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

第1篇: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研究生 就业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学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有效就业率,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是广大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当前研究生就业趋势入手,浅谈医学院校研究生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灵活就业观念

随着研究生扩招及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问题成为目前许多高校各专业研究生的头等大事。从1999年开始研究生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幅均大于20%,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急剧膨胀,由此带来的是工作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研究生的供给反差逐渐增大。五年前医学院校毕业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或者留校任教,而目前只有少数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才可以直接进入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或者留校任教,大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基层医院或者选择其他领域就业。这就需要广大硕士研究生和负责就业的指导老师改变“专业对口”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灵活就业观念。

研究生专业知识比较精深,但广度不足,如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市场营销等经销领域,而经销领域的学生更不了解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但许多工作要求有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比如销售医疗设备的销售人员,既需要有医学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市场营销的经销知识,而目前没有哪个学校或者专业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辅导员指导研究生有意识地学习相关学科,例如建议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到财经院校充实市场营销的知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比起单纯有医学知识或者经销知识的学生来说更会被大公司选中,具有更多的就业优势;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法律知识,考取律师资格证书,毕业后专门从事处理医疗纠纷法律案件的相关工作。总之,要根据就业市场的特殊需求,有目的地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填补社会对某些工作需求的缺口,避免由于相同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轻松实现有效就业。

二、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规划,树立创业意识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并结合社会需求,建立长期职业规划,同时使学生明确要在事业上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研究生学习时间通常为三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在非理想的岗位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有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最初梦想,而有的人却坚持下来,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辅导员要指导广大学生树立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理想的大局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建议学习基础医学和生物工程的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专利法、公司法等知识,为以后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知识的普及更加关注,近年来关于养生保健的相关书籍和讲座的盛行就充分说明了这部分市场需求。硕士研究生应当抓住机遇,把握自主择业的机会,充分利用自身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演讲技巧,提高表达能力,为日后从事医学知识普及等相关工作做准备。

三、根据用人单位特殊需求,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教育模式在初级职业教育院校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学生,并与其签订合同确保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作。对于某些在人才方面有很高要求的用人岗位,可以探索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采用此模式。比如对于生产大型医疗设备的公司,他们需要医疗设备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种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医科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小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进入用人单位实习,根据其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作。

采用“订单式”培养需要注意:确保用人单位的实力,选择声誉好规、模大的公司,通过签订合同、收取用人单位保证金等方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控制“小专业”的学生人数,由于这种培养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上决定了招生规模应当适度。

四、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运用水平,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目前大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在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完成学校相关考试以及阅读医学文献的层次上,不能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实际运用,无法与母语为英文的同事或者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局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这一情况:聘请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外籍教师开设医学专业口语课,提高学生日常口语以及专业口语水平;建立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模拟对外籍人士进行询问病情,提供医疗建议等。通过提高医学类研究生的英语运用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可以使其毕业后进入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资医疗机构或者为外籍人士提供医疗服务,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于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不仅把眼光局限在学生毕业时能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合同和就业率指标的高低上,而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入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合理、高效地安排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协助学生建立长期的职业规划,为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辅导员还要创新思路,积极思考与探索采用灵活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切实提高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有效就业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且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硕士研究生。

第2篇:职业规划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大众化",大学生的人数也是不断剧增,据调查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更是达到611万,预计今后3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出现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同时,根据官方的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找到工作,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就业困难群体。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也受到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的广泛关注。

1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生中那些处在就业相对困难现状的群体,以及那些处在感到就业困难心理状态的群体[2]。在当今竞争激烈、就业困难,而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的双重背景之下,每一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步入就业困难这个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从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通过对该群体的情况进行综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家庭背景的差异,自信心不足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很多来自农村,对于大城市的繁华、信息化时代融入较慢,跟城市的同学相比明显自卑很多,家境贫寒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除了日常的学习,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刻苦的学习得到奖助学金来维持学习、生活,并且相对其他同学而言,没有很好的家庭人脉关系,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就业压力。

1.2自身条件缺陷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先天不足 少数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属于自身身体缺陷的,一进校就与普通同学不一样的,他们在校不仅面临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而且还要面临就业这个最大的压力,因为在面临就业时,他们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社会的"歧视",而且因为自身身体原因被拒之门外,就业非常困难。

1.3个人专业素质偏低,综合能力欠缺 综合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在人际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优势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定位和就业方向,以消耗时间、度日为主,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在个人的专业素质上都无法达标,更无心去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而在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而在专业素质中,专业学习成绩的高低亦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一个毕业生的重要标准,所以成绩差的、综合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就业竞争力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1.4专业设置限制,社会供需矛盾 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而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很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就业难度增加了。由于有些学校设置的专业未与社会及市场需求结合,某些大学生所学专业在当今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限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结合近几年我院医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像医学影像技术,口腔技术,检验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偏低。

1.5性别差异,男女不均衡 高校近几年出现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调,女生比例越来越高,而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只招男生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而产生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不公平的就业竞争现象,除此之外,为缓和某些行业的男女比例,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很多用人单位则明确规定对男女生的限制条件,导致女生这个就业群体中的就业难度。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环境,高校教育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各种主观原因。

2.1国家政策更改,社会就业环境影响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不是要社会来适应大学生,而是要大学生去适应社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毕业生就业逐渐面向市场,由以前的"国家分配工作"到现在的"双向就业,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以及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也是供大于求的现状,再者当前我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和高学历的人才投身到基层建设,而大学生毕业生绝大多数不愿走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镇就业,这与社会需求相悖,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2.2市场经济导向,高校教育环境影响 高校的教育改革步伐缓慢,在当今高校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以及其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社会需求不一致,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3自身定位不明确,大学生个人情况影响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明确自身的定位,对就业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走进社会开始择业时,普遍具有追求待遇好、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的心理,并且出于本能的排斥一些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发展,追求工资高、福利优厚,而且最好能够坐办公室,对于基层的工作岗位,则明显排斥。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一味追求社会所公认的"铁饭碗",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够发挥他们的价值,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由于择业观念不科学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找到工作,同时,很多条件较艰苦的用人单位则招不到人才,出现人才市场供求的失衡。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不为企业接受,抑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导致二次失业。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忽视甚至无视职业素养,没有清晰的目标,对于自己将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都缺乏明确的了解。而且,现在的很多高校在职业素养引导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 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21世纪是"人才强国"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人才储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的发展,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是十分必要的。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尤显重要,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困难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难的现状。

3.1加强专业认知引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存在迷茫状态,必须在进校时进行专业认知引导,避免在进行就业时,还未了解专业前景,对于由于自身职业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群体,则需要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明确就业目标,提前准备,提前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了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可以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加各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加强职业素养队伍、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测评的建设[3],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接触专业,在职业素养引导的过程中,除了理论的引导,还要对其进行实践的引导,从而实现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3.2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专门化指导,形成系统的指导体系 对入校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从大一到大四的逐步系统的规划就业指导课,有目的的针对各年级层次进行专门化指导,并分析及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通过对专业的认知,对自身的定位和自身的修养,就业心理辅导,逐步打造,塑造个人的职业素养,同时提高职业指导老师的职业指导技能,对就业困难群体分类、分群进行指导,形成系统指导体系。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整体的就业指导培训,以讲座、交流会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技能,同时辅以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方法,确定学生所属的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针对不同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多方咨询,多方了解,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3不断强化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的培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就业指导实践过程中,要有现场的模拟招聘会,以及应试技巧培训和商务礼仪等等,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求职环境,进行各种职业测评,并注重加强对其技能与心理的测评,使就业困难群体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4],提高就业竞争力。

3.4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要及时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在具体的工作中,将其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逐步实现系统化,有层次,有目标,科学合理地做好指导工作,形成"一对一"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要按照就业困难的对象不同,针对其问题的性质和难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职业指导活动,加强针对性,区分对待,实现整体性指导与个性化服务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就业活动,吸引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树立自信,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当前处于就业困难现状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组织中去,让学生提早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中不断实践,不断锻炼自己。

总之,在我国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如此大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职业指导工作对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也应积极转变就业思想,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和改进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祁佳斌,李晓庆,赵成刚.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知识经济,2011,01:156-157.

[2]李平.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