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高中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学习和高中历史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高一上半学期,有很多学生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作业不交,老师留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找其谈话时,还满不在乎地说“:历史还用学吗,考试前背一背不就得了,我中考时背了一个月,就考了满分。”但期中考完试就傻眼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都在疑惑,我背得特别认真,也特别好,但为啥考试得不了高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设问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因此,出现了考前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但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学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在刚入学时就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不同,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4.要学好历史,特别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探究式学习
《高中物理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实现上述目标,探究式学习不乏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
1.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随着认知结构的丰富,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发展,新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力潜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快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2.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新鲜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方式。
3.能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主要由其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决定。也就是说,人探究的心理态势是发展探究能力的根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经常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打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活动中培养起科研、创造和实用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施方法
在探究式学习中,方法是探究学习的关键,能有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探索。
1.创设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的自由、平等的环境。例如在实验时,教师在教室走动起来,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并及时进行探究评价,帮助学生确定下一步计划;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讲解、示范,把学生的疑问与探究的积极性联系起来。
2.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士”。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讨论很重要。例如可以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讨论探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在课前,可以进行分组;在讨论时,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方法和成果,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能进行客观的比较与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正确理解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形成总是和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但要明确学生科学探索的要素、方法,还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生探究行为。为此,教师要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就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发生相关的探究行为。如实验探究学习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发问的时间。
4.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
丰富的网上资源创建了探究学习条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学生就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找出本组或本人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相关解答,使学生探究问题迅速定位答案,为学生形成非线性思维、产生灵感创造了条件。
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习惯问题。为了使学习高中物理真正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的感染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艳红.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05)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6-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变课堂主角为配角,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合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然而,目前的历史教学却未能实现上述要求,教学现状依然不太乐观: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关系紧张,以致于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源,关键在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就能产生求知欲,课堂教学质量就高。既然兴趣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入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或运用歌曲导入,或运用故事导入,或运用悬念导入,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心理。
1.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辅之教学工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学习。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竞争激趣、游戏激趣等,只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
2.新内容设计,深度演绎史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凝结,历史课堂无疑中包涵大量的史实。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牢记它们成为初中历史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改变历史教材繁、难、偏、旧现象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基本史实的讲述,剖析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明晓历史逐步演进的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任课教师能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掌握,理清史实间的相互联系,并挑选典型的史实进行直观性讲解,将史实以生动有趣的展现。例如在讲述《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时,面对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联系以往知识分析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然后,让学生在思考起因和结果中,体会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爪分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多极结构,这时可以由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圈出相应的帝国主义国家,切实的感受当时的世界格局。让其在史实的真实呈现中,感受历史的继住开来和承前启后。
3.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心脏。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够"一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将其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太简单,从教材中很容易就能够找出答案,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教师要把复杂问题条理化、系统化,把深奥的问题明白化、通俗化,且问题要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轻松解决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所提问题不能浮于表面,而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启发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2]。
4.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个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总结了几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4.1背好知识点。虽然现今强调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需要背诵、记忆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求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知识点,这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明确重难点,背诵、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4.2建立知识线索。要把所学内容更准确掌握下来,有一定的线索是很有帮助的。线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课本内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阅也就比较迅速。因此,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渗透知识线索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把课本内容讲清楚,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握相关内容,制作出每一课的相关知识线索,清楚每一课由哪些方面来组成,每一方面又分为几点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头脑里有了相关线索,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确定所考内容在哪一课,也就能把答案确定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
4.3理解具体事件。历史是过去的事,可概括为: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作用、影响、启发等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每学习一课之后,就按这个角度去归纳所学内容,概括出相关事件,然后再把这个事件的每个方面写下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结束语
以上仅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粗浅看法。除此之外,方法还有很多。我坚信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只要时刻保持对历史老人的敬畏之情,无愧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对历史课堂教学多一点思考,就一定能够开创历史教学的美好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探究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实际体验学习内容,以自己的直觉和情感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能够积极的去发现,主动地探究创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原理,逐渐使学生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是独立进行,针对遇到的问题可以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解决。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知识内容更加问题情景化,通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性,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个体能力的发展。以往我们的教学观念都是以高考成绩来评判学生,当然,教师也在追求高考成绩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就会大量的让学生做题,考试,不停地给学生灌输“营养”。然而探究式的学习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需要时间的证明,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没有什么连续性,而且中考时又不需要考这门功课,那么高中地理的学习则需要从零开始,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到了高二阶段就成为了选修课程,无形当中,高中地理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探究式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悟,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精心的创设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此外,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而且学生思维也将处于活跃的运行状态,学习效率也会大有改观。
三、落实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感知和认识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信息,另外,还要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工作,内化认知,促进学生的理性感悟。
1.注重感知
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供贴近实际的多样性材料,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趣味中感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去发现带有趣味性的地理信息,并适当的将这些信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当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地理知识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现象相关联的时候,就会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到“季风环流”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这节知识内容,可以创设出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出示一幅反映生活静电的漫画,再展现季风环流的图像,启发学生认真的观察并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大气环境容易产生静电?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感受到静电大都在什么季节?这两幅图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幅简单的漫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当中,可以为学生增设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是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重点感悟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大部分是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还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条理性感悟,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内化,所以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重点感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式学习当中,要求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去深化,思维继续发展,去寻找事物的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例如,可以从学生已知的问题,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去推理为什么一些内陆湖也是咸水湖?进而得出论证,水的进出决定水中盐度的变化。再如,讲到区域地理黄土高原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进行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黄土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与植被,土质相关,还与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使学生明白,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行。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也相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物理;设问式教学;原则;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21—01
一、高中物理设问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设问式教学的开展,在于问题设计要面对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以有效性为目的进行设计。据此,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中,需要基于科学性、针对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本知识进行囊括,进而在问题的探究中,实现良好的物理教学。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问题的设计要源于该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突出设问式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问题源于课本,但要适应于学生。于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是强调教师素养的重要方面。问题设计要是科学的,也就是问题的素材内容要是真实地,不能与课本知识想违背。同时,问题的设计是项技术活,其强调教师的立足面广,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各元素的综合,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问题。并且,科学的问题是有助于学生思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物理素养和科学思想,是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面。
(二)问题设计的基础性
问题源于课本,但又要适当的高于课本,要注意问题的阶梯性。在问题设计中,问题设计的基础性非常关键。设计问题过难,无法形成有效地教学效果;问题过易,学生缺乏探究性和好奇性。于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要遵循“基础性”原则,旨在突出课本知识,进而在问题的探讨中,进行知识的拓展,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设问式教学需要紧紧围绕于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强调性的,对问题内容进行设计。这种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方式,旨在通过实际的问题谈论,来指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若干方面。这点也是设问式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
二、高中物理设问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基于设计问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优化了传统的物理教学。针对问题设计的三大原则,在进行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元素要源于课本和生活,以及物理实验,这是做到问题科学性、基础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 。同时,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于是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是实施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
(一)立足于教材、贴近生活,有效设计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设问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需要立足于教材,把知识点融合于问题之中,这是最好的问题设计效果。在立足教材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也是问题设计的重要元素,基于高中生好奇心强、探究性强的特点,问题可以偏向于该方面,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避免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不配合,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例如:教师在《弹性势能与弹簧型变量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问题,既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又可以贴近实际生活,把问题设置的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教师的问题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大家都玩过弹簧吧,你们发现弹力与弹簧伸缩量有什么关系啊?问题2:你在用力压缩的过程中,你做的功转化到了哪里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问题3:在压缩弹簧中,弹簧具备了弹性势能,那怎么进行计算呢?调动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的积极性。
这种探究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把课本的知识点进行了囊括,而且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使得设问式教学,师生双边的教学角色,得到了有效地体现,这点非常的关键。
(二)基于物理实验,实现合理地问题设计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物理实验,进行问题设计,是兼顾物理各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在物理实验的方式,可以带给学生更直接、更有效的问题,学生在感性的认知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而转化为知识被储存下来。物理教学是理论与实验的贯穿,也就是说,基于物理实验,进行教学问题的创设,无疑是兼顾教学各环节的重要举措。例如:教师自由落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身的体验重力加速,教师可以做如下的物理实验:教师把装有鸡蛋的泡沫悬挂于高处。教师在释放之前,可以问学生,鸡蛋会摔碎吗?,在学生的短暂讨论之后,教师放开手中线,让鸡蛋进行下落,验证学生的猜想或预感,这种基于实验的问题创设,在于问题的吸引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历史;无用论;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自己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历史无用论”
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无用,这正是历史知识缺乏的原因,自己知道得少,当然认为无用,读历史到底有没有用,从宏观上讲,读历史肯定是有用的,一个国家的国民,一个民族,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必定会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特别提到的是“复兴”,这就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复兴”之路上,怎么才能走得更远。
二、中考历史分数比重小
历史在以前的中考中只占25分,现在提高到50分,但和语数外相比,分数比重仍偏小,部分同学认为与其花费精力学习历史,还不如多用时间在其他中考科目上,考试时可以多得分。
三、受历史教师影响
当前大多农村中学历史专业老师缺乏,让退下来的其他科任老师承担教学,大部分历史教师非历史专业教师,历史素养较差。另外缺乏吸引学生的历史素材的引用,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不爱听,课余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造成历史知识掌握不够。
要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意收集和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信息,不断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深
入钻研历史教材,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收集教学素材
平时注意收集历史素材,历史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教学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科任老师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自己的教学素材库,注意收集历史典故,以脍炙人口的说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历史史观。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言“引”趣:精心设计课堂引入,好的引入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多媒体教学激趣:辅助教学设计,好的CAI课件通过图片、音效、动画、音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3)辩论激趣法:充分利用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辩论、演讲等,这种方法在激趣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角色扮演激趣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历史人物,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分组任务激趣法:分组完成同一任务或不同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选出自己的组长,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乐趣。
(6)知识竞赛激趣法:课堂上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设计知识竞赛,采用必答和抢答等方式进行,并对竞赛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在竞争中的成功感。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拟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高中物理总体表现出比较抽象,对想象力、思维力要求较高,大多数高中生都怕学物理,很多教师也经常感到很难教。实验教学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的实验教学又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克服这个局限性,使实验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就成了物理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模拟实验可以解决很多常规实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本文借鉴前人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着力探讨模拟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同行们分享、交流。
一、模拟实验在高中物理授课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分析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更复杂、概念更抽象、知识的跨度更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都提高了很多,老师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往往很吃力,很难真正掌握知识内容,甚至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出现偏差或错误,造成认知障碍,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想要真正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除了要有丰厚的物理专业知识功底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对物理学科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辅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阐述的更直观、具体,将物理规律总结的更清晰、明了。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物理实验室大小、实验时间、实验手段、仪器设置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实验教学,且并非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实验室重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模拟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除此之外,模拟实验还有传统实验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模拟实验,不仅可以简化研究条件,调控实验过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时间、空间的放大和缩小,更加直观和生动地突出实验细节,这是常规实验所无法做到的。而且模拟实验大部分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演练、自主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所以,不论是从应用性分析,还是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分析,模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模拟实验类型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要利用到实物器材,模拟实验大致包含两个大类,即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和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物模拟主要指的是利用或者设计一些模型(与原型相似或有某些共同点),利用模型对原型规律和过程进行间接的研究;计算机模拟实验,指的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进行直观化的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实物模拟还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都是常规实验的有效补充,在以下类型的实验教学中更是解决了常规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1.由于器材、场地限制无法在课堂开展的实验
学好物理需要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高效物理课堂的前提保证,但由于受器材、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开展,这时就需要用模拟实验来替代。例如,在学习《波的形成和描述》时,机械波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非常抽象,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常规器材无法演示。可以用实物小球模拟波的各个质点,让学生用橡皮筋悬挂小球,再把每个小球之间也用橡皮筋连接好,这样小球就代表绳中的各个质点,小球间的橡皮筋的弹力则表示为各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任何一个质点的振动都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是受迫振动的,从而把复杂的运动特点用简单的模型直观展示出来。
气体压强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之一。气体对四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与四壁持续的碰撞结果,课本对气体压强本质的这种微观解释非常抽象,借助塑料小球撞击活塞的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玻璃筒内装入一些塑料小球,让这些小球代表气体分子,在小球上放一轻质活塞,小球对活塞的碰撞就可以模拟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作用。当电动机带动振动器使小球运动时,小球不断地撞击活塞,虽然活塞受到小球撞击的作用力是短暂的、不连续的,但频繁地撞击,在整体上就能表现出活塞受到一个稳定的作用力而稳定悬浮,这个稳定的作用力就可以模拟为气体压强的压力。改变电机的转速(气体分子运动的快慢)、塑料小球的数目(气体分子的数量),活塞的悬浮高度(气体压强)都会变化。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并结合示意图,气体压强本质的微观解释就形象化了。
再比如,像a粒子散射实验,电磁流量计的原理、回旋加速器原理等无法在课堂上操作的实验,传统的教学只能将实验现象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重现实验过程,而且实验现象是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需要突出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重复播放。动画演示所特有的视觉刺激能使学生整堂课都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实验现象不够直观、明显的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器材、实验室的光线、观察者的角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这种情况下模拟实验就比常规实验更有优越性,利用模拟实验可以将有些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放大,增加实验的直观性。例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受到挤压产生了形变,但桌面、玻璃等刚性物体的形变不像弹簧、橡皮筋等弹性材料的形变那样直观,常规方法无法让学生观察到桌面的形变。可将激光器射出的光束照到放在桌面上的平面镜,经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当手压桌面时,并不需要多大的力,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光点明显地移动,从而将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使学生能有非常直观的印象。
再如,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中对磁感线概念进行教学时,由于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线,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多学生在理解时都感到很抽象。以往的教学实践大多是将条形磁体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下,把铁粉撒在有机玻璃板上,轻敲玻璃板,通过铁屑的排列来显示磁感线分布情况。这虽然比单纯的靠想象更加形象直观,但学生看到的现象毕竟是在一维平面内的,是不完整的,极易产生知识理解上的误区。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加立体、更加清楚地看到磁感线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且突出了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的重要特点。
在练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时,由于这些精密仪器的刻度非常小,加上观察位置的影响,演示实验时大多数的同学无法同时参与互动;如果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学生无法自主判断读数是否正确,需要老师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实验效率十分有限。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就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在分组实验前,利用屏幕显示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物件长度的情景,让全班同学一起读数,不但可以突出容易读错的刻度细节,而且点击鼠标可以随意设置待测物体的长度,并能将正确答案直接显示出来,非常形象直观。通过一定次数的计算机模拟练习后再做分组实验,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3.由于安全性问题常规无法解决的实验
模拟实验可以将有些无法通过常规实验研究出的物理规律加以直观呈现。例如铀235的链式反应、轻核的聚变是无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验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上《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用“水火箭”模拟真正的火箭发射。将瓶壁上装有气门芯的可乐瓶装三分之一水后用橡皮塞塞紧,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压力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静摩擦力时,水将橡皮塞冲开并向下高速喷出,由于反冲作用,“水火箭”便会冲向天空。“水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真正的火箭是一样的,通过分析“水火箭”的原理,学生就可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