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第1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第2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城市越来越大,各项基础设施远超负荷,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城市中的人们既憧憬着城市文明高效的生活,又对乡村自然生态充满了向往,在这种情形下“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2、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

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4、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

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所谓提升,即利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的改造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达到和谐共生。

二、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

1、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常规式”、“跨越式”,这些极速拓展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目标,但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规划在加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形态。用科学的手段实现挖掘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相应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将是有利无弊的。传统城市规划通常以来设计员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设计方法,在规划中经常出现设计方案与建设实践脱节、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事发展,提出适合现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再结合“假设―概括―推理―实证”等科学的逻辑形式来指导城市发展。

2、因地制宜,保证规划秩序

任何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方案都一定是从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城市当前的情况,才能结合实际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前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重点注重从规划的实际点出发,从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出发,逐步研究出一套完全适用于城市规划的方案来,同时要根据城市内部的环境,用科学的方式建设各项指标,对一些重大规划问题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以求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造成巨大的有力财力损失。因此因地制宜,保证规划秩序至关重要。

3、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由最初的画图到现如今的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这为设计者提供了更高的设计效率和广阔的设计空间,同时也为决策者和公众展示了完美的设计方案,总体来说是给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革新局面,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趋于合理化、简便化、完美化。新科技CFD是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工具、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成功的运用于城市规划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这些技术也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了城市最独特和最具有特色的一面,也给人们的视野增添了色彩,使人眼前一亮。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突破成就,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提出的虚拟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全新理念对实现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重点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兼顾

同样是要先了解这个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性化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前,要对城市内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生态自然环境、资源等做好调研工作,并且在规划过程中要着眼中长期的目标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建设相结合,充分强调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规划理念,确保城市经济与规划发展同步进行。因此,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城市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眼观放得长远一些,充分强调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规划理念,确保城市经济与规划发展同步进行。

5、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实施城市规划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在,是实现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也是评价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合理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基础设施的设计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全面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然后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采用有效的措施去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的全部功能,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6、加强民众的规划参与性

在城市规划中,要加强民众对规划的参与性,充分强调民众的参与意识,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加大对民众的规划意识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民众对规划的参与技能,使民众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从而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另外,要想民众可以真正参与到规划中去,就必须将规划中的各项资金投入与支出情况对民众进行公开,使民众了解城市规划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7、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急剧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无法保障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又牺牲了下代人的利益。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必须完善健全城市环境立法,保护水资源,保护耕地,建设美丽的生态城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良好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还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来合理的设计。城市规划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需要结合各方面的知识来对城市进行构建,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龚本海,黄海玲.节约型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12).

第3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道路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道路规划设计是对公路修建绘制的基本蓝图,在设计内容上,包括道路的走向、道路车道划分、道路使用的材料和道路绿化几个基本方面,其中道路的绿化不但对道路本身作用的发挥起到帮助,对城市或道路周边的环境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

(一)道路绿化隔离带

道路绿化隔离带是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道路上,绿化带都是道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城市中的道路隔离绿化带以一条道路两列或三列长条形的大花坛修建作为基础,在道路铺设完毕后,在花坛中培土并栽种绿色植物,作为车行道与两侧人行道的分隔或者来去车行道的分隔。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主要以中低高度的茂叶灌木或多花灌木为主,基底部分铺草皮,由园艺师傅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

乡村和山区公路的道路隔离绿化带是在道路的一侧或双侧的土地上栽种绿植,作为分隔道路和民居、道路和山体的隔离带。这些绿化带中种植的绿植多以乔木和根系深、不需要经常养护在自然条件下就可以很好生长的植物为主,也不需要特别进行人工护理。

(二)城市交通广场公园

城市交通广场公园是导率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另一种主要形态。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常在车流量大、道路交汇口多的地方建设大型广场,广场周围至少有四到五个车流进出口,将广场作为分流中心,来维持交通的畅通。

广场公园常以小型园林景观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广场建筑中,一般是在足够大的广场面积里铺设精美的道路,或者摆放景观雕塑,并在四周种植绿植,也有将广场作为纯粹的城市绿地,不加进任何人工建筑的。广场公园中的绿植多是以低矮多花灌木为主,中心以高大乔木为主,需要城市绿化养护人员的定期养护;而不讲究广场景观造型的广场公园则以高大乔木为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只需对广场外缘的树木进行修剪即可。也有的广场公园规模较小,只由中低高度的花卉组成,花卉多是盆栽,可以按季节更换,但是养护比较麻烦。

(三)标志绿化造型

高速公路进出口或者城市不同城区的分界处,经常能看到作为城市或者区域标志的绿化造型,这些绿化造型多以钢筋结构为骨架,在骨架中间填放泥土,然后按照设计方案在放置花盆或草皮,使多种绿植形成整体形象;也有的绿化造型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在道路两旁坡度较大的地方大面积铺草皮,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低矮灌木镶嵌在大片草皮中间,形成文字或图案。

钢筋结构为骨架的标志性绿化造型是立体的,以花卉、草皮为主,需要定期修剪和养护,而在道路两侧坡度较大的空间上进行的绿化造型设计,多是平面的,对技术要求较低,养护也比较容易。

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作用

(一)美化环境

绿化在道路规划设计中首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城市里,建筑多是钢筋和水泥构造,即使建筑立面颜色再丰富多彩,也逃不过灰白的主色调,加上城市马路和护栏等,也多以深色为主,在没有绿化的情况下,城市的主色调是灰暗的,一眼望去十分缺乏生气。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中,一条路上有三条绿化带,绿化带中植株的高矮错落有致、颜色随着四季更替显得多姿多彩,一条路上没有绿化带,只有零星几棵树木,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评价一座城市是否“美丽”,将很多的评价指标都放在市容市貌上,道路绿化为市容市貌增添的光彩,显然是有目共睹的。

(二)协助维护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还起到协助维护交通安全的作用,以长途高速公路和盘山、跨河公路为例,如果没有绿化带,驾驶员要进行两小时以上的驾驶,难免会引起视觉疲劳,对继续行车十分不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绿化带能够使司机的视觉得以放松;另外,很多盘山公路和跨河公路的周边环境都显得比较危险,道路绿化起着遮挡的作用,能够使司机暂时忘却行车环境的艰苦,放松心情驾驶,注意力也能较多的集中在前方道路上而不至于分心,确保驾驶安全;道路绿化在驾驶中还扮演了参照物的角色,道路两旁的树木距离和植株数量为司机判断与前面车辆的车距提供参考,避免因为快速驾驶导致追尾情况的发生。

(三)维护生态平衡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还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绿化始终是建设发展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大面积的地皮被用来修建各种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道路的铺设而贯穿在城市中的绿化带为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树木不仅能够降低噪音、吸收汽车尾气,为城市增添绿色,还对城市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绿化程度低的城市常年处在干燥、粉尘大的环境中,对居民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对城市其他物种的生存也造成威胁,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而绿化程度高的城市则提供给人们舒适的人居环境,阻挡风沙和雾霾的侵袭,维护着城市的生态平衡。

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建设的原则

(一)植被因地制宜原则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在植物选择上,并不是想当然的和随心所欲的。植物本身对生长环境和土壤情况有要求,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十分不同,因此在进行绿化建设时候,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南方较为低矮的阔叶乔木和开花乔木虽然外形美观,呼吸作用更强,但要求较为湿润和温暖的气候,强行乔迁到北方,成活率极低,不仅不能起到绿化的作用,还会浪费大量的资金。

(二)从实际需要出发原则

道路规划中的绿化建设还应该遵从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从道路的特点入手进行绿化设计和建设。例如,在盘山路等极其需要稳定道路周围土石状态的需求下,应尽量选择根系发达,对土壤环境要求低,能够抓牢土石的低矮灌木,防止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泥石流等灾害对道路的破坏,而在多风沙的地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作为道路绿化树木,通过阻止风沙和吸收高空粉尘,保证道路能见度符合行车要求。

(三)平均分布原则

在道路规划中进行绿化建设,还应该遵循绿植平均分布的原则,不仅要保证绿植种类的多样化,还应该保证道路每个路段上都有绿植,这样才能够使道路绿化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总结:

综上所述,道路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有绿化隔离带、城市交通广场公园和标志性绿化造型三种;在道路设计中,绿化起到美化环境并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绿色植物对缓解驾驶疲劳十分有效,能够协助道路实现交通安全;在进行道路绿化建设时,应选择与道路铺设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宜的植物,从实际需要出发,尽量使绿化平均分布在道路两侧,以保证绿化的效果达到最好。

参考文献:

[1]俞明健.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06).

[2]卫东.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7).

[3]胡小凯,吴立涵,梁园芳.乡村绿化道路规划设计探讨——以汉阴县双河口镇绿道为例[J].山西林业科技,2013(08).

第4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一座城市的呼吸――打造城市“绿肺”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艺术空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个课堂,如果说建筑是座城市的骨干,那么森林就是这座城市强有力的呼吸。胶南不仅有钟灵毓秀的大珠山和茂密的森林公园,沿海防护、山头山坡、水系景观、道路两旁,乃至社区村庄处处绿意盎然,市民可以在城市中坐拥森林的壮美和清新!

胶南是座森林之城,连续十多年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胶南拥有大珠山、小珠山、铁撅山、藏马山四大山系,拥有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喜鹊山森林公园、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处“绿肺”,到2013年森林覆盖率将高达48%以上。并且月亮湾山体运功公园、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小珠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的绿化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把森林纳入城市,让城市森林化”胶南市园林环卫管理处副主任滕桂林说,这是他们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为此,胶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系列的绿化工程,包括荒山、荒坡的绿化,绿色通道的建设,村庄的绿化,城区和镇驻地的绿化,防护林建设,经济林建设六个方面,其中经济林建设已被列入青岛市十绿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新造林2.36万亩,村庄绿化已完成412个,完成投资1.61亿元。

今年4月26日,胶南市风河、豆金河景观设计方案在结束了为期3天的公示后正式敲定。根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胶南市将投入5,7亿元治理风河和豆金河,并在风河入海口打造拥有上千个泊位的游艇码头和全新的城市湿地公园。

“游艇码头的建设填补了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的项功能空白,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使风河入海口的河海风光与湿地风光完美结合,在滨海大道旁增添处在全青岛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据介绍,这一方案在设计上借鉴了伦敦泰晤士河治理及多伦多HT0滨水乐园的理念,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强调有序开发,打造处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于体的活动空间。

“自行车绿道”――低碳时尚都市样本

没有汽车、摩托车争道,在路两旁的花草树木的陪伴下,悠然地骑着单车,这是绿色低碳生活的样本,是健康时尚都市的象征。“绿道”已成为南方些城市里的热门词汇,骑车穿越绿道已经成为种时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今,“绿道”即将落户胶南,今年9月份竣工后,青岛胶南将成为山东省内首座设有自行车绿道的城市。届时,市民骑自行车低碳出行也将更加普遍。

据介绍,胶南将在上海路和滨海公路两侧设立长达40公里的绿道,根据各路段的不同情况,宽度设立了2.5米、3米、4米三个标准。绿道两旁定是绿树成荫,樱花、紫薇、水杉等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绿道本身也将非常低碳环保,表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可以吸收雨水,保持大气的循环系统。路面上将铺设彩色的方砖,沿着海滨蜿蜒开来,串联起海滨的多个景区。并且每3公里设个驿站,人们可以在驿站里进行休整,进行自行车租赁,购买熟食饮料等。目前,上海路(泰山路――大庄)两侧绿道正在进行垫层铺设,滨海公路的绿道也正在进行场地整理,开挖基础。

建成后,绿道必将成为胶南海滨的又道美丽的风景线,试想当艳阳高照,微风轻抚,树影婆娑里,伴随着浓浓的青草味道和花香味,人们路骑行,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同时还欣赏着胶南的美丽风光,留下一串欢声笑语,那将是幅怎样惬意的画面?

第5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2012年以来,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等县认真贯彻落实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掀起了新一轮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2年,上述6个县共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水保专项补助资金1.86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5万亩,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项目所在地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进了生态省建设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建瓯等6个县(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弘扬“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如,长汀县制定了新一轮乡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和各级各部门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了乡镇水保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治理技术。6个县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邀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2012~201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规划等,做到“一县(市)一方案一规划”。如,宁化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了“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一是“鱼鳞坑+山边沟”模式;二是“竹节沟+水保林”模式;三是“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四是“坡改梯+草覆盖”模式;五是“全封禁+强管护”模式。

(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施策治理。各地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家园清洁等有机结合起来,如长汀县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策武南坑、河田露湖美丽乡村;安溪县通过对崩岗实施综合治理,使崩岗区变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平和县采用“前埂后沟”技术治理果茶园水土流失;诏安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四)注重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各地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和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踊跃投工投劳参与义务植树和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热潮中来,如中石油出资4000万元,在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1万亩;国家电网福建公司在长汀县通过出资认种、认养等方式,种植“电力林”,高质量绿化更新山林50亩,同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5亿元建设资金,持续深化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五)强化督促检查,规范资金管理。大多数重点县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水保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认真执行《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水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如,宁化县出台了《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暂行办法》,严格项目公示和县级报账制度,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示,做到项目建设阳光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在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选择上均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执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面积统计不够实。一是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未经实地勘察核实。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即1830万亩,这一数据是根据2008年秋季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认定的,但对遥感调查流失面积未经实地核实,存在偏差。二是治理面积统计口径不一致。以长汀县为例。该县水保局认为,省级下达的治理面积任务应该是指对流失斑的治理面积,即仅包含强化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面积,对采用封禁、巩固提升等治理的面积不应作为治理面积统计;而该县林业部门将9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内采取的树种结构调整、造林更新、森林抚育、封育提升等均作为已完成治理面积加以统计。三是治理面积统计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统计等问题。

(二)水保专项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是重点不突出。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应集中用于流失斑的治理,即主要是对流失斑采取林草措施,对茶果园进行坡改梯改造,对崩岗进行综合整治。但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将省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流失斑治理外,其它5个县(市)均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护坡、护岸、水渠等一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用于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斑的资金所占份额极少。二是违规超范围使用。《福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项目建设,包括材料费、设备费、机械施工费、种籽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封禁治理费以及与水土保持工作相关的科技试验推广、技术培训等。但个别县存在超范围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在水保下山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思想主导下,个别县将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经费大量用于乡镇防洪堤、护岸建设,偏离了以流失斑为重点的水土治理理念。

(三)水保综合治理工作不够扎实。一是各级水土部门力量严重不足。在全省各地大规模推进水保工作,有利于形成迅速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新。但全省各地水利水保部门在机构建设、人员组织、技术力量等均凸显薄弱。例如:各县因没有相应人手对卫片提供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实地勘察核实,难以摸清底数。二是设计部门力量不足。全省22个重点县几乎在同一时间编制水土流失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设计部门仓促设计,难以做到深入实地、现场勾图、科学设计。三是治理标准不一。例如:在各地坡耕地治理工程中,各地治理标准不一。长汀、宁化等县做到路网道路硬化,水利配套齐全;安溪县基本做到“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建瓯市已改造坡耕地还是土路为主,找不出现代生态茶果园的元素。

三、政策建议

(一)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从全省流失面积上看呈上下波动态势,变化幅度不大。根据2000年TM卫星影像解译结果,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省国土总面积的10.72%;2003年为1132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2%;2006年为9834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8.0%;2008年为12253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10.01%;2012年为1218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95%。上述数据波动情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

(二)强化责任。一要强化当地政府的责任。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县落实部分配套资金外,其余各县配套资金均未落实,甚至还将专项资金违规超范围使用。二要强化业主责任。要坚持“权利和责任挂钩”,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业主责任。对坡耕地改造,要强化业主治理义务,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只能给予定额补助。

(三)改革资金分配方式。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现有的分类、定额、切块、预拨的分配方式,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分配方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一是实行“先治理,再验收,后补助”。各重点县(市、区)可根据各自的治理规划,提出年度治理任务,省级根据当年水保专项预算资金情况和各县的治理任务,明确各县年度治理任务(细分为:重度流失、中度流失、轻度流失年度治理具体面积),先按规定的补助比例预拨50%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余的50%待治理任务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二是实行“多治多补、少治少补、不治不补”。为调动各重点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建议打破22个重点县的分类界限,对全省22个重点县实行统一政策。

(四)突出治理重点。水土流失治理要突出对流失斑的治理,尤其是省级补助资金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要积极探索“规划、招标、实施、监管、验收、报账”的“六到图斑”工作方法(图斑就是细化到如同地图斑点一样小的流失斑)。一要规划到图斑。现场勾绘图纸,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二要招标到图斑。做到编制的招标文件对应到图斑、招标项目对应到图斑、工程数量对应到图斑。三要实施到图斑。始终坚持各项治理措施都实施到图斑,确保小流域治理实现全覆盖及水土流失彻底治理。四要监管到图斑。坚持以图斑为监管单元,形成“到某个图斑”的管理思路。五要验收到图斑。工程验收坚持逐图斑检查、逐图斑计量、逐图斑登记、逐图斑签字。达不到验收要求,逐图斑整改。六要报账到图斑。工程通过验收后,提交对应到图斑的报账资料,实现报账到图斑的财务管理。确保治理一片,完成一片。

(五)制定分类治理标准。省级水利水保部门应认真研究不同流失程度流失斑的具体治理标准,并测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如对坡耕地茶果园改造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确定不同类型的治理补助标准。省级专项治理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完成不同类型的治理任务,按规定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相应的资金规模。

第6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景;园林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water landscape Settings in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use can create a rich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effect. Water scene setting and use is also comply with people advocate natural,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a natural water rapport demand, the reason is building a successful water garden required element.

Keywords:wate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build.

序言

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基本条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感。纵观古今中外著名园景构筑都与成功理水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文豪王士贞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描写的是皖南江村自然之水景,其神韵天然煞是宜人,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式恬静之美。中国园林主要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其叠山理水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素以山水为特色,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无不以水景贯彻其中。据造园论:“水因山转,山因水活,景因水活而灵”。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说:“水为陆之眼!”形象地说明了水体的运用在园林景观构筑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水体景观的运用

江南园林一秀“拙政园”(图1、2)的理水建园为水体景观利用的成功典范,整个园景构筑以水体为主,山水相系,建筑掩映在林木之间,水复湾环、山重迭起、廊曲回绕,山水建筑有聚有散、有分有合、幽旷明暗、变化自然,内外互借或对比衬托,艺术手法极尽美妙自然。在云云总总的园林家族内,许多成功园林的典范都与水体的协调运用融会贯通、不可分割。并且在许多园景的构筑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江南的一些庭院理水大都很著名,如“寄畅园”八音涧流水急湍有声。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图3)自东晋王羲之《兰亭序集》中描写传世之后,一直成为古代园林中的典范。苏州“沧浪亭”、(图4)“网师园”中水景的运用也都是园林理水中的杰作。

图1拙政园 图2拙政园

图3浪沧亭 图4曲水流畅

北方园林中“圆明园”是人工再现自然山水的杰出代表。其赋予诗意的“四十八景”,如“五陵春色”、“坐石临流”、“杏花村馆”等都与水体的成功应用直接关联。其长春园北由欧洲瑞士传教士主持建造的西洋楼和大水法,直接将巴洛克式的建筑和诺勒特式的理水移植进来,构成的有十景,因此,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是集中国南北风格流派与国外园林精髓之大成,是园林盛况之博览。另外,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亦为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的融合为一体的写意山水园。特别颐和园其构筑精致、创意深蕴,集皇家宫苑园林之大成、展幻想之象于目前,是为今存的中国园林艺术之冠,是中华民族智慧凝结成的一件珍宝!(图5)

图5圆明园大水法

2000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村落——安徽黟县宏村,所体现的村落规划、建筑布局、景观设计是中国古代在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范例。其总体景观构筑布局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其主要成功之特征在于将整个村子构成“牛”型结构布局的理水艺术。整个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门前潺潺流过,像一脉相承轻柔牵系的银带,并附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整个村落协统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山水画卷,她反映了悠久历史沉积下的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而智慧的结晶。她对研究我国徽文化及古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涵盖的精髓对现代城市景观及住宅小区等环境规划布局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图6)

水体景观设置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

城市园林景观适宜水景设置以及植物等其他建筑景观有机协调构筑,可创造出较为丰富的景观效果,理水的运用除顺应人们崇尚自然和对水的天然亲和感之外,有诸多实际应用效果,如城市绿化中景观水体可更好地减缓热岛效应以及更好地营造自然景观。

过去一些城市园林绿化经管的构筑一味求大、求洋,特别是一些大型广场的构筑,往往是栽上一些树、植上一些草,在筑几个园林小品,剩下的便是大面积的硬化铺装,即便是有些大面积的草坪,也是禁止人为践踏。这样的设置疏远了人与自然地亲和、远离了市民,使建成的园林景观往往是规模宏大,效果甚微。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基础应植根于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的艺术才真正具备无限的生命力,否则,再有创意的艺术形式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仙境,而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特别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构筑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与人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布局如何以有限之地域来营造无限景观效果,是值得园林景观设计师精心探究的新课题。而水景适宜与巧妙地利用,即可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使人们在有限的地域内领略到无限的视觉空间,从而缓解拥挤的城市给人们带来的感官和心理上的压力。水体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能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效果,形成开朗明镜的空间和透景线。水景的运用是园林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

我国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图7)在关于水体景观在园林中利用曾这样描述:“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非本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图8陈从周设计的安宁南园)中国传统造园讲究意蕴,意蕴的深远即在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进而使园林景观达到无景处蕴景、空白处藏景。所以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中大多都与水密不可分,并且都有成功理水的典范。

3水景设置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靡全国的贝尔高林现象已逐渐引起园林界同仁的重视。贝尔高林公司在香港公司的业务量已超过美国总部,在香港公司80%的业务量来自于中国内地住宅项目的环境规划设计。其项目服务已从广州、深圳一带扩展到上海、浙江、甚至河南、北京。贝尔高林究竟有什么法宝进军中国内地,并且迅速抢占高档住宅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形成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剖析人们发现贝尔高林的一个重要法宝是专业水体的处理及合理地利用,从而使设计构筑的园林景观给人的感觉是清新、高贵、华而不俗。几乎在内地每一个设计方案中都有水体景观的设置,并且水景作为主景。水体景观通过自然流畅的线条,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由式设置,给人的亲和力极强,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应是园林艺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优良典范。

通过贝尔高林现象的感化,内地诸多园林界同仁已经从感悟中觉醒,并认识到水体景观的设置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应用的重要性。其中,浙江开化县玉屏广场的个性塑造是水体景观应用中较为成功的范例。广场位于城的中心部位,周边规划为商业、金融、办公与用地,是人气旺地。所以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与人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这对周边商娱及办公地点影响颇深。广场西侧连接西渠,并通连上游的钱江源头,下游牵系钱江水体。总体景观设计在主题确立的前提下,优化布局设计,水体与广场、以及广场与城市三者之间有机链接关系,使广场与周边城市空间较好地渗透和融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南开发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的龙湖香都高级住宅小区及西部张公山公园附近的新奥山水人家住宅小区,其景观设计都以大型生态园林景观构筑为主导思想,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原则,利用水系的主线营造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内涵和自然宁静的场所。

龙湖香都10000平米以水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大构想,不但在主题和感官上更加符合水景园林的主旨,满足了人们对水的向往和亲近,而且在水的流畅延续与灵动活泼中透露出自在、畅快的时代建筑风格,达到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住宅区总体以清澈的水系贯穿着整个社区,将不同的组团绿地、草坪、花木及园林小品以及建筑景观系成一脉,使总体景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奥山水人家一面靠山、两面临水,整体设计布局采取自然构筑模式,利用天然地理条件,是自然环抱建筑、建筑取法自然,园林景观利用自然水体亦源取自然,使住宅小区建筑与园林景观自然链接并协和统一,从而繁闹的都市人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审美心态。

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师法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然、升华自然,然后回归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虽由人作宛如天然的美丽佳境,其作品才能真正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皖北的宿州古城自2000年开始对旧城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对原有水系的成功利用,使得城市环境景观及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位于城中心的环城河及运粮河在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今通过水污染改造及沿河水系景观的重新设计布局,使沿河水系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构成一幅水在城中流、人在画中走,绿树掩映、百花争艳的美丽画卷。(图9、10)

南京城建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建成之初为典型的“山水城市”。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但由于在以后的建设中没有利用好一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所以绿化面积虽然不少,单未能达到优化的景观效果和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水网发达,水体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11%,江、河、湖交织辉映,融会贯通。长江是南京城区最大的水体,沿江开发以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大江风貌,可集中体现南京江滨城市的特色。另秦淮和金川两河贯穿全城,且城区有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湖泊点布,为发展滨江城市的环境景观绿化,构成以水景为主题的园林城市绿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图11、12、13)

由香港贝尔高林公司设计建造的青岛新天地公园,位于城区核心区中心,其设计方案以儒家经典《六经》,及《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中国古典著作的思想精髓作为主题,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将其演变成景观形态,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景观区域。整个园区构筑以水主线,通过池水、瀑布、溪流、喷泉等不同水景的巧妙设置与布局,将整个景区浑然相系成为一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营造展现了齐鲁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图14)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以“山环水抱”为创作构思,通过人工地形整理,形成“三山、一水、一湖、三岛、一滩”的自然山水布局。园内植物种类丰富,造景手法独到,景观效果明显。依托不同的地貌,分别营造不同特色的植物种群,风格迥异的景观园又相映成趣、协调统一。整个园区设计构筑采用中西合璧手法,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自然综合效果。(图15)

位于淄博桓台的鸿嘉星城,由淄博鸿嘉置业开发建设,总占地约150万m2,鸿嘉星城社区设计构筑依托张店大型湿地公园---红莲湖公园,与社区内25 万m2的人工湖---渔洋湖一脉相承,形成一个庞大的自然水系景观。“引九曲黄河之水,开千年齐都盛境”的渔洋湖,以最高礼仪向淄博这片土地致敬,外承磅礴大气的齐国文化;内铸简约古朴的建筑经典,礼遇东方文化精髓;思千年齐国文化之盛,聆听湖水拍打千年春秋的湖岸;临湖而居赏鉴世界的蔚蓝,在古来英雄的伟业中阅读一园墨色,江山点燃,让齐之风骨充盈霄汉。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与城市繁华相比,在鸿嘉星城渔洋湖畔,观四季流转,感万物生息,心中则充盈着整个淳朴自然的宁静。宁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睿智,是一种更为豁达的境界,宁静亦是一种更为丰厚的人生!(图16)

4总论

水是环境景观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它既可以表现为有形,亦可表现为无形;既可以是静止状态,也可以是活动的状态;既可以是无声状态,也可以有声状态。山水画与山水盆景有关水景的描述“山石为骨、树为衣、水为脉络”、“山因水活而灵”。水体形式是千姿百态的,其形、其韵、其声等等,都能带给人们无限遐想与美的享受。水在园林景观中合理的运用,与其他诸景观元素有机结合,可创造出无限最为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赋予环境景观以自然之灵气。因此水被称为“园之灵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实践证明,但凡著名的园景都离不开成功理水的应用。因此,水景设置在园林景观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浩,徐雁南.南京绿地系统结构浅见[J].中国园林,2003(10).

[2] 胡长龙主编,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

[3] 林潇.贝尔高林现象[J].中国园林,2003(10).

[4] 陈从周.说园(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年.

[5] 杜丹,李之江,戴能康.中国牛型村落—安徽黟县宏村[J].中国园林,2003

作者简介

姓名:张士领

籍贯:安徽宿州

毕业院校:安徽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管理

第7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沼气;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是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环境设施的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城乡环境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已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现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3,4]。本文主要通过相关资料查询、分析考察,用准确数据指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提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各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1.1自然概况

梁家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南方向5km的文安驿镇210国道以北,全流域包括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木瓜山村共四个行政村,共有393户,总人口1133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梁家河流域位于文安驿川饮用水源地(为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上游,梁家河河水流向为自南向北,梁家塌村、梁家河村、木瓜山村沿梁家河干流由南向北沿河分布;舍和沟沿梁家河支流分散分布。

1.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2.1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按照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该流域4个村坚持“远抓枣果、近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枣果面积4000亩,发展养殖大户80户,猪存栏2000余头,鸡5000只,牛存栏252头,使整个流域农村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养殖业已经成为该流域农民致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梁家河流域内的规模化养殖比率不高,大部分养殖方式沿用传统的家庭式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及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内,对位于下游的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造成了污染,夏季极易滋生蚊蝇,也会成为传播病菌的途径。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流域内脏、乱、差矛盾突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梁家河流域的养殖业发展威胁着流域及县城居民的饮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1.2.2村庄生活污染

梁家河流域内因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和观念意识落后,加之大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住宅建设没有与村庄道路、排水沟渠统一考虑,因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随意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倾倒,尤其是排入河道内,严重影响了下游水质质量。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而且由于污水的渗漏和随河水漂流,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及河道的严重堵塞和污染。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冲式厕所的使用、农民洗澡条件的改善,将会使得农村水污染问题凸现。生活污水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实质性提高。

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只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

1.2.3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严峻

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流域的四个行政村近期支柱产业已确定为畜禽养殖,规划发展养殖大户80户,正以其在农业中不断扩大的比重逐渐改变着该流域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造就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延川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草覆盖率36%,植被以草丛低矮灌木为主。水土流失是延川县的一突出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条件的全面恶化,是延川县多年农业生产以及生态建设徘徊不前的致命因素。长期面临的水土流失使区域表土层不断剥蚀,土壤贫瘠,地表植被难以形成良好的覆盖度。此外,植被物种相对单一,生态循环链相对脆弱,人类生产的每次不良侵入,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显著的破坏。

(2)农业结构转变消减了一部分人对种植业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努力。部分粮、果种植农户转变为畜禽养殖户,使其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使当地只有持续投入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维系的农业生态,有可能出现因缺乏持续投入而荒废的情况。

(3)河道侵蚀严重。经实地调查,梁家河流域内村庄和河渠的绿化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河川两岸缺乏植被和必要防护措施的保护,河水的冲刷对河道侵蚀严重。

(4)行政村的绿化没有达到绿化标准,村庄缺林少绿、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良好”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2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水污染治理

为了对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及生活污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确保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根据建设地自然资源情况,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方便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投资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低投入、多产出、上档次、上水平”的方针,采用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和采用人工湿地处理优质杂排水的方式来治理。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完善沼渣、沼液及沼气利用,保证环境整洁,物尽其用。优质杂排水成分简单,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无需消耗动力,运行简单方便。

2.1.1人、畜粪便处理

(1)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人、畜粪便产出量预测

沿着梁家河河道有三个行政村,分别为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梁家河人、畜排泄物预测量为7.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30m3/d。具体畜禽粪便及污水产出量预测见表1。

表1梁家河河道各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

舍河沟村位于梁家河的支流,畜禽排泄物预测量为4.3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40m3/d。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3)粪便收集方式

由木瓜山村起,至梁家塌村共4.4km,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高差约20m。区域内地形高差较大,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管道敷设;由于流量较小,粪便易在管道内沉积;管道易堵塞。 根据现场踏勘,区域内共形成5处较集中的养殖户,在每个养殖户集中区域设置一座粪便收集池,容积25~30m3,沼气工程建设位置设置在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梁家河村东侧。采用5t吸粪运输槽车进行清运,日处理按30t测算,每日运输次数6次。

舍河沟村现已着手进行集中式养殖工程的建设,系统紧邻养殖区,设计采用管道式收集方式。

沼气工程建设方案

梁家河上游区采用人工清干粪工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粪便悬浮物少,固形物浓度较低,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ASB高效厌氧工艺,水力停留时间(HTR)4d,COD去除率80%~85%,池容产气率1.0~1.2m3/(m3•d)。按照废水30 t/d,COD 10000mg/L,有机负荷为2.5 kg COD/ ( m3•d)设计,消化池容积约为120 m3,池容产气率按照1.0m3/(m3•d)计算,沼气产生量约为120 m3/d。

舍河沟村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以粪便为主,而粪便悬浮物多,固形物浓度较高,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USR)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SR厌氧消化工艺,有机负荷2.5 kg COD/ ( m3•d)、池容产气率0.9m3/(m3•d)设计,消化池有效容积约为290m3,水力停留时间(HTR)7d。每天产生畜禽粪便为4.35t/d,粪便含固量20%,TS为0.87t/d;

沼气产生量:0.3m3/kgTS,则沼气产量为261m3/d;总粪污量:总粪污量为40m3/d,此时固含量2.2%,;沼渣量:按TS量的35%,则产生的沼渣为0.3t/d。

在稳定的工作运行状况下,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净化处理后作为燃料使用。沼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热值为5500kcal/m3。沼气在经过阻火器后,通过燃气管道直接供区域养殖场和农户用气。

2.1.2优质杂排水处理

优质杂排水(洗衣、洗米、洗菜、洗澡废水)成分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生态湿地的方式处理,然后达标排放。这种处理方式将节约成本,便于操作,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拟按照一个行政村一座人工湿地的规模设置,设置4座人工湿地系统,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厌氧调节设施,并按照分流制的要求,设置单独的优质杂排水污水管道,以保证人工湿地雨季的稳定运行。

2.2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2.2.1治理对策分析

梁家河流域内有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和木瓜山村4个行政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梁家河流域村庄基本情况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主要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由于农村生活污染涉及范围大,不同规模的村庄存在的问题不同,其整治方法也不应相同。梁家河流域的村庄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主要沿着梁家河沟道分布3个村庄,舍和沟分布在舍和沟沟口,平均每个村子常住人口100人左右,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00kg/d,总的垃圾量400kg/d,年垃圾量146t/a,没有必要在流域内建设垃圾填埋场,可以在各村庄设垃圾台,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送到周围附近的垃圾场统一填埋。延川县已经规划在禹居、文安驿两镇之间建设日处理垃圾15吨的垃圾填埋场,梁家河流域的生活垃圾可以送到该填埋场填埋。

2.2.2治理规划方案

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垃圾收集台、垃圾压缩设备和垃圾清运车辆配备。根据梁家河流域内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规模平均为100人,每半个月清运一次估算,生活垃圾产生量按照1kg/p•d计算,每个村半个月生活垃圾产生量1.5t,每村可以设1.5m3的垃圾台2个,整个流域配备1台垃圾车,用于垃圾清运。具体建设规模如表4所示。

表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规模

2.3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两部分内容,其中村庄美化绿化面积约2.1万m2,流域生态防护林绿化面积约16.5万m2;以庭院、村庄、道路、沟渠两旁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道路沟渠林带化,乡村园林化,人口居住区坡面风景化、生态化”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具体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内容

2.3.1村庄美化绿化

2.3.2梁家河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

(1)道路绿化

加强规划,以轴带面,与村庄整体绿化景观及周围大的绿化生态背景共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重点做好道路两侧行道树与绿化带的建设,行道树宜选择旱柳、速生杨、刺槐、元宝枫、侧柏等本地适生的乡土乔木,并可搭配一些常绿乔木。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要呈现植物多样性展示景观,采用不同群落聚集栽植,各植物品种之间有机过渡。

(2)一村一片林建设

结合地方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的实施,制定山林种植规划和年度种植计划,组织开展山林建设。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在制定作业设计方案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作业设计与当地农村实际及群众的意愿相结合。二是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实行针阔搭配,绿化与观赏相结合。三是注意选择经济林种树种,与群众增收相结合。尤其在“一片林”建设上,大都选择实施了适合当地生长的苹果、梨、红枣、花椒等经济林,沙棘、速生杨等有经济价值的兼用树种,或在村庄四周直观迎坡面栽植侧柏、火炬等风景林。山林建设初期计划每村营建约50亩。梁家河川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将增加林地土壤蓄水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抑制水土流失,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以“一村一片林”为基础,以形成村庄建林、流域连片的河川水土流失防护林体系为目标,而防护林的建设宜选用针阔混交型、经济林型等,林分结构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和提供林特产品的能力。此外,根据树种特征、立地条件、经营目的,主要选择乡土树种,有条件可引进成功的外来树种,包括马尾松、落叶松、冷杉、云杉、圆柏、漆树等多类树种。经过改造以后,单层次结构的林分转变为复层结构的林分,可以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地力。

在河道上游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也应对河道进行适当的疏通,对局部堤岸进行工程防护,对全线河川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实现防、疏、截、治、保相结合的河川综合整治模式。

3结语及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沼气+人工湿地生态模式,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问题;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应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采取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方案改善梁家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但是,要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除了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洁.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49-52.

[2]郑晔,刘志祥,王勇术.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5-29.

[3]刘汉成,程水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1):49-52.[4]李俊.桓仁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增刊):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