力分析。在做出并购决策前,并购企业需要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获取充分的信息。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认真做好尽职调查,捕捉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5],避免财务和法律陷阱,综合运用估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价值。只有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定价,才能保证自己在谈判过程当中不会因出价过高而导致资金压力过大。同时,并购企业应该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业务范围、资金实力、人员配置和整合管理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知己知彼。2004年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虽说是因为广发的“反收购”而最终失败,但关键还是败在中信自身准备不足之上。而2008年招商证券收购博时基金成为笑柄,则是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估值不合理的具体体现。

2.合理选择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并购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的支付方式有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于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要考虑择优顺序。在企业并购中,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会造成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异[6],因此并购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以及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状况,合理选择并购的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混合支付方式[5],以满足并购双方的不同需求,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并购企业还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大型并购案例中的交易标的数额巨大,企业往往需要选择综合融资手段与支付方式。TOM公司因其多次使用的“股票+现金”收购方式使自己在2003年陷入了收购怪圈,风险累积而陷入被动局面。而2005年eBay收购Skype的41亿美元交易则选择了分期付款的方式,成功完成收购,其中前期先付13亿美元现金和13亿美元股票,后期再根据Skype公司的业绩支付15亿美元的报酬。

3.做好整合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企业并购之后整合工作做的不好,可能无法使企业集团产生预期的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互补,甚至产生规模不经济。德鲁克曾经说过:“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并购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购之后的整合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只有目标企业的资源与自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协同效应。对于那些流动性不好、变现能力差和收益低下的资产和业务,应该及时剥离;对于复杂冗余的机构以及占岗不干活的人员,应该及时裁减。而对于原有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人才,应该充分保留。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曾被视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典范,但由于双方在运营管理、品牌效应、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购之初预期的协同效应并未产生,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亏损。

4.增强管理层的并购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企业并购的决策权最终还是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可以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强烈风险意识的管理层能够制定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并购财务目标,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薄弱,可能会出现盲目并购的现象,再加上后续管理能力的欠缺,使得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对并购风险的预测预警也是建立风险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6]。只有从源头入手,真正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监测预警,才能将并购风险降到最小,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实施并购的最终目的。

第6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产生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向新经济领域渗透等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然而,企业并购带来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到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目标企业确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就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来合理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合理估价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因而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出现偏差,由此产生了估价风险。估价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信息分布的状况和质量。

(1)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使财务报告或资产评估本身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一旦不及时披露与重大事项相关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情况,势必造成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财务报表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或某个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报表数据基本上是以过去的交易及事项为基础。基于稳健性原则所计提的准备,其计提比例实际上也是历史的经验数据与税法规定的基础。这使得一些重要的或有事项(特别是或有损失)、期后事项往往被忽略或刻意隐瞒,这将直接干扰对企业的价值与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影响并购价格的确定,甚至给并购过程带来法律纠纷。

(3)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一些重要资源的价值及制度安排,如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人力资源定价模式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热点。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的影响。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银行等中介组织也未能在并购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获得并购资金,融资的方式是否影响企业的控制权,融资结构对并购企业负债结构和偿还能力的影响。比如,融资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结构等。在以债务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者提供机会。即使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价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3、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由于并购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实时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日常经营的风险。支付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二、识别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

1、杠杆分析法。是狭义上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杠杆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和资产负债率。

dfl=ebit/(ebit-i)

dfl指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的税息前利润(ebit)增长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长幅度。dfl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rla=l/a

rla:资产负债率;l:企业的全部负债;a:企业的全部资产

rla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rla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当rla大于50%,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反之,当小于50%时,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低;当rla接近100%水平时,说明企业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2、eps法。主要是衡量并购前后购买企业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属于广义上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eps=[(ebit-i)(1-t)]/q eps:企业每股收益;i:利息支出;t:加权所得税率;q:股票总数。

当并购之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时,说明企业并购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3、股权稀释法。主要比较并购前后原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属于广义上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rie=(q0+q1)/(q0+q1+q2)

rie:股权稀释率,反映企业原股东所控制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占总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的比率;q0:并购前企业的原股东所持有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1:并购时企业的原股东所增持的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2:并购时企业的新股东所持有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当并购前后的rie发生激烈变化,说明并购行为将给企业的原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的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rie小于50%,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高;反之,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低。

4、成本收益法。指比较并购的成本与收益水平,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rcr=c/r

rcr: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r:并购的预期收益,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c:并购的预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是不合理的。

5、现金存量法。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

rcca=c/ca

rca=c/a

rcca:现金流动资产率;rca:现金总资产率;c: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企业的流动资产;a:企业的总资产。并购后的rca和rca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越低。

6、模型分析法。指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的模型构建来总体判断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识别企业是否面临过高的财务风险。

cr=a0+a1x1+a2x2+a3x3+…+anxn+e

cr:财务风险水平;a0 、a1、a2、a3,…,an:系数值;x1、x2、

x3,,…,xn:各种财务风险因素;e:残差。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计一个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值(cro),当企业并购后预期cr大于cro,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很高,反之则较低。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改善获取信息的质量。财务会计报表是被并购企业所提供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取得详尽真实的财务会计报表是并购企业在对被并购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预期前的必要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它是现代企业并购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2、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我国企业并购中定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不同,主并企业收购目标企业所支付的价格也不同。因此,主并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此外,主并企业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3、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政府有关部门也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完善资本市场和建立各类投资银行、并购基金等,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第7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外包风险

一、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

1.外部环境风险

在当代企业可持续发展期间,财务会计外包工作的实施关系着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实践财务会计外包作业中,仍然存在着外部环境风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法律环境风险,即由于财务会计外包工作属于新型业务,因此,国际政策、国内政策、法律健全程度尚未达到标准,同时,行业规则仍未健全,因而,在信息安全、合作关系、外包服务质量、服务商等问题协调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科学指导,就此加大了财务会计外包风险。

第二,外包服务商风险,即在外包服务商选择过程中,如若服务商道德品质、信息沟通能力、经营失败风险应对能力等不符合财务会计外包工作要求,那么在与外包服务商签署合同后,风险发生概率将随之提升。

第三,外包合同执行风险,即在财务会计外包情景下,如若外包企业工作态度消极或者敷衍了事,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即公司偿债能力、服务水平、负债情况、资金周转、收入来源等一致的基础上,外包企业工作效率和外包合同执行效果将落后于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绩效,最终造成外包合同风险问题。

2.企业内部风险

在企业财务会计外包活动开展过程中内部风险问题的凸显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会计外包服务质量,如,在财务会计外包工作践行过程中,工作流程、员工职位发展、职能分配等将随之发生变化,而基于会计等部门工作内容、运作方式等的变革,部分员工将产生不公平心理,且在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时,对财务会计外包工作持有反对态度,最终造成员工抵制风险的产生,限制外包服务水平。此外,在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工作转移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专业技能、内部知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岗前培训意识,同时,尚未提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平台,继而促就财务会计在不了解会计相关制度和法则的基础上,无法适应财务会计外包运作环境,就此引发了人才危机。

二、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企业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问题,影响到了财务会计外包服务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科学性、灵活性、合理性,应注重结合外包风险,制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外包活动中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发生概率。而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遵从科学性原则,即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应确保数据来源、处理方法、指标设置、指标处理等的科学性、标准性,以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会计外包活动风险概率,避免由评价结果误差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亦应注重遵从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的设计应实现对风险特征的描绘,且因子来自于实际,具备简捷性、易操作性,易计算等特点,就此真实反映风险问题,达到高效性风险评估效果。

(2)评估流程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主要是由外包服务商、员工抵制、外包合同所造成,因而,在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实践评估过程中应注重设定四个评估环节,其一,是外部环境风险评估。其二,是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其三,是外包服务商风险评估。其四,是外包合同风险评估。而在外部环境风险评估期间,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真实性、可靠性,可将其分为政策法律环境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外包市场环境风险3个因素,就此实现对外部环境风险的真实判断。此外,在企业内部风险评估作业中,为了实现对外包风险问题的有效控制,应在风险评估时,由内部员工抵制、内部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外包服务商依赖程度、服务绩效监督效果等共同决定风险发生概率,对企业内部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控制。同时,在外包服务商风险问题分析过程中,应注重综合服务商选择风险、服务商道德风险、信息沟通风险、服务商经营失败等风险评估结果,最终通过风险信息的真实反映,削弱由财务会计外包风险所造成的经济侵害。

2.评价模型构建

在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建构评价模型,而在评价模型建构时,需导入“模糊集合”概念,即站在外部环境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外包服务商风险、外包合同风险等角度,对有关数据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运算评价结果,且真实反映风险发生概率,即模糊综合评价法需遵从建立评价因素集确定评价集评估和计算评价对象构建评价矩阵模糊综合评价对象综合评价结果的评价流程,如,当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用R来表示时,那么其因素集X可用X1、X2、X3、X4表示,继而待因素集{X1、X2、X3、X4}确定的基础上应参照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等级评价标准,评估各个风险因素,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如,在X1外部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应由政策法律环境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外包市场环境风险,即二级指标X5、X6、X7对单因素进行评价,且构建评价模型,最终真实反映风险评估结果。但在风险评估结果处理过程中,为了真实反映风险概率,需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判断风险评估信息,且选定数值最大者,编制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达到高质量财务会计外包状态。

3.案例分析

某房地产企业,成立于2002年,核心业务为房地产出租、房地产销售等,而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共有员工500人,其中,房地产销售人员共356人,而财务工作一直由6名专业财务人员负责,年收入可达到1.2亿元,但由于在财务审核过程中发现,公司内部仍然存在着房地产信息管理混乱、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纳税申报出错等问题,因此,为了打造经济循环的运作环境,决定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外包给外部财务公司,且拟定了财务会计活动外包合同。而在财务会计外包活动实践过程中,为了规避外包服务商、企业内部等所引起的风险问题,企业依据自身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特点,使用ERP软件重新规划了内部管理,且针对成本核算流程、财务工作岗位、财务工作职责等进行了界定。同时,该房地产企业内部为了进一步降低外包风险几率,采用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风险评价手段,并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风险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由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有关责任人等共同组成10人专家评审机构,对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环节进行监管,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评价、计算风险信息,最终经单因素评价信息统计、整理后发现,该企业隶属度最大值处于一般风险水平,因此,在外包服务商选择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于财务会计外包决策实施期间,针对外包需求、外包范围、外包预期收益等进行了明确界定,且在合格服务商选择的基础上,制定外包管理流程,最终在有章可循管理环境中,及时发现企业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问题,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三、结论

综上可知,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经济水平,因此,为了保持企业财务资金的循环,满足企业发展条件,应注重在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决策实施期间,做好风险评价工作,即确定评价目标、设计各项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就此通过风险评估工作,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工作现况,同时,对外包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控制,打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空间,并有效降低由外包风险所引起的经济损害。

参考文献:

[1]王瑾.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防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30(28):156-157.

第8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一、企业战略制定的风险及其防范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有条不紊的发展,往往要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发展规划、生产运营的计划等。然而由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企业的生产规模、所处的市场环境等各种因素,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略的定位不准确、所指定的战略不能分解、战略目标过大等各种风险,一旦战略制定出现偏差,对企业极有可能会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企业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至关重要。企业制定战略时要明确战略的思想和目的,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进行细致地分析,确定企业战略的宗旨,弄清战略的重点,制定好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合理地选取战略方案。其中,细致深入地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是正确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要及时地搜集和正确地把握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例如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关于产业发展和调整政策,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经济发展战略,潜在的市场竞争者,供货厂家的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等,明确企业的薄弱环节和优势环节。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又是一种模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战略执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战略执行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企业通过有效地执行战略,为企业建立了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使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虽然也有不少的企业制定了战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企业的预期目标没有实现。战略执行失败的原因又很多种,例如战略目标不明确,相关部门不知道从何下手;企业毅力不足,不少企业具有很好的思维、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思路等,由于缺乏将战略坚持落实的毅力,而导致了战略执行的失败;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等。执行是战略的基础,决定了战略由设计变为现实。在在战略执行的过程当中,要转变员工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确定的战略具有执行的基础,而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企业要召开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内部沟通会议,员工要畅所欲言,领导要答疑解惑,通过不断地沟通,为战略执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制定政策、年度目标、配置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等管理工作。只有坚定不移地执行才能够让战略得到实现,战略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企业战略控制的风险及其防范

战略控制是企业检查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情况,对企业实施战略后的企业绩效进行评价,通过与既定战略目标的分析比对,找出战略的差距,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纠正,使企业的战略能够实现。影响企业战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组织、能力、资源、市场、需求等因素,造成了企业战略控制的各种风险。例如战略实施的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各个部门与员工不知道战略方向正确与否;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发生了变化,战略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仍然按照以前的规划执行;目标没有实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等。实施战略控制可以分为制定效益标准、衡量实际效益、评价实际效益、权变计划和纠正措施四个步骤。在控制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做好预算和审计工作。为了更好地实施战略控制,可以采取事前控制及事中控制的控制方式。事前控制就是对策略的制定要进行严格审核,战略目标既容易分解,又容易执行;战略目标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目标没有过于远大。事中控制就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纠正偏差,适时调整战略,使企业的发展始终满足市场的要求,达到市场驾驭的目的。通过事前控制及事中控制,为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总结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高层次的一个管理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消除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参考文献:

[1]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科技资讯,2008(01)

第9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并购税收筹划 风险 防范分析

一、并购税收筹划的风险

并购税收筹划是在企业并购之前发生,而财税法规的时效性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该活动时须充分考虑风险存在。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市场”角度来阐述并购税收筹划过程中所面临风险。在企业并购税收筹划过程中所涉及市场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一)成本风险

纳税筹划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为税务筹划成本。很多税务筹划方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税务筹划成本。并购税务筹划实施方案的成本超过其收益,或所选方案收益减成本的差额非最大,都将影响税务筹划最终效果。

(二)政策法规风险

1.政策选择风险,即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筹划人对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引起的。

2.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政府的税收政策均具有不定期性,而其不定期性必将使得企业并购这一长期活动面临较大实施风险。

(三)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税收法规层次较多、立法技术欠缺、内容界定不清,甚至出现某些法规冲突,而税收筹划为实现纳税人利益又常在在税收法规规定性的边缘操作这就给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带来了较大操作风险。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不同环节相互协调,方能实现预期筹划效果。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若对税收法规把握度不够,看似可行的操作方案就极易在实施中失败,从而增加税收筹划的操作风险。

(四)经营风险

作为一种预期谋划行为,并购的税收筹划具有较强计划性和前瞻性。由于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不同税收政策进行选择的过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按所选税收政策类型操作。倘若并购后企业经营活动无法满足税收政策要求,导致经营活动无法按时进行,或并购实施中对企业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很可能丧失税收优惠条件,增加企业税负压力。

二、并购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分析

(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防控成本

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分析预期税收筹划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差额以期选出最优筹划方案的过程,通过这一方法来进行最优税收筹划方案决策对于有效降低并购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成本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法下,最佳税收筹划方案的选择依据是方案的“净收益”或 “收益成本比”。并购税务筹划方案会涉及诸多构成项目,而方案的实施最终将会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核算的长期有效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二)关注政策变化,预测政策造势变动,有效防控政策风险

要实现对并购税收筹划的政策风险的有效控制,把握国家政策是关键,包括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与此同时,还应尽可能的加强对政策变动预测。为此,企业应建立政策信息资源库,对适宜政策进行科学归类、系统整理、加强学习掌握,并适时跟踪其变化,使其灵活运用于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情况,适当调整筹划方案以保持政策适当灵活性。

(三)注重税收筹划方案的综合性、灵活性,防控操作风险、经营风险

从本质上讲,税收筹划的目标取决于由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这就使得税收筹划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综合策划,将其目标实现贯彻于企业并购以及经营战略全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仅仅定位于节税;应选择能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的分析仅仅是针对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所引起的“市场风险”所进行了分析。而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企业并购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市场的考验,同时还要经受政治、法律、道德等风险的挑战。如何更好的规避这一系列的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

[2]梁云凤.税务筹划实务:纳税人节税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3]葛维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资讯,2006,3.

[4]赵连志.税收筹划操作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7.

[5]李胜良.纳税人行为解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6]汤谷良.企业重组与改制的财务设计[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