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第1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叶圣陶先生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唯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写作。”当今社会,多媒体和数字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更是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本文围绕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小学生静下心来,指导小学生潜心阅读,从阅读中获得成长和快乐,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 指导策略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在课堂以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学生可以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和亲身感受去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走向成功。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具有启蒙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如兴趣易发生又不易长时间专注,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培养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他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因此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指导小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和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数量。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策略。

一、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营造氛围,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而要让书籍能够占据学生的心灵,拥有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1.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和打扰。因此,在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首先要积极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小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激发起他们阅读的热情和兴趣。无论是在校内的课外阅读,还是和家长一起进行的亲子阅读营造阅读氛围,需要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情感上感染到小学生,使他们真正激发内心渴望阅读的兴趣。

同时,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活动营造阅读氛围,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例如组织朗诵或讲故事比赛,在比拼中很容易调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努力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

阅读,可以时时发生。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可以有效影响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行为的发生。作为教师,应挑选适当的读物推荐给学生,并利用学校一切软硬资源引导小学生去主动涉猎;而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应及时有效地在亲子活动中“举一反三”,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小学生真正与书籍“亲近”,爱上阅读。

二、选择合适的图书进行阅读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即能够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最需要的读物。”阅读的好处数不胜数,但应把握对读物的选择,才能使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如繁星般众多书籍中,作为教师和家长,有义务帮助小学生将图书归类,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种类。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既不能语句枯燥,又不能过于简单肤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为小学生挑选图书阅读应报我以下原则:

1.思想方面积极健康。

2.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选择的图书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由浅入深。

4.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差异。

三、授之以渔,让小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小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在阅读方面,单单凭借着小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合理有效指导小学生在“爱读”的基础上“会读”才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步骤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两种适合小学生掌握且阅读效果较好的方法。

1.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针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的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图书进行精读时,应引导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并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从而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法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

2.选读法

第2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

一、 引言

与课程改革前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课改后的教材其内容含量和单词量都增加了很多。记忆单词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其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下去,不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下降,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将受到不小的打击。笔者认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进行语音和单词教学,是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

二、 自然拼读法概述

自然拼读法的基本原理是要求学生掌握代表英语44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即这些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而不是它们的名称音,如在自然拼读法中,辅音字母b代表/b/,而不是读/bi:/;元音字母组合ai、ay等代表/eI/),以及一些英语拼写和读音关系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看到一个英语单词,就能读出来;或者,想到一个单词,就能按照规律拼写出来,即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新加坡、中国香港等英语为官方语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拼读法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学会了此法,掌握了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自己进行阅读,学习和记忆单词就会事半功倍。正如自然拼读法教学专家Blevins(1996)认为的那样,自然拼读法包含了字母音和形之间的关系,是向学生讲授英语中最普遍的音形关系,使之能够解读或拼读单词。这种解读单词的能力是阅读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 自然拼读法的优越性

(一)有效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

小学低年级(一般从二年级起)的学生已掌握汉语拼音,用拼音朗读和阅读的能力基本形成。由于汉语拼音中有许多音与英语的发音相似,如英语中的辅音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发音都很相似,汉语拼音的ao 与英语中的元音/a/的发音基本相同,等等,及早采用自然拼读法进行语音教学,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对音素教学产生的正迁移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

国际音标与自然拼读法采用的都是音素(phonemic)教学,但前者学习48个音素,是以另外一套书面符号来代表音素。这对小学生而言,无疑加重了负担。自然拼读法则学习国际音标48个音素中的44个,是以字母和字母组合来代表音素,学习者只要记忆一套符号(英语字母)即可。这样就可以弥补因学习国际音标而需兼顾音、形两组符号的缺陷。掌握了自然拼读法,小学生就可以不需要借助音标就能认读单词,从而少学一套符号,减轻学习负担。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自然拼读法完全可以取代国际音标的教学。

(三)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效率

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自然拼读法是任何年龄、任何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了单词中字母的发音,学习单词就再也不用靠模仿来记住单词的发音,可以做到见词可读;了解了英语拼写和读音之间的关系,即可利用这些规律记住单词的拼写,做到听音可写。

(四)促进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单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单词是由一些单元(字母或字母组合)构成的,也能让他们理解字母的音与形的一致性。据研究表明85%的英语单词能够通过字母音形对应的规则来拼写。学生在掌握了英语字母的这种音形对应关系之后,就能很快地进行单词的拼读与拼写。英语的拼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当学生拼读与拼写单词的能力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程度后,就可以很快地进行阅读教学,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充单词,熟悉语法,培养语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

四、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自然拼读法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字母与发音的对应关系,笔者提出如下教学步骤的建议:

(一)字母及字母组合读音教学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掌握代表英语44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这些字母音可分为两大类:辅音和元音。辅音包括单辅音(p,d,k...)、辅音字母组合(ch, sh, th...),元音包括短元音(a, e, i...)、长元音(ai, ee, ie...)和其他元音(er, or, oi...)等。

教师在教学前应拟定一个计划,决定这些字母的教学次序。一般按照先辅音后元音的顺序进行,因为学生有了汉语拼音的基础,学习辅音是较为容易的。

Lloyd(1992)建议将字母音分为七组,即:

1. s, a, t, i, p, n

2. c/k, e, h, r, m, d

3. g, o, u, l, f, b

4. ai, j, oa, ie, ee, or

5. z, w, ng, v, little oo, long oo

6. y, x, ch, sh, voiced th, unvoiced th /θ/

7. qu, ou, oi, ue, er, ar

这种分组方式的优点是:在学完第一组字母音之后,就可进行单词拼读与拼写的练习,如at, is, pin, sat;也有利于区分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母,因为b和d、m和n 等都不在同一组中。

(二)拼读教学

当学生掌握了一组字母音后(看到一个字母,就能自然地读出来),就可以进行拼读教学了。拼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见词读音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拼读单词,对其日后的阅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拼读应由两个音的拼读开始,如is, an,ti, sa等,然后再进行三个音的拼读操练,如sat, tap, sit, tip, sin, pin等,再慢慢过渡到多音节词的拼读。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拼读的机会,教师可用已学的字母组成单词,制成海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也可将单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拼读。经过大量的拼读练习,学生见词读音的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三)书写教学

字母的书写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规范、整洁的书写习惯。书写教学的方法与平时的字母书写教学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四)拼写教学

利用自然拼读法来教学字母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掌握通过其音形一致的规律去记忆单词的方法,而拼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了解如何把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转变成形。一旦学生掌握了此方法,记忆单词就变得容易多了。拼写教学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听音。教师以先快后慢的语速说出一个单词,重复几次。目的是让学生听清单词中所含的音素。

2.辨音。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明并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如,第一个音素是什么?下一个音素是什么?最后一个音素是什么?……

3.写音。当学生能正确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后,教师则开始指导学生把听到的音转变成形,写下来。

(五)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又有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他们能够很快地掌握字母的发音,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将字母与发音的对应规律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运用的话,就容易遗忘。此外,小学生长时间面对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符号,学习的兴趣会慢慢地消退。因此,适时开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应从辨认单词开始,然后到句子阅读,再过渡到一些简易故事的阅读。例如,学了a // 后,就让学生整体认读单词apple;学完第一组字母(s, a, i, t, n, p)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读音来朗读 It is an apple. It is an ant.等句子,并利用图片或实物来导入句子的意义。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押韵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与阅读,例如:A dog is on a log. A big pig is in a bin.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内化英语拼写与读音的对应规则,还能将单词的形、音、义结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五、 运用自然拼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活动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太长,而且拼读、拼写训练又需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操练。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有必要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兴趣,降低焦虑。如,可利用小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故事导入字母读音;利用小学生具有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的天性,将每个音素配上动作,帮助记忆。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组织唱歌、吟韵律诗、念绕口令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练、唱中练、吟中练、念中练。

(二)坚持及时复习巩固与应用

一般说来,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应经常地、持续地进行拼读和拼写教学,提高学生接触字母读音的频率,并将之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联系。通过长期接触与归纳,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进而熟悉这些规则,以期将来能够灵活运用。

(三)借鉴但不能照搬国外的教学经验

自然拼读法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港台地区也很流行。网络上相关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键入“phonics教学"、 “How to teach phonics"或“自然拼读法”、“字母拼读法”等关键词,就可以查到无数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是国外的经验多是建立在母语教学的基础上,有些做法未必适合我们的教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国外学生只要会读文章中的词,一般就知道其意思,而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因为自然拼读法并不能为学生提供生词的意思,对文章中的生词即使是通过音形规律会读,也不能明其义。因此,在运用自然拼读法的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经验,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上有所创新。

六、 结语

第3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关键词:阅读;能力;解答困惑;解决策略一;解答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8-02

近年来,阅读分析类试题在小学生习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阅读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既涉及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题是一种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非常好的题型。

一、 存在问题

根据对小学生语文试卷的分析调查,我发现小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回答错误率高;速度太慢;害怕做阅读题;无效阅读太多。

二、 原因分析

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如此重视,但学生最把握不住的也是这一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以上问题呢?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对学生阅读卷的仔细分析,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出现与这些方面是有关系的。

阅读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但许多家长包括学生平时都会觉得掌握字词、写好作文就可以把语文学得很棒,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提高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本人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段阅读解答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解决策略

1、明确阅读题的特点

要让学生掌握解答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对阅读题的内容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般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题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第一种:填空和默写。按原文填空或默写课文某段落。体现了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积累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种:阅读一段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题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对语言积累的考查。

体现选择性学习。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创新思维又是诸多思维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是新大纲、新课标提出的新的语文教育思想,要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当前的许多阅读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的学习空间。

题型富有变化,比较强调阅读的概括和表述。针对阅读题的这些特点,学生平时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提高。

第一是识读能力。当我们展开阅读题时,首先必须凭借大脑“字词库”的记忆,辨析文字材料。“辨”字的音、形、义;“认”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过程为“先逐字通读,后解词句之意,再析全文主旨。”

第二是理解能力。在读懂文字材料后,运用语言知识对所获信息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书面文字。这中间包括领会词意、索解句子、理清段落、把握层次、分析结构、概括要点、评价文章等内容。

第三是应用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概括、评价等手段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应用。迁移能力是应用的“支柱”,综合分析能力是应用的“基础”。

识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深化,三个步骤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渗透、交叉。

2、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我觉得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主要表现在:以自信目光审读文章,遇到阅读障碍不气馁,解答阅读问题顺手也不盲目乐观;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毫不畏惧地解读文字材料,轻装上阵、充满信心,能巧妙地克服“害怕阅读”的心理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题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集中注意。有的学生经常会看错了阅读题,有的漏做,有的“张冠李戴”,这是什么原因?主要问题在于解答阅读题时思想不专注。因此,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轻装上阵。做阅读题时特别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思想杂念。阅读文字材料平心静气,解答题目有条不紊,回视材料、检查答案不慌不忙。应该这样想:阅读题大家都觉得难,我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战胜对手;心情平静一分,答题会多得一分,放下“包袱”就是胜利。没有心理障碍,心境自然宽松多了,阅读也就会得心应手。

旁若无人。有的学生本来心理紧张,看到别的同学下笔如飞,自己先慌了阵脚,不知该从何下手。或者一看到老师过来,生怕老师说自己做得差,心里又紧张了。因此,既然在做了,就当周围什么人也没有,相信自己的能力。

3、培养解决难题的能力

阅读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完成阅读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各种阅读障碍。那么,该怎样消除这些障碍呢?

速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多读几遍,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读着读着,会茅塞顿开,突然想到答案。

巧忆。消除障碍还须依赖于巧妙的瞬时记忆。在完成题目时要适当地进行回忆,回忆以前老师讲过的相关知识,如果有点想起,要赶快记下来。

静思。碰到阅读障碍,最要紧的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千万不要急躁。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阅读潜能。要不断暗示或自我激励,强化自己的阅读意志,保持平静的向上的心态完成阅读题。

4、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在解答阅读时有的学生能够非常迅速正确地完成,而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还在原地打转,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没有进行有效地阅读。面对阅读题怎样入手阅读解答呢?我觉得正确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通读材料,扫除障碍。首先要读全、读懂材料,对阅读题题有粗浅认识,形成整体印象。“全”,就是将所给的材料及题目全部列入审读范围;“懂”就是能理解全文(段)的内容和中心。理清结构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审读题意,定向选读。这一步要领是仔细审读各题,且根据各题的规定材料、要求、目的等确定阅读范围,捕捉语言信息。审题要细、透、准,这对完成阅读题来说尤为重要。弄清题干要求,有目的、有指向性地筛选阅读材料,辨明考点,对号入题。

调集“库存”,思索求解。解答每一道具体的阅读题,需要的是与题有关的知识,因此,明确了考点,弄清了题意后,在定向阅读基础上,就要调集大脑库存的与阅读有关的知识,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语言文字。解题的核心是:比较、辨析、运用。

全面检查,认真验证。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是最后的工序。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检查”是指检验审题有无偏差,符号、字形等有无错漏,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验证”是指检测答案的正确与否。验证一般采用“复校”(再换角度做题)、“代入”(将答案代入原题中阅读)、“析因”(重新思考答案正误的原因)等方法。

当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有了提高,但是对阅读题总还是有一种害怕感,不喜欢做阅读题,用他们的话说:“太难了,有的答案别说我们确定不了,就是老师也要不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提高,是我们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上接195页)(k>0,k,b为常数),其中0<x<2的大致图象是(D)

(4)下列所给图象中,符合函数 ,其中x≥0的大致图象是(B)

这组习题选择的是由函数图象和性质组成的题目,对落实双基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且标题中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能让全体学生轻松把好“基础关”.

2、展示学生作业、改正练习错误

1、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在一次函数y=kx+b (k、b为常数,且k≠0)的概念教学中,要注意x与y的对应关系(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函数y是自变量x的一次式及k≠0的本质特征。例如:已知y=(k-2)x+k -3,当k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解:设K?-3=1,得k=±2

当k=±2时,y是x的一次函数。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理解成:一次函数只要是x的一次式就可以了,而忽视k≠0的条件。这时我们教师要多强调k≠0是一次函数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k只能等于-2

2、忽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致错

如果直线y=-x+m不经过第一象限,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错解:因为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

错误分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并不表示一定经过二、三、四象限,也可能只经过二、四象限,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3、图象位置不确定,混淆数形关系致错

已知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6,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错解:因y=-kx+4与y轴,x轴的交点分别是(0,4),( ,0),

故解得k=- ,所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 x+4.

第4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阅读理解;数学文本;知识建构;元知训练等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一种重要素质,其实不然,数学学习中也处处存在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事倍功半。另外,从书店购书的家长方面来看,也主要是为孩子买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在他们看来,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哪来的数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低年段尤为明显。低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那么能为今后更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5+3=、5×3=、5-3=;②6-2=、6×2=、6+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参考书籍:

第5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也是形成阅读个性化的行为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适时鼓励学生进行创设性学习,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然而,这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其实,朗读过程就是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读书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读懂书。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再看见学生用心读书的场景下,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读书时间,40分钟的课堂里,朗读课文往往是匆匆而过,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比如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把握,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未读完这篇课文,老师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教学程序。教师没有根据教材特点、年级、学情来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平时的讲讲、问问、答答占据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不能切实把书读到位,无法使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就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与作者对话情感。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感受身临其境的境界,充分激发学生的经验背景,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才能流露出感情。

二、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增进他们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信心。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目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以意逆志法、写写画画法。

三、鼓励学生思考,增强理解能力

只是光读别人的文章,自己不去思考,不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是不能达到阅读效果的。有些人钟情于一个作家,或许是因为喜欢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但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让他们有一种思想上的共鸣,甚至会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于是,阅读完一个重要的环节,就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低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但是也会联想到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共同之处。多激励学生去思考,是阅读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这样下来,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对于阅读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第6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数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22-02

加工是对储存在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的操作,自动化加工在认知发展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它为儿童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也为儿童以后从事复杂的工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自动化的含义

Ponser和Snyder(1975)认为,心理学中的自动化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主体没有意识到心理活动操作的高效心理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四个特征:无目的性:指心理加工的过程中不需要有意识的目的或目标,只需要某种引发刺激出现,信息的加工过程就自动开始;无意识性:指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可以在意识之外进行操作,主体没有意识到这一操作过程;不可控制性:指自动化加工过程开始后,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主体很难对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有效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加工特征,指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耗费很少或不耗费有限的注意资源,其加工过程不受有限的注意资源限制[1]。

具备以上四个特征的心理过程是自动化过程,反之则为控制的过程,一种心理活动不是自动化过程,就是控制过程。心理过程的这种二分法从80年代开始有所改变,因为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大量的研究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心理过程是符合四个标准的纯自动化过程,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加工一些方面是自动化的,另一些方面却是可控制的。Bargh(1989)在研究中抛弃了关于自动化全或无的观点,提出了“条件自动化”的观点。他认为认知过程中自动化出现的必要条件是不同的,有的自动化现象需要目的指导,有的需要注意的支持,还有的需要对引发刺激的意识和觉知[2]。

总而言之,加工根据所需要注意的多少可以分成几类。那些需要大量注意的加工通常被叫做控制性加工,而那些几乎不需要注意的加工被叫做自动化加工。信息的类型和以往的经验决定了这种信息究竟需要多少注意。例如频率信息的加工。频率信息是指自己遇到各种事物的频次信息。人们虽然没有刻意去记住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确实被记住了。频率信息的加工在发展的早期就是自动的,也许从出生时就是这样。其他的加工随着人们不断获得经验而从控制性加工转变到自动化加工。这种过程被称为自动化。一旦某种技能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也就是炉火纯青的境界,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他们形成和掌握一些自动化的技能,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自动化来分析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中出现的问题

应用题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中出现的问题或使用的策略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很丰富。在众多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是对可观察和测量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对于一些惯性出现和使用的思维方式或策略却容易被大家忽略,其中关于自动化加工对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作用和影响关注的较少。下面将以本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例子为例来进行分析。

在对几个孩子的寒假作业进行检查时发现,他们数学作业中的错误集中出现在和差应用题上,而对于一般的运算或口算题出现的错误则很少。例如。

18+21=?32+59=?类似于这种计算题,他们几乎全部能做对。

应用题1:果园里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桃树有65棵,那么杏树有多少棵?

应用题2:果园里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桃树比杏树多20棵,桃树有多少棵?

应用题3:一种什锦糖由硬糖和软糖混合而成共750克,其中硬糖比软糖少230克,软糖有多少千克?

应用题4:某小学举办快乐运动会,三年级45人参加,四年级参加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总人数少15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有多少?

以上列举的四道应用题是孩子们在做题过程中出现过错误的题。

为什么他们在做简单的计算题时正确率比较高呢?而且他们有时候在计算的时候都不用列算式,直接口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对他们计算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对之前学习的个位数加法以及个位数进位制加法已经很熟练,所以他们在看到数字后,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马上算出答案。比如,18+21=?这个一道两位数加法运算题。在做这类型题时,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位十位数字要对齐,这一条运算法则已经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自动化地成为他们的一种运算思维,他们不需要再分别有意识地去识别这两个数中那个是个位数,哪个是十位数;其次,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和十位数相加,在相加的过程中,他们也不需要再像以前刚学加法一样,数手指或者画图,而是看到两个数字后自动的就会想得出结果。这都是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已经形成对简单数字加法的自动化加工,不需要支配多少意识和注意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初学加法的阶段,教师会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数字搭配的关系。其实这都是为了使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熟练和较快的进行计算,从而腾出更多的心理资源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那为什么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出错呢?来看第一道应用题,这道题涉及两种植物间数量的和的关系。已知其中一种植物的数量,求另外一种植物的数量。那么这明显的是一道和差问题。已给的信息中的一个关键的字——“共”,就表明了两者是和的关系,同样是对于文字理解的自动化,他们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来考虑两者的关系,因而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正确率比较高。接下来,第二道和第三道应用题也是涉及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这里面除了涉及和的关系外,还涉及了“多”与“少”的问题。对于“共”的自动化理解在这里没有问题,关键是后面的“多”与“少”,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有的小学生在这里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注意,采用来回推敲的方式或者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以及熟悉的比较关系来衡量和思考题中给出的关系,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计算。这样就需要孩子们有意识的利用一定的心理资源来搞清楚二者的关系。那么孩子们之所以搞不清楚“多”与“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形成“阅读自动化”。阅读自动化就是孩子们在阅读时停顿的次数逐渐地减少,按词组意群阅读的次数增加,最后能默读,并且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理解整句或整段文字的意思上,这就是阅读自动化的过程。“阅读自动化”是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过程。如果孩子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对于一个词的意思不能够完全理解或者需要转换成熟悉的事物的来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注意和心理资源,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差错。第四道应用题要比前几道题都更复杂,顺利的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在对前几道题熟练掌握和运算的基础上。这道题涉及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第三道问题中的“多”与“少”的关系弄不明白,那么在这道题上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注意会更多,这道题直至做完可能需要的步骤就更多。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搞混,最后他们也弄不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放弃解答这道题,或者是随便写组自己认为正确的数字的关系式。但是,如果前几道应用题,小学生做的比较顺利,而且能够熟练把握其中的关系,能够在面对这些关系时自动化地处理时,那么在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就能腾出更多的注意来解决新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动化在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强调的是逻辑思维,如果其中的某一步骤出现差错或者停顿,都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计算步骤和计算速度。怎么样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小学生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多练习,从而不需要过多意识的来处理一些问题,将更多的注意用来处理那些新问题和复杂问题。

三、自动化加工机制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自动化加工对我国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了启示和指导。虽然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自己解题的认知过程是怎么样的,以及不知道自己出错或者解答题的速度比较慢的原因。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孩子运算过程的观察,在教学过程加强一些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做一些练习,加强所学内容的联系,能够对一些事物和关系形成自动化加工,从而腾出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学习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孩子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区分和归类,以进一步明确他们到底是在哪一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有问题,是对知识的不理解还是不熟练,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自动化加工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对问题中的信息以及问题本身的理解要正确,也就是问题表征要恰当正确。因此,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自动化”就会影响到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形成“阅读自动化”过程的快慢,除了直接决定其语文成绩的优劣,也会影响到其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的能力,同时“阅读自动化”的形成也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小学生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发展。

最后,关于自动化加工本身,多练习以及识记一些常识性的和规律性的知识对于解放大脑思维工作量和腾出更多的注意来解决复杂问题是有很多益处的。但是因为自动化加工有时不受意识的控制,可能会出现一些惯性的错误,因此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时,一定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孩子对知识理解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活跃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教师也非常注重对问题的应用,如用问题来导入课程,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等[2],对改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问题设计的计划性不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忽略对学生认知能力的研判和教材的深度挖掘,问题常常停留在浅显的“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层次,难以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是问题设计未能很好契合学生的兴奋点,没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合理设计问题,问题或者过难,或者是过于笼统,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启而不发,课堂问答也常常成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三是缺少互动交流,问题的设计常常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提问时间,未能充分践行生本理念,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形成消极阅读的习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建议

1.突出计划性,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由浅到深的逐步深入[3],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层次性和步骤性,首先,要通读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其次,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加强对人物、事物形象的分析;再次,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结合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层次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由浅到深的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呢?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呢?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呢?这也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全面思考,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综合和评价类型的问题。以《黄山松》为例,设计问题:黄山松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总结,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增强趣味性,活跃氛围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教学活动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获得高分成绩更重要,因为前者会影响其以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帮助其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的热情不够,也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积极探索应用问题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以《未来我们怎样出行》,可以在课程导入时创设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导入,再引导学生放飞思维,设计其他的各种现代化的出行方式。

第8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水平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相加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有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1.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2.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3.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4.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第9篇: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思路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重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成为“鸡肋”,甚者有很多教师根本就是跳过略读课文,最多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就一笔带过了。然而,略读课文占每单元三分之一的篇幅,肯定不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略读课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略读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略读同精读的关系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三、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1.基本模式

①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②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2.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四、上好略读课的思路

1.略讲与精讲紧密结合。精讲的篇目很少,教师讲得再精,学生学的再好也是不够的。要选与精讲课文类型相似,又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且又宜于学生接受的文章作为补充。比如“注、提”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除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还配合教材编制了《小学生读物》:这样教学目的明确,问题单一,并可比较、有所分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眼界,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很有益处。也可以在课本中每单元选出一两篇作为精讲,其余几篇作略讲,这些都是可行的。

2.略讲与作文指导紧密结合。略讲,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文章中精彩的片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灵活掌握,与作文的指导直接挂上钩:我们还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以此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练习写作。比如教学生写记事类记叙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记叙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专门选几篇有头有尾、条理性强,但叙述线索又不同的文章,集中讲文章的条理。这些文章有按时间顺序写的、有按空间顺序写的,略讲后,让学生仿照着写。开始时要求不要提的过高,可以让学生简单的完整的叙述一个过程,然后再逐渐要求详细地具体的叙述一个过程。

3.略讲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所讲也是有限的,而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却是广阔的。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之一,予少求奢总是行不通的。就读和写的关系上说,读也是写的基础。学生多读些文章非常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内的讲读是按规定的内容、确定的计划、严格的步骤进行的,但是课外阅读就相对自由了。没有内容、形式、空间、时间等过多过死的限制,但这并不是不分粗鄙、优劣的什么都读,“注、提”教材在这方面就做了系统安排,给每册教材都配备了相对应的课外阅读教材,使学生得益很多。由于这些文章趣味性强,学生不仅没有当成一种负担,反而读得兴致很高,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根据实际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与教师的略讲关系密切,教师的略讲可以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略读文章。

总之,略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略读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些文章,又能做到每读都有所收益,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