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全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组织实施《*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加快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馆(室)功能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为服务现代新*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全市档案工作主要任务
1、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档案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需要档案事业,档案事业需要科学发展。一是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联系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突出问题,树立新的工作理念,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建设现代新*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二是增强学习和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实效性,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服务于现代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档案工作的突破口,确立档案工作的抓手,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档案工作追赶型、率先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三是按照市十二届五次人代会和市政府全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层层负责、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对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找准差距,狠抓落实,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步伐。
2、积极推进档案法治建设
档案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不但要抓紧档案立法,更要抓好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工作。一是搞好档案系统“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云南省档案条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二是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推行档案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好《*市档案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上级档案部门和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意见,聘请法律专家和学者进行论证,形成提交人大审议稿。
3、加强档案馆规范化管理
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档案安全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提。一是继续做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件、市属国有破产企业以及到期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二是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将涉及民生部门档案列入重点监督和接收进馆范围。三是做好到期档案的鉴定、开放和利用工作。四是加大档案征集工作力度,要注意收集各种专门档案和不同载体的档案,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将反映本地区特色的档案征集进馆,不断改善馆藏结构和丰富馆藏内容。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各县(市)区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和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还没有建立局域网的县区,今年内要完成建立档案局域网任务,并加快利用率高的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二是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信息网站,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对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市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做好电子公文的接收管理和提供利用工作。四是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门类的档案信息资源。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应加快对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及时向当地档案馆移交。
5、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今年确定为档案系统“争先创优”活动年,在档案系统内迅速掀起创建先进馆(室)、文明单位、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一是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市档案馆力争在年内创建国家“一级”馆,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2010年8月以前要实现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保二争一”的目标任务。其他县(市)区档案馆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二是按照全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的要求,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要加快创省“星”级档案馆室活动。还没有申报省“星级”评审的县区档案馆,要制定工作计划,争取多方支持,在两年内完成转“星”或升“星”目标任务。各级机关档案室、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室要创造条件,加快转“星”或升“星”步伐。使档案馆室进入全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进行列。三是各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广泛动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全市档案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认真组织全市档案系统“双先”评选活动。
6、努力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今年在档案系统全面开展档案“服务质量年”活动,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一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不断丰富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做好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工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指定的政府公开信息场所,积极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提供利用工作。三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做好农业农村、林权改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等档案工作的指导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档案寄存、档案鉴定整理、档案抢救保护、档案目录、档案信息资源中心管理工作。五是建立为非公经济建档服务体系,积极主动为非公经济建档提供指导服务。六是大力宣传家庭建档知识,积极做好家庭建档指导,广泛推广家庭建档。七是积极探索档案协作组工作方式,抓好机关档案协作组工作,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学习与交流活动,掀起档案馆室和档案工作者之间“比、学、赶、帮”的热潮。
7、高度重视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
坚持科技兴档方针,大力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活动,为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作积极贡献!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理论研讨活动。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特别是做好为领导决策作参考、为部门和单位工作做查考、为民生服务和编史修志作依据的档案资料编研工作。三是市、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的参观接待服务,加强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四是今年内组织1—2次档案学会会员考察学习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知识,不断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8、坚持不懈抓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要增强“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尽职尽责做好档案的保护者。一是市、县(市)区两级档案部门和各部门、各单位及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加强对档案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做好“十防”工作,保证档案安全与完整。四是要做好档案在保管环节和利用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五是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对重要档案进行有计划的抢救与保护,做好重点档案保护技术业务指导工作。六是认真做好市级行政中心动迁单位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关键词: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步进入互联网信息新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各行各业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职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亦然如此。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在当今时代之下变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着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并为学校内部的所有教职员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一、信息化图书馆的基本概述
信息化图书馆是近年来图书馆的一种主流形式,其又可以被称之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信息化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形式大都以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方式存在着。在信息化图书馆中,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和便利,信息共享、资源的“跨界”使用变得不再是不可实现的难事[1]。同样,在信息化图书馆的背景之下,各个图书馆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联动,进而实现图书馆系统的广域网络。各个中职院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应该紧扣时展的脉搏,迎难而上,建立起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信息化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图书馆从过去的闭合模式变成了现如今的开放模式,在信息化全面带动之下,中职院校图书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谋而合。
二、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中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得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参与并最终实现信息化是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必经之路。
三、中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严重滞后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亦是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这条道路之上,只有指导思想和方向始终保持正确,最终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十分顺利。根据笔者的调查,不少的中职院校之所以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因为指导工作的理念和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表现形式众多,有的就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各种硬件设施设备的购买,而对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则显得不屑一顾。而有的图书馆则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的购买了很多的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库与中职院校的专业格格不入,适用性很差[2]。同时,纵观我国现如今的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其能够真正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相比,中职院校信息化图书馆的合作意识十分欠缺,与之相配套的文献保障体系也尚待进一步的健全完善。
(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现如今不少的中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的严重不足。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小工程。相反,其需要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设施设备的保证之下方能逐渐完成。第一,不少的中职院校由于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变得停滞不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作为基本保障,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变得举步维艰。同时,一些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不具有与时代接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支撑保障,不管是在目录编制上还是在信息检索等方面都十分的落后,这些都将成为制约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拦路虎”。
第二,信息化图书馆的应用软件一般都由本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编制。但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编写的应用软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者是漏洞。而这些漏洞一旦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最终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十分巨大。长此以往,在这种内容单调、更新换代速度放缓的信息化数据库的支持之下,资源的共享几乎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三)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相比,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变得很高。但是由于受到多年固有观念的制约,在中职院校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员工的“安置点”[3]。很显然,要这些员工完成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无疑十分牵强。同时,不少的中职院校领导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本该是学术机构的图书馆被错误的定位成教学辅助机构。久而久之,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加入到图书馆的“大家庭”中来,导致图书馆人才比例严重失衡,人才缺乏严重。
四、中职院校图书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摆正图书馆的位置,结合实际引进高素质人才
在加强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新对其进行定义和定位十分关键。在中职院校中,图书馆应该被定义为学术性机构,配置的人员也应该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十分旺盛。中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渠道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和挽留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在薪酬待遇方面对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实行一定的倾斜。特别是一些具有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学校更应该千方百计为他们的留下创造出适当的内外部条件。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缺少了培训这一环节,再优秀的人才也会在自己的领域中故步自封,没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
首先,各个中职院校应该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全面提升信息化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院校领导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支持上,而是应该拿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更新换代。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于图书馆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以保证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新形势[4]。其次,对于信息化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图书馆数据库的管理工作,进而逐步实现资源互补且共享、服务覆盖面广等目标。同时,各个中职院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对于数据库的引进开发力度,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以学术期刊为主、兼具各种报纸文献数据库的大数据库系统。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甚至可以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标准化和产品化的新道路。
五、结束语
中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各个中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各个中职院校还应该真正认识到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的利用率,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曹兵.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探索[J].卷宗,2015(11):84-84.
[2]刘玉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构想[J].管理观察,2016(2):147-149.
一、我国县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会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应体现在模型化、多视觉、大数据和灵活性四个方面。然而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县乡财会管理,往往只注重于自身内部的经费管理与使用,忽视了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会核算软件版本不够统一。县乡财务部门及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财会软件,这不仅会给部门单位间的数据对比、财会汇总分析等带来不便,也增加了财会人员的学习负担,影响了会计人员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使财会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有增无减。
(二)财会信息未能实现一体化,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各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的行政办公管理的财会信息,尚未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县乡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自身的行政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未能有机地衔接起来,未能实现二者的有效集成,使各部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审查、支付管理和报账管理等信息系统相对较为独立,未能有效地整合为共享数据信息系统。
(三)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薄弱。由于在财务软件方面基本上是以核算软件为主,没能形成财会共享的数据系统,加之县乡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致使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工资支付等方面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使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功能、控制功能及信息服务功能显得相对薄弱。
(四)预算控制不够细致。现有的县乡财会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停留在会核算方面,但在预算执行控制方面不够细致。虽然已经实施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信息系统,但在财政部门统配的管理系统中,预算只细化到预算单位级别,项目的支出管理比较粗放。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把报批的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子项目,并在具体对应到预算单位的内部科室时,难以实现按照子项目的预算,对预算单位的内部科室及责任人,进行严格的精细控制。
(五)经费的申请和报销效率较低。在县乡的财会管理信息工作中,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报销,没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管理。对经费的申请和报销,虽然通过纸制单据的流转,但由于手工记账管理无法及时准确地比对预算批准的限额和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否相符,这就不可能为领导的审批工作提出及时准确的财会数据支撑。
二、加快我国县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几点设想
(一)建设县乡政府各部门单位共享的统一财会信息平台。统一县乡政府各部门单位统一的财会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财会信息门户,形成统一的财会管理平台。这样,能够对会计科目体系、辅助核算项目、记账凭证模板和财会管理审批流程等核算和管理规则,建立统分结合的分级管理机制,实现各基层单位的财会规范化管理。由于各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统一,能够为县乡财会管理提供统一的信息环境。从而可实现各部门单位共享一个财会信息平台,一套财会产品,避免重复投资,降低财会信息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二)实现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的一体化。首先,应依托人员、资产、预算标准、专项指标和财会数据史料等基础信息库的支出,通过仔细认真的分析,产生合理的预算申报资料,确保资金从预算环节开始,就能实施细化管理。其次,应建设以财政预算为龙头,逐级分解的预算管理体系,以分解后的部门预算为载体,控制预算的执行进度,实现预算、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平稳过渡管理。年终决算时,依托财会信息系统,定制相关的决算表,自动从财会核算系统中,获取相关的决算数据,使核算与决算有机地衔接起来,彻底消除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
(三)不断强化县乡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提高财会信息的监管水平。围绕这一问题,要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做到实时的财务分析,努力提高财会的监管水平。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会报表的信息系统、主管账务的查询分析信息系统和领导决策的分析信息系统,结合财会数据形成分析信息图表,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取和展现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这样,既能方便领导从全局纵览各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也容易追溯扑捉到具体的财会疑点及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具体事项,从而使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二要重视专项资金项目库的财会信息集成,使专项资金项目的执行过程记录、专项资金的绩效跟踪和专项资金拨付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全面细致地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及时的展现和分析;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应适时地跟踪检查,并结合财政资金的需求顺序和使用时间,进行严格的资金拨付,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达到强化财经纪律,提升财会信息服务功能的目的。
(四)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要认真细化、严格控制,实现预算执行绩效的动态管理。对于县乡的经费预算指标管理,要细化分解到内部科室、责任人和子项目。应把部门的计划审批和费用报销,作为重要的控制点,依托信息系统,审批资金计划;依据预算指标和计划,对费用的报销实行精确控制。应改变事后由预算单位对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负总责的做法,形成由具体责任人对具体的预算项目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精确负责的新局面。进而实现预算指标的绩效动态管理和部门计划指标的绩效动态管理。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信息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局域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最便捷的途径,社会的前进、公众的要求促使档案部门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然而,传统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观念和运作方式都亟需改变。
1.档案信息化趋势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短时期内迅速普及,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等称为电子档案。随着档案媒介从纸质向电子转变,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随着国家档案战略的提出,许多省市纷纷开展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有的还提出了“全面数字化”战略,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不强,认为档案信息化可有可无、可快可慢,导致许多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缺乏主动作为,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进度,也影响了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信息化进展缓慢的原因
2.1对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原始性的怀疑
档案是历史的再现,档案的历史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而电子文件生成时的状态与传输、接收中的状态完全一致,并且极易被篡改,因此长期以来,有些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坚持以纸质文件存档。
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随着管理方法的完善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有效地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封装技术、迁移技术的日趋成熟,使电子文件对软硬件系统的依赖逐步减少,极大地推进了电子文件真实可靠、长久保存的可能。各种实验证明,高质量的光盘有非常稳定的特性,可以 适合长期存储的应用。世界上著名CD-R的制造商,都对CD-R光盘的寿命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是:CD-R光盘的寿命至少是100年。2005年“电子签名法”的出台,赋予可靠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扫除了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其他领域中应用的法律障碍。
2.2双轨制的实行减缓了对档案数字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单位以纸质电子并存的“双轨制”来应对电子文件的挑战。许多单位在文件处理时采用电子流程,但以纸质文件存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电子文件的流失,大大抵消了信息化的优势,降低了工作效率。
首先,音频、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等类型的电子文件是无法打印成纸质文件的;其次电子邮件、电子订单等类型的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中背景信息。
纵观世界各国,唯有中国仍然在全面推行“双轨制”和“双套制”模式管理电子文件,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先进国家均逐步推进或已经实现了“单轨制”与“单套制”模式。
2.3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档案信息化无论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还是海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但目前许多单位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有限,不能系统地组织大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基础建设,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
而档案数字化初期必然有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历时较长,档案部门在数字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疲倦退缩,特别是对档案数字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档案数据库建设缓慢,甚至停顿。
3.信息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必然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档案事业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大大拓宽了档案信息的服务空间,对档案资源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献传递,促使档案工作跳出传统的狭窄思维,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服务升级
文件媒介的虚拟化,促使档案工作的重心逐渐从实体向信息转移。档案不仅具有历史再现性,同时还具有信息性、知识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档案信息化的重点是开发利用。
4.1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开展全文检索。
电子文件具有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存储空间小,维护方便、安全的优点,能够实现全文检索。
纸质档案时代,采取的是标引检索,查找检索起来非常费时,存储档案空间又大,维护起来也不方便。
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及时将现有的电子文件导入档案数据库,并有计划对价值较高的历史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录入,同时可以适当补充网络上相关的社会共享信息资源作为“虚拟馆藏”。通过这三种方式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并实现全文检索。全文检索能够让用户在海量的文件中迅速、及时、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东西,被形象地称之为“文海捞针”。
同时,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网上查询。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帮助,让档案信息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重视档案信息的二次加工,促进档案信息服务升级。
档案是有价值的记录,如果不利用就无法体现价值。档案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价值、凭证价值,还有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数字化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加工水平,从档案文献传递变为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要重视开发二、三次档案文献,加大编研力度,针对社会当前热点进行调研,开发档案专题数据库,积极与业务部门合作,开发出有深度的信息产品,为各项工作提供借鉴参考提供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产品。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能更加方便迅捷地利用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必将更深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也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几点思考》,《学校档案》2006年第1期
[2]《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swept the world.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important mean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can also chang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fter decades of efforts, a lot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was analyzed first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只有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障。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只有采用现代化的监测和调节手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差别的有效方法。农业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亦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2.1 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1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制约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设施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地解决,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7年1月22日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足?虻奶跫?满足人民上网的需求,这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1.2 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进展很快
在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进展显著。在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模式、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突破。
1997年梅方权[1]指出,农业信息化应是对农业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是依托信息技术对农业资源、环境和经营进行管理、监测,从而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2006年刘世洪[2]指出,农业信息化是人类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级技术应用到农业社会活动中。同时,我国也开创了益农社及农业网络促销等不同形式的农业信息化模式和农业信息化技术。
2.2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成绩喜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2.1 农业劳动者信息技术还相对薄弱,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主体,无论是农业的生产,还是销售,农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弱,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互联网能够熟悉掌握的人还是少数,而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农民就更少了。目前,尽管农业信息化已被广泛接受,但有些农业劳动者对于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所以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 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
农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农业产品的生产、存储、销售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受到生产周期较长,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易储存,损耗较大等诸多特点。尽管国内电商平台搭建的很好,但农产品很难直接应用在现有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而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原因。
2.2.3 缺乏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前的农民是靠天吃饭,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突然的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及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早了解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多行业协作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这也影响着农业信息化进程。
3 适应新形势,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3.1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经之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乡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是真正落实农业信息化最直接的组织者,要督促乡镇级的领导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2 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
加强与现有电商平台的合作,同时开发和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快网络促销和益民社的探究和推广工作,解决好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上,不断开发、创新农益社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总结农益社的先进经验,结合已有电商平台的技术,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专业农业信息化平台,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
3.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论模型,为更好地实现农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0世纪70代末期国际上出现集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和经验所编写的应用软件“专家系统”[3];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农业高新信息技术模拟农作物生长、畜禽育种的“虚拟农业”技术[4];21世纪出现了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技术的“精确农业”[5],这些先进的理论都值得研究和学习。借鉴这些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式。
3.4 农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并行,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规
随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陆续出台,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
1.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电子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可冲破档案利用的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其次,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可用详实的档案信息是否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这样才能决策的及时、正确,以保障管理措施的适当。对此,档案信息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远程服务,资源共享,同时,亦可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2.如何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
首先,要实现档案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只有建设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并要建立和完善局域网,使各项工作网络化,加强档案的利用,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其次,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项目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建立、规范、联通各局域网络,并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支持。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
第三,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标准规范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业务流程、生命周期、信息技术和资源描述等多重视角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做到框架合理、体系完整,能够覆盖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业务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对象数据格式标准等,技术规范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存储压缩格式、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第四,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人才素质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因此针对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人才应积极进行思想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档案人员还要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3.目前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战略定位不准确,理论研究不深入。在2006年编制的《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但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工作仍然存在中长期的总体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与发展架构尚不清晰,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地位与作用还不十分明确,档案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信息资源地位尚未确认等等问题。虽然目前关于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的理论著作较多,但都只停留在了实践方法和技术应用的层面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并未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理论研究。
3.2 法律支持空缺,地位认识不足。档案管理信息电子化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国家相关档案法规中尚无档案信息化概念与要求的相关表述,这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档案事业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法律失据现象,大大地阻滞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虽然这几年各级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也影响了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0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加快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历史、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人们并不重视病案管理工作,同时,由于医院预算投入有限,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无论是病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场所,还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培训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医疗资料信息化管理以病人为中心,病案资料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管理,患者病理信息全部实现无纸化存储,患者仅凭借电子信息卡就可实现一站式就医诊疗,医生诊断和填写病历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操作。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标志着医院病案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大大方便患者诊疗就医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提升了医院形象。这种由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电子病历引入病案信息化管理中,实现由查找病情、做出诊断,到开药、复查等全流程的电子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显著提高医院的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将患者的详细信息存储到网络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诊疗效率和水平;三是以电子病历替代手写病历,可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会和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条件;四是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减少了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其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 当前我国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从当前我国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运转的情况看,由于病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标准不统一,从而难以科学、准确评估已建立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规范性。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各有特点,优劣难分,由于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作指导,各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化工作陷入一个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此外,由于多数医院对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源头、模式操作等不清楚,使得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代码调配、流程管理等工作难以规范,对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2 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研发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医院由于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对落后,有的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年久老化,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硬件需求。同时,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根据医疗和科教方面的要求而提出的检索条件无法查询。由于病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限制和管理模块固定化,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临床更新的要求。
2.3 病案信息化管理数据信息的开放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只对医院内部开放,病案管理数据信息很少与外部医院共享共建,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当前,多数医院的病案管理只是在住院患者层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而在门诊、医技检查等方面还没有实现联网建设。
2.4 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医院病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牵涉患者的个人隐私,在医院病案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可开设专线,建立单独防护网络,由专人维护管理。病案管理中的电子信息病历,虽然是医生对患者正常诊疗活动的记录,但因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位患者的电子病历设立不同的保密层级,充分体现医院对患者的尊重。
3 加快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对核心部件系统的研发设计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办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手工病案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医院发展管理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对医院病案资料管理的需求。因此,创新病案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病案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研发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成为加快医院病案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抛弃繁琐复杂的手工病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加快对优秀管理系统的研发力度
建立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健全完善各类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对病案管理中可能涉及的报表统计、分析、归类整理等工作,要加强与有经验的软件公司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创造条件。
3.3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由于病案管理不属于医院业务科室范围,很难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病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受到一定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推进发展。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在推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病案资料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患者病案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切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快速提升
互联网飞速发展使不少省市级医院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医院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的普及,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的整体建设,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方便群众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改善了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信息化在医院整体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必要的基础设施。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市级中心医院,一方面着手用高新技术引领医学发展的新潮流,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努力打造以信息化管理为亮点的放心医院和满意医院。
1.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质量监管的作用
强化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统一管理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杜绝同一事物因不同人员对政策、标准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统计和评判误差,是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方面的管理优势更加突显,实现了对医疗行为的实时监控,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以据管理替代经验管理,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使医生的医疗行为全程置于医疗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中,有利于职能部门掌控和监督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医疗差错、减少了医患矛盾和纠纷,为临床积累资料打下了良好基础。
2.随时动态地观察医疗信息,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医院可以实时采集各种医疗信息,如用药情况、检验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等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把患者的诊断、就医历程、检查治疗的方案、用药信息等实时记录,为接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思路,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报卡的错报、漏报。既利于对质量信息的反馈控制,又利于实施医院的目标任务,使医院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转化,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增加医院效益,增强医院活力。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情况,包括在院就诊的有多少医保病人、非医保病人;每位医生一天的工作任务,一个手术有多少学科的哪些医生参加。过去一个日报员一天才能统计上来的数据,现在几分钟就可以从网上调取,形成信息化资料体现出来,为行政参与调控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3.规范推行电子病历,实现医疗管理信息化
电子病历的使用实现了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不是指电子打印的病历本身。电子病历的实施,可以改变机械式的手工劳动,将医生、护士、手术麻醉以及各项医疗检查项目,通过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动态的智能的信息源。电子病历的实施使医疗质量管理由终末式管理向环节网络化质控转变,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成为可能。医院质量控制人员通过网络对全院各科室的病人从入院直至出院的诊治情况进行全程实时质量检查控制。质控专家可随时在电脑前检查全院每个病人的用药、处置情况和医生记录,随时调阅每个病人的各类检验数据和影像资料,并通过网络与医生及时沟通,从而实现真正的实时质量监控。医院决策部门通过HIS系统即时采集医疗过程中各种原始数据,改变了管理滞后于医疗过程这一传统医疗管理模式的弊端。医院质量控制处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医疗行为是否到位。电子病历、医生用药、处方是否合理规范,新入院病人病历书术小结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监控。
电子化、封闭式医疗文书保证了病人安全,电子病历杜绝了二次书写,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历,都要求医生必须用规范的语言清楚地记录病程。电子处方为病人提供一个与医生对等的信心交流平台。病人对开具的药品名、费用等一目了然。电子病历的实行还实现了检查申请与结果的无纸化传递,加快了检查结果的回报速度,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
4.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升了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大大减少了患者无价值的就诊活动比例,方便了患者就医。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流程改造,实现了挂号、分诊、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治疗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贯通。患者到院后,直接到医生诊室挂号就诊,医生开具医嘱的同时,处方价格自动生成,既省去了划价环节,又可及时告知患者的消费价格,让患者做到明明白白消费;电子处方自动传送至门诊收费处,患者交费后配药信息自动传送至门诊药房,患者到达药房之前,药房已将药配好等候患者取药,病人平均3分钟左右就可完成缴费、取药全过程,有效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同时,病历、医嘱书写更加规范、快捷,大大加快了医嘱录入速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5.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杜绝了患者重复就诊、重复检查、重复取药、冒名顶替等不良事情的发生,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过度使用和浪费,降低医院的费用拒付,为医院资金的安全保驾护航。各个工作环节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减少、最大限度杜绝了跑费、漏费、冒领等现象,降低了运行成本;信息共享使监管力度和透明度增加,各科室自觉加强了对耗材的管理和节约;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流转加快,出院(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人数、工作量逐年稳定上升;医疗质量、医院形象、规范化、透明化等无形资产提升,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已成为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管理系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提速迫在眉睫。医院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进一步优化门诊、住院等环节的信息运行,使医生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病人信息,医生打开电脑便知病人情况,包括病史、用药情况、检验结果、影像资料等情况。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无纸化医疗资料的获取和资源共享式的阅读,如内镜检查和影像图文系统传输,无纸化、无胶片化的实现等;逐步完善远程会诊、垂直信息化平台和社区医院工作站互动平台建设;发挥沧州市病理会诊中心作用,对周围单位检验结果的信息传输、技术指导等等。总之,我们力争利用自身信息化的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医院。
参考文献:
[1]唐源.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2,28.
[2]刘晗.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J].中国信息化,2009,02.
[3]曹德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