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会计行业未来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未来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行业未来趋势

第1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国内学者马兰给竞争对手会计下了一个迄今惟一所见的定义,认为它是通过提供竞争对手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报酬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角度和目前竞争对手会计的实施现状看,也许这样定义更合适:竞争对手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用一系列评估竞争对手成本结构的方法和监督竞争对手行为的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这个定义可以回答有关竞争对手会计的下列问题:从学科性质看,它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方法和监督方法;它的研究客体是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它的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

现有文献指出,竞争对手会计具有三个特征: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的动态性;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向性;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强调相关性与及时性。事实上,这些特征只是对战略管理会计共性特征的另一种表达,从应用实践看,竞争对手会计还具有其专属的三个特征:相对性、协同性和权变性。(1)相对性。竞争对手会计关注于其信息与战略的相对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绝对精确性,因此,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能达到对战略管理提供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的目的,不必要求有统一规范的竞争对手会计基本方法、内容和程序,不一定要为每一个竞争对手建立一个详细的损益账户,不必细致到竞争对手单位成本与企业相差2%还是3%,不必每月分析一次竞争对手的战略地位;此外,竞争对手会计更注重相对信息而不是绝对信息,例如,强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结构、相对市场地位、相对顾客满意度、相对战略定位、关键成功因素的相对掌握程度等。(2)协同性。管理会计人员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情况下进行的,涉及到不同渠道信息、不同知识、不同职能的人员,因此需要同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一起协调工作;对于竞争对手成本的计算和战略地位的测算是基于一些假设和估计之上的,因此要同时使用几种不同方法进行测试,并相互验证。(3)权变性。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都可能有所不同,重视竞争对手会计主要体现在一种观念上,不是体现在统一规范的做法上。例如,对于新行业或新产品,成本的分析重点要放在研究发展业务上;对于成长期的产业或产品,重点放在与市场营销有关特别是与扩大市场份额相关的费用上;在成熟期,重点放在有竞争性的价格上,微小的价格差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及分析方法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竞争对手财务状况分析、竞争对手非财务信息分析、竞争对手成本分析和竞争对手策略分析;有的则认为应包括六个方面,即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竞争对手的质量和价格分析、最好的实务典范、价值链分析、竞争的轮廓(竞争地位监督)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但是,在上述内容中,“竞争对手策略分析”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是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好的实务典范”和“价值链分析”则属于分析的方法;此外,在对上述内容进行解释时,不少文献将竞争对手分析与竞争对手会计分析这两个虽然有关但是并一致的内容等同起来,出现了逻辑错误。澳大利亚学者Guilding基于对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在实际中使用得最多的同时也是受益度感觉度高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竞争地位监督和基于公开财务包括的竞争对手评价三个方面。对于竞争对手会计的分析方法,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有价值链分析法、拆卸分析法和标杆管理法。事实上,这三种常用方法只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方法,而其他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则有其自己的方法。因此,本文只将Guilding的观点作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并介绍在各部分内容之下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1.竞争对手成本估计及其方法

对竞争对手成本的估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估算竞争对手产品的单位成本,它一直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被视为最能代表竞争对手会计的内容。例如,著名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学者Bromwich和Bhimani指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较长时期内,提供和分析关于公司的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方面的财务信息,并监控企业的战略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战略”。

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法的原意是指搜寻其他企业的最好实践活动,并以此作为标准,评价企业的相关活动,以发现差距并持续改进的过程。这里则是针对将本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与竞争对手进行动态对比的过程。如Simmonds提出了根据“经验曲线”计算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的方法;Jones以Caterpillar为例,说明在进行评估时,应针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包括制造能力、规模经济、技术、产品设计能力和与重要政府机构之间的合同等;目标成本管理法也含有标杆管理的思想。其二,价值链分析法。Shank和Govindarajan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纳入会计领域估计竞争对手成本,其基本做法为四步。首先,识别和描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价值链的具体价值活动构成;其次,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再次,标识出成本的主要成分和那些占有较小比例而增长速度较快、最终可能改变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最后,通过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链比较,挖掘出可降低成本的信息、机会和方法。其三,拆卸分析法。又称为反向设计,是通过评价竞争对手产品以明确自身产品改进可能性的方法,实质上是逆向拆卸与顺向整合的有机结合。逆向拆卸过程一般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参与,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其功能、设计、成本及生产工序;顺向整合过程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推出设计方案,并运用比较法,使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不足和优势,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以求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相对成本优势。

2.竞争地位的监督及其方法

对竞争地位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估计和监视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产量、单位成本和价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地位。它扩大了分析的范围,是一种比“竞争对手成本估计”更强调整体性的竞争对手会计模式。

监督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Simmonds提出的竞争地位图法。用图的方法绘出企业相对于市场领先者和其他重要竞争对手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地位。指标是一些关键变量,如单位成本、价格、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未来需求等;这种方法提供了对不同竞争对手在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竞争力量涨/落全景图,可以明确竞争对手在未来的战略动向。其二,Grundy提出的“战略健康”指标法。“战略健康”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于机会的把握程度。首先,对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当前战略地位进行评估,当前战略地位从竞争硬件(包括产品、质量、顾客基础、营销渠道、生产能力、成本结构等)和竞争软件(包括商标、声誉、技巧、风险规避、领导者水平、团体精神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从未来的机会获取能力和竞争压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未来竞争压力;最后,将前两步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得出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健康状态图。

3.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评价及其方法

这是指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监视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对手优势的关键来源。

Moon和Bate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开年度报告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企业内外的现状,包括分析企业的战略情况年度报表,检查企业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解是否恰当,判断某一特定市场的外部环境有无变化;第二步是利用公开的财务报告和产业数据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销售趋势、利润、资产、负债进行检查分析,以把握市场发展的一般态势;第三步是进行比率分析,使用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与战略目标相关的比率对所有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此比率与市场某一方面相关,与传统不变的比率不一致;第四步为评估阶段,需要对上一阶段产生的比率进行认真审视,对所有竞争对手的相应地位进行评估,这些竞争对手既包括现有的行业领先者,也包括未能保持其地位者。

三、结论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尽管竞争对手会计十分重要,但是对其研究只是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战略管理会计其他内容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事实上,除了Guilding等在1999年、2000年和2006年完成的有关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外,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出现了一些分析方法,也基本上停留于概念上,缺乏大量的案例和实证作支撑,而且没有更多的进一步研究。当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使用案例研究法和经验研究法,广泛地(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调查现实企业中使用竞争对手会计的术语、方法、涉及的内容、对它的认识程度和认同度、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会计人员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从战略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而不只是会计学角度对现实的竞争对手会计实践活动进行解释和研究;为形成系统的竞争对手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丽敏: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对手会计[J].产业科技论坛,2007,(3):56~57

[2]马兰:竞争对手会计研究[J].四川会计,2001,(10):48~50

[3]夏宽云:战略管理会计——用数字指导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Anderson,S.andGuilding,C.:Com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ppliedtoaHotelContext[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06,(3):206~218

[5]Guilding,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nExploratory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99,(7):583~595

[6]Guilding,C,andCraves,K.S.,MikeTayles,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0,(11):113~135

[7]Moon,P.andBates,K.:CoreAnalysisinStrategicPerformance[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1993,(4):139~152

[8]Simmonds,K.:TheAccountingAssessmentofCompetitivePosition[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6,(20):16~31

监督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Simmonds提出的竞争地位图法。用图的方法绘出企业相对于市场领先者和其他重要竞争对手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地位。指标是一些关键变量,如单位成本、价格、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未来需求等;这种方法提供了对不同竞争对手在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竞争力量涨/落全景图,可以明确竞争对手在未来的战略动向。其二,Grundy提出的“战略健康”指标法。“战略健康”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于机会的把握程度。首先,对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当前战略地位进行评估,当前战略地位从竞争硬件(包括产品、质量、顾客基础、营销渠道、生产能力、成本结构等)和竞争软件(包括商标、声誉、技巧、风险规避、领导者水平、团体精神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从未来的机会获取能力和竞争压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未来竞争压力;最后,将前两步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得出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健康状态图。

3.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评价及其方法

这是指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监视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对手优势的关键来源。

Moon和Bate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开年度报告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企业内外的现状,包括分析企业的战略情况年度报表,检查企业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解是否恰当,判断某一特定市场的外部环境有无变化;第二步是利用公开的财务报告和产业数据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销售趋势、利润、资产、负债进行检查分析,以把握市场发展的一般态势;第三步是进行比率分析,使用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与战略目标相关的比率对所有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此比率与市场某一方面相关,与传统不变的比率不一致;第四步为评估阶段,需要对上一阶段产生的比率进行认真审视,对所有竞争对手的相应地位进行评估,这些竞争对手既包括现有的行业领先者,也包括未能保持其地位者。

三、结论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尽管竞争对手会计十分重要,但是对其研究只是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战略管理会计其他内容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事实上,除了Guilding等在1999年、2000年和2006年完成的有关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外,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出现了一些分析方法,也基本上停留于概念上,缺乏大量的案例和实证作支撑,而且没有更多的进一步研究。当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使用案例研究法和经验研究法,广泛地(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调查现实企业中使用竞争对手会计的术语、方法、涉及的内容、对它的认识程度和认同度、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会计人员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从战略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而不只是会计学角度对现实的竞争对手会计实践活动进行解释和研究;为形成系统的竞争对手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丽敏: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对手会计[J].产业科技论坛,2007,(3):56~57

[2]马兰:竞争对手会计研究[J].四川会计,2001,(10):48~50

[3]夏宽云:战略管理会计——用数字指导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Anderson,S.andGuilding,C.:Com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ppliedtoaHotelContext[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06,(3):206~218

[5]Guilding,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nExploratory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99,(7):583~595

[6]Guilding,C,andCraves,K.S.,MikeTayles,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0,(11):113~135

[7]Moon,P.andBates,K.:CoreAnalysisinStrategicPerformance[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1993,(4):139~152

[8]Simmonds,K.:TheAccountingAssessmentofCompetitivePosition[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6,(20):16~31

第2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 竞争对手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

对竞争对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竞争对手会计(Competitor-Focused Accounting,CFA)的研究却是在“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出现之后的事。一方面,竞争对手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它的核心,因此,加强研究显然有利于深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另一方面,尽管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都是当今的热门主题,但是对竞争对手会计研究的文献却极其有限。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竞争对手会计的含义、特征、内容、方法进行了述评,然后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竞争对手会计的含义及特征

国内学者马兰给竞争对手会计下了一个迄今惟一所见的定义,认为它是通过提供竞争对手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报酬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角度和目前竞争对手会计的实施现状看,也许这样定义更合适:竞争对手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用一系列评估竞争对手成本结构的方法和监督竞争对手行为的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这个定义可以回答有关竞争对手会计的下列问题:从学科性质看,它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方法和监督方法;它的研究客体是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它的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

现有文献指出,竞争对手会计具有三个特征: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的动态性;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向性;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强调相关性与及时性。事实上,这些特征只是对战略管理会计共性特征的另一种表达,从应用实践看,竞争对手会计还具有其专属的三个特征:相对性、协同性和权变性。(1)相对性。竞争对手会计关注于其信息与战略的相对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绝对精确性,因此,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能达到对战略管理提供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的目的,不必要求有统一规范的竞争对手会计基本方法、内容和程序,不一定要为每一个竞争对手建立一个详细的损益账户,不必细致到竞争对手单位成本与企业相差2%还是3%,不必每月分析一次竞争对手的战略地位;此外,竞争对手会计更注重相对信息而不是绝对信息,例如,强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结构、相对市场地位、相对顾客满意度、相对战略定位、关键成功因素的相对掌握程度等。(2)协同性。管理会计人员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情况下进行的,涉及到不同渠道信息、不同知识、不同职能的人员,因此需要同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一起协调工作;对于竞争对手成本的计算和战略地位的测算是基于一些假设和估计之上的,因此要同时使用几种不同方法进行测试,并相互验证。(3)权变性。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都可能有所不同,重视竞争对手会计主要体现在一种观念上,不是体现在统一规范的做法上。例如,对于新行业或新产品,成本的分析重点要放在研究发展业务上;对于成长期的产业或产品,重点放在与市场营销有关特别是与扩大市场份额相关的费用上;在成熟期,重点放在有竞争性的价格上,微小的价格差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及分析方法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竞争对手财务状况分析、竞争对手非财务信息分析、竞争对手成本分析和竞争对手策略分析;有的则认为应包括六个方面,即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竞争对手的质量和价格分析、最好的实务典范、价值链分析、竞争的轮廓(竞争地位监督)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但是,在上述内容中,“竞争对手策略分析”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是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好的实务典范”和“价值链分析”则属于分析的方法;此外,在对上述内容进行解释时,不少文献将竞争对手分析与竞争对手会计分析这两个虽然有关但是并一致的内容等同起来,出现了逻辑错误。澳大利亚学者Guilding基于对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在实际中使用得最多的同时也是受益度感觉度高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竞争地位监督和基于公开财务包括的竞争对手评价三个方面。对于竞争对手会计的分析方法,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有价值链分析法、拆卸分析法和标杆管理法。事实上,这三种常用方法只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方法,而其他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则有其自己的方法。因此,本文只将Guilding的观点作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并介绍在各部分内容之下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1.竞争对手成本估计及其方法

对竞争对手成本的估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估算竞争对手产品的单位成本,它一直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被视为最能代表竞争对手会计的内容。例如,著名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学者Bromwich和Bhimani指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较长时期内,提供和分析关于公司的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方面的财务信息,并监控企业的战略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战略”。

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法的原意是指搜寻其他企业的最好实践活动,并以此作为标准,评价企业的相关活动,以发现差距并持续改进的过程。这里则是针对将本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与竞争对手进行动态对比的过程。如Simmonds提出了根据“经验曲线”计算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的方法;Jones以Caterpillar为例,说明在进行评估时,应针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包括制造能力、规模经济、技术、产品设计能力和与重要政府机构之间的合同等;目标成本管理法也含有标杆管理的思想。其二,价值链分析法。Shank和Govindarajan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纳入会计领域估计竞争对手成本,其基本做法为四步。首先,识别和描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价值链的具体价值活动构成;其次,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再次,标识出成本的主要成分和那些占有较小比例而增长速度较快、最终可能改变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最后,通过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链比较,挖掘出可降低成本的信息、机会和方法。其三,拆卸分析法。又称为反向设计,是通过评价竞争对手产品以明确自身产品改进可能性的方法,实质上是逆向拆卸与顺向整合的有机结合。逆向拆卸过程一般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参与,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其功能、设计、成本及生产工序;顺向整合过程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推出设计方案,并运用比较法,使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不足和优势,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以求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相对成本优势。

2.竞争地位的监督及其方法

对竞争地位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估计和监视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产量、单位成本和价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地位。它扩大了分析的范围,是一种比“竞争对手成本估计”更强调整体性的竞争对手会计模式。

监督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Simmonds提出的竞争地位图法。用图的方法绘出企业相对于市场领先者和其他重要竞争对手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地位。指标是一些关键变量,如单位成本、价格、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未来需求等;这种方法提供了对不同竞争对手在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竞争力量涨/落全景图,可以明确竞争对手在未来的战略动向。其二,Grundy提出的“战略健康”指标法。“战略健康”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于机会的把握程度。首先,对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当前战略地位进行评估,当前战略地位从竞争硬件(包括产品、质量、顾客基础、营销渠道、生产能力、成本结构等)和竞争软件(包括商标、声誉、技巧、风险规避、领导者水平、团体精神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从未来的机会获取能力和竞争压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未来竞争压力;最后,将前两步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得出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健康状态图。

3.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评价及其方法

这是指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监视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对手优势的关键来源。

Moon和Bate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开年度报告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企业内外的现状,包括分析企业的战略情况年度报表,检查企业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解是否恰当,判断某一特定市场的外部环境有无变化;第二步是利用公开的财务报告和产业数据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销售趋势、利润、资产、负债进行检查分析,以把握市场发展的一般态势;第三步是进行比率分析,使用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与战略目标相关的比率对所有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此比率与市场某一方面相关,与传统不变的比率不一致;第四步为评估阶段,需要对上一阶段产生的比率进行认真审视,对所有竞争对手的相应地位进行评估,这些竞争对手既包括现有的行业领先者,也包括未能保持其地位者。

三、结论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尽管竞争对手会计十分重要,但是对其研究只是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战略管理会计其他内容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事实上,除了Guilding等在1999年、2000年和2006年完成的有关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外,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出现了一些分析方法,也基本上停留于概念上,缺乏大量的案例和实证作支撑,而且没有更多的进一步研究。当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使用案例研究法和经验研究法,广泛地(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调查现实企业中使用竞争对手会计的术语、方法、涉及的内容、对它的认识程度和认同度、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会计人员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从战略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而不只是会计学角度对现实的竞争对手会计实践活动进行解释和研究;为形成系统的竞争对手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丽敏: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对手会计[J].产业科技论坛,2007,(3):56~57

[2]马兰:竞争对手会计研究[J].四川会计, 2001,(10):48~50

[3]夏宽云:战略管理会计――用数字指导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Anderson,S. and Guilding, C.:Competitor-Focused Accounting Applied to a Hotel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6,(3):206~218

[5]Guilding, C. Competitor-Focused Accounting:An Exploratory Not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9,(7):583~595

[6]Guilding, C, and Craves ,K. S., Mike Tayl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actices[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11):113~135

第3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 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及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也随之加大,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说相继建立。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其组成部分及具体管理方法体系的“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体系”、“标准差异分析”等,相继引入到会计中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雏形。其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也由早期的应用工具,逐步发展为参与决策,最终上升为战略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学科理论。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第4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一、引言

自2014 年3 月1 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实行新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重点内容包括放宽注册资本由原来的实缴登记制变更为认缴登记制、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替代年度检验制度以及对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规定进行简化等。此次制度的改革旨在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更好的将政府监督融入市场,同时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在此制度背景之下,作为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审计师,其面临的法律责任也自然受到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在审计师法律责任现状阐释的基础上,分析改革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影响,最后对审计行业监管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完善建议。

二、审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及问题

行政处罚是我国运用较为广泛的制裁手段,其中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行等。例如2003 年南京中北审计失败案例中,证监会对立信永华事务所给予了警告的处罚,并且没收了相关违法所得17.5 万元,同时罚款20 万元,所有签字审计师也给予了每人4-6万的罚款处罚。

在制度方面,民事赔偿依据的法规包括2003 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2007 年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帮助相关利益群体提供了指引。

在刑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9 条规定了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虚假证明文件罪。总体上来说,近年来审计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越来越多,审计业务风险越来越大。虽然审计师刑事诉讼在我国并不常见,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中,但最近几年,相关案例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愈趋严格,审计师法律风险越来越大,法律责任在不断增强。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于审计师的处罚主要集中在行政处罚上,虽然这样可以使得相关政府职能部分行政处罚权利得到最大的强化,但同时也会增加案件处理的模糊性,使得审计失败案例中的受害方的损失得不到相关赔偿。而且在民事责任方面,我国至今还未与此有关的实体法律出台,现行的相关法规中,对于一些民事责任追究的细节上,我国不同的法规存在不同的解释,例如“虚假陈述是否将重大遗漏包括在内”等。对于审计师的刑事处罚目前也存在执行上的问题。

三、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强化

在过去,由于公司法对于非上市公司并没有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规定,使得部分企业对于财务报告重视程度不高,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性极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披露内容不完整等问题。此次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强化,这对非上市企业来说的影响更为明显。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舍弃了原来的报告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企业将通过信息系统继续报告的提交,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提交的年度报告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得到,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以上提到的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和披露不完整的问题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观。而且在这种变化之下,过去企业常见的以三套账分别报送银行、工商局、税务局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因为财务数据已得到完全的公开,这自然也使得审计师面对更大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报告中的财务数据有了比较的标准,一旦报告信息与公式系统信息不一致,审计师将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将使得公司财务报告和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关注度提高,企业公司造假问题被发现的可能性自然增加,进而审计失败引起的审计诉讼风险的提高,这些将使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增加。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冲击

在审计师方面,此次改革主要通过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进而影响审计师法律责任,这点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中尤为凸出。由于在新规定中,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变更为认缴登记制,公司注册过程中工商局不再需要相应公司提供验资报告。而在我国验资业务几乎占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总业务量的35%。以浙江2012年为例,全省审计行业全年总收入为38 亿元,验资业务就有2亿元,而且这2 亿元中有85%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因此取消验资业务将对中小事务所收入形成冲击。

同时年检业务的取消亦是雪上加霜。这些市场的丧失也将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将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业务,例如资产评估业务等,这也必然导致这些有限市场中竞争的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这种外在压力之下很可能使审计师丧失独立性,为了吸引客户而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执业准则的事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单就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量来看,此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很可能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形成强大的外在业务压力,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性,承当更大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

(三)外部监管环境的加剧

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外部预期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市场监管者(证监会)和债权人。此次改革对于这些报告预期使用者的影响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自然推出,即改革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变的更为公开,由此降低了企业与报告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师对于审计业务的所承担的风险,即审计失败风险将极大提高,这自然会加大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四、审计行业监管发展方向以及审计师应对建议

(一)审计行业监管发展方向

1.审计行业监管法律更加完善。在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公开的情况下,其信息的受众必将更加广泛,即会计信息的影响范围也将更大,一旦发生财务造假等案例,也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受到损害,损失涉及的金额自然会比改革前更多。此时审计师的民事责任将更为巨大,所以在未来,审计行业监管者很可能会完善关于审计师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出台正式的法律文件。同时,在审计师整体法律责任提升的新环境下,监管者将也会提高审计师的处罚力度,在增加其民事责任的同时,刑事责任也将增加,这点从过去几年审计失败案例的处罚文件上就可以看出,受刑事处罚的审计师明显呈上升趋势。

2.审计行业监管权利下放。在经济市场中,审计署、财政部和证监会是审计行业的监督者。但在实际执行中其各自力量还是相当有限。截止2014 年10 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共有2584 家,而有资格对这些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40 家。市场监管者目前面对这么庞大的监管量只有采取抽查的方式,但事实上这样的检查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发生改革,审计师法律责任不断攀升的关键时点上,我国政府应该会考虑将审计行业中的政府监管和行业内部监管有效的结合起来,适当的将监管的权利下放给各个地方的审计师协会,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审计师协会在审计行业具备更多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且其对于当地审计行业的了解也更多,更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合适、更加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

(二)审计师应对建议

面对未来审计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首先在会计师事务所层次,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是首要任务。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过去发现或者未来发现的制度漏洞进行填补,保证每项业务的审计质量。其次需要谨慎选择客户,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公司设立门槛降低,创业成本下降,这也必然导致公司数量激增,数量的增长同时也会产生企业质量的良莠不齐,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需要更加注意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前的初步业务活动,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确定其是否诚信,对不诚信的客户应拒绝与其合作。

而对于审计师来说,保持独立性则是最需要坚守的原则。未来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提升也意味着违法成本的增加,所以审计师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丧失独立性从而承担巨大的法律责任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同时,审计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相关技能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师在承接新项目时,可以向专家了解相关特定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最后,审计师可以购买相关职业保险,规避其执业中部分风险。如果诉讼无法避免时,审计师应该向法律顾问咨询,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与2014 年3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为切入点,以审计业务三方关系(被审计单位、审计师和预期使用者)为主线,分析了其对审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影响,从各方面来看,在改革施行后审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将更加沉重,这也给审计行业带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审计行业监管自然也需要做出改变,本文认为在未来,审计行业相关法规必将更加完善,而且政府监管很可能和行业内部监管相互融合,即政府监管权力下放。而作为审计行业的主体之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需要清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拒绝审计失败,规避法律风险,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白瑜欣.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督机制的演变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2006,14:48-49.

[2]封嘉怡.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披露[J].商业会计,2014,13:91-92.

第5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具有反应单位或企业财务好坏、偿债能力、运营风险以及经济效益作用,因而成了相关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等)进行预测以及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其分析对企业或单位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投资的项目进行综合的评估我们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报表了解短期投资之后企业或单位的偿债能力,以及预测后期的盈利情况、资金流量以及发展方向。再者就是借此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对市场的占有率等。

提升单位或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会计统计报表了解内部的运营状况,从而合理的调整工作方案以及安排企业的资产结构,并处理好获利与偿债之间的关系,如固定资产的比例、偿债的比例以及流动资金的比例等,使之达到最佳的运营状态,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对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以及盈利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对竞争单位的财务统计表进行分析,可以充分的评估它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地位、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成效等,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经营策略,制定出新的高效性的营销方案,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或单位经济效益以及资产利用率的目的。

借以了解客户的各项财务情况主要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报表了解现阶段企业或单位的盈利状况,从而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若呈现递减或者是亏损状况,则应及时的回笼资金,以免增加投资的风险。再者就是对供应商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它的毛利率以及续存的能力。

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具体方法、流程以及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有很多,主要是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检查分析、总结分析、日常分析以及预测分析。检查分析主要是对调查的主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分析主要是对目前的经营状况做系统的分析;日常分析主要是对每日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与目标的差距或者是超出目标的量;预测分析主要是针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外部分析以及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指的是关乎利益关系的企业外部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可以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的财务状况。内部的分析主要是有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或管理者个人对各项财务情况进行的分析,有助于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各项财务结构,并为后期各项财务情况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国际会计报表以及国内会计报表。国际会计报表的分析难度要比国内会计报表的复杂,难度也大的多。主要表现在内容、格式、会计环境、会计惯例、语言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国际会计报表的资料主要由国外企业所提供,而国内的会计报表主要由国内的企业单位提供。

财务会计报表的具体分析方法。分析法主要是指是对其分析的基本流程一般为:明确分析的目的、收集相关的分析资料、选则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的分析预算以及书写最终的分析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明确分析的目的基于不同的对象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具有差异性,即分析的重点或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分析的目的,如管理者对其分析是为了从中发现管理工作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进;企业对其分析主要是评估经济效益;银行等对其评估主要是为了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并降低投资的风险。

收集相关的分析资料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只能片面的了解当前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能很好地找出根本的原因,因此,为了借助财务会计报表有效的避免和改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如行业信息以及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选则适宜的分析方法不同项目在进行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时候,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的方法、比较的分析法以及比率的分析法。其中趋势分析法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趋势、会计报表构成的趋势以及报表的金额趋势进行对比;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对实际指标、本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指标以及本期指标与最佳水平指标之间的对比;而比率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比率、构成比率以及效率比例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框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以及因素替换分析法等。

进行准确的分析预算其预算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择的分析方法而定,将所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事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的预算,从而得出所需要的指标,从而更进一步的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达到最终的分析目标。

书写最终的分析报告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兵书写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以及点和面的结合。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成了当前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决策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时期内的偿债能力分析。重要是凭借速动比率以及流动比率指标的衡量。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大于债务则说明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速动比率越低,则说明偿债能力偏低。

长期的偿债能力分析。其衡量的指标主要用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以及产权比率等。其中还包括了对固定比的分析。固定比主要指的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累积量所占的总资产比率,其比率越高则说明偿债能力越差。

.对运营能力的分析。对其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期率、营业成本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并将算得的数据同同行业以及历年的相对比,找出差异性和存在的问题。

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的衡量标准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非经营性益损比率、关联交易比率、存货、折旧、营业活动收益质量、应收账款、净值报酬、主营业务现金以及计提等。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需要改进的之处

增加对企业运营的风险评估。每个企业的运营均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只有对这种风险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对企业的发展则将会起到很好地促进效果。

增加指标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增设的指标有以下几种:对市场的占有率、职工文化程度的比率、科研费用、创新产品的销售比率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等。

加大表外数据的分析力度。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的资料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如政策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与同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率和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宏观调控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6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新数据和新分析的结合,正和企业运作的其他深层转变一同改变着商业局面。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流动性,更加开放:它们的复杂性正日益上升。

随着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的影响带来商业上的转型,财会专业人士的角色也同样会发生变化。那些能够发现数据模式、将其转化为引人注目的战略故事的专业人士,将处于21世纪商业的核心位置。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已经发现了大数据的潜力。2012~13年ACCA技术趋势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未来两年内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该调查还表明,在显著改变商业和会计行业局面的潜力方面,大数据堪称第二大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趋势。

要实现大数据在财会行业的广泛应用,需要新能力、新度量和新的思维方式。

新类型的数据也将带来全新挑战:未来十年内,衡量和评估数据的新标准将得到发展,在报告、建模和预测中将采用全新的、更多样化的数据集。同时也存在不太好衡量的问题,例如涉及道德和隐私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冲击和影响展开的辩论才刚开始――但如果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报告全面描绘了未来5至10年内大数据对财会行业的影响。核心问题是:“未来5至10年内大数据将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它将为财会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作为“未来思维”的一部分,本报告并非声称预测未来,而是力求确定和研究未来几年内可能对全球财会行业产生影响的大数据趋势。

大数据和商业未来

大数据拥有几乎改变商业的各个方面的潜能――从研发到销售和营销再到供应链管理,还拥有为增长提供新机遇的潜力。

然而,要获得这些效益并非易事。数据集能创造价值,也能摧毁价值。它们需要有效及专业的管理,并需要企业的大力投资。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主要指通过信用卡、客户会员卡、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日渐普及的无线传感器和电子卷标等设备和技术不断收集的海量资料。大数据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一种经过仔细斟酌而决定的简称,它指的是那些数量之巨大、内容之复杂、变化之迅速到无法用Microsoft Excel之类的标准软件来处理的数据集。

Gartner是美国一家信息技术研究权威和咨询公司,早在2001年就首次开发了大数据模型。它的“3V”模型包含“数量(volume)、速率(velocity)和种类(variety)。”

Gartner公司在2012年正式作出定义:“大数据是指数量大、变化快和/或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需要新的处理形式,从而强化决策,促进洞察力以及优化流程”。

同时,也存在其他不那么正式的定义。随着大数据成为主流,一旦其庞大规模成为“常态”,很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定义特征。

大数据的兴起

从Gartner的定义可知,大数据拥有增值的潜力。企业正利用商业智慧和数据挖掘工具来提高效率、发现新机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不出所料,“价值”一词正被热捧为Gartner “3V”模型中的一个新“V”。

机遇并不专属于大企业。Google Analytics和Tableau图表绘制等以云为基础的在线平台意味着中小企业无需进行大量资本投资就能够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商业见解。这些不受大型旧有系统限制的企业有时能够跳过“旧技术”,几乎从一开始就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的商业潜能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如今被誉为“新型石油”,其在信息领域的作用堪比石油这种曾在19和20世纪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资源。

这一比喻不无道理,但尚有缺陷。不像石油,大数据几乎可以无限量供应,且“可再生”。它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呈数量级增长。十年前,人们谈论的是千兆字节的资料;现在他们谈论则是兆兆字节,整整增加了一千倍。

未来10年数据容量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所谓的“物联网”,也称为“万物互联”(IoE)。新技术――例如调频识别技术(RFID)和近场通信(NFC)3技术――正不断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连,允许信息在二者之间传递。纽约市场情报公司ABI研究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300亿的设备连接到无线网络(ABI研究,2013)。

大数据对商业的意义

大数据分析除了使企业能够着眼于历史数据之外,亦能“审视”新兴趋势所处的环境。因此,它有潜力改变新产品开发、市场定位和定价等流程的成本和效益。

大数据被提炼和完善为可付诸实施的商业见解,并被细分和应用于每个细微的决策过程,因此成为了兼具商业性和战略计划特性的工具。

然而,信息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机遇。在从专有数据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趋势中,这点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目前,企业正在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料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然而,大数据的商业潜力有其局限性。大数据是一项资产,但也有一些缺点。原因有很多:

数据会贬值,将来的价值可能不如现在。

挖掘数据的价值可能很困难或很昂贵,具体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现成的技能或技术。根据某项估计,到2018年,美国掌握大数据分析所需技能的人才缺口可能高达19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1)。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利用大数据,它的竞争优势将减弱。很有可能将展开一场挖掘“暗数据”(已收集但尚未使用的数据)价值的角逐。

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审查日益严格,且数据收集和使用必须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在这一场挖掘更多新价值的激烈竞赛中,人们会更专注于开发能够捕捉那些其他人看不到的信息的复杂分析技术。换句话说,对技能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引发商业的“大数据分水岭”。

显然,只有主动管理大数据,才能为企业提供有利可图的解决方案。

大数据与财会行业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对于高级分析技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带来了重要机遇。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接受过财务信息的组织、收集和分析方面的训练之后,就能够将自己的核心技能运用到非财务数据集和其他数据集中,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能够让大数据变小,变得更结构化。

因此,他们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增长。在未来5至10年内,财务部门可能出现从服务部门到关键业务服务部门的质变,它将处于战略决策的核心位置。

对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而言,大数据的管理不仅意味着“改变游戏规则”的机遇,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未来不仅关乎技能的“直接”转移,还关乎新技能的发展。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需要寻求利用大数据评估企业业绩、企业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方法。此外,随着大数据对于商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他们需要寻找方法来评估大数据这一企业资产的内在价值。

领域1:数据资产的估值

作为一项公司资产,大数据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这促进了新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的发展。

互联网和移动及智能技术的传播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数据的面貌和曝光度。

数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升运营效率。其所带来的一些好处在零售行业十分明显,在该行业,实时分析协助公司更好的适应顾客需求和减少物流及分销成本。例如,纽约时尚品牌Elie Tahari目前可以使用销售数据提前四个月预测其每项产品的全球需求(IBM 2012)。这些预测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在大数据和其相关工具的帮助下,该公司能够适时获悉到哪些区域的哪些门店中,哪些尺码和颜色搭配最为畅销。

大数据不止是一种用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工具。对于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公司而言,它还是一种商业计划或商业模式。

目前已经有公司利用大数据来创造收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已经率先利用大数据创收,其他行业的其他公司也紧跟其后。

无线技术和“万物互联”(IoE)进一步扩大了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将大数据转化为价值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内可以这么说。

因此,未来十年内,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富创造来源,并且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项值得重视的企业资产,企业可能需要为其建立专门的负责部门。

帮助公司为其数据资产估值

关键理念是,那些制定大数据衡量指标的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突出自己在市场中的差异化优势。

最近的研究发现,20%的大型公司已经将数据作为一项资产编入其资产负债表中,而在那些总员工超过1万人的公司,该数字上升到了30%(Dynamic Markets 2012)。对于未来的会计师而言,提供数据估值服务可能是一个区别于普通会计师,独具差异化优势的巨大的机会。

然而,为数据估值可谓困难重重。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变得日益重要,但在为工业时代制定的报告和治理体系中,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忽视。数据即使清晰可见,衡量起来也不容易。其中第一个挑战就是贬值的问题。数据周转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数据过时的速度也相应加快:随着新数据的出现,旧数据的价值可能很快“消减”。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据的价值根据其相关性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而数据相关性又因数据使用者而异。您如何客观地衡量一个数据集的商业价值呢?对某个人群没有价值的数据,可能对另外一个人群相当有用。

这些问题很可能随着数据集市场的深入开发和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增长而得到解决,但是围绕大数据仍然存在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正如前面部分所述,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监管、全球治理和隐私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大数据的经济价值以及公司对大数据的投资力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实现为大数据资产估值的目的,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需要确定哪些数据有价值、选择一种容易接受的估值方法并确定关键的假设。

思想聚焦:NINA TAN CPA, ACCA

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首席财务官

数据的价值几何?

Nina Tan 是Trax Technology Solutions的首席财务官,该公司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获取零售数据,从而向快速消费品(FMCG)零售商和其销售代表提供实时报告。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将产品图片转化为数据,用于显示这些产品对照各项关键业绩指标(KPI)的业绩情况。

Tan表示:“数据资产的估值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要与会计师同仁们分享来自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应该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会计行业之前已经研究出了一些估值或审计的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基础指南,但是我们需要开放思想,跟上科技的发展,并考虑我们如何调整和适应,以便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实体增加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保持对知识、经验和实践的渴望,并保持虚心若愚,接受新观念并与时俱进,从而在不断成长的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席财务官应该参与到制定大数据产品定价策略的过程中去。”

通过管理与质量控制提升数据的价值

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数据集的安全性和完善度,同时还能提升数据价值,更有利于数据的市场化。

未来5到10年,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的合规职责极有可能发生重大转变,甚至被重新定义。其职责将超越“监察”财务数据和账目,发展为“管理”企业资产库内的所有数据。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不仅要保证数据符合相关规范,还要保证数据满足企业自身要求和企业的“质量保证”标准。

在大型跨国企业内部,新的管理职责包括:协助管理数据从原系统到大数据系统的转移;与IT、信息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分散孤立的内部数据集进行有效整合。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们对实时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要在正确的时间、从遗留系统中提取正确的数据又困难重重。

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的核心职责是要让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对数据的质量和来源产生信心。他们与首席信息官的协作会越来越频繁,确保作出重大决定时所采用的数据是完整的,来源是可靠的。

他们还会越来越经常地参与到企业数据整理中去,并把数据集提供给外部使用。一些首席财务官已经开始在为出售数据做铺垫了。具体做法包括制定绩效目标、制定数据质量KPI等。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个人数据遭到滥用表示忧虑,因此质量保证必须包含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标准。隐私和安全一旦遭到侵犯和破坏,将对一家企业的信誉造成巨大损失。

思想聚焦:IAN BETTS FCCA

壳牌上游、项目及技术数据经理

数据管理:财务职能部门的新职责?

壳牌早已将前沿数据的质量保证问题纳入一系列企业流程中,在企业复杂的上下游业务中均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财务流程。这反映出壳牌“质量先于数量”的理念。

数据质量保证是壳牌努力实现卓越经营的一个重要保障。能否实现卓越经营取决于是否使用高质量的数据。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壳牌愈发迫切地追求“合乎目的”的数据,而且要能保证企业的绩效管理切实有效。

为创造世界一流的业绩,壳牌将中央化数据的质量保证工作置于核心,以确保得到高价值的数据。这是财务职能部门的新职责。该部门作为数据质量保证的提供方,负责保证各类重要数据的质量(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财务职能部门内部设有数据经理,目前负责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与业务伙伴一起识别关键数据,并执行有效的控制和报告机制,保证数据变动“一次到位”。

根据壳牌上游数据经理Ian Betts的介绍,这是财务职能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他说:“在壳牌,我们不断向信息和数据集成化管理迈进。这就需要控制和保证。(而这项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财务职能部门的肩上。”

第7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产组 运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运用情况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McNichols和Wilson(1996)、Helilin和Warfield(1997)、Yoon(2002)、Chen(2004);国内学者蔡祥(2002)、朱炜(2003)、邓川(2004)、赵春光(2006)等通过研究认为由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存在较大的空间,从而使其沦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工具。国外学者Rees、Gill和Gore(1996),Francis、Huanna和Vincent(1996);国内学者陈珩(2003),王军会、李玉萍(2005),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2005),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于李胜(2007)等通过研究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资产减值会计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以及企业获得的持有资产收益,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而产生这种双重性的根源在于,资产减值会计可以被分解成两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减值的计提往往压缩了资产的水分,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但是减值的转回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偏离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二者的并行促使了管理层利用此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在充分借鉴IAS36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引人公允价值、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多种计量属性,明确以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的要求,系统的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同时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自从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泽费提出经济后果学说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性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进一步研究2007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尤其是资产组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确定方法等相关问题。在样本的选取上,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公路桥梁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的实务操作比较简单,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为此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CSRC行业分类,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作为对照组,选取沪市A股涉及的上述五个行业的9l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2006年年报资料和2006年半年报、2007年半年报的资料,并从中剔除没有提供“资产减值明细表”和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资产减值明细表”披露信息上市公司,本次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有效样本为57家。由于样本选取了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所以样本公司未涉及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矿区权益等特殊资产的减值问题。同时上述57家样本企业均未涉及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减值问题。此外,由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誉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为此样本公司2005年、2006年年报和2006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中无法获得商誉单项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商誉不具有无形资产可辨认的确认条件,不再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畴,而作为商誉项目单列进行核算,同时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以定期减值测试法取代传统的摊销法。由样本公司2007年半年中期报表资料显示:执行商誉减值会计政策企业较少,只有江西长运(600561)和巴士股份(600741)两家样本企业存在商誉的减值问题。该减值的期初余额是由于上市公司首次执行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减值进行重分类产生的,并在报告期内未发生减值金额的增减变动。同时,会计报告未提供追溯调整后可比会计期间商誉减值的信息。无法对商誉减值的计提、转回和转销情况展开比较和分析,鉴于上述原因,不将商誉纳入本次论文的研究范围。为此,本文统计分析范围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项目的减值问题。本文有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数据及其他财务数据来自《巨潮咨询网》、《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的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情况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项目的执行情况分析。截止2007年底,有关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尚未到编制期,只能获取2007年半年报资料,为了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笔者将2005年、2006年的年报资料和2006年、2007年半年报同期会计信息分别按照减值项目分类标准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从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通过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执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2005年与2006年均为38'家,占样本总数的66.67%;相对而言,执行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少,2005年与2007年中期半年报均为2家,占样本总数的3.51%。2007年半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可比期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会计政策总体数量有所减少,减少幅度最大仍然是无形资产减值政策,由2006年中期3家减少到2007年中期2家,减少幅度为33.330/0;而同期采用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出现小幅增长,由2006年中期35家增加到2007年中期36家,增长幅度为2.86%,但相对于2006年年末而言执行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公司数仍出现下降趋势。从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来看,2006年相对于2005年的减值总额除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呈20.02%的负增长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的增长幅度依次为3.67%、16.89%和6.12%。2007年中期相对于2006年中期的减值总额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减值下降幅度依次为53.09%和66.99%,下降幅度较大。

(2)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情况分析。进一步将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减值总额按照计提金额、转回金额和转销金额的项目进行分解,并以净利润为基数,分别计算各项目的比率,绘制趋势(图1)。(图1)中外面折线为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

率趋势线,转销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2.29%32升到2006年3.07%;由2006年中期的0.36%P升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79%,呈上升趋势。中间折线为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计提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6年1.69%:由2006年中期的0.59%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18%,呈明显下降趋势。里面折线为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趋势线.转回金额占净利润的比率由2005年的0.09%上升到2006年0.38%,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中期的0.0303%下降到2007年可比期间的0.0005%,呈下降趋势。

(3)分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由于资产减值测算过程中需要对单项资产或资产组涉及现金流量的估计和分配,为此在本次研究的样本选择上,考虑了两类企业: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简单的交通运输业和公路桥梁业的行业企业;另一类是大部分单项资产不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资产组产生现金流量的数据处理比较复杂的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企业。为此笔者进一步将资产减值的计提、转销和转回金额按照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的行业划分标准进行重分类,具体见(图2)、(图3)、(图4),对各行业的资产减值准则运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

一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分析。由(图2)中资产减值计提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但各个行业变化缺乏共性特征。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2.3%小幅的增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飞机制造业下降幅度分别为80.26%和94.76%,均超过50%。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公路桥梁业和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交通运输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由年报的小幅增加转变成半年报大幅减少,降幅高达55.28%。而汽车制造业却由年报38.24%的减少趋势转变为半年报的4.91%的小幅增长,但增幅远远小于降幅,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瓷产减值准则的技术难度增加,制造业的资产减值计提的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

二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回情况分析。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主要类型包括:逃避亏损公司该提不提一“虚盈实亏”;亏损公司巨额计提――“休克疗法”;扭亏公司巨额冲回――“保牌”;盈利公司加速计提一“秘密准备”。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与实行减值准备希望压缩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鉴于上述原因: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图3)中样本公司减值转回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由于财政部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虽然样本公司在2006年新旧准则的衔接期五个行业减值转回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占净利润的比重不大。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其中船舶制造业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剩余四个行业中除飞机制造业2006年较2005年出现了下降幅度外,剩余三个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减值转回的金额由2005年无转回金额到2006年减值转回金额一跃为16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1.94%公司时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上升幅度分别高达219.28%和993.08%,分别占净利润的0.19%和1.79%,总体占比不高。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大尽相同。其中公路桥梁业、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汽车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2060元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4263.31元,虽增幅达到106.96%,但总体金额并不高;同期飞机制造业减值转回金额由2006年中期的137260.31元减少到2007年中期的无转回金额,减幅达到100%,但两大行业增幅和减幅基本持平。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鉴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2006年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2007年中期制造业资产减值转回幅度与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持平。总体来讲,2006年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是分行业资产减值转销情况分析。由(图4)中资产减值转销的柱状图纵向对比情况可见,五个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由年报会计资料分析可知,五个行业中除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2006年的转销金额较2005年出现了39.40%和100%的下降趋势外,剩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升幅度均高达为805.38%和276.28%。同时通过可比半年期会计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总体变化趋势与年报情况基本一致。其中船舶制造业中期未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公路桥梁业和汽车制造业半年报的变化趋势与年报呈反向变化,2007年中期转销金额较2006年中期分别减少43.45%和增加957.17%‘;交通运输业同期的转销幅度高达5336.7%,同时飞机制造业同期的转销金额由2006年中期无转销额增加到2007年中期的71310.7元。但五个行业转销金额的增幅远远大于降幅,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横向对比情况来看,公路桥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产减值转情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可见资产减值准则虽然限制了减值转回,但是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减值的转销途径进行交易安排,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样本公司未详细披露资产减值转销的会计信息,因此无法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减值损失限制转回 由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则采纳了FASB的观点,即不允许转回减值,是当前会计环境下的权宜之计。但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转回方面由于要求上市公司对于2006年的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必须向董事会提供充分表明转回的合理性和资产减值恢复的证据,为此样本公司2006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现象。同时,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转回减值损失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在减值转销方面,2006年和2007.年较可比年度均有小幅的增长,造成对转销当年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其主要表现一是利用资产减值转销的途径操纵利润。通过统计分析可

以发现上市公司减值转回金额明显减少,但是同期减值转销金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且利用转销减值手段较传统的转回减值调节利润的手段更为隐蔽,可能会给监管和外部审计带来更大的困难。二是减值转回途径并未完全封死。由于资产减值准则限制减值转回的规定仅限于长期资产,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的减值转回并未受到限制。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运用存货、应收账款减值转回调节利润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常用手段之一。可见,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也并非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上策。

(三)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黄世忠(2005)撰文认为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不适合引入现金产出单元(CGU)。2006年,财政部颁布资产减值准则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应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组作为确认减值损失的基础,以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在减值计提方面,上市公司执行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呈下降趋势,笔者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合理,促使上市公司执行减值政策更趋谨慎,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的弹性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尤其是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涉及会计人员的专、lk判断和现代财务知识运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鉴于我国目前1200多万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在目前缺乏详细指南和解释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熟练运用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增加实务处理的技术难度,导致执行鱼Ik数量明显减少。此外,从资产减值准则技术规范的角度来看,在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问题上,尤其是对总部资产分摊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折现率的具体选择方法和选择顺序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调节资产减值金额和经营业绩的新手段。

(三)资产减值信息披露 通过前文统计分析发现,从样本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来看,比较侧重数字信息的披露,而实质性的文字说明比较少。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项目公路桥梁业2005年未发生的减值转回,而2006年转回减值1600万元,全部由“赣粤高速”由于资产价值回升全额转回2005年计提减值金额,但年报信息中未披露资产减值转回的具体原因等相关信息。同时无形资产减值项目中“东风科技”于2005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1304529.91元,并于2006年全额转销该项计提的减值,但报表附注中未披露转销的具体原因。同时,在数据收集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了减值计提、转回和转销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但其计提依据、计提方法几乎只是对资产减值准则中相应条款的重述,很少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减值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资产组的划分、总部资产的分摊、公允价值确认、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可收回金额确认等情况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缺乏实质性内容,给会计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资产减值准则定:“对于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资产减值准则中缺乏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确认标准,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纵性较强,导致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比较差,使报表使用人的无法获得充分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资产减值准则完善的建议

(一)关于资产减值限制转回 限制资产减值的转回,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理论上说,禁止转回已确认的非商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却使资产偏离了其“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减值的理论内涵。笔者建议,应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如借鉴IASB的做法,规定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并对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做出明确规定。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暂时不计人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从而赌注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控利润的渠道。

第8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1.难以判断会计估计事项是否存在

判断不确定交易或事项是否存在是进行会计估计的前提。在日常核算中,有些会计估计事项判断其是否存在相对容易。如应收款项由于债务人死亡、破产或失去商业信用等原因而无法如数收回或极少可能收回,固定资产在寿命周期内会随着使用、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发生有形或无形损耗等,由于这种损失或损耗性质简单,所以容易判断。但是也有一些会计估计事项性质复杂、发生频率较低、受客观环境的难以获取有关资料,判断其是否存在比较困难。如实物资产应否计提减值准备,需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但由于我国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善,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往往差异较大,且很多资产难以从市场上找到同类或相似的参照物,因此较难确定其是否存在减值准备。

另外,确定会计估计事项是否存在还受到相关人员素质高低的制约,如专业判断能力、职业敏感性等。由于难以把握会计估计事项是否存在,导致其随意性加大,利用会计估计有意调节利润的现象也大有蔓延之势。如对实物资产要么不计提减值准备,要么计提巨额减值准备。这种在一瞬间发生的巨额减值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困惑不已。

2.难以确定会计估计事项的金额

确定交易或事项对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金额是会计估计的关键。但要准确估计其金额,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受相关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如购买专利权,其摊销年限的合理确定需考虑该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趋势以及可替代性等相关因素。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对、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进行综合判断和把握。但受传统会计概念的影响,大多数企业财务人员更习惯于做“簿记”,将会计工作局限于循规蹈矩地记录发生的会计事项,加上与会计相关的知识相对贫乏,所以对这些特殊事项缺乏应有的专业判断能力。

其次,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制约。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商品尚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使得财务人员难以取得相关会计估计的基础资料,或取得后难以进行取舍和判断,因此造成会计估计的计量困难。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要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该规定中所指的“销售净价”是定位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值,即公允价值。但是按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特别是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类似资产。

再次,受未来事项估计金额精确度的制约。如未决诉讼和产品质量担保等未来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真实发生时,其结果要根据未来事项的实现程度予以证实,再如上述规定中所指的“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建立在对未来现金流量准确预计的基础上。在对这些金额进行估计时需考虑市场、、、企业经营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未来事项估计金额的精确度。

3.难以判断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企业赖以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此时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但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技术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众多变化的因素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企业对会计估计的判断,要从中筛选出能有效支持会计估计变更合理的因素,摒弃不合理的因素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项会计估计政策,给企业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所以目前实务中,当一些企业面临外界压力、存在利益或其他动机时,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往往将会计估计变更变成了利润的调节器,其自行选择的会计估计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4.与会计估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会计估计涉及的会计报表项目较多,估计的合理与否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很大影响,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与会计估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控制程序,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或重大遗漏,确保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并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但由于相关会计准则实施时间较短,企业重视不够,使得会计估计的内部控制不力,甚至很多企业根本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导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很多时候受人为因素的制约而影响了会计估计处理与披露的合理与适当。

注册会计师的相应审计策略

会计估计涉及对未来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这些交易或事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面临着同样的情形,因此需保持更高的职业谨慎态度。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应特别关注以下审计程序的实施:

1.检查会计估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有效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程序,并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包括:对不确定交易或事项做出会计估计或进行变更,要经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相关层次管理当局的授权、批准;监事对相关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做出的会计估计与之后的实际执行结果应相互比较;做出会计估计的人员要具备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检查其授权手续是否完整,批准程序是否合法,并索取有关的书面证明作为审计证据。

2.评价作出估计的相关假设是否合理

被审计单位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常常要依据一些假设,如政府和行业公布的实际或预测的利率、物价指数、市场占有率等数据,或者是企业内部编制的客户信用度、设备利用效率、市场趋势预测等特有数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对其依据的相关假设的合理性作出评估,评估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是根据以前期间的实际执行结果判断假设的合理性。

另外,进行评价时应特别关注:所依据的假设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某一假设是否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估计依据的假设相一致;某一事项的假设是否与企业在未来对该事项拟采取的相关计划相一致等。对容易变化的、主观的、敏感度大的假设,应评价该假设的来源、依据及决策程序等,必要时应获取外部资料予以证实。

3.将会计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会计所核算的企业经营活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会计的一系列确认和计量要做到完全精确是不可能的,许多项目只能依靠事先的估计进行计量。而这些事先估计的事项在实际发生后,会反过来证实事先估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因此对某些连续发生的事项,如果前期存在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前期会计估计与其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差异比较和性质来判断前期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同时还可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最新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是否需要变更及如何变更做出合理判断。

4.将会计估计的数据与同行业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当会计估计涉及的事项重大或注册会计师认为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时,可以考虑获取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获取公开市场信息、行业的信息等资料,在剔除不可比因素后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会计估计数据进行比较,然后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作出判断,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

5.利用独立估计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独立估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人对会计估计事项所做的估计。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发现企业未建立有关会计估计的内控制度和程序,也无法采用有关程序证实企业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利用独立估计来获取审计证据,并与企业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如果由注册会计师自己进行独立估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某些不熟知的领域,或进行会计估计涉及的知识和技术超越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时,应当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如对未完成合同中的已完成和未完成工作的计量、特定资产估价和物质状况的测定等方面,注册会计师可以聘请专家做出专门评价和结论。

6.复核期后事项以证实前期发生的会计估计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如果存在能够证实前期会计估计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检查该类期后事项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如审计报告日之前销售前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可以将该存货的实际变现价值与前期预计的可变现净值相比较。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的估计金额,如果年度财务报告尚未批准报出之前,相关事项已经作出判决或取得了新的证据,这时应进一步判断前期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必要时调整所做的会计估计金额。

7.审慎判断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会计估计是依据现有资料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据以进行估计的市场、环境、价值、信息、经验等都会发生变化,为更好地计量和合理表达会计事项,需修正原来的会计估计方法或金额。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应注意变更前后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是否发生变化,依据新的估计基础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结合审计中获取的其他资料分析企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利润调节的可能性,以合理确信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第9篇:会计行业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会计信息

财务报表分析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考察、评价、判断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经济效益好坏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分析者及所使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使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1. 财务报表数据来源不完善

(1)以历史成本报告,不能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化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持续、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物价变动的速度与幅度异乎寻常,从而导致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具有的客观可靠的优点荡然无存,此时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数据汇总表,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投资风险的分析。有的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很多经济业务事项反映数数据在财务账面几年甚至十几都无变化,造成财务账面反映出的情况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会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

(2)忽略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使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许多非财务信息与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但财务报表上并无反映,如:法规信息、国家经济政策信息、市场环境信息、行业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

2.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不健全

(1)缺乏可比性。在比较分析时,必须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企业当前实际数据的参与标准,如历史数据、同业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用历史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同行业之下,不同的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和装备,显然不能用一成不变、缺乏代表性的行业数据去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以预算作为比较的基础,实际和预算的差异,有时是预算不合理造成的,而不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2)存在滞后性。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比率分析法都是理想的、静态的、所需数据需要确定的分析方法,它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企业的动态管理和及时管理来说,其应用价值并不大。这种事后分析,对于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无论企业采取任何对策都无法对过去加以补救。

二、改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建议

1. 完善财务报表的数据来源

(1)调整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按历史成本法编制的,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它可能已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状况。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可将用历史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表调整为现值财务报表。

(2)结合非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报表。要尽力弥补表外信息摄取量的不足,加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第一,分析者必须关注国家经济政策信息,并从企业的行业性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程度;第二,分析者必须关注各种市场的供求状况与价格信息,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三,分析者必须关注行业先进水平、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行业的市场前景信息等。

2. 改进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1) 在采用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时要注意与动态分析结合

各项财务指标比率分析的数据都是企业过去或历史的经营实绩,用这些数据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仅仅是投资分析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根据行业背景、企业自身的特点、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形式,采用连续的动态分析做出全面的判断。

(2) 比率与趋势分析可以结合使用

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根据每股收益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位化”后的指标,或仅仅依靠比率分析来实现投资策略,很容易走入误区。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目标投资公司,都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

3. 改进财务报表的披露

(1)增加披露内容。目前财务报表对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表外融资风险、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披露太少,改进后的财务报表附注应包括承诺事项、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其它重要事项的披露。

(2)及时披露。财务报表信息要尽量由“过去时”向“现在时”转变,并同时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能够据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相关信息,即所谓的“流动性趋势”。财务报表的披露必须及时有效,不得延误,并强调分析的重点应放在内容实质的揭示上,而不是表面形式上。

4. 注意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

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当一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受到国家大力扶持时,整个行业的企业发展都会较好。此时即使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润率较低,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仍然被人们看好。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分析为企业指明了未来企业的利润来源和稳定性,一个行业的超额利润是短时间的,当一个行业存在超额利润率时将会吸引大量的外来竞争者进入,此时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保持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来说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波.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经济师,2009(5)

[2]张锦红.浅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经济师,2006(2).

[3]马志平、张志伟.财务分析建议[J].中国财经,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