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

第1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摘要:三亚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是近几年三亚市正推行的总部经济模式的典型之一。三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三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本文研究其发展对总部经济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

一、 三亚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 地理位置上的发展机遇

三亚市在产业发展中,东部产业开发已趋饱和。三亚主打热带滨海旅游产业,近年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愈发突出,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空间上,只有西部尚存巨大潜力。

(二) 政策上的机遇

相继出台《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三亚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把创新创意产业作为了三亚产业提升的发展目标。

(三) 资金上的支持

2012年7 月 13 日三亚市决定对文化产业进行深化发展,至2017年总投入50亿元,发展旅游业。政府出台相应的财政与税收补贴政策,例如2013年2月出台《三亚市动漫产业发展财政补贴实施细则》。

(四) 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

近年三亚为促进产业升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在政策上是引导那些对产业基础依赖程度相对低的服务业企业,如金融、保险、会计、物流、咨询等企业,避免发展大型制造业所带来的的环境、资源等问题。

二、三亚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各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

1、 三亚市创意产业园

三亚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的包含了5项主导功能,分别是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业、教育培训和港口物流,另外一个旅游度假辅助功能。核心起步区主要项目有20个,其中政府投资项目8个。

2、 其他创意园

另外,也纳入创意园区管理的还有高科技农业园区、渔货港物流园区、文化名镇服务业园区以及梅山产业园区等。

3、 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

“南海海螺姑娘”被列入三亚市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南首个海洋艺术创意文化产业,位于三亚市吉阳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总投资达3.2亿元人民币。

4、 文化项目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大量文化产业项目被逐步引入三亚市。例如天涯不夜城、南中国影视文化生态园、槟榔河国际文化乡村旅游度假区内的黎族传统文化博览区、“梦里黎乡”农家乐、客栈、“亚龙湾森林公园;三亚艺术团、海棠秀剧目以及智天慧海等项目。

5、三亚市动漫产业基地

2008年5月,海南省动漫产业基地在三亚挂牌运行。目前三亚动漫产业基地已有6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签约入驻,形成了动漫影视、文化传媒、婚庆、养老服务、网络科技、智慧旅游、数字影像等七大新兴智慧产业集群。

(二)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1、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三亚市土地价格较高,使得大量企业由于由于规划用地区的拆迁工作进展缓慢,使得企业无法即时进行开发。其次,创意产业园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具体、明确,以及对企业进入条件等的限制政策,使得创意产业园区的配套硬件建设工程建设较慢。

2、资金问题

三亚市乃至带个海南省金融业发展都比较滞后,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以及数额都有限。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以政府单一投资为主,相应的商业化运作公司还不具备市场营运能力,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3、人才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高级人才,或者相应的高校作为智力支撑。但三亚市一方面相关的人才缺失严重,另一方面,相应的高校建设也较晚或者空白。

4、政策体系不完善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管理体制上,同时成立多个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另外,三亚市乃至带个海南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缺失。

5、 相关与支撑产业有待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上游的支撑产业包括教育、金融产业,以及下游品牌策划与营销产业、物流业等都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等相关产业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对总部经济的作用

(一) 文化创意园区促成了总部经济发展的雏形

从企业总部聚集的规律上看,企业总部必然在城市功能强、配套服务条件好、资源配置方便的区域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新兴产业发展区、融资综合服务区、科技汇集孵化区、生活配套服务区共同构成,正是企业总部落户的最佳。

(二) 文化创意园为总部经济带来了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以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是技术性密集产业,在项目起步阶段就有规模经济效益,使其成为资本洼地,对国内外的资本有具大的吸引力。

(三) 文化创意园为总部经济吸引了人才

总部经济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三亚市人才引进与流失都是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智力型总部经济落户的最佳地。

(四) 文化创意园为总部经济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三亚市总部经济目标是以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为主。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都以生态型为前提,三亚创意产业园被称为“蓝色硅谷”,办公区的建设都是以世界一流的生态标准下完成。

(五) 文化创意园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配套的综合化现代化服务业,而经济结构失衡是制约三亚总部经济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大力推动三亚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三亚市产业结构层次。

(六) 提高了三亚市总部经济吸引力的整体城市形象

三亚在因其特有的自然地理优势、黎族民族文化优势、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优势,在文化产业上有其独特的差异性优势。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三亚市的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四、三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

三亚要打造文化后发优势,需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视其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政府应在财税政策上、高新技术补贴政策上、人才激励机制上、对外贸易优惠政策上,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二) 政府在资本方面出力

三亚市可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信用,进行市场化操作,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同时吸引民间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金融业。在本地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吸引本省、周边省市及、东盟各国的资本进入,为吸引周边国家区域总部落户提供资本。

(三) 重视三亚市民族特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三亚不缺少文化资源,而是缺少将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资本的创造力。要结合本土的优势民族与传统文化,打造富有三亚黎族民族特色又与现代文化、国际文化接轨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三亚市的地方品牌。在文化品牌的保护体制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以保持三亚特色文化。

(四) 吸引并培养创意人才

三亚市建立更为广泛的办学机制,一方面提高本土居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派遣学者或企事业单位人员去高校或国外学习与培训,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建立一套外国人才推进计划,引入并培养一批国际性高科技人才,同时建立能留住人才的人才激励机制。

(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只做好监管职能,并建立高效便利的办事机构。另外完善相关的土地、资本、税收相关的条例,做到政策上的透明与公正,做好政策的实施的监管及对企业的评估,避免造成优惠政策与资源的浪费。(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课题来源:三亚学院青年项目

第2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定位;都市圈;产业经济;南京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37-02

一、南京经济定位的都市圈视角分析

南京都市圈包括了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总面积达到44 058平方千米。都市圈中,十一个县市的经济情况如下:

1.经济发展速度居都市圈第二位。由各省市统计年鉴可知,2001―2007年,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GDP增速排名第二,仅次于马鞍山。但与排名第一的马鞍山市差距较大,高达105%,与第三名芜湖市差距仅不到20%。南京在都市圈中的经济首位度并不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要远缓于安徽马鞍山市,同时,与紧随其后的县市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并未拉开明显的差距。

2.经济总量居都市圈第一位。各省市统计年鉴表明,南京市2007年GDP占南京都市圈十大县市经济总量的43%。这说明南京市在都市圈经济总量中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与第二名扬州市的17%、第三名镇江市的16%拉开一定距离。

二、南京经济定位的内部发展视角分析

1.总体经济现状。2009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8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775亿元,增长12.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651.8亿元,增长19.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154.2亿元,增长15.3%。”[1]

2.所有制经济现状。2008南京市统计年鉴所示,2007年南京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内资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率为59%,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41%,达237 137 898万元。2008杭州市统计年鉴显示杭州市2007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生产总值为26 471 831万元,较南京少210 666 067万元,其产值占总产值的31.7%,较南京低约10个百分点;但南京内资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较杭州低10个百分点,但从产值上看,南京规模以上内资经济产值比杭州高284 635 842万元。可见南京的工业实力要高于杭州。南京目前的经济增长也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此外,杭州的股份制企业(含股份合作企业0.4%)的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为56.1%,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产值比重仅占29%。从所有制类型上看,采用现代南京企业制度的企业比重较杭州少,但从产值上看,却高于杭州。同时,南京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贡献率为9%。2008年南京拥有国有控股企业178个,占工业总产值的37%。说明南京的国有经济对南京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3.产业经济现状。2009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南京2008年“软件产业实现软件销售收入471亿元,同比增长30%。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关停淘汰小化工企业141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1]

由此可见,南京正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调整的力度比较有限。规模以上的化工产业仍然在南京工业总产值占有较大比重。2008南京市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南京制造业中,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的7大产业中,就有4个是对环境危险系数高的化工产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9.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8.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3.9%。

三、城市经济定位现存问题

1.南京都市圈的联动作用未体现。缺乏一个综合的行政机构来规划、协调南京都市圈的整体经济布局与发展,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仍然以单体城市,或省域经济的模式发展,未见1+1>2的经济联动效用。

2.南京经济发展的首位度不明显。目前的南京经济定位中没有体现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首位城市的特点,不仅南京在江苏省内经济中与苏州、常州等市的差异化规划不明显,而且没有把南京放在南京都市圈的整体经济环境中进行合理统筹规划。

3.南京产业经济结构需要重大调整。南京都市圈的工业经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南京市作为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重化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很高。在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撤离高污染工业,这将有利于南京未来五年中的工业结构调整。但南京应该在整个江苏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找准自身的经济定位。南京要把建设国际性的一流城市作为目标,在南京都市圈,江苏省各个主要城市中提高经济首位度。撤离污染型化工产业是关键的一步,同时,南京要发展清洁性的循环经济产业,并在都市圈中与其他城市联动发展,发挥都市圈的整体经济优势。

4.南京都市圈经济缺乏统一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所以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由于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所以在统计数据上,很难做到比较口径的一致,在了解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时,存在很多困难,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同时,也缺乏像“十一五”规划这样的发展规划报告,南京都市圈在行政管辖、发展规划、实际发展中均存在分散化,缺乏统一领导与目标的问题。这也使南京在都市圈中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都市圈的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和整合,综合经济实力未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5.南京城市特色经济发展未受重视。南京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划依然以工业为主导,对传统工业仍然有很大依赖性。新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定位特色不明显,缺乏针对南京都市圈的统筹规划,也为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发展优势。

四、南京城市未来经济定位

1.总部经济:打造长三角总部经济第二极。“截至2007年年底,已有来自15个国家或地区的81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南京,投资设立了141个项目、分公司和代表机构。共兴办外资项目105个、分公司17个、代表机构19个,其中,以美国和日本企业数量居多,包括摩托罗拉、福特汽车、东芝、夏普、三菱等一批行业巨头。除制造业之外,纽约人寿保险、美国丹麦马士基等一批金融、保险、物流领域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也加快了在南京投资发展的速度。在2007年新落户南京的11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有5个,比重占到45.5%。” [2]

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南京的速度正在加快。但事实上,世界五百强在宁的大部分投资流向仍然是进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虽然在增加,但多以生产业为主。目前仅有极少数的世界五百强将其中国总部设在南京。可以说,南京目前的总部经济仍然未成气候。

南京与上海相比,拥有更低廉的成本优势,同时南京市是一座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城市,南京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成本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的服务向上海看齐,同时,南京应建构城市软实力,以六朝古都、江南文化的风韵,“博爱”之都的市民风貌体现南京的文化优势。南京都市圈在南京总部经济发展中,应该做好协调分工,做好南京总部经济的辐射区域,通过统一的规划和优惠政策引导,为总部经济的落户提供便利。同时,南京都市圈应发挥其重工业的发展优势,吸引同类企业总部落户南京。

2.循环经济:发展清洁型的产业中心城市。工业是目前推动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南京的工业产业类型以重化工业为主,由前文数据可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比重依然过高。

短期来看,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依然要依靠重化工业带动,但南京应该积极优化重化工业结构,目前关闭小型高污染化工工厂的做法值得提倡,但力度仍然不够。南京短期内应在保持重工业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重化工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长远来看,南京应发展循环型工业,力争把南京建设成循环型的生态城市:重化工业的发展要做好区位规划,积极利用南京都市圈的整体资源,做好统筹安排,部分产值较低的重化工业要向南京郊县和都市圈的其他二、三线市县转移。南京主城区应发展可循环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大胆发展低碳经济、无烟经济,争做中国第一个循环型生态城市。

3.文化经济:繁荣东方文化创意产业之都。南京的第三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仍未有突出表现。尽管在南京都市圈的主要城市中,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最高,但与南京第二产业的贡献未拉开差距,更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

南京应该借鉴英国的发展经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主打影视娱乐、动漫、出版、设计、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

韩国的韩流经济发展经验对南京的借鉴意义是巨大的。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东方文化、汉文化的集大成之都,南京应积极定位文化经济,把南京发展成东方文化之都,学习韩国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积极与世界先进文化产业城市联手合作,并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政策投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包装、营销、推广,把南京的东方文化色彩发掘出来,推广开来,把南京建设成东方的文化创遗产业之都和东方文化大都会。

4.服务经济:建设3+1服务业中心枢纽城。(1)建设3大中心城。1)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南京要在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定位下,规划好金融业发展方向,依靠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和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效用,在短期内发展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长期来看,南京可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城。2)商贸服务中心城。南京要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优先发展商贸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同步,打造世界级的商贸服务中心城,通过相比于上海低成本、高产出的商贸服务优势,吸引更多世界五百强公司落户南京。3)信息科技服务中心城。发展信息科技服务不仅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必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南京要依靠高校、研究机构的雄厚人才储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留住人才,加大人心科技服务业的规划、发展。力争把南京打造成中国东部的信息科技服务中心城。(2)建设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城。南京应该利用南京都市圈重工业的发展优势和深厚根基,大力发展服务于重工业的现代物流产业。同时,南京要发挥滨江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打造长江中下游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并与上海航运业形成差异化经营格局,把南京发展成长江中下游物流中转、仓储、交易、出口的中心枢纽城市。

参考文献:

第3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 产业转移 模式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环境、税收等各项政策从紧等等原因,使得珠三角的低附加值企业生存日益艰难,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产业转移的问题能否处理好,与产业转移地是否能选择适当的转移模式有直接关系。产业转移处理得好,不仅能够帮助珠三角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良好条件,并且还能够为产业承接方提供技术与资本,同样也能够帮助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综述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在对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雁行模式”。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机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行变化格局。马海霞(2001)以区域传递的空间指向特征和地域变化特征为出发点,指出两种主要的区域传递空间模式分别是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与中心辐射模式。梯度推进模式强调传递的梯度指向,而中心辐射模式则强调传递的空间邻近性。她认为,我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是将“点――轴”模式溶于其内的中心辐射模式与梯度推进模式相结合,通过小范围多中心辐射实现大范围梯度推进的空间模式。根据浙江和西部省区各自的市场特点和资源优势,陈建军(2002)认为,浙江和西部地区产业分工的主要模式应该是水平分工模式而不是垂直分工模式,通过产业转移,合理地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徐洪水(2001)将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分为成本导向型,即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市场扩张型,即以接近市场、开拓市场为目标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配套衔接型,指当某个产业转移到目标区位后,其产品供应链的相关企业也会随其移入目标区位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多元化战略型,即企业出于市场多元化、经营领域多元化战略上的考虑而出现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政府推动型,指在政府促进、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李松志(2007)针对佛山禅城陶瓷企业迁移扩张现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企业迁移的行为因素,归纳出企业迁移扩张的行为模式及探讨行为模式的成因。他将陶瓷企业的迁移模式分为迁移总部、迁移研发机构、整体迁移、迁移生产基地与建立子公司。曹荣庆认为,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模式大致分为整体式迁移式,商品输出型,市场拓展型,资本输出型,产业关联型与人才联合型。

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模式

当前,业界将珠三角产业转移总结为三种模式,即佛山模式、东莞模式和深圳模式。认为佛山模式是一种“分离式”产业转移模式,即迁移生产制造部分的工厂,而将研发、销售、总部留在佛山当地;东莞模式是一种“增量”产业转移模式,即原企业不动,继续增资扩产部分迁移到外地;深圳模式属于“混合式”产业转移,即部分企业实行产销分离,生产转移,销售留下;部分企业则是全部迁离。

1.佛山模式

佛山模式属于总部经济形态。《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鼓励现有企业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等留在佛山,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陶瓷企业和研发等相关机构在佛山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大力支持、推动陶瓷总部经济发展,将佛山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

佛山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被誉为“南国陶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佛山陶瓷迅速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知名品牌众多,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支柱产业。佛山陶瓷拥有新明珠、新中源、东鹏、鹰牌、蒙娜丽莎、钻石、欧神诺、顺成等大批骨干企业及著名品牌,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佛山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认定为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目前,“佛山陶瓷”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区域品牌。这种情况下,总部与制造基地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异地布局,不会削弱品牌价值,对转移地经济冲击不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此外,陶瓷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属于在转入地存在主要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行业。从企业的战略布局看,陶瓷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在转出地,生产基地在转入地,也即资源产出地,通过“总部一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保证了转移产业的技术先进性以及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符合市场效率的合理的布局。

比如佛山南庄镇,曾经一度是陶瓷产业的污染重镇,近几年转移关停了全镇75家陶瓷企业中的62家,保留下来的13家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一举摘掉了污染帽子,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但它的陶瓷业并没有因此消亡,而通过迅速发展形成了研发、设计、会展、物流、信息等总部经济形态。这种环境脱胎换骨式的改善,使南庄成为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热土,目前已有投资过1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LED等项目准备落户。

2.东莞模式

东莞属于“增量”产业转移模式。以工业产值计算,东莞2006年仍有80%的规模以上企业属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其中中小企业又占了70%,如果考虑大量规模以下的外源型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在东莞引进的众多“鸟”中,中小企业的比重只会更高。对于那些前店后厂型的贴牌生产企业来说,这类企业的总部在香港和台湾,其总部和研发中心不可能内迁,所以不能采取“分离式”产业转移;对于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规模较小,生产和研发等浑然一体,没有总部的概念,因此也就无所谓总部和其他分离转移;还有一些比较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被认为是有“根”的,最有可能把总部留在东莞,但产业转移工业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使他们找不到继续留在广东的理由。而一旦生产中心远离广东,在东莞设立总部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无法复制佛山模式。

东莞制造业多数是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组装制造,产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较低,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能掌握发展主导权,抗风险能力低。部分企业对于去到承接地后的发展前景不明确,觉得政府推荐的环保工业园配套不完善,不靠近原料产地等等。还有的企业觉得政府对三高企业转移的态度,只是希望他们离开东莞就行了,至于到了新的工业园里,是否升级,政府不大理会,更谈不上引导和支持。但作为企业方面,要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现在撤出东莞,如果到新的园区去,升级和转型做不好,几年后依然要重复被遗弃的命运。因此原企业留在东莞不动,增资扩产部分迁移到外地“试试看”,这种转移方式可以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

此外,东莞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源型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订单经济”,东莞植根于本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并未建立,本地企业尚处于比较低的发展层次。产业转移后,如果本地新兴产业没有成长起来,或者国外新兴产业或产业环节没有及时引进来,就会造成当地产业空心化,以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东莞的产业转移需要一些必要条件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后新的产业资本从何而来。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这些产业的大量转移势必会影响到东莞本地农民的收入与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的GDP和政府税收,“新鸟不来旧鸟不走”的想法在东莞有一定代表性,因此采取“增量”产业转移模式,即原企业不动,继续增资扩产部分迁移到外地,这种转移方式也是东莞的产业和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3. 深圳模式

深圳由于工业化水平较高,所以,土地价值更高,人力、租金、水电等运营成本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高昂。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深圳有限的空间无法满足所有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高度,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扩大产业集群的范围和规模,开创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大深圳制造”新格局,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对于深圳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言,首当其冲地是要解决当初“三来一补”企业的转移问题。随着城市主导思想和拳头产业的日益明晰,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不符合当前深圳发展趋势的产业,尤其是很多产业附加值不高的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难以在当地立足,只能大规模迁移,留下的都是高附加值企业。

《深圳市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行动方案》指出,积极引导和推动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配套环节、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和在深圳发展后劲不足或带动能力较弱而转入地具有比较成熟产业配套环境的行业(企业)向外转移。

《方案》还提出,加强对工业企业分类引导。除了对需要转移的产业做好协助退出、转移及优化提升工作外,对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对深圳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以及本地大中骨干型总部企业和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企业,实行加强服务与财政扶持并重,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走出去”。另外,对于生产加工环节外移,总部留在深圳的企业,积极创造环境,使其总部能扎根深圳,继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为此,深圳研究建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企业分类引导的“衡量尺度”。该体系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先进性、产品附加值、税收贡献、能耗、劳动密集程度、规模实力和成长性等方面指标。

由此可见,深圳的产业转移模式是“混合式”的,即部分企业实行产销分离,生产转移,销售留下;部分企业则是全部迁离。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而言,迁移往往是主动的,多数为了做大做强,扩大生产能力,谋求市场扩张,实现更广阔的市场布局等,而深圳成熟的配套链接、产业集群环境,以及政府的支持往往吸引它们将总部扎根深圳。比如作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的中兴通讯,计划2013年将全部生产线和部分研发、培训基地搬到河源。而对于企业发展实力不济、遭受成本压力过大的产业,它们无法掌握发展主导权,属于被动转移,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一些对配套环境要求不高、对成本要求较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常采取全部迁离的方式,向生存空间更大的地方进行整体转移。

参考文献:

[1]赤松要. 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M].1932

[2]马海霞.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比较分析――兼谈中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1(2)

[3]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徐洪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与动因分析[J].西部金融,2001(5)

[5]李松志.佛山禅城建筑陶瓷产业转移机理[J].经济地理,2007,3

6]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进路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7]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R]. 佛府办[2008]第101号, 2008-04-16

[8] 谢思佳.产业转移阶段转换 多项新举力促突破[N/OL].南方日报, (2011-09-14)[2011-10-24].

[9]甄静慧. 东莞产业结构产业转移进行时 六大结构性问题[J].南风窗,2008 (14)

第4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法 流通产业 北京市

北京市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且流通业地位不断提升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6年的329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流通业在201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二)市场主体中私营及个人经济发展迅猛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市场形成了集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和私营个体的为一身的混合型的主体。非公有制主体发展迅速,大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个体经济及外资等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并占有逐渐绝对的优势。这说明北京市流通产业目前已经渐渐完成了市场化的改革,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

(三)流通产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2010年北京市法人总数为384973名,其中从属于流通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运输服务业的法人数总计为134311名,占总人数比例为34.07%。最多的是批发业,占全市总法人数的15.56%;最少的为运输服务业,占比例为0.56%。表1是2008-2011年流通业及其各行业占全市法人数的比重。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批发业从2010年起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流通产业企业占比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上。相比较而言,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餐饮业有较小的萎缩,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则相对有所提升或稳步发展,其中以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增长最为显著。2011年流通产业的整体增长稍有减缓,但仍然呈良好的增长趋势。

(四)批发零售业固定投资增长最为迅速且餐饮住宿业有所缩减

由北京市统计年鉴可知,2008年批发零售业固定投资增长率为-37.5%。之后两年投资增长相对比较迅速。相应的餐饮住宿业的固定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08年时为23.1%,到2010年则变为-10.5%。

(五)流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北京市为促进流通业合理健康的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与规范,如《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试行)》等。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北京市流通产业对经济贡献分析

狭义的流通产业仅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四个产业。本文根据北京市投出产出表的分类,主要研究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行业的主要情况。

投入产出理论是产业经济分析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一种定量化的工具。通常情况下,投入产出指的是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之间存在的联系。投入产出理论,是从量化的角度,通过静态分析来考察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以及各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同时还研究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

(一)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实证分析

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包括两方面: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绝对影响通常用影响力表示,而相对影响则通过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是第j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所导致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产出的增加量,反映了第j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的波及程度。某一个部门的中间产品需求越大,则该部门的影响力就越大,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即后向关联程度)越大。影响力计算公式:

影响力系数是某一部门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平均水平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子中,Fj:j产业的影响力系数;bij: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需要系数; :j产业的影响力,即完全需要系数矩阵B中第j列之和; :完全需要系数矩阵B 列总和的均值。

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就说明该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如果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将其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而实际上,我们通常将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1作为评价标准: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大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2002年与2007年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分别为2.04和2.22,这说明流通产业在2002年每增加1亿的增加值会带动社会总产出增加2.04亿元;在2007年每增加1亿增加值可以带动社会总产出增加2.22亿元。2007年相比2002年提高了0.18亿元。

北京市2002年和2007年流通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7和0.77。与其他三个产业相比,相同点是两个年份的数值都小于其他三个产业的数值,说明该产业对整个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并不理想。两个年份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说明流通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出,其对公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作用还未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2002年和2007年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3和0.67 。餐饮住宿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92和0.86。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大产业虽然看似发展的很好,但实际数据反映出这两部门产业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还未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不仅两大部门产业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而且在这五年之间,还是呈一个减弱的趋势。

(二)北京市流通产业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实证分析

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用感应度和感应系数来分别反映出其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

感应度用于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一个单位最终使用的增加,要求第i个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最小值。公式为:

某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指各个部门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要求该产业增加的总产出与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额均值的比。某一产业部门的感应系数越大,说明各个产业发展对该产业部门产出的依赖性(前向相关度)越强,该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越大。公式为:

式子中,Ej:第j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第j产业的感应度; :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行总和的均值。

感应度系数同影响力系数一样,通常以平均值1作为其评价的标准,分为三种情况。当Ej>1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该产业的需求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当Ej=1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该产业的需求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当Ej

由表3可以看出,流通产业在2002年和2007年的感应度分别为2.83和2.88,这说明当北京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最终需要均增加1亿元的时候,对流通产业产品的最低需要量分别为2.83亿元和2.88亿元。流通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四个产业中排第三位,2002年和2007年的系数分别为0.90和0.8,明显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无论是从绝对角度看还是从相对角度看,北京市的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尚且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促进北京市流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投资,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流通产业的活力。北京市在继续加大政府对流通产业投资的同时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和领域,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激发全社会发展流通产业的活力,使其基础性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真正成为全社会愿意投资并能够带来高回报的产业。

第二,积极引进人才,提升流通产业的创新能力。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北京市应重点营造有利的环境,积极引进人才,不仅对企业,而且对个人也应给予政府的产业扶持以及税收、补贴、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以提升流通产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走国际化路线,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流通产业国际化步伐。北京市发展流通产业,应充分利用坚实的经济基础、资源丰富、国际化优势强的条件,抓住全球流通产业国际化的机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从而不断提升北京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鼓励跨国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总部和经营总部,以总部经济规模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四,促进各个产业与流通业的共同协作发展。北京市现有流通业的主要业态依旧以服务居民生活的零售业和批发业为主,而服务于旅游和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则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北京市在区域内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应当规划服务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北京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共同协作发展。

第五,加强流通产业法制建设,加强流通业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完善流通业法律体系,为流通业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商业的布局,并加强实施与监督的力度。

北京市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因此,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不仅仅关乎北京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关乎中国的整体发展。北京市的流通业应当定位于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流通发展方向,体现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

2.曹静.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

3.赵萍.流通产业3影响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7)

第5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收储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推进发展第三产业,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实施“退二进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退二进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阐述以“退二进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退二进三”;土地利用结构;第三产业

0 引言

日前,中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说明在新的形势下第三产业的作用已日渐突出,是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推进发展第三产业,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高新区应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抓手。

近年,高新区主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愈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业产生的各类负面因素侵蚀城市空气、水源、绿化质量—可谓城市“顽疾”,同时对于工业企业自身而言,因高新区的节能减排标准大大提高,对工业企业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主城区工业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退二进三”政策不失为一道除病良药:城区面貌得到实实在在的改观,居民生活品质得到切切实实的提高,一个绿色、安全、和谐的城区即将展现。“退二进三”符合城市服务型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了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最终实现“政府得形象,企业得发展,居民得环境”的三赢目标!

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阐述了以“退二进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对于高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1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三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第三产业拉动社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金融、保险、租赁和商服,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很缓慢;并且现代服务业基数很小,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层次发展不平衡。

对于产业基础为资源开发、重工业结构特征明显的地区,以知识密集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业,将成为当前高新区亟待发展又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实现制造业由粗放、低附加值形态向集约、先进性、高附加值形态转型和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因而发展生产业是必然趋势。

2 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机遇

近年来,高新区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快和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就总体而言,高新区的第三产业还是不够发达。其经济总量、发展层次和活跃程度等方面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优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第三产业的统一规划;人才缺乏。

目前是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联动、互动发展趋势逐渐增强。高新区作为呼包鄂城市群、沿黄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将积极融入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主动承接呼包鄂三市辐射。《内蒙古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高新区在“三位一体化”中的人才培养、技术输出、生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使高新区集聚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发展要素,为高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 “退二进三”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用地发展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城市面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更好的落实包头市“退二进三”政策,将主城区打造成为集居住、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科研设计、星级酒店、现代服务、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城区、将黄河大街逐步打造成包头市建筑景观一流、绿化环境一流、通行状况一流的标志性大街。

高新区“退二进三”区域内共有企事业单位约170家,这些企事业单位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用地功能已经无法支撑城市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总体规划通过用地功能的置换,地块的合理整合,完善城市功能,为下一步城市的开发建设增加了可操作性。

“退二进三”土地结构调整将原有的工业用地按照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改变为适于第三产业用地的商业、居住类产业用地。一轴:沿黄河大街两侧设计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科研设计、星级酒店、现代办公、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时展轴;一带:串联设计区域内各功能片区,形成一条龙形休闲步行绿带,联系两头的城市公园和南郊苗圃,为城市提供开发空间;七区:设计区域结合现状大致整合为七个功能片区(商务金融区、企业总部区、科研办公区、区级行政办公区、配套商业区、居住片区、社区文体服务片区),布置不同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区域品位。商务金融区——位于黄河大街两侧,由商务办公、酒店式公寓、星级宾馆、大型商业等多种功能构成。企业总部区——以金融、证券、高档商务办公等知名企业总部构成的金融商务带,它们处于黄河大街南侧的显要位置,将成为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居住片区——通过分析原有住宅片区的位置分布,居住片区主要沿黄河大街以北,劳动路两侧布置。

稀土高新区黄河大街“退二进三”整体改造工程,打造商务商业高度发达的精致城区。借以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包头高端商贸中心、总部结算中心、金融中心和西部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 结束语

通过“退二进三”一轴一带七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益,盘活和利用了存量闲置土地,改变低效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优化二产、三产布局,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共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高新区要以总部经济园区、金融商务园区为配套,发挥制造业基础好、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以稀土产业应用园区、希望循环经济园区、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园区为承载点;以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输出;推动工业品牌向服务名牌延伸,建设一个立足高新区、服务包头市、辐射呼包鄂的工业生产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江帆,蓝文研,朱胜勇.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14,01.

第6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一、经济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一)经济国际化功能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经济国际化是指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根据南京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功能,就是要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全球知名跨国企业和领军人才,大力提升南京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推进本土企业国际化,全面提升开放平台经济国际化功能的承载力。

加速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孕育突破的历史机遇,加快完善与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经济国际化功能,形成以经济国际化助推城市国际化的新局面,确保南京走在新一轮城市国际化前列。

(二)典型国际化城市经济国际化功能分析

1.全球化城市

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化城市具备强大完善的全球性经济服务功能,发挥着全球重要经济活动指挥中心的作用。纽约控制着全球40%的财政资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球市值达15万亿美元。2010年纽约人均GDP达到13.68万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位。

2.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首尔、新加坡、香港等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具有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是世界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新加坡现有跨国公司7000多家,其中60%以上设立了全球或区域总部;在国际化物流功能方面,新加坡处理着全球1/4的集装箱转运量;在国际化金融服务功能方面, 3/4拥有超过500家的本地和外国金融机构,是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

3.专业性国际化城市

波士顿、戛纳、米兰、威尼斯等专业性国际化城市,虽然城市常住人口少,但是通过发挥城市独特资源禀赋优势,吸引了较多的国际资源要素,为其成为专业性国际化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波士顿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从而成为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城市之一。

(三)国内大城市经济国际化发展情况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下,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上海提出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广州提出要逐步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提出要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而在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设立总部方面,截至2012年6月底,跨国公司在北京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达到639家。据美国《财富》杂志最近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44家总部在京企业入围,比去年增加3家。至此,北京成为“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仅次于拥有49家500强企业总部的日本东京。上海已累计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59家,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3家,设立研发中心349家,成为国内跨国公司总部最集中的城市。截至2012年6月,苏州吸引设立投资性地区总部11家,非投资性地区总部13家,功能性机构19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

在物流集散功能方面,2011年上海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08.5万吨,北京首都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64万吨,广州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18万吨,分列国内机场的前三位。

从份额占比来看,上海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占我国境内180个(不含台、港、澳地区)民用航空机场货邮吞吐总量的近三成;排名前六位的六大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总量的近七成;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

二、对南京经济国际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了城市经济国际化进程,为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创造了条件。

(一)吸引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稳步提升

自1984年批准南京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至今(截至2011年底),共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在南京投资设立11784个外资项目。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37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88亿美元。外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际外资占全市总量比重分别为0.4%、44.3%、55.3%。吸引外资质量明显提升,已有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宁落户发展,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家跨国公司在宁设立地区性总部。博西家用电器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获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级地区总部。

(二)境外投资增长趋势明显、主体构成多元化

自1985年批准南京第一家对外投资企业至今(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0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4.1亿美元。2011年批准境外投资项目53个,同比增长10%;中方协议投资额5.88亿美元,同比增长71%。对外投资主体加速从国有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转变。2011年53个境外投资企业中41个为民营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为4.25亿美元,占全市的72.17%。苏宁、雨润、三胞等大型民企成为引领南京企业走出去的龙头。

(三)开放平台承载功能持续增强、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从1988年南京首个国家级开发区成立至今,全市开发开放的承载体系日益健全。全市12个省级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不足1/4,提高到2011年的近1/3。2006~2010年,南京四大国家级开发区累计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独立法人)11家,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394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4%和49.8%。且随着金陵海关开关运行,南京由此成为国内唯一设立地方海关,统管全市海关业务的省会城市。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基本形成集海、陆、空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口岸服务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南京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功能的新目标,与兄弟城市相比,南京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开发园区的经济国际化承载力还不强。南京开发区与苏州、无锡等城市先进开发园区相比,缺乏完善的经济国际化功能设施,利用外资规模质量还不高。二是机场的货物集散能力还不强。2011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实现货邮吞吐量24.7万吨。与全国排名前三的机场相比,南京禄口机场2011年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是上海浦东机场的8%,北京首都机场的15%,广州白云机场的21%,差距明显。三是南京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不久,各方面建设刚刚启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现有注册企业217家,2011年监管货值达到1002亿美元。与之相比,南京综合保税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提升南京经济国际化功能的对策措施

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南京经济国际化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南京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关键是要加速提升经济国际化功能,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的水平和层次,加快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一)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1.通过外引内育,推动总部经济做大做强。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以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分销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在我市落户。优先引进拥有高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总部企业。大力吸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区域性总部来宁落户。

2.加强载体建设,加快总部经济集聚。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总部经济布局,明确不同区域的总部经济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城区和新市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集中区。在开发区,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总部企业集中区。

3.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改善总部经济投资环境。一是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总部经济专项支持政策,针对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健全总部企业落户的各项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二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着力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人文、居住、信用等环境。三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重点总部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倾听总部企业诉求,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大力引进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和领军型人才

1.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科技创新、商务、物流、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的提升,引进一批全球领先服务业企业,重点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等,建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2.全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围绕南京下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领域11个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和关键项目。

3.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港澳台及外籍人才、国内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等,着力吸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优质项目的科技创业人才。

(三)进一步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继续打造好“创洽会”、“金洽会”、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等品牌展会。通过举办高层次展会,加强与著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民企以及银行、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机构、协会的联系,为海内外企业投资南京搭建重要桥梁,使之成为展现南京良好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成为助推南京城市国际化的高端舞台。

2.精心组织国内招商推介会以及境外招商会。继续举办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有效加强与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全球领先产业企业、国际高端人才的对接,大力引进著名跨国企业在南京建设产业项目和设立研发机构。

3.加大力度吸引在宁跨国公司总部年会来宁召开。吸引在宁跨国公司将其总部年会放在南京召开,有效扩大南京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展示南京会议服务水平,有力促进其会议服务能力提高。还可通过举办跨国公司总部年会加大与其他跨国企业的联系,达到“以商引商”的目的。

(四)加速推进南京本土企业国际化

1.加快制定南京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全球投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目标国别(地区)投资环境和政策,研究确定对外投资方向、重点地区、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境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本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

2.优先支持优势产业、重点企业“走出去”。推动本地企业利用外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等战略机遇,以兼并、重组等方式跨入国际领域,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推动龙头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3.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决策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前期风险的分析论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为本地企业“走出去”提供及时有效的项目、环境等信息服务,切实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项“走出去”扶持政策。

(五)全力打造经济国际化功能载体

1.全面提升开发园区经济国际化承载功能。进一步优化开发园区规划设计,引进项目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做环境后再出让。赋予开发园区载体功能更为丰富的内涵,努力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建设国际化的科技园、软件园、孵化器、人才公寓等,提供公共服务、金融、信息等各类平台和政策、制度等软环境条件。

2.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国际化承载功能。全面提高商务楼宇国际化承载功能,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打造一批配套管理完善的高品质特色商务楼宇。拓宽招商渠道,全面提高商务楼宇入驻率和入驻企业档次。积极提高楼宇内部智能化水平和物业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服务和设施,提升楼宇经济品质功能。

3.大力推进与国际接轨的特殊功能区建设。一是加速推进南京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推进综保区建设,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营运。重点发展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积极建设离岸金融服务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二是积极申报设立自由贸易园区。争取成为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试点城市,自贸区内实行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通用的自由港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来资金,以高投入带动高增长,为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7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创业投资对地方经济的综合影响力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创业投资是指专业投资者投资于创业企业(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培育和辅导创业企业成长,以期分享其高成长所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它包含几层含义:投资主体是专业人员与投资机构;投资对象是创业企业;投资的方式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资本经营等增值服务;完成创业使命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的资本增值,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作为一种年轻的金融服务,与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创业投资更贴近企业,他们一般都是在创业企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向企业注入资金、管理、战略、创业激情等要素资源,“雪中送炭”,共担风险,并为企业提供综合、贴身的服务。从实务层面,创业投资通过对创业企业的扶持,间接对地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优化微观金融环境,引导社会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依托专业人员与机构,吸纳社会多余资金,把资金用于对创业企业的股权投资,并通过自身的专业化运作,带给投资者远高于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的回报,既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也极大拓宽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时也能培育一大批专业的创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通过价值创造,实现社会与各方的多赢,这一点对地下金融空前活跃的浙江尤其重要。

2、加快推进本地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吸引外地好的技术成果来本地转化。美国的经验证明,创业投资有助于缩短科学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资金的大量增加,造就了无数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曾经微不足道的小企业已发展成为今日举世瞩目的跨国公司,惠普、英特尔、苹果等都是由创业投资催生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种成功揭示了高新技术企业与创业投资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能够促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发展。

3、催生、扶持本地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企业产业升级与转型。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创业投资的最高境界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催生好的技术与创意直接转化为企业,如浙江联合动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应用纳米技术生产高性能动力锂电池的企业,就是一例通过创投机构的推动,吸引外地技术和人才在桐庐县新设企业的典型案例,目前企业己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先企业。

4、推动企业上市,造就上市公司群体,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推动创业企业上市是创业投资的目标,也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创司在根源上有强大的驱使推动创业企业上市,它们凭借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与资源,在创业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股份制改造、选择中介机构、上市辅导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创司扶持上市的,如创业板前三批28家IPO获批企业中有23家获创业投资,可以预料,创司将成为推动创业企业上市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5、加速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科学园区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园区都是在创业投资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园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创业投资,只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地吸收创投资金,使科学园区成为创投业的活动中心,才能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从而加速科学园区的发展,目前杭州的滨江高新区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且初有成效。

二、杭州应建设以创业投资为先导的区域金融中心

建设长三角南冀区域金融中心是杭州的战略目标,包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在内的创投业是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应该站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与高度,根据杭州的实际,把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为以创业投资为特色与龙头,兼顾其它金融服务的发展格局,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这是由杭州非常有限的可控金融资源现状决定的。最近几年,杭州金融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增加值增幅、绝对值和占GDP比重等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大多数为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江设立的分支机构,本土金融机构少,整体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特别是市政府直接可控的金融资产非常有限,而且分散于不同的领域,条块分割,难以进行优势互补与有效整合。

2、这是由杭州的产业基础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决定的。杭州的产业现状是:创业氛围好,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制造、医药、IT等领域有较好的基础,并且有阿里巴巴、娃哈哈这样的产业巨人,但传统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高,杭州要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成功转型,需要创业投资在资金、管理、资源嫁接等要素资源的增量投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好的创意与技术迅速产业化,培养新生企业;二是一大批有潜力的企业急需通过创业投资的扶持,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集群,进而优化杭州产业结构;三是一些己经有规模的企业需要通过创业投资的催化,迅速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更上一个层次。

3、这是由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打造总部经济的任务决定的。杭州毗邻上海,政策倾斜、金融资源、财政支持、国际影响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难以发展跨国公司和境内大企业总部聚集的传统总部经济,但杭州可以通过创业投资的发展,走具有杭州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之路,即通过扶持发展创投业,促进杭州本土的创司、产业基金等投资机构做大做强,培育、催化出一批以杭州为总部的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同时,通过创司的运作,推动杭州本地企业上市,形成杭州上市公司总部集群;另外,作为创投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投产业的活跃必将促使会计、律师等本地中介服务机构整体实力的增强,同时吸引外地高端中介服务机构总部的落户,加速杭州总部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4、杭州的创业投资业有能力担当此重任。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杭州创业投资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已具备行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表现在:(1)创司数量众多,有非常好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备案创司达400家,其中在杭备案的创司38家,杭州是全国已备案创司最多的城市;(2)创投资金充裕,杭州民间资本体量大,活跃度高,流动性强,嗅觉灵敏,而且勇于接受新兴事物,对设立创司拥有极高的热情,目前众多创司的背后既有实力雄厚的大型民营企业,又有富裕阶层个人;(3)项目源优秀而且数量众多,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多,而且有浙江大学等高校提供技术研究与理论支持,同时还拥有高新区孵化器、上城区科创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园三个国家级孵化器和多个省市区级孵化器,能提供大量优质的项目资源;(4)中介服务发达,目前己形成以创投服务中心为平台,门类齐全的创业投资中介服务业,集聚了一批与创投服务相关的机构,包括咨询、会计、律师、评估、担保等中介,且己经自成体系;(5)创业投资己经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与定位,杭州创业投资目前形成了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引导,涵盖天使投资、VC(偏好中小企业投资)和PE(以成熟期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良好格局。

第8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由于其具有的多个“统一”的特点,诸如统一形象、统一品牌产品、统一服务模式、统一价格体系等,能够保障投资者在不具备相应行业经验的前提下迅速进入“竞争状态”,在总部的帮助下完善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长期与稳定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因而被广大投资者青睐。

真正的“整店输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也正是这种模式能够获得投资者垂青的原因:

1、“整店输出”的单店经营成功率非常高,某些世界级连锁企业的加盟成功率甚至高达95%以上。所以,在其他单店经营只有20%甚至更低成功率的市场竞争中,“整店输出”是保障投资收益的最佳选择。

2、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促进了“品牌”的繁荣,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单店要想在短时期内创造出让消费者接受和满意的品牌是难上加难。所以,“整店输出”不仅能够保障各单店形象的统一,而且能够保障投资者在短时间内拥有足够“知名的品牌”,从而获得对应的品牌优势。

3、单店在市场竞争中,必须独力承担管理、经营以及与竞争者抢夺消费者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而经验有限、资源有限,单店很难保障面面俱到;“整店输出”则能在指导各单店经营的基础之上整合整个连锁体系的力量,再以整个体系的力量对应单个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

4、据统计,投资者有60%以上会选择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去开店。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很难在短时间内跨过行业壁垒成为经营专家,“整店输出”则能够帮助投资者迅速从“不熟悉”过渡到“熟悉”阶段,从而拥有更多的经验与资源来面对市场竞争。

5、“整店输出”能够满足投资者进一步膨胀的投资欲望。由于是成功店铺的成功复制,因而在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时能够保障他们事半功倍,获得更为快速的扩张与更为稳定的收益。

在化妆品行业,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整店输出”开始风靡大江南北。无论日化专营连锁,还是专业美容连锁,以及后来出现的个人护理用品连锁,都举“整店输出”的大旗而席卷整个中国市场。

作为特许连锁的“俗称”,“整店输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投资者的追逐。因为在概念上来说,“整店输出”更胜一筹,因为它一目了然,投资者能很清楚地知道除了自己投钱以外,其他的“整店”都有总部“输出”帮自己搞定。而特许连锁,则因为其学术化的称谓,而被众多策划者和企业抛之脑后。

一时之间,无数品牌以“整店输出”的概念跑马圈地,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回报。而同时因为美容化妆品行业多年以来快速的增长,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并最终诱使他们参与到这一场世纪初化妆品产业的“淘金行动”,从而更进一步刺激了美妆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产业发展的特征,譬如进入门槛低,诸多总部并不具备相应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从而导致承诺的不兑现,整店输出成为了一个概念;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相应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产业的管理和监督,产业发展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导致了“整店输出”的相当部分单店无法获得相对平衡的经营收益,最终不得不与“整店输出”挥泪洒别,或另起炉灶,或闭门歇业。而“整店输出”这个特许连锁的时代产物,承担了业内业外诸多的误解与指责,成为了美妆产业“概念营销”下又一个舆论的牺牲品。

事实上,“整店输出”并没有错。

因为连锁经营的实质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通过连锁扩大企业的规模,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费用,优化商业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保障企业、投资者与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因为通过连锁经营的手段,能够逐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与单店的经营成本和费用,大幅提升企业与单店的竞争实力。

那为什么“整店输出”遭遇了它本不应该遭遇的误会呢?

除了产业本身的因素之外,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总部将“整店输出”视为一个概念,或本想有所作为,但因为成本、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流于概念,从而无法保障单店的经营成功。虽然即使是世界顶尖便利店巨头7—11,也不能保证加盟成功率高达100%,但积少成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整店输出”品牌体系高达50%以上的单店亏损率让“整店输出”终于成为一个并不光彩的代名词。

因为输出的只是概念,“整店输出”得到了一个并不公正的舆论评价。

那么,要成为一个得到众多投资者拥护的“整店输出”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让投资者赢利,虽然不能保证100%,但至少应该达到90%以上的赢利面。

也就是说,要做整店输出,输出的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真正从前文所说的开店投资、选址、装修、开业到品牌、产品、促销、服务以及管理、经营、财务、物流等涉及到“店”的各个环节都做好细节功夫,然后因地制宜,将“整店”以最佳的方式“输出”,从而在各个环境迥异的市场落地生根,最终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的“连锁大树”。

具体到操作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保障单店盈利的思想。

事实上,总部在吸引投资者合作的时候就给予了一个承诺,那就是会给予投资者一整套经营的方法,以帮助加盟店轻松经营,并快速实现盈利。而且,总部这方面的承诺也是基于特许系统长期运作的目的。所以,既然有这样的承诺,就不应该“口是心非”,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下行圈钱之实。也许会有“苦衷”,但是,诚信经营是一个良好的特许品牌必须具备的素质。换句话说,现在谁能忽悠谁呢?

二、建立标准和规范。

从形象系统,营销推广,到店面经营与管理,都应该建立一整套简便易行的标准和规范。譬如统一形象系统,严格把握色彩管理;譬如统一产品管理,严格把握产品的进、销、存与产品陈列等,从而保障广泛散布于各个市场的单店能够以一个形象对外,一个声音对外,一个品牌对外,一种精神对外。

三、严查投资者资质,慎防“来者不拒”。

同在一个连锁体系当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往来,而在于经营理念上的一致。总部必须具备坐怀不乱的心态,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总部必须对自己的加盟店有清醒的定位,并具备相应的手段来评估与检测投资者的资质,防止鱼目混珠与良莠不齐。但是,资金的压力与诱惑的二难命题往往需要总部谨慎对待。

四、“龙生九种,各有不同”,整店输出不是全盘死搬。

虽然整店输出品牌有自身的定位与加盟标准,但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由于地域、人员的种种不同,导致网络内部的店也会形形,甚至南辕北辙。所以,总部要针对不同的加盟商来有的放矢,提供不同的方法来保障加盟店的后续经营成功。也就是总部必须要对单店进行相应的指导、检查、监督,并在出现状况时提供适合的单店扭亏为盈手段。

五、打造强势品牌,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品牌形象。

第9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际连接带;圈层

一、沈阳与铁岭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沈阳与铁岭两市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相比都相距甚远。与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相比,沈阳市领先于哈尔滨和长春,但位居于大连之后。

铁岭在沈阳经济区的经济格局中,如表1-2所示,铁岭市经济规模小、人均生产总值位于8城市倒数第二,仅高于阜新,城镇化水平为沈阳经济区8城市最低。

由上表可知,铁岭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区内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生产总值和产业密度与沈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两市行政辖区内几近相同的土地面积极不相称。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产加销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2)两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

各城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其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各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第二产业密度又反映了沈铁两市区域内的空间差异。

从两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沈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在1000亿元以上;铁岭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沈阳的差距甚大。从两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看出,铁岭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二产业依赖程度仍然较大。

(3)两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选择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产业的地均密度来分析两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

从上表分析可知,沈阳第三产业优势明显,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从两市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上看,沈阳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而铁岭的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沈铁城际连接带产业空间布局原则

城乡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模式应与城镇产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城乡空间布局。除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结合不同类产业的特性及其对区域环境的要求,从沈抚连接带及沈阳、铁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形成各据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

(2)集约利用的原则

土地资源是地区发展建设的资本,沈铁城际连接带自然植被良好,城市建设用地愈显珍贵。沈铁连接带的建设应切实置换、整合既有用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按照土地级差原则,结合产业自身的特性,合理落实产业布局。

(3)完善综合的原则

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以便于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轻重工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4)有效调控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三、沈铁城际连接带产业空间布局策略

针对沈铁两城市产业状况及城际连接带各新城三次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的特点以及对于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等原则,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了“一圈、三片区、两轴带”的产业布局一体化体系。

1.一农业圈

依托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及专业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布局的有机结合。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蒲河、辉山地区和各个新城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圈层。

2.三工业片区

为推进工业聚集发展,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围绕主导产业提高配套能力及水平促进协作配套企业的本地化,形成主导产业为主、配套企业为辅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工业,推进产业分片区发展。

沈铁城际连接带在各大产业实现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区域功能上的整合可以如下定位:专用车生产、改装车为支柱产业主要扎根于腰堡新城;汽车零配件业以清水台为基地建设产业园,以此承接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项目;光电信息产业链则以蒲河新城道义开发区和虎石台开发区为龙头,建设电子产业园区;逐步把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研发中心迁往沈阳,而沈阳将逐渐把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向连接带区域过渡。如此,一个产业“双迁”模式将在大区域内出现。这种互动双赢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进沈阳与铁岭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沈阳与铁岭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3.两旅游发展轴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