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54-02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观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从而致使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无法获得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有效方法,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被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结合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较以往复杂一些。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受到长时间的压抑,而引起心理疾病,使其情感世界处在一种失重、失衡状态,进而陷入失败中不可自拔,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抚平学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心理“伤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其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意味着已经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依靠自己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就会产生心理落差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使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是职业技术学院要构建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工程建设基础,把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当作前提,把学生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并将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作为补充。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效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成才意识较强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怀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校园中进行学习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与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还没有面对过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在他们心中,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难,因此成才意识极强。同时,受现今社会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的物质化、现实化、目的化,许多学生在校园中从事活动时,不是优先考虑兴趣和文化含量,而是从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去考量,因此奖学金、学生会和入党便成为学生们的重点追求目标。
(二)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满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基本都能为他们提供较为富足的生活。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表现得极为张扬,通常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生活,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过于强调自我空间与自我感受,做事情较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爱自由,不喜欢被班规、校规束缚,集体活动能逃就逃,集体荣誉感极差。
(三)攀比成风,缺乏独立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时期,因此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问题。并且多数学生还依靠于家长进行生活,没有完全的实现生活与经济的独立。在这种虚荣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急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学校委派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甚至是校园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法与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构建不完全
职业技术学院中没有专门对心理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管理的部门,许多院校直接将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安置在校园学工处、团委以及与心理学有关联的部门。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极度缺失,心理咨询、办公场所极为有限和分散,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相关领导,受时展的影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代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构成。在教育教学中极易出现与学生意见相左或是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出现,使学生无法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与亲密感,严重影响心理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认识,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当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过多地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抗挫能力偏离,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要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纳入其中,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师是育人的执行者,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
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教育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陈旧,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女性心理学”“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礼仪与品格修养”等多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学生,除了上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乐观的求业、择业、乐业的职业心态。
(三)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除了开设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外,职业技术学院还要借助校园网络、广播、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多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范围。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趣味运动会”“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或举办有关心理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答赛等竞赛活动,或组织大学生心理游戏活动、“优秀心灵使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强化认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首先,要健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清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对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记录跟踪,并将总结出的问题倾向及时的反映给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以便学校领导与各院系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开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院校还要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危机等相关心理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干部、教导主任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教育人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发现与预防教育,使他们可以具备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行为的能力,还可以协助心理素质教育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防范学生自杀为重点的危机防范与宣传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咨询模块,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当前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较为滞后,学生无处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依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要求相关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心理咨询机构中,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咨询、讲座和职业生涯的辅导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问题处理能力,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因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学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纳入到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促进其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经费允许下,向外界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基础。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已刻不容缓,各大院校要高度重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体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危机,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5).
[3]姚恩菊.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12(09).
[4]袁萌.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能力轻心理健康的问题,这就极易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和工作面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能帮他们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价值追求和平和健康的心理,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1当今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偏差
21世纪以来,我国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把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培育当做重中之重。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一方面,许多高校开始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唯分数论的人才教育理念,开始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实际,培养更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经常跨专业交流,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社会适应力更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有了显著成效,也积攒了许多经验,但是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缺陷。譬如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能力,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毕业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实际看,“三观”尚未最终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诸多波折。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偏差,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在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
对很多高校来讲,为了赢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和社会影响力,其会把就业率当做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课程安排或是对学生的培育,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率这一目标。在这一方面的侧重,必然会厚此薄彼,让其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会错误认为,心理素质无关专业知识,更无关将来的就业,因此便觉得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很多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也很“纯粹”,那就是学专业、拿文凭、找工作,这种功利的求学目的,会使得很多大学生很少会重视自己的心理素质,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因此,在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极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倘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轻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重则甚至会使其出现心理障碍,让他们的性格出现问题。
1.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从现实看,不少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的建立起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引进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则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计划当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些做法值得我们肯定与赞赏。但毋庸讳言,因为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很多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存有很多偏差,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层次较低,其所采用的教材多为十几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课本,这些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里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只重表面的形式,却不深挖背后的专业判断,将课程流于娱乐化。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老师,不是心理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他们又想让课程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想要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就会将一些心理测验或是答卷等内容融入课堂。这些内容从表面看很专业,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细细去看,其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心理娱乐而已。有的老师甚至把网上一些星座人格、五行命运等带有“玄学”和封建思想的东西搬到课堂上,对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判断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有轻预防的偏差。一些高校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群体是那些已经出现偏差的学生,所以一般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到他们身上,去做相关的辅导和治疗,却忽略了“未雨绸缪”的预防理念。
1.3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大学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当做一项重要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上面没有下充足功夫。在要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时,也只能临时从其它院系中抽调其它专业的老师前来“救急”。从现实看,这些“兼职”老师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因此很难应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其教学课程很难取得很好成效。
2中国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我国茶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这个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几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就发现并开始使用茶叶。但是一开始人们只是发掘了茶叶清热解毒的药用功能,将其视为一味草药。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国人终于将其当做一种饮品,之后的魏晋时期,在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动下,蕴含了清新悠远等自然特性的茶叶与当时的“清谈”之风相融合,中国茶文化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到了唐代,茶文化开始与佛教、儒家以及道教等思想和价值观念碰撞融合,汲取了大量优秀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国茶文化也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
2.1茶文化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自然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上看,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生长的环境多为青山绿水和深谷绝岭,这也就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的自然特性,这恰恰与中国道家所注重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在吸取了这一人文内涵后,将其体现在茶文化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先说外在方面,中国饮茶者往往会把饮茶与大自然结合起来,如选择有着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的饮茶环境,选择那些由自然之物制造的茶具、茶桌,选择那些远离人烟没有被污染的泉水、江中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再来看看内在方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推动下,已经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并非单纯为了饮茶而饮茶,很多时候都是在“放空”自己,通过茶来思索生活中一些困惑和不解,并从内心深处释放出一种力量,让自己能够用更加洒脱和淡然的心态,以及更加聪明的方式去面对和应付这些难题。当然,上面所说的这层境界,还只是茶文化“天人合一”人文精神的初级层次。在往上发展,就进入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对话。很多饮茶者会通过饮茶进行“深思”,超越其现有的生活,进入另外一个虚无空间,去探究生命和时空的真谛,去找寻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其最高目的,就是从任何事物的表面,一眼看到其根源所在。
2.2茶文化的“中庸思想”来源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误解,认为是“和稀泥”、“老好人”、“各顾各”,其实大错特错。中庸并非是退缩、消极和明哲保身,而说的是要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恰当适度而客观冷静的态度,不偏激也不消沉,要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从宏观上看呈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饮茶者十分在意烹茶之火的火候、水温的高低以及茶叶的浓淡,强调一个“度”字,火不能猛也不能小,煮出来的茶汤颜色要始终,口感也要恰到好处,如此方为好。二是在茶事活动中,一言一行也要得体周全,不能过于热情,让人不知所措,更不能有冷落之意,让人尴尬。而这种对“度”的把控更是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性格里面,锤炼出了中国人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
2.3茶文化中蕴含的“禅茶一味”的思想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种思想来自于佛门。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到了本土化发展,十分注重从超脱中找寻灵魂的清净,从修行中达到顿悟。我国茶文化具有的自然特性与之非常吻合,因此从唐代开始,一些佛学大家便开始将茶文化与佛教进行结合,在寺庙中开设专门的茶堂,意图利用茶这一平台,让佛门子弟更好地领悟佛学真谛。举例来讲,佛学所强调的“一沙一世界”、“刹那即永恒”,就是禅茶一味的重要内涵,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推崇“小”与“大”的关系。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这种思想十分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宠辱不惊、镇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3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3.1作为高校来讲,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专门的茶文化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将茶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与心理学相结合,使其更具感染力,以此来提升授课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条件达不到的高校来讲,则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茶文化与其它课程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在心理健康课、思想政治课等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上,增加一些茶文化的内容,既可以达到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更可以增加这些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无论是开设专门的课程,还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既有的课堂里,都要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授课,让茶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2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院系及专业设立得相对全面,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倘若将茶文化无差别地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生中,其效果必定不会太好,因此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举例来说,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因为课程和其自身性格的因素,感情较为细腻和敏感,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心理波折比较大。对于中文系的学生,高校应当更多汲取茶文化蕴含的乐观豁达、淡然洒脱的人文思想,将其融入到中文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而理工科的大学生则更为开朗一些,大大咧咧、不拘一格是理工生的性格“标签”。但是在现实中,这样性格的人很容易因为“口无遮拦”而说错话、做错事。因此,针对理工科学生,高校就应当提炼茶文化蕴含的中庸思想,将其深入浅出融入到理工科的心理素质教育里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度”的重要性,让他们未来做事更加沉稳平和。
3.3应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从现实中看,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形如虚设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才让高校和师生们对其不甚重视。对于此,相关部门就要督促高校摒弃旧有的心理素质教育考评模式,而是将其视为学生的重要考试,要记入学年总分当中,并且要加强考试的严格程度,如此一来必定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倒逼他们加强日常的学习。这样,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去,另外也能够大大增加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43-244.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18-02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对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只有正确把握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做好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对商丘师范学院部分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式及结果
本问卷设计了15道单项选择题,主要调查研究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过程中遭遇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07、09级的学生200人,涉及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摄影、音乐类、舞蹈表演等各专业学生,参加调查的学生具有普遍性,有效回收问卷193份。经过统计计算,获得艺术类大学生所回答的每个问题及每项选择的统计数据和百分比,从而为科学分析评价艺术类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3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31.6%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学习、环境适应问题的占21.5%,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0.4%,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4.5%,由于消费水平的攀比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5.2%。可见,艺术类学生心理素质亟待优化。
现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习紧张心理和缺乏自信
高校扩招后,艺术类大学生人数激增,其中一部分确系具有艺术天赋和理想者,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考上大学走捷径者,且后者所占艺术类大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大都不仅文化底子薄弱、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均系为了考取大学,半路从事艺术专业,专业基础不扎实。因此,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们倍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造成心理压力。
2、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都努力塑造和体现个性风格。他们情感丰富,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心理极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有些同学忙于恋爱,把自己孤立于集体活动之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对教师视而不见、对同学漠不关心的人际态度,逐步成为一个冷漠孤僻的人;还有一些学生的恋爱对象如走马灯似的变换频繁,以此彰显他们自以为是的个性魅力,长期以往形成浮躁不安的心理。
3、人际交往不适的迷茫心理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入学前社会经历较少,心理设防能力差,常热情直接地与他人坦诚交谈,容易表露自我,对一些个人敏感问题的交流,艺术类学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坦白,这也反映了艺术类大学生较为单纯直率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与普通大学生的性格差异,造成他们与其他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给人一种喜欢表现自我、喜欢怀疑和争论以及盛气凌人的感觉,以致引起他人的误解和对人际交往的困惑。
4、家境攀比的自卑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家庭相对优越,相互之间的攀比现象较为严重。他们比穿名牌、比配备高档通信设备、比电脑品牌等。而一些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的学生,为了面子宁可让家庭承担繁重的经济负担,也要硬撑。这就造就了追求档次、崇尚名牌、攀比摆阔现象的产生。同时并非所有艺术类学生家庭条件都很优越,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能上大学才选择文化课成绩较低的艺术类专业,而并未考虑到艺术专业的花费(通常艺术专业的花费要高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相比之下,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生活压力的重担使得家境不太好或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悲观的消极心理。
5、就业前景形成的忧虑心理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而社会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岗位选择等情况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这种形势给艺术类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更甚于普通专业学生。对他们而言,由于专业原因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小;部分学生则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高估自身条件,一心向往能够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大中城市和高薪企业,致使理想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举措
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其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按照学生心理状况及发展规律开展学生工作和教学,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对其教育管理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摆正心态、端正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调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有明显的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成就的价值观,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淡薄。如果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冲突时,以个人价值为第一追求的价值观就会使他们降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帮助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激发其爱国热情,是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为此,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以艺术专业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指向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把放在恋爱、情感上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转移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方式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工作,测试内容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广泛合理设置,并将每位学生各个阶段的测试结果整理归档,以便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对于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有利于尽快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开设心理素质系列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通过面对面或电话咨询、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工作;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艺术类学生通过聆听各类专业讲座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通过积极参与校、系篮球赛、足球赛、征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以发展自己的才艺和特长;通过组织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性活动比赛,以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通过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既可增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会给学生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通过这次对商丘师范学院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调查,剖析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引导此类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引导他们在成就理想的感召下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进取,真正实现其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刘丽(1979― ),女,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袁敬伟,张成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及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6.
[3]彭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工作创新》,2007.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一、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被提出之时,它也以一个独立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有一些教师以为它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又有一些教师自己又不是搞心理学的,把握起来力不从心,因此便出现了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忽略心理素质教育的现象。一个人除了智力的因素外,还有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你的人生,那十分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心里素质,也叫情商.因此,在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和人性化,语文教学一直是最直接最生动的特殊的教育阵地.除了它固有的传授文字文学知识外它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显示出自己独到的优势和魅力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一如既往地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呢?
(一)营造好的课堂 氛围,逐步为学生构建最佳的心理状态
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易于接受知识.反之,虽然课堂鸦雀无声,但学生只有紧张的份儿,何言积极思考呢?教师所营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并非一个微笑一句话就能完成,它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如服饰和教态、提问和暗示、留有余地和故意设疑等。
(二)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时文苑中的精品,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也照射出假丑恶其中有一些作品便 是活生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这才些作品,探寻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照自我进行检省,修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1.挫折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娇生惯养,遇到点挫折便失去了信心。在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我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语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地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于是,我又趁机询问:"你遭受过挫折么?你是如何做的?”学生们或惭愧地说出自己曾有过的怯懦,或自豪地谈起自己的奋起,都纷纷表示要象史铁生那样,绝不向命运低头
2.对待错误的教育
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让学生 口头作文《我更喜欢廉颇(蔺相如)》 学生们大多喜欢廉颇。我问:“居功自傲的廉颇如何讨得你们的喜欢呢?”学生们说:“因为他知错能改。”我又问:“知错能改为什么是令人佩服的?”学生们回答:“一个人能够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而能够改正错误需要决心和毅力。”于是我总结道:“廉颇之所以博得你们的喜欢是因为他更接近于人的本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去轻视那些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因为他战胜了自己。
3.其它方面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零散的小素材也可做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切点,教师只要一两句的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使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去开什么生日party,是不是也是虚荣心在作祟呢?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歌声中,你是否看到了刚愎自用的因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非盲从,善于独立思考不等同于一意孤行。王安石对石钟山得名的实地考察不正是他敢于向权威之一不轻信盲从的结果么?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材料,只要教师悉心揣摩,何愁不能对学生点化呢?
(四)通过课余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多组织一些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心理素质,获得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比如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信心,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遇到好的美文,可以搞朗读比赛,可配乐,可分角色,提前帮助那些朗读困难的学生做些准备,在读完之后多鼓励些,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也便高涨起来。
四、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展望
心理素质教育做为一个较新的课题,还有许多可研究探索的问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这便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尽早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不再是一句问号。另外,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也能够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能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21世纪需要优秀的人才创在世界,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有责任担负起知识的启蒙和心理的培养着双重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有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如何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关的理论观点还不够完善。因此,通过各种途经和方法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将非智力因素引人大学生思想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1.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观念。以往的思想教育往往把大学生单纯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硬性灌输给他们,并要求他们规行矩步、驯服听话。这种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一个人只有当他的非智力因素获得良好发展,他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人们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也就是其独立性的表现。将非智力因素引人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承认和注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鼓励大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促使他们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此前提下,高校思想教育者就不能单纯地将大学生看作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在自己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并且能够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这时,大学生的行为还会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或螺旋过程,从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2.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使其健康成才。这里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的和谐与协调,而内在的“心”的方面,归根到底就是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与协调,其中以非智力因素为主导。因此,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就要在思想教育中引人非智力因素。其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在这四项品质中,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的地位。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然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围。再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看,思想教育过程可分为认识阶段、情感阶段、信念阶段、意志阶段和行为阶段。这五个阶段中,除了认识阶段属于智力范畴外,其余四个阶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所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应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一是,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差错。思想教育一定要做到关键地方,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就能摸透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就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二是,非智力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钥匙。可以及时抓住大学生思想苗头,把思想教育做到前面,增强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有些好的传统是自觉地研究人的心理的成功经验,有些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知识。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有利于把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高度。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经过紧张的复习备考,被选拔进各个高校后,大学生们都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像久困的小鸟被放飞,渴望自由却不知飞向何方。“郁闷”、“迷茫”、“空虚”等成了他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因此,学校要不失时机。认真地搞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以良好的生活环境、热烈的迎新氛围来迎接新生,运用报告。录像、学习、参观、讨论等各种形式对新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对学校。专业的浓厚兴趣,将自我提高需要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能够始终保持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并且具备愉悦良好的心境。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现代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内容上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业务水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文化修养、教育素养、个性、人格。教风乃至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风格。人际关系都对学生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再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事业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的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和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进课堂教学。一是,应强化“两课”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完成的,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但如果“两课”教学仅仅是通过讲授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等内容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需要结构,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领会知识和逻辑关系的能力,同时还要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领悟和体会前人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运用科学的胆识和思维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坚毅的性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学能力除了知识方面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开发。
4.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化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事实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元的载体。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充分培养和自由发展。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从中激起他们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和研究的信心和恒心;通过参与各种文艺活动,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培养他们爱国居民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另外,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这对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5.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建立完整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寻求心理健康是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开设心理课程,使学生获得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调适能力,培养和完善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动力结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配备心理医师,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不适、冲突和矛盾问题,从而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此外,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辟“心理聊天室”,为大学生设置倾诉的平台,并且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E立方教育,思维训练,演讲与主持,户外科技实践活动
“E立方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专项培养的过程,是石棉县新棉镇小学的一项目重点科研课题。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新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则是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E立方教育”及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范畴。
1.搭建“E立方教育”的培养平台
1.1 通过思维训练,实验研究与观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亲近并探究自然界中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的认识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1.2 通过演讲与节目主持的训练,让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等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1.3 通过户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2.1 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不气馁和退却;敢于发表意见并坚持己见;不怕别人讽刺;认为需要于的事就坚持于到底。
(3)反应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综合和推理能力,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都能作出积极反应。
(4)对挑战的反应。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敢于向不同意见挑战,不喜欢唯命是从;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和老师的意见,总是批判地吸收,从中发现问题。
(5)敏捷性。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得出结果。
(6)口头表达。善于正确地应用众多词汇;虽不一定善于辞令,但只要他深思熟虑的问题,总能较为妥贴、深刻地表达。
(7)深刻性。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比较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善于发现事物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8)灵活性。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用他人长处。
(9)独创性。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
(10)想象力。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喜欢幻想以至异想天开。
(11)推理能力。能够把给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能从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给定的材料;有特殊的方法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控制排除各种变量;有初步的类比、联想、迁移能力。
2.2 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总之“E立方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 大学生 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自我中心
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二)渴望独立,但是缺乏自理能力
“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
(三)追求知识,渴望成才,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仍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会的知识没能及时补救,随着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性张扬,但是缺乏对挫折的认识
“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五)乐于交往,但是缺乏交际方法
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关于这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研究。“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眼下情况看,对于“材”,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并不全面,于是,根据“材”之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对于“90后”这个群体,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不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概括一个群体,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以偏概全。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则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全身心投入。在这些方面,国内高校的教育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大学中,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教授的内容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对“70后”的灌输模式。
(三)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入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工作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阶段,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的管理理念。
三、“90后”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