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的教育科研兼任区域书法进课堂指导管理工作,曾有意关注了10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前班书法(写字)教育教学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拟就“中小学书法进课堂”背景下的“书法”(主要是硬笔书写)状况及负面危害做些初步的梳理,同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书写与书法的现状
除了“书法进课堂”做得比较好的中小学,那些应付差事式的学校和没有行动起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完成各门功课作业)的纸质书写,大多用的是硬笔,学生书法素质有严重的缺陷。
1.对错误写字姿势的放任。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为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学,但对执笔方法等写字习惯不加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到了小学,大多数学生硬笔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尽管老师一再提醒坐姿、写姿,并再三地让学生背诵《写字姿势歌》: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类似的“双姿”要求有很多,而学生一会儿就忘记了,扭着腰的、歪着头的、趴在桌子上的千姿百态,教师则一个个的摸头、扳肩、拍背、顶腰,示意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双姿”。即使这样,学生正确的姿势仍然坚持不了多久。
硬笔书写来自国外。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孩子,发育早,写字少,多是拼音文字,绕圈圈多,线条单一,笔画简单。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硬逼。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孩子写字比较早,而且量大,写的是方块汉字,横平竖直等各种笔画的要求高,难度大,书写要下大力气。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成了写作业的地方,小学从铅笔、圆珠笔写到钢笔,都是硬笔,到了中学为了拼升学率,重速度,写字成了“鬼画符”。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生,年龄幼小,手上的小肌肉群未发育,硬笔书写时间又长,根本无力支撑,写写就没劲了,双姿就散了架,小肌肉群扭曲变形,出现写字姿势不正确的现象是不奇怪的。久而久之,学生写字的坏习惯就养成了,无论教师如何提醒乃至声嘶力竭的责骂也无济于事。
2.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写字是体力活,又是一种启智的活动,不恰当的书写很有可能对心智的激发造成不良后果。前面已经说到硬笔书写对儿童手的小肌肉群发育造成破坏使之变形,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学生眼睛近视低龄化、普遍化,脊柱扭曲,这和硬笔书写造成写字姿势的不正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遇到做错作业、做错事,老师罚写作业,抄写生字词100遍1000遍,有学生一手拿着三支笔抄写一夜,这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更是对心理健康的戕害,极有可能对老师生恨、对写字生恨、对学习生恨、对人生生恨。
而毛笔书写往往能有效地杜绝这样的恶果。毛笔书写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无论是坐还是站,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一尺、一寸、一拳头”,写字或垫腕或悬腕,靠的是科学地运腕和指头的巧劲,不会伤到孩子的小肌肉群的发育,低年级甚至幼儿都可以练习。
3.对审美眼光的弱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书法(写字),虽然有求仕、显名等的实用目的,但是,他们更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重要路径。而如今,幼儿硬笔的书写常常容易引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如果没有毛笔同步进行,那种千变万化的线条、枯涩浓淡中所表现的天道、自然和哲学思想可能将难以传达,人的审美眼光也可能被弱化。
二、“软硬兼施”的对策
硬笔书写已经成为国人的习惯,不可能完全“弃硬从软”,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欺软怕硬”,还是要面对现实,有目的,想方法,促进“软硬兼施”的和谐,找到“实用与审美”的默契。
1.认识提升、行政推动同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关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具体、实用的办法,如建立起“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奖励措施,完善书法师资培养机制、各级培训计划、课程和配套教材等等。写好字应该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附加条件,书法也可以作为基础教育的考核内容。
2.弄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写字和书法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基本的常识。教育部有关书法教育的文件里,从“写字”到“书法”不仅仅只是改了个名字,更意味着写字教育的某种变局。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而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境界的。
3.书写要“灌输”,书法须审美。不论是语文课还是写字课,教师在教孩子硬笔或毛笔书写时,不要像拆装工般地把汉字肢解开来,把本应生动的书法课变成说明书的展示,使得汉字的中国味和与生俱来的魅力荡然无存,学生写得枯燥无味,失去对汉字的兴趣和好感,乃至写多了就想吐,这就破坏了汉字的美,动摇了孩子对母语的情感。所以,我们要注重讲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时包含的生存的道理、人文的精神、母语文化的伟大等等。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欣赏和表现汉字的美,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写字时可伴以古筝、古琴曲,营造浓浓的书法氛围,让学生身心双健写好字。书法的美有时是要灌输的,中小学生离书法太远,我们必须告诉他们这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反复强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硬笔书写的中国书法用笔习惯。“书法教育意见”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软笔特质的渗透。虽然毛笔和硬笔书写的质感不同,但毛笔的起笔收笔、藏头护尾、笔画的长短粗细、搭接位置等等,在开始写字时就要特别注意,养成虽然是硬笔书写但要巧运书法用笔的好习惯。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使之习惯成自然。
5.教师要有基本的书法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有书法的实践,更能做书法教育的研究。比如: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学与传统哲学(美学)的研究,书法教育与国学经典的传承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硬、软笔教学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传统教学法的研究,各学段的实践内容、方法研究,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与邻近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与文字学的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的关系,与绘画、篆刻和音乐、造型艺术的沟通等等,形成一定的书法自觉,正确引领书法教育。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a)-0140-03
信息技術、电子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发展迅猛,不断融入制造业,形成先进制造技术,并综合应用于工业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管理、销售、使用、售后服务和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实现优品质、高效率、低消耗、符合环保的敏捷生产,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1-3]。该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使学生扩大专业视野,知晓制造业最新发展状况。但它技术先进、概念新颖、理论性强,仿佛可望而不可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觉枯燥无味,效果较差。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并将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满足毕业要求的13种能力;然后分解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13种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体化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挥感性认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1高职机制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13种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岗位教育,又不同于研究性本科教育。岗位教育,依据某种具体的岗位要求,培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会渐渐地不适应岗位的变化,直至最后被淘汰。研究性本科教育,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目标,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的丰富性。机械制造类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通过传授足够的理论知识,培养重要的各种能力和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参照《悉尼协议》,即三年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标准[4],该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学生毕业时必须达成的13种能力:(1)理解和运用工程知识的能力;(2)理解和运用社会知识的能力;(3)分析问题的能力;(4)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5)综合评价的能力;(6)具有社会保护意识的能力;(7)具有遵守法律法规意识的能力;(8)操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9)具有工程管理的能力;(10)沟通表达的能力;(11)终身学习的能力;(12)判断的能力;(13)具有决策责任意识的能力。
2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解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当前世界上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毕业后从事现代制造业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该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当前主要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先进制造系统,并理解先进制造系统的构成,有利于未来成长为“应用型”高素质工程实践人才。总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大子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当前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包括先进制造工艺、现代设计方法、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
能力目标:以知识目标为基础,培养“满足毕业要求的”各种能力,如:理解和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与评价的能力等,从而达成能力目标,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能从生产实际出发,正确制定相关制造工艺,分析比较不同工艺方案的优点、缺点,更加经济地、环保地选择最佳加工工艺并能够组织实施,尤其是能够解决关键工艺问题。
素质目标:能够自觉学习最新知识和技术,查阅中、外文资料,不断积累经验并能触类旁通;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具备“满足毕业要求的”各种能力的素质,如: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操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组织协调和良好沟通表达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整体而言,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类[5-6]: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设计技术、现代系统管理技术,每一类又可形成很多技术方向,如图1所示。
3先进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过去的教学中,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理论教学在教室中开展,由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时,会感到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令人昏昏入睡。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集中实习时,又会忘了理论;如果先实践,没有理论基础,操作过程就会带有很大盲目性,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体系。采用一体化教学,老师及时恰当地传授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关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同时还要关注“满足毕业要求的”13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时,一方面学习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构建先进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必须将两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通盘考虑,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任务一体化。
(2)理论教学场所与实践教学场地尽可能相同,并具备足够的实践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场所一体化。
(3)主讲老师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课,实现主讲教师职责一体化。
(4)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现状,把握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尺度,采用合适的能够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一体化实施方案。
(5)课程设计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6)實施一体化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需要不断修正错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4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基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满足毕业要求的”13种能力,依据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从以下五方面全面部署一体化教学。
4.1师资一体化
作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该门课的主讲教师必须是一位理论、技术都过硬的一体化老师,也就是“双师型”老师。他既要精通先进制造技术的各种理论知识,又要能够带领学生进行该课程的实践活动,如使用一些先进设备和特种设备。此外,老师必须牢牢记住13种能力,善于设计一些教学场景,适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
4.2教学场地一体化
该课程涉及很多先进的设备,不同设备群会被布置在不同的场所,如数控车区域、数控铣区域、多轴加工区、特种加工区和现代测量区等,场所分布很广,可以在各实训场所增设微型电教室,配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及时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实训教学场地一体化。一体化教学场地尽可能接近企业生产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4.3教学计划一体化
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前提。制定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讲授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考虑实操时间较长,需要增加每个教学环节的授课时间,以便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工程知识的能力。
4.4教学内容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保证。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相关的模块单元和具体任务,再以一体化教材形式确定下来;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求,如多轴加工技术模块、先进制造加工工艺技术模块、特种加工技术模块等。这是培养多种能力的载体。
4.5教学过程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一体化教学计划,依托一体化教材,以实训设备和仪器为基础,电教为辅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改进完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这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保障。
5结语
通过分析机械制造类高职教育专业目标和“满足毕业要求的”13种能力,全面分解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并讨论了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以及实施。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实践教学不能全部覆盖当前的所有先进制造技术内容;先进制造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成本很高,必须依附于其他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燕华.先进制造技术[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8.
[2] 杨叔子,吴波.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0):73-78.
[3] 隋广洲,弓满锋,李忠.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特征[J].新技术新工艺,2012(6):7-11.
[4] 王伯庆.参照《悉尼协议》开展高职专业建设[J].江苏教育,2014(7):16-19.
[5] 欧阳陵江,张剑.高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5,11(7):41-43.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低效的原因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的理念,早在素质教育的前期就被重视,也越来越广泛地在各学科之中展开。要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武装”数学课堂,必须认识到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上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领导的落后观念和教师的敷衍意识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大力推行,但在一些地区,领导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视不够,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数学一直是主要学科中的重头戏,一些领导受传统意识的限制,本身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够,认识不清,认为过去一直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也照样上得好好的,从而对现代教育技术采取“退而远之”的做法。也有一些领导基于教师不能熟练应用而耽误课程的忧虑,而直接选择了教师熟悉的传统教学方式,认为数学的教学应该以教师所能熟练掌控的教学方式为主。再者,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培训只当作是一种培训的任务,不能“学以致用”,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做新的尝试。对学校的要求敷衍了事,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抗拒心理。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不够熟练,产生畏难心理,不敢尝试。结果很多数学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成为一种摆设,而没有真正地在课堂上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2.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和新技术的华而不实
数学课堂上教育技术的使用在度上把握不准,是导致教育技术使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教师“用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照样可以把课上好”的陈旧教学观念意识浓厚,依旧侧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育技术只是小部分接受,没办法实现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在数学课堂上,有很多知识点(如立体几何图形、算法、函数的图象等)单纯地依靠黑板加粉笔的做法,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另外,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曲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教学各种知识都借助多媒体工具。一味地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装点“门面”,课件和多媒体制作的多姿多彩,不为突出内容,而只是追求形式。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致盎然,但形式没办法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学生学习效果差,收效微乎其微。
3.评价体制不明和信息更新缓慢
规范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使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一些地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式不严格,无法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教师培训的情况,当然也就无法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在课堂实践中的质量。再者,评价机制起着审核、监督的作用,能够帮助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走向统一,让培训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够在数学的课堂中得以施展。然而,很多地方没有相关的体制,使得培训过程流于形式,从而难以形成课堂上所需要的技术素养。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奖惩措施,评价机制变为一纸空文,奖惩措施没有形成,评价机制所要求的,执行与不执行结果并无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培训过后没有继续关注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成长,知识信息巩固和更新陷于“瘫痪”,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充实,在课堂实践中空白,使得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相结合的做法无法开展下去,又回到未培训前的状态。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用好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明晰它在课堂上所承担的角色是辅助作用,它所表现的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一切都是指向和服务于数学知识内容的表达。我们追求的不是空有形式,我们要的是饱满的形式,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上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课题的探讨是多维度、多方面的。
1.找准时机,用于关键
找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机,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时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行之有效、行之高效呢?首先是在遇到新知识点时,新旧知识难以建立衔接的时候。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要从直观的平面向依靠想象的立体图形过渡,很难一下子实现这个目标。此时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加以表现,翻转变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则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立体图形和自己的想象建立联系。其次是在遇到知识疑难点的时候,要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时候。例如,二元一次方程和三角函数中,考察某一因素的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或者某一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关系的影响时,借助动画加以演示,就可以很直观地呈现其变化过程。再次是遇到与学生生活背景或现有知识相脱离的知识点的时候。比如高中新教材增加的算法、天体运行轨道与椭圆的性质,还有许多现代的新科技在数学上的表现,学生难以接触到,此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这些新科技,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2.取长补短,画龙点睛
从生理学上分析,大脑皮层的镶嵌式活动,摆脱长时间做单一重复方式,可以减少疲惫感,能够更好地被大脑接受。从心理学上分析,适当地变换方式,可以避免产生厌学的情绪。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当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调节作用。用各种与内容相符合的形式加以表达,可以促进知识点更好地被吸收。首先,现代教育技术形式丰富多样,能够把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比如讲到“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在多媒体变换底数与图象,为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感官察悟,节省繁冗的计算和画图时间,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演示,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图象,了解它的性质。其次,加大教学容量,提高知识的灵活度。比如刚学到“圆”的应用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呈现静态状态下圆的事物和生活载体,还可以呈现运动状态下圆的对外表征,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启发和影响。
3.在实战中检验,从战果中调整
现代教育技术要融入数学课堂中,还必须要求教师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实践,在学习效果的反馈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善,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发挥最佳的功效。而这一切都要归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只有真正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地去尝试,并在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中作调整,不盲目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做到既慎用又巧用。例如,在学习“圆锥、圆柱、圆台的定义”时,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到位,对几何体的认识如果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或板书演示,难以把这种动态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完整地为学生展现其运动的真实状况,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另外,在数学的课堂实践中,就是要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及时反馈的突出特点,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根据情况自主学习,避免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现象,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地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磨力考普矿产公司已经重新恢复对帕斯山稀土矿山的开采作业,预计到2012年帕斯山稀土年产达2万吨,以满足美国军事装备需要。此外,磨力考普公司还先后与日本日立金属有限公司及日本住友商事公司就稀土资源问题展开合作,以便在稀土争夺战中取得优势。有矿产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稀土行业在西方几乎绝迹。继磨力考普矿产公司后,会有多家公司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内开始开采稀土矿。
除了美国本土稀土企业开采外,其他国家也争相加入到开采美国稀土的行列。今年2月,加拿大温哥华稀有元素资源公司计划在美国怀俄明州贝尔洛奇山建设大型稀土矿井,并打算大规模开采稀土。有报道称,该公司的行动是为了争夺更大的稀土出口份额。
全球稀土争夺战最激烈的战场在非洲。由于非洲稀土资源丰厚,且有大力发展经济的需求,很多跨国矿业公司都纷纷着手争夺非洲这个巨大的资源市场。澳大利亚南部皇冠资源公司在赞比亚、莫桑比克和布隆迪都拥有项目。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弗兰提尔稀土公司在去年年底也宣布将对南非北开普省的稀土资源带进行大规模开发。加拿大矿业勘探公司大西部矿业集团在去年已经与南非稀土萃取有限公司达成供货协议,确保该公司100%的稀土矿石开采由稀土萃取有限公司在南非稀土矿山提供。大西部矿业集团在南非的斯廷坎普斯克拉尔项目,在某些稀土类型上已达到除中国之外的全球最高集中度。此外,该公司还打算并购一至两家稀土矿。日本、韩国和德国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欲在这巨大的非洲稀土开发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关键词: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原因
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8日
一、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一)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在战前,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正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使得日本拥有实力实现近代史上对于东亚地区的扩张,虽然在战后,日本的经济状况受到了影响,但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其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外,由于美国对于日本经济的扶持,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此期间,美国曾为日本提供了数额庞大的资金援助和贷款,并且为日本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为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推动力。除此之外,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日本经济发展非常有利,日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从国外进口生产所需资源,并向国外输入大量产品,为本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二)投入大量资金引进生产设备。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设备的引进。首先,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的引进,而日本企业自身也累积了大量的资金,为引进先进设备奠定了经济基础。另外,日本从银行借贷了大量的资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人民的消费能力,但确实使得日本获得了高新设备,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大量生产设备的引进,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大规模的企业生产,在满足了本国人民的消费的同时,也具备了向国外出口的能力,而先进的设备又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产生,利用先进的技术,又制造出了更为先进的设备,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与设备支持。
(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实现技术上的创新。通常来说,现今的技术与设备是分不开的,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日本引进科学技术非常有针对性,其一,日本较为注重引进那些对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基础工业生产技术,目的是为了加快本国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生产;其二,所引进的先进技术不仅为引进部门所使用,其他生产单位也可以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生产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三,日本引进的科学技术极为注重其是否能够大规模推广,适用于本国经济大范围发展的技术才是引进的重点。日本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本国技术的大力发展,因此实现了以技术促进技术发展的模式,目前日本的科学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
(四)以“贸易立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日本本国区域较为狭小、人民消费能力有限,要实现经济更为快速的发展,日本就必须突破经济发展的国家界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而实践也证明了,日本这一选择,的确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在注重对外贸易数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由原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向着后来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转型,这是日本对外贸易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日本对外贸易不仅受到本国经济政策的支持,同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使得其产品在国际上获得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五)政府制定了适宜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战后,日本为了快速发展本国经济,改变了以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模式,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的干涉力度加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多条法律法规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之下,日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而军事发展所占用的资金本大量压缩。日本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成为了经济发展之初的重点发展项目,而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另外,日本国家政策也大力鼓励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正是因为政策的支持,日本企业才能够有机会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运作。同时,日本的经济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日本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动力。
(六)大力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日本将教育事业作为本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在日本的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治维新之后,更是将教育事业作为支撑本国发展的基础事业。战后的日本,将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出现,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制定合理的企业制度,为企业注入活力。如果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硬件,那么企业的制度就是企业发展的软件。战后的日本企业,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国建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制度,在企业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之下,企业领导者做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而企业的员工也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实力,获得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大量具有竞争力在市场中出现,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步。合理的企业制度在降低生产成本、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设备投资力度,引进并创新生产技术。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国要想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科学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拥有自己的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才不必依赖于国外的设备与技术,才能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政府与企业共同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事业是学校的责任,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只需招聘适用于自己岗位的人才即可,然而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为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才能培养出更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三)率先发展基础能源产业。日本在战后,率先发展基础能源产业,当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之后,为后来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反观我国,这些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其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也就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应当从基础能源产业的发展入手,为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制定符合国情的企业制度。日本企业制度的制定,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都按照既定的路线而进行,这也是企业有条不紊地发展的前提。我国应当从中借鉴经验,并且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制定出具有本国特色、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严格执行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完成生产目标、实现现代化经营和人性化的管理。
(五)合理利用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无论对于日本还是中国,对外贸易都是重要的经济形式,我国也应当认清国际上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且不断地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摒弃以往只是注重进出口贸易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模式,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对外贸易即使一种从国外获得收益的方式,也是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交流,正确看待对外贸易,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先智.战后日本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变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1先进控制
1.1.1先进控制的特点在化工的生产当中,往往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多样,这样就很难的建立起数学模型。一旦没有完善的数学模型,就会导致预测和推断的失误。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先进的控制技术能够更加的抓准将要预测和推断的难点。
1.1.2先进控制的应用
先进控制的应用在当今的自动化技术当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技术水平相比,现如今的技术手段不仅仅应用到了信息化技术手段,还应用到了很多数学模型之类的知识。因为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数学模型,才能够对采集到的变量进行精确的统计和计算。再加上信息化的先进技术,这些是保障先进控制应用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1.2现场总线
1.2.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具有将所有的线路连接起来的功能,现场总线将所有的自动化系统和只能现场设备进行了连接,使得这些智能化设备能够听从统一的号令,这种管理方式既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系统的管理变得更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线路总线基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技术,使得系统的单回路调节器、现场变送器、现场执行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与总线进行连接,进而对化工生产当中的一些设备进行更好的控制和调整。
1.2.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系统能够在化工生产和电气自动化的生产当中保证成本的最低化和投资以及安装费用的最低化,这些费用对于任何一个商家来说都是应当精打细算的,只有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够使得企业不断的变得强大起来。现场总线的控制还能够减少工人的工作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增加了工作的效率。
2化工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化工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因为我国目前的电气化发展已经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技术是完全分不开的,其中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现如今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当中,更多的事业都趋向于信息化和国际化。自从研发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厂当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就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应用又完全离不开网络技术。通过电气自动化的运行和应用可以加快我国现有工业的发展,从节约资源入手,尽最大的可能去降低生产的成本和费用,保证少成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合理并且高效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缩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差距的一个保障之一,只有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更多的百姓拥有现代化的生活。
3结语
[关键词]林业发展;问题;苗木良种;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21-01
1 引言
塞罕坝林业的种植质量,一方面依靠先进、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则依靠于苗木树种本身的优良性。如果苗木树种本身的质量较差,那么无论采取怎样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都无法保证种植质量。因此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苗木树种本身的质量,做好苗木良种选育工作,才能使塞罕坝塞罕坝林业种植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保证。
2 当前的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现状分析
2.1 组织结构体系不够合理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共有数十余处苗木良种选育生产基地,对我国广阔的土地来说,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塞罕坝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由于组织结构体系不够合理,苗木良种选育生产基地的辐射范围有限,所以部分地区在塞罕坝林业种植生产的过程当中,难以全面、有效的控制苗木树种的质量,导致塞罕坝林业种植生产的质量降低,这对于整个塞罕坝林业事业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2.2 没有长期的规划与投入
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当前,更加体现在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必须要有长期的规划与投入,才能时刻保证塞罕坝林业种植生产的质量与综合效益。但是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现状来讲,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规划与投入机制,几乎所有的苗木良种选育生产基地都是国家一次性投资,而且还有部分地方的经济紧张,资金不能迅速到位,这些因素都严重的阻碍了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开展。
2.3 科学含量较低
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必须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专门的科学机构,负责苗木良种选育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苗木良种选育的科学含量,保证了选育质量。而我国却非常欠缺这方面的科学技术支持,一是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二是设施设备不够先进,三是缺少相应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科学含量还有待提升。
2.4 效益较低
当前,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效益还非常低,这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生态效益。由于缺少科
学的选育技术与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要不然是新品种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要不然就是不能大量的生产优良苗木,难以实现苗木良种选育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 加强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对策
3.1 明确新品种、良种的标准
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
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新品种注重其新颖性和特异性特征,当然在申请新品种权保护时,新品种的商业行为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苗木良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通过严格的试验和鉴定,证明在适生区域内,在产量、质量和其他主要性状方面明显优于当地主栽树种或栽培品种,具有实际生产价值的林木繁殖材料。从新品种和良种的概念可以看出,新品种不一定是良种,但一般来说良种源于新品种。所以,在苗木良种选育实践中不能把林木新品种简单地等同于苗木良种进行大量繁育和推广应用[1]。
3.2 明确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重要性
根据树种的自然地区分布,可以将树种划分为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对于一个种植区域而言,不论是本地的乡土树种,还是外来树种,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前提必须对树种进行科学的选育、选培,并进行科学的地区种植实验,确认树种能否在当地生长繁育。最近几年,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大量的引进外来树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内的树种多样性,但由于存在着欠缺严格选育和科学实验,所以最终的结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所以,在实际的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必须要严格的对外来与乡土树种进行选育、选培,将真正优良且适合当地生长繁育的树种推广种植。
3.3 合理利用无性繁育与有性繁育
苗木良种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育,有性繁育不是原种材料的复制,母株基因型的拷贝,而是基因重组创造新基因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无性繁殖没有基因分离与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型,只是原株的拷贝克隆。其优点是在所繁殖的无性系分株中不仅能够保留原株的基因,还能保留基因的互作效应,带来最大的遗传增益。而且无性繁殖的繁殖材料丰富和技术手段多样,可以大大提高繁殖系数。因此,无性繁殖被广泛运用在苗木良种繁育的实际生产中。只有清楚认识有性繁育和无性繁育的优缺点,才能根据所繁育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技术的可能性来进行苗木良种的有性繁育或无性繁育活动。要深入理解“有性繁育创造,无性繁育利用”的思想,从而使苗木良种选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2]。
3.4 重视良种退化与幼化复壮
客观来讲,几乎所有的苗木良种都具有时间性与区域性,也就是说根据区域的不同,苗木树种的优良性会有差异,而且就算是在同一个地方,一个本身具有非常高优良性的树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自然的优良性退化。所以,在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不论是有性还是无性繁育的苗木树种,都必须要考虑到良种的退化问题,并且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如何进行优化复壮,使苗木树种始终保持如一的优良性。
3.5 开发利用各种先进的苗木良种选育技术
在当前,苗木良种的选育工作必须要有优良、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所以,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技术的重视力度,加大投入,要尽可能的配备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引进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积极的开发利用各种先进的苗木良种选育技术,或是从发达的国家当中吸收经验与方法,提高我国林业苗木良种选育的科学技术含量。
3.6 对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进行长远的规划与投入
首先,要完善组织结构体系的建设,各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组建自身的塞罕坝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基地,切实服务本地塞罕坝林业工作发展。其次,要认识到林业苗木良种选育是一项持续性、周期性的工作,必须要具有长远的规划与投入,尤其是国家政府应当建立长远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则应当建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为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提供经济与物质保障,同时要拟定短期、长期、远期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计划,分步达成选育工作目标[3]。
4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下,必须要重视林业事业的发展,提高林业种植质量。而要保证林业种植的质量,首先要做的则是保证林业苗种的优良性,因此必须要重视林业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林业苗种的优良性,从而实现林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广义,谢洪昌.绿化苗木移植的抚育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09,(07).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都由有经验的师傅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是在各种机械中进行开发、做实验、分析、探讨研究等通过技术实践的科学理论知识产生。机械的大部分由有经验的老师傅通过长期的劳作,以及多年的研究,逐渐寻找出更方便、更简单、更高效、更先进的机械,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且使工作者更加轻松、高效。从此机械制造业开始依赖先进的技术,依赖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实施理论知识,改造理想的机械,提高机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科学的理论知识是实现创新实践的可靠依据。
2.实现创新实践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为我国创造不少的经济利益。要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企业的经济能力以及实际生产情况,需要满足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拥有可以自动化生产的产品,才能创造较高的效益。我国当下的机械制造业正逐渐向智能化、虚拟化、柔性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1机械工程的智能化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的技术互相结合,利用智能化生产取代人工操作型生产,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机械生产时,一些操作步骤克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很好的完成,且可以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用人工智能,不仅能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资本,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带王源郑州大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同行之间的竞争力,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2.2机械工程的虚拟化
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中仿真技术作为机械工程进行虚拟化应用的基础,但需要人工智能、多媒体及很多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虚拟化自动化应用中,在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同时进行综合技术的系统,实现机械工程中虚拟自动化应用。虚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机械制造业的机械工程中有效解决一些难题,缩短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产品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在现代化市场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2.3机械工程的柔性化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柔性化的使用也非常普遍,而柔性化的使用,是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在应用柔性化的技术中,是将柔性自动化系统与生产柔性有效结合,且自动的完善应用的自动化系统。且该应用需要充分的发挥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且进行相对应的管理,在机械工程中,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快的适应各种生产环节,针对柔性自动化技术较强的适应能力特性,使机械工程在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柔性自动化的不断使用中,自动化系统不断得到改善,使得机械制造业中的机械工程更有效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要,且机械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质量,非常符合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使机械制造方面的产业在消费者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不可估计的作用。
2.4机械工程的集成化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企业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机械工程的集成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集成化自动化应用是先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善企业的制造水平,使企业达到一定的制造水平,继而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实施集成化应用,通过重组的手段将实施的过程集合成一个整体,比如将企业中的各种经营活动和生产要素集合起来。通过提高整体效益来逐渐的提高个体的效益,制造出符合大众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并且使企业能够在产品制造出的实践开发、自动化技术、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和发展。然后通过这些改善和发展带动整体的改善和发展,提高机械制造整个企业的制造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总结
【关键词】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手段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必将给人事档案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又可延长档案寿命;档案管理人员也将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更充足的精力在更高层次上学习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学生、工人、干部队伍日益壮大,人事档案材料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人事档案的利用也越来越频繁和迫切,要求也更高。而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意识、设备和技术方法都比较落后,基本处于经验管理和手工操作状况。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掌握所有档案和社会利用需求的情况;设备简陋、保管条件差、手工作业工效不高等,给管理和利用带来许多难题,使人事档案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与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很不适应。这些矛盾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管理现代化。
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人事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前进。更新管理意识,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管理科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要打好基础,做好标准化和人员专业化的工作,为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准备条件。
一、更新管理意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要求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我们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管理,博采众长,学习、吸收、消化国外好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手段,为建立社会主义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所用。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
我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科学技术也比较落后,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很多的物力、财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去装备人事档案管理。另外,我国各级、各地人事档案的管理范围、档案的数量、保管和利用的情况,人力物力条件等都不尽相同,需要从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有条件上的项目,要积极地抓紧完成,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哄而上。
同时,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业队伍。我们要尽力发挥这些优势,扬长避短,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创造新经验,开拓出新路子。
三、实现管理业务和技术标准化、人员专业化
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行政手段所能办到的,也不是有了先进设备就能奏效的;而是必须保持高度的统一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
1.管理业务和技术的标准化
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业务技术活动中,制订和实行科学的统一规则和技术规范,使管理工作趋向统一化、规范化。
标准化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的混乱状态,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标准化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制订一系列标准,使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程序、规格,有个统一的章法,一致的规定,大家要按照规范的标准要求去工作,互相协调,达到高效化。
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和技术标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管理业务方面的标准,如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鉴别、统计、提供利用工作的标准,著录标准,档案室的管理标准等。
②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标准,如电子计算机的语言标准,数据库设计标准,缩微复制品的质量规格标准,保护技术设备和档案装具标准等。
2.人员的专业化
先进的技术设备只不过是由人掌握的工具,人在现代化管理中,始终起主导作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支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和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业务管理知识的专业队伍,懂得电子计算机、缩微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能操作,会管理,勇于为社会主义人事档案事业努力进取。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事档案管理传送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手段。不管采用哪种科学技术手段,都要注意:办事要量力而行,不能不顾人力物力条件,盲目购置现代化设备造成浪费;实现人事档案管理观代化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可行的传统技术方法,两方面要结合起来。一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和单位,一方面要为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要善于总结自身的经验,管好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并对它们进行改造革新。
参考文献:
[1]刘秦霞,李全祥.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开发[J].兰台世界,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