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对风气建设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风气建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风气建设的认识

第1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地点:六号教学楼xxx

主持:班长 学习委员

与会老师:辅导员

与会班级:xx级市场营销本科2班(全体同学)

主要内容:

一、辅导员老师说明这次主题班会的目的与意义:

(1)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风的好坏对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因此,班主任要注意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一种教育因素。

(2)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尤其指学生对待课内课外学习的态度。它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从广义来说,学风则包括与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相关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还包括教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同时,还包括学校的学术风气和教师的治学态度,等等。学风的内涵是学校领导在树立治校理念、教师教学与治学和学生求学过程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它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取的学习精神、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等,还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二、班长主持班会正式开始:

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紧紧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班风、学风”、“班风、学风建设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建设优良的寝风、班风、学风”等开展主题发言和讨论。关于寝室建设,寝室长代表程洋、刘文博在发言中谈到:寝室建设是班风、学风建设的关键点,寝室应该建立起“寝室长负责制”,寝室卫生、寝室环境、寝室的学风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应建立符合我们班特色的寝室公约,班级工作应重视寝室长的作用发挥,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所有的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在寝室学风建设上起到表率作用。关于班级的日常管理,班长葛天爽通报了前四周班级的考勤状况后指出:班级管理是保障班风、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班级公约是制约班级的要素,每个人都要遵守并维护班级公约;严格执行班纪班规是保证全班学生团结向上、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本学期开始班级工作实施量化管理,严格执行考勤、晚归、寝室卫生、班级活动记载和通报制度;以后要发挥团队建设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以这些团队来带动十本2班的学习风气。女生代表李敏同学在发言中指出:女生在考勤方面做的比男生要好,一直都做到不迟到,不旷课,希望全班能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三、同学们自由发言,现总结如下:

(一) 高度重视,早抓早管。

班风的好坏对一个班集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身体力行去培养良好的班风,尤其是在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要思考建立怎样的班风并运筹和设计如何起步,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下去。假如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待班级内某些不正的风气得以形成,再去纠正它、改变它,再去重塑新的风气,就会相当困难或事倍功半。因此,抓班风建设宜早不宜迟。

(二) 全员发动,形成共识。

一个班到底要树立什么样的风气,应是一个动员全体学生,统一认识的过程。一般做法是:首先,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一个主题明确的班会。其次,班会形式要新颖、活泼,师生共同讨论,民主确定班风标准。讨论越充分,认识越深刻,越有自觉性,这是培养班风的起点。班风标准确定后,由班主任、学生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和任课老师、学校政教处、团委取得联系,以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和指导。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三) 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班主任在抓班风建设时,必须留心发现积极分子,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一个一职,分配一定的工作,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威信,形成核心。平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积极分子实行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对积极分子和要求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建设良好的班风作出贡献。

四、接着学习委员进行了总结讲话。

第2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风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20-02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书育人、考试风气以及宿舍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加强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建设对各高校来说始终是应该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 高校人才培养中影响因素的内涵及作用分析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沉淀,是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把师生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可以促使师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一种风气氛围,也是一种群体行为。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学风还可以内化为向上的精神动力,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

教风即教师的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教风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良好的教风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良好的教风可以带动学生的学风,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考风即考试的风气,是指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者对待考试的态度和对待人才质量标准的态度。考风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反映,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考风可以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人才观念等“学风”向积极、主动、向上的方面转变,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等“教风”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1]。

舍风即宿舍的风气,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学生彼此之间在文化教育、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相互接纳,由一定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状态[2]。舍风是校风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在学生宿舍的直接体现。良好的舍风有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融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推动整体校风学风的建设与发展。

2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各种因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在校风建设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对校风建设的重点难点认识不清,建设措施落实不力,建设合力尚未形成等;在学风建设上,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成长目标不确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作业抄袭现象普遍存在,沉溺于恋爱、网游而荒废学业等;在教风建设上,部分老师表现出了教风不够严厉,师德不够崇高,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在考风建设上,考试作弊行为较为严重,存在代考、夹带、抄袭、传递、偷看、发送手机短信等现象;在舍风建设上,对舍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相关机制和队伍的建设力度仍比较薄弱、具体的措施和活动的实效性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解决。

3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对策

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五个重要因素,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因此,高校需要把这五“风”作为一体来进行建设,充分形成工作合力,即“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校风建设是根本,学风建设是核心,教风建设是关键,考风建设是保证,舍风建设是基础。

校风建设是根本。加强校风建设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兴趣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文化活动,邀请本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主讲,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演讲,传授各学科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组织各种专题学术讨论会、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外语角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还要支持、指导学生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书法讲座及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于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3]

学风建设是核心。加强学风建设要明确高校的育人方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主动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努力。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强烈的紧迫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风建设中;要以制度建设为手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学生考评激励办法、文明班级创建等制度,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加大对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与投入,使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的竞赛中赢得荣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学风建设中还要高度重视入学教育,通过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本专业的学术及实践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这些会对学风建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风建设是关键。加强教风建设重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要从敬业(社会责任)、勤业(治学态度)、创业(创新精神)、乐业(道德情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加强,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倡导忠诚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长的表率、人生的楷模,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广大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培训机会不断地学习,扎实基本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接受最新科技成果、完善知识结构;要通过走访、调研,借鉴其他高校的讲授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还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风建设是保证。没有好的考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没有好的学风,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考前动员、案例教育、成本分析教育等,增强学生严守纪律、努力成才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要加强对考试的管理监督,通过严肃考场纪律、加强考场座位安排、严格评分标准,建立完善的命题、监考、阅卷等管理制度,对违反考纪的学生,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要积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加大计算机随机考试、撰写课程论文、或者开卷考试的力度,从技术上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难度,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舍风建设是基础。舍风是校风学风的微型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加强舍风建设,首要是转变高校管理者对舍风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其次是要保证学生在舍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各种学生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要加强宿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威望、责任心强的宿舍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包括辅导员、学业导师(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学生骨干等;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舍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团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还要以创建优良学风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的宿舍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宿舍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又从整体上互为补充,五者必须融为一体。创建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坚持以校风建设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教风建设为关键、以考风建设为保证、以舍风建设为基础,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常抓不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伟.从高校考风、学风、教风建设看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6-28.

[2] 丛培宇.浅谈大学生宿舍舍风建设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2.

[3] 陈冀南.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3-86.

第3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八荣八耻”是2006年3月4日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代表时,就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八荣八耻”在两会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乃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生动体现,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倡导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同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4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风气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体现着社会成员的整体面貌,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首先,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经济进步的加速器。根据唯物史观,经济是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能够不断增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的品种、规格,提高其质量,扩大其应用范围,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提升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凝聚社会成员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其次,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政治文明的助推力。政治文明作为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的进步形态,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环境。它要求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同时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观念。

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减少政治越轨行为,有效遏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利益矛盾,促进政治清明。良好的社会风气还可以提高社会成员政治参与和监督的自觉度,使社会政治系统更为健康。再次,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化繁荣的标志杆。文化繁荣是人民生活进步的内在要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意味着人的心理、思维、伦理道德和信仰理想等步入现代文明所要求的理性,形成对发展的精神支持,具体表现为对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的认同及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为预定的总目标而尽力。社会成员一般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并以此为依据从事社会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反对、抵制和打击对立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渗透行为,防范社会基本文化倾向被侵蚀,促进社会文化事业。最后,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从现实和长远意义上看,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由于受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双重交织的影响而存在着比较深的交往障碍,人身之间的不平等、淡漠、隔阂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社会风气有待改善。提倡建设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正是立足于要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种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促使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风气好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风气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社会风气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内在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在建设。同志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一定的荣辱观是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善恶不分,对错不辨,究其实质乃是代表着一种错误的甚至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调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从深层次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形成一种稳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我们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一种肯认科学、发展至上的新型社会风气。科学发展同时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重视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的荣辱观能使社会成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社会发展中不必要的代价,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良好的社会风气呼唤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如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平等精神、竞争精神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解决好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时代性课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风气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通过道德和制度双向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推动社会风气建设,需要从道德和制度两个大的方面双管齐下,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让党员领导干部起带头作用,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道德的永恒主题。道德手段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非强制性、广泛性、低成本性上,主要通过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等非强制性力量来起作用,其效果可能是内化的、潜在的、长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系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推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氛围。社会和谐实际上就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有序性,即社会主体、社会活动、社会行为在社会规范体系内融洽协调。诸多社会问题产生或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源还是在于制度不完善。当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条文完善而合理时,人为因素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大为减少,形成可供遵循的社会规则体系,使人们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5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尊老敬老;弘扬;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203-01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尊老敬老风气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人群中对待老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时尚的综合表现。属于道德范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虽没有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但人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都是认同的,具有不可忽视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动中,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尊老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和现实始终是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在社会发展中,不能只注重今天,而不要昨天。昨天是老一代甚至几代人创造的。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老一代人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哪有革命的成功!如果没有老一代人的艰苦劳动,哪有今天的辉煌!昨天,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过程;历史,是人类挥之不去的记忆。老人,是昨天的主人、今天的见证人,也是明天的参与者。不尊敬他们,便是不尊重历史。

其次,老人不是负担,而是宝贵财富。老人有着一生酸甜苦辣的亲身体验,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的有各种专长,有的还有卓越功勋和光荣的历史等等,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无字之书。他们仍然是现实的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稳定社会的基石。

第三,尊老敬老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人之本。人生谁无年老时,尊老敬老千古事!长辈抚育子女长大成人,晚辈孝敬老人养老送终。乃天经地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小羊还有跪乳之恩,何况人乎!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不孝,又怎能真正地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又怎能为自己祖国的繁荣去尽心尽力?

二、弘扬尊老敬老社会风气正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的老年工作中,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两项待遇,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社会从上到下尊老敬老的形势是好的。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尊老敬老风气也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主要表现有:

1、舆论导向功能弱化。尊老敬老风气是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舆论的力量迫使人们去遵循、执行,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功能。对于传统中优良、正确的东西,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风气,成年子女在婚事上大讲排场、比阔气让父母负责费用,老年人生前孤独,死后却有子女大宴宾客等现象比比皆是,社会舆论的规范功能却显得软弱无力。

2、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人总是注重物质的作用,而尊老敬老是属于精神建设的范畴。在享乐主义有所抬头的观念变革中,健康的敬老风气也受到影响,对老人的敬不敬从有钱有权出发,有钱、有权的就敬,无钱、无权、无用处的则敬而远之。

3、社会道德的衰退。道德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上有很多东西靠道德来维持,有些地方法律是无能为力的,但他在道德上要受到指责。

三、弘扬尊老敬老美德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对当前尊老风气中出现的一些消极滑坡现象,应该正确认识努力消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一项造福社会、有益后人的光荣事业,也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强长期有效的舆论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1、重认识更重视实践。对于尊老敬老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家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在实践中虽兑现了不少,但也有因种种原因并不理想。1997年12月以来,山东省人民政府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主要是为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和各种集资,为老年人医疗保健提供优先服务;老年人逛公园免购门票,进入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场所一律半价;在火车站、汽车站优先购票、进站,设置专用座席,对涉老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理,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分割提讼,可以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这些举措的意图是好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某些地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可见现在的问题,不是认识不到,而是缺乏扎实的实践。

2、重舆论更重视导向。社会舆论的力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握舆论的导向。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既要看到我国当前国民素质并不高,且有众多人口步入老龄化,又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又有新的特点,面临的是复杂问题,要改善尊老敬老风气,既不能急躁冒进,将问题看得很容易,也不能因一点问题而大惊小怪。应采取倾斜的手段,利用会议、广播、增设报刊杂志专栏等宣传工具,广造舆论,加强宣传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老年工作方针政策,宣传《老年法》,宣传社会上尊老敬老先进事迹,提高全体公民的敬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风气。

第6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医学;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00-01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践。它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规律。高校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面貌,是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的综合表现。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的声誉之本,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本文所指的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一、民办医学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而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动力,是导致学风恶化的根本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精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考试不及格等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自从踏入大学校门,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目的不纯,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混文凭,学习茫然,完全是机械的应付考试。对于民办高职医学院校的来说,由于学生基础薄弱以及学生入学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

(二)学校因素

民办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招生和安全稳定永远是第一,教学便处于从属地位。学校管理中心的偏移,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不重视教育教学和学风建设,所以大大影响良好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多方面教育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需要学校各个系统及部门共同支持。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学风建设的整体效果,如:学校各部门对学风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规划;各院系各自规划多,整体协调少,缺乏沟通;针对学生的教育动员多,教师作用发挥少。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缺乏了吸引力,同时,会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等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诸如“利益分配不公”、“知识贬值”、“权力至上”、“读书无用”等,让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态,学与不学一个样,所以学习没动力,这样的状况,何谈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职医学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学生自己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上,想在什么专业上发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应该是学生自己定位好的,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有这种明确的定位并不太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做一个认同。学生在认同自身的基础上,规划自己在校几年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通过让每个学生在入学时就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每个阶段各有一个主题和目标,让他们从现在开始就为将来做好准备,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计划,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考核,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转变观念,加大管理力度

学校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严治教。学校及各系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定期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督导。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的领导班子要转变以往招生、稳定为第一位的思维观念,树立长远利益目标,把学风建设、教学质量提高到第一位,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良好人才,让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招生越来越好,生源质量越来越高,学风越来越浓,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会越来越高。同时学校要严格考试制度,以考风促学风。

(三)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不良风气

第7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我认为要抓好学校的校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对于校风学风建设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大事,学校的领导、全体教职工和广大青年学生,应形成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件长远的、根本的、重要的大事来抓的共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有一部分人往往过多的过重的注意社会风气对校风学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对校风学风建设中客观上的难度产生种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因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要不要当成大事来抓、该不该抓、能不能抓好等问题的认识上,还不那么一致。相当一部分人在主观认识上或客观行动上,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这一全局性的工作看成是局部性的工作;把面向全体、体现全局的工作看成是某几个部门的单一性任务,或仅仅限于学生这一方面的事。这就影响和妨碍全体动员、全员动手来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端正教风,教书育人。良好的教风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治标治本都要靠教师。在建设优良校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端正教风来带动学风,整顿学风首先要整顿教风。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课,提倡、鼓励、推动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作风的转变,教风的端正,必然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在抓教师的教风、教学水平和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抓学生的学风。抓学风是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管理”和“引导”的关系,校主管部门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第8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1、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商贸流通发展指导的问题。我们制定《忠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代县政府起草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召开了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工作会,出台相关大力发展三产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忠县经济大发展。

2、关于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我们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问题,切实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如依法公开拍卖了忠县糖酒公司,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妥善处理雷金华(原生资公司)要求将其个人住院医疗费纳入改制成本的要求,及时息访;及时召集原县医药公司负责人筹集资金,于XX年9月20日前支付了部分职工的安置费、抚恤金等,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社会各届反映情况的整改情况。根据社会评价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我委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班子成员会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研究制订了整改措施1、关于反映“部门配合工作差”的问题。一是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交流经验、互通情况,进一步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二是对我委的行政许可职能进行认真梳理,使相关人员熟悉审批程序、审批内容、执法程序、执法内容;三是请县法制科对我委从事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2、关于反映的“对洋洋百货管理不力,出现堵道”的问题。一是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困难;二是协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协调劳动、就业、工商等相关部门,指导企业职工完备相关手续,提高职工的法律法规和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加强对企业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把企业的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之中,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营造和谐社会。

第9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上看,学乃学习、模仿;风乃风气、风尚。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风是一种风气、一种觉悟、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辐射与规范功能。[1]学风是学校各部门合力打造的、师生员工长期为之努力而形成的、适应教与学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习状态、治学传统和文化氛围。它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学风的作用是无形的,但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学风建设具有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建设载体的多样性和建设效果的滞后性。

优良的学风既能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同时也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措施不够得力,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二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虽然都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因为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市场经济对教师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对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的引导等诸多方面导致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容乐观,学风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

学生方面:现在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风不振”和“学风不正”的现象。一些学生懒于学习,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高;有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为考试而学、为找工作而学,在纷繁的竞争中滋长了妒忌和消极应对心态,缺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学习心态浮躁,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

教师方面:一是师德滑坡,个别教师缺乏责任意识,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身在校内,心在市场;二是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地方高校多数是由其他中等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不少教师缺少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课堂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激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方面:师生比例失调,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跟不上时展步伐,“学了用不上,还不如不学”的错误观念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度不够,虽然规章制度的建设做得相对比较到位,但是执行乏力,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三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一般可将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涵认识偏颇,学风建设价值取向旁移

汉典对“学风”的定义是一所学校的风气,集体的品行。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广义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学术之风,即学校的办学之风,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仅限于狭义的学风,片面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与其它系统的人无关。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少地方高校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片面追求课堂高出勤率、高考研率、高过级率等,却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经济结构转型,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没能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各高校按照事先制定好培养计划、设置好课程体系的预设模式来培养学生,很多与社会科学、尖端科学、边缘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难能学有所有,学以致用,使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教育监管脱节,制度管理执行力不到位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已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初步形成了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体系,但由于学风建设渗透于学校党建、行政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的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职能不一,沟通不够,监管脱节,致使多数制度都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层面上,很少落到实处或实效甚微。加上有的行为规范内容空乏,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考核管理办法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多数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学风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4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渗透到高校中来;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周边环境复杂,另外由于就业难问题而出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盛行,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

从上面的因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直接因素;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和社会就业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风气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根本的因素。由此观之,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新时期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创新与开拓路径

地方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地方高校持续发展,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走出认识误区,切实增强学风建设实效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重对象来考虑。纵观各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不难发现,许多高校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走出学风建设的误区。一是因为学风建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有的领导对其重视不够,不愿花精力来抓学风建设。二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职能定位不同,教师队伍和教辅队伍往往缺乏沟通配合,形同陌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系统人员与教学系统人员之间相互推诿,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作服务体系,各有各的利益诉求,最终,两者没有互相借力,形成合力,反而在一些方面互相耗力。[2]三是对学风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单靠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单打独闯,而忽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需要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深入扎实地抓好学风建设,应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加强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解决学风建设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它却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奋斗目标。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就缺乏思想上的指导和号召力。地方高校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才的方向,以“中国梦”激励大学生人生志向追求,让学生的自觉、自尊、自律、自强、自主、自立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地方高校要以学分制建设为抓手,强化管理,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学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使学生将教育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动机和意识,并且外化为产生良好结果的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使学习化为自觉行为并由个体行为逐渐形成集体风气,进而促进整体优良学风的全面形成。

3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风的优劣不仅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目标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对整个学校的学风产生直接的影响。优良的教风是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活水源头。[3]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质,塑造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网络,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主动了解和吸纳学科前沿成果,扩大学生接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过硬的专业水准吸引学生。

以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环境为宗旨的教风建设,对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诱因。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4]教师要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品格、整齐的仪表、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知识构架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4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各职能部门执行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教学秩序,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建设优良学风,必须靠一整套与学风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而且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创新学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各地方高校虽然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学风却未见根本的好转,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够,该管的没管,该抓的没抓。学校要强化各执行部门和执行者对制度落实的认识,提升执行力度,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的同时,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或不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地方高校要坚持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使教师的治学态度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促使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安于教学;同时,完善与改进学生学业考核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共同借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5优化课程设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一种合乎高校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使高校具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能促进良好办学环境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能力方向、知识结构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路子,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面,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坚持以“因材施教”为主线,并辅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好,学有所乐。

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校的办学基础,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竟争市场站稳脚跟,立于不败。

学风作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校内各战线、各部门协力配合,齐抓共管,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服务护学风,以环境育学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只有这样,地方高校的学风才会有明显好转,学风建设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论高校学风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8):1-6.

[2]覃川.关于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0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