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几大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效能感 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82
Correlation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Efficacy
SHEN Yuf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efficacy, this study randomly selected 31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 college for the study, the method of survey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Overal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and good sense of balance. (2) differ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of gend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3)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difference in efficac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efficac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近年来有关情绪智力及其与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情绪智力正式提出后,得到了广大心理学者的关注。其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Goleman在其《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高情绪智力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正确评估他人的情绪,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高情绪智力者比低情绪智力者更能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人际交往效能感来自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谢晶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到人际交往领域,提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它有两层涵义:一是人际交往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交往目标的主观判断;二是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于交往发生之前,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交往活动的预期。①
综合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智力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鉴于此,本研究欲探究以下问题:(1)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情况。(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某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平均年龄为21岁),获得被试382人,剔除无效问卷,有效被试310人。其中男生116人,占37.4%,女生194人,占62.6%。
1.2 研究工具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②该量表由谢晶等编制,共36个题项。问卷采用6点计分法,正向记分24题,反向记分12题,得分越高,效能感越强。该问卷有六个维度: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其六个因子的 系数为0.56~0.78。
情绪智力量表(EIS)共33个项目,5点记分。维度包括情绪知觉、情绪理解、情绪管理和情绪运用。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系数为0.84)、效度。
1.3 研究程序
以某高校为抽样总体,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问卷团体施测,匿名作答。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2 研究结果
2.1 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理论均值(M=3),总体水平良好。
2.2 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情况(=310)
表2 男、女学生情绪智力差异的t检验
注: *p
表中数据表明男、女生的情绪智力在0.01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女生的情绪智力得分高于男生。其四个分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上在0.05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在其各个分维度中,性别差异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自我价值感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2.3 情绪智力各维度和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
情绪智力各维度和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之间相关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情绪智力的相关结果
由上表可知,情绪智力总分与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除了亲和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情绪运用不存在相关外,情绪智力的其他各维度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
3 讨论
大学生情绪智力总体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总体状况良好,这和以往研究一致。③情绪智力的各分维度和其总体状况差别不大,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交往均衡。研究可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效能感较强。随着社会对于交往能力的重视,学校教育也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就不难解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水平高于理论水平的现象了。
对情绪智力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女生在情绪智力上显著高于男生,这和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而王怀勇的研究表明男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女生。④女生情绪智力高于男生,也许与传统文化中强调女孩要善解人意,温柔体贴有关,这就使女孩更善于感知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济的发展也会渐渐促使男女在情绪理解、感知上差异的消除。因此有些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不存在性别差异,有的研究发现男生的情绪智力高于女生。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检验,发现女生在总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与自我价值感上男女生差异极其显著;在利他效能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稍有不同。⑤这可能和被试取样的总体范围有关,本研究是以某师范类高校为抽样总体的,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亲和力和沟通力都是一个师范生该有的素质要求,这也就使得男女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良好的沟通效能更易于使个体知觉、理解他人情绪状态,有效管理和运用自己的情绪;亲和效能与情绪运用的相关不显著,可能说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亲和力的自信感并不会对其在情绪运用上有太大影响;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情绪控制效能与情绪运用的相关不显著,这说明一个人即便认为自己较能控制情绪也不意味着其能较好的运用情绪。我国传统文化力求和睦的思想使得大家不轻易在人前表露自己真实的情绪而是隐藏和压抑,这也使得个体不能更好的运用情绪信息。
综上所述,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均良好;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各个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的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总体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亲和效能、沟通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萨提亚治疗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对拖延的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4-qn-443
注释
① 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
② 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③ 徐敏.大学生共情、情绪智力、人际效能感的测量及共情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0 前言
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高职阶段教育的实际,以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切入点,通过这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让学生在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在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技能短板进行补足,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潜力。[1]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关系的探讨,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与教育部门,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后续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技术性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益重视,自2008年开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要求,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加强部门间的联合,持续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项目。从实际效果来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规模、参与比赛的人数、比赛水平以及社会关注度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自觉性地参与到比赛的组织工作中,使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之下,各地区立足于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技能比赛,扎实有效地推进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了现阶段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效果,使其教育意义与社会作用得到实现。例如江苏省在职业院校较能大赛开展的过程中,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法制状况,对比赛项目进行合理调整,不断增加新的比赛项目,2016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设13个专业大类30个比赛项目,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成绩优异的高职学生有资格参与全国大赛。借助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相关部门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创业潜力的挖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高职院校也以此为平台,有目的的进行自身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的调整,进而为后续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实现了岗位工作环境的还原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竞赛有所差异,其竞赛的内容、分类以及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管理专业、市场策划、文案设计以及广告方案等相关专业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参赛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对比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所学到的各类知识,从企业资金筹措、产品设计、市场方案规划、广告投放、市场反馈以及产品更新等几个角度出发,进行知识框架的合理构建,使得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身对于各类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掌握程度,从而满足现阶段就业环境下,岗位对于工作技能的要求。[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对各类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有效模拟,使得参赛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工作岗位对自身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日后的职业学习与技能补足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作为职业教育实训的一个分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对高职院校实训教育的阶段性总结,能够对实训教育成果进行全面检验,对高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全面分析,为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教育手段的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平台,使参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接触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环境下,对于就业创业人员技术与素质的要求,让参赛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市场规律与市场运作模式,进而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意识进行了强化,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人生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学习计划的制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4]同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媒介,能够让学生将日常所学到的各类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机的联系,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会定期开展实训教学,但是实训教学的内容单一,组织结构较为落后,其越来越难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需求。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使得高职学生能够进行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高效结合,通过对各项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并且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保证相关职业技能比赛项目的顺利完成。例如在进行公司运营的比赛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组织能力、协同能力、策划能力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在参赛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能力提升与培养,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3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强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筹划阶段,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提升比赛质量与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往往会通过宣传活动,进行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引入,在为比赛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学校以及用人企业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不仅仅能够为后续高职教育实训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比赛中表现优异或者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往往受到各大企业的欢迎,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大降低,为后续就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与各个用人企业与单位的交流,能够对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使用需求进行科学的认知,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而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学生就业??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挖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功能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是对参赛学生职业技能、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全面考察,学生想在比赛中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就需要对比赛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有效解决,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不断进行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使其能够满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客观要求。[5]同时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况。借助于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功能的挖掘,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对自身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实现对知识框架与学习水平的全面认知,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3.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争作用的实现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赛事,其拥有竞争的本质属性。在竞赛的各个环节,不同的学生针对自身的所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应对,以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良好的名次,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争属性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学习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科学实践,需要赛事组织部门,通过对比赛流程、比赛项目等相关方面进行合理化设置,增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能力与水平,促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班级文化 素质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63-01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单位是大学生的归属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下面本文就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班级文化概述
班级文化是大学生在班级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在高校中进行学习是出于报效国家的理想、不辜负学校的教育和自身前途等目的的综合考量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班级文化自身的覆盖性决定了其会对每个班级成员造成文化渗透,因此,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塑造大学生理念的过程,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等自主意识,进而使其萌发独立思想。每个班级都需要有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这个目的的达成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的实施。在传统环境中,一些班级干部只注重管理形式,而不注重其切实的内容,造成班级管理出现空泛性,也有一些班级干部试图摆脱这种体制的束缚,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当中,让他们积累相关的教育经验,得到锻炼的机会,找到了体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机会,进而达到了班级团体的聚合效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
2.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大学生的人生认识引导到正确的层面上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修身、如何做事等,进而激发出他们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3.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是一个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其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他们中普遍存在没有信仰、抗压能力差、缺乏上进心等问题。当取得一些进步时,立刻得意忘形;遭受打击时,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必须应受到重视。
三 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
1.增强整体感
班级是否具有凝聚力是一个班级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衡量标准。好的凝聚力可让班中的每位成员互相团结在一起,进而实现共同进取的目的,为班级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努力。健全的体制是一个好班级必备的条件,它可以使班级中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让班级中的所有事情都有相应的原则可以参照,切实做到班级运行的流畅性。
2.确立归属感
好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具有长期性,是从班级出现的那一天就开始逐步建立的。正确地引导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应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观念,让班级中的成员参加各种合作性的活动,进而增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形成集体观念。此外,班级干部在一个班的事物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班干部的工作水平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教育人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班级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推进班级文化向前进步。
3.班级活动方面
首先,要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之余感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唱歌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进活动的每个细节,让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的思想规范,在做事时依照良好的习惯去进行,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学生来到学校是以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所以一个班级应该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学习理念,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大家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另外,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是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武器。因此要在班级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们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积极思考,运用创新手段,使班级文化丰富多彩。如此,既建设好了班级文化,又提升了学生们自身的素质。
四 结束语
大学生班级文化的顺利建设对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成员的聚凝,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前推进。高校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军利.谈谈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
【关键词]】情景模拟;管理学原理;教学1《管理学原理》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管理学原理》,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掌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依纲靠本地组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既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然不能体现《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
要设计能尽量体现《管理学原理》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积极有效地利用管理知识和资源,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前提条件,模拟现实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者或员工等角色,模拟直接参与组织的管理及运营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由几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应用情景模拟,贯穿管理基本职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熟悉直至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2.1情景模拟主题选择。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事关重要,如果主题选择不适合学生的特殊身份及经验背景,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如果设计太偏离企业实际,又无法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实现对接。
目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要增强自己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意愿,但是又苦于接触具体企业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少高校大学生想方设法自己创业,这种创业型企业一般投资成本较少,经营范围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企业里面可能都会出现。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选择的情景模拟主题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3-5人一组形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从公司注册成立开始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结合教材基本思路,依次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完成场景设计中的各项任务。
2.2情景模拟任务布置。第一阶段,在完成“计划”职能的授课内容后,每个创业团队根据假设提供的50万元创业基金创办一家企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计划书必须包含可行性分析、公司简介、管理团队、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财务及其风险分析等内容。
团队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小组成员课堂外调查、走访,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为期一周。在第二周的课堂上由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本组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各组完成后由老师点评,随后学生讨论。
第二阶段,完成“组织”职能授课内容后,在创业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组织设计及组织结构类型等相关理论知识为自己的企业设计两种以上适合该组织的组织结构,并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位设计。设计时要求说明选择这些组织结构类型的理由及优缺点,同时为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职务设计。为期一周,最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上交任课教师。
第三阶段,完成“领导”和“控制”职能课程授课后,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计的基础上,设定团队成员人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在公司所属的市场范围内突然闯入强劲的竞争对手等场景,由小组成员课堂上讨论,统一意见并由小组代表逐一介绍该组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点评并计平时分,学生在听取各组的决策及老师点评后自由讨论。
2.3情景模拟实施。学生自有分组形成团队后,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负责团队的管理工作。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各小组成员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后,组织课堂外调查、走访,不少小组到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街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实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了创业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创业方向的选择、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介绍都比较新颖、可行,但是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风险等环节的把握,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逐一介绍了本组关于创业的调查、最终选择的创业方向及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并谈了创业调查后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各团队代表都表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有了更高的期望。老师逐一点评了各组的创业计划,随后学生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团队创业计划书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第二阶段,参考《管理学原理》教材介绍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课后都集中在起来进行了开会讨论。由于经费限制,而且是初创型企业,因此创业计划书描述的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在分析了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后,大多数团队选择了直线型组织结构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部分设计、艺术类行业选择了矩阵制组织结构,结构类型设计基本上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各组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优势对各成员进行了职务设计,并说明了各职位配备人员的理由。说明学生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阶段,各团队在解决成员在决策上出现分歧时思路大多是把分歧各方的意见当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表决或定量决策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另一场景“公司的市场领域有竞争对手闯入”,各组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可以通过宣传产品细节,突出相对闯入者的产品竞争优势;有的认为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应该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也有些小组认为有闯入者不足为患,有竞争才有发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五花八门,这与前面几个场景截然不同,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场景设置的内外部环境不完全,让决策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其二,说明学生在经过几个阶段的情景模拟之后有了更强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应用效果
3.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授课模式,较为可取的方式是部分教师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辅之以企业实例。不管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还是借助于企业实例的讲解,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琳琅满目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管理知识,更别提灵活应用知识了。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愈发觉得授课的难度越来越高。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中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少学生反映,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讲述方法,他们大多是听过就忘记了,也没有积极性去回顾、探讨相关问题,只会在考试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临时抱佛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后,他们感觉参与在一场既严肃又活泼的游戏当中,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可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而且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增强了跟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与辅助的情况下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设置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凭借情景所设置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充分讨论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模拟教学方法。因此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本次情景案例教学中,通过第一阶段撰写创业计划书,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在学校附近的大学生创业街实地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并结合创业基金数额选择适合自身创业的方向。在第二阶段的组织结构和职务设计中,各团队基本上能选择适合自身组织的结构类型,在设计职务时都能根据自身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职位。在第三阶段处理冲突和面对竞争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大多不够成熟,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生掌握了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团队成员参与程度不均。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每个团队选出的组长都有很强的责任心,组织团队同学团结合作完成了各阶段的模拟教学任务,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从另一个角度锻炼了管理能力。每个团队中有一部分组员对情景模拟教学感兴趣,能积极参加课后的调研与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认为通过模拟教学使其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也不排除团队中另有小部分组员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充当了“南郭先生”,而且,由于团队大部分工作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有效监督,造成对小组成员的评分有吃“大锅饭”的可能。这是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思考与改进的。
4.2情景模拟主题选择及情景设置仍需不断修正。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管理学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目前无法得到解释的现实管理问题出现,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就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才能满足管理实践的需要。而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最关键的情景主题设计也应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只有这样的主题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实管理学理论知识。
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在模拟主题的选择和情景设置时,虽然考虑了不少可能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但与企业现实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相比,仍然是“理想境界”,因此仍需不断修正,以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
同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是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主题的设计除了要跟管理实践接轨,更应该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太大,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此次《管理学原理》情景教学的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社会工作经验几乎为空白,因此在处理矛盾冲突和面对竞争对手时大多采取较稚嫩的处理方式,跟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4.3授课教师自身应该“走出课堂”,增强实践管理经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获知识大都来自书本和理论探索。而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场景的设置及情景模拟过程中的适当指导都由授课教师把握,如果教师本人都尚未体验过管理实践,谈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应用管理理论知识?因此,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入《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将教师“送出课堂”。目前一些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互相培养人才,高校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企业为高校教师尤其是管理类课程教师提供实习机会,这种互惠合作的方式不愧为增强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西洋化管理工具缘何水土不服?
提起西洋化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水土不服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呼声比较高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结为三个:一是从管理基础来看,有人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过于薄弱,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成为空中楼阁;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中国人存在只学皮毛不求甚解的劣根性,导致管理方案沦为形式主义;三是从分工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需要高层领导、直线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员工通力协作的系统工程,高层领导不支持、直线经理不配合是导致管理方案破产的主要原因。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以上呼声基本都来自于人力资源学者或人力资源经理,其出发点主要是唤起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而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拉动企业绩效的第一动力,显然这些观点剖析的深度不够。
按职能来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等几大核心模块。毋庸置疑,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棘手的事,而薪酬设计则是人力资源经理心中最大的痛。下面笔者就从薪酬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洋化管理工具水土不服的根源所在:
其一,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体系难以体现人才的真实价值。因岗设人、按岗付酬是西洋化薪酬管理的核心思想。依照这种思想,西方管理学家开发出了各式各样堪称科学细致的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其精确程度足以令“拍脑袋”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拍案叫绝。当我们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态迫不及待地引进这些评估工具后,换来的不是员工积极性的高涨,相反却激起了员工的不满。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管理主题不同。
对于我们所熟知的西方跨国企业,从发展阶段来看,基本都处于成熟期,职能化、模块化、专业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基于专业化的岗位管理是非常适合的,员工所承担的职责与所在岗位的价值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借用岗位价值来推算员工最佳薪酬的作法是科学的,而岗位价值是可以通过付酬因素的细分而被精确地评估出来的。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企业才会不惜重金、不辞劳苦地选用各种测评工具来评定岗位价值。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发展阶段来看,基本都处于成长期,业务模式梳理、优势资源整合、具体项目运作是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专业化的岗位管理模式是极其不适用的,岗位的多变性决定了岗位价值与人才自身价值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所以,借用岗位价值来推算员工合理薪酬的作法是缺乏支撑的。鉴于此,不论我们引用多么先进、多么时尚的岗位价值评估工具,都注定难逃水土不服的宿命。
其二,基于管控的绩效考核体系大大抑制了企业的创造力。与分析薪酬激励一样,我们也从企业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管理主题层面来寻找答案。对于处在成熟期的西方企业来说,设计基于纠偏思想的管控体系是绩效管理的主题,其终极目的是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管理成本等)。细细品味BSC、KPI、360度考核等时尚工具,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绩效管理手段都是围绕“管控”这一管理主题展开的。也即是说,以管控为主题的绩效管理迎合了以规范为主题的企业发展需要,所以这些时尚工具能够在西方企业开花结果。对于大多数以成长为主题的中国企业来说,其业务模式尚不清晰,管理规范尚不成型。在企业尚不知晓具体发展方向的情况下,我们引入以规范和管控为主题的BSC、KPI、360度考核等绩效管理工具的作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管控工具不仅难以提升企业的绩效,相反却大大束缚了员工的手脚,令员工无所适从,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中国企业一考就死”的根源所在。
如何实施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专业化与模块化、以管控为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提升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寻找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何为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笔者以为至少需满足三条标准:一是适应中国企业不断探索清晰业务模式的现实发展需要;二是有利于企业有效整合可供调配的一切资源,摆脱人、财、物等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制约;三是有利于凝聚核心人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参照上述三条标准,结合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笔者以为,中国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一种项目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所谓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职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言的,系指基于具体项目的运作来设计的以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为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设计基础来看,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以具体的项目为支点,而不是被割裂成招聘、考核、薪酬等常规职能模块;从管理体系来看,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以成功运作项目为主线,包括项目运作模式与业绩目标确认、项目人员甄选、项目绩效管理、项目人员晋升激励等几大部分;从运行机制来看,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以项目经理为主导,全权负责项目参与者的选拔、考核与激励,而项目经理的选拔、考核与激励由项目委员会负责。
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此,笔者只能勾勒出实施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轮廓,以期给企业管理者以启示。
第一步,组建储备项目人才队伍。鉴于项目化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运用于成长期的企业,故而人才配备有其特殊性:一是严格限制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同时要认真检测核心人才的职业道德和忠诚倾向;二是储备数量适当、专业方向尚不明显的综合类人才,挑选时注重人才的可塑性,聘用方式根据需要采用专职或兼职。
第二步,项目立项及项目人员配备。具体工作包括:由公司高层领导与1~3名核心业务人才组成项目委员会,拟定项目运作模式、项目目标及项目经理的具体要求等;召开项目经理竞聘会,公布项目要求及人选条件,全体员工皆有资格参与竞聘;项目委员会根据竞聘者的竞聘演说综合评定,确定项目经理人选;项目经理负责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可为企业员工,也可由项目经理进行外聘。
第三步,项目管理与监控。具体工作包括: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计划制定、项目人员分工、项目过程监控、项目人员考核等事宜,必要时,项目经理可请求项目委员会进行项目指导或参与外部协调沟通;项目委员会按项目节点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与项目经理进行沟通处理。
第四步,项目结束时,对照预设的项目目标,对项目运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评,确定项目整体奖励或惩戒办法。须注意的是:项目奖励应在项目结束后1个月之内进行完全兑付,如果需要对项目人员进行后续考察可酌情预留少部分晚些时日兑付,但推延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且需给出一个合理的推延理由;应根据项目大小、难度及实际完成情况对项目经理的任职级别进行评定,发放相应的项目经理等级证书,并按照等级调整薪酬。
第五步,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奖励总额及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及时分配项目奖励基金。应注意的问题是:奖金只有同时具备针对性和及时性两个条件才称得上激励,所以,项目参与者的奖金或提成的发放应控制在项目结束后1个月之内;项目奖金分配额度视项目参与者的有效工作时间及所承担任务大小、难度综合确定,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工作时间延长,则延长部分视为无效工作时间。
第六步,项目运作经验总结及资料备案。包括两个方面: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运作模式、项目管理经验等资料的编制与整理,此类资料归项目委员会进行管理,作为梳理公司业务模式的素材;项目人员的工作表现及奖金分配资料归人力资源部保管,作为确定个人基本薪酬及未来晋升的依据。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同时熟悉企业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环节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这些学科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很难从整体上较好地把握。同时,传统教学一般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基本职能分割成独立的章节进行教学,忽略了知识模块之间的系统性。因此,学生很难站在整体高度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手段简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费用少,但缺少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因此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趣、枯燥。虽然案例教学已经被不少高校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实践教学的模式也亟需创新。实践教学不仅是指案例教学,还应结合社会实践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以期末末考卷面成绩为主,同时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简单易操作,但是很难全面地评价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把握程度。一卷定夺的考核方式导致大多学生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期末考试前对知识点的背诵和复习上面,而忽略了平时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设计的原则
1、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
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人力资源七大核心职能:工作分析、工作规划、招聘和甄选、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等。在新的教学设计下,通过不同项目和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将得到提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知识。人力资源课程改革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通过工学结合,项目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前将项目和任务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扩充性学习从而获取有用信息,为设计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做好准备。倡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研讨、答疑、辩论等,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收获。
3、强调团队参与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体参与教学,而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以构建模拟公司为载体,学生在各种教学环节是以自己所在的模拟公司为单位,以团队为单位。这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无疑是很好的锻炼。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研、方案的设计到最后方案的展示,都需要学生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现代企业最强调的团队精神将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4、体现趣味性
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寓教于乐。为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在课程改革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很多互动环节,同时综合使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小测试、管理游戏、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为了尽可能缩小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职业要求,设计了一套“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章节独立教学的做法,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转化为有序联系的教学项目,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
1、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实施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组建模拟公司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这种思路借鉴了“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方式。“ERP沙盘模拟”课程广受师生好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因此,我们把这种思路推广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一般5―8人,代表一个模拟公司。为保证后续教学项目开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我们把每个模拟公司的初始状态设置为基本相同。即公司的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人员规模是一致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招聘主管、招聘助理、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等课程规定的职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各个模拟公司按照工作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项目。通过模拟公司的对抗竞争,将人力资源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将学生的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了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素质提升的转化。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
我们以项目为主线引导教学,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场景中,工学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提高。我们以人力资源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了从年度计划制定到劳动关系处理十一项工作项目,每一个工作项目下又包含若干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之间是连续的工作流程,又可以看成是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随着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而且能够初步学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具备人力资源常规管理的基本能力。
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老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课余进行调研、讨论、学习,完成相应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设计。上课时学生以ppt形式展示其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老师针对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就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项目和任务设计如下。
第一,成立模拟公司。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成立模拟公司;初始状态设立,小组成员分配管理角色。
第二,项目一:年度计划制定。工作任务:人力资源供给、需求预测;编制人力资源招聘计划。
第三,项目二:工作分析。工作任务:编制组织结构图;编写工作说明书。
第四,项目三:企业招聘筹备。工作任务:制定招聘计划;招聘信息;设计面试提问提纲和面试评价表。
第五,项目四:个人应聘准备。工作任务:个人职业兴趣测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面试礼仪及技巧准备。
第六,项目五:现场招聘。工作任务:招聘、应聘双方现场交流。
第七,项目六:人员甄选。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甄选方案;组织人员甄选。
第八,项目七:人员录用。工作任务:与录用者签订劳动合同;招聘成本和招聘效果评估。
第九,项目八:员工培训。工作任务: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方案。
第十,项目九:绩效管理方案设计。工作任务: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第十一,项目十:薪酬方案设计。工作任务:薪酬调研,撰写薪酬调研报告;编制工资表。
第十二,项目十一:劳动关系处理。工作任务:劳动纠纷仲裁和处理。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必修课闭卷考试一卷定案的传统做法,把考试内容贯穿到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综合成绩 (100分计)=平时成绩×50% + 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出勤(20%),课堂表现(20%),个人作业(20%),小组项目完成(4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强调过程考核和团队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及团队协作意识。这种考核方法更加客观和立体,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学生作出评价,更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
4、创新实践平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训练机会,必须创新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强化校内实训室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仿真模拟实训室,配置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给学生提供校内仿真模拟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走出校园,拓宽和企业合作的渠道。通过邀请企业资深人士讲学、校企共编实训教材、学生定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真正地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课程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设计 比较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媒介等的系统规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发挥专业优势的关键。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研究的能力,为相关学科专业,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将理论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该课程将向学生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是石河子大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也是非管理专业的公选课程,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超过300人。经过近10年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
虽然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同培养层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差异还比较明显,各专业之间的沟通还有待加强。要认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培养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的的比较。
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包括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为其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开发奠定基础。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和研究能力。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任务的比较。
在教学内容上,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保留、发展、协调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资关系等内容。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前沿热点问题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主要根据以上模块进行专题教学。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传授。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在教学模式上,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大班授课,目前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辅助部分参与式教学,如课堂讨论、案例讨论等,近年来不同专业本科教学设计中都开始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由于选修课程人数较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模式,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MBA学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案例讨论,学员写出分析报告,教师主要参与教学讨论,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四)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教学采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主要有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企业参观研讨;受本科教学大纲和教学条件(如缺乏专门的案例讨论室)等因素的制约,本科生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教学方法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使用较少。以案例教学为例,研究生教学可以使用大案例教学,很好地拓展学生能力的训练范围,涉及知识面也比较宽,而由于本科生采用大班教学,课堂教学只能采用小案例,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只限定在某一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
(五)教学媒介的比较。
在教学媒介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各具特色。本科生的教学媒介比较重视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等,在信息化程度上比较高;而目前虽然研究生教学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没有把它作为必备的教学媒介,有时可能是纸质材料、企业实地调研或专家讲座,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目前建设还比较缓慢,相对来讲,研究生的教学媒介信息化程度并不高。
(六)考核方式的比较。
在考核方式上,本科生的成绩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为辅,一般卷面成绩占60-70%,而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分占30―40%,考核的目的侧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察。研究生教学中一般不举行闭卷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结课,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为辅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约占总成绩的40―60%,课程论文约占40―60%。相对来讲,研究生考核更注重研究能力和知识阅读面的考察。
三、对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各高校都在加大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在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层次,分类教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培养层次,这决定了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层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一定研究能力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决定了教学内容、理论性、学生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例如,本科生只需要知道绩效考核有哪几种形式即可,但研究生教学中就需要知道这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它们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突出层次的差别。对于本科生,要在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和培养,同时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对于研究生,要突出理论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研讨,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开展研究的能力,教学内容最好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或研讨。
(二)区别专业要求,培养课程特色。
我校有近10个专业选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既有管理类专业,又有非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性质上,《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是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非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生管理类专业的限选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必修课程一般安排54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48课时),3学分,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掌握;选修课程安排36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32课时),2学分,是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研究生的课程安排32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24课时),2学分,重点研讨相关模块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因此,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照顾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又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管理类专业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与后续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起到“启后”的铺垫作用;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题教学,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加强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交流融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虽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有许多差别,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本科生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研究生教学是对本科生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因此,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学设计上要加强交流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本科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吸收一些热点或前沿的问题讲解,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布置一定的阅读材料或书籍进行阅读;在研究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参考本科生实验教学的相关经验,增加研究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73-392.
[2]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职业技术,2008,(1):17-18.
1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虽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忠实,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还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会计未得到广泛重视
要想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完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必须对其高度重视。但是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思想管理相对落后,会计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核算阶段,并没有树立管理会计的意识,对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只将目光聚集在眼前的短期效益之上而看不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使用管理会计的动力,对待管理会计的使用消极持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即使有这个部门也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大多是普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日常的工作,这些都给管理会计发展其作用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比传统的会计更加的专业化,对相应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国内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了解不多,即使有了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也不懂得该如何去使用,结果管理会计大部分从事的都是普通会计的日常财务工作,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管理会计缺乏发挥其业务专长的外表条件。
1.2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不成熟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发展完善。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当前我国的企业制度、金额以及市场的体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管理会计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严重的制约了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此外,我国的法律制度相对不够完善。经济领域的法律尤其严重,无法为我国的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这几大的削弱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实用性。此外管理管理会计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使其职能的发挥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1.3财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管理会计涉及了管理学以及会计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这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作为会计人员还需要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相对不够理想,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应用成效。另外,我国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是很高,在实际工作中,不坚持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形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有效运用的阻力,造成管理会计的地位下降、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2强化管理会计地位和作用的建议
2.1增强管理会计意识
要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转变观念、加强重视是关键。首先,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会计内涵、重要性、应用方法等方面知识的宣导和培训,加深其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二是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将管理会计的运用明文规定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常抓不懈,并结合绩效考核制度,对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进一步提升管理会计的地位。其次,提升财会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通过相关培训和教育,使企业的财会人员清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并适时地向经营管理者、其他人员宣传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
2.2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有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加速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形成公平、透明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同时,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真正自主运用地管理会计,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地加强管理会计相关方面的研究与立法,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或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加大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和严肃性,从而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造假行为,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2.3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建立合理的会计从业准入制度,对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相关培训与考核,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健康发展,满足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其次,企业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提高管理财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层次,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学习中来进一步系统地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然次,推动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加速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其专业修养,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最后,建立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对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多方面的约束,降低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机率。
(一)创新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顺应这一教育理念,会计教学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会计实验教学作为高校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会计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教学模式,学生变成了实验教学的主体,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能引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同时,会计实验教学突破了教材固定的模式,改进了操作不完善的实验项目和方法,大胆尝试探索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规划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毕业后立志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招聘单位“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用人标准,同时为了避免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会计教育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强会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使其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胜任会计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卫怍者。
二、高校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实验教学教材要使会计实验教学获得良好效果,首先应该有一本好教材,与当前会计准侧相匹配的实用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尽管教材市场上会计专业理论教材很多,但会计实验教材却相当少,很难找到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内容简单、跟不上会计实务发展需要的状况,不能及时补充新内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往往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工业企业的日常基本经济业务,对于现实经济实践中新发生的业务不能及时充实到实验教材中。这就使得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学也仅停留于“报账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能够正确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因此,实验教学的结果也只是使学生掌握了会计核算职能,而对于如何发挥会计控制职能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
(二)缺少一体化的实验环境早期的实务操作通常是与某些企业单位联系,在完成了基础课程学习后,作为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了解和观摩会计实际操作流程。显然,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从课堂到实践不连贯,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从效果来看,因企业不可能提供一个仿真场景,让学生直接参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分析,也不可能顺序地、真实地再现财务整个账套的制作过程,只能简单地介绍几大流程的操作;而作为学生,因未能置身于其中参与操作,难于达到期望的效果。
(三)偏重手工实验,忽视计算机实验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信息技术为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提供了手段。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操作手段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企业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右臂”,缺一不可。在会计实验教学中,还有许多学校停留在手工实验阶段,应用计算机实验的机会较少,学生工作后,仍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非都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和观念问题。
(四)会计实验课时占比小,考核方式不科学我国高等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偏少,也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考核方式不科学,没有一套规范的考核模式,多为实验教师定性考核。由于会计实验成绩没有记入总学分,少数学生存在敷衍现象,客观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五)侧重会计技能训练,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在会计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中几乎没有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六)缺乏高素质的教师会计实验教学是专业性、操作性都十分强的一项复杂工作。这就要求会计实验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有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只有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培养能力强的学生。而现在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教师因条件限制只抓理论学习,且实验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知识、经济管理综合知识,这就使得各学校实验教师缺乏。
三、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加强教材建设,丰富实验教材内容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在会计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实验教材是否完整、是否系统、是否新颖直接体现了实验的质量和效果会计专业教师应加强会计实验教材的研究、建设,促进教材的共享,并根据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二)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验课程比重当前我国教育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强调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专业适应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正在组织实施的《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有―个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强人文社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而另一方面,就课程性质而言,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必须大力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次、由浅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践,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然后用例子来论证,教师讲课时再辅之以练习等方法传递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的处理。而且在讲课中,教师举例和练习常常采用简化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对会计只有一些很抽象的理性认识,缺乏完整、准确的感性认识。而会计实验教学是从会计实践到会计理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处理来促进学习,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归纳和操作的角度,而不是演绎的角度开展对某一业务的学习。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循环工作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三)建立多功能的会计实验室根据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结合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先进性、系统化”的原则,设置财会模拟实验室和现代管理实验室,配备一系列专业水准的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为会计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平台。具体包括:
(1)实验环境仿真化。实验室内的布置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由六个岗位组成一个小组,包含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流程式的实验使学生各司其职,又互有紧密的联系,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财务组,学生实验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实验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相互协作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道具逼真化。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按职责范围分别配置一套完整的会计道具。从算盘、练功钞、借支单、支付证明单据、记账凭证、转账凭证单据到分类账和总账的账簿、各类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图以及全套会计科目章,使学生直接接触实物,亲自实验。从而获得履行职责的感受。
(3)教学手段先进化。有些具体实验,如填写凭证的要求,账账核对的流程,账簿的装订等,还有会计软件的演示,都是在课堂上不容易讲清楚的。可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并在讲台上设立配套的教师专用微机等声像设备,使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演示及笔记自己进行实验,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实验室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教学材料,构造一系列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系统。
(四)科学布局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时比例,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会计实验教学课时偏少,应将会计实验课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并列为必修课,明确相应的学分,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考核方式上,可采取笔试与当堂实验结合起来,考试的成绩应是平时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结果。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已令社会各界对我国会计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产生信任危机,因此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改变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方式,引入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案例,在本专科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从源头做起,为我国会计行业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队伍。
(六)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是实验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编写实验教材、进行实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获得第一手材料和实践经验,改变实践不足的问题,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活动,并随着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才能将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教材,进行形象、生动的实验教学,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