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放射医学技术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分组教学;艺术设计
0 引言
当前,我国研究分组教学的成果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部分研究还较为系统地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也覆盖了学龄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其中不乏较为系统的方向性研究[1],也有针对具体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式研究[2]。分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开展的比较普遍,但是在艺术设计领域涉及到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相对还很少。本文作者在研究中结合了所执教的高职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课程,从分组教学的存在依据、分组方式、矛盾与问题、分组后的教师管理、学业评价原则等具体实施环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启发了专业课程的教改设计。采取一对一的研究与教学指导的形式至今无疑还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当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形成30:1甚至40:1的局面时,一对一的实践教学指导很难按时完成教学的全部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离开教材等固定结构束缚,对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与创新设计,并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实施教学活动。分组教学可以使辅导的次数由原来的几十次变成集中而深入的5~6次指导,减少次数的同时保证了深度,分组教学是最适合当前师生比例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结合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分组条件、分组依据、个体独立性、教学内容教材的关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分组后的管理、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分组教学的相关特点和实施要点进行一一分析。
1 分组教学
(1)分组的基本条件。分组是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数量进行整合。分组不是目的,分组教学不一定贯穿在一门课程的始终。何时分组、如何分组都必需以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做出判断。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可能是对课程相关的信息的介绍,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急于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基本、客观的认识。(2)分组的依据与分类。具体分组要结合学习任务的性质来实施分组。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根据学号、宿舍编号、人际关系、性别比例、性格互补、使学生自主选择对象成组、随机分组等。应注意在分组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弹性,并关注分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学生自主选择对象分组,有可能形成的由于性格等因素,个别学生不容易被小组成员接纳的情况,此时重要的是做好班级管理成员干部的工作,积极主动去接纳这类同学成为小组的成员。
2 独立、个体的实践内容
分组在本质上应该是人力与智力优化后的组合,通过优化人力(如男女组合)与组合智力(如专业能力强项的互补)实现提升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明确区分组中成员的具体实践内容,并明确要求成员对其工作的内容负有完全的责任。如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市场调研实践活动中一个5人小组为例:5名学生共同对调研报告的生成形式进行研究和论证。其中指定1名学生负责调研的路线分析和计划制定并协助教师负责小组的整体行动管理;2名学生负责资料拍摄;1名学生负责调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基本的加工优化(如图像修饰);1名学生负责将优化后的资料制作成PPT或文本文件(排版)。这样经过明确的任务分工后,小组成员在项目的整体计划制定中都有所参与,并对各自的实践内容和承担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分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合作的价值同时保留了个体在整体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
3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
教科书的结构带有局限性,对学情的具体情况无法兼顾,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情。专业实践课程本身应该是“有着新的设计”的课程。它突出地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它是对课程与学情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与消化后的新设计,是包含创新意识的带有课程设计性质的教学。
4 分组中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人和人的协作关系、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现在的分组协作正是为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预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分组的形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性格与能力的互补为原则,避免将单项同质的条件过多重复地出现在一个组中。适量放宽组员数量,结合实际情况,允许人数增加或减少。
5 对分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及整体评价
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是具体而多样的,当小组在同一教学时间内,由于实践任务的对象差异而产生一个以上的活动空间时,对小组的有效管理便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实践环境应尽量控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如限定在某一个有效时间可以到达的区域,这样,即使在教师不能同时出现在多个实践环境的情况下,也要通过预先较为充分的教学组织设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使学生在实践的进程中能够同时感受教师指导的有效存在。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应与个人评价联系起来,既要考察成员的整体协作水平也要考察成员的具体作业情况,并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给出个人的最终评分。以具体量化的形式反映出整体与个人的作业情况。
6 结语
分组教学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去定义,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学习任务与学习者能力之间的关系[3],这对我国的分组教学中的按学生的能力分类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启发。笔者的观点是:面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和具体的问题,分组的依据就会存在差异,但分组教学在本质上是对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有基于具体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分组教学需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流程设计出有机的课程整体结构,并在合适的时机实施分组教学。分组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对学习任务的分类,分组需要充分认识和调查学生的学情,以性格差异、能力互补等为基本指导原则;分组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如何解决分组的问题,对分组后的持续而有效的管理、分组的评价技术等问题与分组的方式共同构成教学的有机整体;分组后的管理应以实践内容的细化和考核的量化为基础。
通过研究,我们分组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义:一是必须是基于具体学习情境的、有计划的分组,二是分组可以起到平衡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三是促进某种具体学习任务的有效解决。
在形式获得深化后的分组技术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单一的教材往往不再成为教学内容结构的主体;教师通过自觉的教学设计去解决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从教学的一般执行者转换为教学设计者兼教学执行者的双重角色。
参考文献:
[1] 张炜.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315.
[2] 马明霞.分组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3(6):114.
[关键词] X射线;防护装置;骨科手术;辐射防护;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150-04
Related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ffect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under c-arm of operating room staff member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HEN Shaojuan MA Kaibing BAO Qunmei CHEN Siying JIANG Shuijiao
Operating Room, Zhaoq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Zhaoqing 526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related factors and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n affect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under C-arm of operating room staff members in orthopedic surgery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of medical staff. Methods Medical staff who used C-arm in surgery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survey.Their awareness of radiation and measures of self-protection were known.Of which,the weakness was improved.Prevention status and compliance before the survey of December 2013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After one year of data summarization,cause analysis,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ctification measures,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mpliance after 2015 were s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After targeted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rectification term by term of weakness for medical staff according to survey results,knowledge rate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mpliance of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X-ray;Protective devices;Orthopedic surgery;Radiation protection;Compliance
随着放射导向运用技术的发展,C形臂X射线应用日益广泛,放射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防护不当,X线可造成白内障、皮肤损伤、远期癌症等各种损害[1],但目前较多报道[2-4]显示,医务人员在防护意识和防护方法上随意性仍较大,普遍存在依从性较低的情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C形臂X光机下行骨科手术的医务人员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从中了解骨科手术中放射防护存在的不足,并据此作出相应的改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来源及时间
数据资料来源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取我院骨科医生17人,麻醉师30人,护士40人,建立EXCLE电子表格数据库,资料真实可靠。调查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2 方法
1.2.1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依从性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检查登记本确认人员接触射线次数、现场观察及访谈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医护人员辐射防护的认知性、专业知识的获取来源、定期健康体检情况、员工依从性等等。
1.2.2 针对不足,逐一制订、落实整改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在放射防护方面,本院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及职业防护的依从性与张秀华[2]及王琪[3]的报道一致,普遍存在依从性较低的现象。针对于此,科内成立监管小组,针对影响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整改,包括:(1)制定明确的针对术中放射的防护流程和操作细则,组织学习,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使用C臂机X射线的手术尽量安排在有铅屏蔽防护的手术间,对接触射线的手术人员进行登记,合理排班[4],避免过多重复接触射线,孕妇严禁参加射线手术。(2)对所有接触射线人员,每年均请职防所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培训,对部分思想顾虑过重的人员,作好心理疏导,避免过度反应(如到远离手术间的地方回避等)。(3)购置新型轻便的防护装置,淘汰一批使用时间长、笨重的防护服,并完善各类硬件设备设施,如铅屏风、防护眼镜等。(4)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检测是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重要内容[5-6]。每年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请专家分析体检结果,有异常及时对其工作岗位做出调整。2015年手术室一名骨科专科护士体检结果出现白细胞低,科内即对其做出工作岗位调整,避免再接受X线照射。(5)规范防护用具的日常存放管理:由于参与手术人员中,部分骨科医生对悬挂铅衣、摆放围脖等随意性较大,手术结束后未能按要求进行悬挂处理。科内印制并张贴相应的温馨提示,加强对使用人员的管理教育,切忌马虎对待用具,不可随意折叠、堆放及穿衣蹲、坐、躺、靠、压等。在整改初期尚指派沟通能力好的专科护士对骨科手术医生进行随时性的“劝导”,督促其按要求悬挂铅衣及归回各类防护用具,直至其形成良好的习惯。(6)对防护用具进行严格的院感控制管理:由于铅衣的重量原因,穿戴中易出现汗液浸渍现象,部分人员认为卫生状况不理想而常会出现从简心理,不愿穿戴防护用具。针对于此,我科制订管理措施如下:术中发现污渍(或血渍)时由使用者及时清洁污迹(若被血源性病原体标志物阳性的血液污染者,清洁后加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术后悬挂于“未消毒”柜内,每天由清洁员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布擦拭,注意每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干燥后需用清水擦去残余氯以免损伤铅衣及穿着者的皮肤,再对铅衣表面进行空气消毒1h,消毒后的铅衣悬挂于“已消毒”柜内。每周六,清洁员统一收集再进行一次空气消毒。其他防护眼镜、铅帽、围脖等,在没污染的情况下,由清洁员每天手术结束后及每周六作常规擦拭、空气消毒即可。若有污染,则参照铅衣的消毒办法。以上防护用具均需监测物体表面含菌量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影响医护人员放射防护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整改前,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放射防护依从性较低,调查发现影响医护人员放射防护依从性的最主要因素为防护用具沉重,穿着操作不适;其它原因分别有:主观感觉上觉得铅衣的“非专属性”,即人人均共同穿着,感觉很脏。其它还有一些从简心理(如采取离开手术间或站立在防护屏后躲避射线)、防护知识不足(如不了解射线危害人体哪些器官、射线防护的原则、屏蔽手术间的意义、如何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接受射线、监测牌的正确佩戴、使用C臂机球管的正确距离等)、以及某些操作中出现的过度防护等,但在不同的职业中,不同的对象情况略有不同,见表1。
2.2 两组医护人员放射防护知识、防护方式及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比较
整改后,医护人员对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防护方式均有了明@的变化,对射线防护的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P
3 讨论
医用电离辐射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的潜在危险日益受到重视[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的严彬等报道,当医护人员佩戴了铅防护衣后或增加了与放射源的距离后,术中所遭受的X线辐射会显著减少,大大提高了对医护人
员的保护作用[10]。由于对放射防护的知识来源较少,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易对X射线这种无形的东西既害怕又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要么从简心理,要么过度防护,易造成对穿戴防护用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性普遍不高。因此,我们应加强医务人员X射线防护技术的培训,降低医务人员对X射线的恐慌心理。虽然C臂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但在有效的电离辐射防护下,可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11]。
对于拉大与辐射源距离的方法进行防护,即在透视时远离C型臂、站在手术室外,透视完毕再继续操作,此方法可明显降低术者接受的辐射量,但必需多次往返于手术室内外,延长手术时间,易增加感染率,且对于病人病情的观察亦十分不利。研究表明[12],透视时术者处于距患者约1.5m可明显降低术者经受的辐射量,且不增加手术时间,简便易行,是适用于临床上推行的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的效果与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密切相关:除提供合乎要求的射线屏蔽手术间、购置新型轻便防护用具外,还要加强科学化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培训来源,解决部分人员的不良抵触情绪,合理安排骨科手术,将应用C型臂的手术安排在射线屏蔽手术间内,在手术间安全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并设立监控小组,定期检测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具的正确性,对骨科小组的人员轮流安排,避免短期内集中接受X线的照射,避免安排孕期妇女接受射线手术。此外,医院相关部门应认真履行对职工的健康体检管理职能,对职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并及时向其个人反馈结果,并提供特殊的射线补贴发放等。
综上所述,C臂机在应用过程中的射线防护工作已成为手术室职业防护中的弱点和难点[13]。增强放射医务人员辐射防护意识[14],完善医护人员辐射防护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安排骨科手术人员轮转,加强防护用具的院感管理,实施职能科室c手术室双向督导,纠正防护认识误区,可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防护行为,从而提高其放射防护的依从性。而采取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等综合措施,是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有效方法;而通过有效方案减少患者射线辐射量(在不影响透视效果前提下)是受检者防护的关键所在[15]。
[参考文献]
[1] 孙智山,曾建平,周胜华,等.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与传统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在防护效率与现场操作评价方面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1(2):100-103.
[2] 张秀华,刘丽,王惠琴,等.手术室医护人员放射防护认知及依从性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1):2542-2543.
[3] 王琪,季萍.手术中使用C型臂X射线的安全防护进展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5,13(27):2699-2703.
[4] 罗红,谷志容,刘敏娜.医疗机构手术室术中放射防护的现状与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919-920.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5] 王永刚,冯子良,陈宏,等.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3):624-627.
[6] 贾晓筠,赵小爱,徐丽.太原市2011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比对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5):519-520.
[7] 张晓华.介入治疗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J].全科护理,2012,10(8A):2080-2081.
[8] 阚拢朱菊娥.手术室骨科专用C臂机的使用和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08,21(8):55.
[9] 秦丽敏.骨科手术中应用C形臂医护人员的X线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79-8680.
[10] 严彬,王晓宁,刘佳,等.脊椎微创手术中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射线剂量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56-4058.
[11] 高华永,刘帅,苗路瑞,等.手术室C形臂X射线机的放射防护检测与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6):14-21.
[12] 王建儒,张奎渤,刘辉,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辐射防护距离的对比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5):417-421.
[13] 王雅丽,刘素芳.手术室使用C臂机的X线安全防护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358-1360.
[14] 李雨玲,李婕,葛晓乾,等.放射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2):23-26.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基础研究人员都认识到加强临床与基础结合的重要性[2],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础医学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其他医学院校相似,我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生源欠佳、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薄弱、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M]。如果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综合医学研究素质,拓宽学术视野和就业途径。
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以及在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专业中的具体操作措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针对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曾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等情况,我们在导师选拔、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课题等方面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我校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一线医技人员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
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人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〇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
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人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人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
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人,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5,6]。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基础医学作为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支撑,加强其学科建设非常必要。为了充分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我们首先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将原有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个学科合并,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此外,我们还建设了由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解剖及病原生物等标本模块组成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学教育中心,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科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基础医学内部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学科群组建、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以健康和疾病为基础,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学校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提升基础医学的学科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