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建筑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

第1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景观绿化,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环境,开发建设单位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以市场为本,不仅提供良好的建筑户型,更加重视楼间的景观绿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使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成为了现实。。

1.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绿化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经济富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时俱进,同时为了适应业主需求推出了多种的建筑风格,如: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欧式的建筑风格等。第五园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是通过加入中式的园林符号与植物巧妙的配置,将传统园林艺术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对于欧式的建筑风格来说,如今主要以西班牙风格为主,无论是住宅类产品还是别墅类产品都将西班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北京的星河湾将景观设计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而近年来北京龙湖等项目可以说是景观绿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2.景观设计轻硬质景观,重视软质景观

由于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普遍重视,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而硬质景观作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居住区绿化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硬质景观设计搭配得当会成为全园的亮点。如果硬质景观设计的过多,则对园区的景观绿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还占用了本来就很少的绿地资源。。因此,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设计单位对景观设计也提升了高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必须的硬质景观设计的前提下,给景观绿化提供的相对宽裕的空间。

3.通过植物种类和数量提升绿化品质

植物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景观,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体,树冠丰满,树形优美的成年大树是绿化的好材料,能够在很短时间里产生绿化效果,并深受房地产中景观工程师的喜欢,但是由于成年大树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几棵大树点景,运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提升绿化品质,其实我们更强调的园林绿化要合理地进行植物搭配,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

4.打造生态景观,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们经常讲要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应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植物材料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顺应自然规律,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树木还有着造氧功能、除污功能、监测功能等。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植物的生态种植,讲究植物种植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

5.结语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整个设计界园林景观绿化的发展,只有将植物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与建筑规划的设计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精品,才能被广大的人民所喜爱,才能真正建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2]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

第2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24(9):56-63

第3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城市特色;设计

科技的发展使得偌大一个地球变为“地球村”,城与城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此时,地域性景观的作用便凸显出来。目前,景观设计的核心思想仍是追求环境空间与景观形体的协调,各种形式的设计层出不穷,景观设计界可谓百花齐放,特色与美感着实存在,体现出了建筑特色,却不能体现出当地人文风情。地域性景观设计因其复杂的设计与选址被现代景观设计很少选用到,这是文化的一种损失。因此,针对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入地域特征成为地域性景观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见解。

1 景观设计时地方材料的选用

景观上使用当地产出的材料能够一定程度上凸显当地地方性特色,每个地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或者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景观材料。笔者认为,我国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冰雕在整个冬天都不会融化,因此,每个冬天哈尔滨都有多座大型冰雕。提到冰雕,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哈尔滨,结合这种情况,哈尔滨的地域性景观冬天可以利用冰雪进行构造,夏天可以用玻璃、人造水晶等建造,非常具有特色。

2 地域景观符号的应用

地域符号是城市的历史故事,在自然环境的干预下,总会出现一些富有特色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是建筑与田地、石磨与水车、劳动工具、生产用具、语言、文字、服饰等多种形式,而且图形符号相对于文字能够更加直观地传达更丰富的信息,饱含历史价值。因此,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选取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图形符号,经过现代艺术加工后,效果自然能引人注目。比如在杭州某地有一座城市景观,外形本是平平无常,但在之上覆满丝绸,观众顷刻便能联想到杭州“丝绸之乡”的美誉,使人映像极为深刻。由此可见,选取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图案符号应用在景观上,能使景观别具一格。

3 地域性景观人地共生理念

生态发展具有持续性,同样,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该特征进行工作,确保景观设计中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除了生态,还要融合经济的持续、社会的持续,最终实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感,也能防止在设计过程中目标的缺失、保证设计方案的完整。

环境保护已成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课题,我国召开十后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对地域性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避免对周边环境的过多破坏,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发展的规律,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要将生态学融入设计理念当中,使设计出的景观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将景观与所在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在创造人文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出环境价值。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为新型景观设计带来有利条件。现代景观设计以不能依照传统景观设计的理念来进行对原有环境的适应,将景观局限在某一区域,而是要不断创新,将景观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使景观周边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共同生存。

在设计景观时,要从自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考虑;既要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又要使景观的出现不会打乱经济要素的构成,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形式进行保留。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把环境与人文和谐地进行结合。

4 在传统形式上继承与发展

部分地区对地域性这个词语具有一定误解,认为地域性就是该地的经典或传统建筑物。在设计地域性景观时,并不是一味将当地历史建筑进行临摹或仿古,从建筑学上来讲,地域性景观仍然属于现代建筑的一种,从其功能上看,它是彰显城市风采的媒介,从其结构上看,要凸显出城市建设的风格与水平。适当在景观上吸取些许具有鲜明特色的特点是可行的,但切忌照搬照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在设计地域性景观时以图案符号形式为佳,赋予景观更多内涵,使其能更直接地表达意义,并不需要在传统建筑结构上纠结。

5 结束语

一个城市如果缺失地域性景观,会被人们认为这座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地域性景观的设计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目前中国国情对景观提出的新要求。在建立特色主义社会的同时,也需要将本地特色保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建立起既美观又富有当地特色的,与当地生态环境和谐结合的地域性景观。

参考文献:

[1] 刘阳.地域性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山西医科大学景观设计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2] 严惠.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与地域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3] 王卫东.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3).

第4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水体景观 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使建筑物在满足最基本功能时更加使人赏心悦目,目的是使建筑物更能适于人类的居住、办公、观光等等,在人们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及美学意义的今天迅速发展。

一、水体景观优化设计在建筑外环境和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1.1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外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建筑外环境中的水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泉。静水的设计是关于水体、周围环境和水体池岸三者的设计。由于静水水面较大,水面平衡容易形成倒影,因此其位置、大小、形状的设计与主要倒影的物体关系密切。如泰姬陵前一大片水池,将泰姬陵的形象作了一个翻版。游客驻足池前,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和一个虚幻的丽影,情景交融,水为建筑添色,建筑为水增光。流水主要指自然溪流、河水和人工水渠、水道等。流水是一种以动态水流为观赏对象的水景,除了控制水量、水深、水宽的大小来设计流水的效果外,还可以通过水渠的形状和在水渠中设置主景石来引起景致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喷泉设计成让人亲近,甚至可以参与其中。

1.2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室内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水体在室内空间中具有增强室内意境的作用。静水给人以平和宁静之感,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千姿百态的喷泉造型有强烈的感染力。水体具有扩大空间、分隔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静止的水面通过反映周围的景物,既扩大了空间又使空间增加了层次。室内水渠、小溪、喷泉为分隔空间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体的动态以及它的造型和室内静态空间的硬性线条的对比给室内环境增加了活力和美感,尤其是现代水体与灯光、音响、雕塑相结合。音乐喷泉、彩光水池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样,水体、山石、绿化及其它小品常常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室内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景观。室内水景设计时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主景是特别能引人注目的景点,一般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往往也比较大,色彩丰富,较多的设计为瀑布、喷泉等,因为其形态自然多变,柔和多姿,富有动感,最能吸引眼球。背景是为了衬托主景,一般是在主景背后,使主景内容能丰富,最常见的是一副风景画。

二、 建筑水体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2.1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

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特别是在设计观念上,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渐变、意境等人文文性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现代意义下的转换,可以理解为:①整合―即现代景观设计上,空间形态的有机的连接方式;②渐变―即设计对象―景与物之间的人文顺序关系;③意境―即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形态―媒介携带的内在精神性。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即风水)、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现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无论在村落选址、宅院布局,还是园林构景、居室设置等方面,无一处不讲究风水形局、环境宜忌,因此有人认为风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学,它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建筑水体景观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理论的结合是今后再展的必然趋势。 转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2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水是人体宝贵的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受到了污染,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也日益减少,建筑景观设计需用大量的水,如何有效的利用雨水来进行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体景观设计是“雨水花园”,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发现雨水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关键是表达出雨水在整个设计中的独特动感之美。景观设计师史蒂夫•科赫为波特兰的一座公寓设计的庭院景观就是一个典范。科赫的设计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水流在高低错落的水道中欢快地跳跃着,最后注入岩石围筑的水池。水池下是一个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利用现代技术,融入灯光、音乐,利用电脑控制,会产生更独特、梦幻般的效果。

2.3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结合 水景欣赏可以使人沉醉其中,但当人的行为参与其中时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碰撞点―安全因素。这是所有的设计元素之中所不能回避的因子:作为安全性措施的形式与内容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美学意义与生态学意义之中,对其带给人的未知的安全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水体景观中所不应出现的安全盲区,从而产生一系列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区域设计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给人的行为甚至生命造成伤害。所以,在考虑其美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设计,并且应当和环境美学能够有效地予以结合,使得水景观环境的艺术、技术与安全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3 结束语

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延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建筑设计要赢得竞争,就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探索中发挥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价值,对于祖先留下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现代科技学说分析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进行映照,思辨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发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地域文化;商业步行街

一、道路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道路景观是指城市道路中被人们感知的空间和实体等客体要素,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保持整体性、维持连续性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下,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从道路形式、建筑形式、道路设施、场地铺装、景观小品和绿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

二、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很多论文及书籍对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原则等进行研究和介绍。但相对而言, 研究和著述集中在自然性、安全性、舒适美观性和可达性四个层面, 而对于道路景观的文化属性的研究则非常少。在实践中,以往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也往往侧重于绿化景观设计,未能从整个城市、区域的大局出发, 将街道景观融入整个城市设计之中, 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构建丰富、统一、协调的城市意象。本文即从城市设计的思想角度出发,以城市商业步行街为例,就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如何协调城市意象,展现地域文化,强化城市认同感等进行一番探讨。

三、商业步行街概述

步行街是位于城市繁华地段, 受到交通管制只许行人步行的, 能够聚集人群并为之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功能,具备较强的休闲、消费吸引力的城市通道或街区。商业街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中的形象地位日益显著,商业街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窗口"和"城市名片"。北京前门商业街是京城历史上最大的具有皇家气度的商业中心,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许多中华老字号, 至今同仁堂药店等一些老店、名店尚存,在建筑风格、店铺布局、经营特色等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四、商业步行街功能特点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1.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2.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3.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4.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五、商业步行街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考察,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中还有一些急待完善或改进的问题。首先,仅具购物功能,非购物功能弱化;其次,店面、设施陈旧,街道景观杂乱。第三,忽视地域文化,老字号无处安身。凡此种种,究其原因是历史复原。经济转型期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建设商业步行街的工程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建设什么样的商业步行街,怎样才能适应转型期的需求,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与规划,所以,只能简单"克隆"原有的商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六、在了解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步行街景观设计

众所周知,商业步行街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商业街在向现代意义上商业街演变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商业文化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过程,从而形成诸如布局格式、建筑风格、商业风俗、地方风味等特色。这些年来,商流、物流、信息流都在向前推进,致使商业街人流如潮,出现拥挤局面,因此,改善环境已成发展的需要。但是,今天我们建设商业步行街多在"形似"上下功夫,在其文化内涵"神似"的传承上仍需要作相当的努力,要认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但是,地域文化特色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在步行街的建设和改造中突出城市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建造具有标志性景观效应的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当然,在进行步行街建设和改造时不仅要注意地域文化性,还要注意时代特征,照搬照抄传统的建筑和街道用到现代的步行街建设中来,不仅不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而且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要塑造商业步行街的文化价值。下面,以西安西大街为例,来说明。

西大街原为隋唐长安皇城顺义门街,明代称西门大街,是明清时期城内的四条主街之一。历史上,西大街曾经是古城长安主要的繁华商业街区。随着历史的变迁,西大街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许多杂乱无章、破旧的建筑充斥狭窄的街道两侧。2007年,西安市全面开始了西大街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改造范围东起竹笆市,西至西门,全长约2000米。改造后街道宽度30米,沿街原有和新建筑都呈现出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沿街景观设施的造型、色彩及构建的选择都与西大街的仿古特色协调一致,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历史街区,延续传统的历史文脉。西大街的景观设施设计中就以秉承传统建筑肌理、色彩为设计目的,如西大街的树池设计中是以传统的窗格形式进行景观符号的提炼,在地面节点铺装中运用传统瓦当的图形,休息椅则运用传统装饰花纹的砖石与木材相结合,电话亭也选取传统的建筑构件及灰色的主色调,设计中使整条街道的景观设施在保留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赋予现代新材料的肌理,新旧材料的融合,相互对比、相互映衬,塑造新的景观形象,将我们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填充到设施的造型中去,在其构架体系中营造人文气息。

城市的记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百年老街,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风俗习惯到传统技能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时要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结合现代商业理论和建设手法来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繁华景象。

七、结语

现阶段,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提倡。人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质量的提高、人文环境的营造。对于道路景观的设计也开始逐步摆脱单纯的绿化景观设计的侄桔,而蹂入了更多人本的思想。虽然都有共通之处, 但各个城市、各条道路仍有其特色。

在满足道路的功能性、安全性、生态型等基本要求前提下,充分展示道路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 深入发掘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本环境的最迫切的要求, 以地域特性文化元素来启动人们心灵中对场所的强烈共鸣。使街道不仅能实现其交通性, 同时也凸现其生活性。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作为景观廊道、生活纽带的文化认同感、场所归属感的需求, 实现街道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陈私.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时代建筑,1999.

第6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现代技术;应用措施

居住区园林包括居住区建筑以外的庭院、绿地等集散场所,一般具有公共性和私密与公共的过渡性。对其设计要以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等特点,将园林整体营建与居住区建筑环境相融合,具体包括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空间设计与营建、园路设计等,要在设计中体现居住区的整体风貌和品位,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理想场所。

1.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特点

1.1传统空间处理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因地制宜的造园,并从山水、植物、建筑等多方面统一引到设计,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景园。在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手法十分多变,不仅使用框景、障景、借景、对景、添景等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现代手法,从曲直、大小、高低、虚实、竖向等全方位的角度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丰富多变,从而营造出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巧妙运用渗透,传承古典园林在局限的空间内能够打破局限,渗透、联络、延展、扩散到相邻空间的优势特点,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巧用渗透,能够增加景观层次,丰富庭院组景。

1.2 色彩应用要点

在新中式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上,色彩的合理搭配十分重要,色彩搭配得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很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会令人喜欢或者厌恶,宁静或是亢奋等。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墙面常用的长城灰和芝麻灰、芝麻白等颜色,具有稳重、朴实的效果,但如果大面积混合应用于景墙,会与建筑墙面形成统一色调,则显得压抑沉重,给居住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化影响,比如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居住区在颜色的处理上就有待提高,其在建筑和园路铺装上大面积的长城灰色,使得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沉闷而缺乏通透。因此,颜色的选用不仅要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特点,还需要显露现代气息,克服传统的沉重冗杂,体现时代创新,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心理。

1.3 传统符号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园林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包括祈福的符号、图腾,常用的动物、植物、吉祥物图案;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符号图案等,不胜枚举。在园林建设中,这些图案符号也被广为运用,标志着民族文脉的点点滴滴,令人视之便有体悟。有些符号甚至已成约定俗成的事物,如中国结、祥云、龙凤、貔貅、狻猊、蟠桃、玉玺等,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2、园林要素组合设计要点

2、1园林要素与住宅建筑的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占据整体重点,与园林景观及其他共同组成居住区整体环境。其中园林要素中的植物与水体属于软景。从造景的角度出发,住宅建筑在材质上与植物和水景产生对比,这种软硬兼具、刚柔并存、各有高低的景致只有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们提供各种感官的良好感受。

植物景观在整体园景中负担的责任是:突出背景、添加前景,并且创造夹景。水体景观则是增加园林整体的亲和、灵动,激发居民们与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意趣。植物和水体的布置设计需要从住宅建筑的风格、色彩、意境、特色等出发,对建筑和园林的主题起到添彩、烘托的作用。同时,这些软景还能打破住宅建筑的硬质效果,使得构图形式更加活跃,使园林区景色各异、刚柔并济,也对道路、停车场等其他的场地设计提供了帮助。园林中的硬景一般是置石、假山、园路铺地以及景观小品,这些在竖向上的主要景观丰富了居住区园林的整体景观效果,无疑是对住宅建筑的帮衬和相辅相成。因此在设计上必须与住宅风格、色彩、意境相符合,对体量的处理要科学合理,以达到互相融合,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效果。

2.2各要素设计相辅相成

参考中国传统园林,叠山、理水、建筑、植物这四个元素,便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点。这四种元素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互相结合、融会贯通,通过造景手法而形成和谐、自然、美观的园林艺术图画。运用新中式手法对居住区园林进行设计,各设计要素需要和谐统一,具有节奏和韵律,水体、叠山置石、庇佑性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小品、植物、道路铺装等相辅相成,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而服务。以假山的设计为例,园林中山体的运用在北京地区中的地方性表现较为突出,在很多传统园林中甚至可以成为主景。北京地区所用假山的材料多为青石或是土石相间,土石山极少单一出现,而是围合成连绵的山体,用以分割园林内外。土石山在设计营建上结合植物配置,借用高程,使园内树木高大浓荫,更显自然。

各要素之间通过空间组合,可以创造欲扬先抑的效果,借由传统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框景、对景等方式,打造有层次的空间。增加层次感不能盲目拼凑,而要结合居住区景观建设的实际情况,辅以当代科技手段,对山水进行合理改造,合理置景,各要素之间在材质、色彩、风格上可在相同基调的前提下。

2.3组合造景的地域性特征

在自然生态层面,居住区园林在进行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时,需尊重当地的自然要素,就地利用自然特色,并对自然生态进行补偿,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居住环境。比如北京居住区的叠山水景中,所用的山石材料多取用出产自北京附近的黄石、青石、北太湖石等作为材料,搭配当地常用的植物景观,营造自然属性的山水景观,达到生态补偿的效应。

在人文历史层面,设计时需要保留地域传统文化,可对地域符号和地标进行抽取,在园林中再现地域场所精神。各元素组合造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达到完好的融合,使传统与现代在设计中融合体现,使全球性与地方性结合体现。

目前,大多数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存在简单的元素堆砌、过渡设计、景观克隆、守旧等现象,甚至过于概念化,忽视了“宜居”这一关键理念,不能很好的挖掘中国传统造园的精髓。也有些案例是设计手法和空间营建水平有待提高,空间效果不佳,过于规整呆板的建筑与园林之间缺乏交流,无法渲染当代活跃的气氛。另外,部分新中式居住区在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后期维护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红玺台的水池景观,在九月份左右即呈现干涸、无人管理之状态,以至于无法显出新中式景观的优越性。以上园林营建与设计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水平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潮,园林设计中的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设计人员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加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宗江.城市园林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3, (9):59,67.

第7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主义;环境景观;大师;运动;关联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desig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ree masters and their ideas and work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odern Western m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design associated Analysis.

Keywords: Modernism;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master; movement; associated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欧洲深厚的园林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蕴育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诞生,它的发展经历了各种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19世纪到20世纪百余年间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蓬勃开展对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1.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和之后的新艺术运动之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随着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进入美国,“哈佛革命”的发起宣告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

2.现代主义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所倡导的注重功能、空间以及形式上的简洁等原则为现代主义园林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参照作用。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的思想和作品又为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式法则。

2.1勒・柯布西耶与萨伏伊别墅

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完整体现。萨伏伊别墅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传统花园与建筑在空间中的咬合。它全新的审美观点打破了古典主义加之于设计师身上的种种束缚,一种全新的,适合战后社会和经济的观点被呈现出来。

1、底层架空

使上部被托起的生活空间远离了车流噪音和街市喧哗。“漂浮”的结构改变了传统的花园环绕的生活方式,花园被引入建筑内部,柯布西耶找到了理想生活范本的物质载体。

2、屋顶花园

作为补偿自然的一种方法,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完全向天空敞开的花园提供给人新的景观体验。

3、自由平面

利用墙体或隔断灵活地分割空间的同时,住户可以按自身需要划分自己的居住空间。承重结构与分隔结构完全分离。体现出现代建筑对于使用者需求的考虑,尽管平面比例精确,但是灵活的动线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视点转变以及对时间性的反映。

4、自由立面

立面设计摆脱了新古典主义构图原则的束缚。建筑形象的逻辑,构图的法则,比例和秩序之美打破了建筑存在与环境中以往的形象。

5、横向长窗

让房间获得充足的光线和室外景观。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限制之下的窗墙比例和分布形式,为室内和室外环境的对话开辟了新的途径。

2.2赖特与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为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即体现建筑的内在功能和目的,与环境协调,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体现材料的本性。

1、与基地的完美契合

流水别墅悬的楼板锚固在其后的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体现出有机建筑所倡导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灵活的平面布局

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功能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因此,赖特的许多别墅平面都呈现出十字形的特征,火炉被置于核心地位。对比古典别墅建筑追求中轴对称而无视人的需要的做法而言,赖特的有机建筑中充满了对于使用者的理性思考。

3、材料的自然体现

流水别墅依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摒弃人工材质的堆砌,通过对材料真实面貌的表达,达到了随四季而变的效果,仿佛变色龙一样与环境融为一体。

2.3阿尔瓦・阿尔托与玛利亚别墅

玛利亚别墅的形式受芬兰农舍启发,建筑呈“L”形布局,由住宅、桑拿房及半开敞走廊组成。

1、设计结合自然

芬兰众多的湖泊、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森林资源,寒冷的气候等成为阿尔托灵感的源泉。

以入口为例,不规则形状的雨棚给单调的直线型数目和建筑带来了变化,侧面不规则的粗糙木柱呼应着森林。另一侧乡土气息浓重的木棚架在白墙上投下阴影,指引由庭院通向森林的小径。

麦克哈格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其理论思想和研究观点同阿尔托的设计实践十分契合,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2、双重性构图

玛丽亚别墅由两个L形的体量组成。两个L形围合出了一个U形的空间,把外面的环境吸纳进来,融合成完整的图形,在几何的理性构图中穿插了非几何形体的、贴近自然的空间结构。

1987年,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构图特征,并将其复杂化。并且,其后许多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热衷于这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3、独特的设计语汇

阿尔托对于草坡,肾形曲线,竖向界面,色彩等独特的设计语汇的运用也表达出浓浓的地域特色。既不咄咄逼人,也绝不会让人视而不见,并让整个景观呈现出一种个性和气质。

3.结语

萨伏伊别墅使用廉价的材料,抛弃多余的装饰,用建筑自身的元素来塑造丰富的空间,它所反映出的独特的机器美学为设计师重新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打开了一扇门。这一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

流水别墅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大胆的结构尝试,打破常规别墅形制,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重新思考,启发建筑师景观师对于自然利用的多种思路。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共生,有机建筑的思想为人们呈现出新的人与自然地关系。而其中对材料的自然特质的表达影响到了日后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思考和运用。

玛丽亚别墅所具有的是一种独特的亲和性和表现力,它扎根于自然环境,反映了设计师的出色才华。语汇,构图,隐喻,无不反映出建筑师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和相望,其原创性的空间见解与形式语言直接影响了其后数代设计师。

现代主义浪潮中的三位建筑师对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数设计师从中吸收营养,摆脱过去的束缚,探索多样的未来。

在此后的数十年至今,环境景观设计学科不断发展。放眼世界发展趋势,当代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全世界共享经济技术进步的成果,挑战与机遇并存,也使各个国家、地区更注重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今天不会有一种设计风格横扫天下的情况,现代主义也成为明日黄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他们在打破旧有形制,开辟新的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广泛吸取世界文化长河中的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周向频,欧洲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特征,城市规划学刊,2006

第8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亮点,一所城市生命力的长久在于是否具有文脉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材料与观念等不断的涌现能否让一座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继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完美结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景观难题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精华传承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去,并很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特色,是景观设计师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的祖先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瑰宝,许多智慧和处理手法就是现在人们也难以想象和构思。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所以,在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和谐宜人的城市生存环境是每一名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积累和发展,其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表象元素和隐性元素。表现方式各具不同:表象元素主要有琴、棋、书、画、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服饰、动植物、饮食文化等;隐形元素主要包括有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画、民间工艺、传统建筑、服饰、宗教哲学、动物植物等。

2.2表象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2.2.1 中国画

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交融性使得传统的书画艺术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如诗如画的美景。特别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结合月洞门等构筑物很好的表现另一个空间的深远意境和景观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北京北海公园内长廊的设计,结合圆形的门洞和湖水对岸的景观形成一定的角度,每一个门洞都是一幅构图优美的中国画,步移景异。不仅仅丰富了景观层次,同时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游人的兴致和联想与想象。是不可多的的好作品。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画框景的美以及深远的意境美。

2.2.2动植物等的运用

在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中也赋予了动植物各种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来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比如在景观设计别是在传统的民居内的装饰上,多采用蝙蝠、石狮、白鹤、青松、石榴、柿树等祈福长寿、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福。同时在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植物配置的设计上,常常采用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来表现文人的高尚气节。例如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处景观名叫“古木交柯”的处理上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来表达主人的美好寄托的,造园者在一面粉墙之前采用一棵云南茶树还有一棵百年青松。正是一刚一阳,一强一弱,一大一小很好的表达了在家庭中男女和合的寓意,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还有就是利用形似云彩的青石作为进门的台阶,寄托了主人想要平步青云达官显贵的寓意。在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城市市树、市花的植物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广州的木棉花、西安的石榴等

2.3隐性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

2.3.1中庸的生活方式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雕塑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对称的手法,建筑的围合性、色彩选用上的朴素及与气候环境的和谐在设计中的应用比比皆是。于对称中展现变化、于朴素中包含韵味,这种看似中庸平和的生存方式中有着非常深远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的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北京的香山饭店。并没有采用特别夸张的造型,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色彩,但是却引人入胜,意韵深长,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温和中庸的民族气质。把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结合中国书画意境及中庸和谐的民族精神很好的找到了他所设计建筑与所处环境当地文化特色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的神韵灌注于时代精神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2景观设计中儒、道、佛哲学思想的运用

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融合,缔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内涵,影响比较大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处事的一门哲学—儒学思想。也是中庸的一门哲学,讲究礼制。例如在传统皇家园林建筑及其他的雕塑等的设计中对建筑的开间数、柱子的数量以及其上的浮雕采用何种图案和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室内的陈设品及其摆放位置、屋顶的色彩的选择、形制的大小等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完备的规范,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

修身的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传统造园之中就有这样大的规律:因地而建、曲径幽通、朴素自然,轩窗生画,尺幅无心,追求身心与道合一,技巧动作纯乎自然,追求疏淡与天人和一。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石材湖石等作为台阶的铺砌材料,同时和软质材料植物进行自然地结合就很好的体现了“道法自然”这一道家思想在设计中的集中体现,而这些造园规律存在的内涵,对当今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修心的一门哲学—佛教思想。园林空间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好境界既体现了这一点。为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审美体验。

三、传统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充斥着许多景观视觉垃圾,或者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元素的一个外形,没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吸收到设计当中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把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相互沟通和互补,实现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达成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实现一所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观特色。

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沃土,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开阔艺术审美视野,在设计创意时把传统文化原创性和高品质的审美结合并体现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当中,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和互补。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第9篇: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园林景观;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琶州塔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1历史的园林――岭南传统园林景观的发展与特色

岭南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和变迁受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区域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区域文化环境造成了它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岭南园林既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风格,又在布局形式、建筑装修、植物造景、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构成一种既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又不似江南园林之纤细的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1]。

1.1 萌芽阶段

岭南造园的历史可溯源到秦汉时期,于南越萌芽[2],于南汉形成其初始特征。秦末岭南以至汉代,数十万南下军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其中也包括园林建筑文化和技术。秦末汉初南越国以广州为国都,割据一方。其时岭南避开战火,社会相对安定,通过便利的港口开展海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兴盛,也促使了岭南园林的发端。受古代中原崇神重道思想的影响,五代南汉刘氏的药洲仙湖[3]以水体为主的造园手法突破了秦汉以前重台高阁、宫馆复道的格局。这种强调自然、师法天象的风格特色,既受当时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受中原文化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奠定了岭南造园异于北方又别于江南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岭南山水园林的格局。

1.2 发展阶段

岭南园林在宋代有较大的发展[4],主要是受迁入岭南的官吏、世家大族人士及文人画家的影响。这些客家人不仅带来中原的先进文化,而且寓情于园,直接参与建园活动,促使岭南造园艺术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时期无论是官方营建的园林、民间私园还是寺观园林都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园林构筑手法讲究意趣,善于因借之巧,以花石取胜,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等园林都是利用城市近郊的自然风景而兴建的半由天然、半由人巧,生产生活两利的州府公共园林。在造园技艺方面,继承了南越造园的精华,将美观与适用融为一体,即结合山林泉流兴诗社书院、精舍幽园、亭台楼阁,供民众进行游憩、祭祖、文墨诗书等活动。这种造园艺术将具有文化特色的丰富景观与岭南地域的自然特色相结合,发展了有地域性及时代特征的岭南园林。

1.3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岭南园林艺术因此盛极一时,并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4-5]。受中原移民及文人画家的影响,尤其是富商官僚等的参与,岭南园林始学苏杨,后从实用性与商用性出发,仿效及借鉴西方园林,将中西文化融合在造园技巧中,进一步丰富了岭南园林设计意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成新面目而发展成熟。此时期的岭南园林,从大的艺术格调上到整体布局乃至装修着色等方面,善以咫尺之地尽收亭阁之趣,尽得玲珑之韵。在园林布局、园林建筑、叠山塑石、植物配置、细部装饰等方面无不精雕细琢、华美独特。

岭南园林走过了从皇家园林、文人士大夫贵族园林到富绅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从通神求仙为主向观赏实用性为主的功能转换,清代园林艺术达到顶峰。岭南园林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岭南园林既有乡土情浓,又有山水景观,并配置地域植物景观,形成构思独特、精巧秀丽、独树一帜的风格。

2危机的园林――城市化发展中岭南园林景观的迷失

城市化的发展、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侵蚀、政府开发相对市民大众价值取向上的短视与错位等原因使得园林景观特色逐渐消失并趋向同质性,造成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及地域性景观特征的岭南园林逐渐被吞噬,“去地域性(deterritorialized)”的景观现象存在。

2.1 传统文化断裂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革为传统园林景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机遇,也使之面临着各种挑战。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景观在新设计和建设中被忽视,破坏传统文脉、急功近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景观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建筑艺术文化面临湮灭的危机。对岭南地域传统景观与传统建筑进行调研,就可以看到传统风格感人至深,如体现广府文化特征的各种祠堂、书院、民居及牌楼等等为风景园林增色不少。但这些传统风格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景观现象却很少在现代新建筑与景观设计中体现,岭南传统建筑文脉和园林风格已近于消失。

2.2 景观发展“趋同化”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使各国园林景观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同时也对地域性园林景观造成极大挑战,导致出现景观“趋同化”现象。某一种景观设计元素或其中的某些重要特征侵入各地园林景观中,成为一种所谓“世界性”的景观文化,使得具有浓郁地域或民族景观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正如《北京》所言:“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弱、消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6] 。

2.3 场所精神几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