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必修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

第1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系统;分类;题型;措施

探索文言文作业系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然而,现行语文教材作业系统方面的研究,大多选择顾黄初等人推荐的几种模式:理解性、记忆性以及练习作业。张勇在撰写和发表的《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这篇论著中提及:我国大陆发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可将练习活动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1)理解;(2)积累;(3)迁移运用;(4)拓展延伸。朱绍禹等人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篇著作中同样提出:结合各个目的,我们可将作业分成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四种类型;而按照实践练习,可将其分成预习、课堂以及课后作业三大类。

一、作业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通常均涉及4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范文、知识、作业练习以及助读系统。通过对上述4个系统进行科学的编排,便建立起语文教材的结构,同时也可组织所有内容进行教学。一项研究同样对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作了划分:课文、知识、作业、助读以及活动系统等,本文认可该种分类。笔者提及的作业系统,即文言文章节后续的“思考练习”。语文教材不同环节上的排列顺序以及相关性,共同建立了其完整的编排体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的分类

结合相应的标准,我们可对练习进行详细的分类。常见练习,多指的是练习题。按照练习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我们可将练习划分成记忆性、理解性以及应用性练习三种。1.记忆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记忆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程度进行检查。特征: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巩固与保持,便于更好地累积知识。记忆类练习中,比较普遍的是有意记忆练习。2.理解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章节内容以及形式的能力和程度进行检查。如对词语、段落或者是篇章以及文本思想的理解,是否能够领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否懂得鉴赏多元化的文体艺术等。。3.应用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和参与实践的能力进行检查。特征:培养技能技巧,确保规范操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言文也有如下练习:前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给出了三段不同的评点,可谓见识各异。请你给它们添加标点,试着思考,你对哪位前人的观点更加赞同?模仿该种写法,然后写下自己的评点。该类练习,大多需通过动手或者是动口等形式予以实现。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看,该类练习已达到最高层次。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的题型

作业练习系统中,题型大致有两种。一种为主观题,还有一种就是客观题。主观性题目,分成注解、答问、归类、翻译、论述以及列举等题型。客观性题目,则分成选择、判断、列表以及改错等题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主观题,尤其是注解、句子翻译以及论述。客观性题目,可以说很少出现。平心而论,主观性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应用性思维,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具体被分编于5册。文言文篇目共计37篇(诗词、文分别为10篇和27篇),在五册教材中的11个专题中分别进行编排。选定的37篇选文,53题属于“文本研习”,9题属于“问题探讨”,6题为“活动体验”,35题为“积累与应用”,练习次数共计103题。显然,练习数量略显少。苏教版中,各个篇目均设计了2-3个练习题,而旧教材则为4题左右。可见,苏教版中对文言文练习所设定的数量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少”这一要求相符。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不足之处1.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字词语句相关的品味题,苏教版中的确也有,但数量偏少。《六国论》《廉颇蔺相如列传》《阿房宫赋》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等多个篇目中的“文本研习”,均有所涉及。笔者认为:苏教版文言文练习中,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很大的瑕疵。2.练习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苏教版出现了很多不错的练习设计,设题意图和课标要求基本相符。然而,部分练习表述不太明确,没有足够的操作内容。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答题呢?固然,练习肯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备课。苏教版“积累和应用”板块中,出现了很多空泛的练习题。

五、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练习的措施

第2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文言文教学 以“动”促教

尽管文言文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举不胜举,但几经尝试效果不佳,因为许多学生依旧害怕文言文,文言文考试也是失分最多的。笔者在学校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推动下,竭力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课前充分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资料当然也包括网络资源,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上课一开始就开始“简介或讲故事”的比赛,点评并计入考评分。高中生正是争强好胜的年龄,以竞赛活动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关于七雄争霸,关于《左传》和左丘明等等,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而且很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督促他们坚持做批注无疑使一种必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检查导学案的时候一起检查批注情况,同时要求他们展示批注成果。其内容有用三角形标示不能理解的字或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不懂得句子,字词注音和释义,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段落大意等等。这些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文言文重在字词和句式的积累,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内容的分类汇总,且在课堂上展示积累成果。在有了一定文言文字词和句式的积累后,举行相关内容的积累比赛,如在5分钟内,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还有如找出课文里的特殊句子(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等)。这样,既及时复习了已学文言文的词句,又掌握了其基本句式。也由于是小组合作,学生们非常活跃,互学群学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而且,因水平相近,打消了学生怕出丑的顾虑,又因朝夕相处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易于接受。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要把学生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地抓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项能力,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教学的核心。古语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更何况朗读是衡量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之一。而且,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和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文章都读不好,怎么能算语文素养高呢?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可以说这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障碍——既要读准字音,还必须学会断句,这在现代文甚或诗歌教学中是毫无问题的。但文言文的断句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正确的划分是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如果不懂“军”是“驻军”的意思而不是“军队”的话,往往容易断句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再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假如不理解这是定语后置的句子,就难免会划分错误,正确的句读应该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因此,要正确理解文言文首先就要过好朗读这一关。不仅如此,还要反复朗读至滚瓜烂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课文为范本,以课文句子和段落为范例从而可以举一反三的目的——高中语文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美文,不仅在语言、修辞还是在写作技巧上,特别是在古代汉语语法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当然,能背诵则更好。

作为检查和激励学生的一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在成果展示、导入或小结这些环节叫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组织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论或者为此举行辩论,这也是非常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条途径。比如在《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就可以叫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进行正反辩论;正方认为这是英雄行为,反方认为这是逆历史潮流,是一种愚忠行为。实践证明吧,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鸿门宴》也可以针对项羽错失良机,不杀刘邦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辩论。正如《课标版语文必修教材新构架带来的新思考》:“从文本出发,展开对话,领悟说理文章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的批判性,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中,加深领悟。”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地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当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翻译活动,要求每人一份,做到逐字翻译,从中挑选出优秀的给予优胜奖。我在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结束后就组织了学生翻译,并选出优秀的粘贴在班上。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我们必须重视朗读和背诵,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说多写,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文言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龚志华.《课标版语文必修教材新构架带来的新思考》

[2]邹天顺.《试析“回马枪”战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

[3]《语文课程标准》

第3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一、分“本”设计,配合教材,构建动态“真”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笔者很受启发。在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上,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为例,学生在“预习交流”环节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展示提升”环节适当引导学生将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有形和无形的套子进行一下归类整理;在“分组合作”环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小组模拟现场进行人物采访,有的小组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在充分熟习文本之后,笔者只需要对“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等几个难点问题加以点拨引导,确实只要10分钟左右。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就语文学科而言,现代文阅读由于没有字词句阅读障碍,教师点拨10分钟左右就够了,但文言文阅读教师的“点拨引导”时间可以多一点,不必拘泥于此。

第4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关键词】渗透;阅读教学;课外活动;公开课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然而,随着教育资源集中化,优秀的学生都到城里去了,留在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都非常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很低。虽然如此,在课程安排上农村高中却跟城镇高中没有两样,比如一个学年完成四个必修课程的学习,这对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无异于囫囵吞枣。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是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但这些学生都需要正常的生活,而正常的生活又怎能少了语文,少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为了农村高中孩子的未来,在不改变课程安排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把语言文字应用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希望能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慢慢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下是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渗透途径和方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语文离不开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是最佳途径。教学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针对首句“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我让学生谈谈“才” 字的妙处。我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表达“你怎么才来呀?”“我才到一会儿。”去体会句中的情感。由于贴近生活,学生讨论异常激烈,最后形成两种意见:别里科夫才死去啊,他早该死了;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别里科夫刚死去。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这是语言文字应用在阅读中的渗透,严格讲是推敲字词,它提醒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多点字词斟酌。

教学《边城》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装成狡猾得意的神气笑着”中“狡猾”一词。学生知道这是贬词褒用,可贬词什么时候可以褒用?可否举几个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例子?有学生说,面对聪明伶俐的孩子说“这孩子怪狡猾的!”;有学生说,评价背叛自己的朋友说“可真够朋友啊!”还有学生举《包身工》中的句子“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据此我总结说:这些都可称为反语,“反语”需特定的语言环境,可见,语言环境很重要;汉语的表达内涵很丰富。

通过这样具体可感的阅读渗透,学生逐渐认识到语言文字应用的生活化、趣味性,从而慢慢地喜欢、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二、开展趣味十足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公开课

有些语言文字应用知识趣味十足,教师可以此为公开课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应用的活泼有趣。选择公开课,是因为公开课时,老师们会更用心备课,更注重课堂互动;加上那么多听课老师,感觉特别隆重。在这样的专题公开课中渗透甚至直接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比如说到对联,很多学生不喜欢,毕竟对联涉及的知识太多,农村学生虽非胸无点墨,但也是墨水稀少。可提起“春联”,他们就有兴趣了,因为学生大都有购买或张贴春联的经历。为了把《奇妙的对联》讲好,我从“春联”导入,介绍对联知识;从普通的对联说到“奇妙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妙联――合字联、拆字联、隐字联、顶针联、回环联、谐音双关联等。课上分析有典例,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p,p花p月p秋香”;增加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对王之王对穿肠”视频和《对韵歌》,给学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一节《奇妙的对联》公开课后,学生们开始关注对仗知识,不仅是沿途人家门口的春联,还有报纸、杂志、网络上出现的奇联妙联。虽然学生还无法对出像样的对子――这个要求对农村学生而言也不切实际,但他们喜欢对联,关注对联,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往后他们在这方面能有多大造诣,就看他们的付出了。我觉得这是专题公开课独有的魅力。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教学一定要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教师要给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农村高中的语文老师,必须多开展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为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我举行了一次汉字听写大赛。备战中,学生仔细翻阅文本,认真研读,力求准确书写。先不说学生们比赛成绩如何,单看他们的备战态度,教师就足以,毕竟咱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上语言文字,一旦喜欢上语言文字,就可能随时随地学,提高和进步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错别字,没有农村高中教学经历的老师是无法想象什么叫“错别字连篇”:名句默写中有,阅读答题中有,写作中更是比比皆是。消灭错别字的方法从理论上讲的确很多,但切实有效的还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强化。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着很大的比重,教学生通过“形”来辨字、通过换“形”来认知其他汉字是一种很实用的渗透方法。如“百舸争流”中比较难的字是“舸”,“舟”旁,“可”音,指船。我跟学生一起回忆跟“舟”相关的句子――“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舳舻千里”(《赤壁赋》)和“只恐双溪舴艋舟”(李清照《武陵春》),在明确“舸”的写法之后学生又掌握了“舳”“舻”“舴”“艋”的写法。当然,还有“船舷”、“艄公”、“小艇”等。然后我引导学生给“舸”字换偏旁,常用字有:“柯”“苛”“轲”“何”“河”“呵”“诃”“奇”等。在换偏旁的过程中,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汉字的形旁与意义的密切相关,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变身,这样的渗透讲解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简答而有效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每天一点‘典’”积累活动;定期时评训练,如怎么看待家庭主妇穿睡衣上街的现象;怎么评价行人凑够一拨闯红灯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知的,平日里见怪不怪,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合适的语言阐述观点。当然,要求不必太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也是如此。只要语文老师足够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就肯定能找到一个适合农村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有别于城镇高中,应注重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提高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升学要求。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说、准确地听。为了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在课堂上“渗透”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有更多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镗.《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

第5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第6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前提

这一点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在进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教学之初,一定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中潜藏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从而产生强烈的“非学不可”、“学之而后快”的学习欲望。在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先从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中,选取一些你自认为能够评价鉴赏到位的课文进行一次“精彩预告”,就像电视台广告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一样,设置一些环环紧扣的悬念,引用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编写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都无不可,让它们先入为主,让学生陶醉其中,到具体学习中效果自然会好一些。比如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友。这说明这些文章确实能够达到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高度,《出师表》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还有两篇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第二步,不要小看上课时的导入,导入是学生快速产生学习动力和激情的催化剂,有必要高度重视,可以采用视屏演示、示范诵读、古典音乐等诸多形式,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美在其中,让他们在乐中学,美中学,让他们的兴趣在学习中得到完美彰显。

二、疏通字词句是认真学习课文的基础

疏通课文的字词不是逐字逐句,一字不落的翻译,这样既没有必要,也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以我校为例,宜先让学生自学,在规定时间内,预习教师提前精心编写并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导学案》,用红色笔标画出疑难内容。上课时再采用对学、群学等方法解决其中的疑难,最后难度大的内容留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处理。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弄懂一些难度较大的字词,比如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如果不认真梳理通假字,就会给正确流利的阅读带来困难,也会影响语句的流畅翻译。如《劝学》中的“生”通“性”,解释为秉性,天资。《过秦论》中“景”通“影”,解释为影子。如果不明白一个词有多个含义,就有可能认错为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曲解文意。如《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就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可爱”的意思。词类活用的基础是汉语语法,弄懂活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古今异义词重在辨析和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知识链,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坚持,不可中断。而一些句式,诸如判断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语后置句的正确掌握,能够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意,翻译语句,鉴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能力和思想水平。这在新课标卷语文试卷考察中,常常被考到,因为根据不同句式,在翻译语句时要准确把前置的内容和后置的内容还原到正确的位置,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等。

三、对内容进行分层提炼是深化学习内容的关键

就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中的文言文而言,课文题材不同,往往在文言现象之外,有不同的重点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需要分析几个人物的形象。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只有通过对其语言、行为的分析,对比才能看出来,比如烛之武的睿智,是通过与郑伯、秦伯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需要分析艺术特色,这里的艺术特色又包括五点:选材典型、详略得当、前后照应、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与秦国艰险曲折的斗争中,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细节和矛盾中表现出来的。而把蔺相如与廉颇的形象在对比中刻画的,也是用意颇深,没有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就表现不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随机应变、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关于孟子论辩艺术则要作为一个学习重点,这可以通过文章的学习,来分析孟子论辩的逻辑、孟子论辩的语言、孟子论辩的方法、孟子论辩的风格四个方面予以剖析。这些分层提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一方面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和古代文化常识,还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收效显著。

第7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目标 高中 语文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语感

一、树立“多维语文素养”的语文新课程目标理念

2003年新《课程标准》把历年《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发展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的”到“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自有其内在的理念转向,洞察课程目标理念的嬗变,是理解语文新课程发展走向的基础和根本。纵观20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演变,经历了“突出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维语文素养”的轨迹。

2003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程目标的结构之中,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多维语文素养”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

什么是“多维语文素养”?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取得了丰富的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专家,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达成了一定共识,总结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这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具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

2.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即养成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

4.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5.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

7.科学素养的形成。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8.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公民素质的培养。包括以下三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合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9.具有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九个方面所涵盖的“语文素养”内涵,比较全面地表明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前五条尽管仍然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但是从其内涵来看已经丰富了许多。基础知识不再只是字词句篇的掌握,更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更不再是死记硬背所能达到的,需要学生对知识深入领会并在日常运用中多体悟其内蕴。基本能力则突破了听说读写的狭隘局限,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人格完善的审美能力都备受重视,而且强调能力形成背后的学习方法习惯、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主观精神因素的养成。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人生态度等不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更是个体全面发展、谋求健康幸福人生所必需的。归根到底,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终身发展的。尽管如此,以上九个方面语文素养的内涵也只是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和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语文素养”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将继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语文新课程总目标的改革走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加以融会整合,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贯穿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总目标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性”。另外,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三、语文新课程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上的改革走向

1.必修课程目标的改革

(1)在表述方式上,从比较单一的说明性行为目标转向多样的既具有说明性行为目标,又具有描述性的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以往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属于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行为目标来判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学生的整体感受、情感体验、态度、审美意向等丰富的内心活动,因无法全部用行为表现出来,不能转化为行为内容而在课程中丢失了。因此,对于注重审美、情感态度等隐性学习过程的语文课程来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使课程“趋向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从课程中消失”。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课程目标,用行为目标表述比较有效,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塑造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却无法用行为目标表现出来。

因此,新语文课程目标在强调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注重了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来描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展开性目标注重过程,主张目标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而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这两者相整合,就符合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例如,“阅读与鉴赏”目标中采用了一系列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重的过程性动词“不断充实、完善、提升、逐步加深”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美好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另外,还有更多表现过程和发展的目标,从“努力探索、调动、发展、养成、丰富、感受、品味、领悟、体会、思考、展示……”一系列描述性动词就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目标赋予了学生更多学习空间和机会,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2)在话语方式上,突出体现了新必修课程目标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在课程目标的句式变化上,以往《教学大纲》的句式一般采用“能……”,体现的只是对教学结果的重视。而新必修课程目标则更多采用了“学会……”的句式,以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另外,新必修课程目标用“自己、独立、主动、独特、个性化”这些词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学习就多达18处。

在“阅读与鉴赏”目标中,进一步提倡学习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并首次强调阅读的个性化。2003年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者独立自主地阅读,朗读要“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在学生获得独立自主性前提下,为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习更贴近个人日常生活,提高阅读兴趣,还首次提出了“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表达与交流”目标中,不仅在写作方面倡导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口语交际方面也突出了“有个性和风度”的要求。对“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表现自我、与人交际上更有自信心,是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标志。

(3)新必修课程目标包含了许多新概念,这些新概念集中体现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引进了许多新概念,比如,“精神生活、人生境界、鉴赏态度、民族心理、时代精神、阅读兴趣、科学理性精神”等。而以往的《教学大纲》,在阅读目标中甚少涉及这方面的目标。这些新概念,体现的是语文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情感态度目标,更突出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体悟,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表达与交流”目标中,更重视丰富学生个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从这些新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成了写作的灵魂。而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力求有个性和风度”等新要求,极有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魅力。这些富有情感性的新概念使得新必修课程目标,处处洋溢着关注学生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光辉。

2.选修课程目标的创新

(1)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衔接,注重丰富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

选修课程体现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最大的特点,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选修课程目标特别注意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表现在每一个系列中。比如,小说和戏剧系列目标规定“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新闻与传记系列目标提倡“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等。这些选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丰富生活和人生的体验。

(2)注重不同文体系列的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是因为不同文体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学体裁,也应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五个系列目标中都包含了学习方法的要求和指导。如:诗歌和散文目标提出“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里就指出了学习古诗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帮助阅读理解,以及背诵领悟。又如,“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这里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前,也向学生提供了写作准备的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视,依然渗透进选修课程目标之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举一反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鼓励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第8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自04年登上三尺讲台,笔者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与同事们的交流了解到,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有知识可教,容易把握;主要还是因为高考会考到课本内文言文中的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充当“古文翻译机”的角色,字斟句酌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其结果是学生从初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经过六年的学习,高中毕业时,多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与过去相比,如今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及旧时三年的私塾学生,大多数大学中文系非古文专业的学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如解放前普通的高中生。

二、文言文教学处于困境的原因

1、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的现象。教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 字词反复强调,而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尽管也有学生飞笔疾书,在课本的字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可依旧是似懂非懂。这种单一无趣的教法,费时费力,而且是出力不讨好,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甚至喊出了“文言文难学,难于上青天”,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被看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所讲的、记教师所说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文言文课堂上,“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仍然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调查表明,80%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10%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毕业后仍会看文言文。50.2%的学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障碍而使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望而生畏,2%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他们认为现在对话交流有白话就足够了,文言思维与现代汉语思维格格不入。学习了也不能直接以文言文为媒介迸行思考,况且在生活中用不到,又容易忘记。一位同学说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心声:“学习古文没有用,我当然知道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继承,但我们学习的古文只是为了翻译成现代文,只是为了在考试中的宾语前置、名词活用,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

3、现行教材的缺陷。缺陷之一,文白混编,忽视了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笔者任教的学校所使用的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这套教材就是将文言文按不同的主题和白话文混编在一起,如经典篇目《赤壁赋》、《使得西山宴游记》就和《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等白话文一起编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文白混编”的格局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零碎而不成系统,形成中课文思想情感而轻语言文字的课本定势。教材无视文言课文与白话课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重大区别,应把它们搅拌在同一专题里,忽视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

缺陷之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我所任教的学校所采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本中没有涉及古代文言的知识系统,例如必修一中的《劝学》《师说》仅仅是选文加详细的注释而已,对于接触文言不多高一学生来说课文中的“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文言现象使他们无法理解的。

4、评价机制不完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已实施十几年,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已渐入人心,但在现行的考评制度之下,“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风气仍然盛行。从多年来的文言文测试题的情况看,基本上稳定的是客观题3-4题和翻译题,所有考题中,除了最后一道选择题是指向文本思想内容之外,其他的几个客观题和句子翻译基本上是指向语言掌握方面

不仅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内容主要指向语言,而且试题内容多可以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于是,文言文的教学中便重在了知识点的强化记忆。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依然逐句逐句地串讲,加上重点解析地“肢解”课文,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并且兢兢业业,生怕因为哪个知识点的遗漏会使学生考试丢分。

三、文言文教学改进措施

首先,要完善评价机制,高考对于学生文言文的考察要尽量全面,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素养。

其次,在教材方面实行分科,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开编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文言课本中增设文言知识专题,对于作为课程内容的经典选文配以丰富多彩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很多的,教师不管采取那种模式,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利用文言文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地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周芳《高中文言文交互式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第9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

【关键词】熟读背诵;情感共鸣;自主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不管是必修章节,还是选修部分,所选文言文的篇目有所增加,文言文教学成为新课改中重点和难点。考查文言文知识在我省最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也比较大,但考生的得分率远远低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肩负着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任,在摸索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革新中大刀阔斧地前进,现就如何浅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浅谈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熟读背诵,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语高度概括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有熟读背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意,体味意境,领会情感。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熟读,能增强语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熟读的基础上的背诵,能使学生融汇所学的词汇、句法、和翻译等知识,逐步掌握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熟读到背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前自主熟读。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首要环节,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譬如:学生在学习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必须认真阅读,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每个字和每句话的意思,疏通文意。但是,难免会遇到以下难懂的问题:秦晋为何围郑?双方的战局到底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单独请烛之武当说客而不请其他人?他在说服秦师过程中的说词有什么高妙之处?晋国君臣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参与课堂学习时,有利于师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是课堂引导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范读时不仅要读出文章应有的本色,还要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利学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读出文中蕴含的作者个性,读出文本的意蕴。譬如,我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先自己范读,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变换语调和情态,读出其客之谄,其妾之畏,其妻之爱,读出主人公两次对镜自视的得意、失落以及为国分忧的正直情怀,读出威王虚心听取大臣建议时一个“诺”字的得体与大方。由于点拨恰到好处,学生的朗读卓有成效。

第三阶段是课后朗读背诵。凡是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背诵时,既要联系自己预习时的困惑和课堂疑惑的解决程度,又要进一步反思,不断提高自我审美的体验。再拿《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中的朗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朗诵节奏和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同时,通过课后朗读背诵,能进一步锤炼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深层次体会文中伏笔暗示、处处照应和环环相扣等写作手法之妙用。

二、心里相约,情感共鸣

有些教师常常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词上,导致文言文课堂教学变成识字课和古汉语知识的研讨课,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涵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务必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进入达到师生互动中去,深挖文本蕴含的情感,并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拓宽自己的情感空间,达到情感共鸣。譬如,我在执教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时,逐步让学生感悟作者自述成长的艰辛、家境的困难,了解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深情,体验祖母卧病在床的困苦与凄凉,体会作者对祖母的真挚情怀;循循善诱的让学生了解新王朝对他征召的急切,感知作者对英明武帝的忠诚之心,进一步明白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至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也可以让学生在体会人世无常之感、家道败落之痛、内心负疚之情的基础上,再体验阴阳两相隔无限思念的痛苦之情,从而让学生叩响语言之门,唤醒沉睡在文本中的情感乐园,这才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所在。

三、自主研究,合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