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高中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

第1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和高中历史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高一上半学期,有很多学生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作业不交,老师留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找其谈话时,还满不在乎地说“:历史还用学吗,考试前背一背不就得了,我中考时背了一个月,就考了满分。”但期中考完试就傻眼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都在疑惑,我背得特别认真,也特别好,但为啥考试得不了高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设问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因此,出现了考前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但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学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在刚入学时就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不同,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4.要学好历史,特别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2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3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探究式学习

《高中物理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实现上述目标,探究式学习不乏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

1.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随着认知结构的丰富,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发展,新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力潜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快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2.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新鲜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方式。

3.能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主要由其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决定。也就是说,人探究的心理态势是发展探究能力的根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经常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打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活动中培养起科研、创造和实用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施方法

在探究式学习中,方法是探究学习的关键,能有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探索。

1.创设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的自由、平等的环境。例如在实验时,教师在教室走动起来,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并及时进行探究评价,帮助学生确定下一步计划;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讲解、示范,把学生的疑问与探究的积极性联系起来。

2.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士”。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讨论很重要。例如可以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讨论探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在课前,可以进行分组;在讨论时,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方法和成果,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能进行客观的比较与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正确理解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形成总是和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但要明确学生科学探索的要素、方法,还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生探究行为。为此,教师要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就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发生相关的探究行为。如实验探究学习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发问的时间。

4.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

丰富的网上资源创建了探究学习条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学生就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找出本组或本人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相关解答,使学生探究问题迅速定位答案,为学生形成非线性思维、产生灵感创造了条件。

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习惯问题。为了使学习高中物理真正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的感染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艳红.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05)

第4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 实验过程设计

2.1 对照班教学过程

在对照班采用常规验证性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在讲解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的前提下,给出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及清水处理后,应该得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然后播放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演示视频,并根据视频,在黑板上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内容。演示完成后,开始学生试验操作,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操作过程,适时进行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学生实验完成之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得出课本实验结论。

2.2 实验班教学过程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于教师已对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进行了讲解,并且演示了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质壁分离及清水复原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蔗糖溶液的浓度改变或者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吗?结果怎么样呢?本实验选用什么样的蔗糖溶液浓度?针对这些问题,实验班学生自主分组并设计了实验。

A组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B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C组使用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D组使用质量分数为70%的蔗糖溶液,E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演示实验步骤和要求来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

3 学生实验结果及结论比较

3.1 对照班结果

对照班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过程,完成了整个实验的小组,所用时间为40 min左右,其中有几组获得了较好的显微照片,也有学生因不熟悉实验步骤而未完成实验,无实验结果。但课后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思路不清,表达不够准确,只能复述实验过程,不能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 实验班班结果

实验班实验小组中有少许组未完成实验,各组均完成本小组对应蔗糖浓度实验,并将小组最佳显微照片汇总教师操作平台,由教师整理后投影出来,供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班实验结果见表1。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了较成功的显微照片。

展示实验显微图片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组织其他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地指导。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 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② 使用的溶液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③ 液泡的体积、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实验班学生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就不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就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用30%的硝酸钾时,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开始失水的过程中,被选择吸收到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又吸水,所以发生的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液泡内的色素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4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4.1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科中的许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比性实验研究表明,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在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生物课程学习效率等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

4.2 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做好“提问”的示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准备、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等过程中去,让学生把握规律和原则,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上验证性实验课时,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灵活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利用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在这样的“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第5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第6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第7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1.实验地位显着提高

    高中物理新课程把科学探究列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理念的重大转变。学习物理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载体。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中出现了“说一说”、“思考和讨论”、“做一做”、“探究实验”、“问题与练习”、“大家做”、“广角镜”等众多栏目,这些无不涉及实验探究活动。可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得到显着提高与加强。

    2.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能够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理学实验的操作和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同时,明确提出了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其中确定研究问题、设计选择实验方案、数据测量、定量分析、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比初中阶段都有显着提高。

    3.实验的数量和类型大幅度增加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后,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以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必修1、必修2的演示实验20个,学生探究实验7个;选修2系列(包括2-1、2-2、2-3)和选修3系列(包括3-1到3-5)的演示实验共计73个,学生探究实验25个;必修1、2和选修3系列共设课堂实验17个、“做一做”51个;同时,还在附录中设置了“物理实验专题”模块,有14个实验示例供学生选择,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8个,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实验方式更加灵活。各项实验活动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观察”、“思考”、“讨论”、“拓展”,有的还明确要求学生“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的阶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实验活动类型的拓展和变化反映了物理新课程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始终处于被激发的积极状态。

    4.实验内容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

    在物理新课程中,数字化的教学装备被大量引进物理实验室,如基于各种传感器和计算机的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微电脑数字计时器的广泛应用、用数码相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对汽车变速器的了解等。在选修教材中,涉及了绿色能源的开发、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观察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等制作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等。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强化。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材实验的设计不够科学

    有些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在安排实验的时机、实验的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有些实验设计得不够严谨,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可操作性不强等。如选修模块中的“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就存在以下问题:酒精油酸溶液的配置浓度标准难以掌握。配置的溶液浓度过大,形成的油膜层张力就会过大,油膜层会冲破漂浮在水面上滑石粉形成的区隔界限,测得油膜层面积数据会远小于实际数据;而配置的溶液浓度过小,形成的油膜层张力过小,油膜层与漂浮在水面上滑石粉的自然界限区别不清,实验现象不明显,因而很难观测油膜层面积数据。

    同时,在实验时机的安排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验仪器装置组成的难易程度分散安排,不宜在时间上过于集中,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瞬时速度的测量,高一学生是首次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做一做”栏目中有用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一起测速度,“科学漫步”中有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测速度,而仪器设备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也属于实验探究内容的组成部分。这三部分内容编排紧凑,六种较复杂的仪器连续呈现,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实验室及其仪器装备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1)实验室的间数和面积不完全达标。据调查,由于教育资源的快速优化和整合,西部省份高中每个年级的规模大多在15个平行班左右;有的年级甚至达到20个班,而具有四间左右实验室的学校在60%左右,有40%的学校只有两间实验室。①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班额较大,给开展实验和学生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实验安全隐患,遇到突况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疏散。

    (2)仪器装备严重不足。教师反映学校急需新课程开设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装备,主要是必修课程所需的一些传感器和数字化设备,如运动传感器、力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和绘图软件等。但是,由于这些新器材价格极其昂贵,一些学校囿于财力在短时间内难以配备齐全。

    (3)实验仪器装备经费不足。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购置器材设备的经费都是由自己筹措负担,教育部门投入较少。物理仪器设备极其昂贵,学校受自身财力的制约,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校能够做到随时补充。离开仪器装备的有力支持,一些物理实验难以开展。

    3.教师的实验技能难以满足课程的需要

    部分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不足。面对许多新增的实验,如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用数码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研究平抛运动的装置等,教师由于缺乏使用这些新仪器设备的技能和培训,根本不熟悉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开展相关实验缺乏经验。

    同时,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师数量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据调查,目前2/3的学校有专职物理实验员,1/3的学校有兼职实验员,但根据学校的现有班级数,即使有专职的实验员,实验员的数量也不能随学校班级的增加按一定的比例增加。面对新课程众多的现代化实验内容,没有一定数量受过现代实验技术培训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很难胜任的。

    三、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1.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1)增加物理实验仪器装备组成结构名称、功能作用的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仪器装置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涵不仅包括物理仪器装置所蕴含的物理原理、物理思想,同时也包括仪器装置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功能作用及传递的文化内涵等。在教材中增加一些与物理实验仪器装备组成结构名称、功能作用相关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仪器装备结构组件名称和作用表述的规范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实验文化素养。

    (2)基于实验过程设计实验问题。物理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问题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地结合实验过程,以具体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情景为素材,加深对原始实验的拓展和开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和综合能力。

    (3)基于大多数学校的器材配备实际设计实验。由于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所需仪器装备经费巨大,一般学校都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逐年分期分批配备,教材上的有些实验与学校实际配置的仪器装备条件差距较大,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适当设计一些以大多数学校实际配置的仪器为原型的问题。如必修1《研究平抛运动》中可增加一些与J2154型平抛运动实验器有关的问题,选修3-5《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中可增加一些与J2135型碰撞实验器有关的实验问题等。

    (4)根据仪器装备的常见故障设计探究实验问题。如笔者所带的学生在做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实验时,有几个组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迹点”是双点,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信心大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再如有的学生在接触电路过程中会发现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倒转。当把多用电表的开关拨到电阻挡,红黑两个表笔短接后,电表的指针却不指向电阻的“0”刻度线处,而是与“0”刻度线有一定的夹角。这些故障学生在实验中都极易碰到,基于这些问题设计实验,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2.加强物理实验室的资源配置

    (1)提高物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装备的标准。新课程实施以后,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它和《中小学实验室装备规范》一起构成了新课程高中阶段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的新标准。尽管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新课程物理实验的变化而制订的,但是相关的规定仍然无法满足急剧增加的物理新课程实验要求。

    如演示仪器仍要求按1~2套配备,也未说明使用的条件范围,但是究竟多少个平行班按1~2套配备?若同年级的平行班级有20个,这1~2套演示仪器如何使用?因此,配备标准应予以相应的调整和提高。一般同年级的平行班数量在15~20个左右的学校,演示仪器应提高到4~6套配备,学生实验仪器应按28~30套配备,使演示仪器配备的数量与学校的班级数相协调。

第8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无用论;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自己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历史无用论”

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无用,这正是历史知识缺乏的原因,自己知道得少,当然认为无用,读历史到底有没有用,从宏观上讲,读历史肯定是有用的,一个国家的国民,一个民族,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必定会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特别提到的是“复兴”,这就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复兴”之路上,怎么才能走得更远。

二、中考历史分数比重小

历史在以前的中考中只占25分,现在提高到50分,但和语数外相比,分数比重仍偏小,部分同学认为与其花费精力学习历史,还不如多用时间在其他中考科目上,考试时可以多得分。

三、受历史教师影响

当前大多农村中学历史专业老师缺乏,让退下来的其他科任老师承担教学,大部分历史教师非历史专业教师,历史素养较差。另外缺乏吸引学生的历史素材的引用,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不爱听,课余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造成历史知识掌握不够。

要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意收集和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信息,不断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深

入钻研历史教材,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收集教学素材

平时注意收集历史素材,历史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教学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科任老师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自己的教学素材库,注意收集历史典故,以脍炙人口的说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历史史观。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言“引”趣:精心设计课堂引入,好的引入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多媒体教学激趣:辅助教学设计,好的CAI课件通过图片、音效、动画、音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3)辩论激趣法:充分利用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辩论、演讲等,这种方法在激趣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角色扮演激趣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历史人物,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分组任务激趣法:分组完成同一任务或不同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选出自己的组长,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乐趣。

(6)知识竞赛激趣法:课堂上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设计知识竞赛,采用必答和抢答等方式进行,并对竞赛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在竞争中的成功感。

第9篇: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拟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高中物理总体表现出比较抽象,对想象力、思维力要求较高,大多数高中生都怕学物理,很多教师也经常感到很难教。实验教学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的实验教学又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克服这个局限性,使实验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就成了物理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模拟实验可以解决很多常规实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本文借鉴前人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着力探讨模拟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同行们分享、交流。

一、模拟实验在高中物理授课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分析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更复杂、概念更抽象、知识的跨度更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都提高了很多,老师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往往很吃力,很难真正掌握知识内容,甚至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出现偏差或错误,造成认知障碍,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想要真正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除了要有丰厚的物理专业知识功底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对物理学科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辅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阐述的更直观、具体,将物理规律总结的更清晰、明了。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物理实验室大小、实验时间、实验手段、仪器设置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实验教学,且并非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实验室重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模拟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除此之外,模拟实验还有传统实验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模拟实验,不仅可以简化研究条件,调控实验过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时间、空间的放大和缩小,更加直观和生动地突出实验细节,这是常规实验所无法做到的。而且模拟实验大部分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演练、自主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所以,不论是从应用性分析,还是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分析,模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模拟实验类型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要利用到实物器材,模拟实验大致包含两个大类,即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和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物模拟主要指的是利用或者设计一些模型(与原型相似或有某些共同点),利用模型对原型规律和过程进行间接的研究;计算机模拟实验,指的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进行直观化的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实物模拟还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都是常规实验的有效补充,在以下类型的实验教学中更是解决了常规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1.由于器材、场地限制无法在课堂开展的实验

学好物理需要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高效物理课堂的前提保证,但由于受器材、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开展,这时就需要用模拟实验来替代。例如,在学习《波的形成和描述》时,机械波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非常抽象,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常规器材无法演示。可以用实物小球模拟波的各个质点,让学生用橡皮筋悬挂小球,再把每个小球之间也用橡皮筋连接好,这样小球就代表绳中的各个质点,小球间的橡皮筋的弹力则表示为各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任何一个质点的振动都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是受迫振动的,从而把复杂的运动特点用简单的模型直观展示出来。

气体压强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之一。气体对四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与四壁持续的碰撞结果,课本对气体压强本质的这种微观解释非常抽象,借助塑料小球撞击活塞的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玻璃筒内装入一些塑料小球,让这些小球代表气体分子,在小球上放一轻质活塞,小球对活塞的碰撞就可以模拟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作用。当电动机带动振动器使小球运动时,小球不断地撞击活塞,虽然活塞受到小球撞击的作用力是短暂的、不连续的,但频繁地撞击,在整体上就能表现出活塞受到一个稳定的作用力而稳定悬浮,这个稳定的作用力就可以模拟为气体压强的压力。改变电机的转速(气体分子运动的快慢)、塑料小球的数目(气体分子的数量),活塞的悬浮高度(气体压强)都会变化。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并结合示意图,气体压强本质的微观解释就形象化了。

再比如,像a粒子散射实验,电磁流量计的原理、回旋加速器原理等无法在课堂上操作的实验,传统的教学只能将实验现象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重现实验过程,而且实验现象是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需要突出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重复播放。动画演示所特有的视觉刺激能使学生整堂课都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实验现象不够直观、明显的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器材、实验室的光线、观察者的角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这种情况下模拟实验就比常规实验更有优越性,利用模拟实验可以将有些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放大,增加实验的直观性。例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受到挤压产生了形变,但桌面、玻璃等刚性物体的形变不像弹簧、橡皮筋等弹性材料的形变那样直观,常规方法无法让学生观察到桌面的形变。可将激光器射出的光束照到放在桌面上的平面镜,经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当手压桌面时,并不需要多大的力,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光点明显地移动,从而将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使学生能有非常直观的印象。

再如,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中对磁感线概念进行教学时,由于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线,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多学生在理解时都感到很抽象。以往的教学实践大多是将条形磁体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下,把铁粉撒在有机玻璃板上,轻敲玻璃板,通过铁屑的排列来显示磁感线分布情况。这虽然比单纯的靠想象更加形象直观,但学生看到的现象毕竟是在一维平面内的,是不完整的,极易产生知识理解上的误区。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加立体、更加清楚地看到磁感线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且突出了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的重要特点。

在练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时,由于这些精密仪器的刻度非常小,加上观察位置的影响,演示实验时大多数的同学无法同时参与互动;如果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学生无法自主判断读数是否正确,需要老师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实验效率十分有限。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就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在分组实验前,利用屏幕显示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物件长度的情景,让全班同学一起读数,不但可以突出容易读错的刻度细节,而且点击鼠标可以随意设置待测物体的长度,并能将正确答案直接显示出来,非常形象直观。通过一定次数的计算机模拟练习后再做分组实验,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3.由于安全性问题常规无法解决的实验

模拟实验可以将有些无法通过常规实验研究出的物理规律加以直观呈现。例如铀235的链式反应、轻核的聚变是无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验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上《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用“水火箭”模拟真正的火箭发射。将瓶壁上装有气门芯的可乐瓶装三分之一水后用橡皮塞塞紧,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压力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静摩擦力时,水将橡皮塞冲开并向下高速喷出,由于反冲作用,“水火箭”便会冲向天空。“水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真正的火箭是一样的,通过分析“水火箭”的原理,学生就可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运载火箭技术上的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