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第1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 转变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75-01

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1.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用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人力。换言之,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就是组织内具有各种不同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人,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活动以达成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人力资源的运用与发挥可达无限的境界;其次,人力资源无法储存;再次,人力资源必须不断维持或提升,才能保证其价值;最后,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所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是以科学方法使企业的人与事做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1.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第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利用和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让员工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力资源被提高到了战略地位上来。

第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管理,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情况,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得管理并重,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授权,少命令,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追求新创新性的科学方法。

第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管理者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环境间的互动。

2、 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录用缺乏有效性

传统人事管理人员录用时不考虑其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环境的需求,而是以人人有工作为标准,按计划把符合年龄条件的人全部录用,致使人员结构不合理,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人员素质相矛盾,导致有的工作无人能干,有的人无工作可干的不良局面。

2. 2 缺乏奖惩制度与考核制度

传统人事管理无相应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工作中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在绩效评比上存在领导定夺、轮流坐庄、内部圈定等暗箱操作,一些善于专营和投机的人却容易获得各种荣誉,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2.3 培训机制不健全

传统人事管理的培训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职工的潜力。绝大部分职工进入单位后没有接受过培训,单位中极少的学习机会几乎也让“骨干”或“关系户”占用。一般大多数的企业的职工中去大中专院或外送培训的人数比例占总的职工人数的极小部分。所以,专业人才极少,复合型人才更少。

2.4 缺乏有序的人员流动

传统人事管理缺乏有序的人员流动,即使有流动也是因照顾关系,并非因人尽其才而进行,使许多优秀人才因没在合适的岗位上无法干好工作。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却没安排在适当的技术岗位上,而是让他们从事不熟悉的工作,致使他们既不能发挥特长,又没有工作效果。

2.5 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效力

传统人事管理工资薪酬制度未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力。企业在工资薪酬制度方面无自,无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知识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不如一般工人,升职、提薪机会微乎其微。

3、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路径

由于传统人事管理的以事为本与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为主体相背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恰恰符合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理念。因此,我们要做好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3.1 更新观念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更新观念,从传统人事管理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从战略的高度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人类走上知识经济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不断深化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把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和机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3.2 提高人力资源者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者的综合素质,转变人事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师一门新的科学、新的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是专业人才,是管理人才的人才。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才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成为企业高层的重要参谋。让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经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企业规范、发展参谋人员。

3.3 抓好培训工作

要把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人事管理的一大特征。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赋予原有的员工培训以新的内涵,从增加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理解和认识现代培训的意义以及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处的位置。美国人力资源专家杰克.比斯指出:“多数员工工作中所用的知识与技能,80%来自于再各种情形下的训练。”也就是说,在职培训的收益大于脱产培训。在人才培训中,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职能是协助各级单位主管扮演教练、讲师和指导的角色,各级主管将成为培训下一级的主角。

3.4 健全的激励机制

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人事管理中,由于考核分配制度不完善和激励措施不到位,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黑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由此,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人力资源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人员配置机制,根据组织目标和工作认为的要求,按照“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确定一系列尽可能细致、量化、可行的考评指标,从“德、能、勤、绩”几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报酬制度,使绩效考核与报酬数量相挂钩。

第四,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管理者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并根据员工各自的特点,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 建立相应的转换机制

建立相应的转换机制是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战略性转变。建立以市场为主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贡献、重业绩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建立科技人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的机制;建立培养、使用和吸引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建立创新机制,通过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使人才资源融入经济活动中并转化为人才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8

第2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对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方式提出挑战。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 

    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改革的趋向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兴起,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经历一 

    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提倡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依法行政及行政质量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十分重要。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 我国公共部门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所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人事行政是适应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以严格的规制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主要特征,着眼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实行的战术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主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通过放松规制、开发心智等新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高个体智能,进而增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旧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力为成本,没有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这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背道而驰。 

    2.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干部终身制、论资排辈、管理无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竞争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缺乏现代化的绩效评估方法及技术,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没有统筹考虑,缺乏学习氛围。我国当前公务人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部门为外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带来直接效益的资本,给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全面更新。传统人事行政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质的区别。传统人事行政所依托的理念是规范、管制;而人力资源管理所依托的理念是发展、创新。人事行政的理论是以古典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知识背景、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传统理论;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是以现代行政管理学、资源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信息科技等为基础,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装备起来的全新理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规划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一致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业绩的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在诸如工作设计与分析、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公共管理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得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 

    3. 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公共部门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 

第3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地铁运营筹备;现代企业管理

与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区别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再是指单一对于选拔职员进入用人单位或较为固定的人事管理,而是更加动态的、科学的管理技术,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人”身上,更具有人性化。它综合了现代的多种技术和因素,融合职业心理测试、职位分析考量和动态工作业绩分析等方面,通过充分发掘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提高单位效益,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单位选择更优质的人才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优势

1.1注重动态人事分析

动态的人事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中较为创新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众所周知,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高水平、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而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往往有失偏颇,对学历和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的比例掌控不够,缺乏对入职后员工成长的检测。实际上,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在录用人才时更为灵活,还能够在人才入职后根据工作中各个方面的业绩和水准重新定位和考核人才,对员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此,才能发挥出每一位员工最大的工作潜能,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1.2人性化特征更为显著

人性化的工作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规划环节。要想企业效益提高、员工拥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工作状态,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融入了现代技术后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在保证公司效益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员工具有吃苦耐劳、积极奉献的工作精神,也是保留人才的一种管理政策体现。具体体现在员工福利、资源分配和员工考核的奖惩方面。

1.3目标量化使执行力增强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需要提出明确的工作计划、量化的工作条目和考核标准,辅以较高的执行力。也就是说,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具有“人情味”,融入了人性化设计,但不是对员工消极怠工的一种姑息纵容。相反,它需要每一位员工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工作指标和综合数据用来集中考核测评,以保证企业中员工的综合水平标准。

2如何在地铁运营筹备工作中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要解决如何在地铁运营筹备工作中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问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入手。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个基本点进行综合运用。

2.1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管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技术,归根结底是企业的一种文化反映。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体现出企业文化,使工作流程和核心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人才要求。尤其需要体现出公司对各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工作流程和目标守则、员工工作规范制度等岗位说明书的内容,营造出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便于工作开展和技术运用。结合地铁运营的基本特征,在运营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要突出的是安全生产、安全工作、安全运行和保证质量的微笑服务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融入“安全第一”和“优质服务”的信仰教育,形成一种蔚然成风的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这不仅能够提升地铁运营的工作质量,还能够提升员工之间的同事关系,使工作环境和氛围更加和谐。

2.2保证科学的职位分析

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它更有效、科学的职位分析功能。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工作是以职位分析为基础的。想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不断进行人事工作的调整和推进。首先,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和文化进行人事调整,调整工作的指向和目标。在企业文化作为坚定的风向标后,还要保证人力资源工作中职位分析的科学可靠性,也促进人事工作的完善和运营保障。一方面,它需要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先进性,通过网络的大数据和员工的综合性格、职业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评估,做一个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考察。另一方面,只为分析不是一劳永逸的人事工作,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进步或退步与否来不断地进行调整,使每一位员工都最大程度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公司带来最大的工作效益。

2.3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入职人才的选拔,在招聘工作时就应该强调并展示出详细的职务分析书和岗位说明书,使应聘人员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公司需求把握。除了应聘者的自我定位与把握之外,还需要地铁运营单位的科学分析和综合考量,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技术进行测评。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工作能力测评方法,标准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订详细的人才选拔方案和目标明确的人才指向,以便于招聘时的应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通常最注重应聘者的能力选拔,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较为明显的内在特征,难以进行简单的区分和比较,因此,应该设立一些具体的工作情形来考量应聘者是否具有该应聘岗位的工作能力。例如应聘者是地铁中的秩序疏导员,需要开展一次地铁应急状态下的疏导工作,面试官则需要在给定情境下询问对方的处理方法,在对方回答的过程中,仔细聆听并辨别对方有没有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在地铁运营的筹备工作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卫生打扫员也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一定程度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保障地铁运营工作的基础,更是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人才选拔时需要考量的首要问题。在检验应聘者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检查他的性格特征,进行性格筛选。应聘者的性格关系到他的工作态度,而地铁运营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因此,对招聘人才的性格有较高的要求。

2.4进行有质量的工作培训

招聘了合适的人才进入工作单位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结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还需要对入职者进行职业培训和日常的学习交流。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员工培训,以工作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辅以一定的性格培训和心理辅导。在每个阶段的培训工作结束后,还需要员工进行一定的学习汇报,以便于人力资源部门的综合考察阶段性测评,了解员工的进步和工作能力掌握的程度。这种培训方法不仅能够督促员工积极进行工作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能够根据员工的培训反馈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举个例子,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值班员就非常需要抗压能力的工作,培训需要一定的情绪疏导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种突况下镇定地工作。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可以进行交叉培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员工们互相了解,也互相理解。在互相理解与支持的和谐工作环境之下,能够促进员工的“归属感”,保证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平日的工作中互帮互助也是提升员工之间和谐关系、促进地铁运营工作和谐发展带来更高效益的一个好方法。另外,角色扮演还能够很大程度上考验员工的洞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尤其是在简短对话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帮助部门快速掌握每位员工的优点与缺点,以便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管理者能够得到更直观、更真实可靠的员工数据。在应急状态下,一些员工的优秀表现还可以纳入地铁运营管理的备选方案,集思广益帮助工作效率的提升。

2.5人力资源中的人才保留

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还需要注重人才的保留。人才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除了要让员工获得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还需要帮助员工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在积极的状态下工作,既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也能够帮助公司实现社会效益。这就需要使员工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这项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为入职者设立合理的晋升通道和奖惩机制,达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使员工的付出和努力有所回报。这种严格的工作考评制度也有效地避免了一些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在评定员工的晋升与否,同时应该充分考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在工作性格方面的研究应该多考虑员工的工作心理,从企业自身情况和员工的工作业绩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将员工的工作动态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信息有效性保持。

3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地铁运营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它既涉及应聘者入职之前的人才选拔,又关系到入职之后的职位分析人才晋升和人才保留。因此,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坚持优质服务的理念来挑选适合的人才。既需要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又需要考察他们的工作心理,将性格与能力综合起来考察,使优秀的人力资源成为公司的无形资产,为开发资源、维系客户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后续展开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雪霞.浅谈定额管理在地铁运营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

[2]朱艳艳.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管理观察,2017(31).

[3]刘春.信息化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

[4]张航,徐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学术交流,2015(05).

[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地铁运营筹备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第4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1.高层管理者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高层管理者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管理观念。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素质和管理观念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制定和企业发展方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在于人,一个好的CEO首先是一个好的人事经理。比如GE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一位伟大的人事经理。传统管理方式使兰州地区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的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另外,许多兰州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兰州中小型企业在与其他大型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正是高层管理者忽视人才的落后理念造成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的企业占95%以上,但在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排序却把人力资源部门排在后面,真正能够参加企业重大方针政策决策过程的只有26.6%。由此看出,企业高层需要高级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却还处于执行层。很多企业的老板对于培育人才缺乏信心,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造成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精力和财力)很不够。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得优势,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高层管理者观念,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先进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和运作方式。

2.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已经具备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理念的情况下,位居第二梯度的管理队伍素质,就成为实现先进理念,达成预定目标的坚实保障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还能进一步协调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关系,使之上行下效,畅通无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能进一步解放企业思想,充分调动一线职工和管理人员积极性,进一步与市场紧密衔接,信息畅通。在兰州一些中小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理念传播阶段,对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引进又较普遍地存在模仿抄搬,只是简单地嫁接一些技术工具和工作程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与民族性、文化传统、行业特征及企业具体情况的结合。2004年2月,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考试实施办法》。这也正表明了目前兰州许多中小企业应当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理念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整体水平。此外,管理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仍然比较低效,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它的提高更多来源于实践与锻炼。许多兰州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队伍往往是互相推诿,草草了事。兰州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在建立之初管理队伍都是家庭成员,效率低下,2003年4月到10月,方太聘请思捷达公司作为咨询方帮助公司建立研发管理平台,管理队伍素质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体系也逐渐完善。许多兰州中小企业的管理团队成员具有很不一样的背景,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企业,直接造成了管理团队价值观、风格、做事方式的不一致,是众多兰州企业管理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人力资源体系,尤其是绩效管理系统,成了当务之急。

二、改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1.更新与夯实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更新与夯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兰州中小企业要在全球化时代取得新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人事管理是致力于建立一种对员工进行规范与监管的机制,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低成本地有效运行的一种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员工当作一种资本,将员工视为能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企业资源,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把人的问题与企业经营问题综合考虑的机制。现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活动、管理重心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当作成本,把人当作工具,不尊重人的价值,不尊重人性,缺乏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当作资源,当作具有增值潜力的资本,以“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为前提,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追求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主动开发型的管理,基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是能力与激励水平的函数,而员工的能力是一个相对常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于被激励的水平,所以激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不断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是能确定企业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及时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保证的管理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许多兰州中小型企业已经有了自己专门管理人力资源的部门,只不过大多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理念滞后,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能尽其所值。所以,兰州中小型企业应该尽快完善适应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部门,能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重要的资源,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知道怎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掌握激励员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以获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一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组织,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基础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组织行为学编写组.新编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24-128.

[2]王新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339-347.

第5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人事;人力资源;转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知识支持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的管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格局上。这种传统人事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实现高校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建立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主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它反映了组织客观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人事管理在当代的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人不仅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成了管理的目的。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潜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133229 .CoM

人力资源管理着力于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力求精干和高效,用尽量少的人力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力求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达到工作的高水平。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是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对员工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管理的视角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消耗资源;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将人视为成本,而是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使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2.管理的类型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是“被动反应型”的“管家婆”、“救火员”式的操作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策略式和预见性管理。

3.管理的重心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的管理模式,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发挥人的潜能和人力资源开发上。

4.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当一名员工被安排到一定岗位后,完全由员工被动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不仅对员工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5.管理的手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采用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采取人性化管理,尽可能考虑到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坚持以人为本。

6.管理的策略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往往就事论事,缺乏长远考虑,属于战术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和当前事宜的处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

7.管理的技术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

8.管理的层次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是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自身就处于决策层面,直接参与组织的计划与决策。

三、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内在要求

(1)关于人的哲学的演变。关于人的哲学先后有过四种观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受经济因素制约,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社会人假设则认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不是经济需要而是社会需要,环境的力量要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有效;自我实现人假设进一步认为人总是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现有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潜能,组织应当把人作为资源,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人就可以自我激励;复杂人假设更深入地认为人有复杂的动机,不能把所有的人简单地归类为某一假设,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动机需要。由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因而引起对人的管理的思想理论不断演变。

(2)管理思想理论的演变。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基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此后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特别应强调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使传统的人事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注重外在要素管理为内在要素管理,变注重外在量的调整为内在要素质的提高。它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价值观、群体文化等,“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概念皆源于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管理理论的变化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管理内容的变化。

(3)管理内容的演变。雇佣管理认为人是一种投入,一种成本消耗,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成本。因而在一系列实际管理措施中人被工具化、手段化,势必出现劳资双方严重对峙。劳资双方根本利益渐趋一致的观点则认为,人不仅是一种成本,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创造比消耗的成本价值大得多的可再生资源,人事管理不仅要控制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为组织获得更称职的人,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维持并激励人的高度工作意愿。由此出发的人事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劳资双方利益必然趋于一致。

2.高校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外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社会地位和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单位,它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21世纪的高校担负着更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高校面临的将是市场经济下自由招生、自主管理与双向选择的社会体制,如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3.新时期高校内部的变革为其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创造了内在动力

当前,各高校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人事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改革中,它们都力求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使高校中的“人”和“事”有了很好的结合点,发挥了人的最大潜能,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和职能

传统人事管理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不是只抓人性中的一个片段,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尊重。因此,只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有管理目的和结果的转变。要树立“开发人力资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核心任务”的观念,通过编制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一系列职能的转变,善于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找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职工积极参与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要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作为高校而言,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使用、培训等各个环节。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以高校战略规划为核心,为高校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在实现高校总体目标中有效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使两者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性安排:既要重视一线教学部门,也要注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部门;既要重视发展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还要重视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3.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聘任制是我国现阶段人事管理改革的总趋势,也是人事管理体制的核心所在。在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是人事管理的有效手段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实施全员聘任要做到按需设岗、择优评聘、坚持标准、全面考核,破除评聘中论资排辈现象,使评聘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了稳住和吸引人才,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彻底破除职务和身份的终身制:在分配制度上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将教职工的校内津贴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这样方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最小的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组织收益。

4.引导教职工设计职业计划,加强职业管理

第6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025文献标识码: A

现代企业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现在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与流动空前加剧,一个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新策略。只有这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迈进新台阶。本文主要就新形势下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针对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时候,无法判断企业经营的对人才需求,简单地通过盲目判断,就罗列出人才的引进的类型和数量。另外,在招聘相关员工之后,基本没有展开培训活动,存在严重的人员浪费现象,由于提升空间狭窄,很多员工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再加上企业“论资排辈”的风气,致使人才难有脱颖而出的机遇。

(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定的时候,在激励机制、选拔机制、培养机制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薪酬分配和岗位安排两个方面,这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全部发挥。

(3)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共享能力薄弱,很多企业部门都是“独立式”地开展培训教育工作,譬如某企业的财务部门、营销部门、行政部门等的培训都是独立分开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另外,很多员工没有接受系统的企业文化培训,基本没有更好的经验、素质和技能去适应企业的发展。

(4)培训管理者能力不足,表现为缺乏授课的技巧、互动的能力和专业的水平,在课程培训之前没有结合实际,在培训过程缺乏授课技巧,很容易影响培训的效果。据统计,目前企业培训管理者缺乏授课技巧的比例高达42%,几乎接近所有培训工作人员数量的一半。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

企业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企业的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多久。战略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重要性日益增强,特别是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能力和技能及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靠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来维持和培育竞争力。只有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贯穿长远正确的谋划,并将这些谋划体现并实施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才能保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目前,我国70%多的企业以及一些部分国有现代企业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忽略制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体化,缺乏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企业特色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涉及了人事档案管理、岗位晋升降与变动以及奖惩等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说,大多数企还是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它重点强调对人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这些工作几乎全部涉及一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因此,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 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本特征、专业性与实践性、双赢性与互惠性、战略性与全面性、理论基础的学科交叉性。目前,而我国现代企业大多直接复制国内外先进现代企业的一些基本管理模式,有的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经验稍加改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些人事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极大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及优势的发挥。

(三)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

制度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规范化,操作化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与制度来实现的。科学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可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使责任边界明确、权利纷争减少。目前,现代打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虽在逐步完善中,但仍有很大空缺,特别是在权责划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对员工的录用、考核等机制,导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滞后的管理水平甚至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不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未能将这些先进的思想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可操作性的制度与措施。

(四)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约束是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的一种行为控制,它使得员工的行为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各种手段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员工在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能自觉地为现代企业作贡献,由此达到现代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而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正是现代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及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目前,我国大多现代企业,特别是一些在新旧体制的挤压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缺乏自我约束,这些企业虽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但仍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不利于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改变观念,提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员工为基础,以知识员工为中心和导向,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系统取向,强调整体地对待人和组织,从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 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其他战略相配合,依靠和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并主动根据现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企业战略的高度,一方面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以及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状况等,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家田.人力资源管理背后的人生感悟[J].中国研究生, 2007,(01)

第7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现代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念。文章引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这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对其产生背景、特征、模型进行深入剖析,对现代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提出背景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获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2、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取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既不同于现行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同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信息。由于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应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会计信息系统。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更多的是战略决策、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适时、及时地利用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万样.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林万样.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刘永泽,戴军.论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9).

第8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变,更是管理思想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的变革,从职务终身制到聘任制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被动的职能操作到主动参与战略规划管理的变革和从生硬化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变革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对组织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国家的兴衰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也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日趋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前几年还不为人所知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词也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继成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许多大学也设置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看,这一变化,远非名称和形式上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变革.我国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在计划经济下,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对财和物的管理,即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两者的管理思想有着根本区别.

1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者要求劳动者按标准定额完成工作任务,其最关心的是劳动者生产率的高低,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因而管理者把人作为一种成本看待,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源而非劳动力资源,这就决定了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对财和物的管理,即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职工是被动的,一切行动听从单位领导的指挥,就像是一个物品,由其随意搬动,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近年来,以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知识经济大潮,对现代组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吸引、留住和用好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一个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逐渐取代了旧的人事管理思想.与传统的管理思想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在组织的决策、计划、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人、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人被视为最有价值的资源,通过长期的投资和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使组织获得更多的回报.观察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海尔、春兰等的成功经验,他们无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人才的吸引、维持、激励及持续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建立起人才优势,进而在竞争中取胜.高校的发展也是如此,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出的人事政策,如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基金以及定期培训计划等等,无不体现了重视人才、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21世纪,谁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不断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的同时,留住和用好现有的人才,谁就能够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反之,如果还坚持以“物”为中心的思想,就势必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2从职务终身制到聘任制管理方式的变革

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其管理模式难免受到“计划”的影响.一个职工从上学、毕业分配到招工录用、晋升调动等都基本上由组织统一按计划进行,个人无法直接参与或改变自己的工作身份.这种局面造成职工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高不能低,同时也很难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转变用人机制和操作方法,推行聘用合同制,是打破传统的职工身份终身制的一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事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人事管理法制化的必然趋势.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用人组织可根据需要采取“公开招聘”与“竞争上岗”的方式,既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如当前的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淡化对身份的管理而侧重于对现有岗位的管理,即使拥有教授的身份,如果不能充分履行对应的职责,也可以聘任低级职务.同时对一部分处级、科级岗位进行公开招聘,为职工创造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畅通渠道,既使组织得到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同时又一改传统的“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把选择职业、职位的权利交还给个人,使个人能充分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岗位,从而在提高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3从被动的职能操作到主动参与战略规划管理的变革

在传统人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档案管理、职称、培训、工资福利、人事关系调动等事务性工作上,不参与组织的战略规划.人事管理部门被视为单纯的职能部门,只是被动地反映和执行领导命令及例行办理常规事务,忽视管理的主动性,是典型的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其管理人员不仅要完成传统的人事管理事务,更重要的是要参与组织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通过对外部人力资源环境及自身人力资源优劣的分析,为决策者选择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战略、政策和工作计划,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性依据;另一方面,根据组织发展的规划、分析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现状的差距,制定人力资源短期及中长期计划,并根据职工现状与组织的要求采取措施弥补差距.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

4从生硬化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变革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其内容来看,大都是在职工考核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职责等方面对职工加以限制,将职工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对象,偏重于对职工的监督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架势,缺乏人性化的鼓励.同时条条框框也压抑了职工的创造性,降低了职工对组织的认同感.管理人员不能与职工进行平等沟通,使组织无法了解职工的真正需要,从而很难对职工进行管理,更加无法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留住他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考虑的是人的才能的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即对职工的培养为前提,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重视职工的生涯设计,帮助和指导职工设计自已的生涯发展规划,并允许职工在其岗位选择中不断“试错”和“调整”.职工在组织中除了能充分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外,对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和状况也充满信心,提高了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发了团队精神,从而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9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其中“重视人才素质,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能力素质”这一条尤应引起重视。事实上,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肩负着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重任,组织人才的能力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水平。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调整其发展思路与竞争策略,以人力资源能力竞争为主的态势愈加明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现实中虽然多数企业能认识到能力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但在管理实践中却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其中,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培养,却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自身能力建设的问题较为明显。实际上,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及水平。而且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特点及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加强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及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者是指在企业内部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企业高层主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则主要是指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各单位内部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梯队。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与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建设在实践层面可同等对待。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包括哪些内容?首先,我们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及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能力一般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质量的新个体特征。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培训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集体智慧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有自身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又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后天的教育和培训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能力的这种特种,我们才能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能力建设,静态上是指形成和发展个体能力的理念、工具、方法和技术;动态上是指培育和发展个体能力的整个过程。它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二是外部环境。抛开外部环境因素我们重点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自身能力建设。能力通常可分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种。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一)战略思维及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组织目标实现不可替代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强有力的支撑支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推动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战略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自我学习的能力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人事管理观念的制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多数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仍有很多缺乏专业背景,系统把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工具和技术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较短缺。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却日渐凸显。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把握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做到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管理学、、政策科学、经济学、法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三)选人育人能力

选人育人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领导学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有二:一是决策,二是用人。并且,领导者用人正确与否对于组织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精心培育人才。通过为员工设置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积极贯彻能力本位的科学人才观,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及培训和发展机会,调动员工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方面要当老师,制定并宣讲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责任;同时,又要成为员工的服务员,为员工的发展排忧解难,要胸怀全局、敢当先锋,更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四)影响、沟通与协调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提供者,必须具备影响别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不断增强管理沟通的本领,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及谈判技巧等。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同企业内部所有其他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协调能力,指导和帮助其他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大型集团型企业,还要协调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内部及之间的关系,使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高绩效、高活力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五)信息获取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无论是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配置,还是员工薪酬管理等都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人才市场情况、行业发展动态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度。同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也非常重要。比如企业核心人才突然离职等突发事件,往往会给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不断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以便更好地预防危机,降低风险。

二、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上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加点着手,并以此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

(一)企业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组织行为学表明,组织的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领导。当今,多数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巨大,但成效不明显,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等特点,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在实际中并未得到确立。一些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潜能开发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环境的缺位。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对企业战略实现的决定性作用,把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作为拉动企业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反复向领导阐明着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系统工程,并以此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能力的后期培养特点,使得开展这种职业化培训显得非常重要。许多大型、特大型名企都十分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职业化培训,一些企业甚至在职工大学聘请专业教师或高层人力资源管理时间专家讲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职业化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脱产教育、在职培训及学历教育等,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

(三)形成制度,并逐步建立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制度是企业保持良性发展的硬约束,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必须将好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形成相关规章制度体系,并使之常规化。同时,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企业建立并推广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对于认清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一般来讲,通用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包括劳动法规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及成就动机等工作风格。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四)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养业务技能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应当不断开发在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潜能。而潜能的开发,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主动学习。要从书本中学习,更要从干中学。实践表明,一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能够促进其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能够不断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能力本位的优秀企业文化

毋庸置疑,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能力建设本身必须融于企业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在创建优秀企业文化过程中,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能力本位的宣传。不可否认,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关系本位在改革的长时间内还存在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市场经济是以能力为本位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形成。而能力本位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必将极大地促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员工的学习欲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