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数字化加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加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加工方案

第1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信息数字化;目的;要求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目的

档案信息化假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档案部门配备电脑、构建信息网络,只是营造了档案信息里有的“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能否真正发挥效能,取决于有无充足的运送对象——数字档案资源。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旨在为信息传输“备货”,其意义不言而喻。具体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传输面广、越时越地、快捷便利的特点,解决传统利用方式中同时利用带来的矛盾。此外,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与办公OA系统生成的现行电子文件在同一系统中提供利用,极大提高了文档信息利用率。

(二)保护历史档案

许多历史档案因无力老化或保管不当而脆弱易损,如不及时抢救,很可能彻底损坏,通过制作其数字化副本代替原件流通利用,可保护重要历史档案免遭进一步损坏。

(三)规避安全风险

通过异地存放多套数字化副本,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规避各种自然灾害或认为损害对档案信息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要求

(一)规范性要求

规范性是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确保数字档案信息可用性的基本条件。规范性要求的内容是:所有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

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提供档案服务。因此,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必须制定并采取各方认可的规范与标准,以避免因存储格式和软件平台的不同而不断转换,造成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降低信息存储与传输的效率。目前,我国档案界已制定了许多数字化规范,对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例如2005年4月国家档案局为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了档案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有关照片、录音、录像和缩微影像档案的数字化规范也在研究和待定之中。规范化还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方案。

(二)安全性要求

安全是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考虑的重要要素。安全要求有两层含义:

1.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数字化需要对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录音或摄录,因而有可能对原件进行拆卷、加工或其他必要的处理。由于数字化档案大多数是要继续保存的,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原件,尽量避免造成档案原件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不可逆变化。否则,一旦发现处理质量不如人意或者处理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被破坏和丢失,便没有挽回的余地。对于具有文物或史料价值的档案,遵守这一点尤为重要。为将数字化工作对档案原件的安全威胁降至最低,必须仔细设计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

2.维护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我国档案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要求“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虽然数字化的档案大多数是开放文件,不具有保密性,但为了保护档案原件或为备份拟移交文件而进行的数字化,则可能涉及到保密档案。档案数字化工程常常有外来人员参与或交由专门的数字化公司承担,为此对参与数字化工作的公司和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密教育,签订安全保密协议,限定其操作权限和保密责任。对于内容十分敏感或者有非常严格使用范围的档案文件,应考虑由专门人员采用专门的设施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后应将过程中存在操作终端或服务器中的相关文件彻底删除,以免失密。

(三)效率性要求

档案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材,必须十分讲究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效率原则有两方面的要求。

1.要采取最优化的技术方案

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档案数字化方案,包括最优化的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文件格式、最有效的信息存储模式和高效、经济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技术方案决定着整个数字化工程的成败和效率,而高效率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更是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善事之利器”。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效率与设备投入的多少并不成正比,高效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是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工作流程的合理配置,一味追求高配置的硬件设备,讲究扫描仪的扫描速度而忽视软件处理效率和加工力量的配备,会因设备利用率低下而造成浪费。多数情况下,配置两台中速扫描仪要比配置一台高速扫描仪的性价比更高。

2.要实现档案数字化工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对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工作从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的过渡性工作。在过渡阶段,由于传统档案存量较多,需要集中处理,数字化任务比较繁重。但存量得到解决后,随着无纸化办公的进一步发展,档案数字化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因此,对大部分档案馆来说,数字化只是阶段性工作,至少经过一个阶段后工作量会锐减。每个档案馆都配置庞大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或通过外部的数字化公司来集中解决过渡时期的档案数字化任务,由此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专业化服务,避免大量高配置设备的低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数字化劳动效率。

三、小结

因此,原则上属于归档范围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那种认为“数字化档案馆系统以能否产生和积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判断其成败的标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文比扫”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为避免网上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冗余与浪费,保证全网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与系统,各档案馆在选定拟数字化档案时,要加强协作,强化专题特色,侧重将本馆所藏的特色档案首先转化为数字资源,从而实现整体上的互补,减少重复劳动。

参考文献:

[1]张照余.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的原则与组织[J].湖南档案,2001(6).

第2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档案数字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密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确保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档案数字化 质量 安全保密

档案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从最初的完成计算机辅助管理功能,到目前我国部分档案馆已初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我国档案数字化正在从成长期驶入快速发展期。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也暴露出了诸多不完善环节,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密控制环节,更应该做到立足全局、合理统筹、实事求是。

一、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的内容

1.优选数字化方案。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首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整体的规划,之后才能按照规划中的内容进行逐一的执行,档案数字化方案当中也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其次是技术路线和支持,再次是流程的重组和分配,最后一点就是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等等。

2.正确选择数字化软件。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类型非常多,同时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软件类型。这也成为了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都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3.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每一个实践活动中,人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档案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引起高度的重视。选拔的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同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人员培训的过程中主要是给工作人员传递一些非常关键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同时还要教会工作人员熟练的使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软件。

(二)质量控制手段

1.明确分工和责任。不同的工作量、工作方案和单位类型在档案数字化的工作中其自身的流程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不同,其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各项细节的工作中都应该具体的落实到个人,在分工的过程中要更加的清晰合理,同时也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的职责。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一系列比较科学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在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之后,我国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也有了一个切实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真正的做到有章可循。

二、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

安全保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要保障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避免出现泄密问题。安全保密控制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安全保密控制的热

安全保密控制是指对档案数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并依据数字化工作中人、物、环境等因素的运动规律,从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泄密事故的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方案的确立,场所的选择和安防系统的建设,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数据库的维护、整理和数据备份。

1.规章制度的建立。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中包含程度较高的信息,要保证这项工作能安全高效地进行,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通常包括:档案数字化系统及设备使用的安全保密规定,数字化加工人员选择和管理办法,数字化加工场所安全保密方案,档案数字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参与人员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访问控制规则设置的规定,密码密钥的保密管理规定,扫描员、系统维护员、扫描质检员、系统安全员、档案保管员、值勤警卫工作职责等。

2.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方案的确立。为了确保档案数字化过程的安全性,应设计好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方案。首先,所有的操作必须在一个封闭的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与所有的外网物理隔断;其次,档案数字化客户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必须存放安全,做到防火、防水、防震、防暴、防外来人员进行物理破坏和盗取,还要防止外界电磁场对数字化网络系统各个设备的电磁干扰,防止由于计算机、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电磁辐射而造成的泄密事故,保证数字化加工工作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中进行;第三,工作人员进入系统前必须进行身份鉴别,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这是保障数字化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第四,就是对参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进行分类,区分出不同的任务群体,并对这些群体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做出严格的界定,以阻止合法用户访问其权限以外的资源;最后,要防止电磁泄露,有条件的单位应在屏蔽的空间内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不具备此条件的单位应选择低泄射的设备,加装高强度的电磁干扰器。

3.场所的选择和安防系统的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在档案馆内进行,但也有一部分外包给专业公司。数字化加工场所的选择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便于档案实体的保管;其次,尽量选择与档案保存环境较相似的场所。加工场所必须配备安全系数高的安防系统,保证整个加工场所的安全防护。同时,安防系统分布要有所侧重。

4.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大量利用档案实体,为了确保档案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跟进。首先,对进入档案库房的人员实行双人制,形成互相监督机制;其次,实行安全巡视制,即安排巡视员定期在档案运送路线上巡逻,保证档案不丢失;最后,临时存放档案的区域必须配备保密装具和安全防护设备,并对该区域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录像。

(二)安全保密控制的手段

1.加强教育,提高人员思想素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保密控制的重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理智的行为。为此,可通过加强教育来控制人的不理智行为。首先,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档案安全保密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科学地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安全保密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从而提高参与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第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参与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2.强化人员管理。人是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主体,强化人员管理,能为安全保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把人员政审关。第二,明确参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第三,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3.落实制度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安全保密制度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之初都已建立,但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一些原因引起的,如错误地认为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中麻痹大意等。为此,我们要克服错误认识,严查细究,对人为造成的泄密问题,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使安全保密工作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3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数字出版不仅是出版产品的数字化,更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尤其是编辑加工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骤然而至,似乎让整日埋身在书海中的编辑们一时无所适从。在数字出版时代,仅仅有丰富扎实的业务功底是不够的,编校方式亟须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在组稿和收稿阶段都会形成稿件的电子版,而编辑加工环节却依然在纸稿上进行。实际上,Word、PDF和黑马校对等软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编校功能,只要充分利用它们,完全可以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编辑不仅要对文字稿进行审读修改,还要对脚本、源文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软件测试与试运行、多媒体信息的同步监听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编辑加工的无纸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出版行业相关的排版、文档处理和企业ERP管理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为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这些软件,编辑人员的常规工作基本上都可得以实现。

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编辑加工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的模式生产数字化产品,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尽量压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业内对编辑职能的转变也一直在关注与讨论之中,但此类文章更多的是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对编辑业务理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并不多。仅就编辑加工的具体工作而言,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编辑加工模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郭亚军先生的《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该书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是本解题的好书。

周蔚华先生的《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从科技进步与出版变革的互动人手,系统地研究了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数字传播给图书、期刊、报纸等不同出版媒体,以及媒介产品的策划、编辑、印制、营销等不同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数字传播变革以及出版转型的对策。该书更像是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是纯学术性质的,其价值只是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概念梳理得很清楚,条条框框很清晰,不足之处在于实践指导意义弱,适合对数字出版感兴趣而迷茫的人看。

带着这样的编辑工作模式变革诉求,我们翻看一下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一书,看该书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系统提出了数字化编辑的概念,从数字化编辑的重要意义、工作前的技术准备、排版初步、编辑的数字化、其他工作的数字化应用五个方面全面举例介绍了数字化编辑的思路、方法及实用技巧,内容直指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出版行业,简洁、实用。该书以数字出版为时代背景,以编辑的具体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主要内容,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在计算机环境下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一整套完整实现数字化编辑的步骤与方法。并对各个环节提出工作标准。该书是多位资深编辑在总结自身数字化编辑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走访调研了多家大学出版社,结合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潜心研究总结出的成果。

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化编辑模式是指图书(出版物)编辑加工过程和方法的数字化,至少应包括稿件传递网络化、编辑加工过程数字化、编辑与作者沟通网络化、编辑工作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编辑模式实现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工作环节的设立及其标准的制定,是管理模式的改变。这里面有数字技术的有机嵌入,也有编辑工作流程的再造。这一点,该书有很好的阐释。

图书的编辑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某个环节、某个人使用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整个行业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因此实践中发现,除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整体采用无纸化编辑技术外,少有其他人涉足于此。针对这样的事实,该书以翔实的数据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近两年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开展传统纸质书稿编辑工作模式和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年,出版社全员(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老编辑)成功实现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编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第4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引 言

当今世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完善,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技术统称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CAAD),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来辅助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从建筑设计最初时期的思想构思,到设计方案实施时,项目的优化,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其作用功不可没,且潜力巨大。

1 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概论

1.1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就是先把大量复杂多变的数据信息变成能够度量的数字、数据,然后利用相应的数字及数据建立科学化的数字模型,且将其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导入到相应计算机系统,再进行集成式处理。数字化技术依托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把所收集到的全部信息及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利用数字信号形式存储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当中,通过计算机实现技术处理,然后利用网络来传送,有效提升了信息交换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1.2 数字化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的概念极为广泛,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智能建筑以数字化为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①BAS(建筑设备自动化);②OAS(办公自动化);③CAS(通讯自动化)。在最直接的建筑设计应用上,它能够以bit为单位,代替物质作为建筑的基础与原型。它通过网络载体,使信息交换作为人类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大量减少了设计对物质方面的消耗。

在文化方面,数字化技术正影响着全球整个建筑业。它走入人类的居家生活,影响着智能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小到家庭住宅,大到楼宇林立,均能够隶属其影响范畴之内。目前,它的智能化正由办公大厦向医院以及各类学校建筑扩展之中。网络时代,人类追求信息化生活,使得人们在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形体上,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公共建筑舒适、智能,更能为普通家庭带来更人性化感受。在我国建筑业,数字化应用广泛。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完成之后,都会将数字化效果图呈献客户,让客户直观掌握,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更令人信服。因此,这就要求建筑师在了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法有更多的掌握。

数字技术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从方案成果表达逐步过渡到设计概念生成的演进历程(图1)。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层次在不断提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2 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在我国建筑设计当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的推广及应用。

2.1 可行性分析

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建筑设计中,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合理预测。在决策前把规划的任务数字化,即:送给PC,转化为数字信息后,进行分析、加工与处理。通过PC提供的方案,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进行可行性修改与任务定性,能够节约大量投资。

2.2 施工图领域中的节能技术分析

在现阶段国内建筑设计的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全部过程之中,在其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后,CAAD就随即可对建设工程中的设计条件和要素进行详细地量化,并且可采集相关的设计数据、指标、属性等相应的核心功能活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设计环节中,数字化技术中的CAAD技术还能够对各项物理条件、外界环境与相关功能的专项设计技术条件和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这其中就例如对建筑设计的日照、自然通风条件、保温隔热、防火防灾以及经济概算等不同项目的研究和评估工作。

现阶段建筑物和其相应的环境控制系统都比较复杂,模拟计算技术的描述以及定义性质的工作均是比较繁杂的,假如其采用的文件与表格的具体手段对于相应的建筑和系统进行描述与定义,不仅过程中工作量相对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为能够进一步简化的描述定义工作,Dest就开发了对于建设工程图形化的工作界面,全面模拟了计算工作都是在基于AutoCAD技术开发的用户界面上进行的,因此该设计师们在调用相关的模拟模块进行工作和计算都会比较方便,也非常容易被掌握。

2.3 制图与文档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完成制图,建筑师可以利用制图软件生成各类图形,并且能够编辑、修改所设计的建筑图纸。在施工阶段该技术能够大量减轻设计人员现场绘图的工作量。并且,设计中可以通过统一的方案进行数据信息管理,以文档的形式保存设计制图信息,便于查找、纠错。

2.4 概念设计与方案优化

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项关键阶段,建筑师可以依靠自己想象力与工作经历,借助简单草图构思方案并设计造型。在这个阶段,引入数字化技术,建筑师采用智能工具,通过PC、网络及软件等,对建筑的三维体型进行构思,考虑建筑的空间、色彩和质感,并仿真内、外部真实环境,综合考虑设计方案。将建设规划方案制成了三维动画,可以很好地调整其建筑物高度的搭配情况,实现了容积率的有效控制;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的整体性建设效果,并且能够确保日照、朝向以及建筑红线等很好地控制在相应要求中。

3 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浪潮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建筑设计应用之中,它作为一种工具以及操作手段,其发展一步一步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进步,为未来建筑理论的探索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更佳、更广的途径。CAAD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发展

1时代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已成为企业的宝贵资产。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已经有多个文件涉及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而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提出了加快数字化进程的相关计划。领先一步的企业,在数字化问题上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转变为数字化企业的先锋。企业应该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数字化进程:①自上而下推行企业数字文化;②分阶段向数字化转型;③创新基于企业数据基础的商业模式;④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敏捷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2我国制造型企业现状

我国制造型企业采用传统研发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设计和工艺部门没有统一的三维设计工具,导致设计数据类型繁多,实现数据交互非常困难;(2)缺乏统一的三维设计规范与标准,不利于数据的管理和交流,工作效率较低;(3)没有规范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缺乏有效的知识和信息管理平台,产品开发流程不完善,数据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缺乏有效的设计任务规划、分配和评审环节;(4)没有工艺仿真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及优化装配路线等只有在实物加工时或加工后才能得到验证;(5)没有虚拟仿真环节,物理验证消耗成本大,很多质量问题无法提前预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批量召回。

3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

所谓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改变并极大拓宽自身战略选择的企业。数字化企业具有自身的战略特点,建立了一种企业模式,能够以新的方式创造并捕捉利润,建立新的、强大的客户和员工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企业应当具有独特性。我国工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借鉴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为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技术上的先决条件。在离散工业和过程工业的各个领域,西门子正携手客户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企业何种规模,何种行业,落地工业4.0的时机已经成熟。西门子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170年来不断致力于卓越的工程技术、创新、品质、可靠和国际化发展。西门子业务遍及全球,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作为世界最大的高效能源和资源节约型技术供应商之一,西门子在高效发电和输电解决方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及工业自动化、驱动和软件解决方案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西门子还是影像诊断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实验室诊断和临床信息技术领域领先的供应商。西门子作为全球数字化顶级供应商,其数字创新平台能为数字化企业在软件方面奠定基础。这一平台可以在产品性能、产品开发和生产运营等方面培养持续的创造力。西门子数字化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支持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实施直至服务的各个环节打造一致、无缝的数据平台,形成基于模型的虚拟企业和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现实企业镜像。西门子形象地称之为数字化双胞胎,完整真实地再现整个企业,从而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优化、仿真和测试,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同步优化整个流程,最终实现高效的柔性生产,并快速创新上市,锻造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西门子持续将新组织和新技术高效地融入其行业领先的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中,帮助企业为产品和生产线创造全面、精确的数字化双胞胎,占据行业优势。

4数字化企业发展路径

总结我国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的经验,一般会经历设计数字化、装配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几个阶段,最终实现数字化智能工厂。鉴于我国制造业现状,推荐按以下路径进行数字化转型:(1)逐步引入西门子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应用于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并制定应用标准和规范;(2)将产品三维模型打造为传递下游生产活动所需详细信息的恰当载体,企业所有部门和团队都使用三维模型作为信息传递途径;(3)将所有流程数据通过生产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虚拟仿真过程提前;(4)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和工艺人员在生产生命周期管理统一的虚拟平台上进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仿真与模拟验证;(5)引入本地化技术支持,贴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知识库定制、模板制作、工艺流程定制及二次开发等。西门子数字化产品套件支持制造企业产品开发全过程,但是企业的需求远不止于此,如何更好地将数字化软件与企业当前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协同开发,这才是重点。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痛点,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立足企业现状、基于西门子工业软件产品的效率倍增数字化转型服务。效率倍增指基于西门子软件平台的深度数字化应用服务,结合用户企业产品的特点和需求,帮助用户实现真正基于三维的研发,建立真正的虚拟数字研发流程体系和数据包规范。效率倍增的核心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基于MBD(ModelBasedDefinition)规范,构建企业级模型产品知识体系,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成为可统计、可计算、可分析的数据。同时对制造环节实现知识结构化,与信息数据对称,逐步取代人在制造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敏捷、精准的设计制造。最终建立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以数字化流程为效率、以物料清单为核心、以上下游协同为关键的制造全过程。按企业的业务场景,具体分为以下版块:基于MBD的快速研发设计、基于MBD知识工程的工程设计、基于MBD的仿真行业应用、基于MBD的工装仿真设计、基于MBD的模具快速设计、基于MBD的结构化工艺设计、基于MBD的工艺仿真优化、基于MBD的制造规划设计、基于MBD的质量规划工程、面向企业的增材制造应用、面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

5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

MBD指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表达产品定义信息,详细规定三维实体模型中产品尺寸、公差的标注规则和工艺信息的表达方法。MBD使三维实体模型成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唯一依据,改变了传统以二维工程图纸为主、以三维实体模型为辅的制造方法,使集成化的三维数字化实体模型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对数据管理及设计下游的活动,包括工艺规划、车间生产等产生重大影响。应用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逐渐实现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三维数字化工艺开发和三维数字化数据应用,形成一个完整且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工艺、制造技术应用体系。

5.1汽轮机公司

某汽轮机公司作为机械工业100强和全国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现有总资产逾120亿元和7000余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名,中高级人员占48%,主要生产设备2500余台,其中大、精、稀设备和数控机床500余台。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该公司现已具备了各等级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开发研制和批量生产的综合实力。自建立以来,公司已累计生产各种类型机组660余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并出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使用性能均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普遍好评。该公司在数字化制造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在部分车间成功实现了数控机床联网的工作。尽管如此,在数字化制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1)设计平台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交换困难,很难实现协同办公,重复工作量大;(2)技术准备流程较长,工作流程几乎为单线条模式,设计数据传递到工艺、采购、生产等部门的流程长;(3)零件三维模型重用性差,同一个零件,设计部门要建模,工艺部门要建模,重复劳动量较大。针对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叶片谱系归纳总结,梳理叶片工程设计业务流程,建立叶片参数化要素库,实现模块化驱动,为叶片智能快速设计做好准备。开发叶片知识设计平台,实现叶片的自动创建、智能编辑等设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叶片设计的工作效率。具体实施效果如下:(1)统一了软件平台,使数据沟通没有障碍;(2)建立完整的叶片三维设计规范,规范了叶片的设计流程;(3)开发基于知识工程的叶片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实现叶片全三维设计和工艺设计,完全实现数据重用;(4)利用叶片结构化知识模板技术,实现叶片三维模型自动创建;(5)基于产品知识体系,实现叶片尺寸自动标注;(6)自动生成叶片三维结构化工艺;(7)帮助企业建立了基于叶片三维模型的设计、工艺知识体系。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公司叶片分厂建立了快速设计、快速工艺一体化平台,叶片设计、工艺编制效率提升了80%,交货期缩短了20%。该公司研发了统一平台,协助梳理叶片需求数据化,建立基于叶片三维模型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基于MBD的叶片敏捷精准化制造。由此,该汽轮机公司向数字化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2仪器仪表公司

某仪器仪表公司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1965年从上海、江苏、辽宁等地内迁的热工仪表总厂,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重点布局的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主要生产和经营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制造业跨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领域,其整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而且维系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21世纪大国竞争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十分坎坷,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1)缺少三维产品设计,产品可靠性低;(2)手工搭建物料清单,与模型、图纸没有关联,错误率及返工率高;(3)订单选配参数不统一,产品系列多,导致设计冗余度高,产品零部件通用性低;(4)二维工艺编制较粗糙,且仅有零件通用工艺,无法指导现场生产。采用基于MBD的设计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该公司解决了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球阀阀体部件类别归纳总结,梳理球阀选型设计业务流程,建立阀体部件及各个零部件的参数化模板,实现产品级模块化驱动,为阀体部件智能装配做好准备。开发知识设计平台,根据工程物料清单实现阀体部件和管道附件的智能装配、智能工程图等设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搭建物料清单和球阀设计的工作效率,降低返工率。开发工艺平台,根据产品模型实现快速搭建和重用产品零件工艺。具体实施效果如下:(1)采用规范标准和统一平台,实现了知识驱动、经验积累,以及没有障碍的数据沟通;(2)建立完整的球阀三维设计规范、二维制图规范、检查规范,规范了产品的设计流程;(3)开发基于球阀产品的工程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实现球阀全三维设计和快速工艺,完全实现数据重用;(4)基于客户订单及产品参数信息进行判断,快速搭建产品物料清单数据结构,利用产品工程物料清单及产品结构化知识模板技术,实现阀体部件和管道附件的三维模型智能装配;(5)快速生成球阀零件的三维结构化工艺;(6)帮助该公司建立了基于球阀三维模型的工程设计、工艺知识体系。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公司建立了球阀自动搭建物料清单、快速设计和快速工艺一体化平台,球阀物料清单搭建、设计,以及工艺编制效率提升了80%,交货期缩短了20%。该公司建立了协同设计平台,梳理客户标准产品参数信息,快速搭建产品物料清单,并实现基于球阀产品级的三维模型库快速设计,建立三维结构化工艺,进而实现基于MBD的球阀敏捷精准化制造。由此,公司走上了更可靠、更高效的数字化转型之道。

6基于MBD的仿真行业应用

6.1电机

电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电磁、结构、控制、流体和温度等。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及各种电机新技术的发展,电机设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同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机设计的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仿真技术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数字化仿真软件,可以分析电机组件的静态刚度和强度、冲击刚度和强度,以仿真来验证客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6.2汽车零部件

从智能电子、信息娱乐、电信到高级软件等领域,车辆制造商正在为今天的消费者不断推出突破性的创新科技。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燃料费用和严峻的环境问题,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设计汽车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学、发动机、传动装置、车身、乘客舒适性及电气电子系统等。数字化仿真软件针对汽车零部件进行静态刚度和强度分析、动态刚度和强度分析、模态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及疲劳分析,通过仿真验证客户设计方案,确认零部件失效的原因,并验证改进方案。

7基于MBD的模具快速设计

注塑模具企业目前大多采用三维数据设计,部门之间流通的数据格式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同,部分基于三维数据,但更多的是基于二维数据,即工程图传递。如质检部门基于工程图进行检测,加工和装配部门也基本全部基于二维图纸。这与企业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直接关系,可见二维工程图在模具企业中依然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对模具企业的设计和制造周期有较大影响。某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线束生产企业之一,为国内各大整车制造商供货。该企业承接各种线束接插件的模具设计、制造、生产业务,其产品质量获得客户广泛认可。该企业是外商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软件应用水平在当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是随着我国模具企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模具企业通过对软件的定制开发实现软件深层次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设计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竞争力大大加强。而该企业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软件应用方式,水平还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相对而言竞争力明显减弱,导致在利润方面也越来越没有优势。针对该企业的现状,定制了系统化的专用制图环境,以及可灵活使用的工程图工具,具体包含模具属性快速填写工具、零部件属性快速填写工具、工程图批量创建工具、视图自动摆放工具、外形尺寸自动标注工具、标题栏自动填写工具、尺寸格式工具、尺寸序号工具、尺寸上色工具、尺寸加粗工具、尺寸版本号标注工具、技术要求快速填写工具、自动物料清单表输出工具、批量打印工具等。通过效率倍增数字化技术服务,该企业的设计制图效率提升了80%,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第6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西门子工业软件亚太区郭涛博士说:“在新产品研发时,会考虑产品核心竞争力问题。对此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在概念设计时,从构思到草图规划到三维图示,很少运用了结构设计,细节设计的数据信息,包括电器,液压管系统控制。二是对于机床厂而言,如何设计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比提高产品质量更值得关注,而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在于概念的规划。”

针对机床行业,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始终是西门子软件关注的焦点。西门子新的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解决方案能从设计的源头开始管控。

在产品研发初始,研发人员收到一个设计需求的指令后,系统会自动把这一需求纳入到整个产品研发的流程中,同时搜索平台中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概念设计充分融入到设计环节中后。可以从源头调用各类可共享的资源,避免了设计中的重复劳作,又能吸取以往的经验,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了设计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可用资源的利用率。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解决方案既能帮助企业保留以往产品的所有知识信息,又能使得这些历史数据得到最大程度的重用。即使新人也能很快上手。

郭涛以齿轮的加工为例做了解释,齿轮在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抓手,负责抓住齿轮放到加工工位上进行加工,然后再将其拿走。虽然这是一组看似非常简单的机械过程,但对于整个机床来讲,包含很多非常细微的运动。通过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使得这套完整的运动在一个集成的系统平台上,实现了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到数字化产品的制造的任务。

第7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一、我监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践

1、主要做法

当前我省监所档案室的档案保管、利用,多数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为了加快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我监所近年来致力于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2012年,我监所引进精益A320数字化扫描仪,开始了档案数字化的实践工作。去年,为了加快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根据上级的统一布署和推进档案室数字化建设的总要求,我监所采用外包的方式,全面铺开数字化建设方案,对2012年以前形成的监所文书档案(永久和长期或30年)以及会计报表类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为确保这项工作有序、安全地进行,我单位与外包方签订了明确工作要求、明确监督检查要求和明确保密工作要求的合同,并约定承包的数量、质量、酬金、以及时间和验收方法及标准等。

目前,在档案信息库与档案扫描方面已经完成的工作有:

档案原件扫描文图共计70多万张;文件条目计算机录入近十多万条。

2、下一步打算

一是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查漏补缺,提高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在前面扫描录入文件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二是建立了档案室网站。依托单位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在局域网上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等,充分展示发展成果,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三是加强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室藏数字档案向外开放的主要窗口,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进室单位必须同时递交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件,由档案室进行统一归档后依托OA系统实现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并通过这一途径有效开展政务公开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和安全保障滞后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基于档案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的一项基础工作,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国家层面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国家档案行业法规,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要求单位亦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鉴定原则和操作规程等,形成一套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制度体系;随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全面铺开,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管理摆到了突出的地位,要加强全程监控,做好档案内容的保密工作,重点是做好数据管理,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被盗等不安全因素。

(二)硬件不硬

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配置低、性能不稳定,影响扫描的速度和质量;档案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硬件的购置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需要一步到位,但应保证扫描仪等硬件设施的成龙配套,使其具有较强的物质支撑能力和作用。

(三)软件不软

一是应用软件的开发有待提高,软件功能越强、操作越简便,效率就会明显提高。二是人才的开发有待深化。目前我们采用档案业务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但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到多方位的控制和管理,要引进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充实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三、应对的策略

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又是一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加强统筹管理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档案数字化工作更是一项科学管理工作,必须制订有效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好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信息采集环节,购置照像机、录像机和扫描仪等必要的设备;在信息存储环节,购置必要的存储设备;在信息利用环节,购置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和自学考试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和运用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和技能;二是从大专院校中招收档案专业学生,充实档案监所档案管理队伍。

第8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也日益凸出,其中,飞机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飞机装配型架作为飞机制造水平的关键指标,在整个飞机研制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结构决定了工装制造的周期与费用,进而影响着飞机研制的成本和周期,同时也对产品装配的准确度与协调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影响飞机制造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飞机装配;型架设计;模块化设计

飞机装配主要是通过将产品零件结合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组装,最终形成装配件和整机的过程,其产品尺寸、零件数量及形状复杂程度等影响着飞机的制造工作量,所以对机装配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得到飞机制造商的广泛关注。由机零件制造和装配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难度很大,装配型架作为飞机装配必要的工艺装备,在保证飞机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的要求,飞机制造质量与装配型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息息相关,而且是把握产品质量的唯一尺度,直接影响着产品制造和装配的精度,所以本文对飞机装配型架模块化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传统型架的设计方法

对于传统型架的设计方法,通常可以分为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最终设计等四个阶段。工装设计人员还应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和具体要求对工装的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在保证工装功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节约材料,确保产品装配的协调性。对于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熟悉产品图纸等设计资料,了解工艺方案和装配方案,考虑是否采用标准工装和模线样板作为协调依据,以保证产品的制造精度和互换协调性。在装配型架结构方面通常采用刚性结构,每套型架只用于一个装配对象,所以飞机制造过程中装配型架的数量很多。型架上安装有多个定位器,以保证产品装配的精度和结构的稳定性。通常而言,飞机的研制周期需要占飞机研制周期的一半以上,因而,装配型架对缩短整个产品的研制周期具有重要意义[3]。在产品设计完成后,都希望飞机生产用工装能够快速投入使用,而对于型架的结构数据,又需要标准样件和模线样板协调。传统的型架设计通常在产品设计完成后才进行,采用串行的设计制造方法,大大延长了整个工装的研制周期。

2现代装配型架设计的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在航空制造领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型架设计方法在成本、质量、周期、环保、服务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设计师通过不断研究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来提高工装技术水平,减少制造周期和成本,其中,并行设计方法使得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大大缩短了工装设计周期,智能设计系统和有限元分析使零件和组合件的设计达到了很高的精度,优化了装配型架的结构。

2.1飞机结构和工装的并行设计方法

工装和产品并行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工装结构,将其划分为独立于产品设计数据或只需要基本数据的标准结构和依赖于最终产品数据的专用结构两部分[4]。装配型架的标准结构部分主要有立柱、底座、辅助支撑等,标准结构尺寸相对较大,需用专用大型加工设备,制造周期长。专用部分主要有卡板、接头定位件等,专用件一般尺寸较小,设计、制造周期短,不需要专门的大型专用设备。因此,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可以进行工装标准结构件的设计与制造,当产品最终版本发放后,只需设计制造专用结构就可以进行型架装配了。

2.2装配型架的柔性设计方法

柔性装配工装是基于产品数字量尺寸协调体系的、可重组的模块化、自动化装配工装系统。提高工艺装备“柔性”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拼装型架方式,用标准化、系列化的型架元件来拼装型架,实现工装快速设计与制造;二是可卸定位件方式,即型架骨架基本不变,而分布于骨架上的定位器做成可拆卸的,当产品对象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更换定位器;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模块化结构和自动控制技术,使工装具有快速重构调整的能力,一台工装可以用于多个产品的装配[5]。柔性工装的快速重构功能使飞机工装的设计制造等准备周期大大缩短,同时其“一架多用”的功能大幅减少工装数量及占地面积,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3装配型架的内定位装配设计方法

所谓内定位装配设计方法,指的是在刚性较好的骨架零件上预先制出坐标定位孔,装配时在装配型架中以骨架零件上的坐标定位孔按相应定位器进行定位的一种方法。装配型架结构设计可以大量采用孔定位件。在刚性好的结构件上,直接利用结构孔定位或者事先在结构件上留取工艺孔。此外,型架的整体结构可以采用多支点可调支撑形式,以便将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对装配型架精度的影响限制在局部范围内。这是一种“以动制动”的制约方式,型架结构也变得轻巧,焊接框架的截面尺寸普遍减小。另外,采用多支点可调支撑给吊装、搬运带来很大的方便。

2.4装配型架的数字化设计方法

装配型架的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检测。型架的数字化设计是指在三维环境下,进行型架结构的零组件设计和数字化预装配。数字化制造是应用数字化设计的工装模型,采用数字化加工设备,对工装的关键特征型面、互换协调交点等进行加工和装配。数字化检测则是采用数字化测量设备对型架进行检验测量[6]。装配工装采用数字化设计,是依据产品外形数模和结构模型,利用设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工装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定义,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工装刚度强度校核,应用仿真软件对产品装配过程进行模拟,从而避免工装结构刚性不足或刚性过剩,消除工装结构与产品的干涉以及装配不协调问题。

2.5装配型架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型架的模块化设计是基于工装设计的各种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包括标准件库,工艺数据库,工装典型结构库,参数化模型等。模块化设计对提高工装设计效率是一条简单而有效的途径。此外,针对所使用的设计软件开发辅助设计工具,将设计师从繁琐的操作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对提高设计效率也是非常有效的。在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前工装设计的主流平台,使不同的系统能够互相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1]李庆利.飞机装配型架快速设计技术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刘平,魏莹,邱燕平.现代飞机装配型架设计新技术[J].洪都科技,2007(3):17-21.

[3]邹仁珍.飞机装配型架设计约束求解技术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4]丛培源.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型架装配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张云华.飞机壁板装配柔性工装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第9篇:数字化加工方案范文

一、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紧迫性

今天,我们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城市综合服务资源库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政务公开、实现便民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已经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宏观经济四大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效,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面向社会提供档案资源利用服务的基本职能,成为我国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性课题,同时也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采用现代化手段记忆当今社会改革、建设、发展真实过程,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和促进科学决策的依据。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档案数字化、文档一体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数字档案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预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继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元数据格式与规范,研究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资源共享的网站系统的建设思路和方法。2003年2月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著录标准特别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新修订的第二版《规范记录著录规则》,于2004年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正式颁布修订后的第二版《规范记录著录规则》,该档案著录规则对规范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检索服务,建立高质量的目录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基础数字资源库的宗旨是遵循国际标准,构建跨区域的开放档案的共享资源库,针对公众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提供高效率的查准、查全服务机制。

目前在我国,也有一些省市级档案馆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制定了符合各地区自己需求的数字档案的元数据格式规范,建立了档案目录中心,提供部分开放档案信息的检索服务功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有福建省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它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库,在原来单机和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它连接了若干分布式数据库,并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内容数据库,等。但是多数档案馆还没有真正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面向公众查档需求的档案基础数据库,而只是建立了一些专门的特定主题的档案数据库,只能满足一些局部的特定的用户需求,特别是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没有实现集成,信息结构不统一,档案数据不系统、不完整、不共享,更为严重的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描述数字档案资源的格式规范和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的标准方法、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组织与存储的技术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另外,还由于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关键技术,如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尚未在档案信息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各类档案资源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源库整体,限制了档案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广泛化利用。

因此,研究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元数据标准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格式规范以及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组织、存储和检索利用的关键技术及整合应用方案,以及提供档案信息检索服务的有效机制将成为当前档案馆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内容

建设档案基础数据库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包括各类标准规范的制定、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组织与团队及其长效服务机制的形成。而在众多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标准规范与数据资源的滚动建设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1.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包括元数据格式规范、管理规范和业务工作制度三大方面。制定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标准与格式规范,明确档案数据库的存储与访问方法。包括各门类数字化档案元数据的组成、结构、描述方式、著录规则与要求;各种类型档案内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描述方法、格式要求、存取方式、访问机制等;档案内容与档案元数据之间关联模型的定义、检索方式的确定;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内容对象的分级存储、统一管理、集成共享方式和要求。

制定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明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步骤、方法和要求;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存储、离线备份和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功能、性能、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规范、备份方式与要求;备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等;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原始性保障措施,规定如何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凭证性作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授权访问制度,定义开放档案、控制使用档案、档案的分类存储和授权管理与访问制度。

制定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的业务规范和制度,明确接收数字化档案信息和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工作要求。主要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归档、移交、接收的工作制度和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及安全保障要求;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的全过程工作方法、安全制度、保密措施、人员要求等;档案基础数据库的滚动建设与完善制度和工作要求。

2.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著录、数据处理、数据整合与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数据库平台是指存储档案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包括网络存储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多门类档案数据存储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的升级、维护与持续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要求等。档案数据存储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到需求分析、方案确定、设备的购买及其与服务器的连接等内容,网络存储设备一般应与服务器的购买同步考虑。多数服务器供应商提供存储解决方案,并提供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集成与互联。

数据著录系统是获取档案信息的门户应用,包括档案内容信息、档案目录和标引等的录入、修改、保存以及电子文件的上传等内容,著录系统的建设主要是要将标准规范加以实施,在数据入口处将不合规范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真正将符合档案管理和保存要求的数据捕获到数据库存储系统中。

数据处理系统是实现批量数据导入、导出、挂接和规范性校验的自动化数据著录系统,一般由技术支持人员来完成,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档案业务工作的需求,总结和预先定义数据处理的标准和自动处理规则。

数据整合系统是在数据处理之前,根据档案资源管理的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与规范化处理,以方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数据备份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根据备份方案的不同,可以采取在线备份、脱机备份两种方式。建设数据备份系统,一方面要建立实施备份的软硬件支撑平台系统,一方面要制定备份的策略和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和维护,同时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实行全面的管理,这三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三、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石

社会信息化使档案信息资源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美国档案学者杰拉尔德・汉姆先生曾指出:档案应该记载“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喜好、需求的全新的文献材料世界”,档案馆藏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地” ①。因此,档案资源唯有回归社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体现档案保管的价值和作用。事实告诉我们,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和共享化利用是档案贴近公众、服务社会的最佳解决方案。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利用,首先必须在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下功夫,而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在档案的形成、存储和提供利用的各个环节加以重视。档案的形成是一个从个体知识到组织知识,再到社会知识转换的文化积累、动态跟踪和滚动发展的历史记忆过程,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则是人类传承文明、创新发展的进步与成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这两个相互衔接、彼此推动的过程,循环往复、推陈出新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知识化动增长(Adaptive)和社会化自适应的档案资源形成过程模型。这表明了档案文化通过“传―承―积累―发展―传”这样一种类似于文化加工厂的生产工序,随人类自身的代代繁衍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生生不已、无始无终的传承环链②。

图1档案资源的知识化共享和社会化服务过程模型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电子政务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快速提升和综合运营的重要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把知识管理推到了一个核心重要的位置,“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 的提法更表明了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可以想象,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网”,是一个储存综合知识的文化资源大仓库。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者和忠实承载者,记录了人类的社会成果的同时也揭示着人类文化,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档案在文化传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张辑哲在其《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著作中所谈:“正是由于有了档案与档案管理,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在继承中存在、发展,在存在、发展中延续,不断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连续的时空整体。档案与档案管理是人类社会时空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维系之道……”。

档案信息资源必将会成为未来“知识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要重要的事情是建设高质量的档案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快速检索与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才能真正体现档案保存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F.杰拉尔德,汉姆,刘越南译,档案边缘,《山西档案》,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