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妆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职学生普通话学习现状分析
1.学习兴趣不浓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张口跟身边的人说话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阻碍了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2.应用的比例不高
据了解,中职学生之间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推普”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提出“在校园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等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方言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学生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我一个人说普通话很别扭”。
3.普通话基础差
就我所工作的学校而言,有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普通话口语教育,因此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讲普通话。这类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讽刺,常常不肯开口说普通话。
二、提高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普通话口语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要求。但事实上,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中职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都没能考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新课标后,更是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学习普通话,需要达到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规范。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让学生跟着自己读。
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字的读音抓起,应重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各地方言,总结产生误读、异读的声韵母并加以纠正,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讲解。如平翘舌、前后鼻等。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讲授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帮助、耐心教学生找准每个发音部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复读机、电脑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之上,普通话教学还应该追求词汇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的原因,许多中职学生与人说话时言辞含糊、表意不清、语序混乱,上课回答问题也常常用到自己相对来说更为熟悉的方言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典型方言性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发音不准的类型也不同。如,有些地区的学生说话时普遍没有翘舌音,经常将“老师”读成“老司”;有些地区的学生分不清鼻音和边音,将“农民”读成“龙民”;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发不出前鼻音,将“云朵”读成“永朵”……针对这种情况,我按地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不清平翘舌音的重点练习平翘舌音,发不出前后鼻音的重点练习前后鼻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朗读入手,加强指导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可谓一举多得。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张口朗读,并加以指点,让他们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并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通力配合,还要师生双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广西;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0-04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职教大会,提出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广西教育厅将集团化办学做为广西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14年成立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组,支持建设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等10个职教集团开展办学实证化研究,重点打造广西示范性职教集团,为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设区市全覆盖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2015年8-9月,根据教育厅2015年专项综合调研工作安排,广西教科所组织各职教集团化办学课题组对职教集团建设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
一、广西职教集团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广西商务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广西工业职教集团、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广西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职教集团、来宾职教集团、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柳州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广西林业职教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教集团13个职教集团。
从此次10个职教集团化办学调研材料显示,广西职教集团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对应了广西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参与中职学校133所,高职院校42所,本科院校7所,政府部门7个,行业51个,企业551个,研究机构30个,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层次贯通、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态势。
二、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经验、特色及做法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现代化
广西大胆探索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和运行机制[1]。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部分学校将职教集团管理纳入学校章程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是广西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章程建设中专列职教集团章节,明确职教集团的组成、功能及运行机制等。
(二)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2+3”、“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试点,多专业、多层次协调办学,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教集团还积极探索本科教育衔接,如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由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桂林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三方共同联合,开展工程管理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三方确定“1+2+1”的人才培养阶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高县级中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调研数据显示,广西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成效显著,高职对口帮扶县级职校69所,中高职联办专业109个,中高职联合培养学生20251人。
(三)对接地方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各职教集团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紧贴市场,对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由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经济新常态,逐步转变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助推器。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对接区内7个产茶大县的中专学校,通过帮扶打造特色茶业专业群,为县域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集团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集成技术服务,开发茶叶新产品,提升茶业品牌影响力;共同开展茶专业人才培训,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创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广西职教集团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了互惠互利的交流平台,校企双主体充分利用集团互通最新技术应用与人才需求信息,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广西职教集团参与行业51个、企业551家,覆盖广西地区特色产业和主要产业,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指导,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广西中小型企业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拓展了集团品牌影响力。广西商务职教集团构建“校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合作模式,与钦州、凭祥保税区管委会、百丽集团等13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顺丰班”、“百丽店长班”等订单班,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五)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广西职教集团校校、校企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师资等到职业院校,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改造升级的专业人才及技术服务与开发回馈给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建与现代职教体系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集团内资源利用率,激发职教集团办学活力。目前,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专业数145个,参与企业551家,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5个,接收实习实训学生249446人次,在集团内合作企业就业学生13392人/年,接收学校教师实践锻炼6777人/年,从集团成员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294人/年。美国通用、日本丰田等数十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捐赠发动机、电气设备等硬件设备,提供故障诊断软件、培训教材等,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累计为企业订单培养近1500名员工,实现校企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就业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多赢模式。
三、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使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技术、智力支撑,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近两年组织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南宁至钦州、钦州北至北海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生产任务近30项,产值累计2000多万元,为中职学校培训“双师素质”教师100多人次;培训鉴定测量工、施工员等工种2500多人次,为广西北部湾港国际枢纽港和航空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二)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助力企业改造升级
广西职教集团利用职业院校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现有工艺设备和流程,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开拓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育人功能和科技服务功能,为集团内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有机茶园规划、职工培训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共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茶业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三农,为地方扶贫农民致富做贡献
中职学校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成员,职教集团肩负着帮扶县级中专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引进大北农集团、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8家企业,在校内挂牌建立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基地,统筹农业类中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和涉农培训鉴定工作,面向县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量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人才。
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广西各职教集团普遍存在成员间协作松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集团化办学大多集中在联合招生层面,校企实质性合作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培训仅停留在协议、合同之上,各成员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集团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
(二)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不畅
一是专业衔接的招生专业类别范围有限、招生规模小,只限于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专业覆盖面较窄,没有惠及所有中高职学生,导致中高职升学规模不大。例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开设建筑设计、机械汽车、工商管理、生化、现代农业、食品等10个专业大类66个招生专业(方向),而集团内中高职联办专业仅为2个。
二是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等衔接深度不够。中职与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内容,尤其是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不清楚,教材混乱,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比较普遍。
(三)职教集团成员利益难以实现共享
互动不足、权责不清是职教集团利益共享的主要问题。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发阶段,集团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集团内的人、财、物等资源所有权属于不同成员单位,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难以统一进行协调与分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整体合力。集团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地方解决技术、生产、经营等资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转化成果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果还未形成集群效应。
五、深入推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保障体系,建立互惠互利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办学利益分配形式[2]。协调自治区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共同为集团内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多种要素投资职教集团。
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引导职教集团面向市场,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推进集团化办学职责的督促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
三是贯彻落实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实施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大幅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规模、经济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
(二)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协同推进中高职衔接
一是充分发挥集团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实现双赢或多赢目的。
三是校企双主体协同推进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中高职贯通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职教集团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3],逐步探索多专业、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三)加大成果推广与宣传,提升职教集团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利用集团内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促进职教集团成果孵化与推广,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打造集团办学品牌。
二是加大对示范特色职教集团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宣传。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职教集团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建立职教集团网站,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分享交流新技术新成果,提升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集团国际交流和集团内成员交流活动,举办行业企业发展论坛。
参 考 文 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37-43.
关键词:农村;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0-01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目前,由于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导致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学目标的建立,不仅要落实知识目标,而且要落实能力目标,德育、情感目标,特别要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虽已经在这几方面有所体现,但离要求、真正落实还有差距。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不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就很难确立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奇思异想,教师不善于因势利导。
(二)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根据初中生年龄特征,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暂短”的兴趣能够稳定的保持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尽可能使他们动手、动脑,学会操作,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实际教学中不重视实验,少做甚至不做学生实验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极大的影响了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难以理解的宏观现象,一些危险的、药品昂贵的化学实验无法实际操作,用计算机模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条件,往往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二、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能把各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并深挖所任学科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做到渗透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
(二)恰当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讲课要有自己的特色,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深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育的中心目的与知识性不变,教无定法则指教师讲课要具有自己的风格。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的学习,我认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般应注意以下三点:
1.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创新想象的空间,营造创新的环境。而创新环境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这些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诱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教师要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学生享有思想自由。
2.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能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概念、定义的提出过程,启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是发挥开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学习就会由盲目而变为自觉,知识由零散而变为系统。这样不仅对知识本身理解深刻,记得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养成课后反思,注重小结。有些学生只顾盲目做题,不研究和总结解题方法,因而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每一道题从分析到解答都蕴含着许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不做题后反思等于只耕耘不收获,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对每一节课的小结是让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增加其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回顾、反思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在实验教学中,要狠抓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它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初中化学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探索实验技巧。作为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教给学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全面分析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教学中,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并改进实验,把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变为分组实验,布置家庭小实验等。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能改革教法,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一、目前我国会计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实验教材的内容简单、层次低下
财务会计人员要适应因行业、规模、岗位等不同所提出的挑战,然而行业、规模、岗位等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在目前形势下前所未有地增大了,这种差异决定了学生对会计实践要求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的实训实验教材难以满足这种要求。首先,大多数实训实验教材是关于一般性制造企业的会计,内容常常是给学生一套制造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动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涉及的内容往往只是一个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包括供、产、销的核算,以及成本的计算。其次,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实训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财务分析、纳税筹划等财务分析能力。
(二)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忽略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教师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判断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淡化或欠缺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六条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在会计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中几乎不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会计实验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人数虽多,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不少高校中的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实践教学中,经常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不够真实,脱离实践,缺乏权威性。这种脱离实践的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这一方面是现在的会计教师大多数是出校门进校门,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大多数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四过于偏重会计信息生成实验,而忽视创造性实验
在会计信息生成实验中,主要以单个核算模块为主,注重对账务处理的步骤和各种原始单据的感性认识,对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如供应、生产、销售等基本业务流程不涉及,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错觉,没有会计岗位意识。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现行的会计实验教学,只是培养了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业务操作技能,而对学生如何利用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创造性实验涉及偏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尽管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已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新理念,但几乎没有切实将这一观念贯彻到会计实验教学中。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撰写分阶段、多层次的会计实验教材,完善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
实验实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教学质量。为弥补目前实验实训教材的不足, 应撰写分阶段、多层次的会计实验教材。针对本科阶段、专科(高职)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层次的教材,实验教材既要有广度的不同又要有深度的差别,不同阶段的学历教育目标应有不同的定位。在教材编写上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选择实验单位上,应尽量选择会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良好、业务处理规范、业务类型全面的生产型工业企业(上市公司)和商品流通企业(上市公司)为原型,遴选出具有全面、典型性的业务作为代表。其他行业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业务, 可供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选择使用。(2)在教材内容上,要有前瞻眼光,既重视常规业务又要适当引入会计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典型业务案例,加大案例教学在会计实验教学中的比重,以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数据处理手段的兼容性。编写的实验教材在有利于手工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又要考虑电算化会计实验的“接口”。在手工实验的基础上,有利于计算机模拟实验。(4)会计实验教材的编制主体,应要充考虑长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人员的意见。
(二)强化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双师型”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因此,会计实验教师应在掌握现代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和研究会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各高校也可以在本校为会计实验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其接触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的机会,丰富其实践经验,通过实验教师把其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传授给学生,弥补学生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其次,多渠道提高会计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安排实验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或兼职,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优化会计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但具备陈述性知识,同时“通过实践经验获得过程式知识”。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采用“请进来”方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指导会计实验教学,从而带动会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多元化的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群,改革原来单一的实验教学目标
传统的会计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对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系统操作,验证所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实验教学目标单一。而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涉及税收、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学生仅仅学会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创新多元化的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已是大势所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现我国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四)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总结考核工作
会计模拟实验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上升为理论。通过会计模拟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实验结束后,应要求学生把实验资料装订成册,存入档案,妥善保管,作为一届学生的实验样本,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评定成绩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的参考资料。对于会计模拟实验成绩的认定,一般的做法是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依据,这样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会计模拟实验的考核办法应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后的总结、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资料等方面,评出优良中差,进行量化,作为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同时中,在会计实验教学中,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填补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较长时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已令社会各界对中国会计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产生信任危机,因此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改变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方式,引入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案例,在本专科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章新蓉.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月刊.2007年12期
[2]林双全.会计实训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7年09期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年0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现状;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严谨性高的学科,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让学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事物,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对于感性思维比较强的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现状
1.教师缺乏数学文化教学的观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没有形成应用数学文化教学的观念,他们在教学中还是过于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片面地认为数学文化的内涵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无关,不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为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盲目地追求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便忽视了对数学文化的教授。
2.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认识不清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其中“学生的学”是主要的环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即使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反而觉得这些内容会浪费学习的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期待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与趣味,但是考虑到学习数学知识时的难度,他们的信心也就受到了打击,从而使得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学出现了瓶颈。
3.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内容过少
教材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上,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引入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而忽视了对数学文化的编排,这也使得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途径过少。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包括他们的数学内在涵养、对数学思想的渗透能力等等。俗话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要将数学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讲座、进行培训等,从而使得教师的思想变得全面,使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进行渗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转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因此,转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是极其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既不让学生感觉到厌烦,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从而逐渐地转变学生的认知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并探索数学文化。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应用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著名的建筑,如故宫、天坛、埃菲尔铁塔等;还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蝴蝶、蜻蜓、脸谱、枫叶等,这些美丽的事物会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感受到数学美,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其从心底产生对数学文化的探索欲望,转变以往的认知观念。
3.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本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教材,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教材中可以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就受到感染,更有助于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文化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如,在课本中“认识克、千克”这一节中,就可以加入“乘坐交通工具可以免费携带货物的重量知识图”,为学生介绍“乘坐火车时成人可以免费携带20千克的物品,儿童可以免费携带10千克的物品……”等,这样的资料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千克”的概念有感性认知与理解,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常识,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还不普遍。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将数学文化教学重视起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并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文化,从而使得数学文化的内涵得以延续发展,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并为师生今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文化 素养 评介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二语言,其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这就要求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但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唯工具论”现象非常普遍,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及应试技巧的灌输,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既听不懂,也说不清,这种英语文化教学误区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梳理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英语文化教学综合策略,进而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英语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反观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文化的教学现状,在英语文化教学观念、英语文化教学目标、英语文化教学方法、英语文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英语文化教学观念方面
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意识普遍不高,且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教学意识淡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维持着以英语知识讲解为主的英语语言教学观念,侧重于语言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导致大学生英语知识结构体系中文化内容缺失。其次,文化失衡现象严重。在处理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关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衡现象,直接影响英语文化教学效果。一方面,受教师、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偏重于英语文化的导入,而忽略了汉语文化。另一方面,则过度强调汉语文化的融入,试图通过汉语文化来解构英语文化,这是另一种文化失衡现象的体现。
2.英语文化教学目标方面
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方向指引,但从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目标的现状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英语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缺失。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及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未能正确地理解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或者接受英语文化,或者心存汉语文化,未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第二是差异性英语文化教学目标的忽略。虽然有些高校确定了英语文化教学目标,但统一性特征明显,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3.英语文化教学方法方面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且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英语文化教学需要,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及弊端。首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决定着教学全过程中的一切环节,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进度等,并统一要求,忽略了文化及学生的差异性,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传统“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只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而缺乏语言的输出以及对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英语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英语文化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英语文化教学评价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双重需求。在评价形式方面采用的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成绩,缺乏形成性评价,进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理解及应用等方面的考评。而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另外,高校依然注重学生英语知识的考评,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学生态度、学习兴趣等考评指标。
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笔者提出以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综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正确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观念的树立是有效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基本前提。首先,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一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化信息的兴趣要大于对语言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传授时应注重文化内容的讲解。其次,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要同步输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学习英语文化,这种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同步输入的教学观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技能。
2.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一,要培养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学生不仅要吸取英语文化精华,还要深刻理解汉语文化。其二,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它是由跨文化认识能力、跨文化比较能力、跨文化取舍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其三,要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各高校应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制定有系统性、差异性的英语文化教学目标,有条件的可结合不同专业进一步细化英语文化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实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学前,应灵活使用文化导入方法。目前常用的文化导入方法有视听导入法、启发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等,可根据实际文化内容灵活选择。以视听导入法为例,在讲解“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时,教师可通过“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及“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杜拉拉升职记)”两部电影片段的比较,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教学内容的延伸。其次,教学中,可应用文化体验方法。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学法较多,如交际法、语法翻译法、词义挖掘法、对比教学法、认知教学法等,这些同样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灵活选用。以常用的对比教学法为例,在讲解“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圣诞节文化传统与春节文化传统的比较,让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
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于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质上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外,在日常学习中还要通过观察、监督、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学习习惯、方法应用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改变传统教师单一性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育部门对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另外,还应在评价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可在高校英语等级考试中增加对中英文化知识的检测,进而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据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职业学校的好多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即使进了职业学校的门,依然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同学不论你怎么引导教育,对文化课的学习就是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专业技能操作也逃避。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困惑,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现我结合多年中专数学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方法、对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现状调查
新生入学时,我对我所教的学生开展调查:问题1、同学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信心学好?问题2、学习过程中是不是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学好?问题3、你觉得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更重要?问题4、你觉得文化课知识有何作用?
从以上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的所学专业比较满意,学习较为主动、自觉,学习重点明确,能够正确对待文化课与专业课,他们学习习惯良好,乐于实践、乐于实习。
这部分占学生总数的20%多;另一个层面则完全相反,他们厌学情绪明显,消极应对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部分学生也有近60%。还有一个层面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茫然,似乎是处于学与不学的十字路口,这部分学生也占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20%。以上问题的回答表明,大多数中专生对文化果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不能明白文化课的开设对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只要掌握简单的运算就行了。
二、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出现这样的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品行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和思想后进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就相应的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一上课就想逃课,精力全不在学习上,近而形成“品行差—学业差”的恶性循环。
2、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驱动: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所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升学应试”。而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将围绕“为自己的未来谋生作准备”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对文化科考试或考核的要求不高,往往使学生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进一步造成了中职生学习的弱化。
3、自控力较弱:中等职业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都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对书本以外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如:电子游戏、虚拟社会、网络空间等更是爱不释手。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的诱惑,中等职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远比普通高中学生差。因此,如果不能把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将荒废自己的学业,而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4、学科认知偏差: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同时,又片面夸大了专业学科学习的绝对作用,忽视了文化学科的学习,殊不知学科之间还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如果文化学科学不好,那么对“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或者说学习方法一般就掌握不好,这就会使本来就有难度的专业学科学习难上加难,进而影响到他们各学科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5、家庭原因: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单纯是为了孩子不在社会上学坏,而对学生提出学习成绩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三、相应对策
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中职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这也势必影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纠正和克服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1、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素质观。首先,是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以及相关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对专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让中职生弄清学校条件与自身成才的辩证关系,明白学校只是其成才的外部条件,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是成才的关键。让学生知道既然成为一名职专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扬长避短。再者,是让学生明确专业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专业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奠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绝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相关的专业教育,而舍文化课取专业课。
2、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特点我校开展“大创新”“大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从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有正确的课程观,开发校本教材。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一部教材从编写到发放至学生手中时就已滞后,我们不能让学生看着自己家里的电视机进入彩色和平板机时代却上着黑白电视的原理与维修课,而应对教材内容予以与时俱进地大胆删减和补充,要让学生觉得他们学的东西是实用的、是时髦的、更是最新的。其次,要把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
中职生大部分都认同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在他们的认识中,很难一边“之乎者也”一边手拿电铬铁。所以文化课教学不应“清谈”,而应围绕为专业课服务的总体思路做出相应的改革,让文化课真正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同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和持久的关注,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
4、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的吸引力,对学生负责任,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结构性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专业相联系,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和专业的基础上。
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欠佳,而且道德认识水平低下,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负积累的结果。
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其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才能奏效。
一、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理论,学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表现为:
(一)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具有社会性较早地介入的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他们既不能容忍教师当众批评,也不能容忍教师以恩赐态度或对弱者庇护的口吻对待他们,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这种强烈的成人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出他们内在的强烈的自尊心。可是,由于学困生的言行已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失去了威信,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他们有时就会自暴自弃,自甘落后。
(二)学困生在行动上受自尊心的驱使,常常表现为两种相反的表现:一是冷酷孤独的生活,对一切人都采取回避和恶意的态度;二是冒险行事,往往产生严重的道德过错,不管是哪种表现,都表明学困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道德认识水平低下,一时取不到胜利,于是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不良行为上出风头,来满足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
(三)学困生同样有要求改变现状和急切上进的心理,特别是当外界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如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换了新老师,或自己做了一件较有影响的好事而受到表扬时,他们常常有改过自新的愿望和表示。但是,一般学生的上进心能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持续起作用,而学困生即使在口头上表示要“坚决”不干的事,而在行动上有时做出相反的事来。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懒散、怕艰苦、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他们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往往摇摆不定。这样,一旦发生问题,他们一般不首先检查自己,而是较多地注意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以致忧虑重重、迟疑不决,不能很快地纠正错误,争取进步。因此,学困生在日常学习和行为表现中,从表面上看我行我素,对什么都漠然处之。其实,在他们内心里常常充满着进与退、上与下的复杂矛盾。
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心理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并耐心保护,精心培养他们普遍存在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并从实际出发,从育人着眼,因材施教,才能做好深入细致的转化工作。
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确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坚定信念。学困生是相对的,在学困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学困生,老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教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在这个班级中,后来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人物。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困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学困生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我们应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并创造条件,使“学困生”变为“学优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要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仅有信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实践经验证明,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正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学困生的缺点错误是明显的,而他们的优点和长外则往往是少而微、陷而藏的。所以在学困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工夫,且要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尤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积极因素发现出来。学困生上进的心理现象常常是“一闪念”,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代替,所以发现“苗头”就要及时表扬,使它成为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对于学困生任何一点上进的要求,都要抓住它,扶植它,使它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每一个学困生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能够在学困生身上找到优点,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
摘 要:推进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和便捷化,提高管理效能。文章从加强学校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引进相关人才,做好安全保障、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等方面研究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52-0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中职学校推进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和便捷化,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和质量。当前,部分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管理资源与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针对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以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
一、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缺乏足够的信息化管理资源、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等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在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并没有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仅仅将其作为上面所指派的任务来完成,这就使得这些学校只注重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而不注重信息化软件设施的投入。例如,一些学校根据上面的规定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但在使用过程中却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法,教师要想使用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逐级审批,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使得一些多媒体教室被闲置。可以说,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是阻碍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2)缺乏足够的信息化管理资源。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需要大量的软件与硬件设施。从软件设施来讲,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学校需要经常更换相关的软件,这使得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从硬件设施来讲,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库,需要相应的服务器设备,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有些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但是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使得信息化管理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素质较强的管理人才,现有的一些管理人员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少数信息化管理人才难以应付繁重的信息化管理任务,使得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举步维艰。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穿新鞋走老路,阻碍信息化管理作用的发挥。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研究表明,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系。中职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将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项面子工程。具体来讲,中职学校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学校信息化管理软件设施的投入,做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配套工作,使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二是学校应当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铺平道路。学校要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管理制度在中职学校真正落到实处。
(2)做好教师培训,引进相关人才。在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还应当加强相关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适当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使所有人能够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胜任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学校应当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信息化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校应当根据信息化管理需要,合理制定相关人员的培训制度,使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二是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学校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素养考核,考核通过的要给予嘉奖,考核暂时没有通过的学校应当对其进行强制性培训或调离信息化管理岗位。这样,才能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3)做好安全保障,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对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而言,尤其要重视的就是信息化安全。当前网络发展十分迅速,但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并非十分完善。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防范黑客等不法人员入侵学校的管理系统,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建立防范网络入侵的应急机制。若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遭到不法人员入侵,学校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制止和补救,挽回学校的损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应当重视信息化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做好安全保障、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真正发挥信息化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祯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