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第1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李向宾(1975-),男,河南洛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讲师;陆道纲(1965-),男,

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28-02

为适应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新格局,高等学校需以崭新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技术变革。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世界各国都对其高等工程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1]

2005年,美国工程院发表了《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其中描述了对未来工程师的期望与其关键特征,为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项战略设计,提供了顺应未来需求的变革途径和具体措施。[2]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向工程实践的回归,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发动了“回归工程运动”,特别强调实践训练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其另一大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通识化。通过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学生普及工程教育以及保持工程实践的活力,通过宽泛工程教育扩大学生职业选择范围并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工程教育更加通识化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3]欧盟和欧洲各国同样也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其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采用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今后若干年内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划分为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两类。TU/TH属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对象为偏重理论的大学文凭工程师,学制一般5年左右,培养过程偏重于科学与研究方法,理论教学占较大比重,毕业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开发能力,大学文凭工程师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FH属于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的重点放在实际生产与运用上,以培养中层及以下的技术应用人员为目标,学习期满合格者(含6个月实习)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文凭工程师学位,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这种理论与应用分明的做法,不仅适应了人的个别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重心,使工程教育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4]此外,欧洲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强调课程教学模块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产学研密切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已达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多万,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5]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我国要成为教育强国和创新大国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教育部在其后于2009年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61所高校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成员,此后又有133所高校加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大致可分为“985”大学、行业背景的大学、“211”大学和地方一般院校四类。预计到2020年,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数为本科高校总数的20%左右,参与的全日制工科本科学生约10万人/年,参与全日制工科研究生约7万人/年。[6]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扎根于学校强大的行业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具备鲜明特色的核学科品牌。其所属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立伊始,即带有深深的工程烙印,此次作为我校首批进入“工程实践型”卓越计划的三个实施专业之一,必将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揭开新的篇章。

一、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施“工程实践型”卓越计划,具有如下特色及优势。

第2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 “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 “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实践教学平台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和双语教学双融入教学模式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 “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构建《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网络教学的软件工程研究 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 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软件工程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 煤矿高校基于开发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 基于VB的教学专业文档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 “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与IBM-Jazz平台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与IBM―Jazz平台整合的研究及其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采用国外著名高等院校信息科学与技术优秀教材(影印版),课堂教学基本英语讲授,完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课件、教案、习题、作业、考试等全部课程资源均采用英文。2008年3月,“计算机系统概论(双语教学)”荣获福建师范大学质量工程奖,奖金0.5万元。

(3)2007-2008学年,主讲“计算机系统概论(双语教学)”,建设健全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上传全部教学资源,完成课程讨论、布置与批改作业、测试、消息公布,充分实现课下教与学的互动,该课程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连接如下:/SCR2006/C1108/Asp/Root/ Index.asp 。

(4) 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讲的“计算机系统概论(双语教学)”课程,参加2008年4月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

(5)2008年1月在国家级学术期刊《计算机教育》发表教改论文“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6)2007年被评为2006-2007学年软件学院先进工作者;2008年3月获软件学院“迎评促建”课堂教学优秀奖。

依托软件学院“3+1”办学培养模式,双语教学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2001级7名毕业生在英国ULSTER大学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5名学生在英国各著名高校获得硕士学位,其中2名学生继续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2003级24位留英学生中,15人被英国著名高校(布里斯托大学、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约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录取为硕士生。2004级8名学生正在ULSTER大学攻读学士学位。这些学生得益于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和研究,他们在软件学院3年的学习得到ULSTER大学的充分肯定,从中体现双语教学切实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内容之精华,使得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紧跟国际步伐。

4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英语仅是一个载体,实质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3]。当前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教材的选择以及资金投入等都是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障碍。

4.1教师的教授过程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否过硬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鉴于此,软件学院不断制定双语教学教师培养机制,加大鼓励双语教学力度,提供提高教师英语水平的机会,全方位建设双语教学模式,努力向全英文教学过渡。通过扩大全英文教学的课程范围,不仅实现将中国学生送出去,还要将外国学生引进来,平等互惠的国际化办学是努力的方向。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课程,教师应学会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析透。课堂上不仅实时地安排好应传授的知识点,而且还要管理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每节课的不同时间段以各种形式创造出思维的兴奋点,抓住学生的思考“脉搏”,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将每节课作为最好的礼物奉献给学生”,这就是双语教学改革的初衷。

4.2学生的学习过程

双语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同时学生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作者所承担的双语教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是大一新生,他们还没有从中学老师手把手地教与学模式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中来,就接受双语教学,初期可能不太适应。同时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会出现抵触情绪,更加重了双语教学的负担。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课程开始的前几周适当放慢进度,降低课堂英语教学比例,多使用课堂日常英语,与学生充分互动,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使之尽快适应双语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原版教材,在复习已学知识点的同时提前预习,将专业关键词和相关阅读材料预先印发给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可以适当参考中文翻译版教材。待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以后,即可加快教学进度,转入正轨。对学生的抵触情绪要坚持统一标准、无一例外的原则。但是使用英语授课的程度要依据学生接受能力而定,不应完全拘泥于英语、汉语所占比重的形式,营造既轻松愉悦又紧张向上的课堂氛围。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给予全面回答和解决,鼓励学生在课程平台论坛中使用英文交流,网上提交作业、练习、考试等全部采用英文,课下也能充分实现教与学。

为提供学生更多的出国学习机会,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软件学院为学生开设不间断的IELTS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为双语教学的成果提供了保障。

4.3教学团队建设

为顺应软件学院国际化办学与国际合作的思路,双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建设科学型、国际型的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在建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学研究以及资源建设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团队成长的过程,教学团队的逐步成熟标志着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成熟。因此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对双语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起决定性作用。

在具体实施的措施上,可以考虑定期参加培训以及相关教学研讨会议,汲取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经验,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行专家交流探讨,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点,对于引进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仔细推敲,探索适合院情、校情、国情的教学改革方法。

5结束语

基于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的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证明,双语教学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任务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生的反馈说明双语教学对于后续专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双语教学对于专业知识更新以及提高教学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双语教学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何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向国际合作方提供英文课程以实现双向交流,使得国际办学不仅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仍然是双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丁雪梅,李英梅,伦立军. 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

[2] 刘玉斌. 加强双语教学研究,提高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质量[J]. 教育论坛,2006,(16).

[3] 丁学钧,温秀梅,刘建臣. 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系统模式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

Research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Digital Course Platfor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DING Xue-me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第3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1-01

《电工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涉及内容与生产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科体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传统格局首先要打破,本人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较好的方法。

一、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工技术是一门强调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课程有着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训课作为两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上理论课时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感到比较抽象,枯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虽然听的比较明白,可一接触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到实训阶段,原来学的知识又要重新给学生讲解,使教学重复,浪费了操作课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动施教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1.充分体现课程特点

《电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特点,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特点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立足职业发展,突出职业能力,将电工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融人实际项目中,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融合,“教中做”与“做中学”结合,综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以行动导向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3.1引人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电工技术知识中大部分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对于机械类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吃力尽可能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演绎出来,那么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一体化教学中,课程的全部教学采用理论实践融合的现场教学,在理论讲解中,将多媒体教学、实物、模型演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课程改革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具体项目,理论知识围绕具体项目进行讲解,技能训练将成为该课程的重点。通过对我院09级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认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

4.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

我们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分开的《电工技术》和《电工技能实训》合并为《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4.2注意理论知识与项目的融合

由于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学内容是以划分工作项目为依据的,因此在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可能会对以往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一定的调整和增补我们可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及要求,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应的项目中去,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到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低压配电箱的安装项目时,我们就把三相交流电源、三相交流电、三相负载的连接,三相电路的功率等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进行讲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五、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收效

1.由于在教学中实施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现场一体化,实现了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减少了课程的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有有看得见摸得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提高,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一体化教学需要一体化的教师,这就促使教师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集理论和技能于一身的“双师素质”教师,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直观教学性强,易于深入浅出,教学效率高,总体效果好,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秀成.关于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

第4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模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地处江南水乡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多雨天气”,“工学交替”等新问题,如何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全新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1.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的分析

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体育论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断,空气湿润,雨

热同季,降水充沛;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高于22℃论文提纲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强冷空气影响,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冷得早的年份体育论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整个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

1.2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气候因素有气温、阴雨、台风、日照等多种,其中气温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区常年雨天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个月的雨天相对较多基本达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学学期雨天要明显少于次年第二学期。以一个自然学年(两个学期)9个月的教学周期计算:平均雨天累计达108天,占到总上课总数270天的40 %。开展室外体育教学的天数仅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内开展体育教学的天数为108天,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以室外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对我院开展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及影响因素

2.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绳,充分体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产学合作”、“三层对接”、“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强化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体育论文,以职业岗位和专业方向范围设置灵活多样的岗位课程。

2.2停课实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前三学期为必修课(含分班选项教学),第四学期为公选课。这样因新生入学以停课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和以停课进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提纲格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停课实践概况

 

专业名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含军训2周)

文管类 3 1 2 6

土建类 3 2 3 3

经济类 2 2 2 2

设计类 3 3 3 3

工管类 6 2 2 5

第5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学生产;化学工程技术;有效应用

1引言

化学工程技术是指将各种化学理论结合形成的有实践作用与意义的技术,在化学生产的实际应用中,化学工程技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借以化学设备的辅助,工作人员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生产出所需化学产品。其影响生产的因素较多,比如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相关反应物,再比如生产时借助的各种设备等等。将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化学生产工作当中,很好地满足了化学生产实际的需求,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化学产品的应用质量。另外,不少人员也参与到利用化学工程技术合理处理废弃物的行列,从而发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影响。

2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化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2.1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

借助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期完善的理论应用基础和指导实践知识,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化学工程技术进行合理创新,不断优化化学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使其最大程度促进化学生产效率的提高。

2.2化学工程技术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应用基础

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化学工程技术有着比较完善的技术理论,使其应用的一大特色,也是开展化学生产的基础与前提。应用的同时工作人员需进一步渗透化学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明确不同物质之间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将此作为生产的依据,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实现化学生产。

2.3化学生产技术应用类型多元化与丰富化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化学产品使用性与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市场上的化学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与丰富化。在支撑多元化与丰富化的环节,化学产品种类的增加与广泛推广应用更是离不开化学工程技术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以化学原理作为实践应用的基础,对相关化学反应熟悉把握和应用,通过完善的理论合成技术指导实际生产。

3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3.1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众所周知,环保的问题是当前全球化探讨的热点,环境保护是我国首要任务之一,如今化学生产中应用化学工程技术,要积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到化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就要求优化化学工程技术,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减少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污染。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环保意义的新型化学工程技术,合理利用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就要整合与改进对人们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危害的化学原料,清除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化学原料,减少化学生产过程直接给环境产生的污染,从而达到改善和治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效果。比如化学产品尼龙的生产,之前应用的是含苯的石油化工原料,人们将其转换为生物原料,同样也能制造成为尼龙,还能有效保护环境,避免人体受到伤害。由此可见,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原理表现为治理和消除化学污染源头,从解决污染源头的角度出发,为后续绿色生产提供快捷环保的环境。另外,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还提倡人们多去回收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的化学资源,节约资源,节约成本。

3.2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要确保化学生产反应的顺利进行,化学反应的温度和压力都有各自的临界点,其状态在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实施达到效果。而同时具备液体与气体性质的物质,就是超临界流体。目前,超临界流体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已覆盖至医药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对其在化学工业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对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因此还需更深入的实践应用,借助现有成果,总结经验,才能促成发展。

3.3新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通过利用不同的沸点,让不同成分依照其顺序在分离塔中进行分离,这种分离技术相对传统与落后,而新分离技术则是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应用和实施,在探索中加以改进,也逐渐突破了传统分离技术的应用瓶颈,发挥更大的价值与作用。在应用新分离技术时,工作人员还需借助信息技术,达到提高研究应用效率的目的。比如研究热力学传递性质,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技术则能对分离过程有更快且更有效地促进。再比如应用分子模拟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又能促进分子分离,研发高效的分离剂等等。由此可见新分离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有助于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缩短化学生产周期。

3.4传热技术

传热技术在化学工程技术中应用非常普遍,其包含有微细尺度传热技术、强化传热技术等等,前者更多应用在微米技术与纳米技术的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技术通过利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形成热传导与热辐射。后者则更多应用在机械调试传热当中,经过优化改革后更好地实现对外散热。要提高传热效率,尽量降低能耗总量,人们还提倡应用强化传热时控制冷热流体的温度,确保温差达到平衡的尺度。与微细尺度传热技术相比,强化传热在资金的使用与技术的价值方面更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4当前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4.1化学工程技术还需进一步优化

尽管目前不少人认可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但不可否认化学工程技术依旧有较大的漏洞和缺陷,直接影响化学企业的生产。比如应用的滴状冷凝技术,常见的问题为该技术无法被最大价值利用,很多隐性的功能被忽略,而实际上滴状冷凝对推动化学工程技术应用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化学工程技术长期发展,相关部门与企业单位要重视对忽略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4.2需重视化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很多化学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普遍技术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差,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研发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众所周知,人才应用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对技术的掌握有着直接关联,生产企业必须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借以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化学生产工作中。

第6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1化学工程技术

我们的生活与化学工业产品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工业产品,从食品、衣物、日用品到农作物的培育和工业原料,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由此可见化学工程技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是科研人员格外重视的一个领域。化学理论不只是这项技术的基础,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也被融合到化学工程技术中,采用各种高新仪器设备,通过化学反应达成工业的大批量生产目标。主要是通过仪器、设备以及技术处理综合化学原理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化学原料遵从适合的比例从而进行后续的反应。众所周知,化学产品的生产反应条件十分苛刻,先进的化学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反应所要求的条件,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的品质[1]。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化学生产,还可以用于废液废料的的处理,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支持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2化学工程技术于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2.1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流体指的是综合气态和液态两者优势的介于气态液态两种状态之间的流体,也就是说既拥有气态的小附着力还有液体相对高的密度,故而超临界流体的特征就是粘度低、密度高且扩散能力强,并且高溶解性可以节约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2]。这些特征使这种流体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超临界流体技术就是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强两种参数来获得超临界流体,这一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许多的研究领域,例如复合材料的研发、有机物的生产、高分子材料特性研究、无机材料的配置等等。

2.2热传导技术

化学工程技术中的微小尺度传热工艺和强化热传导的过程两个方面构成了热传导技术[2]。在微小尺寸层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研究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便是微小尺度的传热工艺;改变换热设备的某一些特定参数使化工产品在加热过程中不断变化传热系数从而达成持续发热目标的技术便是强化热传导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加大换热接触面积来实现提升传热效率的目标,这样就可以降低能耗。相对于微小尺度传热工艺这种工艺对于专业技术和实验条件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

2.3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有毒的废弃物会对人体造成一些影响,绿色化学反应是一种通过化学技术和相关原理防止对环境或人体有害物质产生的技术,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避免生态平衡被破坏,防止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伤[2]。这种技术是通过过程中的反应物、催化剂或其他材料使得产品或副产物不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降低能耗。例如使用生物制剂替换含有苯环的石油原料,同样可以产出尼龙产品。除了服饰之外,绿色食品中也大量应用了绿色化学技术,即在养殖过程中不施化学药剂,且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不过绿色产品养殖成本普遍高于正常的养殖成本,科研人员就想到结合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新方式,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作物的品质和长势。

2.4新分离技术

各类化学工程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推陈出新,作为化学生产及其他工业生产关键技术之一的分离技术也是同样有新的进步,由于科研人员十分重视,分离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步伐都十分快[3]。传统的分离方式均是利用物质自身的物理属性沸点进行分离,现在许多先进的手段都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例如使用离心力、热传导、超声波等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采取最合适的手段,对于产品的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化学工程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广泛认可,但是这些技术在某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超临界流体技术产生的流体由于状态不稳定不好保存,故而需要对超临界流体的这一性质进行完善或是研发更为有效的保存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的化学工程技术有更积极的发展趋势[3]。

3.2科研人才稀缺

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操作水平是一个化学工程技术科研人员的必备素养,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经常出现理论知识或动手能力不能兼备的情况,企业单位应当将更多地关注放在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上,为每个层层选拔上来的科研人员制定计划,使其综合素质越来越强。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4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4.1持续完善化学工程技术

相关企业除了创新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之外,也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的工艺,运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生产产品,持续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老旧的技术,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推陈出新,保留其中的优势,达成企业创新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促使技术积极的进步[4]。

4.2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为了弥补人才稀缺的问题,企业应当有秩序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邀请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家或团队进行探讨学习,不仅如此,还应注重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并着重培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步骤,保障这一技术的正向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便是培养出专业的化工技术人才。

第7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重要工业领域,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冶金、医药、微电子生产、食品和环保等多领域行业,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过程工艺与装置的设计放大、过程科学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营销人才,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工业在向“绿色化工”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该专业就是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在工业界、科技界、政府及行业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基本素质,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定义,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分开来解读化学工程和工艺在哪些领域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工作中,如何将资源更好的利用?

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并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性质来生产化学产品的一门工程W科。简单来说,也就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该专业主要开设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仪器分析、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课程。其中英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高等数学为学位课程,参加省自学考试。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从19世纪末由于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当时,为了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大型化,根据典型的化学工艺和设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工程问题,形成了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人类穿的各种合成纤维的衣物,吃的各种食物的包装加工,住的房屋的水泥钢材,以及人们开车所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化工研究的方向。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就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国之重器”,能创造出数千万个“新物种”。譬如说,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解决了世界上一半人的温饱问题。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这一化工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人免于挨冻。

当今社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也应用到多个领域,如分析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化妆品研发员、医药技术师等职业,这些职业你肯定听说过,但不一定想到他们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总体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就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一般主要的主要就业方向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研、教学等工作。不过这需要该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学历。

其次,到化工类、石油类、轻工类、车辆化工、建筑机械、制药、食品、涂料涂装等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公司从事应用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科技等工作。化工行业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美孚、壳牌、巴斯夫、中石油、中石化等。当然,除了这些大企业外,一些冶金、化纤、煤炭、橡胶等化工企业也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化工行业是个讲究经验和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经验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对于刚走出校门毕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从基层做起,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更好的发展。

再次,可以在相关化工类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除了走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技术人才的道路外,该专业复合型销售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市场中也特别受欢迎。关键是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化工贸易、管理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贸易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耐心细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家教育部曾公布的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28000-30000人,近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95%之间,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

据调查,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由于化工各个方向分类较细,各个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如有些学校侧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些侧重医药化工;有的则偏重金属冶炼或精细化工等。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化工就业存在这样的误区,担心学这个专业毕业后要去挖煤、炼石油。实际上,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就业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还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供选择。如可以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我们用的洗发水、洗面奶、沐浴液的研发生产都是化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还有食用油、巧克力等食品加工企业,香水、化妆品、奢侈品制造等也是化工很好的就业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涉及综合技术项目的开发工作节奏也显得急躁起来,对于化工专业建设工作人员来说,需要联同系统性的设施布置和先进实验验证项目开发,积极稳固综合人力资源的开发动力,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贡献力量。

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工作上的应用外,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工产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和配套服务。同时它还是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有待开发且竞争力极强的一个行业。老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研读什么专业,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只要潜心学习,任何领域都可以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范畴体系构建 DDC《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E1分类表 类目映射

分类号:G254.12

1、项目背景及《英文超级科技词表》逻辑结构

《英文超级科技词表》(以下简称《英表》)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的主要研制内容之一。目标是建设覆盖理、工、农、医四大领域的、面向英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与检索的一部大型综合词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牵头,多家情报机构分工协作,计划三年内完成。

《英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词表,从逻辑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包含4层结构的知识组织系统,自下而上依次为:词汇素材、基础词库、概念网络、范畴体系,如图1所示:

词汇素材层是按照素材采集标准筛选出的各类词汇集,包括相关专业的叙词表、专业词典、术语集、文献关键词等,叙词表是其核心构成部分。基础词库是将不同来源异构的词汇集按一定规范进行描述,并采用统一格式进行存储而形成的词汇元数据仓储。对基础词库中的词汇进行同义词归并,形成以概念为单位的同义词群,概念继承各同义词原有关系,由此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英表》对概念间关系不做梳理,因此形成的概念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无序网络,没有清晰的等级结构。

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英表》知识体系的等级结构,《英表》在概念网络层上设置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为概念提供了分类框架,概念在统一的分类框架下归属到相关类目,按学科特征得以聚集,并借助范畴体系的等级结构由一般到具体层层展开。范畴体系是对《英表》主题概念进行组织的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概念网络在宏观知识结构表达上的不足。

2、《英表》范畴体系的功能定位及构建原则

范畴表是叙词表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范畴体系的构建在叙词表编制工作中意义重大。在叙词表构建之初,范畴体系可起到控制词汇采集的学科范围和各学科词量基本均衡的作用;在叙词表构建过程中,范畴体系可将相关同汇聚集到一起,方便词间关系的发现和构建;叙词表构建完成后,范畴体系起到组织词表概念的作用,能反映叙词表知识体系的宏观结构,是词汇的主要索引方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构建范畴体系不是从零开始,可以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学科特征选择已有的分类体系,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功能定位以及词汇学科分布情况对分类体系进行调整。

《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英语语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构建的分类体系要能匹配英语语言地区人们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NSTL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用户,《英表》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国内用户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因此也需要考虑国内用户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尽可能靠近国内用户熟悉的分类体系。

基于上述考虑,《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思路是:选择一部英语地区主流的分类表作为主干范畴表,主干范畴表要能覆盖理、工、农、医几大部类。以此为基础,根据《英表》学科规划和词汇分类的具体需求,参考其他分类体系对主干范畴表进行局部调整,形成指导《英表》词汇采集、类分与导航的范畴体系。由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综合分类法,而E1分类表是工程技术领域影响最大的词汇分类体系,因此在研究中将以这两部分类法作为主要的参考分类体系。

3、主干表选择及其结构特征

3.1 主干表选择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以下简称DDC)、《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LCC)是英语地区影响很大的综合分类法,这两部分类法都有专设的维护机构持续进行维护和修订,是选择主干范畴表的主要考虑对象。

DDC和LCC在类目体系和类号体制上有着较大区别:①DDC是一部通用分类法,系统性较强。而LCC是为满足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而编撰的,并非通用分类法。LCC各分册由各学科专家分别进行编制和修订,没有统一的编制规则,缺乏明确的分类理论指导,系统性较差。②DDC是十进制分类体系,各级类目基本按层累制方式编号,类目体系等级分明,易于理解和使用。LCC是列举式分类体系,类目编号是一种完全的序数制,基本不能反映类目的从属关系。从类号体制看,《中图法》和DDC也更为接近。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更倾向于采用DDC作为《英表》主干范畴表。

3.2 DDC的结构特征与局限

在DDC中,工程技术主要对应一级大类“6 Teeh-nology(技术)”(为了阐述方便,下文只列类名的中文译称),其二级类中除“62工程”外,工程技术相关学科类目还包括"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程”、“67制造”、“68特殊用途产品的制造”、“69建筑与施工”。62中的“621应用物理学”、“629其他各种工程”所界定的学科范围从类名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将这两个类目进一步展开,621下包含了电子、电工、通信、计算机、动力、机械等学科类目,629下包含了交通工具、铁路、公路、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等学科类目(见图2):

展开“66化学工程”(见图3),发现66中包含了饮料技术、食品技术、冶金、石油、天然气,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化学工程”的界定有较大区别。“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中大部分类目和《中图法》“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下的相关类目对应关系较好(见图4、图5)。

通过对DDC“6技术”大类逐级展开,并与《中图法》(T、u、V、x)及E1分类表进行对比分析,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到DDC类目体系的结构特征。

《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部分(T、u、V、x)和E1分类表在DDC中基本都有对应类目,d王就是说,DDC能基本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部分和E1分类表类目。

虽然DDC基本能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学科领域,但两个分类体系对类目的划分还是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①DDC“624土木工程”在《中图法》中没有直接对应类目,在《中图法》中土木工程分散在建筑、交通、水利中。②《中图法》“TU建筑科学”在DDC中区分为工程和艺术两部分,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等内容归人“69建筑与施工”,属工程范畴;区域

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园林等归入“71城市及景观艺术”和“72建筑学”中,属艺术范畴。③交通运输的界定有较大区别。《中图法》“u交通运输”在DDC中被区分为若干部分。水陆空运输及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营管理等内容主要分布在385-388,属社会科学范畴;机车、铁路、公路、船舶、汽车等属工程范畴,涉及类目625、623.8、629.2和629.3。

DDC类号体制限制了各级的类目总量,为容纳更多新兴学科,在前三级类目中出现了一些学科界定不清晰的类目,比如“621应用物理学”、“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629其他各种工程”等。这些类目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些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也位列其中。类号体制的限制使得DDC学科层级较深,需要层层展开才能逐渐明了,类目导航效果不佳。图6对比了DDC和《中图法》中工程技术主要学科门类所处的层级。可看出DDC中大部分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的层级都在三级以上,电子技术、电信、计算机、自动化、核技术这些学科在DDC中已经到了第5级。

4、基于DDC构建《英文超级科技词表》范畴体系

4.1 基于DDC进行类目体系重构的思路

为改善DDC导航效果,需要对DDC类目结构进行一些调整。DDC前三级类目一般不用于文献分类,仅用于类目导航,因此调整DDC上层类目的构成,重构DDC类目导航体系原则上是可行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提升类级突出显示一批隐藏较深的基本学科门类;对类名界定不清的类目或包含学科门类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分拆和重组;删除或隐藏一些不必要的类目;根据需要新增类目以便归拢重组的各相关类目。

对分类法的改造须谨慎,分类法有其内在的分类思想,立类依据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平衡的体系,过度改造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更多问题。因此,在DDC类目体系重构过程中,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在不影响导航效果的前提下,对DDC中学科界定清晰的类目等同采用。对类名界定不清或学科构成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拆分时要尽量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分拆。

・提升DDC学科门类的级位时需要参考《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于在DDC中构成过于简单的类目不宜提升为工程基本大类。

・尽量集中DDC类目体系中类号靠近的相关类目,避免过度分拆。

・参考《中图法》与E1分类表对DDC相关类目进行归拢,但要避免归拢DDC中与《中图法》或E1分类表没有主要对应类目的过于分散的类目。

・归拢相关类目时尽量避免跨大类合并。考虑到《英表》范畴体系构建过程中理、工、农、医需要分工与协作,为保证几大部类相对完整,避免类目体系过多交叉,应尽量避免在理、工、农、医几大部类间跨部类归并。

DDC类目体系重构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英表》基本学科门类及其主要构成,然后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完善类目参见体系。

4.2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的确定

4.2.1 从DDC前三级类目中直接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从DDC前三级类目中提取学科界定相对清晰的类目作为首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9个,分别为:“622矿业工程”、“623军事工程及船舶工程”、“624土木工程”、“625铁路与道路工程”、“627水利工程”、“628卫生与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工程”、“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业”、“69建筑与施32”。

“64家政与家政管理”在《中图法》中对应“TS97生活服务技术”。《中图法》第5版中将TS的类名由原来的“TS轻工业、手工业”更改为“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并对“TS97生活服务技术”的类目作了较大改动,这一类目在《中图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按照不影响导航效果时尽量保持DDC原有结构体系的原则,将其入选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66化学工程”由于包含《中图法》和E1分类表中的多个学科门类,将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的拆分方案(参见本文4.2.5)。

4.2.2 从三级以下的DDC类目中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DDC部分工程技术学科隐藏在三级以下类目中,本研究将DDC分别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进行映射,获取两部参考分类表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与DDC类目的对应关系,将一致性较好的学科提取出来作为第二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学科下分类目的构成以两个参考分类体系共同对应的DDC类目为主,兼顾相邻相关类目尽量集中的原则,将邻近相关类目尽量归入同一个学科基本门类中。比如“621.37电量计算”在《中图法》“TM电工技术”中有对应类目,但在E1分类表“700电工技术”中没涉及,考虑到相邻相关类耳尽量归拢的原则,将“621.37电量计算”与621.31、621.32、621.33、621.34、621.37归入同一个基本大类――电工技术。

表1为第二批提取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11个。表中从左往右第一列为《英表》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第二列为《中图法》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三列为E1分类表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四列为通过分析对比确定的《英表》学科细分类目。

4.2.3 DDC 621的重组与“动力工程”的类目构成DDC“621应用物理学”中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1.1-621.2、621.4、621.5、621.6,这几个类目与两个参考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如下:

“621.1-621.2流体动力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

“621.4原动机和热力工程”: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40热与热动力学”。

“621.5气动、真空、低温技术”:在《中图法》中拆分为“TP6射流技术(流控技术)”(气动技术入此),“TB7真空技术”和“TB6制冷工程”;在EI分类表中主要人“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和“640热与热动力学”中。

“621.6鼓风机、送风机、泵”: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H机械、仪表工业”;在E1分类表中主要人“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DDC621中上述几个类目在E1分类表中主要归为动力工程,在《中图法》中则涉及到了动力工程、机械、自动化、通用技术多个大类。为保证DDC类目在重组中得以相对集中,本研究采纳了E1分类表的类目构成方案,将DDC的621.1-621.2、621.4、621.5、621.6几个类目归并为“动力工程”。4.2.4 DDC 629的重组与“汽车工程”类目的构成“629其他各种工程”因类名界定不清被分拆后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9.2陆用机动车和自行车”、“629.3

气垫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气垫交通工具、气垫船)”。

在《中图法》中,DDC 629.2大致对应“U46汽车工程”,但“自行车”、“摩托车”等内容被归入“U48其他道路运输工具”;在口分类表中,DDC 629.2对应“660汽车工程”,“自行车”、“摩托车”等在E1分类表中靠类也归入660。为避免将629.2再次拆分,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本研究采纳E1分类表的处理办法,将629 2独立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汽车工程”。

在《中图法》中,DDC 629.3的“气垫车”部分被归入U46,“气垫船”部分被归入“U66船舶工程”;在E1分类表中,DDC 629.3,归人“670船舶工程”。为避免将629.3再次拆分,本研究仍采用E1分类表的处理方法,将629.3归入DDC“623军事工程与船舶工程”。4.2.5 DDC 66、67、68的重组与“化学工程”、“轻工业、手工业”类目的构成将DDC66、67、68分拆后来处理的类目分别与《中图法》、E1分类表进行比对分析,可看出这三大类日在《中图法》、E1分类表中相对集中。在E1分类表中主要对应“800化学工程总论”、“810化学工业”、“820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对应“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E1分类表对DDC 68覆盖较差,如图7所示:

相比之下《中图法》对DDC 66、67、68的覆盖更全面(见图8)。因此本研究主要参照《中图法》对66、67、68类目进行重组。将DDC的661、662、665(除“665.5石油”、“665.7天然气及工业煤气”)、666、668和678合并为“化学工业”。将DDC的663、664、667、674、675、676、677、679和DDC68大类下除“681精密仪器及其他装置”外的其他类目(682-688)合并为“轻工业、手工业”。DDC681归入“工程技术总论及工程通用技术”(参见本文4.2.6)。

4.2.6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类目构成DDC每级类目有O-9共10个号,“0”为总论或通用性类目,也包括那些不能归入其他各类的类目。由于《英表》“工程技术”范围已超出DDC“62工程”,仅用DDC620不能代表《英表》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全部内容。另外,DDC为文献分类法,很多加“0”复分的类目只适合对文献进行形式细分,不适于词汇分类。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0”类目进行分析筛选,重组适用于《英表》词汇分类的“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大类。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构成类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60、600、620,下属相关类目;②621、629、67、68,由于被完全拆分,这些类目在《英表》中不保留,需对其加“0”复分类目进行筛选,归入总论及通用技术;③681,之前的处理中没归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下的孤立类目。

DDC的6个复分表中除“Tablei Standard Subdivi-sions(标准复分表)”外,其余的复分表均为针对文献的形式复分表。“T1标准复分表”中除“01 Philosophyand theory(原理与理论)”和“04 Special topics(特殊主题)”外,其余均为文献的形式复分。因此,本研究对复分类目的筛选重点考虑“01”和“04”类目。

三种来源的类目汇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英表》“工程技术总论与通用技术”与《中图法》及E1分类表的总论性类目部分基本一致:原理(基础科学)――设计――材料――仪器与测量,但通用技术部分有较大差别。通用技术是集中还是分散,不同的分类法处理不完全一致,为了避免DDC类目体系过细的分拆与重组,尽量保持DDC原有类目构成,《英表》在通用技术部分不做大的调整。

4.3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细分类目的处理原则

DDC主要用于文献分类,有一些不适宜词汇分类的特征,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相对简洁,在重组基本学科门类后,需要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处理原则如下:①删除DDC弃用类目(在DDC中加方括号的类目)。②不再保留被完全分拆的类目,比如621、629、67、68。③增加类目用于聚拢相关各类。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与DDC较好的对应关系,要控制新增类目数量,新增类目原则上不用于词汇分类,仅作类目导航之用。④如果所有子类被提升,则隐藏对应的父类。⑤隐藏部分用于文献分类的加“0”复分类目。比如“624.092土木工程师”。⑥列举子类不全、有明显遗漏的类目,隐藏其所有子类。如“622.188宝石勘探”下只列出“622.1887半宝石勘探”,则隐藏622.188下所有类目。⑦隐藏在同一大类中有明显重复的类目。比如DDC土木工程中“624.153基础工程材料”与“624.18材料”有明显重复,可考虑隐藏624.153及其下级各类。跨大类交叉的类目不隐藏,可作类目参照以反映概念的多学科属性。

5、结语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DDC构建《英表》范畴体系的可行性及构建原则,通过DDC与《中图法》及E1分类表的对比分析,对DDC类目进行了类级提升、类目拆分和相关类归拢等处理,共提取了24个工程技术基本大类和一个总论及通用技术类目,并进一步提出了各学科细分类目的梳理原则。

第9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范文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做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对现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进行了修订工作。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先后选择到本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学科排名靠前的重点院校,如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兰州理工大学和宁夏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毕业生和化工企业对现行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调研的信息和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现行培养方案的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符合专业特点及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也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但是现行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理论课的学时较多,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从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时间不足,而且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2)由于公共课程较多的原因,学生在前三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正的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的认知实习难以对学生产生相应的专业影响。(3)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没有从课时上保证,也没有从考核方式上来要求。(4)没有专业概论课程,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概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5)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难以形成教学上的高效率。(6)课程体系中没有能很好地跟上现代化学工业中信息化的脚步,已经广泛应用的设计软件,如Aspenplus、ProE等还没有进入课程体系。(7)毕业实习还有待加强,目前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较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人才为5%,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发现工程过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主,偏重于工程学术研究;从事设计、开发的工程人才约占35%,主要工作是将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占65%,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后两者可以统称为工程应用人才。化工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确定了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确切地说,我们应该以打造工程生产一线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在实践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化工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通过本科教育这一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是学生接受相对完整的、作为一线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线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的岗位适应能力,在现有成熟的化工技术和规范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特别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一线工程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环境意识。现代化学工业,不仅融化学科学、化工技术、艺术于一体,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在“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培养的学生多数服务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经过四年的执行,现行培养方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优点,尤其是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案的不足,结合现代化学工业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地区经济,来综合考虑,完成修订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新的培养方案,需要遵循“理论系统够用,突出实践动手,营造工程背景,重视过程培养与评价,提倡自主学习,强化创新训练”的原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统一。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明确提出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完善和落实本科综合培养方案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1理论课的教育改革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知识结构,本着“理论系统够用”的原则,认真梳理现行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确定4~5门核心课程,凸显核心课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按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相关性进行进一步整合,划分为课程群,即将部分前后有衔接的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减少重叠内容,突出重点,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加连贯,便于融会贯通。(2)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收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化工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3)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主要课程注重引进和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4)改革教学技术,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仿真等。尽可能采用双外语教学。(5)改进教学和管理机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培养和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大纲上和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自学。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继续保证实践教学的突出地位。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构建由易到难,贯穿全程,逐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使教学前移,为学生创造更多地时间参与工程实践,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3+1”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学计划内要求的实践性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具体方案:在基础实验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的培养。在专业基础实验方面,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发大综合专业实验项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为后续实践教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基础。在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形成满足培养化工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训练及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以学校建设化工实训中心为契机,加强工程实训,弥补毕业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的缺憾,是学生真正了解化工厂。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贯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精选认识实习单位,加强基地建设,继续为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结合就业,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缩短适应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优越感,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毕业设计以工厂实际设计为题,毕业论文以教师科研为题。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实施双向选择和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3课堂外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