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直辖市、市和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投放量应当与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应当与建设项目相结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要求,编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和计划,包括地块数量、用地面积、地块位置、出让步骤等,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五条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第六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开发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附图应当包括: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座标、标高,道路红线座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第七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出让方和受让方不得擅自变更。在出让、转让过程中确需要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应当根据城市各地段的现状和规划要求等因素确定。土地出让金的测算应当把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在城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和有关部门进行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出让金的测算。
第九条已取得土地出让合同的,受让方应当持出让合同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第十条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再转让时,受让方应当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受让方如需改变原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受让方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给予适当提高容积率的补偿。受让方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变更规划设计条件而获得的收益,应当按规定比例上交城市政府。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过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凡持未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的出让、转让合同,或擅自变更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凡未取得或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情况逐项登记,定期汇总。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深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对申领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ity planning realizing urban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cie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strategic need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raised the urban planning some attention matters.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依据,是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达到39%,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保证城市发展进程的健康推进,是城市政府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的工作重点。
一、我国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随意性强。城市建设必须要按照规划方案进行。然而,在具体的城市建设中,表现了很强的随意性,规划被随意改变。究其原因,除了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外,领导班子的更替,工作方向的变化,以及利益驱使都对城市规划产生很大影响。
重发展,轻保护。城市的发展不是以破坏城市以往的发展痕迹为手段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但是现在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旧城改造项目,往往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街道等蕴含大量文化底蕴的城市古老文化。
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寻求短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居住的重要外部环境。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往往把重点放在寻求大规模、高建筑,而这种建设方式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打击是致命的。有关部门虽然有相关的管理法规,但是由于地方领导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导致这些法规只能是一纸空文。
重数量,轻质量。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寻求所谓的政绩,往往大搞形象工程,追求建设速度,忽视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城市规划的步骤、理念、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是:资料收集研究――城市经济社会状况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目标――分解目标为具体指标――提出规划方案――研究方案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方向――分区规划――具体规划――近期发展方向――建设规划。不难看出,城市规划过程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在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方面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城市近期发展规划通常陷入城市土地资源开发的误区,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街道景观绿化、城市广场建设等城市规划的其他方面。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要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纳入城市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因素,不再只关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应能力,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下,制定城市发展方案,形成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发展新思路。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视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保证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的良性利用。
三、城市发展规划的注意事项
参考城市发展背景环境,合理布局产业园和产业群。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的竞争。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要跳出城市自身,融入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中,联合姊妹城市,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旅游市场等。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化过程中中产业园建设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园的制度化运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园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便于政府引导产业园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园的规划,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产业园内部企业布局要注意做到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疏密有致。产业群则是产业园的更深一层。对产业群的安排,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联系区域经济,规范区域发展。产业群的规划要注意着眼于区域合作和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形成城市发展联盟,构筑集群化产业群。
注意第三产业的布局。城市的产业结构,除了工业之外,第三产业是重心。第三产业产业占一个城市GDP的比重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反应。城市规划过程中,优先布局商务区、金融区等现代服务区,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实力。
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管理,对城市建设的动态进行检测、管理、协调,综合论证反馈信息,了解变化情况,及时对方案进行局部调整和补充。
充分开发和保护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城市的地形条件、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环境气候条件组成了城市的空间形态,这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空间特征。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认识城市空间,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围绕个性化建设城市。另外重视城市空间的保护工作,城市建设中加大环保力度,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不能依靠牺牲后代利益来追求城市的短暂发展。
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发展规划,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城乡收入差距矛盾,合理安排城市发展布局,考虑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工业、医疗卫生、道路、文化等设施建设,以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发展。
重视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城市品牌。城市规划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城市历史是城市独有的个性,城市化建设中一定要凸显城市个性,城市规划要处处折射出城市文化,在发展中继承城市文化。城市品牌的培养,主要是对城市品味的塑造,城市市政府、图书馆、学校等重要的公共建筑,要按照工艺品的标准来进行设计,整个城市的街道风格、建筑物造型等要有明确的要求,赋予城市艺术活力。
结语:
我国城市发展正在经历质的飞跃,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社会的要求,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改变传统的随意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重视城市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第二第三产业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淑萍.浅谈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科技向导,2011,33.
查找一个城市规划图的方法步骤:
1、可以到规划局咨询,根据行政公开的相关规定,可以查看;
2、部分地方的政府网站上有城市规划图的公布;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燕尾服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其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用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底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到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中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存在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金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适用性;探析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土地的规划逐渐的成为关键,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必须要积极的对土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环境保护的城市规划,合理的确定适宜发展用地,还能够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1.土地适用性概述
土地适用性,顾名思义,指的是某一块特定的土地采用某种特定的使用方式的适宜程度,也就是说在某一块土地上进行相关的规划,是否跟这块土地相符合,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用性可以分为两类,即现有条件下的适宜性和经过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而土地按照自身的广泛程度,又可以将其分为多宜性和单宜性这两类。土地适用性的差别取决于这块地段所得效益,和所需投资之间实际的或者是预测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采用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来进行估算[1],土地适用性并不是跟所有的用途联系都有意义的,它只有跟特定用途联系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土地是自然赋存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具有资源、资产以及资本这三种属性,土地资源是对土地自然属性的一种描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站在自然适用性和社会适用性的角度来对土地适用性进行分析。影响土地资源自然适应性的因素比较多,例如: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以及生态条件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土地资源适用性各有不同,通过对覆盖土地资源的自然适用性进行分析,可以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资源总体进行划分。土地资源的社会适用性指的是在规划期限内即将用来开发的土地适用性的强度,影响土地社会适用性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区位价值、交通以及边缘效应等。
2.探究土地适用性分析的流程
土地适用性分析就是对土地的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进行分析,土地适用性分析是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的合理决策,能够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依据,也就是说土地适用性分析就是判定土地是否适宜某种用途,可以说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土地利用的基础。对于土地适用性分析,具有一定的流程,下面将对这些流程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步,确定评价的目标。也就是确定开展土地适用性分析评价的目标,这是进行土地适用性分析的关键环节,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够对土地进行自然适宜性或者是社会适应性进行相关评价,这是选取分析评价因子的基础[2]。第二步,选取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能够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那么就必须要保证评价因素的合理性,影响土地适用性的因素较多,比如收集相关资料等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选取评价因素对土地适用性的影响较大。第三步,确定评价因素。由于已经选取的评价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就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者其他方法,对评价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第四步,划分评价单元。对于用地评价单元进行合理的划分,能够对土地适用性分析评价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评价单元划分合理准确详细,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科学划定有重要影响,常用的划分方法有网格法等。第五步,选择合理的评价模型。评价模型的种类比较多,例如:模糊评价模型、灰色评价模型等,一般情况下为了能够有效的显示出同一等级内不同类别评分的区别,或者是避免在不同级别的评分差距较大,一般都采取上述两种评级模型进行评价。第六步,分项因子评价。一般对于分项因子的评价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或者是五个等级,评价人员运用选取的评价模型,来对各分项因子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七步,单项评价综合。这一步骤也就是对分项因子评价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也就是运用所选择的评价模型,对各个单项因子进行系统的评价,然后在根据相关标准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第八步,划定评价分区。在对土地适用性进行综合的评价之后,制定出综合的评价结果[3],然后在根基综合评价结果对城市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分区划定,以此来确定规划用地的适用性。
其实进行这一系列的步骤,就是为了能够确定规划用地的适用性,从而保证环境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利用实例来对城市规划中土地适用性分析的相关步骤进行验证。
3.城市规划中土地适用性分析的实践应用
通过上文可以知道,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土地适用性,可以站在两个角度上进行分析,也就是自然适用性分析和社会适用性分析,那么将站在这两个角度举例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适用性。
第一,自然适用性实践应用。某地是以山海风光作为特点的旅游基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并且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型扩展,有严重的闲置浪费情况,但是城市用地占用城市边缘绿地生态环境比较严重。针对当地边缘区的现状,以及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采用网格法来对该地的生态因子分项进行分析,划分成若干生态单元,并对其进行分析,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将该地分为最敏感区域、敏感区域、弱敏感区域以及不敏感区域这四类,站在该地边缘区的实际自然条件以及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情况来看,可以将该地的土地规划划分为四个区域,已建区、适建区以及限建区和禁建区这四种类型。在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后,城市规划的土地将更加的符合相关的标准。
第二,社会适用性实践应用。某地是服务产业和文化信息中心,作为现代化商贸新城,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此地进行社会适用性分析,能够更好地为该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当地后期经济的发展。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显示,该地具有开发潜力的直接影响因子,也就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4],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等,该地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按照人口的密度,以及该地就业密度来衡量的,而土地的利用和交通整合是通过路网密度和区位来衡量的,最终对该地的城市规划土地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选择的就是经过科学计算的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区位以及商业发展目标做为评价的指标,对该地的居住环境、工业商业的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的土地适用性评价步骤来进行分析,先进行各项因子单项评价,然后再对单项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并且按照相关标准来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该地城市规划的土地适用性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即:很适宜、适宜以及不适宜。
那么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土地适用性评价分析,来判定某地是否能够用来实行某一建设,经过土地适用性分析,可以确保自然环境,并且能够积极地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对土地的适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经过系统全面的分析之后再确定该地是否能够进行相关的构建。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完善城市的建设,还能够对城市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夏松洁.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以攸县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实地调查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创新
0前言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三个部分。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划编制、规划研究、规划管理是个统一体,是―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规划管理不仅是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否则规划管理难以脱离经验主义的老路,规划应该在编制过程中就开始考虑实施问题,否则规划编制的成果仍难以摆脱“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规划编制本身只有和规划管理做到有机结合,才能增强规划的可操作陛,那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陛质和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呢?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性质
1.1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
1980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规划及其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意志的体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行政职能的管理部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它是代表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1.2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手段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城市规划目标、设想与当前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具体化。由此可见,它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得再合理、再科学、再切合实际,也不会顺利地实现。
1.3城市规划管理是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还有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的查处等,要过多层次的把关,办一系列手续,因此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的实践管理活动。
2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2.1组织引导
组织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包括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以及具体地组织各种调查、评议、审议活动和咨询、检查、评比等活动。拟定一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各项建设尽可能合理布局、节省用地 节约投资、提高效益。
2.2计划协调
根据城市规划设想,结合当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自然的实际隋况,提出全面的城市建设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实施计划和分期实施计划及其估算。实质上规划本身就具有计划的含义。
深人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矛盾和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调动群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2.3控制决策
采用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方式对各种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直接的制约,如控制大城市人口规划,支持小城市发展,保护文物古迹和优美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计划,按比例进行,并留有发展余地等,发展有利条件,限制不利因素,避免损失和浪费,使城市发展建设遵循健康的轨道进行。
城市规划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2.4监督服务
随时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部位是否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市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约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奖优罚劣,制止不正之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吐提超前服务。
3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指按照由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城市规划,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法制的、经济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的控制,引导和调节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协调发展,保证城市规划实施。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有效手段,按照城市规划,依法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城市规划法》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具体阐明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扼要地把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3.1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的唯―法律依据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运用法律赋予的控制手段,保证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和节约原则的实现。为城市土地的征用、规划和具体使用依据和创造先决条件。城市建设用规划管理的重点是要严格控制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各类建设的选址、定点,使之符合城市规划。主要制约手段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就是说凡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种类建设,必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选址定点,按法定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否则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土地进行建设活动。
概括地说,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法定的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于国家确定建设和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提出具体要求,使其符合城市规划,这类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报批,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书;二是根据法定的管理审批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包括临时用地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城市建没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地说,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3.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定的职能管理工作,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选址)、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4.对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4.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体系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规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规划管理者对规划的意图、构想以及城市规划的新技术处理方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所以规划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职丁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沽奉公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管理人_员的素质,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断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2)建立多学科专业化人才的管理队伍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者面临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经济效益、公众利益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规划管理者有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并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人员选择上,要求一专多能;在队伍的人受配备上,要增加土木工程、给排水、水利水电、法律、经济等专业人员。
3)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定期考核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成分早多元化,建立起管理人员项每日报批管理工作的定期考核制度,能加强廉政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开发进程。
4)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对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的编制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熏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应聘专家评审小组来把关,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
5)建立联合审批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打破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旧习俗,缩短材料报道、审核流程、方案修改、验收发证的时间,建立以规划部门为主,园林、环保、人防、消防、交通、电信、煤气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制度,联合办公,限定审批时问,统一收件,发证。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办事人。
6)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地方性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用“法制”代替“人治”。而且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加强法制。重视走城市规划法制化的道路,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开发商合理、正当利益的保护,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体现。
7)建立灵活多样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问对投资的争取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而国际国内的资金总是流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投资环境成为政府与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形成与改善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以吸引城市建设资金,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综述
前言:
社会影响评价是通过识别、监测和评价发展干预行动(政策、计划、规划、项目)对影响范围内的利益相关群体造成的各种有意或无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影响的反应,来判断相应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并提出建议和方案以解决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从而优化决策方案的专门方法,目的是促进发展干预活动和影响区域的共同发展,提高各种干预活动的社会持续性。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引入社会影响评价,可以保证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视角,对社会因素给予足够考虑,识别规划对各利益相关群体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他们对影响的反应,判断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从而在源头上规避规划引起的社会风险,减少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为在城市规划中开展社会影响评价提供借鉴参考。
1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内涵的界定
国内对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集中在工程投资项目领域,将其引入城市规划至今不过5年,所以对其内涵的界定深受工程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初期的社会影响评价主要依据一些社会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如就业、基础设施、收入水平等,通过定量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考虑对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的贡献(正面)和影响(负面),从而论证其社会可行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城市管理者们发现,规划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都不能实现,且可持续性很低。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仅仅依据技术经济分析、以及用一些较为固定的约束性指标依靠定量分析来考虑社会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规划与社会文化是否相融合、当地人对规划的态度是否支持等,只有考虑了这些,规划的目标才能得以更高实现,才能更可持续。基于此,在后来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始在以往社会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益相关群体对规划态度的分析,从而评价规划与所在区域的互适性,分析规划的社会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
后期的社会影响评价相较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首先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不仅单向地考察规划对影响区社会的影响,同时还考虑区域内利益相关群体对这些影响的反应和态度,强调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成果(正面和负面)的承受者,强调规划所带来的利益和不利影响都应该在各利益相关群体间公平分配,最终促进区域社会的发展,提高规划的社会可持续性;其次突破了以往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从指标设计到分析评价以及政策建议都较为开放、灵活和人性化,真正从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出发试图最大程度上发现规划的影响在不同利益相关群体间的分配以及他们对这些影响的反应,从而给出针对不同群体发展的建议措施。
基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将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定义为:通过识别、监测和评价城市规划对其影响范围内利益相关群体造成的各种有意或无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影响的反应,来判断相应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并提出建议和方案以解决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从而优化决策方案的专门方法,目的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评价的前提与目标
对城市规划开展社会影响评价,通常基于以下假设前提:可以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社会影响或变化进行预测;社会影响或变化的规模或程度可以计量或比较;各种影响之间可以累积、正向叠加或相互抵消;可以通过对规划行动的修正,减少消极的社会影响,增加积极影响;决策者能够理解评价,并通过修正决策予以回应。其中,前四项假设属于技术层面,最后一项强调了社会影响评价的政治属性,这也是社会影响评价能否发挥效用的决定性前提。在城市规划活动中开展社会影响评价,旨在实现以下核心目标:推进规划项目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消除或尽量减少因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为项目地区的人口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背景下,研究有了关注人的发展的视角,但在研究方法上还是沿袭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要求“社会影响可预测、可计量、可叠加或抵消”。这一点,在研究社会影响评价时是已经过时的,不可取的,也是在根本上违背了当前社会影响评价“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所以说,在开展社会影响评价时,不能仅仅依靠定量模型来研究,而是必须与产生影响的主体以及承受影响的主体互动,定量分析为辅,主要依靠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判断来预测影响、发现问题和风险,提出建议和措施。
3评价的基本程序
结合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一般过程,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基本包括以下七个步骤:在确定规划任务阶段界定评价范围;在规划收集基础信息阶段描述基线状况;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制定初步方案阶段进行快速评估;若快速评估的结果不会产生社会影响或影响较小时就完成了社会影响评价,产出的评价报告纳入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若产生的社会影响较大时则进入详细社会影响评价,成为方案优选的依据;接着就是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调整建议,进行方案调整;在提出调整建议后就是拟定缓解措施,以完善已选方案;最后就是制定监控方案,部署规划实施。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贯穿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针对以上对国内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程序的总结,笔者认为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该程序不符合逻辑。在界定影响范围之后,是无法完成对规划造成影响的快速评估的。快速评估是建立在对规划方案分析的基础之上,而非基线情况分析,目的是通过对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社会影响强度、深度等的初步分析,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划的详细社会影响评价。设计这一步骤实际是出于财务的考虑,因为一旦开始详细社会影响评价,就要进行基线情况调查分析,尤其是其中对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调查或访谈会需要较多资金和人力支持。所以,在界定规划影响范围后,首先应该是对规划方案的基本分析,接着才是根据方案分析的结果进行影响的快速评估。详细影响评价就是在基线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有/无规划情况下社会因素变化的对比,来判断规划方案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极其影响的强度、深度、持续性等。其次,通过该程序,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对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解还只是单向地在分析规划对影响区域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没有双向地也考虑到利益相关群体对这些影响可能的态度和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建议和措施。所以,可以看出,由于缺乏了这一关键的考虑,进行社会影响评价的目的就已经截然不同,前者还只是仅仅站在项目发展的角度,后者在考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已经把关注的中心转移到不同影响在不同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并在公平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所以,以上程序是不能体现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的意义的,当然也肯定是不能达到开展社评的目的的。
4城市规划详细社会影响评价中的指标变量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归纳,基本可以将城市规划中详细社评的指标变量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结构,指对社区社会规模和构成特征的考察;(2)经济特征,主要关注作为社区中工作和收入主要来源的产业和组织特征,尤其集中于地方层面的经济发展;(3)社区特征,指社区人造和自然环境特征;(4)组织制度,指社区社会组织的特征以及社区政府的效力和生命力,即机构能力方面;(5)社会文化与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关系和社区的内在凝聚力,这视为决定社区改变和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要素。通过对上述各方面变量的分析,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认知社会对象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情况。然后,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问卷调研等途径,深入了解并筛选哪些变化已经或可能会对当地社会造成影响,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其中,对于影响要素的提炼选择,也是排除干扰因素的过程,可以通过二次过滤法实现:一次过滤是从各种描述社会变化的要素中,选出对当地社会形成社会影响的要素;二次过滤是通过“有/无规划”的比较,得到最终作用的影响要素。
5结束语
依据以上的总结分析,笔者发现尽管上述变量确实较为全面的概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评价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的偏差,这些变量和指标是机械的、刻板的、冰冷的,而要能够真正有效地开展“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影响评价,其评价指标必须是灵活的、人性化的、能体现人民的发展需求的。同时针对提出的社会影响的二次过滤机制,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值得重视和思考的是“如何确定哪些社会变化是由于规划引起的?”。事实上,社会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区域内所有活动的综合效应,如何从中将本规划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离开来,是保证规划社会影响评价准确性和客观性的关键。在以上研究中采取的是“社会文化背景过滤”和“有/无规划对比过滤”。
“社会文化背景过滤”指的是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是由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这部分自然的社会变化就要被剔除出去;“有/无规划对比过滤”是在基线信息调查分析和规划方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将规划对影响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抽离出来。而事实上,这两部分是可以合并到一起,放到“详细社会影响评价”步骤中的,即将“社会文化背景过滤”这部分内容放到基线信息的分析里,直接根据调查得到的基线信息采用趋势预测分析法、或者与类似区域的对比研究等方法预测无规划状态下区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施国庆,董铭.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9-53.
[2] 彭运芳.关于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7-54.
[3] 王朝刚,李开孟.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专题讲座(一)[J].中国工程咨询2004,41(1):43-44.
[4] 刘佳燕.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77-81.
[5] 刘佳燕.城市规划中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初探.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
[6] 催海兴,王立群.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7,77(1):22-24.
[7] 唐勇,徐玉红.国外社会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72-77.
[8] 左巧芝,王建平.新投资体制下的相关社会影响评价问题探讨[J].建筑经济,2008,12:10-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基本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城市防卫的需要。现代主流观点把城市规划定义为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合理布局以及安排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实施,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管理的依据。编制城市规划只是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样本,在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建筑管理,使城市的建筑能够按照规划来建设,使城市的建筑物与城市的人文和环境相融合。
1 城市规划形成了城市的整体美
城市的整体美离不开城市规划,城市的自然地貌会因为建筑的产生而遭到破坏,也可以因为建筑的产生而获得更好的效果。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思想往往要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时实现建筑和自然相统一,不仅使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并且使得原有自然景观更加富有艺术性。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讲究空间和环境的结合,更要注重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人文效果。例如我国的山城重庆,地貌复杂,但是重庆市的规划和建筑,很巧妙的利用了山区的地势,把不同层次的建筑布置在不同的高度,实现了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统一。远远望去,山就是城,城就是山,各色建筑点缀于山间绿树中。
城市的整体艺术美不仅需要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城市的建筑和其他辅助设施也至关重要。我国的湘西小城凤凰古城的城内小路都是石板路,建筑都以吊脚楼为主,符合当地建筑的整体风格,里面的旅馆和商店的宣传牌也都以木头为主,包括其中的围墙、栅栏和路灯等都以古城风格建造。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自身的意图,更要和周围建筑相融合,保证城市规划的协调和管理。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是看一两个建筑所能领略到的,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建筑、绿化、街道等各种设施统一布局,才能体现出城市的整体美。城市建筑不仅要符合城市的整体风格,更要有独特的造型和设计,在整体风格的前提下,避免雷同和抄袭,既有利于城市整体风格的形成又实现了城市建筑的多样化。城市建筑还是传承城市历史的载体,所以城市建筑要突出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城市建筑更强的生命力和文化力。要想把城市规划做好,建筑管理是实现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2 城市规划是建筑管理的依据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包含着各种工厂、企业、学校、商场、医院、学校、交通站等公共建筑,还包括道路、管线、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如果没有正确的规划思想做指导,城市的布局就会陷入混乱。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建筑管理的依据,反过来说,城市的建筑管理又是城市规划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城市规划制定之后,建筑管理必须在其指导下,掌握正确规划的原则,按照城市建筑管理的各种详细规定和要求来建造。建筑管理要严格审查和批准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和配套服务,使城市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3 建筑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的综合管理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管理水平决定了城市建设,城市建筑管理是城市规划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的市政部门的管理是相互联系和融会贯通的。城市建筑管理要掌握城市规划、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园林环境、地形测量、管线管道、工程地质等科学知识,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建筑管理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城市的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相矛盾、地面建筑和地下管线矛盾、局部和整体的矛盾、违法建筑和市容整顿的矛盾以及三废处理与建设的矛盾等。遇到这些矛盾的时候,应当认真的分析矛盾的根源和关键环节,迅速有效的处理这些矛盾。
4 城市规划和建筑管理的结合运用
城市规划不是闭门造车,要想做好城市规划,必须要进行现场调查,不断的对规划进行补充和修改,使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和协调。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的丰富建筑管理的理论,以提高建筑管理的水平。例如在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和建筑方案的确定过程中,通过现场调查,可以很准确的把握选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和交通状况,因地制宜,做出对选址和建筑风格双赢的决策。城市的各项建设是按照城市各行业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开发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建筑管理的实施,把各项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轨道上,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实现城市建设。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城区的建设基本上都按照规划来进行,但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点,违规建筑现象还有存在。另外在城区一些已经建好的居民楼楼顶频频出现“空中楼阁”等违章建筑,不仅给城市整体风格造成了破坏,还影响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城市规划和建筑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计划,建筑管理人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热情宣传和倾听群众意见,才能使建筑管理工作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建筑管理实施关键
未来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规划必须通过建筑管理来实现。在建筑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抓大放小、方便建设的原则。坚持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绝不是对细枝末叶的百般苛责,不是整座建筑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在保证建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审批是为了保证建设的进行,是为了指导和帮助建筑管理。相关部门还要做好手续简化工作,加快审批手续,坚持依法行政,实现城市规划和建筑管理。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要以科学和规范的设计为基础,通过建筑管理的实施来提高建筑物的融合性和人文效果,为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连怀印,连拴印.关于建筑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建筑, 2007,14:181-182.
[2] 施文鑫,郭栋.建筑管理方法探索[J].陕西建筑,2007(05).
[3] 景晨.关于城市规划中建筑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9:160.
关键词:批后管理 监察 公众参与
一、概论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纲领,其实施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也关系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各方面的根本利益。因此,保障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任何一项项目无论规划的多么完美,都需要准确的实施才有意义,规划批后管理是规划审批后的管理过程,是动态规划的重要环节。正确、灵敏、有力地反馈城市规划执行的结果,能够保证城市规划正确的实施,并对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数据依据与管理经验。
二、批后管理现状
在目前高昂的房价驱使下,部分开发商在建设阶段自行加建、扩建,若在建设过程中无实时监督手段,一旦违章建筑成事实,而且无法拆除的情况下,采用轻微的处罚手段显然不能真正实现规划的目的。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周边许多乡镇逐步划为城市控制区,村民转为市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储备用地,私搭乱建现象非常严重。
目前南宁市批后管理的主要步骤是根据《南宁市建设项目(工程)规划监察跟踪卡》中所列“批后管理监察过程”规定项目在工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监察(如下图):
此模式存在以下不足:(1)规划监察大队人手不足,监察项目众多,项目建设分阶段监察跟踪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一些违法违章建设项目不能及时发现查处,规划实施不能落实到实处;(2)所涉及的各组织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从而缺乏协调;(3)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
三、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控制:
①完善制度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中急需的配套性规范性文件,以此来规范日常建设行为,强化城市管理调控功能。向社会宣传《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公布有关技术规范。要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经常化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真了解规划、自觉执行规划、严格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
②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完善的规划批后管理需要先进的空间数据获取方法与手段,以GIS为基础平台,将GPS、RS与野外实地全数字测量等多种方式集成在一起,在“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基础上,建立批后管理子系统,其功能模块如下图。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询建设项目的有关审批资料与档案,以及相关业务的档案信息,红线检验,建设项目和建设工程的动态跟踪管理,违章项目的登记、录入、查询、检索,政策法规等各类文件图件等资料的查询检索,空间量算功能。批后管理技术保障体系还需要具备决策支持功能,为规划管理者提供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对违法违章项目的预警,对规划反馈意见的综合与模拟仿真。
③加大违法违章惩处力度
建设单位进行违法违章建设,是因为有利可图,加大违章违法惩处力度(如提高罚款额度、没收违法所得等),提高其违章违法建设成本,甚至使其无利可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从源头上遏制其违章违法建设。建立建设单位“建设信誉档案”,在土地拍卖过程中,优先考虑信誉度高的单位。在工程审批过程中,需重点审核信誉度低的单位。
④加强公众参与、监督
为实现规划公众参与意识,增强批后管理信息反馈的广度与力度,进而提高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公众服务系统是相当重要的,它也是规划批后管理技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参与以下形式:I网上购房:建立三维模型网上社区,购房群众在网上认购房屋,关注购买房屋建设进度和办证过程。这样可以避免一房多卖现象的发生;II网上调查:规划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市民意愿调查、城市规划初步设计草案;III网上评审:在互联网上召开公众展示会或公众听证会、规划方案及成果的公众评议会,公众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现的虚拟城市景观提出自己的感受,更多地参与城市规划;IV网上监督:公众通过互联网反映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背城市规划的现象和问题,对规划存在的问题予以质疑。公众服务系统将促进城市规划宣传、管理方式与公众监督机制的转变,达到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监督城市规划实施之目的。
总之 我们在城市的规划管理及批后管理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即以人为本意识、特色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超前意识,以科学的、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彭德胜.关于加强建设项目批后管理的思考,规划师,1999年第1期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