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

第1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第2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一)从高校开设人文课程的实际看,具有独特的客观条件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相当少,更多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历史、哲学、教育、美术等是少之又少,而作为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必然成为承担培养人文素质的重镇。再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看,古代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背后的文化趋向鲜明,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徐仲玉主编《大学语文》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钟情于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和情趣,共收录从先秦到现代65位作家(包括无名氏的《诗经》《汉乐府》)共96篇作品,其中的“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83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十余篇,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文,与现代作品数量相当;唐宋诗词文多达42篇,占总选文量的一半,颇能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可谓“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的范本。鉴于此,大学语文就成为传播国学的最佳课程。

(二)大学语文传承国学的学科优势及特征

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较,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高校专业课以及基础数学、物理等颇带枯燥,而政治、法律等太实,大学语文则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人文课程,散发着灵光,洋溢着文学与文化双重魅力,人文色彩浓厚,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升华生活趣味。其特征还在于:1.文史哲涵摄、文理兼融、多学科交叉。内容主要是涵盖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可以兼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可与自然科学有某种联系;而且作者众多,亦包括科学家的美文,可以做到文、史哲、理秘响润通,特别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互渗融合。2.靠语言功能优势,且注重与心灵、生命对话。学生可与古今一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交流与精神对话,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邃的思考,对人的生存困境的透视,以及对真善美的恪求。3.以情感人。传授知识以及传扬国学精神时,不是靠灌输而是以细腻、丰润的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熏染,使学生获得更持久隽永的心灵陶钧和审美享受。4.归宿:人格培养。在闪烁着智慧和真情光芒的作品中,获得知识的熏陶,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真义的感染,激发其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担当感,最终归于人格境界的提升。5.可通过感受画面美与领悟意境美传承国学。6.重视生命感悟,想象卓特,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大学语文传扬国学的路径与方式

(一)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思想上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微调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将传统人文素质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并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具体有:1.大学语文教研室专门成立国学教研组,或者大学语文教研室可改名为“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或以大学语文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国学教研室。2.本科通识教育中开设国学课。3.整合相关学科,设国学选修课。4.有条件的,可成立国学教研所。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彰显国学意味。当前教材传统文化篇章已较多,但还需加推进教材改革,使其更加彰显国学意味,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内容择取上,加大国学容量,一方面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人文佳作,尽可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上要文质兼美、多种多样,包括诗文、著述、演讲、随笔、日记等,还可包括哲理故事、名人传记等,以激发想象,启迪智慧。结构上采取全新方式,如可根据国学整体特点与时代要求,进行内容的分类整合,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确立“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之下,含摄丰富多彩的内容。附录部分,不仅有常用工具书简介、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例释、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例释、常用修辞格例释、诗词格律简释、文学欣赏技巧以及历史朝代简表等,还应有国学基本知识与国学发展史,如古代典籍体系(经、史、子、集)、古代目录学体系、儒释道典籍常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等,特别是国学的基本特质、基本分类、基本精神等。

(四)教学上,创造性地展开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

1.讲授内容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精讲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学精品文章。

2.讲授时重视文化分析,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国学内蕴与精髓。如渗透儒、释、道深层文化;挖掘异彩纷呈、宏富博大的人格魅力,包括爱国情结、自强不息精神、济世情怀、独立自由人格、现实关怀意识等;贯穿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讲清中国最高的文化理想:和谐。

3.利用课堂和作业,熟背经典,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等。

4.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可采用课堂讨论、启发探究、自主研习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凸显图像化、传媒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全程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员首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敢于当“杂家”,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身的国学视野、国学知识与国学素养。

2.整合资源,引导文史哲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

3.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定期国学培训。

4.聘请校外名家做兼职国学教师。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大学语文传播国学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1.举行各种活动,如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演讲比赛、国学文化创意大赛、古典诗词朗诵会、国学辩论赛;或观看优秀国学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等,创造学习国学的良好氛围。

2.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各种校园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尤其借助校园网开设国学专栏,绍介文、史、哲、艺等多种国学知识。

3.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举办国学学术报告与讲座。

4.积极申报国学研究课题,推进国学专题研究。

5.与学报合作开辟国学研究专栏,作为国学研究的窗口和国学研讨的园地。

第3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4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必要性 思路

[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湖南 长沙 410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教育教学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而构建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类似课程,但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囿于专业认知,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不下岗,因此,学不学大学语文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多余的,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专业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需要具备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即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指出,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恰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还担负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任。亦即让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高职院校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近些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转型对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仅仅造就一批适应大工业化的机器生产的技术熟练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忽略甚至无视高职教育的人文属性(学生还应该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发展,怎样才使劳动更具有精神的愉悦感),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诸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一删再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无旁贷,语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无人文性。即使目前选入了一些有鉴赏意义的文学作品,但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因此,必须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要在课程观上渗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上摆脱专业学科和文体体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课程结构上走出篇章加写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学形式上,务必冲破“课堂中心”的藩篱,使教学更显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动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本着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则,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必须以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对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在其中有所作为,来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够完全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准则的情况下,把精细化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的前提下,将各专业能力标准、德育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人文素质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等有机结合,依据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整合,来适应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应是学生学学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具体体现为: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 (知识技能,如“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性目标(态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识、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特点和过程体验。我们经常说,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混为一谈。如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多有背诵经典名篇的要求,相对应的在考核内容里也会要求学生背诵。殊不知目的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找到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人类精神财产的伟大和宝贵,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领悟、表达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评价还要注意反馈。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内容:测量和评价。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考核。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结果,对照目标作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评判。

4.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高职大学语文区别于本科大学语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与高职各专业的联系和整合。忽视了这一特征的高职大学语文就仅仅是中学语文的“翻版”,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整个社会也对包括其在内的中国语文教育痛加挞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围绕专业,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并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机械、电子等专业应把思辨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并注重经济应用文写作;文科类专业应强化朗读、写作等方面训练,这样使语文直接同专业挂钩,同将来的职业挂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

1.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管理单位、适用专业、授课对象等。

2.概述。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导及后续课程)、修读条件、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等。

3.课程实施和考核。包括: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和师资条件)、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案等。

4.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在对学习需要、学情、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教学设计。(2)课程教学设计参考方案(如图所示)。

5.其他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注意事项

1.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促进,规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如出台各高职院校实施和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规范等政策,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设置相应评估指标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直接组织有关专家制定课程标准。

2.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基础,发展能力。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注重前期的调查研究,主动与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谋职、职业发展、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与时代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结合。时展日新月异,不论是反映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反映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更新和调整。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使教学有章可循,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大学语文是一种依赖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即时相关,必须及时更新调整,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容仪.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第5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第6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语文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院校往往重视对人才的技术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探究体育院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深化改革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多种文化观念、思想知识都要借助这一媒介传播,并使学生吸收。文以载道,优秀的作品承载着优秀的文化,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应包括: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包括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相对稳定的品质。

体育院校的学生酷爱运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其发展的有利方面,但其人文素养相对欠缺。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甚至说“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要想使体育生成为未来合格的体育人才,必须通过语文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而这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臻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语文课程因其学科特点而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欣赏表达能力的均衡发展,是学生获取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发展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体育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来看,体院本科生表示“非常喜欢”大学语文课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38.7%,对这门课的喜欢程度“一般”的有45.6%。从学生认为自己“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来看,依次为:交际能力的提高(38.1%),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27%),语文常识的学习(23.8%),学习方法的积累(11.1%)。数据反映出学生意识到了语文课程对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帮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能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我知道有用”的阶段,在学习效果方面却不能令人满意。简单归结起来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基础薄弱,不良学习习惯由来已久

绝大多数体育生的语文水平原本就低,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入学文化课试卷难度要比全国统一高考低得多,考试成绩与其他普通本科学生有不小的差距,这使得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不重视语文课等文化课的学习,觉得想上大学并不难。中学和大学期间即便是学习,也对这门课的工具性及人文性作用认识不够。

除了主观方面,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中学期间学训矛盾很难调和,学生自然会把精力投向训练,加之比赛、集训也常常打断学习的连续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知识链条不连贯、学习习惯难以养成等后果,以致通过了单招考试上了大学,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改变,对语文学习仍难重视起来,调查中有将近20%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用处不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和表达能力不足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阅读是个人通过思考和感悟,将知识技能逐步内化为素质的过程。体育院校的学生知识面窄,阅读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对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不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说熟练运用,很多学生错别字连篇、病句连篇,甚至连假条的格式都不知道。

在调查中,选择“去图书馆读书”的学生还不到被调查人数的5%。究其原因,与学生阅读渠道单一有关,除了教材以外,很少会再主动阅读,即使读,也往往更倾向于通俗类文学作品和漫画类书籍,而载有优秀文化的国内外名著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以上调查反映出的语文学习现状表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提高与增强,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拓展教学方法,有效开发第二课堂

语文篇目主要由历代文学精品组成,这些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应使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到人格操守、理想追求等的感染和熏陶。这在当今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育院校的学生表现欲强,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多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甚至可以安排一些篇目,让学生备课、讲课,让学生不通过灌输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影评、朗诵、辩论等活动的开展,利用体育生对竞赛的敏感度,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元评价,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减弱,尤其对公共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更为明显,应从外界增加新的动力机制,促进其学习态度及方式转变。目前,语文考评方式尚未定型,有的按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有的需要学生参加统一考试,有的通过学期论文进行考核。考虑到体院学生的文化功底薄弱,和投入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客观情况,为最大程度的激发体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根据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作业质量等几方面综合给分,以更加多元的考核形式,使学生对这门课增强学习动力,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三)开发渠道,培养终生阅读习惯

要求体育生自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每学期专门设定一定课时的阅读课,指导阅读,使学生学会体味、分析,逐步掌握深层挖掘作品内涵的方法,并通过定期进行交流、评优,及时收到学习反馈并给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与美的熏陶。

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给他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最大限度延展语文教学。同时还应布置一些与阅读有关的写作作业,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写法,在写作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与习惯的目的。

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院校的人文教育尤其值得反思与重视,语文课程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趣味的功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充分挖掘其在思想道德方面丰富的人文资源。并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储备了人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提升自我,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开端,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此论文系河北体育学院教改课题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2YJZIC14)

参考文献:

[1]郭倩.对大学语文课程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2,(1).

[2]郭倩倩.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1,(2).

[3]闫立亮,张佃波.拓展大学语文教育渠道全面提高体育大学生的语文素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第7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同时21世纪高校教学的核心也是创新,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语文”,具有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与以往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1]。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够面向未来,为人类、为国家未来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擅于与人沟通,积极与人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2]。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敢于独创的精神和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简而言之,创新型人才的三大必备要素是创新型能力、创新型知识和创新型人格,其中,创新型能力是关键,创新型知识是根本,创新型人格是最终归宿,这几点互为表里,相依想存,缺一不可,并且有机统一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全过程。据此,我们在认真分析艺术类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同层次非艺术类特别是一般教学型本科高校在培养目标、知识构建、素质和能力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之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类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上。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1.明确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在人文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阐释人文思想的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人文思想及基本技能教育,教材的编写内容也只是学生应付考试(高考)的“敲门砖”,这些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广阔的精神知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应以文学文本作为平台,采用对文学文本的欣赏、阅读和批评等参与式体验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精神风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重在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学生能拥有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就必须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基本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2.从实际出发,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实践语文教学目标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表现出疲软,这已不仅仅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了,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高等院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课已变成一门只开一学年的副科,原先中学时的主科地位被各种专业课所替代,学生感到语文已不再重要。也有一部分学生厌烦语文,是因为他们从学龄前以来,一直学习语文,从未中断,对语文学习已无新鲜感,加之有些老师毫无责任心、事业心,上课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激情。兼之在我们艺术类职业院校中,从专业老师具体到每个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可有可无。

对此,我的做法是:我让学校专门组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特别邀请专业课老师参加听课。在这堂课上结合学校参赛作品――黄梅戏《哭战袍》(选段)角逐全国“小梅花”奖失利情况,我从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剧情以及当时的吴国国情等方面,对作品主人公大乔的“哭”作了具体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听课后的感受再来表演一次《哭战袍》,比较一下听课前后两段《哭战袍》孰优孰劣?最后指出如果做为演员不能分析剧本、把握剧情,不能很好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那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演好这个人物,不会进入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个人物演“活”。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去感动别人?这一堂课的教学,对专业课老师触动较大,多多少少让他们对文化课的重要性有点认识。那么,如何做个好演员呢?一句话,最起码首先必须得学好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兢兢业业的教学和教研,在实践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蓄积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坚实的知识积累。 其次,要纠正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语文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实用性,也是未来在社会上生存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同时,我们意识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一套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这也有囿于我们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建议有志于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一同行动起来,共同编写一本适合艺术院校的语文教材(本文作者正在着手编写艺术类高等院校语文教材)。

3.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著名的个人与组织学习设计师罗伯特?弗瑞兹在《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出了“创造性张力”的概念:一种强大的核心结构可以实现你生活中的转变。它的工作原理是当你开始明确你的愿景,并同时了解你目前的状况时,差距便产生了――你的现状与你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这个差距形成了张力,因为张力的自然倾向是需要得到解决,这个差距将自然地试图缩小――就像一个被拉长的橡皮筋――将你拖向你的目标。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创造性张力,需要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具备这种创造性张力。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具有惊人的力量。教师若能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开发学生潜能,那他的课堂将有无限的“张力”,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有创造能力。过去人们总是说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更聪明、更顽强、更有毅力或者更加努力的人,但我们认为这些特质却并非自我超越的核心所在。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们往往擅长于创造生活中的新结构,自然、有效地把他们带向理想的目标[4]。

3.1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将课堂“还给学生”。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入学成绩本来就不高,入学门槛较低。特别是艺术类学校更是如此,加之近年来“生源大战”,一些学校对学生文化课成绩几乎不作任何要求,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又将面临新的考验。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不同层次思考题,让学生自由作答,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艺术的同学思想本来就十分活跃,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非常愿意展示自我,纷纷踊跃作答……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成绩,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原则。

3.2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间共同交流、参与、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忠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被动的“注入”为学生的主动的“汲取”。同时,还要注意在讨论中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最终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窦娥冤》一文时,我首先意识到所面对的学生是学习黄梅戏表演的,尽管他们的文学功底差,但他们却是表演的“专家”,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据此特点来制定学习目标,老师先介绍故事情节,再让学生阅读剧本后谈谈自己最喜欢剧中哪个人物并说明原因,然后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上台把这个人物表演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而且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优化教学时间,高校语文每周仅两课时,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对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只是把难点和重点讲透, 没有面面俱到,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完成“交钥匙”工程[5]。

3.3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到社团及相关单位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已满足不了现有在校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缺乏教师指导,不能很好地保证实训效果。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前沿科技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文学的最新成就等等。宿州学院张雪涛教授认为,教师是学生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专业知识的咨询者、前进道路的鼓励者、自主学习的引路人[6],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岗位,放眼世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世界前沿科学,做好学生的“领头羊”。

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我们认为在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艺术类的大中专院校,育人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学习艺术的,以后走上社会大多成为公众人物,是少年儿童所追的“星”,如若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德行,一颗为人民、为公众服务的心,那他给青少年们带来的是什么影响?

第8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使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重视理科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广博深邃,富有哲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爱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是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很多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有着高超的小提琴造诣,从音乐中他得到很多灵感,大大推进科学研究。苏步青、华罗庚等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更是道德超群的优秀学者。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等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成才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创新灵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内圣外贤”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来自经典,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兼顾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凝结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方法,拓宽视野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教学侧重于工具性,免不了题海战术、应试策略。教师备课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但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

(三)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各类体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四)加强教学,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是古典文学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重塑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发挥古典文学作品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开设古典文学教育要求教师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文的趣味欣赏。

(五)寓教于乐,激发机智

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这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进大自然及社会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第9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083243.9平方米,(其中旧校区210800.9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881万册,电子图书6059.93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33人,其中正高级95人,副高级27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54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614人,硕士170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门类55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建立于1986年。本科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专业。现有专业教师6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讲师24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8人,在校生792人。设有声乐、钢琴、器乐、作曲、音乐学、艺术实践等六个教研室和琴房与乐器管理中心。2015年首批艺术硕士生正式入学。

1、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理论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包括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以及指挥等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电子/ 电子计算机音乐方向基本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在中等和高等学校进行多媒体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及创作人员以及从事其他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等多媒体编辑制作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民间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2、舞蹈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现代舞训练、舞蹈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舞蹈剧目表演、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画、油画、版画、动画、中国书法与绘画五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硕士15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平面设计和数字媒体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和材料应用,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驾驭信息生活,塑造未来生活方式,具备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工作的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在艺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课程设置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统一性、应用性、实践性。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空间造型与设计能力,拥有良好的环境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家居用品和展示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优秀的产品造型与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产品策划、包装、宣传能力,拥有良好的产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居家产品设计、展览与展示设计、创意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成衣设计和服装制版两个方向,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流行预测,同时能把传统美学精神和民俗中的设计元素融进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影视艺术系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是山西省内高校首家独立建制的影视教育阵地,下设影视文学、播音主持两个本科专业;影视理论与批评硕士方向,承担着600多名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影视艺术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过硬、专业素养精深、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23名,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3人,兼职硕导2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元/年)

计划数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640

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广西、辽宁、内蒙古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湖南、甘肃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2016年艺术类分省专业测试时间表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类别

考试报名地点

山东

1月18日-2月16日(网报)

2月2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济南市招办统一的考试地点(济南)

江苏

1月31日-2月4日(网报)

2月15日

美术

南京晓庄学院

河南

2月16-17日

2月18日

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文学

河南郑州市24中

黑龙江

1月18-19日(网报)

1月23日

美术

哈尔滨华德学院

江西

1月8日-1月16日(网报)

1月20日

美术、音乐、舞蹈

南昌大学

湖南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甘肃

1月19-20日

1月22日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兰州城市学院

辽宁

2月25-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