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文科语文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第1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实施 问题式教学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高中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概括的来说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让学生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把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遵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充满问题的情节,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新旧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更好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式高中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高中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高中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三、实施问题式高中语文的具体方法

(一)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到一个放松的学习状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证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创造性的活动也越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创设教学氛围的时候教师要和蔼可亲,语言幽默,对于学生要多采用鼓励和赞赏的言辞,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进而多角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怎么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的重要,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并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敢想敢问。

(二)及时疏导问题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备课时,要预见学生可能会想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很难考虑到的问题,为启发学生的思路以及补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和质疑,对于问题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跟课文密切相关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对于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延伸。第二类就是与内容有关但是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妥善的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解答。第三类就是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下解决。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选择的延伸,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慷慨在哪儿?可爱在什么地方?易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展开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对问题进行释疑,更深刻的体会地球母亲如何无私的对待我们,哺育全人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母亲的可爱和慷慨。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要把时间和任务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更好的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直接得到答案来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为自己释疑。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到新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问题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记下来,可以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由思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鼓励学生对于课文提出疑问,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以及为什么用“飞”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课堂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班级的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

第2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

第3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展开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即使在如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有效提问仍然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一、悬念提问法

悬念能够通过关系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对悬念充满了好奇心。事实表明,悬念提问法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达到最佳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内心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药》一文时,教师要将故事的概况绘声绘色的介绍一遍,当讲述到夏四奶奶吃惊的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教师可以根据此内容进行悬念提问:“坟头的花是从哪里来的?”(野生花自主开的)“但是此花没有根,应该不是自己开的”(别人送的)“亲戚已经几乎没联系了”(革命党送的)“有可能,但是在文中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物,并且当时也没有这种习俗。”(那是哪里来的?)通过教师不断设悬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在不断被中,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强,最终教师给予问题答案“这是鲁迅先生‘凭空’加上去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悬疑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并自主的参与到问题之中,最终得到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启发提问法

从更深层含义分析,“启发”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启发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法来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之后通过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现出来【2】。例如在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中,当教师讲述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马谡在笑王平什么呢?”,这时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学生会一时不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回忆一下封建时期有关女子的学识!”(学生纷纷思考)教师:“王平作为将领,马谡嘲笑王平像女子一样目光短浅,表明马谡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豁然开朗答到:“轻蔑!”。

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学质量的方式,不在于教师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引导,而引导正式通过提问和指点。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心理出现自相矛盾的状态,进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渐引向深处,最终解决难题。所以,只有提问具有启发性质,才能让学生获得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思考、领悟,进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情景提问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情景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者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形象、声调、情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想象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中的情景之中。当然情景教学模式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提问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边要接受教师的问题,另一边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知和情感中、分析与思考中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情景提问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不仅限于思维过程,而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到作者内心之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提问效果、教育效果【3】。

例如在上文案例《药》中,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华大妈‘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些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提问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华大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因为华大妈听到别人说她儿子得了这种病),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在过去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痨病’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母亲听到他人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得了癌症,那么癌症母亲会高兴吗?再想想华大妈的感受。”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问题,紧接着通过第二设问让学生去感受现代相似类型的情形,学生通过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情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的情节中,同时消除了学生对文章中“华大妈”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到癌症母亲的感受。情景提问法的核心就是“情”,并且重要体现在“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问答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结束语

课堂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方式,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能够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宽学生思维,无论是悬念提问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提问法,都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学会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14(10):4-5

第4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温故;渲染;疑问;图片;话题;诗词

导语或称导入,也叫开讲,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因此好语文课,就应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理想的艺术的导语往往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而为学生完成新课的学习奠定成功的基础。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种导入方法,供同好查考。

1 温故知新式

各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的。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此可见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入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归去来兮辞》时,就运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我这样说:“同学们,一提起陶渊明,你们一定不陌生,你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桃花源记》,那么我问一下,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呢?同学们比较熟悉,就纷纷回答:“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纯朴自然,其乐融融”等。我再问:“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从中去找寻答案。”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阅读文本,课堂导入的目的已经达到。

2 铺陈渲染式

对于一些好的的诗歌或散文,有时可以用优美隽永的语言为学生创设美妙的境界,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和无限的遐想中自然进入文本。如我在教《致橡树》时这样导入:爱情是人生一道艳丽迷人的风景线,是高高山巅上的一朵雪莲花,是险山峡谷间的一汪清溪,是旷野中飘起的一支悠远的歌……令人憧憬,令人沉迷。可是有多少爱情潇洒作别后又深情眷恋,有多少爱情一见倾心又匆匆错过,有多少爱情在忧怨如风的心情中淡去,有多少爱情在岁月的磨蚀中变老,有多少爱情如胶似漆后又各奔东西。那么什么样的爱情才能永葆鲜活,终身相依呢?舒婷的《致橡树》给出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爱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导入一定可以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和深入地思考,也会为下边的美文教育埋下伏笔。

3 巧设疑问式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疑问式导入往往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都有好奇心,而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疑问的好奇心,从而带着疑问不知不觉随着老师的引领进入高昂的学习状态中。如我在教《我愿意是激流》是这样导入的:大千世界,爱情有多种形式,有举案齐眉式的,也有如胶似漆式的;有小鸟依人式的,也有自主独立式的;有一厢情愿式的,也有心有灵犀式的……那么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激流》中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爱情呢?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急于知道究竟。

4 图片解说式

图片具有直观、感性、具象化的特点,利用图片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甚至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在一次赛教课中教史怀哲的《我的呼吁》一文时,我就这样导入:“当你看到有人乱砍乱伐的时候,当你看到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时候,当你看到藏羚羊惨死在猎人枪下的时候,当你看到非洲儿童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当你看到血腥残暴依然在上演的时候,你们会做怎样的感想?法国哲学家史怀哲正是怀着崇高、悲悯的情愫,怀着博大的仁爱精神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在这样导入的时候,相应的图片与我的导入性文字同步进行,同学们既受到了直观的视觉刺激,又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为学习这篇文章就建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和态度倾向。

5 时尚话题导入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是书本,还有网络,如果老师用网络上的内容做导语,即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沈从文的《边城》时,就这样导入:大家都爱上网,那有没有听说过一位网络红人“天仙妹妹”?一位喜欢开车、喜欢摄影的网友到阿坝州大山深处神秘的羌寨拍到了一张穿着鲜艳漂亮的羌族盛装的少女的照片,把它传到网上,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她眉宇间透露出的一种罕见的清纯质朴,一尘不染,让人们惊呼为“天仙妹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的笔下那民风淳朴的《边城》,看看人们惊呼的“天仙妹妹”在沈从文的笔下到底是怎样一番模样。

6 诗词导入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增加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可以增加课堂的文化厚重感。如在教李清照的词时,可以这样导入:古代文人遭遇种种不幸和挫折时,往往会借诗来排遣心中的愁情。李白高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煜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若虚低吟“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欧阳修忧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那么李清照笔下的愁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声声慢》

第6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法;处理教材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第7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早读课;提高效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如果语文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早读课将会使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感有很大的提高,并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一、师生要从思想上重视早读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体悟语感,并具备梳理和整合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受到文化、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早读课是学生进行诵读的主要阵地,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早读课,却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对早读课缺少具体的规划,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盲目和不重视。提高初中语文早读课教学效率首先就要使师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早读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他们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体会到诵读的作用,进而明白早读的重要性。

二、丰富早读课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记叙文、古诗词、说明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等。但是并不是任何题材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规划早读课的内容。

1.背诵篇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中学生应当背诵80篇优秀的经典文章,尤其是一些诗歌和散文。要理解和背诵这些课文,首要的一步就是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在学习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可以在早读课上安排学生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而且能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

2.文言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新增加的一类文章,而且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几乎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中朗读始终是一个常用的且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还能够领会文章的内涵、情感等,而且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古诗文,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3.字词积累。语文课本的最后附录着每课的生字表、词语表等,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学生早读课的诵读内容,这样不仅起到了帮助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字词障碍,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要及时抽查,检查学生的早读情况

第8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 教法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89-01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1 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既然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1.3利用朗读,以读激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朗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朗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2.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为喜剧,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文引入 方法 效果

要想课文教学更成功,课文引入是关键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ell begun is half done.)。如果引入得当,就会为之后的词汇教学、课文分析、知识拓展等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但怎样进行课文引入?事实上,课文引入应该不拘一格,方法多种多样,应该针对自己的学生灵活运用,不断创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在如何进行课文引入,积累了一点小经验。

一、复习引入法

复习性引入通过对上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回顾与复习来引入新课。如高一(上)Unit 5 The Silver Screen中,在该单元的Warming 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中,基本上涉及到了非常经典的影片,如Bicentennial Man,Jurassic Park,Mulan and Hero,还有非常出名的影星Malcolm Langland,Mery1 Streep and Keanu Reeves。课文引入就可以在复习前面所学的同时,顺理成章的引入到课题上,“…You know, we had known that… Now, do you know some more famous films?”学生们肯定就会列举出许多知名影片,同时我可以展示一些经典电影图片(结合视听引入),这些图片中包含有Jaws, ET, Jurassic Park。随之我可以继续引入到,“…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quite important in a film. But do you know there is another key person in a film. Do you know? Who?…”这就正好引入到课题Steven Spielberg and his films。

二、多媒体视听引入法

视听引入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引入到所需讲的课题。这种方法在课文教学引入中较为常见。因为大多数的课文都有插图,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从网络中下载许多与课题有关的学生喜欢的歌曲、影片,或图片来组合设计,创设生动情景。如高一(上)Unit8 Sports,可以下载一些关于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的一些资料,图文并茂,再加上解说,基本上在引入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课文中的大体内容。

三、设置教学悬念引入法

设置悬念引入就是围绕课文主题来设置悬念引入。在课文中用设置悬念引入,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高一(上)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就可以先运用视听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洪灾中人们求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引入到“… The flood is quite terrible, and can you guess the man and the woman can survive? How should they do? …”这样就设置了悬念,让学生去带着兴趣和疑问去看课文。

四、提问式引入法

提问式引入就是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入到所讲课题。问题应简单明了,主要围绕课文主体来设计的,并呈现生词,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同时以便于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如高一(上)Unit 6Good Manners,就可以通过提问式引入。“… As we know, good manners are quite important. Do you know how to greet your teacher?How to pay a visit to a friend’s house? Do you know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How to use forks and knives? How to toast? … So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table manners at a west dinner party.”

学生学习课文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深入到思想内容,因此在使用提问式引入时,有时可以设计一两个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较难问题,但需等学生基本将课文内容理解清楚后回答。如高一(上)Unit 7 Cultural relics中,引入时可提一个问题:“What qualities should a hero have?”

五、标题插图创新式引入法

标题插图创新式引入就是借助于课文的标题与插图,来引入到自己所讲的课题上。如高一(上)Unit3 Going Places,课文标题为Adventure travel,另有两幅插图。可以先根据插图向学生询问一些问题,然后结合标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文章讲述的内容,还可让学生创造发挥如何写这样的文章。

六、背景知识引入法

背景知识引入就是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而引入所讲课题。一些历史性体裁、人物传记或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课文,教师可查找有关资料,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或比较中西方文化为切入口,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或以录像展示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如高一(下)Unit16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就可以通过介绍FRANKLIN来引入。

七、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法

现在的英语教材基本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入就比较容易。如天气、事件、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等。如高一(上)Unit1Good Friends学生刚好进入高一,新学期、新面貌、新同学、新环境,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与他们谈论交友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八、音乐引入法

音乐引入就是通过歌曲、乐曲、歌手、音乐种类、乐器的展示来引入所讲课题,让学生对音乐有了充分的感知,使他们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如高一(上)Unit11The Sounds of the World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或一首乐曲,然后问是谁唱了这首歌或创作了这首乐曲,然后引出更多的歌手或作曲家,并引导出folk music, pop music, modern music, classic music等音乐种类,还有violin, piano, flute等乐器。

除了上面这几种引入法外。我在实际教学中还经常用到时事引入、实物引入、表演引入、事件或故事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