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cpa审计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查账,会计审计
《会计查账实务》是一门实用性强、专业理论知识要求相对高的课程。查账是会计记录事后的检查,事实已存在。一般教学课程设计为“三步曲”:首先,常见的错弊介绍,例如,存货中常见的错弊、固定资产中常见的错弊等;其二,查账步骤介绍,查账步骤大致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测→总分类账与明细账核对→原始凭证审查→个别错弊的具体审查;最后,记录工作底稿。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都是如此。模式固定,照本宣科,如此教来,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其实,我们不妨用案例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用他们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判断,从案例中发现错弊,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查账技巧;同时让枯燥的学习付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下面我就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谈谈我的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6)。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查账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会计查账实务》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可有效地贯彻互动式教学 ,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例教学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会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做账实际相结合。中职的学生社会阅历浅,大部分没有做工的经历,更不要说做什么会计工作实践经验;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也仅限于几本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中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识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查账案例,首先要求学生发现案例中的疑点,也就是查账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给疑点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搜集有关的证据;最后,如果疑点果然是一个错误,那么就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的处理意见与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一种形式,让学生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查阅资料、上网、同学互帮、师生互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查账》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各种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熟悉程度相当高,并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比如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税法等,这样便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并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会计查账实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会计查账实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具有优越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困境。
(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水平浅,实际操作经验几乎一片空白。综合素质不高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专业理论水平浅,那是因为我们大部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专业知识不牢固,一旦要用不是一时能补上来的。实际操作经验欠缺,对于我们学校要承担必要的责任。没有一个象样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也没有在学生入校后安排实地见习。
(二)高质量的查账案例难找。高质量的查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查账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查账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实践性。即查账案例最好来自于查账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查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2.具有针对性。即好的查账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查账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在中职学校参考教材少,教师上课时间多,一方面没什么书可参考,只有一本教材,比学生多不了多少,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资料。
(三)教学课时受到限制。实施查账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查账课时提出了挑战。实施案例教学要经过三个环节,第一,对案例预习与准备;第二,案例讨论与分析 ;第三,案例总结与回顾。现在《查账》课程每周四节课,总学时80课时,如果经常开展案例教学,那么课时不够,跟不上进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出现一对突出的矛盾:开展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好,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查账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中职的查账授课教师大多缺乏查账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查账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查账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查账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查账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 “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故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摆脱在《会计查账实务》中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的建议
(一)加强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企业、会计事务所的联系。
中职学生实际经验欠缺,学校可出面与一些大型企业联系,利用休息时间或上课时间参观大型企业的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仓库等,了解企业的各部门工作流程,重点在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可长期聘请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校讲课,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思索企业财务部在企业所处的位置,明白其重要性。企业是会计信息的来源地,会计事务所是对会计信息的审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了解事务所的工作性质,学习查账的方法,还可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座谈,向他们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通过如此办法,一方面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给他们注入学习的动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范围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专业课和文化课多采用互动式教学,这样,在整个中职学校形成一个态势,改变学生长其来被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来来回回循环,而是精心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点评和总结。
(三)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课时。《会计查账实务》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应当学完了《财务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否则实施案例教学缺乏理论保障。查账涉及到知识面广,难度大,有时一次案例教学需要几个课时,而现在分配给《会计查账实务》一学期80课时,每周4课时,一学期下来完成教学任务较困难。建议每周6课时,总共120课时。
(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查账教师大多缺乏查账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1.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查账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查账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制相对太长。由于时间长,文化基础课占用课时较多。 因为课时多,教学内容就多而深,背离了职业教育重在技能,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疲劳”,产生了教与学的矛盾。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一个只了解会计知识的人,实质上是不懂会计的。会计学首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发展中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成果,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就不能真正掌握会计知识。比如缺乏基本的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及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的;同时,会计又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学会计的必须以本专业为中心,向其周边的专业做适度的拓展。中职学校可利用第二课堂讲授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六)改变对学生考核方式,获得学生对案例教学认同。传统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 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会计查账实务》课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查账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关键词:高职审计人才 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能力素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行业发展迅猛。2014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报备业务收入589亿元,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在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背后,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不足与审计类毕业生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情况并存。而许多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审计人才、如何改革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关于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多见,现有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围绕课程设置、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曾晓虹(2011)认为,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过多地看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于学生在实践与技能训练方面通常被忽视或简单化,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张竹林(2006)指出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会计学知识为主,越来越不能适应审计市场出现的多元化需求。审计教学内容应多元化;李闻一(2008)总结归纳我国CPA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较少的实习机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生联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建议。虽然这些内容的研究对推动审计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只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审计人才培养与审计行业需求的结合、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合、与审计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的结合。此外,如果缺乏来自学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那么研究结论则不够系统与全面。
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审计人才需求调研
我国急需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向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小型事务所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本文以高职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中小型事务所作为研究重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挑选了曾经与高职院校建立过实习联系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共计30家中小型事务所进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除了事务所地点有所变动没有收回问卷外,共回收了问卷26家。问卷围绕录用高职审计类专业学生的意愿、接收人数、从业理念、知识、能力素质等用人才需求,还包括对录用学生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调查反馈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情况如下:
1.会计师事务所接收审计类实习学生的情况统计。
表1、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接收审计类的实习或毕业生到所里工作,而且在年末与年初审计旺季时期,需求量会更大。
表3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时,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吃苦耐劳、能力素质、团队协作、专业知识。学历与毕业学校并不是事务所太过看重的因素。
3.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从业理念方面需求的统计。
表4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业理念方面,最看重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从业人员审慎的风险意识。
4.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方面的统计。
表5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注重的是财会税审知识、法律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统计、经济金融、管理知识。
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方面要求的统计。
表6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6.会计事务所考查考核制度方面的调查。
表7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的工作质量还是比较注重的,大部分的事务所会对习的学生进行录用前的面试考查,进入事务所后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后续与学校就学生的工作情况取得联系沟通方面还比较缺乏。
(二)中小型会计事务所对高职审计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26家中小型事务所对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综合汇总分析显示,事务所更为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由查错防弊型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方向转变。一位工作敬业、拥有丰富专业知识、良好能力素质,同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积极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在现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此外,中注协的《关于规范与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中强调了中小型事务所在审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中小事务所要规范发展,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要打造执业质量严格、服务水平精专、社会公信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事务所群体。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小事务所发展之核心要素的审计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传统的高职院校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
(一)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基本上按“三段式”的模式安排,即首先是基础课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是专业课的学习。课程学习以专业理论为主,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课程内容较少。传统的培养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汁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传统审计人才的培养理念滞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各类证书展开的。为了学生的应试而教学,忽视了人才在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实现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与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教学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理论比重大,忽视了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综合运用,更谈不上拥用综合的应用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教学探索与尝试,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审计实务实践课程,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按现行审计实务要求及时更新。
3.教学方法与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老师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审计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概念多,流程复杂,繁多的执业细则让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时间一长,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此外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师生的互动交流变得缺乏,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审计专业实务性强,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审计专业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务性也很强。作为主讲老师,不但要将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以便易于学生的理解,还要运用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给学生解析相关的审计流程、审计技巧,剖析具体的审计案例。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审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审计实务经验。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虽然拥用高学历高学位,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审计实务实践方面经验的确有所欠缺。没有切身体会审计案例的审计过程,自然实务实践的教学效果会不尽人意。
5.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传统模式多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命题以考背功为主,实务应用测试少。考试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所授知识记忆程度,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审计实务的应用能力。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建立以考查学生实务能力为主,提高审计的质量与速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系列标准为主的考核机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高职审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解决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适应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也着手作出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是学校根据事务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事务所工作的培养模式,因为是订单培养,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组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强,事务所在人员招聘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相对减少。这种模式虽然对学校专业建设有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是针对某一对口单位,学生在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是狭窄而单一,局限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还有“工学交替式”。它是一种产学合作的模式,由学校与事务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订单式”就是学生在事务所实践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学生即是事务所的员工,也是在校的学生,事务所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该种培养模式的事务所要有一定的规模,用人需求量大,才能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此外,事务所的审计岗位对人员有一定技术技能要求,而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胜任程度。所以在其适应岗位要求之前,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事务。学生能力提不到提升。因此,“工学交替”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院校操作的难度。
四、构建宝塔式三元融合、能力递升的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宝塔式高职院校审计人才体系构建
在分析与总结各种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应呈宝塔型,宝塔由三大元素构建而成:职业理念塑造、知识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三大元素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因材施教,三大元素内容在各年级占比有所不同。
(二)构建体系的三元素
1.理念的塑造。职业理念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内容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和风险意识等五个重要的方面。职业理念教育始终贯穿着整个审计人才培养过程。
(1)职业道德。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审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维护公众的利益是审计行业的宗旨。因此,培养审计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
(2)职业进取。随着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业务综合性越来越强,审计人才没有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努力学习,精通审计业务,掌握与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业务素质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培养审计人才的职业进取心,充分地挖掘其自身潜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才能打造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3)管理风格。管理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工作态度,做人处事,固然未必有唯一标准。然而不同的管理风格。会影响审计团队在审计项目的完成效果。沿用Robert R.Black和Jane S.Mouton与审计相关的五种典型管理风格中,只有团队型管理风格,才能让让每一位成员都自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团队型管理风格的特点是,在关心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的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方式,协调与激励团队士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型管理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不同项目、方式与手段进行训练。
(4)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培养审计人才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审计人才的眼光更具前瞻性,把握全局,最大地实现全局的整体利益,特别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因此战略思维的培养也是审视、提升与发挥审计团队能力的过程。
(5)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由于在审计取证与判断方面的失误,导致发现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或是不存的重大舞弊差错的财务报表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可能造成的责任风险。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是审计专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理念,也是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核心知识,包括了财会税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与统计知识,核心知识是宝塔的支柱;二是拓展知识,包括了经济金融知识、管理经营知识、其他相关知识等等。拓展知识是宝塔的墙身,强而有力的支柱加上宽厚的墙身,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扎实而稳固。
(1)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审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核心知识分成两个层次,即职业基础知识与进阶知识(表8与表9)。
(2)拓展知识。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审计人才在多方面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了解与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3.能力素质的打造与提升。能力素质的培养分为两部分:显性的技术能力和隐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保证审计开展专业工作的可见能力,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培养;而隐性的行为能力,主要有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等,强调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隐性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
(1)显性的技术能力。显性的技术能力分为基准与进阶技术能力两层次。
(2)隐能力。隐能力虽然不像显性技术能力易于识别,但它是审计人才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内容。隐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学习、沟通、团队协作与创新。
①学习能力。审计人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让其在审计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在未来,能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往往是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每位学生的资质与基础不同,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也不同,作为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通过组织不同类型审计案例分析,让学生组成各小组研讨与交流,然后让其系统地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中各类问题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②沟通能力。良好的审计沟通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达成和谐交流平台的基础,也是建立融洽的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从模拟审计项目不同审计阶段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事项、内容、沟通过程、时间安排等细节着手。
③团队协作能力。审计组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审计项目总体质量负责。审计组长依据具体审计项目实际方案进行合理的组员分工。每位组员的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审计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充分沟通与交流、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分小组模拟审计过程分工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等。
④创新能力。创新是对不合适时展传统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是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因此审计人才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层面越广,积累的实务经验越丰富,创新机会与可能性越大。创新能力引导审计人才关注关键性的审计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以及理财观念的转变,从而不断将改进与创新注入审计文化中。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于探索与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多维的创新意识。
五、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念、知识、能力三大要素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占比各有不同。低年级,以职业理念教育为主,注重强化职业理念的塑造;而在中年级着重构建学生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体系;到高年级则强调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具体的实践内容:
(一)更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
审计工作不但要求审计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传统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对人才职业理念的教育与培养。审计人才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审计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与信誉显得至关重要。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着重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与风险意识五个重要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开展各类与之相关训练与社会活动实践。例如“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不但让学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创建仿真审计工作环境
结合高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按宝塔式三大元素相对应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比重的设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例如核心知识对应课程的安排为先学习基准知识再学习进阶知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创建模拟仿真审计工作环境,实行按照审计工作的流程分阶段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思考。学习过程不但让学生了解审计各工作阶段流程,而且要对审计工作的每一环节对应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操作细则、注意事项都熟练掌握并主动积极参与。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知识理论的灌输,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资料、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事务所学习,在审计现场请审计专员为学生讲解审计工作各阶段流程与注意事项,学生亲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底稿的填制等工作过程,有疑惑可及时提问,现场解决。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此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选择国内外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对虚增主营收入、成本、人为操纵利润等常见企业舞弊手法与手段通过案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职业判断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案例分析教学可分组进行,每小组每位成员都模拟负责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途径。在教c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老师利用各网络教学平台,博客、微信、QQ等方式方便随时与学生开展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四)师资的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从宝塔模式职业理念、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三方面着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程度,分别配置不同梯队的师资队伍,因材施教。授课教师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会计师事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进校园授课,让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发展密切结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多到事务所实践与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理念与技术。
(五)灵活的人才考核标准
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制度普遍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在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中,除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以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建立综合测评体系,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方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项目考核、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考核等。综合测评小组除校内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六)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保障。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依据审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共同构建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由社会同行、学校督导、在校学生多渠道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价;建立毕业生档案,邀请毕业生参加座谈会,了解现阶段企业人才的需求与他们在不同审计工作岗位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就对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对共同反映的问题及时改进,根据评价意见就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全面提高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盟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院要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实践与企业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将企业的理念与文化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以下方面:
1.学校与多家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多网点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当年年末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6月份,该时间段是事务所用人旺季,既解决了事务所用人难题,又解决了学生综合实习问题,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2.“筑巢引凤”式。首先是“筑巢”,即学校以优惠的条件提供场所,吸引事务所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然后“引凤”即事务所进驻学校、以校为据点直接进行经营。事务所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模式,接受学生进行实践性审计项目的训练,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考核合格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留任事务所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此外该种方式还可以提供教师参与事务所项目实践的机会,学校教师与事务所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实现产学研联盟。
建立产学研联盟,让高职院校与审计行业进而深入互动,以高职院校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建立长效双向实践机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为高职审计人才综合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