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报考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主要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各地国税局、海事局、邮政管理局、统计局等。具体以当年的招考公告为准。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100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W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除了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也要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金融学、投资学等涉及商业的知识。
与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当然,在强调通行性、适应性的同时,该专业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专长。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能有侧重,实践机会要历练
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管理经营的能力,仅在课堂上学习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多参加校园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明白,你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而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观察在群体、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把人组织起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很多人说工商管理专业无用,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想做管理者是“痴人说梦”。非也!工商管理的英文是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中,administration也被翻译为“管理”,但实则与management的意思不同,偏向实施和执行。举个例子,一群人由你带领,这样的管理叫“management”;一堆文件交给你整理,这样的管理叫“administration”。因此,工商管理从来就不是一个引导你毕业就成为管理者的专业,而是一个教会你执行商业任务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咨询行业、培训行业、调研行业工作。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行业都是求贤若渴、急需英才的。此外,还可以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同学在校时会选择参加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这是进入银行工作的必经之路。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
此外,也有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考试,寻求稳定的工作机会,可以报考的单位主要有工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
院校多按大类招生,考生要看清分流专业
大家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分流到具体的专业。专业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同,在工商管理大类中招生的专业也不同。
例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3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一年半后开始分专业学习,分专业的原则基本是学生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需要考虑学生入学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当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按大类招生,各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和专业方向也是不同的。同一大类,细分后有些是财务管理方向,有些是会计学方向,有些是金融学方向,有些是市场营销方向,很多院校的大类专业中包含3个、5个甚至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要根据各校的招生章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几所优势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校是我国MBA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汲取了欧美当代MBA教育精华,形成了“前沿专题与系统课程并重、资深教授与企业家联袂、西方学派精英与中国管理经验融合、模拟训练与案例研讨互动”一整套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
厦门大学:该校是我国第一个组织和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学术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出版了全国第一套MBA教材,授予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持编写了第一本全国各高校MBA通行的教学大纲,为中国商业管理岗位培养了数千名精英。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5)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开卷、学术报告、实验或实际角色操作等考核方式。(6)注重教育过程的技术性。要利用现代教育理沦,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并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课件。
4.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为此,广大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现实,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此外,要加强组织协作。必要时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分工协作编写,以便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6.应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专业面宽、应用性强、需求面广的特点,面临着比其他工科专业,甚至比管理类其他专业还严峻的市场挑战。因此,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试点,探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不仅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独立学院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养模式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要求严格的专业计算机系统,是一种“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业计算机系统”。它是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但又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新型专用计算机系统,其专用性、嵌入性和计算机系统性的特征,使它具50有通用计算机系统无可比拟的对象智能化控制能力。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母体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如同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促成“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的三个特征,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 以细分的市场需求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专用性是嵌入式系统的一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嵌入式系统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却有别于通用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找到了细分的市场,而且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友好互补,满足了市场需求。独立学院源于母体的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存在极大的重复性。如何找到独立学院人才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母体又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2. 以集成的系统思维设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嵌入性是嵌入式系统得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到具体对象中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高度集成的技术知识系统,只是设备、技术的简单叠加,就不可能将具备电脑功能的软硬件,镶嵌到许多体积很小的家用电器以
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同样的,虽然市场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有各种要求,但由于学生学习的期限、精力有限,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要求均通过课堂的课程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老师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镶嵌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非仅仅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予以解决。
3.以科学的保障体系确保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不具备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系统,就难以实现对对象系统的智能控制。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能够在系统控制应用方面替代通用计算机系统,并成为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并行发展的新型系统的先决条件。独立学院的办学资源和生源条件虽然有别于其母体高校,但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本科生的属性不能被改变,否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上述三点思路源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理念,因此,我们把由此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嵌入式’培养模式”。
二、“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按照“嵌入式”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考虑人才供求体系中独立学院可占据和渗透的空间。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和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对我院所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科学技术的转化及知识的运用层次,即基层经营和管理人员层次;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母体高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相统一,并与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条件相适应。我院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52年本科办学历史,具有鲜明矿业、冶金、材料特色,主要为我国有色金属、钢铁行业服务的多科性大学。该校毕业生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点”广受社会称赞。这样,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努力秉承母体学校的光荣传统,着力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三实人才”,又要考虑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与母体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它所面对的生源基础。由于独立学院考生的入学分数往往比普通本科学生低40-50分,相对来说,他们的基础更弱,但接受能力、创新精神、环境适应性等并不差。这样,在培养目标定位时就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性格、职业规划来分模块选择课程,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基于这些因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公共管理部门从事现场经营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按照集成的系统思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模块教学、证书导向、校企结合”的体系进行设计,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系统地穿插在四年的教学中。
(1) 模块教学。按照细分的市场定位要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是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尤其要考虑更多的学生可能面向矿业、冶金企业就业,或者在这些领域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置若干个模块供学生进行选学。为此,我们构建了“生产运营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企业发展与创新模块创业模块基础公务员考试课程模块”等7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同时,设置了若干门有关矿业、冶金概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增加行业专业背景知识。
各模块的课程设置涵盖大学四年的全过程,由各模块导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2) 证书导向。证书导向是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学生所学课程集成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过程。这是突出独立学院培养实务型现场经营管理人员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本科规格要求的其中一个标准。引导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身选择的知识模块,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集中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物流师、内部质量审核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3) 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设计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实务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实践性环节的完成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学生的就业还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校企结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三、“嵌入式”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
按照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我院在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始了“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
1.实施条件
“嵌入式”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将市场对人才的各种素质要求集成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考核“嵌入式”培养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为此,我院集中力量搭建了校内外两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局域网整合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创业投资分析模拟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电子交易平台等10多个实验室,构建了院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形成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与竞争。由不同模块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经营环境,担任不同职业角色,代表不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
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模拟实验,学生能以企业的生产部、供应部、销售部、仓库、财务部等部门为一个整体,从整个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来学习和体验。还可以体验到每一笔经济业务从物流的采购或销售开始,到资金流的应收应付款,再到物流的库存、存货,最后形成资金流的总账报表。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银行、税务岗位以及海关报关、报税等环节,学会如何与银行、税务、海关打交道,真实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和经营环境。
(2)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这为我院通过院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学院先后与江西铜业公司、福建马坑铁矿、赣州启德家电集团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集团公司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采用“3+1”和“2.5+1.5”等灵活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机会。迄今为止,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已建立了5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与46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施过程
从2007级学生入学开始,我们即按本培养方案分四年进行试点工作。
(1) 第一学年,了解新知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了解新知识的目的。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从大一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学生群体细分,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模块选择,以确保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2) 第二学年,由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阶段。大二阶段进入专业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贯穿了专业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到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和投资管理实验室训练,并参加“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和挑战职场创业大赛。
(3) 第三学年,由掌握知识阶段转变为能力提升阶段。大三阶段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大提升、大演练阶段,将“校企结合一证书导向一模块教学”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分知识模块教学,其中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相应模块知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到企业实践,如到人人乐商业集团、赣州启德家电等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使模块知识、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养相结合。
(4) 第四学年,专业模块知识的深化学习阶段。 大四阶段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同学们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校内进行深化学习,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在校内一学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还贯穿了企业模拟招聘和企业模拟经营等综合性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学期由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
为确保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实行跟踪管理,从大一开始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包含有学生各学年的职业规划、选择的模块课程及个人成长卡,通过这样的跟踪管理来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调整。
3. 初显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嵌入式”培养模式在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试点是比较成功的,已取得初步成效: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面向对象的要求,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在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别予以体现并且付诸实践,使每一阶段的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学生的到课率也相应提高。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抛开这个话题暂且不论,说到今年的专业硕士联考,14类专业学位中除了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之外,工商管理硕士(MBA)也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大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增幅之大也远远超过往年。不少的朋友们在不久的日子里即将面对MBA主考官的复试和面试。我们很有必要提前了解、熟悉并掌握MBA在职研究生复试技巧、面试注意事项、复试面试策略等等。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也没少跟大家探讨分享有关2013年在职研究生复试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经验。
我们知道在职硕士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是非常之高得。那么今天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在职硕士面试环节所要考核的几大评分标准,其主要从六个方面去评判,选拔。这六个方面包括:
教育背景
主要是看毕业院校,大学学习成绩和工作后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一般依据考生个人文字材料,通过提问判断核实。
职业经历
主要是工作性质、工作业绩、所担任的职务、所服务企业的规模和水平,一般依据考生的个人文字材料,通过提问判断核实。
在成绩可查询之前无论自觉是喜是忧,我想我们都应该做好应对复:请记住我站域名试面试的准备。俗话说得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嘛。
抛开这个话题暂且不论,说到今年的专业硕士联考,14类专业学位中除了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之外,工商管理硕士(MBA)也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大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增幅之大也远远超过往年。不少的朋友们在不久的日子里即将面对MBA主考官的复试和面试。我们很有必要提前了解、熟悉并掌握MBA在职研究生复试技巧、面试注意事项、复试面试策略等等。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也没少跟大家探讨分享有关2013年在职研究生复试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经验。
我们知道在职硕士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是非常之高得。那么今天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在职硕士面试环节所要考核的几大评分标准,其主要从六个方面去评判,选拔。这六个方面包括:
教育背景
主要是看毕业院校,大学学习成绩和工作后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一般依据考生个人文字材料,通过提问判断核实。
职业经历
考研数学三是统考。数学三是报考经济学的学生考,考试内容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高数部分中,主要重视微积分的考察,概率统计中没有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数学三:常被称为经济数学,包含线代,概率,高数。适用学科为:
1、经济学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专业。
2、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3、管理学门类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二级学科、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关键词 公务员报考 行政法角度 依法行政原则
2010年11月,法院最终判决确认被告广西人事厅在2005年公务员招考中超越职权为原告所报考的广西新闻出版局法律专业的图书出版管理处职位设定“硕士以上学历、30岁以下”强制性资格条件并拒绝原告报考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对此,广西双料歧视案总算告一段落。然而,案件跌跌撞撞经过了五年,我国家可能因此失去了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同时也浪费了国家资源。近年来,国家机关擅自更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可能会为某机关领导子女,亲戚的某方面特产量身定做某个职位,如2007年,福州市工商管理局马安区招收科员一名竟然要求乐器演奏水平达到十年以上。这种明目张胆的做法是在我国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报考公务员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主动接近国家权力的机会,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过于限制就是对公民重要政治权利的限制。然而。公务员报考资格是公务员制度运行的首要关卡,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此,国家应采取相应措施,处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限制的主要方面
(一)关于专业限制问题
国家对公务员报考的专业限制较大。纵观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表,尽管职位多种多样,然而,大多数职位的专业则限制在法律专业,中文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其他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专业,传媒专业,可以报考的职位则相对较小。并且对专业成绩的限制也较大,如大多数职位都要求英语专业的考生达到英语专业八级以上。至于其他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我国的公务员报考常常出现对一些职位的报考人员多出应招人员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而对另外一些职位则没有人报考的现象。
(二)关于年龄限制的问题
尽管我党方针规定要求干部年轻化,但相关部门对年龄限制的随意性较大。如一些岗位规定本科毕业生年龄在25岁以下可报考公务员,一些岗位则要求28岁一下,对此,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公务员报考的年龄限制在23-35岁之间。特殊情况还可以放宽。一些部门却借用党干部年轻化的方针随意的缩减年龄。
(三)关于是否应届的限制
2011年6月4日,四川省省委组织部消息称,除特殊职位外,四川省省级机关公招将从2012年,不在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意味着,从2012年起,“国考”、“省考“都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然而纵观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表,大多数的职位都要求只能应届毕业生报考。究竟这种由“应届”向“非应届”的绝对转变是好于不好?是否有利于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行政效率的提高?是有待商榷的。
(四)关于学历限制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报考常常出现门槛过高,而出现相应人数未达报考人数的问题。如“2010年中央简章”中规定的:国家发改委所有39个职位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民政部所有6个职位中5个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另外一个要求博士研究生。究竟这样设置如此高的学历门槛的意义以及合理性何在?
二、限制公务员报考资格有违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对公务员报考的年龄限制在23-35岁之间。特殊情况还可以放宽。上文中提到有关部门利用职权任意缩减公务员报考人员年龄,显然是有违公务员法规定的。
(二)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旨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行政效能。任意对公务员报考资格加以限制,例如上文中提到对学历的限制,现实中,本科生优秀于硕士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学历不够而让失去一个可能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显然是不符合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的。第二,适当性。是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与措施和手段之间存在着正当性。2007年,福州市工商管理局马安区招收科员一名要求乐器演奏水平达到十年以上。乐器演奏水平与能否胜任科员的职位显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采取这样的措施显然不符合适当性原则。第三,损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上文中,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种种限制,不仅违背了我国行政法与宪法的规定,更损害了我国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
(三)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原则要求程序公开,公众参与。国家机关部门擅自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年龄,专业,工作经验加以限制,没有听取民众的意见,也没有正确根据法律的规定加以限制。
(四)权利救济原则
2010年11月,法院最终判决确认被告广西人事厅在2005年公务员招考中超越职权为原告所报考的广西新闻出版局法律专业的图书出版管理处职位设定“硕士以上学历、30岁以下”强制性资格条件并拒绝原告报考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经过五年的时间,四次审查,最终才产生这样让公民满意的结果。然而,事实上,还有很多考生对报考资格满腹牢骚,状告无门,只能忍气吞声。即使案件被法院受理,效率也较低。如上述案件,经过了五年时间案件才得到了最终判决。这样的胜诉对考生究竟有无意义也很难说。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意义
(一)严格贯彻《公务员法》和《行政法》规定,废除关于公务员考试的歧视性规定
国家机关采取对公务员报考资格的限制应该严格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和《行政法》的规定。对于一些对报考资格的歧视性规定,应该及时废除。而对于报考资格的年龄、专业、工作经验、户籍的限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专门作出规定,避免机关任意采取措施对公务员报考资格加以限制的情况再次出现。
(二)完善监督救济程序
国家相关部门应及时审查用人单位提供的考生报考资格限制的文件,及时更改或删除不合理,不合法的内容,由“形式审查”变为“实质审查”。并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公民可以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报考不合理的限制及时提出行政复议,相关部门应有效的根据公民的意见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适当放宽公务员报考的条件,让考生能够在公务员考试中公平竞争
传统上,“任人唯学历,用人看出身”成了权威的人才观念,于是家长便拼命让孩子追求高学历而非高能力,追求金字招牌而非高素质,这误导了人才培养方向,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利于我国人才建设的健康发展。公务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其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放宽公务员报考条件,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而且能够使国家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拔人才,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公务员考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