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成本控制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控制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控制的定义

第1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摘 要:在现代管理会计学中,作业成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会计管理方法,其是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现代企业生产成本的确定有着积极意义。而投入产出这一概念原本属于统计学,但在作业成本的研究中,投入产出模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现本文就主要来谈谈作业成本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模型。文章首先分析了作业成本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几种投入产出模型,以供参考。

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作业成本

在以往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模式多为劳动密集型。在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定位时,往往将其分为两类,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生的成本,如材料、人工等,而后者则是指管理或组织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于间接成本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割到每个产品成本中,因此多是以分摊的方式来计入产品成本中。但是当前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再采用传统成本法就无法准确的得出产品的真实成本,不利于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基于此,作业成本法就应运而生,其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值,为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所谓作业成本法,就是指在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时,要将产品生产全周期中所有的环节所产生的成本都计算进去,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材料供应、生产过程、质量检验、运输销售等。其所依照的工作思路就是产品需要通过作业来实现,而作业又需要以资源为支持,在消耗作业和资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就是产品的最终成本。作业成本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是先将所有环节的作业成本计算出来,再根据产品对作业量的具体消耗,来计算出产品最真实的产品成本。

其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照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来确定其最关键的几个作业环节;第二步是对这些作业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及费用 进行总结;第三步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品成本的动因,并进行相应的成本分配;第四步是将分配后的各项作业成本都归集起来;第五步是根据归集的数据计算出产品的真实成本。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不但在对成本概念的理解和对成本成因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分配间接费用的依据上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产品,两种成本法的最终核算结果也不同。但是比较而言,作业成本法更适合生产成本的核算需求,更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未来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

二、基于投入产出的作业成本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其所具备的优点不单单是其能够将间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到产品中,更重要的是这种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实现追根溯源,即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关键作业和一般性作业,为制定降低成本策略提供有力依据。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作业成本法在间接成本的分配上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成本法的不足,但是其所重视的仅仅是产品对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而忽视了其间接分配。而事实是上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但会消耗资源,还会消耗其他产品,如半成品等。这样就形成了生产费用的间接分配,间接消耗关系十分复杂。基于此,在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研究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投入产出的问题。

三、作业成本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模型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作业成本是完善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手段,其实现了会计管理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在此笔者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提出了两种作业成本的投入产出模型,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模型假设。假设某企业需要生产甲、乙、丙三类产品,并且要依次按照顺序进行生产。其中产品甲需要消耗作业1,而产品乙需要消耗作业2和产品甲,并通过产品甲间接消耗作业1,产品丙消耗作业3和产品乙,并通过产品乙间接消耗产品甲和作业2,并且通过间接消耗产品甲而间接消耗作业1,如此等等。

2、投入产出模型。(1)间接费用分摊的数学模型

设aij=xij/Xj表示单位第j种产品消耗的第i种产品数量(实物量);

Pij=rij/Xij表示单位第j种产品消耗的第i种作业量(实物量);

Vi表示单位第i种作业量的价值量(元);Ti表示单位第i种产品应分摊的全部间接费用(元),它等于通过消耗各种产品而消耗的间接费用与直接消耗作业而消耗的间接费用,即:T=[(I-A)-1]TPTV

这就是间接费用分摊的数学模型。其中式中:

(2)核算企业产品完全成本的数学模型

设mj的向量=mj/Xj表示单位第j种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所有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组成的列向量用M表示,则核算产品完全成本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为:T=[(I-A)-1]T(M+V+PTK)

式中,T为各种产品完全成本列向量。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会计管理学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相对更适合现代生产力水平的产品成本核算方式。但是其在对产品生产成本的间接费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将统计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加入其中可以有效的完善作业成本法。但是目前所提出的投入产出模型在作业成本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以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制造体系,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显示,制造行业原材料和服务的采购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0%~80%,采购成本已成为企业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日益显著。国内实业界和学术界对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并且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者以企业工作者为主;第二,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三,从内容上来看,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归结为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基于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

二、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1、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目前,学术界对采购成本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采购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还缺乏准确的描述和界定,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形:采购成本传统定义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唐蓉和沈俊娜等使用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将采购成本定义为“采购物料过程中的购买、包装、装卸、运输、存储等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并从采购原材料价格,采购部门管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等费用,缺货成本四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张蓓和李江萍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采购成本管理中,从分析资源动因出发,寻找引起采购成本发生的作业,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并提出控制采购成本的方法和建议。彭鸿广、骆建文阐述了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方法,分析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中如何应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障碍。孙炼等把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到电信设备的采购过程中,指出根据生命周期成本法提出的采购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朱晓琴、朱启贵综述了基于所有权总成本(TCO)的采购成本管理,并提出对我国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的启示。陈志祥等、刘子先和龚光明等研究了所有权总成本在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采用企业通用的会计准则,对采购成本的定义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反映采购成本的全貌。作业成本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采购过程中的间接成本,但HenrikAgndal和UlfNilsson(2007)研究发现,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长期采购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与供应商关系管理相关成本,这些成本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遇到了困难。TCO概念和与其非常相似的生命周期成本概念在国外已经被讨论,且以经验与案例研究为主,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TCO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都是战略性采购成本分析技术,着力于从长期、系统思考的角度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品的价值。从发展趋势来看,学术界和实业界趋向认同和接受TCO的概念和思想,并将其应用到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总体而言,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从采购成本的构成出发,帮助企业识别采购成本的来源,并从源头上加以控制,是一种基础性的成本控制方法。

2、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尽管很多企业意识到价格已不再是采购和供应管理所谈论的唯一话题,但是价格仍是采购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是采购成本控制最直接、最敏感的切入点。这就给通过采购价格管理来控制采购成本增加了一些难度,但也吸引了很多学者来研究这些与价格管理相联系的成本控制方法。采购价格管理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目标价格法、成本价格法、谈判价格、招标采购价格、集中采购价格、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价格以及期货采购价格。高春海、张琳、马明从外部驱动、基本概念、过程等方面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了论述,深入分析了目标成本规划法所体现的采购成本控制思想。有些研究者发现企业要求采购人员了解和掌握供应商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可以为采购定价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谈判专家罗杰·道森认为谈判是赚钱最快的方式,一个双赢的采购谈判价格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赢得净利润。多数研究者认为招标采购价格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采购效率。高峰、朱新民、车玉梅等讨论了集中采购在银行、项目工程、集团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黄松研究了集中采购多种易变质性物品的成本优化问题。唐晓、宋玉卿、田丹等从价值分析和功能需求入手,结合实例研究如何更为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顾炎华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为自己的采购进行套期保值,还能把握一些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尽管价格只是采购成本的一个方面,但它却非常重要。在生产企业中,物料价值平均占销售额的52%;如果把购买设备的资本也包括在内,这一数值将达到56%。当然,采购额占销售额的比率随着行业的不同而各异,变化范围为50%~80%。更重要的是,采购存在利润杠杆效应和资产收益效应,可以对公司的绩效作出直接贡献。采购部门希望供应商保有一个公平的价格,就需要采购部门自己具有确定价格的方法和经验。以上提到的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虽然不能涵盖价格策略的全部,但它们都是企业经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采购部门会综合应用一种或几种价格策略,为本企业争取到一个公平的采购价格,提高企业控制采购成本的能力。

3、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把采购商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相应地采取不同的采购决策,是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个基本前提。郭俏俏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BC分类法——A+AA-B+BC分类法:将所有的物资分为A+、A、A-、B+、B、C六大类,并赋予每一类物资一个类标号。通过类标号,可快速定位关联物资,方便企业联合采购,从而实现采购、库存的系统化管理,减少采购总成本。党康林从企业自身的经验出发,分析了ABC分类方法在采购成本控制中所取得的成绩。吴敏洁比较了MRO物料采购与直接性生产资料的不同之处,介绍了跨国MRO采购的特点,描述了国内外工业企业MRO跨国采购状况,提出了国内工业企业跨国MRO集成采购模式。由于采购不仅仅是购买,更重要的在于管理。采购商品分类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主要体现在改善采购流程、优化库存、促进实施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既是采购管理的重点,也是采购成本控制的着手点。

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将采购部门的工作同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仓储部门的库存管理、运输部门的车辆调度等紧密相连,有利于部门之间的舒畅交流和通力合作。同时,这种控制方法也成为选择供应商的基础。另外,采购活动一般起始于采购需求和商品类型的确定,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基于采购商品类型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是一种基础性的成本控制方法。

以上三种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均与采购商品有密切的联系。总体上看是从商品角度来考虑采购成本控制的,侧重点在采购商品本身,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企业以外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控制方法把企业自身、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采购环境是采购工作者组织采购活动的存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袁正宇从完善采购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EPC工程项目中采购成本的控制途径。阙维中认为建立采购管理平台,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和采购人员行为,杜绝采购“暗箱操作”和采购腐败,是完全有必要且极为有效的。唐庆海建议工程项目采购要充分利用好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可以促使采购部门产生更好的采购决策、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增强业务的透明度、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采购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降低运营成本和材料的采购价格,减少废品数量,产生更优的决策。企业外部采购环境即采购和供应市场,全球供应市场不断增长的动荡局面使采购市场研究成为至关重要的活动。国家间突然限制出口贸易、供应商因破产而消失、汇率的不断变化以及“9·11事件”和当前美国的“次货危机”,都给全球供应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采购市场研究,可以提前掌握这些信息,规避供应市场风险引发的采购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并能抓住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增强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能力,实现企业的采购目标。

5、基于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采购决策包括三个侧面: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战略性采购属于采购决策的战略层决策。采购(外包)、电子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全球采购、绿色采购和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等都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一部分。王峰指出采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物资采购模式,其廉价、高效、快捷的特点必将不断地被更多企业所认识,成为众多企业采购成本的新选择。王小宾等通过对确定环境下和随机情况下的总所有权成本建模,可知电子采购在采购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面对采购产生价值。聂兰顺以供应商和采购商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运输成本的JIT采购批量分割决策模型。唐东会认为应从动态的角度,全面认识绿色采购成本。郭海森、彭烨提出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有些学者就提出中国汽车行业应该推行联合采购,抱团取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是全球竞争,采购也应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而是将重点倾向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而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为企业赢得长期利润。这里提到的采购方式不是单纯的成本控制手段或措施,而是一种采购战略。它们的应用和实施,都需要从企业战略方面来考虑,并结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从内容上看,国内在战略性采购方面所作的研究多数属于提出或提倡某一种采购战略的思想和观念,很少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在这方面,国外的研究更深入。JeanNollet等(2005)从利润、供应市场、集团规模、成员关系、受益人等五方面讨论了加入采购联盟实施联合采购的优势和劣势。PervezN.Ghauri(2008)探讨了全球供应网络对宜家家具(IKEA)的市场驱动战略的有益支持和贡献。DothangTruong(2008)通过网上调查359位专业采购人员,研究发现电子采购能够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onEdgell(2008)总结了2008年全球采购的四个发展趋势,指出由于美元走弱及中国存在很大的成本优势,中国还将是全球采购的重要市场。从国外在战略性采购的研究来看,国外已经在研究战略采购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并开始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给我国一个重要启示:战略性采购已经跨越了概念阶段,逐渐步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的研究也能跟上这个步伐。

三、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趋势

随着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采购被视为企业挖掘潜在利润的“第三利润源”,控制采购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和采购从业者的工作重点,以下三方面将会得到深入研究。

1、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目前国内对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提出的一些控制方法和措施,多是出自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可以数量化衡量的决策体系。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Whatgetsmeasuredgetsdone”,相信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将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2、中小企业如何实施采购成本控制。很多文献在研究采购成本控制时,或不对企业类型加以区分,或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为例,而很少关注中小企业。国外许多研究者,比如MihirA.Parikh等(2005)分析了一个针对小型企业采购的转化模型以及在实际中成功应用案例;AndreasR.Holter等(2008)提出了多种能够增进中小企业采购运输服务的工具,以扩大中小企业的采购决策力量;JohnRamsay(2008)直截了当地提出在采购供应管理中应该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另外,从规模上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约有4200万家,采购成本可节约的潜力巨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管理会计在采购成本中应用研究。目前使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尽管所有权总成本逐渐得到认可和使用,但它的具体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因此,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一方面需要改进现有的会计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引进新的管理会计来推动采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注: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第3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是越来越开放,而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不仅依靠优质、安全、快速的前提,而且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建筑工程成本的定义

何谓建筑工程成本?建筑工程成本是指人、工、料、费等各方面在进行建筑产品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的投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建筑企业的生产率,所需材料的利用率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从某个意义上也反映了该企业在管理控制与组织劳动等方面的水面,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可以这样说,建筑工程成本是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其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并把加强成本控制当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都要要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所以,笔者提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诸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的目标,完善成本责任制

成本通常上是分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两个种类。可变成本是指和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成本。在建筑这个行业中,它是指直接的劳动力、机械、材料的成本加上现场间接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与其所进行的工程量的函数相关,因而是可变的。

依照每个项目工程具体的招标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以项目为基础去制定目标,这样使得成本控制的目标离可操作性与现实性更近一步。而明确承包人的责任与权利是落实目标成本的责任,也是使目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特别是在企业与项目经理签订合同的时候,必须确立成本控制目标,落实承包人的具体责任。一套完整、科学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完善企业的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材料以及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实施考核细则。

(二)其次,要抓住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落实成本管理制度

1、加强材料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材料成本占其成本的比重很大。所以企业的材料管理应该是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怎么样进行材料管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取价格低的原材料。而储存原材料,应该通过预算管理的办法控制合适的储存量,要避免材料储存过多造成积压的情况。其次在选用原材料时,也要注意严格把关材料质量。同时还要制定详细的领取账目。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材料,禁止浪费。第三,还要回收和利用废材,充分利用材料,提高其利用率。

2、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减少施工的时间长度,或是增加工程施工的完工数量。在施工的整个费用中,工作人员与办公费等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与工程的完工数量并不是呈正比的关系。所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可以直接影响到单位工程量的生产成本。而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做好施工安全工作,不断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其次,恰当处理好施工顺序以及施工中各个工种的协作关系,尽量避免因工序混乱而导致的修补与返工工作。第三,要依照机械设备的具体装备情况与工艺的变化情况,调整人员分配,尽量避免窝工的情况发生。最后,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团队的组织建设,让员工都能遵守企业管理制度,按时上班,充分利用工时高效工作。

3、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

企业要严格依照JGJ59-99的标准,操作规程及施工组织必须以安全为出发点,同时还要执行自检、互检、交检的制度,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已完工程的产品保护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好,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有效解决,从而尽量避免返工、修补等情况的发生。所以,因此作为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改进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的制度。此外,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还应该按图纸的设计施工,避免因为基础挖深、垫层加厚等一些原因所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三)把握好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成本控制

依照已经制定的可行的成本控制目标,紧紧抓住工程的每个环节,从根本上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作为建筑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具体特点出发,包括工程的规、性质以及工艺等,结合该企业的施工能力,然后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方案的选择上,要坚持最经济、最科学、最合理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过程,对于施工现场要加强管理,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把我成本控制的目标。

(四)做好成本项目的总结工作,不断完善成本控制的工作

在做好工程结算、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做好成本控制的成本工作。第一,设计合理、科学的年度预算执行表,并填写好该表。第二步,应该对照、比较往年的年度预算执行表,重视节支项目和超支项目,详细分析超支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好了超支的原因之后,对于相关的责任人、负责人要采取奖赏分明的态度。而对于节支的项目也要进行分析,并适当地推广。

三、结语

总之,加强工程建筑中的成本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而项目成本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做好成本管理的工作,需要从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抓住成本控制的重点工作,全面把握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成本项目的总结工作等方面入手,坚持最经济、最科学、最合理的原则,把成本控制贯穿到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庆有.论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243.

[2] 鲁娟娟.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 苏斌,戴昌京.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人民长江,2009(12).

[4] 王长青.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2):37-38.

第4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工程进度 工程成本 管理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工程项目具有灵活性,它可以只是设计、只是施工,也可以是设计与施工的组合;一个项目可以由一个公司承担,也可以由多个公司共同承担。不论处理一个项目的方法如何,对一个项目的项目管理一般都按照:项目定义(为了满足最终用户的需要)施工完成后业主打算的项目用途实现计划用途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件;项目范围(为了满足项目定义)规定必须完成的工作识别数量、质量和必须执行的任务;制定项目预算(符合项目定义和范围)规定业主批准的预算确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加上不可预见费;制定项目计划(完成工作的策略)选择和分配项目工作人员识别完成产品需要的任务;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范围、预算和计划的结果)按逻辑顺序安排活动并作出进度计划将成本和资源与进度计划中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项目跟踪(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测量工作、时间和消耗的成本将“实际的”与“计划的”工作、时间和成本比较;项目竣工(最终完成确保业主满意)进行最终测试和检查、文件归档、确认支付向业主移交项目这些内容来进行。实际上,在这些步骤之间有相当多的重叠,因为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影响一个或多个其他步骤。例如,预算编制与项目定义和项目范围都有重叠。同样,项目进度计划将项目范围和预算与项目跟踪和控制联系在一起。项目管理是相当复杂的,因为维持这些步骤的责任通常牵涉到多个实体。

因而,上述的步骤必须综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地管理一个项目。成本管理影响造成工程项目成本偏差的各种因素,并控制工程项目实际成本与成本预算相比出现的变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控制包括:对造成实际成本与成本预算相比出现变化的因素施加影响;确保对变更请求取得一致意见;在发生改变的当时,管理这些实际的变化;保证可能的成本超支在各阶段和全程都不超过批准的项目资金;监督成本绩效以查出与成本基准相比的偏差;准确记录与成本基准相比所有适宜的改变;防止错误的、不恰当的或未批准的变更被放在上报的成本或资源使用中;通知相应的利害关系人已批准的变更;采取措施将预计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关于成本管理体系

全过程造价管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全面造价管理。这几种体系都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其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是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面造价管理是国内学者按照国内的习惯在国外“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和“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三种体系目前主要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1.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发展到今天,时代要求我们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始,对其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还有许多人都发表了自己在全过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见解,这使得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从简单的定额管理逐步走上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探索之路。

关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概念及其定义,通过对现有各种有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可以得到如下几种表述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定义的说法:(1)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用来选择决策备选方案的数学方法。(2)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手段。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可以计算工程项目整个服务期的所有成本(以货币值),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的、环境的等等,以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3)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

2.全面成本管理的几个阶段:发现需求和机遇阶段;说明目的、使命、目标、指标、政策和计划的阶段;定义具体要求和确定支持技术的阶段;评估和选择方案的阶段;研究和开发新方法的阶段;根据选定方案进行初步开发与设计的阶段;获得设施和资源的阶段;实施阶段;修改和提高阶段;推出服务和重新分配资源阶段;补救和处置阶段。

3.全面成本管理所用的方法,第一,经营管理和工作计划的方法。第二,成本预算的方法。第三,经济与财务分析的方法。第四,成本工程的方法。第五,作业与项目管理的方法。第六,计划与排产的方法。第七,成本与进度度量和变更控制的方法。

4. 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我国学者提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方法论,就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一是面向工程项目实现的全过程,以工程项目全过程中的每项具体活动为对象,基于项目具体活动造价管理与活动过程造价控制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技术方法。二是面向工程项目各项活动的工期、质量和造价三要素,集成管理这些要素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全面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变动要素的全要素造价管理技

术方法。三是面向工程项目造价的不确定性,全面管理确定性造价、风险性造价和完全不确定性造价,全面控制项目造价和项目不可预见费等管理储备的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四是面向消除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的利益冲突和信息沟通问题,建立全体团队成员的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全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的全团队造价管理技术方法。

三、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不仅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的监控和对大量数据的收集, 更重要是对各类费用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达到将项目最终发生的费用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的目的。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计划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成本费用计划的目标, 因此成本费用计划是成本控制的基础;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的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费用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实际情况与费用计划相比较, 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此外, 进度报告还能使管理者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隐患, 并在事态尚未造成重大损失前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损失;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工程变更再所难免。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技术规范与标准变更、工程量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计划变更和施工次序变更等。一旦出现变更, 工程量、工期和工程款支付都将发生变化。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师的变更令的内容分析、计算索赔额; 而业主方的代表即工程师应判断和评估索赔额的合理性。成本管理计划不同于前面讲到的成本费用计划, 它主要是为明确如何处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而编制的. 不同的管理者对同一项目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往往也不尽相同。通过成本管理计划, 可以明确不同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为项目成本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在施工过程中, 现场条件、气候环境的变化, 招标文件及图纸中的错误等原因经常会导致索赔的发生并造成费用超支。此外, 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文本等也都是成本控制的依据.

四、成本费用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项目的成本费用控制目标之后, 必须定期地将成本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时,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 以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步骤如下: 一是比较,按照某种确定的方式将成本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 以发现是否超支;二是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 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以确定偏差产生的原因及严重程度。这一步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这类问题的可能性;三是预测,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估算整个项目完成时的费用. 预测的目的在于为决策提供支持;四是纠偏,当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出现了偏差, 应当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偏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达到使各种偏差尽可能小的目的。纠偏是成本控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五是检查,对工程的进展进行跟踪和检查, 及时了解工程进展状况以及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五、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与工期进度的集成管理。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不能仅对成本要素进行孤立的管理, 因为工程项目的成本与工期是密切相关的。工程中所有费用的发生时间、结算时间和占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都会给工程成本带来波动。所以在工程成本管理中不考虑或不能全面考虑工程进度对成本的影响都是不科学的。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仍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工期提前或拖后的天数以及由此带来的奖罚. 还没有认真考虑工程的成本与进度的集成管理问题。如不能对成本和进度进行集成管理, 就无法将项目进度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与工程所消耗资源的多少及资源价格的变动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区别开来. 这使得管理者无法得到工期进度对成本的影响数据, 也无法分析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成本得到控制。由于进度和成本是以资源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当某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使进度偏离原计划时, 如只用时间因素来评估进度, 就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项目经理发现工程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快了两周时, 并不能盲目乐观。进度超前可能是投入了过多的资源造成的, 比如投入了过多的工人或过多的加班, 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 也可能是投入了过多的机械造成的, 即较多的机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同样的工程量, 进而消耗了过多的机械费; 比正常为快的工程进度如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 固然很好, 但大多数情况往往是以成本超预算为代价的. 单纯的进度超前并无实际意义, 只有在工程进程的任一时刻, 在保证当时的累积成本不超预算的前提下进度正常或超前才有实际意义。

六、结论

由于建筑市场从来都是买方市场, 激烈的投标竞争必定使得中标承包商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中标只是取得建设项目的营造权, 获得潜在的赢利可能性, 能否实现赢利还要看成本管理的效果。施工阶段稍有疏忽就可能使报价中的微薄利润损失殆尽, 甚至亏损。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资源、进度等管理方法与控制步骤, 提出对工程项目成本和进度进行控制。论述了施工阶段成本与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希望能对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进度管理中有所帮助。

第5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中小企业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发展速度迅猛,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 长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 献。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 较低, 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较弱的竞争地位。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经 济形势下, 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因此, 在外部经济形势相同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引进先 进的成本控制理念、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数中 小企业经营者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建设。而在企业管理中,成 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 上探索中小企 业成本控制的建设方案,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目标;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案对 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成本控制的意义入手, 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对成本控制中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 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做的更好, 促进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 展。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成本控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来,美国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 运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的一般 方法。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信息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本控制定义为"在战略管理 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 欧洲的克兰菲尔德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控制模式,该模式认为 成本控制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 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 度为核心的成本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 作业成本法。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 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 手段。

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关乎 生存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中的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 收入—支出”, 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 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 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 要取得经营利润, 降低成本更为合理。因此,着重研究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方法的研究,才能使企 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绝不只是简单的削减成本,而是个系统工程。单纯地削减 采购成本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风险,如质量风险、及时供货风险、技术风险 等。

因此, 采购成本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及长期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发 展。

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国内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采购成本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购批量小,缺乏规模优势 (二)采购制度不规范 (三)采购方式落后 (四)市场起伏剧烈,价格波动大 (五)采购经验不足 (六)企业的采购规划设定的不科学,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规模化采购从而降低单次采购成本 (二)合理运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 (三)谨慎采购,减少资金占用 (四)构建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五)开展第三方采购 (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采购成本控制五、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1)吴悠.零售企业如何控制采购成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9.3

(2) (英)泰勒(David Taylor).生产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精益方法.2019.3

(3)张静;魏国辰;刘沈艳.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019.04.10

(4)芮建斌.IT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2019.02.01

5、完成措施及进度安排

2019 年 11 月 15 日—2019 年 12 月 08 日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9 年 12 月 09 日—2019 年 04 月 27 日撰写论文初稿。

2019 年 04 月 28 日—2019 年 05 月 06 日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终稿。

第6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房产企业;成本控制;措施

一、制定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企业预先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和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目标,是项目成本的控制线。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制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资金回收的压力、或是上市公司基于完成年度利润指标的需要,房地产公司对项目的进度通常都卡得比较紧,许多项目匆匆上马,为了赶时间/赶进度,经常未等设计完成就开始“招标”、“施工”、“边干边设计”的现象相当普遍。既然“施工图设计”未能在“招标”、“施工”之前完成,就造成了在项目前期无法对目标成本进行准确测算。

另外,也正因为招标前不能对“合同标的”进行准确测算,实际业务中只能使用“费率招标”方式取代“总价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这就为日后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实际中的许多项目存在着大量的“合同变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费率招标”的模式。

“欲速则不达”,为了进度却牺牲了成本。业内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其间的弊端,严格规范开发流程,重点加强“规划设计”、“招标”环节,积极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房地产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度,项目周期长、涉及的环节多。项目发展、规划设计、招标、签约、施工、竣工结算、销售、物业管理……每个环节都涉及到成本控制,因而要为这样的项目制定“目标成本”就需要有一套规范的体系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即建立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管理规范”。

规范的目的,保证目标成本的准确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流程与标准,使目标成本的准确度不因项目差异而不同。实现项目间的成本数据共享:通过项目间成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项目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另外,我们还能很好的利用历史数据,为新项目提供指引,避免犯重复错误,并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流程。

规范的方法,建立规范的成本结构树:综合公司开发项目的特点,提炼出一套能兼容所有项目的全成本树,作为目标成本制订的基线。建立规范的流程定义如何在项目发展阶段对“估算成本”进行测算,如何在“规划设计”、“扩充设计”、“施工设计”各个阶段完成对目标成本的层层细化修订,并形成最终的目标成本,指导招标、施工、采购等业务活动中的成本费用的使用与管理。

二、明确岗位职责,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成本体系”的目标是明确专业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并借助技术经济指标反馈、考核评价其职责履行情况。“责任成本”回答的是在“成本管理相关业务”中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

“责任成本体系”包含四大要素,即责任范围、责任部门/相关部门、评价指标、评价部门。完成上述四要素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建立起责任成本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在“组织架构”的层面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执行。落实责任到岗位,落实责任到人,最大程度的减少“目标与执行脱钩”现象的出现,真正做到“权责明晰,有据可依”。

“责任成本体系”的目的是保证对目标成本的执行落到实处,因此“责任成本体系”中的“责任范围”的划分,实际上也就与目标成本的结构体系息息相关。简单的说,“责任范围”的集合应该来自“成本结构树”。理论上,我们还可以把“成本结构树”的每一个分支都作为“责任范围”来看待,并为之定义相关的责任部门、评价指标、评价部门。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可操作性,我们可能需要把最重要的那部分摘取出来进行定义并加以实施。

明确了“责任成本体系”,按照部门/岗位对其负责的“责任范围”进行合并,我们就可以得到部门/岗位的成本目标集合。但是如何才能保证部门/岗位的成本目标能被顺利的完成?为此,我们需要定义一套完整的“作业过程指导书”来对部门/岗位的行为进行规范,也就是说,必须从“制度流程”的层面保证对目标成本的执行,保证对成本的控制,这就是“作业过程管理”。我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作业过程,并为每个作业过程定义相应的流程制度规范,同时重点定义每个作业过程中与成本控制相关的要点,包括量化的经济技术评价指标。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日常业务这个层面实现对成本的过程控制,真正的将成本控制的执行力渗透到基层一线。

三、成本执行过程中实施动态成本控制

经过前两个步骤实现了“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之后,我们便进入最重要的第三步: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跟踪――动态成本。动态成本反映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预期成本,通过实时反应目标成本和动态成本的差异,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动态成本的核心是实时性,动态指的是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任一时间点,都能实时掌握项目最新的成本状态,例如,每平方单方综合造价是多少?

我们强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对项目的全成本进行实时测算,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辅助营销决策。如果只是在项目结束时得到相关成本数据,实际上只能完成基本成本核算功能,对项目成本控制却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到了项目结束时,木已成舟,谈控制为时已晚。

动态成本=合同性成本+非合同性成本+待发生成本。合同性成本是动态成本中变动性最大的部分,其“高变动性”决定了它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而“非合同性成本”,如“政府报批报建费用”等,则相对容易控制。正是因为工程合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反映在实际业务中,就表现为“变更黑洞”、“款项超付”等成本失控现象频频出现。所以,我们在成本管理中必须“以合同为中心”。

三条主线:“动态成本”、“实际发生成本”、“实付成本”。“动态成本”反映任意时段项目的综合成本及结构分布;“实际发生成本”指的是项目当前已审定的工程量,与“动态成本”对比可反映出项目整体进度;“实付成本”指的是实际已支付的款项,与“实际发生成本”对比反映出款项的支付进度,包括应付、实付的情况。这三条主线可以很好的反映项目成本执行的全貌。

动态成本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为了能实时得到动态成本相关数据,实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目标,我们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能够实时反映出项目成本的信息平台,它可以辅助我们建立成本结构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实时记录跟踪核心业务进展,实现业务、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围绕合同管理进行的,包括了估算成本、目标成本、合同台帐、合同变更、合同结算、付款管理、资金计划、动态成本等功能。系统还可以提供决策的依据,比如付款时间、历史账务,大量的基础工作能够依靠成本管理来简化,它的透明和实时查询可以让相关人员提高效率并且对项目进行监控。系统通过即时反应目标成本和动态成本的差异,大幅提升企业对成本的掌控能力,加快决策进程,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施成本业绩评价,优奖劣罚,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7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提高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企业施工的成本,施工成本一旦降下来,那么企业就会在建筑行业取得优势地位,从而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建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或者措施尽量缩减建筑施工的各项支出,从而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合理地控制在预计的范围之内,并尽量降低成本的一个良性过程。

1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简单定义

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管理主要是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确定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成立项目部的成本控制体系,控制项目经理部成本指标,控制成本加强过程。这四个方面是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四个过程,各自互有联系,最后形成施工成本控制的整体过程。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对象自然是施工项目,主要依靠项目经理为中心来通过各种手段,同时依照合同规定,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使建筑项目的各个施工要素处于良好的计划之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在整个项目的降低成本过程中,为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都是本文要谈论的施工成本控制的范畴。

2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要尽量遵循以下几个施工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强调成本控制要有全局观念。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系统性原则是指整个项目组织、项目全体成员以及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全面控制。这要求在进行系统性原则时,首先要做到以系统性方法将项目进行合理的结构性分工,然后根据分工的结构部门,派任合适的工作人员到各个部门,同时合理分配好施工设备,不能一概而论,随便搞统一配置的空洞政策。与此同时,系统性原则不仅是关于分配部门和资源,还要在影响施工成本问题的因素上有整体分析,谨防各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交错影响,从而蔓延到整个施工的项目上。在系统性控制上,实际上可以说是两方面的控制,一是全员控制,一是全过程控制。所谓全员控制,在系统性原则下指的是是全体施工人员具备全局观念,不能有各自为战的观念,因为施工成本虽然分为各个部门,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施工的部门落后工期或者是超出预支,将会对整个施工造成影响。全过程控制指的是对施工环节全局控制,不能放松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对每一个施工的纰漏也绝不姑息,以免造成后患。

(2)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顾名思义是指施工员工在工作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任何事情,施工建筑工作也不例外,一旦施工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时,那么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以及施工建筑整体的经济效益都会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提升,所以这一点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来从主观上解决工作效率的问题。试想若全体员工都能以控制施工成本的问题,都将施工的效率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时,工程的施工成本将会被控制在一个多么好的位置上。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都会把成本控制放在工作的重点。

(3)节约性原则

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强调节约成本,所以节约型原则应该作为所有员工以及工程领导的首要原则放在心上,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员工在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强调成本控制的问题,为了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我们采取的措施通常来说是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各个部门的支出,一是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一是杜绝一切施工浪费的现象。

3 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措施

施工成本控制首先要搞清楚施工的支出项目,一般来说,施工的支出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施工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设备、人工费用、管理费用这几个大的方面支出。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就进行讨论:

(1)材料费的控制

建筑施工的的主要工作是建筑施工的过程,所以大部分的建筑施工的支出也是产生于施工过程的需要。首先就是施工的材料费用。工程材料费通常占一个工程项目总支出的50%左右,而关于材料费的控制主要是来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是价格,一是工程材料的用量。在价格方面,需要采购部门通过市场的复杂情况,在良莠不齐的材料市场上,对规格繁多、价格不一的建筑材料进行准确的选择,及时掌握市场的各种价格变动,通过对当地市场的总体比较,在保证工程材料质量的前提之下,经过货比三家的方式选取最低卖家,以节约材料的成本费支出。若工程的造价比较高,还可以通过统一招标的方法来降低采购建筑材料的价格。而在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方面,则需要项目经理根据工程预算来事先估计工程材料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额度,同时及时将余料进行回收;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使用新的能源、新技术以及新材料来缩减材料的消耗,而材料的现场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包干控制零星材料,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材料的多次搬运等式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

(2)建筑设备的控制

建筑设备实际上是指建筑施工中的而建筑机械的支出费用,建筑机械是建筑施工中一大支出,影响机械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单价以及使用的机械数量。机械单价的控制还是要采购部门的合理控制,通过对机械市场的充分调研工作,选取符合成本控制的机械类型,但是要注意要选用保证施工安全的机械。而在使用量上的控制是要通过项目经理对工程量的合理掌控,然后合理安排使用数量合适的机械进行施工,避免由于安排失误造成的设备闲置浪费。除此之外,对设备的定期维护以及保养也是减少设备使用费用的方法,不能因小失大忽视保养问题。

(3)人工费的控制

在施工要素之中,最活跃的当然是施工的劳动力。劳动力是保证施工项目正常完成的核心。我们之前谈到的关于工程的成本、质量以及安全等各个项目都需要劳动力的参与才行,因此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进行生产活动之前以及生产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按照计划实行人员的合理分配,尽量减少由于窝工赶工造成的施工浪费。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生产活动受各种因素影响,施工完成进度会发生改变,所以要及时根据工程变化合理调配劳动力,以免造成耽误工程进度以及劳动力的限制浪费的不良后果。

(4)管理费控制

管理费在施工成本中占有一定比重,对管理成本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责任与权力结合的方式,采用针对成本管理的条件要素的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行使责任与权利,对管理人员实行考核和工作检查,对工作的表现进行合理奖罚。

4 小结

总而言之,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从施工过程的每个方面详细控制,使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按照成本预算进行生产工作。从竞标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成本控制的要求,做好成本预算、监督、考核和最终的整理、报告任务,才能有效减少管理成本的支出。只有做好了成本控制的细节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施工成本,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空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增强.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问题[j].科技风,2011(8)

[2]马秋青.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6)

第8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成本;成本控制;成本计量

1.国外研究文献

1.1环境成本的定义和分类

1.1.1环境成本的定义

国外关于环境成本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以英国的《会计期刊》刊载的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D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拉开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序幕。

环境成本得到全球各国普遍关注是在联合国统计署于1993的SEEA中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阐述:环境成本指环境降级与资源的耗减带来的经济损失。

Glunch(1999)认为环境成本是由于防止或更正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成本。SpomarJr.,John(2003)认为环境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影响公司(利润表)净利润(Bottomline)的成本,即私人成本;二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成本,即社会成本。

1.1.2环境成本的分类

加拿大特许会计协会(CICA,1993)认为环境成本应分为环境对策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两大类。

美国环境保护署(1995)发表研究认为环境成本应该分为传统成本、偶发成本、形象关联成本、潜在的隐藏成本四大类。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公开草案》中指出: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效益为导向,将环境成本分为以下六大类:1.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2.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3.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4.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5.研发成本;6.不确定性成本。

1.2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

Kumara Swamy,M,A(2004)认为要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性,在财务报告中应该包括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从而真实地体现企业的价值。

RoyceD.Burnett和Don(2007)探讨分析了对环境成本进行识别和检测的具体方法,研究了企业改善环境性能的基本途径。

Gordon Lee和Amy Gigna(2008)认为可以采取总成本管理框架进行环境成本可比性和一致性的估算,在企业存续期间,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清理进行控制和评估。

1.3关于环境成本计量的研究

Aline Chiabai和Romeo Danielis(1997)采用生命价值估算模型对部分交通工具(如小轿车等)产生的悬浮物对大气污染进行了研究。

Takanobu Kosugi(2010)结合三大模型: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模型、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用于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和综合评估模型,对发达国家微观环境成本进行了计量分析。

1.4关于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的研究

Jan Kristof和Gwynne Rogers(2003)以某五百强公司为例,根据10年的数据和资料,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并且将其科学合理的分配到产品中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给出了三种应予以资本化的成本(出售前预防支出、资产改良支出、环境预防支出),其余的环境成本应该费用化处理。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则分别从环境和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方法:未来收益额外成本法和增加的未来利益法。

2. 国内研究文献

2.1环境成本的定义和分类

2.1.1环境成本的定义

丁庭选等(2000)突破传统成本核算的范畴,提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与计量方法。他们从成本流出的概念出发,将其界定为:企业负担的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支出。

陶建宏等(2011)结合企业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环境成本的实际表现,分别从宏观角度看和微观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界定。 张汩江(2013)认为环境成本是指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生产的产品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下,制定一套完整的成本措施并记录企业在执行环境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2.1.2 环境成本的分类

郭道扬教授(1992)从“生态环境成本”这一角度出发,将环境成本分为4类:追加治理成本、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环境恶化成本以及擅自投资罚款、投资损失及浪费。李明辉(2010)认为环境成本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成本、微观经济成本和微观财务成本三大类。张楠等(2014)经环境成本分类为行业资源消耗成本、行业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行业环境维护成本、行业环境保护成本。

2.2 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

张琳郦、潘煜双(2008)认为应该将生态效率思想融入到环境成本的控制管理中,同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张弘(2010)认为燃煤发电厂应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并且该体系中应包括环境成本,并在成本核算体系中引入碳赋税、碳减排等成本项目,做好低碳时代的成本控制。

2.3 关于环境成本计量的研究

张亚连(2008)运用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对环境成本模型进行了构建。该方法的引进,有效降低了计量难度,通过构建三个子模型,来对各项环境成本分别进行核算,然后将其与企业核心价值链有关的环境成本相加即可。 杨丹辉、李红莉(2010)在研究中采用了人力资本法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雷鸣(2010)运用市场价值法估算了大气污染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2.4关于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的研究

郭晓梅(2001)认为,传统的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主要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统一将其纳入制造费用,期末将制造费用(含环境成本)在所有的产品间进行分配,没有如实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肖序(2006)等学者提出,费用的归集与分摊应当以其发生的原因为依据,以作业层次为桥梁,对环境成本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和细化,从而更加清晰和明确环境成本的分摊对象。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比较多,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研究逐渐加深,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大多数只是停留子在理论研究层面,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也没有系统、规范的标准,缺少系统的并且可操作的研究而且对某个行业进行能够研究和构建成本控制体系的较少。主要有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1)环境成本的构成不统一:对是否把自然资源折旧纳入环境成本核算是否考虑越境责任存在着分歧;

(2)资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在中观的研究还没有大规模展开,需要进一步开展;而且没有形成统一和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理论体系。

(3)对环境成本的计量和划分方法各式各样,没有形成相对统一或比较规范的模式,这使得对许多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存在很大的疑问。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第9篇:成本控制的定义范文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及环境问题。如何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从微观角度讲,直接影响着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财务目标;从宏观角度看,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应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当数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2月11-13日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所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

这一定义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解释,是一种狭义的内部环境成本。按照这一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分为:

一是主动发生的,是“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企业为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固定废弃物,降低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等。

二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如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的排污费以及因为污染环境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而支付的罚款等。

实际上,环境成本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环境成本作用的对象角度去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发生环境成本的主体角度去论证。这里不做赘述。但不可置疑的是,企业界定和环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的一部分,与其他成本一样,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企业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环境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将会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和科学决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保法规的强化,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能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使得一定的环保支出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实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环保工作业绩,满足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需要。

(三)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环境风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为企业正常有序地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具有局限性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在我国,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与理论上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别。我国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属于狭义范畴,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在内。实际操作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很简单,一般只考虑显性的如环境污染罚款等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而忽视了隐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不符合因果配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利润,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二)成本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

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由于上述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环境成本信息,或者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过于笼统、概括,不能为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明确、充分的信息,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缺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全面考虑,从而造成误导,做出方案取舍的错误决策。

(三)侧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数目较少,并且多采用事后处理法,进行末端治理。所谓的事后处理,就是在与环境有关的不利事项发生之后,企业设法予以补救的方法,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做法。这种方法,由于基本不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事后处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全过程的末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环境预防成本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灾难。

(四)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的主要过程是先确定成本目标,再制定成本标准;然后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节约或超支,揭示成本差异;最后根据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和限制,其目的是把有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没有科学的成本标准,成本控制的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设想

(一)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构成

2006年2月财政部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若干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准则,其他准则中也少有涉及,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于企业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作了一点说明。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把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环境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与控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及程序,将有助于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通过充分、明确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做出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制定适宜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中控制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完成被控指标,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减少经济活动偏差的发生从而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合理性、可考核性、简易性等原则,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经营多年,各项环境成本资料比较齐备的企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参照的是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所以制定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责任部门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剔除不可比因素。

2.以本行业其他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在生产条件、产品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3.实际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面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应该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这种方法将环境成本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较好地遵循了因果配比原则,相对来讲更具科学性,但是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员比较多。

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为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准备。

(三)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起不到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也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从具体的方法来看,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作业成本法(ABC)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TLCC)。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然后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产生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中,通过设置作业,针对每一作业寻找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分析,以作业为中心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归集和分配,能够准确地定位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环境成本分配,从而比较准确地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克服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分配方面的主观武断性。

2.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形成至消亡所经历的从企划、研发、生产到客户使用、报废处理这个循环的总成本,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分析,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到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于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通过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同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使得产品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