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

第1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60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普遍需求,使得计算机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具备较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为抢手。为此,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

1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的目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计算机技术实用型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还要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第一,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定位,以打造学生高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并注重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领会并感悟,进而突破教材的思维定性,达到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专业人才的目的。因此,合理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第一,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与实际脱节。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任何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基本理论是每位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是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受课程体系影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最为突出。

第二,学生基础差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弱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80%以上都是“双差生”,基础薄弱,据统计,双差生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因此,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较弱,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第一要务,需要认清学生现状,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对专业教师的必然要求。

第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模式死板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用人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主动、学习主动。

3 培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措施

为了改善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状况,进行以提高实践教育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也是当前最迫切的话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减少计算机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通过各种改善以达到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理论为辅的目的,以期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增加计算机实训课时数,如会声会影、Photoshop、Dreamweaver等能激发学生感兴趣又能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

第二,通过国培及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第一,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为专业教师提供进入相关行业的学习实践机会,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使教师提高实践操作经验;第三,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选派教师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方法必须该变。①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不能一贯“照本宣科”,多实践,带动学生到计算机专业实训室上课,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等,多让中职这些平时饱受挫折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

第四,加大计算机专业设备的投入。较好的计算机专业设备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的基本保障,即使专业课教师教得再好,但无法实践训练,那只是一纸空谈,因此,计算机专业设备,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标准》来配备相关专业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操作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上所述,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这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需求的目的”的办学目标也是大势所趋,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只有不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1,(40).

[2]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9).

第2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课程标准;实践标准;产学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1—0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提升内涵建设的今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随着各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开放性是工学结合教学的典型特征,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上,而且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全面开放,如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评价等。面对当前这一系列的变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究竟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课程标准是在2006年国家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有关文件中首先提出的。现今,课程标准没有一个严谨统一的解释,大多数教育专家学者定义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充分体现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的依据。

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职业行动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方法与教学评价、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和说明[1]。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最终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而一直受到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实践标准就是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行为标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第一线岗位的工作,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应该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来制定。通过市场、行业、企业一线调研,确定专业所对应核心工作岗位和职业实践标准,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

2 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和思路

2.1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向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行业应用软件、平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几条原则[2]。

1)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徙”的能力。课程标准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计算机应用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要求,通过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标准描述具体。课程内容的描述应该是企业技术和管理通用的专业术语,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使用相应的专业工具,与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协作。

3)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制定时必须依据社会和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规律,提炼工作过程,依据工作过程结果,对知识进行排列,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能够从事专业岗位工作。

4)课程标准的内容应具有动态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企业对于岗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补充。

2.2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一系列过程(单强,《职业教育要满足谁的需求》,2012)。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企业全方位参与,制定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

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从社会、行业、典型企业及从业者等多个层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未来趋势和职业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充分了解区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行业企业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就业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最终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

3 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职业人”的主要标志是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会生存、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是学生首要面对的任务。适应企业的需要,以“社会为本”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学无缝对接[3],即完全以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培养,全面了解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能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

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要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选定要基于核心岗位工作内容,基于工作实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学生实践能力标准,通过此实践标准确定学生试验、实训和实习的内容和应达到的实践标准。职业性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4 总结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内在的“职业属性”,决定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在于满足于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产学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实践、研讨教学问题的基础。充分理清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科学和合理地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认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内容、制定者与受众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评价准则,规范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对于推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7):110—111.

第3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前言

 

嵌入式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的重要平台,在军事、航空航天、信息通信、工业控制、手持式设备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设置关于嵌入式技术的相关课程,对培养该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嵌入式技术的教学计划

 

(1)概述

 

嵌入式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理论性,在其硬件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从8位单片机到32位微处理器ARM,软件发展历程主要是从没有操作系统到有操作系统,同时该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职学生很难高效的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技术设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活动。关于嵌入式技术硬件方面的教学应制定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嵌入式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关于嵌入式技术软件方面的教学应当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该技术的运用[1]。

 

(2)建立课程体系

 

在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深层次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建立适合嵌入式技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如在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和单片机原理及开发、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硬件基础课程之后,学习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课程[2]。

 

2.建设专业教学实训环境

 

(1)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处理核心应采用Intel 高性能的PXA270处理器,还应当选用源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平台的操作系统,教学平台的硬件模式应设计为功能板与核心板相结合,功能板应包括各种外围接口和器件,如存储卡接口、音频和视频接口、摄像头接口、USB接口、RS232接口等外围接口;核心板应具备全部最小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如电源控制模块、CLPD、SDRAM、Flash、CPU等硬件,保证在接入5V电源的情况下可以单独通电作业,同时为了完成调试工作和程序的下载等还需要设置以太网接口、串口、JTAG接口。通过有机结合功能板与核心板,从而构造完整的应用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能消耗、较小的体积等优点。在平台软件环境的设计方面有时不能够直接通过硬件平台来设计,这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将编译和编辑目标板的Linux文件系统、内核、引导程序以及系统开发工具安装到宿主机上,安装之后通过将需要的软件下载到目标板上进而运行该软件系统。通常将这种开发方式称为交叉开发,交叉开发的模型为由宿主机生成目标内核映像文件系统通过各种连接方式下载到目标机上形成内核映像。而实现Linux操作系统在开发板平台上的运行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留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配置,通过压缩和裁剪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功能模块去掉,从而在保证其所需功能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为嵌入式系统节约更多的存储空间。二是将Linux内核所需的硬件进行针对性的移植,对部分和硬件直接接触的代码进行修改,例如Bootloader,保证平台上的软件可以在开发板上正常运行[3]。

 

(2)教学内容的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实训内容设计应采用具有CSM通信模块、触摸屏、音频、USB摄像头、通用的网络功能、IO功能等功能的PXA270实验平台。利用这些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在学习Linux操作系统移植和嵌入式交叉环境架构方面设计文件系统制作实训、内核编译移植实训、Boot-Loader编译移植实训、Makefile编写使用实训、常用命令以及工具实训等课时训练;在学习驱动程序设计时可设计关于USB驱动配置实训、IO口驱动实训、驱动程序结构实训等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基于QT编程应用开发和QT移植时,可以设计Web-server的移植和网络通讯实训、USB摄像头实训、串口通讯实训、QT移植实训等教学内容;在最后嵌入式综合项目实训的时候可设置基于Webser-vice的数字粮仓监控系统、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流程和一般设计教学内容等。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实训的方式,有机的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嵌入式技术的实际开发能力[4]。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根据嵌入式技术制定相应的教学实训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此来将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嵌入式技术以更加简单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加坚实的嵌入式技术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优秀的嵌入式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4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第5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离散数学;辐射作用;辐射体系;编译原理;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4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称为计算机数学[1]。离散数学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数据处理,从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到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从人工智能到知识系统与工程,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本身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对象及对象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本身,还是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的其它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进行数学建模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已建立的离散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应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程统考的实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投入开始缩减,减少课时,降低难度,避重就轻;学生也无法认识与理解离散数学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致使离散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越来越边缘化。实际上,离散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工程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2]。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数学基础的离散数学,对其它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知识辐射作用。本文致力于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内容中还原离散数学知识,从而体现离散数学核心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通过对离散数学辐射作用的介绍,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重新认识到离散数学对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本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重视自己数学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不是一门纯数学课程,而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离散数学是应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数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广义的离散数学主题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图论、代数结构、数论、信息论、组合数学等,甚至包含拓扑学、运筹学的内容。有些高校将除拓扑学、运筹学等内容外的主题分为三门课程,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本文谈到的离散数学内容只涉及到数理逻辑、关系理论、集合论、图论以及代数结构。

离散数学课程与后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中都会涉及到离散数学知识。无论计算机软件系列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计算机硬件相关基础课程,例如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本文选择这六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阐述离散数学在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如图1所示的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在图1中,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中就可以还原出全部的离散数学知识结构;数据库的课程内容则可还原出离散数学内容中的关系理论、代数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等内容;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路中都有离散数学知识辐射的印迹。

2 离散数学辐射作用

2.1 编译原理中的离散数学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3],旨在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除了形式文法、有穷自动机等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外,其它内容基本上围绕处理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应该具有的各功能模块展开,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逻辑推理,由前提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推理方法等进行不停的推导演绎,最终得到想要的结论,这是一个严格的演绎分析过程。在编译原理中,与这一演绎分析过程相对应的则是语法自上而下分析方法,即从形式文法的开始符号(前提)出发,利用文法规则产生式(永真蕴涵式),采用相应的推理方法(最左或最右推导),最终得到想要的句型或句子(结论)。在推理证明中还有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那就是从要求证的最终结论出发,依次为其找到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等作为最终结论或中间结论的依据,即从结论出发追本溯源到前提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逻辑。在编译原理的语法分析中,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则是归纳过程的代表,即从要得到的句型或句子出发,利用文法产生式规则和推理方法,进行不停的归约,一直到开始符号或失败至,这是一直明显的归纳逻辑推理过程,对应最右推导。

在离散数学的关系理论中,等价关系尤为重要。而在编译原理中,处处有等价原理辐射的痕迹,例如形式文法等价、有穷自动机等价、中间代码表示形式等价等。在编译原理的内容中,有关等价的部分还包括正规文法与正则表达式的等价性、正则表达式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正规文法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实际上,有穷自动机等价是进行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确定化、确定有穷自动机化简的理论基础。

编译原理的很多内容中都使用了形式化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状态图刻画有穷自动机、语法树表示语法分析过程,当然在LL(1)文法FIRST集与FOLLOW集计算、算符优先文法的优先函数关系图以及基本块有向图中都体现了离散数学的集合论与图论。在编译原理全部内容中都贯穿了符号串运算,符号串与其上的运算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数系统。

2.2 数据库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4]。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的关系模型就经典地体现了离散数学中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关系模型中的参照完整性。数据库概念模型描述中使用的实体-联系模型(图)更是生动地呈现了实体型之间的关系。在离散数学中,函数是一类特殊关系,而关系数据理论中的函数依赖则描述了关系模式属性(集)之间的语义关联。数据库中的查询处理与优化的理论基础则是离散数学中等价原理,查询被处理或优化前后在功能和语义上必须满足等价关系。

与关系模型紧密相连的则是关系代数,这是一类典型的代数系统。关系数据结构是其运算对象,关系操作则是定义在关系上的具体运算,如选择、投影、连接、除等,这些运算都满足封闭性,关系操作的输入与输出则都是表示关系数据的集合,因此集合运算中的并、交、差、笛卡尔积等也是关系操作的一部分。关系数据模型中常用的SQL语言则是关系代数的一种具体实现,即一种具体的代数系统。

数据库理论中被集合论与图论辐射到的内容包括:(1)一个关系数据库是关系模式(二维表)的集合;(2)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就是一个实体集,表中每一个就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元素;(3)在概念世界中描述实体型以及实体型间关系的实体-联系图;(4)关系查询处理与优化中的查询树。

2.3 其它课程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5],也是计算机存储与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因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很多具体的数据结构都是集合,如队列、栈、线性表等。数据结构除描述集合中数据元素的特性外,还要刻画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中的树、二叉树以及图等结构则是离散数学图论内容的延续,基于图结构的各种算法,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关键路径等,在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中都有不同深度的描述。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进程状态图为典型的图论内容;操作系统在对进程等对象进行管理时,很多内容涉及到对象间关系,如死锁中进程间时序上的先后关系;操作系统中很多算法都使用到了集合概念,如死锁的解锁算法等。离散数学的核心内容辐射到了操作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中。

软件工程最终的产物是软件系统,既然是软件系统,在进行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不可避免要研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有自顶而下和自底而上两类分析方法,自顶而下对应数理逻辑中的演绎逻辑,而自底而上则表示数理逻辑中的归纳逻辑。软件工程内容中同图论有关的包括软件开发模型、软件模块间关系表示、软件测试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方面的基础课,在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组成单元“逻辑门”等以离散数学中的命题逻辑为基础;计算机处理器的结构形式化等都离不开集合论与图论的参与。实际上,在让学生认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等价性时,则充分体现了软硬件的逻辑等价原理。

3 结论

针对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的问题,本文以编译原理、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例,论述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综合知识体系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傅彦,顾小丰,王庆先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离散数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等.编译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胡慧君(1976-),女,讲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刘茂福(1977-),男,教授,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

第6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就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实训课程 教学改革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93-01

一 引言

以就业为目的是中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中高职业院校要发挥主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的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的教育部分,以就业为目的确定办学目标是整个实训课程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如何因材施教,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难点。使学生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能学到知识,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 实训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计过程不同于通常的作业,是专业课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在设计中需要学生作出决策,确定方案。课程设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学校和企业合作,把企业文化融入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与企业共同开发设计实训课程。

三 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1.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在对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具备扎实的硬件维检能力、扎实的网络维建能力、基本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并能紧跟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潮流。

2.校企合作,分析岗位特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的认证。

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校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构筑“宽基础、强素质、重专业、精技能”的基本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职业技能的提高为核心,通过两三年的在校学习,让学生具有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同时,通过实训带动教学,以达到教学做与实训练相结合,互相促进。

4.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导下,实训中心经过认真调研,反复学习,制定了“强化基础训练、培育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建设、管理、运行等诸多环节上保证理念的良好实施。

为突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既紧密联系又相对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学院整合设备、仪器资源,重新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行了实验教学平台型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依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注重基础,强调能力,保证整体质量,择优拔尖培养,始终以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进一步深造来确立实训教学体系。

五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中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

[3]师以贺.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第7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即是一种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人才教育模式,其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利益。(1)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特别是通过与社会人士的交流,既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对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2)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所学专业的了解;(3)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4)提高学生就业机会;(5)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与经济来源;(6)给学生带来考察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前了解未来职业的各类信息;(7)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责任感,将其由稚嫩推向成熟。

1 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根据行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培训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迅速呈现白热化趋势。然而,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显示,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紧缺情况[2]。当前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包括动画设计人才、平面设计人才以及网页设计人才等。这些职业不仅用人需求量大,且条件基本相同,门槛相对其它职业要求较低。为此,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普遍情况,应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构建弹性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学制

基于工学结合是把学习与工作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理论学习课时的缩短是在所难免的,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与实际情况构建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譬如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主要教授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第二年主要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第三年进入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强化训练与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习结束后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合格后即可成为该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采用该种培养模式时应实行学分替换,即把第五学期课程替换为用人单位课程,从而确保学生院校成绩不受实习工作所影响。

1.3 设立工学结合系统化的岗位课程

高职院校在设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岗位课程时,应在进行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后方可作出判断,确保课程设置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设计偏向实践性与应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3]。同时,在传统岗位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后的岗位课程体系应以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为中心,对原本的主干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在保证新课程设置不会出现重复内容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动手课程,并从原先的理论教学中粹取出内容,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将多余的课时用于进行实验与实训教学,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参与至少一周时间的实训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2 将行动导向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2.1 注重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是上机实践[4],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训练学生在上机操作、编辑、程序调试及程度测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在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如此一来,对于主攻设计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复习设计思路,而对于主攻编程的学生则可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与严谨的编程态度。通过该种教学方式,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实现了专业技能的加强,又避免了上机实践课程的重复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考核模式

工学结合高职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考核模式应突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以设计作品代替部分笔试,特别是一些对操作技能要求极高的课程,如平面设计、Flas设计等,这类课程完全可以抛弃笔试部分,改为上机实践考试。譬如在考核中向学生提供主题与相应素材,要求其根据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作能力进行设计,而后教师再从色彩、整体结构与主题切合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作出评分。运用该种考核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刺激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其培养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双重保证。

[参考文献]

[1]伍德雁,陈胜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1(30):48-49.

[2]王然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2012(10):68.

第8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产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225-02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旨在培养适应多媒体产业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该文以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陷的研究为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分析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为目标,提出更为合理的改进措施。

1现行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专业定位不准确这一问题日渐显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设置的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没有科学的专业设置体系,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定位呈现两极化,即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就匆匆施行,或为了保持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一些学校照搬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都将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使实践教学体系失去基本依据。

1.2师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刚毕业的非多媒体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在缺失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亦缺失相应的职业经验,在知识教授上往往趋于理论,实践性与应用性都相对较差。有的教师敬业精神欠缺,对学生要求不严,关心不够;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缺乏耐心,指导实践时粗枝大叶,治学不够严谨等等。同时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规模剧增,专业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人员也体现出相对不足的缺陷。

1.3实践教学内容水平不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需实践教学的学科内容繁杂,实践教学联系并不紧密,内容水平不高。绝大部分的实践指导书都是为教材配套的,主要是以验证性和观察性的实践内容为主,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项目较少,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几乎没有,这样一来,即便学生完成项目,也往往不能“温故而知新”,将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更不能够举一反三,巩固专业技能,从而在技能培养上缺乏连贯性。

1.4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其相关教学实践设备也常常像走马灯一样更迭不休。从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与一般其他学科不同,在实践性设备上投入相当大。眼下不少学校相关领导和工作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实践设备投入上显得较为匮乏,一方面致使实践设备数量不足,有的学校甚至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1的标准。另一方面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学实践设备过于落后陈旧,无法满足当下教学实践的需要。

实践设备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相关课程教师既要进行教学又要完成监督管理工作,致使实践教学非常忙乱,更不用说实践指导了。实践设备因管理体制问题无法对师生开放,致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

1.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实质成果

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容易,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却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窘境。一方面,相关计算机多媒体领域的企业,其对技术性较高,对团队合作精神也要求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不得不考虑生产、管理、市场以及效益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不是很乐意作为实习基地,或者只愿意挂名而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实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较为匮乏,通常不能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应的生产、管理、经营以及技术上服务,这也是导致这些单位不愿接受高职院校实习生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一些实习环节也只好如“走马观花“一般,流于形式,难保质量。

2全方位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2.1统筹考虑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专业实践课程

广大高职院校务必深入调查分析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以及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和能力,以此为据设定符合本校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设置实训课程及相关综合实训。课程项目化是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实践课程的设计,如何科学的设计本专业的实践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项目化成功与否。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不应是每门课理论知识的验证部分,应该避免项目内容互相孤立,缺乏联系。其设计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之时能将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使得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连贯起来。实践课程设计需要对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按典型工程实践任务过程进行整合与重构,选择一个类似课程设计的完整项目内容,将项目的内容进行划分,形成既能囊括理论知识,又能相互联系的系统性课程加综合的实践体系。

2.2培训实践教师素质,提升专业实践水平

广大高职院校务必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骨干,引进一批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拓展,努力提升实践教育的真实性。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本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针对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应与多媒体技术行业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兼职,让他们能有机会接触、了解多媒体实战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第三,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学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教师、学生作专业技术讲座,提高师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2.3鼓励课程教学创新,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以项目教学法为基本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以一个开发项目为中心贯穿课程前后,围绕这个中心发散讲解各个具体开发流程,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开发工作。教师还应做到一课后实训、整章后小项目实训、期末实训三结合,要求学生在期末实训时完整开发一个具体项目。

2.4实施双证教育,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用认证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课程的学习水平。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在学好所学专业、拥有较高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考取其它非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2.5搭建产学结合工作平台,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成立由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顾问和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把脉、诊断和改进,利用企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逐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院、系部和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关系,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以点带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企业的信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此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

2.6充分挖掘学校自身资源,提供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企业,不论对内对外,都存在与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需求,如宣传海报设计,视频处理、相关资料排版设计等。对于内部的学生市场,多媒体技术专业在校大学生较校外公司有明显优势——处于学生市场之中,对学生受众的研究更加准确,如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求职材料设计,个性化设计需求等。

高校设有很多机构、部门,而且这些机构部门的每年都有很多与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需求,而现在各部门处理这些需求往往都借助于外面公司处理,但这些需求中有一些是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现在完全可胜任的。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同有需求的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如存在不能处理的部分,应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锻炼的资源。

2.7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努力完善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困惑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用在何处。这种困惑将降低学生在完成实训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学校设计的一些实训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很难将当前实训内容与今后的职业工作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各种职业岗位的技能竞赛项目,把各种技能竞赛引入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隐性技能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3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改革创新,按照自身办学的定位和社会的当前需求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修订,制定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和内容,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大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探索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丹,何兴方.广告学专业在校大学生校企实践模式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0(7下).

第9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CEC-CDIO模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23-03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联合成立了跨国研究合作组织,据此确立了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理念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当针对岗位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然而,长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采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式,脱离了以能力为本位这一职业教育的目标,并且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何进行岗位定位和能力定位,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处理二者的关系,如何针对岗位的侧重点和方向设置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探索之中。由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割裂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强,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应岗位需求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笔者拟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和企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调研,从适应工作岗位的培养出发,将学校与企业对接,确立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CEC-CDIO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

教学状况与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状况

笔者对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个班级从专业认识、就业前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8.4%。从问卷的统计结果看,65%以上的学生愿意今后从事与网络相关的工作,但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44.2%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表示认可,70%以上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和《实用组网技术》课程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85%的学生认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最难学,只有26.7%的学生觉得《实用组网技术》课程难学。70%以上的学生觉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但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而且希望改革的方向是讲练结合、项目化教学和师生互动等。对于考核方式,52.5%的学生希望采取“平时成绩+项目成绩+考试成绩”的方式,完全认可卷面考试的学生只占4.2%。

(二)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笔者通过走访、寄送问卷、电子邮件和电话沟通等方式,对学院周边及浙江省范围内的48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IT企业33家,非IT企业15家。通过调研,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了进一步认识。

企业人才分析 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而言,不论公司的规模如何,主要的技术人员多分为两类: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络公司都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进行网络设计工作,而聘用的高职毕业生主要是进行网络工程的实施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规模较小的网络公司则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网络设计和网络实施管理双重能力。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 综合48家被调查企业的反馈意见,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认为沟通协调及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特别是在IT企业,非常注重合作意识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于发展迅速的IT行业而言,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需要加强上述能力的培养。

企业需求情况分析 (1)工作岗位。通过调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网络建设及管理岗位就业的约占36%,在硬件维护岗位就业的约占15%,在技术服务岗位就业的约占20%,从事网页制作的约占11%,从事软件编程的约占8%,从事行政管理的约占8%,还有2%左右是普通技术工人。(2)能力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急需提高的能力主要是:协调沟通及组织能力(占38%),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能力(占27%),可视化编程能力(占16%),外语应用能力(占11%),其他能力(占8%)。(3)知识结构。笔者针对25个知识点组织了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学生急需掌握的知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占30.2%),外语知识(占16.5%),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占12.1%),企业数据库系统知识(占10.3%),C语言知识(占9.7%),C++程序设计知识(占5.5%),网页设计与制作知识(占4.8%),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知识(占0.6%),其他知识(占10.3%)。

基于CEC-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修订CEC-CDIO模式的培养方案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CEC-CDIO教学大纲是由校企双方按照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定的。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大纲的第一层包括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品质要求、证书要求等六个部分,第二层是对第一层每一项内容的细化,第三层是可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具体描述学生在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掌握什么、会做什么,更细致地展示其内容和目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构建CEC-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

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调研分析,按照CEC-CDIO模式的要求重新确立课程体系,整合为公民素质课程、社会活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大模块,四大模块围绕项目实施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四大模块的阶梯式进阶关系如图1所示。

(三)确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制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使教师完成由单一的学科型人才向复合的“双师型”人才的转变。聘请行业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实践课程等进行交流。

(四)研究工程项目主导的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项目,按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划分 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企业实施的实际项目援引到教学课程中。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企业项目分解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6个模块细分成30个任务。

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6个模块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完成项目或任务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目标是完成项目及项目中的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制定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如表2所示。

考核方式设计 CEC-CDIO模式下的实训教学,由于采用“项目工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上,通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80%,终结性考核占2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各占30%和50%,终结性考核为笔试。实训考核的具体分值分配如表3所示。

基于CEC-CDIO模式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按企业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进行课程结构调整,构建任务+案例+项目的项目化课程内容,通过“做中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高职教学特色,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积极地到企业一线参加生产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正如合作企业所评价的那样: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课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方式采用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振涛,杜展,周法军.基于CEC-CDIO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68-69.

[2]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3]李振涛,周法军.CDIO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09(3):115-116.

[4]王志强,蔡平,杜文峰.基于CDIO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12):137-138,143.

[5]薛元昕,王承辉,丁燕君.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15.

[6]张慧平,戴波,刘娜,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38-141.

[7]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