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监理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关键成功要素,惠普公司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倡导下就尝试开展知识管理,下面结合表1对惠普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
识管理分析
er>建立了沟通专家、领导、员工的知识网络
同时,在进行了大量文献和实际案例分析基础上,“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与支持”、“组织文化”、“信息技术设施”、“培训学习”、“知识结构”、“绩效评价”,被公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3]。
3层次9要素
其中,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 在归纳了众多知识管理实践案例后,提出了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三层次九要素”[2],见表1。
键成功要素
促进了知识共享与转移。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知识共享与知识增值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下面以惠普公司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例,具体分析实施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成功要素。
键成功要素
相互提取和利用,大量孤立的数据、众多独立的系统为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带来阻碍,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在这些系统中,信息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信息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知识。
补偿机制不完善,对知识输出方的物质和精神补偿不到位,企业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和管理人员倾向于“守住江山”——“垄断知识、巩固岗位、守住优势”,而不愿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这样导致知识共享机制不完善。对于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在兼并收购以及进行本土化策略过程中,还必须克服企业文化“水土不服”与文化冲突现象导致的知识流失。
知识管理,企业内各部门将“自然”地进行知识分享,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实际上,成功的知识管理是知识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或者人力资源的问题”,知识管理必须在管“知识”和管“人”两方面都要同时取得成功。
此,在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系统迁移过程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比一般的信息系统(如ERP)系统要长。因此,期望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能快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践上看惠普公司,据英国电信PLC组织研究负责人Daniel Morehead调查,知识管理项目成功的比例不到50%——“不能说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项目完全失败,但这些项目没有最终达到规划时的最初目标。”总的来看,目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有以下主要的问题和困难。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管理项目,一大批知识管理的软件问世。美国此阶段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显性知识收集、储存、共享。欧洲和日本则把研究焦点放在知识的创造(包括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及知识资本的测度上。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知识管理进入全面纵深发展阶段,实践中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工程项目实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理论上对知识管理的实证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展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存储和知识创新等,成功实施知识系统工程对知识和人的管理不可偏废。
因此,人是知识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要素,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内以人为本的管理。
理则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是对知识的综合系统管理,重在实现知识的共享。
对人的管理。同时,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知识迁移模式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管理。
和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管理的内涵。
”,“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KMS)的手段,包括技术应用于技术创新”
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
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观点。
的内涵
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Socialization:群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融合;Internalization:内化)对于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博士在1965年所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管理概述
参考文献
[1]AlazmiM, ZairiM. Knowledge management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3, 14 (2) : 199 - 204.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3.
[3]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9(6):87-91.
[4]王众托.关于知识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 管理学报,2004(7):18-24.
[5]赵洋,胡峰.知识管理: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3):42-45.
[6]李灵稚.现代服务业知识管理能力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07.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发展
一、水利工程检测行业现状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运行机制相对落后
在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中,整体的运行机制较为落后,与检测行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检测行业的整体发展。
1.1 大部分的质量检测单位都设立在高等院校和科研事业单位,或者设立在质量监督机构中,在没有独立的检测权利,也不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在工程质量检测出现问题时,不会为其错误和虚假的信息承担责任,致使它的责任意识较弱。
1.2 有的检测系统,既承担了监督工作的职责,又能够参与监督活动的收费工作,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检测结果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使其结果产生误差,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的分配。
1.3 当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具有垄断性。很多检测机构都是按照隶属关系进行安排的而有些地方检测部门有特许经营的权利,从而在地方形成了垄断,具有地方保护的色彩,对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监管体系不健全
检测市场的不断发展,给检查机构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很多检测机构为了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会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手段承接项目,甚至有些项目的检测已经不再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有的检测机构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任意串改数据,导致检测报告不真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一个专业,系统的监管体系,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混乱,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整体发展。
3、技术薄弱,工程质量检测水平与现代化工厂建设的质量检测要求不相符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检测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质量检测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检测行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技术的落后,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设施上并不先进,致使整个体系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同时,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导致工程质量检测数据不够细致和精确。
二、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管力度
完善监督机构体系,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督力度,能够保证质量检测的公平公正和数据的准确性。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受到监督机构的监管,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有利的保证。在我国,水利工程的质量的监督要同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同时进行监督。而监督机构只用来实施监督职能,对参建的任何单位不负责任。
2、确定发展目标,制定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发展计划
每个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必须存优去劣,发挥自身的长处,保证质量检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检测项目的特殊性,与当地市场的检测机构达成协议,制定相应方案,慢慢开拓市场,在正确的时机进入当地的质量检测市场。另外,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素质较高的培训基地,为当地的水利工程输送专业的质量检测人才,确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优势地位。
3、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诚信是一个企业立足之本。当前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信用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检测机构是依赖于政府而存在的,对政府的监督部门执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其他的参与者产生影响。所以,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部门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操守,在履行权利的同时,要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检测结果。不能受到任何单位的干扰,做出公正,公平的结论,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4、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人才是影响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市场中水利检测行业缺少的就是专业的检测人员。所以,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企业必须重视检测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为质量检测机构不断输送专业性人才,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趋势。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就是通过工程质量检测部门来完成,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检测单位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正确履行其权利和义务,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岗位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架构 智能控制技术
0 引言
随着德国工业4.0技术的问世和《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过程控制技术,进入到各种过程行业(如化工,制药、造纸、环保等)中。目前浙江省过程控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自动化相关人才需求很大,企业希望得到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能拥有自动化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包括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人才需求的驱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变化,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在市场需求下,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对高职自动化类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本文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及专家指导,归纳出职业方向并分析现代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需求;其次,根据各个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改进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根据改进的岗位职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并构建有效合理的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1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1.1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岗位分析
为了确定本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对10余家企业、1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分析。由于就业岗位种类繁多且就业单位数目较大,因此,将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相关的职业分为4个职业方向,包括:过程控制方向、智能控制技术方向、仪器仪表检测与维修方向、自动化产品营销方向。通过职业方向,给出岗位技能需求。具体的专业定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过程控制类、智能控制、仪器仪表检测与维修行业有比较广泛的就业空间。为了提升过程控制行业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来提高产品供应和生产的效率。因此,为了适应先进科技和现代企业发展,对以往适应于传统生产过程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改进,加入了适合于现代智能控制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1.2 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工业过程自动化行业和岗位技能的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对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意见,给出了与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各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首先,根据这4个职业方向细分为4种岗位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岗位、仪表检测与维护岗位以及自动化设备营销岗位,再依据不同的岗位群,分别给出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
2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对改进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对原有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使得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文献[1]的课程体系架构上进行改进,新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改进后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不仅保留了原有课程体系架构的优点,也在原有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现将改进后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特点总结如下:
(1)整个课程体系架构由“职业方向”出发,确定对应的“岗位群”,再由“岗位群”生发出对应的岗位能力,包括:基本的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最后确立对应的课程体系。基本的素质能力由通识类课程和综合素质来体现,职业基础能力由专业基础课程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由职业理论课程、职业实践课程和技术服务课程共同完成。把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作为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载体。
(2)首次提出以“职业方向”来确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建立和设置要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发展。在众多工业自动化企业岗位中筛选归类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职业方向,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有清晰的概念,知道“要做什么”;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师明确地建立课程体系。因此,通过考察相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趋势,制定出了与其相适应的4 个职业方向,分别是:过程控制类、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类、仪器仪表检测与维护类以及技术经济类。
(3)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智能控制技术”类课程。目前,各大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王晓明在经济日报《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中提出,“智能制造”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现如今,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过程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离散制造行业的智能仓储和智能物流系统,工业现场的智能巡检系统,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于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需要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智能化,因此,为了适应现阶段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把“智能控制技术”作为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方向。要将与“智能控制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加入到课程体系架构中,并特别加入“小型智能工厂”作为“智能控制技术”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结构的深层调整,如何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工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困难职工帮扶是工会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一个有效载体。本文就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困难职工 原因分析 帮扶机制
随着社会的转型,改革的深入,企业职工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困难职工群体依然存在。企业工会如何更好地维护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充分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工会建立帮扶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困难员工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是从实际上解决职工困难,增强职工归属感的必要措施。
一、企业建立帮扶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工会是职工的家,同时也是困难职工帮扶的主责部门,建立互助互济、救急济困帮扶工作制度,既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又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一)建立实施帮扶救助制度,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企业帮扶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可以在帮扶困难职工群体方面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建立实施帮扶救助制度,是企业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慈溪虽然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但不免也存在不少职工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只有做好企业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工作,努力为这些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体现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三)建立实施帮扶救助制度,努力帮助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职工渡过难关,它不仅是在职工最困难最紧急的时候送上了企业的关心关爱,而且还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企业困难职工致困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呈现了明显不平衡情况。有的企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职工的经济收入获得了增长。有的企业处于转型变革期,经营困难,一些职工由于种种原因,面临失业、下岗,即使在岗职工有部分也处在收入低、生活困难的行列。
(一)自身原因。困难职工群体大多是一线最基层的职工或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术落后,干着苦、累、脏的活但收入却很低,由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被甩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
(二)家庭原因。困难职工家庭一般供养人口多、家庭负担重。一些职工家庭多在农村、几代同堂,仅靠该职工一人的工资养家糊口。工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还要负担家庭,生活负担极重。
(三)历史原因。困难职工群体有的是子承父业,和父辈在同一个行业里工作。一旦行业出现不景气,就容易造成整个家庭收入难以保证。因其自身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困难职工子女因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出现了上辈穷,下辈也穷的“遗传”现象。
(四)教育成本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特别是供养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至少在万元以上,职工本人无力负担,但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钱付学费,其家庭也就陷入了年年借、不见还的困境,导致家庭更加困难。而这些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因此面临就业困难或不理想的状态。
(五)婚姻破裂原因。由于部分职工经济收入少,对家庭的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企业中的单亲家庭增多也是不可避免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女职工单亲家庭生活困难,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六)生病原因。如果患了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一般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为了活命,职工家人想尽一切办法治病,结果家徒四壁,还背负了一屁股外债,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彻底陷入贫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天灾人祸原因。天灾人祸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导致职工快速坠入贫困的深渊。近年来,职工发生工伤意外、交通意外等意外事故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在事故中遭难的往往是家中的顶梁柱,人亡家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家还在,但已是风雨飘摇。这种临时而突发的灾难给职工带来的伤害和困难最大。
三、实施企业帮扶救助制度的途径
企业工会是行政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它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既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又是企业对职工关心关爱的体现。由工会组织牵头对因失业、疾病、工伤、子女上学或其它意外灾害致使个人及家庭暂时性陷入经济生活困境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就业、创业帮助和法律援助服务等帮扶措施是对社会保障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快速、有效、及时的特点。
(一)行政重视、工会牵头。建立和实施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部门是很难做好的,必须紧紧依靠行政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形成“行政全力支持、工会积极行动”的工作格局,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和救助。
(二)制度保障、形成长效。企业从制度上规定对困难职工帮扶,是实施帮扶救助的保障。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把帮扶救助落实到实处,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作保证。首先,帮扶救助工作要有具体内容。企业工会可利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等工作内容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来制定帮扶救助措施,对困难职工进行专项帮扶。其次,帮扶救助工作要有措施。要制定帮扶救助管理办法,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和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更新,以更详实动态的困难职工数据管理档案为依据,做到帮扶工作有制度、有标准、有程序、有规则、有条件。最后,帮扶救助工作要成体系。困难职工经各种程序审核后,应当通过具体的程序,把帮助送到困难职工手中。
(三)落实到位、真正帮扶。企业建立帮扶制度后,落实是关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加以落实:首先是充分利用国家的低保政策,使特困职工能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的生活保障待遇;其次是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一年四季送关怀”的“三送”活动;再次是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确保每一个困难职工子弟都能入学;四是推行“三联系”制度,即“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工会干部联系困难职工,专(兼)职女工干部联系困难单亲女职工”;五是切实兑现“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的承诺。只要将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了,就一定能够把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做好、做到位,企业的稳定发展就有了保证,和谐稳定的氛围会使职工更爱企业,更安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关键词: 工程监理;行业发展;困境及措施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监理行业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它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程监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事物的成长是伴随着曲折与困境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困境,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监理实施不全面。一般来讲,工程建设项目从招标到竣工完成,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实施工程监理,比如投资决策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等。但是,就目前我国工程监理实施的情况来看,一般只限于施工阶段。因此,这样的工程监理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宏观控制,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2、监理行业市场不规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行业快速发展起来,监理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规模比较小的监理企业。此外,随着监理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监理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工程监理的业务,比互相压价、拿回扣、攀关系等,监理行业的市场非常不规范,工程监理的效果非常低下,严重影响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3、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所谓监理人员,它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专门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其二,要持有监理上岗资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监理人员来讲,他们必须要求熟练掌握某一种专业技术,这样才能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理队伍中,存在很多的兼职人员,人员队伍的结构非常复杂,既有退休外聘人员,还有下岗编外人员;②很多监理人员并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人员队伍的素质非常复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行业在社会上的信誉。
二、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措施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思想下,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使监理行业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
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精神,通过相应法规明确定义工程监理行业作为工程咨询行业的性质,据此明确其职业权利、责任与义务三者的要求和限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与社会投资项目的区别,当工程
监理行业发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应当通过法规规定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同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必须委托监理,其规定的合理性根据在于政府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主体和当前体制下的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者的身份,有权对该范同内的建设投资项目规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以防止项目运作中具体的经营者可能的损害政府资产和围有资产的行为。淡化监理行业对社会投资主体和非社会投资项目具体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义务,必须明确行为者责任自负的原则,突出强调监理行业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以及积极、独立的职业行为准则。
2、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就目前情况来看,工程监理工作大多只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没有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工程监理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让监理工作覆盖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等,真正实现工程的“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就目前情况来看,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我国工程监理工程很难达到全过程监理目标。但是,在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施过程中,可以在充分考虑业主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还要促进监理工作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行职能分工,比如逐步实行设计监理制度、招投标监理制度等,提高工程监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成本,实现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改变监理行业的市场进入门槛机制,淡化监理行业的以企业资格条件为主的控制机制,
强调监理行业以专业人员个人资格条件为主的职业准入机制。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淡化监理行业市场招标中的监理费用财务竞争色彩。在次类评价机制建立并成熟后,通过一定的认证或特许资格机制,建立监理行业进入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的门槛。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项目巾根据客观条件积极提倡与国际项目管理体系接轨的委托管理服务模式。在国内监理行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首先引进委托困际上有良好声誉和业绩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或通过中外合作方式进行示范性运作。通过政府示范项目,组织国内的主要社会投资主体国内业绩相对较好的监理企业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操作模式。通过市场的逐渐认可,建立监理行业客观的服务费用社会期望。
建立工程监理行业面向监理专业人员的自律协会,并通过该协会系统科学地建立专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秘职业道德标准。组织相应的监理行业高级培训课程,对监理行业高级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职业继续教育,以形成监理行业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更新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内容。
4、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工程监理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因此,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业市场。第一,政府部门要重视工程监理行业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给其它的监理企业以威慑。此外,还要严禁地方保护主义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第二,确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三方关系,即监理、建设、施工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三个主要体系,三者密不可分。监理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它需要保障建设单位涉及到的各种管理任务,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合理控制施工单位。但是,监理单位可以不听从建设单位的指令。总之,要确保三方关系的独立工作,同时又能保障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监理行业的发展,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监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此外,全社会要加强监督,从而促使监理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提高监理服务水平,真正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工程建设的监理权,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行业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全面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为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谦,蒋卫平.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J].项目管理技术,2011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风险;责任保险
中图分类号:F80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75-02
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风险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地质体及灾害体复杂多变、隐蔽,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监理工程师所掌握的技术及资源可能不完全以及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客观上注定监理工程师面临着职业疏忽和失误所带来的多种职业风险。
1.行为风险。主要是由监理工程师的越权或失职行为带来的风险[1]。由于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很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而呈现不合理性,因此,需要对方案进行变更。如果监理工程师忽略由设计人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确认工程中某些涉及变更的内容,而利用自身的权力单方面指令承包商进行相应的作业,就是越权,若因此发生了工程损失,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任务重,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负责,采取旁站、巡视的方式对工程进行检查,确保安全施工。如果监理人员遗漏一些项目或疏忽了对一些工程环节的监督,因此而使工程留下隐患或造成损失,他就必须为此承担失职的责任。
2.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监理人员工作技能和技术资源。一方面,监理工作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技术服务,因此,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监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其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监理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地质环境的恶劣性、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监理面临着技术上的困难。对于某些需要专门进行检查、验收的关键环节或部位,监理工程师虽按规定进行了相应检查,其程序和方法也符合规定要求,但可能因工作技能不足并未发现本应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另一方面,防灾工程大多是隐蔽工程,而且工程质量问题的潜伏期很长,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这都有可能带来风险。
3.管理风险。从组织上说,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监理机构内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则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从人员管理上说,监理工程师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监理单位必须选派合适的总监和监理人员组成项目监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的监理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这增加了人员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此外,由于合同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信息传递不畅、监理单位弱势等原因造成的合同管理问题也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监理单位面临的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为无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勤奋努力,小心谨慎,也无论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如何高效合理,仍然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可见,它虽然是人为原因所致,但也与自然灾害等风险一样,有着存在的客观性、发生的偶然性等特征。有风险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损害赔偿原则及《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提供了监理单位过失责任赔偿的法律依据。《建筑法》第35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第10条规定:“委托方或承包方违反合同规定,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21条规定,“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因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投资巨大,与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一旦工程失败不仅导致建设资金使用的无效率,还可能对库区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给库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灾难,其责任涉及到的经济额度往往较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有损失就应该有救济,对于国家防灾资金的浪费,对于库区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需要得到弥补,这一资金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因此,监理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
2.监理单位有限的赔付能力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监理单位的赔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为1992年国家物价局和建设部共同制定的,其费率为工程概(预)算的0.6%—2.5%。这一取费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监理市场竞争激烈,压级压价行为大量存在,使工程监理单位难有积累,由建设工程监理责任引起的索赔可能会超出监理单位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2]。而我国监理单位通常并不是进行资本、资产运营的单位,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小,万一因监理责任造成重大事故,巨额索赔可能使监理单位面临破产,从而业主、投资人及其受害方等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无从谈起。
一方面是巨大的职业赔偿风险,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赔付能力,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就成为监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理论上讲,风险控制无非是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法。风险自留要求损失发生时投资主体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因而风险越大,对主体资金的要求越高。由于以上原因,监理单位自留风险可能性较小,因此,通过工程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和分散是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上分析,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把职业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对于监理单位的赔偿能力做出保障,已经成为防范监理职业责任风险,保证各方损失得到及时的救济,保障监理单位充分发挥三控两管一协调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建设工程监理责任保险是分散业主投资风险和监理单位自身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自2002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首份监理责任保险起,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已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为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推行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监理职业责任的界定。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指的是监理单位对自身的职业责任进行投保,一旦由于职业责任导致了业主或其他第三方的损失,其赔偿将由保险公司来承担[1]。能够投保的监理职业责任应是监理单位在从事监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失、错误或遗漏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委托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违反监理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合同对方或其他第三方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提供监理服务的监理单位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3]。
2.强制性原则。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责任保险不仅成为强制推行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建设主体各方普遍遵循的惯例准则。笔者以为,在三峡库区强制推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职业保险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从保险原理分析,责任保险的基本社会目标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理职业责任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开展,则工程监理单位有可能不愿投保,保险人则有可能拒绝承保。这就大大降低了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第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面临的风险大,承担的责任也大,为保证损失得到快速的救济,对监理单位提出投保职业责任险的要求,既是保证工程监理的作用得到发挥的需要,也是满足受损失方的利益得到及时补救的要求。第三,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对于工程强制保险的规定只见于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职工意外伤害险,对于其他工程保险并无强制性规定。而我国监理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筑工程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各方为了减小资金的支出,投保率普遍不高。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防范工程监理风险,有必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将“监理责任险”纳入招投标审查条件,明确要求只有已经投保此险的单位才可以投标,通过资格预审程序首先排除未投保的单位,使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落实。
3.被保险人。国外的职业责任保险多数以职业人士个人的名义购买,这是因为国外的监理咨询单位多为合伙制或个人所有制,通常不具备法人资格,以个人名义购买可增强职业人士的责任感,提高职业人士的执业信誉。而针对我国实际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现状,我们应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理由如下:
首先,监理服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我国的监理制度虽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但现行法律又规定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入一个监理单位才可以从事监理服务。而法律法规对总监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还不太健全,总监对现场监理机构的责、权、利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在目前监理工程师的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的保险费对于个人来说很难支付,个人还不具备投保的能力,总监事实上还不能成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所以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应该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其次,从合同角度来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监理单位是委托监理合同的受托方,是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当然应该成为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第三,监理单位的人员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监理单位临时雇用来的,流动性很大,不具有固定性,以个人作为被保险人,可能保险的费用、期限、责任都不好界定,只有以监理单位保险,才能保证保险的操作性,更有利于对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保护。
4.承保方式。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贯穿于工程各阶段,从勘查阶段到竣工验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但监理错误引起的损失索赔往往会滞后于监理任务的完成期,因此,保险事故发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这又是不确定的,有的也许一二年就发生了,而有的可能十几年也不发生,因此宜采取索赔式的承保方式[4]。对于监理单位来说,把保险的有效期提前到保险合同的有效期之前,适应了防灾工程的特性,有利于监理风险的转移,使监理把注意力集中于工程的监督管理上,而且这种连续投保方式,可以使监理得到一个基本的保障而又不至于支付太多的保险费,监理投保费用低。索赔式的保险费用比损失式的保险费用要节省50%左右[5],符合监理目前收费的现状,对于个别大型的防灾工程,上述保险若不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则可以通过项目责任保险追加投保额,这样可以使监理单位在作投保的选择时,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对于保险人来说,设置了一个宽限期,使其摆脱无期限的承保,发挥保险机构在化解风险中的作用。
5.赔偿限额。国际上通常的职业责任保险,一般采取限额赔偿,这也比较适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责任保险。因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尤其从地质体的不稳定来看,损失发生的概率极其大,即使地质体本身稳定,也可能因为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害。保险机构是作为风险分担的盈利主体存在的,如果一味地由其来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会导致保险危机,这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是很不利的。而限制其承担责任的数额,可以督促监理单位更加认真地进行监督管理,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并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若干问题[J].建设监理,2000,(3).
[2] 曹琳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分析[J].建设监理,2000,(6).
[4] 刘佳.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 谢锋,方东平,毕庶涛.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实施[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z1).
收稿日期:2012-04-23
关键词: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科院校和专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就是毕业设计的改革。在工程监理专业设计的改革过程中,训练和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建筑工程的能力是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关注和重视的。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都在沿用这个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对高职教育目标的培养具有深刻的认识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该专业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更好发展。
1毕业设计改革背景
该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培养施工技术员和监理员,学生应重点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能力和技能。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是进行房屋建筑及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主要是训练学生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能力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能力,这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业务规格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以上认识,在最后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取消传统的毕业设计,并以职业技能综合测评取代毕业设计答辩。改革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能力逐年明显提高,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好评。
2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改革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主要是将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取消了,只是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检验和训练,这样一来,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难度降低了很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还有就是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有效的统一了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也完善了该专业的毕业考核,科学合理的统一了专业规格和考核内容。最后能够促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专业能力掌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被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的教育特色能够完美的体现,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3职业能力(技能)实训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次业务培养的要求,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分为三个阶段,一共具有17周的时间。首先第一个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实训阶段,其的时间共需要5周,这个阶段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建筑制图能力和识别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建筑工程监理规划的设计实训阶段,共有2周的实践,这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立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的设计能力。这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的实训工作主要表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设计成绩和工程项目的规化设计成绩的评定。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筑施工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实训,这个过程共有10周的时间,主要的内容主要是训练毕业生的现场技术和现场监理工作,这个阶段有利于毕业生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施工监理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的实训完成之后,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评需要及时的进行,然后将第三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与前两个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进行相加处理,最后形成毕业生的最终成绩。
4职业技能综合测评
4.1测评组织。由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站工程师、建筑工程公司技术员及我系建工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A、B两个工作组。A组为建筑工程施工测评组,B组为建筑工程监理测评组。
4.2测评试题。试题侧重技能操作和能力测试,由专业教师及施工、监理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试题分为A、B两类。A类一建筑施工能力(技能)试题:包括技术员实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使用及检测等。B类一建设工程监理能力(技能),包括监理员实务、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等,题型为案例分析。
4.3测评程序。由工作组秘书组织学生依次到A、B测评组参加测评。被测试学生随机抽取试题,需抽取A类试题建筑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施工实务或管理各一题,抽取B类试题一道。抽取试题后(试题原则上不得更换),准备10~15分钟。然后学生对测评试题进行分析回答或现场操作,答题和操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各组评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现场打分,平均分作为学生该项成绩。
5成绩评定
最后综合成绩由建筑施工图设计、监理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综合测评等四部分成绩构成。
5.1建筑施工图设计成绩(15分)。根据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表现、施工图质量、运用理论知识的准确程度、设计说明书等综合评定。
5.2监理规划设计成绩(15分)。根据监理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训表现,以及监理规划设计的质量、规划的合理性等综合评定。
5.3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成绩(10分)。包括施工表现、实训日记、实训报告(总结)、答辩成绩。
5.4综合测评成绩(60分)。其中建筑工程测量20分,建筑施工内、外业管理实务20分,由学生抽取A类试题现场测评;建设工程监理能力(20分),由学生抽取B类试题现场测评。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是大势所趋,对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经过调查显示,各个建筑企业和公司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和健全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朝升.对工程监理人才问题的思考[J].建设监理,2015(8).
[2]黄云龙,刘大成.工程监理为农发项目保驾护航[J].当代农村财经,2014(9).
[3]韩玉英.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出路之我见[J].建设监理,1998(4).
[4]王家鼎.浅析工程监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高专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工程监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1988年开始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现已在全国普遍实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工程监理人才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目前工程监理教学,特别是工程监理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问题。工程监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工程监理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需重新调整。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开设的较晚,目前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部分院校是以工程技术专业加上几门监理专业课程,学生分不清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监理专业的区别,造成学生的专业定位思想混乱,从而影响了课程的学习,进而造成施工能力不足,管理与协调能力不精的尴尬局面,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强化施工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应用,与监理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以施工技术为主,实际上与建筑工程技术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工程监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践能力为手段,以工程管理及协调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定位。
2.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差,需加强培训。从目前高职院校工程监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高水平教师不多,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更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不能独立指导实训教学,因此,必须采取加强企业培训与实践锻炼的方式或者从企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兼职教师来解决。
3.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落后,实训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虽都具备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大多数实训设备的应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大部分是参观性的,对学生实训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训设备并不多,影响了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能结合工地的实习、实训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应采用建设高职院校自己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和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法来解决,以尽快尽早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问题。
4.专业教材水平有待突破。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工程监理教材,大多数没有体现工程监理专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相关知识不能有机渗透融合到一起,实践教材较少,并且缺乏系统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实训系统,也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与培养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结合市场情况,重新进行专业调研。工程建设监理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应该根据本地的工程监理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特点、必备能力进行市场调研,采用开展调研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进行知识结构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指导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的教学标准专家论证的技术路线,重新对工程监理专业进行定位,做到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和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按照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来进行。要面向职业,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为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相辅相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的内容要按“够用为度”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开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使工程监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紧贴监理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性,体现“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教育特色。
3.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规模、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都应符合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教学和实训深度融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按照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做到“集成、共享、开放”;要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达到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同时,要对原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施工现场的要求。以钢筋检测为例,传统的实训是教师提供试样,学生进行力学性能检测,以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为教学目的,改造后成为按照钢筋取样、外观质量判断、力学性能及冷弯性能检测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开发设计。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和管理研究,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企业要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学生要以员工的身份承担岗位工作,校企共同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提高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4.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与实训教材。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应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教材的编写应根据专业的定位与行业的发展要求,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学习情境。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建筑施工信息收集、方案编制、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质量验收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编写出培养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
四、结束语
高职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要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改革,重建课程体系,深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工程;监理问题;完善
1林业工程建设中的监理问题分析
1.1监理意识不强
通过对现阶段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实施现状来看,由于相关领导与施工队伍的监理意识不强,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工程效益上,忽视了林业工程的质量[1]。由于监理意识不强,一些林业部门未得到监理准入的相关审批权,且现有监理企业的资质、注册人员的资格等都是由国家的住建部门进行有机的管理与审核的,只有经过审核才可准入。此外,由于林业部门以及相关企业未取得足够的资质,使得林业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2],强化工程监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
1.2监理人才匮乏
林业工程的规模大,覆盖面积广,其所需要的人才资源相对较多,监理人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然而,当前监理人才呈现出相对匮乏的状态,监理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常常会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受到金钱与利益的蛊惑,致使监理人员的职业操守缺失,最终导致监理工作的实施质量下降。
1.3缺乏完善的监理机制
林业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使用相应的监理机制予以约束,利用制度来规范监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进而打造更为规范性的监理平台。然而,当前监理机制还相对匮乏,由于我国的监理水平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运行体制也在发生着骤然的变化,市场运行体系不够稳定,使得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监理工作中的差错层出不穷,制约着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在我国,营造林工程并未推行强制性的监理制度,注重营造林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应交由林业部门进行支配和验收,进而导致一系列质量隐患的滋生,一旦发现问题,则为时已晚,最终导致造林的成活率降低,误差大。
2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2.1及时更新林业工程监理意识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与建设,应注重监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推行,做好监理意识的有效更新,进而提高工程监理质量,为林业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前提。林业工程监理工作遵循专业性、社会性以及开放性的模式,强化林业监理工作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4]。因此,应加强政府的舆论制造与宣传教育,注重对工程监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与指导,强化林业主管部门、绿化工程部门等的监管意识,将此监管意识转变为管理职能,是提高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宣传媒体在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态势,政府部门应借助网络环境、广播、电视媒体等等进行全面的宣传,进而提高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林业监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实现对监理工作开展的有效宣传。
2.2强化工程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监理人员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与操作者,可见,监理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对监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独特的专业敏感性。因此,强化监理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目标,可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为了增强监理人员的专业性,应加强人才培训,就林业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栽种问题、自然环境以及林业基地的管理与养护等进行全面的控制,加强工程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林业监管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在聘用林业监理工程师时,工程师应具备专业性的执业资格证书,若无专业证书支持,不予以应用,为保证林业监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应确保持证上岗。
2.3制定更为完善的监理机制
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工程监理市场变得更为复杂,监理市场的秩序有待完善,市场总体呈现相对混乱的状态,使得林业工程的监理效果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应加强监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制定更为全面的监理制度,借助制度将监理的权责问题进行明确的划分,对林业工程建设、林业项目栽种、管理与养护等,都需要监理机制的有效支持,是林业工程建设实施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监理机制的规范性,以更好的适应林业经济的发展动态,应及时对林业建设监理的资质控制管理办法,及时遏制非职业性、资质不过关的企业进入到林业生态管理体系中,防止外行人进入林业工程监理工作的实施。同时,为了增强林业建设监理机制的规范性,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而实现林业生态类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在此方面,广州、重庆等省份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将监理人员或企业的监理资质评价权利交付到当地的林业部门进行负责,是保障当地林业工程监理质量的关键,实现了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的目的。
2.4实施监理部分的招投标计划
为了获取专业性、资质较高的监理单位,应选择更为规范、有效的选择方式,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优秀的监理单位,运用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而从竞争激烈的监理市场中选择优质的企业,是保证林业工程监理质量的重要前提。林业建设部门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严格遵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按照规范办理委托手续,从中选择资质符合的监理方。确定好监理方后,应强化对内部监理单位的有效约束,双方应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就林业工程监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监理问题进行列举,并就双方的责任进行划分,能借助合同来对监理单位进行约束与规范,进而增强监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进而达到提高林业工程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林业工程监理问题的有效分析,监理工作存在着意识薄弱的情况,监理人才相对匮乏,再加之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监理工作受限,监理质量大大下降。面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林业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视,强化林业工程监理队伍的合理化建设,制定完善、有效的监理制度,优化与完善林业工程监理的法律条文,成为当前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
作者:高贯超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政府科技局
参考文献:
[1]刘绍娟.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考[J].林业建设,2014,(6):33-36.
[2]王占维.浅谈林业工程监理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与地位[J].山西林业,2015,(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