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会计前提
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对教育费用的发生进行审核与控制,核算其发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费用核算程序和方法,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最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过程。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为假设,是指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会计主体
在组织教育成本核算时,会计主体的确定是核算的出发点。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
b.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c.实行独立的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四条中明确指出了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确定了会计主体也就为会计人员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只为特定的主体进行核算工作。
目前高校成本核算选择学校一级进行核算,以学校作为会计主体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以学校为会计主体的成本核算构架,不仅可以将一个学年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成果用于满足学校内部管理信息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外部资金供应者对资源配置效益性要求的信息需求。同时,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审批收费标准、确定招生计划提供必须的参考信息。
二、持续经营
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这样核算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定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会计主体的资产评价和费用分摊等会计计量的实际问题。它为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也是一致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依托。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中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教育成本核算同样也必须遵循持续经营假定,否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跨期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亦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对于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既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不会面临破产停业清算,那么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止日期采用公历日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学制随着教育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如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硕士生3年、2.5年或2年,博士生3年,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不能与学年相同。而从制度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以会计年度为成本核算期间,但是由于学生的入学与毕业时间,每年开学与放假时间均与公历年度不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尽早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情况。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但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性的前提条件。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例如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应当以人民币为计量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us,straight talk about college cost and prices,/catalog/oxstalk.aspx.
一、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传统会计核算即记账,核算,报税,出报表,是事后核算,是数据的记录者,游离于经营绩效之外。
财务管理是从各项数据中识别、收集、验证各种信息并分析数据,对现状进行评估,经过计划、执行、检查,对计划进行回顾调整并不断改善,推动企业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支持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2.联系。会计核算是基础,财务管理是核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以数据形式进行反映,为财务管理服务。
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融合的前提
1.数据基础。财务核算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理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所有的基础数据从产生的源头起就遵循统一的逻辑规则,大大减少了数据加工过程中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假设,使报告和决策支持在数据层面得意裨益。
2.管理基础。“相同的标准”贯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这里相同的标准是指企业必须具备五个统一:即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信息系统、统一的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数据标准。
3.组织基础。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融合需要将财务大量基础工作人员,即核算类岗位人员与财务管理类岗位人员适当分离,使管理类岗位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支持和战略决策支持中,真正实现财务融合变革。
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融合的过程
1.会计核算自动化。会计核算自动化要求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如ERP、SAP系统等,实现共享费用财务报账系统,实现核算数据前端采集;通过ERP、SAP系统业务接口,实现业务核算自动导入会计核算;通过定义财务标准核算规则,实现总账核算自动化。
2.财务管理系统化。财务管理系统化是将企业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实现全过程控制。
3.管理决策信息化。通过财务管理BI商务智能系统,及时获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信息,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管理决策全信息化。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融合性运用
在信息系统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关系,以核算为基本,以管理为重点,推动公司全面数据化,在数据的基础上预测生产,精准营销,支持决策。
1.全面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部门核算、项目等应按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财务明细账设置时,必须考虑预算责任中心分类的需要,并与预算口径一致。
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是预算编制的基础,以预算执行的数据发现与目标的距离,调整管理的方向,以决算的数据作为次年预算编制的依据。同时,当期会计核算信息是预算考核的主要依据。严格按照预算完成情况实施业绩考核,会计核算真正演变为预算的一部分。
2.商务定价及项目收益。商务报价和合同评审管理是财务核算的数据应用。
在订单报价阶段,在对现有同类产品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测算目标收益值,并以此作为对外报价的依据。在合同评审阶段,和合同签订价格与既有成本进行比较,其预测收益一方面可以了解合同实际签订价格与报价的差异及变化原因,并作为合同评审中对价格部门的确认依据,另一方面作为项目实施后的成本控制及收益预算目标。
在合同实施阶段,对项目产品交付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及收益进行归集分析,实现会计核算数据的获取和应用。
在项目关闭阶段,对项目进行实际收益分析,找出偏离预算目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分析,并作为今后同类产品报价及收益预测的依据,实现用会计核算数据指导财务管理。
3.成本管理。在采购环节,推行应用信息化系统的供应链流程,根据历史采购数据及现行生产计划,考虑一定的安全库存,排定主辅材的采购计划。
在存货管理环节,根据企业存货特点,建立不同的库存控制模型,采用滚动的方式进行采购控制,结合询价比价方式以降低采购及服务成本,同时在定额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材料出库及消耗量。
在生产环节,技术人员及时修订工艺BOM,完善定额管理,并将生产废品率严格与企业与员工个人绩效挂钩。
在销售环节,通过ERP系统实现发货动态跟踪、运费跟踪考核以及货款结算催收。
(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通常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法调配自身拥有的资源。财务会计核算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以往经济活动的重要数据信息,并且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者优化调配企业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其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二)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及资金需求的预测功能企业通过会计核算能够预测企业发展及资金需求情况。比如,通过会计核算报表可以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对资金需求数量等。以防出现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不良局面。同时通过会计核算准确预测资金的回收、支付时间,对于在何时收回应收账款,何时进货都能有较详细的了解,进而进行合理调配资金流向,促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高效配合。(三)反映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投资者基本上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但是他们也需要适时了解自己所投资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所以,他们就会委托职业经理人为其管理企业。而会计核算获得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利润、成本等各种因素,较直观地反映出了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其次,会计核算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效预防企业管理层弄虚作假,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间接上还能够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核算工作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以往的所有经济活动,通过分析研究财务报告,可以为企业实施下一步的投资、筹资、经营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分析会计报表,企业管理决策人员,可以确定出企业下一步进军市场的发展方向、投资对象以及举债规模等各项事情,以不断提高企业利润,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同时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稳健经营、事业常青的重要保障,企业依法合规是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会计核算合乎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合规管理正是企业在构建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会计核算监管合理性的必要机制。所以,企业要加强依法合规经营,定期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开展有关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的知识讲座活动,促使依法合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阶段,一些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偷税漏税、乱补滥发钱物及贪污侵占企业财产的不良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能力,必须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以有效遏制各种各样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监督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可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确保企业所有的财务开支数据真实、全面;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填制原始凭证、并且要求填写规范,记录准确详实;会计凭证必须以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同时还要准确核对填写日期、金额、摘要以及附件数量等内容。(三)实现会计核算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核算软件也得以广泛应用。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可以促使企业会计核算信息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同时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的ERP财务系统操作软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大大减轻财务会计核算人员日常工作的负担,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其次,会计核算智能化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链接,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获得所需会计信息,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同时,还增强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促使企业经营决策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四)实施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首先,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而企业的每一位会计核算人员都必须遵守这种规范,促使会计行为职业化、标准化。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标准、会计核算过程控制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的制度,以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其次,会计核算及控制的精细化。企业应该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各项程序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便于会计核算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且最终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企业还要抓住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点,将各个重点连接形成一个控制网络,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的监控体系,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企业生产力与获取利润的方法。(五)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一方面不能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人员培训。首先,要重视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加大力度宣传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要求会计主管人员及时学习会计核算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实施岗位轮换,避免出现业务技术垄断化的不良局面。
三、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提升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于项目的建设来说,其获得经济效益的方法就是该项目赚的减去成本,会计核算好了,其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经济效益当然也提升了。其次,有利于应对市场的竞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趋于完善,相应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提高了很多,加强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能够降低项目成本,提升企业效益,进而增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这当然也就是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上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所遵循的国家制度都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项目的情况也变得颇为复杂,若再是单纯的依照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进行核算,很有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要想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一个更优秀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二)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监管力度不够
对于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力度来说,很多企业、单位对于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管力度根本不到位,对之没有重视,甚至于都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和小组,这导致的后果当然就是对项目的资金控制不到位,跟预期估计的情况就相差甚远了。这不仅影响了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还严重消耗了企业单位的资金与资源。
(三)基建项目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对于大部分基础建设项目,其要求的技术是非常精细与准确的,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良好的完成这份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有一般会计核算的能力,但若是遇到了一些颇为复杂的项目,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很可能让他们无法完整的完成这些核算。因此,对于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基础建设目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在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中,其不规范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对于那种长期挂靠在建筑工程投资中的基础建设项目的核算,就很容易出现项目完成后没能及时的进行会计核算。然后就是预付款问题的不规范性,在拨付预付款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拨付。最后就是会计核算时的能力问题,很多工作人员容易将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混在一起,这样就会对会计核算造成影响,这也是一种不规范的表现。
三、加强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监管力度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要加强内部监管的意识,在基础建设的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监管力度,也可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达到这个目的。然后就是要结合企业的内部监管以及社会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中,最为基础的两个要素就是核算的资金以及核算的工作人员,为了整体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1.加强录取该职业在专业素养方面的面试要求,以及加强入职之后的培训过程。2.对于那些工作十分认真,而知识较差的工作人员,可以给他们一个额外的提升机会,就是举办好后期的专业素养业务培训。3.一个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习积极性。
(三)规范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
对于规范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其基本要求就是核算工作人员的耐心、坚持与遵纪守法。继这之后,以下有2点具体的帮助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一,在基建项目开始的预付款阶段以及竣工阶段,都需要借记与贷记描写清楚,例如预付款时借记:预付财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等,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且准确的会计核算,能够有效的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二,就是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要达到规范,前提是不能脱离法律法规,然后一个好的会计科目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这也是一个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方法。
作为卷烟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烟叶复烤加工企业近年来加快了整合重组的步伐,集团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为了保证企业在该模式下能够稳定发展,需要深入和细化核算标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前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执行更有针对性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又加入了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在内的部分要点。随着会计核算软件的实施,烟叶复烤企业必须制定新的核算标准,才能更好的适应政策统一和集中管理的要求。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的《烟草行业复烤加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各个企业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方向。但是受到企业生产现状的不同以及衔接过渡中存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下,烟叶复烤企业需要推行符合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二、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标准、记录标准、报告标准。其中,前两个标准是其它核算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对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一,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了实用性且针对性操作准则,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第二,会计核算是企业执行预算编制的基础,核算标准化的实现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并提高预算编制的可行性以及实际的执行力度。同时,为企业核算、预算以及资金结算实现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财务执行的全面性,促使其向管理型财务模式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三、烟叶复烤企业中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应用
1.成立标准化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财务方面的专家以及各个加工店的财务核算人员,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核算范围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工作地点、工作方法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在财务专家的指导下详细明确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及法规体系、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体系标准的内容。根据小组成员的会计专业技能以及对会计标准核算化的认知情况,可以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后期工作开展的顺利性。
2.整理制度,确定重点,规范业务流程
要理清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可以分三个层面一一明确,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律法律、烟草行业的会计规章制度以及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对比当前的核算办法与会计准则,并找出两者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分析目前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详细的调查,找出问题的影响因素,然后确定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规范成本、货币资金、存货、规定资产等各个模块的核算业务流程。
3.会计核算体系的标准化
根据预算管理措施,详细的列出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并明确业务开展以及管理流程,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之相应的会计核算流程。下面以委托加工主营收入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确认收入具体的核算范围
烟叶复烤企业的复烤加工主要包括以下10个收费项目:分级选片费用、分级选把费用、回潮费用、烤梗费用、烤末费用、理化检测费用、叶片包装费用、梗条包装费用。
第二,初始收入的计算方法
以委托加工合同为依据进行委托加工业务费用的核算,等到所有的烟叶加工完成之后,需要经过对方的验收,确定是否为当期的收入。所有收费项目需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流程为:生产加工―生产日报表―委托加工方验收确认―结算表―确认收入。
第三,账务核算清单
清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摘要。明确客户的名字以及具体的销售收入费用;第二,分录。借,包括应收账款以及烟叶加工费,还有税费和增值税。贷,包括主要营业收入。在核算过程中,需要经客商合作,保证核算的精确性。
4.撰写会计标准化工作指南
整理前期的资料信息,运用当前比较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会计信息平台,能够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从而构建完整、详细的会计政策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会计核算标准化指南。
关键词: 物价变动 会计核算 影响与对策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针对经济组织的生产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核算的会计活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行情或垄断竞争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物价变动,对于相关财务的会计核算等经济管理杠杆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市场形势下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冲击以及消除相关影响的策略。
一物价变动的内涵、分类及成因分析
物价是商品或劳务价值在流通市场上的货币表现。物价变动是指同一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价值出现前后浮动和落差,既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力所购买的商品或换取劳务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习惯上将这种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或者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称为物价变动。
根据物价变动的范围来说,物价变动可分为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两大类。二者相互依存,综合变动以特定变动为基础,特定变动受综合变动影响。按物价变动方向,物价变动可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两大类。一般来说,导致物价发生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的比值。劳动生产率对于某种商品或劳务价值的影响是成反比的。
2 货币价值:货币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不论是货币价值还是商品价值,只要是任何一方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物价涨跌变动。
3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影响。生产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产品的劳动含量与经济效能发生改变,造成物价变动。
4 竞争与垄断:市场经济形势下,垄断往往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人为操纵,竞争会引起经济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
二当前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会计核算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幅度较大的物价变动,往往对于会计信息以及计量属性影响较为较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后盾。大幅度的物价变动对于会计理论造成了很大冲击:
1 物价变动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假定用于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相对稳定不变。当物价发生持续变动时,实际货币价值的不稳定,导致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在不同时间内出现落差,对于会计模式账簿报表中的商品价值预算,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
2 物价变动冲击了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模式的基本计量原则和基础。当物价持续变动时,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失去了客观性和可靠性,影响会计报表项目成本的计量真实性。物价变动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妨碍了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参凭服务的功能体现。
3 物价变动冲击了成本效益的配比
成本效益的配比原则是为准确获取各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核算原则。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按现行市场货币价格计算的,而在计算与同期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时,往往参照的是由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信息,造成配比的不协调和失真。
(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财务信息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环境下,物价变动对于会计信息的冲击影响着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1资产计价的失真
原始成本会计领域下,资产始终按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计价与原始成本的转销数。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相对减少。
2 利润预算的失实
利润是按现行价格计价收入与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的成本相配比的结果。成本会计资产按原始成本计价和转销,而收入却按现行市场价格计价。物价的上涨变动会导致企业利润的统算和确定失去实际预算参照规律。
3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弱
成本会计的资产总额实际上是各单位时间内取得资产货币数额的简单累加。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资产计价与利润核算凸显实际性误差,不同时期内货币购买力的迥异性,造成资产货币累加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
(三)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物价变动动摇了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影响了会计实务:
1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通货膨胀时,会计往往会低估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不能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物价上涨时,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高估误差,故造成基本会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不能准确体现投入资本的运行状况
经济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效益,而保全资本是其前提条件。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存在差异。物价变动导致会计实务不能有效体现企业资产的运行与消蚀状态。
3无法保障相关经济决策的科学正确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性失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造成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财务信息偏失,导致相关经济决策严重失误
三当前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影响的策略
物价变动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较大,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合算的影响策略如下:
1择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新形势下,针对物价变动的特点,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为财务报表的基础,科学的选择一般水平物价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和重置成本会计等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调整物价结构,改善物价变动对企业影响程度的差异性,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活动的影响。
2 实行物价变动补偿基金
为初步解决物价变动引起的成本补偿不足,资金流失或利润虚增等相关会计核算问题,可针对物价变动的幅度,根据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定期从产品成本中提取补偿性基金,用于补偿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资金损失,以便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化运行。
3实行局部调整法进行会计
局部调整法着眼于资产的价格变动,通过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在经济寿命内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或计提减值,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等改变资产计价的方式,抵消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4 采用全面调整法进行会计
采用全面调整法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利用物价变动信息揭示物价变动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干扰规律,提高传统财务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借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31-02
《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会计本质,加强对会计岗位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能力又品质优良的会计专业人才之目的。然而,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实际不断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一、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体系架构缺陷
现在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体系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一般皆包含总论、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设置账户、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此章节体系看似内容丰富,也近乎科学合理,但实则内容单一,结构僵化,无法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虽然许多《基础会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内容,有的细化了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内容,还有的在财产清查中增加了企业内控制度内容等不一而举。但这不过是因编者的“创新冲动”之需而做的一点内容上的充实而已,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有个别《基础会计学》教材以改革其内容体系为名,把原本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如有的教材人为地删除了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等重要内容;有的教材把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从复式记账后面调到会计账簿后面讲述;更有甚者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调到财务会计报告前面讲述。上述做法割裂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既不符合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也背离了学生认知规律,授课教师无奈,只得打乱教材内容体系来讲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内容缺陷
《基础会计学》既然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所肩负的任务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结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把相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并使之融会贯通,要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会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者必须坚决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并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必须让学生实现角色的完全转换,从学习《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来要求,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纪,忠诚岗位职责,杜绝职务欺诈和职务犯罪。然而,当下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对上述内容阐述不够完整,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础会计学》的任务就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教学,诸如转账结算、纳税申报、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无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学校教育即可达成。须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应懂得“教不严,师之惰”,今天不在课堂上进行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教育、引导,只能待明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这恐怕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即使如此,个别同学的未来走向何处也无法预知。
(三)实践教学缺陷
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作为学校就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其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原始”状态,放在教学首位的依然是理论的灌输。有些院校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投入,但也不过是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增加会计模拟实训室而已。更何况个别院校不是从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工作出发点,而是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检查所驱动。据不完全调查,有相当多的会计院校毕业生从未走进过会计模拟实训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前从未进行过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到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去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了。如此这般,何谈实践性教学?何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显然,要实现《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守的会计专门人才,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为全方位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真正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将其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会计主体、忠诚于岗位职责的经济卫士,做到“常在河边站,永远不湿鞋”;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复式记账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等内容,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熟识转账结算、纳税申报等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措施
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圆满完成《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并大力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之格局。
(一)构建《基础会计学》模块体系
模块一: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块。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有所介绍,但在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内容单一、生硬,缺乏应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对此,该模块要进行极大地丰富,适当增加会计岗位特性;会计岗位法规要求;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认知教育,使之真正领悟会计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如何从事该职业?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为该职业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会计岗位职责的特殊性;熟悉对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地位、待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每一位同学从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将该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融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懂得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必须从现在起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强化实践、勇于承担;就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财经法规,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典范;就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捍卫会计职业的尊严。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灵魂,是才发展之内部动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达上述效果,应加强该模块的案例教学,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的职业特性、社会价值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开始预防和杜绝职业欺诈和职务犯罪,从而实现会计职务控制关键点的进一步前移(自学校专业教育开始)之目的,为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质高尚,知行合一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会计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内容在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叙述较全面,编排较合理。但有个别教材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原则等内容删掉了,有的将该部分内容编入了《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是应当保留在《基础会计学》教材中较为恰当,因为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质量要求,更是初学者进入会计知识王国,把握并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这一模块应主要包括会计概念及特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与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其中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两部分内容。而要同学们系统地把握《基础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些难点问题。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从生产、生活的实例谈起,从会计对象谈起,弄清楚何为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的筹集)?资金到哪里去(资金运用)?进而逐步解决会计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解决复式记账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具体论述时,应当厘清三条线:基本线: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与会计核算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问题;企业会计对象线: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设置,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载体问题;会计要素间相互关系线:资产与权益的相互关系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静态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平衡公式)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记账公式),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
模块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模块(主体模块)。通过模块一,让同学们建立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鉴别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模块二,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真正理解会计恒等式原理,因为它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而模块三,则是为系统地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让会计循环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脑海之中,为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圆满完成会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模块的路径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结合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讲述,并简要介绍转账结算的内容,否则,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将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穿插在经济业务中从简讲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在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为其起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则是其终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之。
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会计目标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展开: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管理当局最关注企业的哪些信息?会计部门如何向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导入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资料从哪里取得?导入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资料从哪里来?导入会计凭证。显然,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与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从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出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摸清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路径,提高同学们研究《基础会计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会计循环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步,从会计核算的起点――凭证的取得与审核开始,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内容逐一展开。该步骤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边讲边练,其教学过程就是会计工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在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记账凭证的结构、内容、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分类、登记与核对;记账错误的查找与更正;财产清查的组织、方法与结果的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分类与编制,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程序。
模块四: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实践环节:转账结算流程;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流程一定要和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会计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它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维系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发展。因而,《基础会计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千方百计地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二)强化《基础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习惯上一提会计实践教学,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一提师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考取,至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则考虑的较少。会计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以前,带领学生到经济法庭旁听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是相关会计职务欺诈与会计职业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直接感知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调查会计人员在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今后学好用好《基础会计学》提供可靠的源动力。
2.改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健全实训室内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主管岗位;银行结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让同学们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会计实际工作,如采购、报销、结算、纳税申报、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培养其岗位认知能力。
3.创造条件建设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同时,在事务所里实施导师制,让同学们在会计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会计实务进行会计核算。
4.鼓励会计教师建立会计工作室,有偿聘用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会计室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在会计工作中体会其社会价值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会计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专门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定能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汪本强.《基础会计学》现行教材的弊病及新教材编写构想[J].财会月刊,2010,(09)
6.刘爱英.关于《基础会计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0(2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67-02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1 会计集中核算的现状剖析
1.1 会计服务职能的削弱
就核算单位来说,撤销会计机构后,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对集中核算单位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只能在支出合理性、发票真实性、报账手续健全等方面进行控制。可以说,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各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很多“自由”,完全丧失了财务自,始终处于被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状态,甚至是审批状态;一些大的业务活动事先都要与核算中心沟通,否则将难以实施,困难重重。当然,这也是基于双方立场不同,基层单位一切从实际业务需要出发,而会计核算中心则从财务制度要求出发,双方出发点不同,想法自然也不会融合到一起。因此,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都在抱怨,说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相当于单位又多了一个“婆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务工作渐渐脱离服务职能而向监督控制方向发展,势必影响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核算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
1.2 职能定位不清,权利与责任不统一
(1)当审计部门对核算单位进行审计检查时,发现问题双方互相推诿,本应双方共同承担,而核算单位报账员迫于核算中心的压力,被要求对审计检查相关事项签字认同。报账员只是一名普通的办事人员,既不能代表核算单位承担责任,更不能代表会计核算中心承担责任。在这种权利、责任不明的情况下,就为二者在日后工作中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2)由于职能划分不清,个别会计核算中心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报账员工作范畴的内容强加给报账员,如编制会计报表、做年度财务决算、各类对外报表填制等。报账员从隶属关系方面讲应属于基层单位,从业务指导方面讲则应属于会计核算中心,这种关系时常令报账员同志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即两边都惹不起干受夹板气,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报账员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3)注重资金管理,弱化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进入中心管理后,核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会计核算中心只管固定资产账不管实物,而核算单位只管实物不管固定资产账,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不及时,致使资产账面数字不实,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新的腐败之源。
1.3 管理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大厅式的工作方式无形中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相分离,会计核算中心成了“只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部门,核算单位应有哪些收入及收费项目并不完全清楚,甚至是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收入都“照单全收”。由于工作条件所限,会计人员深入实践的机会受限,对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了解,资金账务处理与生产业务活动很难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在不了解单位生产业务活动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心所进行的会计监督也只能是对原始凭证形式上的审核,而对原始凭证有关内容方面的实质性审核几乎是不可能的,不难看出,这种脱离单位实际情况单纯进行的封闭式的会计核算,必然会造成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2 对策与建议
2.1 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新体制
在建立核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将预算单位的报账员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履行报账会计职责。这一做法可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一种形式,在部分重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报账会计负责预算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和报销,同时负责预算单位资金收入和财产物资台账的登记管理。报账会计应持证上岗,并赋予其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会计信息、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预算单位经济业务和票据的真实情况,以及对预算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等相关职责。
2.2 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应当明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预算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职能已经转移,但是预算单位内部的理财机制、资金支配和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变,单位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和支出审批权,依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产物,所有会计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负责预算单位的资金收付和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不干预预算单位的经济活动。因此,预算单位负责人仍然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完全符合《会计法》的规定。然而,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记录、加工、整理及会计报表的生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档案的保存管理等,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此外,“会计中心监督各预算单位,又由谁来监督会计中心?”主管部门应委派懂财务的纪检监察员,负责对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的纪律监督和业务监督,同时负责受理各预算单位对会计核算中心的违纪投诉,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在事前得以有效防范。
2.3 完善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会计核算; 精细化
21世纪是“文化管理”和节能减排时代,也是“文化制胜”、效益优先的时代。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支柱产业,更应该把握时机,积极行动,重视企业文化,建立新型精细化管理模式。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属国家大型I类企业,山西省“AAA”企业。一直以来,集团公司及各煤炭生产矿井专注于转变管理观念,大胆探索精细化管理新思路,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是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一)精细化管理的本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重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必然要求
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必涉及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设定及绩效考核,而这些目标的设定及考核的前提条件是会计部门能及时、正确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因而精细化管理势必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精细化。
2.精细化管理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
现有的统一会计制度仅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一般会计处理原则,但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适用的单位会计规范,明确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各项经济指标,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会计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多样化激励如充实职位、丰富工作等方法,使会计人员更好地支持与配合、更圆满高效地完成会计工作任务。
4.精细化管理是增强会计执行力的措施
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在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及操作流程上逐一细化,实现制度上减少漏洞、目标上设定标准、落实上有效监督。会计人员在遵照执行的过程中,渐渐演变为日常行为习惯,最终将强制性的制度升华到文化层面,使会计人员普遍认知、认可、接受以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企业执行力度自然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内容
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合到整个会计工作中去,做到“精、准、细、严”,即会计核算精益求精、会计信息准确及时、会计控制细致入微、会计程序严谨有序,具体内容包括:
(一)会计行为精细化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会计行为更加职业化和标准化。
(二)会计规范精细化
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生成速度,是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制度保障。企业应建立包括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考核”。
(三)会计核算精细化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从账户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账簿的登记、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工作内容和需注意问题的详细规定,以便会计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并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控制精细化
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作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必须抓住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关键点,将各关键点连接成一个控制网络,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监控系统。包括:在各会计领域设立相互制约的工作岗位、规范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等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的审核监督体系。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整理、记录、汇总与核对,不仅能迅速及时地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而且能使所提供的信息准确、真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会计分析精细化
会计分析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依据。会计精细化分析主要是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以发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
(六)会计考核精细化
要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执行效果,必须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避免执行不力和制度虚设现象。通过考核、奖励、处罚等手段引导、培育、推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让勤恳细心的会计人员得到更多的实惠,让粗心大意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破坏企业经营管理的会计人员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精细化管事,军事化管人,全面推进会计核算精细化
(一)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集团公司制订了会计人员行为守则,明确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工作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同时,集团公司紧密结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变化情况,多次聘请专家教授和企业业务骨干举办专题知识讲座,进行了会计核算办法、会计准则专题、财务情况说明书编制等培训,有效提高了集团公司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特别是集团公司坚持每年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山西省煤炭管理局、山西省财政厅组织的财会电算化竞赛活动,并在各级别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极大地推动了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制度建设,保证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是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精细化管理、构建企业财务文化归根结底要用有型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回避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建设方面,集团公司一是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规范。近年来,公司重新修订了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成本费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算管理办法等十几项制度;二是依据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一系列新的切合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租赁会计核算办法等十几项制度,对各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精细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效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标准。
(三)积极开展会计质量达标升级活动,实现量化考核
集团公司实行会计系统等级化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本着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制度健全、规范管理、素质强化、促进工作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发动、对照检查、检查验收等措施,积极开展会计质量达标升级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该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千分制考核,满分为1 000分,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达标”、“三级”、“二级”、“一级”。考核标准分为8大项102小项,具体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步骤、每个具体核算对象。考核验收工作在当年7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进行,按工作实绩逐项考核评分,按实际得分评定标准化等级。通过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对于先进单位的第一、二、三名,分别奖该单位月绩效工资的3%、2%、1%,并对已经达到标准化等级的单位颁发锦旗和证书。此外每半年集团公司还从包干工资中列支30万元,用于奖励会计质量达标升级组织管理人员;对于评级末位单位予以处罚,罚该单位月绩效工资的1%,对会计质量标准化工作差、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单位,加重处罚、限期整改和通报批评。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要把财务部门负责人调离岗位,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通过这种严格量化的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财会队伍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的更好完成。
(四)细化会计核算,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核算实践中,集团公司建立顺畅有序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严格遵循《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业务的特点,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报告等进行了连续、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
(五)注重成本分析,强化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