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文科语文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高中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概括的来说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让学生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把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遵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充满问题的情节,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新旧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更好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式高中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高中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高中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三、实施问题式高中语文的具体方法
(一)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到一个放松的学习状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证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创造性的活动也越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创设教学氛围的时候教师要和蔼可亲,语言幽默,对于学生要多采用鼓励和赞赏的言辞,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进而多角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怎么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的重要,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并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敢想敢问。
(二)及时疏导问题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备课时,要预见学生可能会想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很难考虑到的问题,为启发学生的思路以及补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和质疑,对于问题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跟课文密切相关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对于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延伸。第二类就是与内容有关但是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妥善的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解答。第三类就是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下解决。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选择的延伸,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慷慨在哪儿?可爱在什么地方?易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展开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对问题进行释疑,更深刻的体会地球母亲如何无私的对待我们,哺育全人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母亲的可爱和慷慨。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要把时间和任务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更好的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直接得到答案来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为自己释疑。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到新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问题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记下来,可以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由思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鼓励学生对于课文提出疑问,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以及为什么用“飞”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课堂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班级的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展开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即使在如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有效提问仍然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一、悬念提问法
悬念能够通过关系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对悬念充满了好奇心。事实表明,悬念提问法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达到最佳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内心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药》一文时,教师要将故事的概况绘声绘色的介绍一遍,当讲述到夏四奶奶吃惊的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教师可以根据此内容进行悬念提问:“坟头的花是从哪里来的?”(野生花自主开的)“但是此花没有根,应该不是自己开的”(别人送的)“亲戚已经几乎没联系了”(革命党送的)“有可能,但是在文中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物,并且当时也没有这种习俗。”(那是哪里来的?)通过教师不断设悬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在不断被中,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强,最终教师给予问题答案“这是鲁迅先生‘凭空’加上去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悬疑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并自主的参与到问题之中,最终得到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启发提问法
从更深层含义分析,“启发”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启发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法来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之后通过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现出来【2】。例如在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中,当教师讲述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马谡在笑王平什么呢?”,这时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学生会一时不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回忆一下封建时期有关女子的学识!”(学生纷纷思考)教师:“王平作为将领,马谡嘲笑王平像女子一样目光短浅,表明马谡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豁然开朗答到:“轻蔑!”。
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学质量的方式,不在于教师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引导,而引导正式通过提问和指点。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心理出现自相矛盾的状态,进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渐引向深处,最终解决难题。所以,只有提问具有启发性质,才能让学生获得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思考、领悟,进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情景提问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情景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者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形象、声调、情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想象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中的情景之中。当然情景教学模式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提问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边要接受教师的问题,另一边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知和情感中、分析与思考中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情景提问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不仅限于思维过程,而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到作者内心之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提问效果、教育效果【3】。
例如在上文案例《药》中,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华大妈‘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些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提问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华大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因为华大妈听到别人说她儿子得了这种病),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在过去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痨病’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母亲听到他人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得了癌症,那么癌症母亲会高兴吗?再想想华大妈的感受。”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问题,紧接着通过第二设问让学生去感受现代相似类型的情形,学生通过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情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的情节中,同时消除了学生对文章中“华大妈”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到癌症母亲的感受。情景提问法的核心就是“情”,并且重要体现在“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问答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结束语
课堂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方式,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能够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宽学生思维,无论是悬念提问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提问法,都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学会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14(10):4-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不同,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课改教学要求呢?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根本目的则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学生汉语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超越和提升现有生存状态,从而为将来的高考或者未来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生活的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个懂得学生的心理,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上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以教师、学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使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在新课改以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也是应试教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在学校可以看网络视频、看名著电影,在家可以下载有关学习软件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在新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语文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应有全面的知识点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宏观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间题。
2.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1)要具备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2)具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等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3)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否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评价、学生作业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教育的教研机构已经把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打破过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低效率的教学以及以教师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起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打开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目的,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五、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某种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普遍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创意,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实施合作培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温故;渲染;疑问;图片;话题;诗词
导语或称导入,也叫开讲,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因此好语文课,就应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理想的艺术的导语往往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而为学生完成新课的学习奠定成功的基础。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种导入方法,供同好查考。
1 温故知新式
各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的。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此可见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入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归去来兮辞》时,就运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我这样说:“同学们,一提起陶渊明,你们一定不陌生,你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桃花源记》,那么我问一下,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呢?同学们比较熟悉,就纷纷回答:“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纯朴自然,其乐融融”等。我再问:“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从中去找寻答案。”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阅读文本,课堂导入的目的已经达到。
2 铺陈渲染式
对于一些好的的诗歌或散文,有时可以用优美隽永的语言为学生创设美妙的境界,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和无限的遐想中自然进入文本。如我在教《致橡树》时这样导入:爱情是人生一道艳丽迷人的风景线,是高高山巅上的一朵雪莲花,是险山峡谷间的一汪清溪,是旷野中飘起的一支悠远的歌……令人憧憬,令人沉迷。可是有多少爱情潇洒作别后又深情眷恋,有多少爱情一见倾心又匆匆错过,有多少爱情在忧怨如风的心情中淡去,有多少爱情在岁月的磨蚀中变老,有多少爱情如胶似漆后又各奔东西。那么什么样的爱情才能永葆鲜活,终身相依呢?舒婷的《致橡树》给出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爱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导入一定可以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和深入地思考,也会为下边的美文教育埋下伏笔。
3 巧设疑问式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疑问式导入往往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都有好奇心,而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疑问的好奇心,从而带着疑问不知不觉随着老师的引领进入高昂的学习状态中。如我在教《我愿意是激流》是这样导入的:大千世界,爱情有多种形式,有举案齐眉式的,也有如胶似漆式的;有小鸟依人式的,也有自主独立式的;有一厢情愿式的,也有心有灵犀式的……那么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激流》中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爱情呢?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急于知道究竟。
4 图片解说式
图片具有直观、感性、具象化的特点,利用图片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甚至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在一次赛教课中教史怀哲的《我的呼吁》一文时,我就这样导入:“当你看到有人乱砍乱伐的时候,当你看到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时候,当你看到藏羚羊惨死在猎人枪下的时候,当你看到非洲儿童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当你看到血腥残暴依然在上演的时候,你们会做怎样的感想?法国哲学家史怀哲正是怀着崇高、悲悯的情愫,怀着博大的仁爱精神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在这样导入的时候,相应的图片与我的导入性文字同步进行,同学们既受到了直观的视觉刺激,又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为学习这篇文章就建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和态度倾向。
5 时尚话题导入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是书本,还有网络,如果老师用网络上的内容做导语,即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沈从文的《边城》时,就这样导入:大家都爱上网,那有没有听说过一位网络红人“天仙妹妹”?一位喜欢开车、喜欢摄影的网友到阿坝州大山深处神秘的羌寨拍到了一张穿着鲜艳漂亮的羌族盛装的少女的照片,把它传到网上,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她眉宇间透露出的一种罕见的清纯质朴,一尘不染,让人们惊呼为“天仙妹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的笔下那民风淳朴的《边城》,看看人们惊呼的“天仙妹妹”在沈从文的笔下到底是怎样一番模样。
6 诗词导入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增加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可以增加课堂的文化厚重感。如在教李清照的词时,可以这样导入:古代文人遭遇种种不幸和挫折时,往往会借诗来排遣心中的愁情。李白高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煜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若虚低吟“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欧阳修忧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那么李清照笔下的愁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声声慢》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法;处理教材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关键词]初中语文;早读课;提高效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如果语文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早读课将会使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感有很大的提高,并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一、师生要从思想上重视早读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体悟语感,并具备梳理和整合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受到文化、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早读课是学生进行诵读的主要阵地,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早读课,却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对早读课缺少具体的规划,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盲目和不重视。提高初中语文早读课教学效率首先就要使师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早读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他们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体会到诵读的作用,进而明白早读的重要性。
二、丰富早读课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记叙文、古诗词、说明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等。但是并不是任何题材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规划早读课的内容。
1.背诵篇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中学生应当背诵80篇优秀的经典文章,尤其是一些诗歌和散文。要理解和背诵这些课文,首要的一步就是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在学习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可以在早读课上安排学生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而且能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
2.文言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新增加的一类文章,而且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几乎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中朗读始终是一个常用的且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还能够领会文章的内涵、情感等,而且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古诗文,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3.字词积累。语文课本的最后附录着每课的生字表、词语表等,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学生早读课的诵读内容,这样不仅起到了帮助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字词障碍,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要及时抽查,检查学生的早读情况
一、转变思想,做好转变的保障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转变思想就成为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因为思想上的认识是保障课改理念有效落实的重要方面,如果思想上跟不上,行动上自然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上也是一样,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一言堂”“满堂灌”方法的弊端,认真学习课改基本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打破传统课堂的被动,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从而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学方法的实现顺利的转变做好保障工作,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二、方法实施,做好转变的应用工作
1.小组学习方法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是课改下我国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而且还能将课堂主体性归还给学生,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实施该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该方式的核心思想,要有效地进行分组,选择小组学习的内容,以确保学生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2)别里科夫的病根在哪?(3)文本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现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
自主探究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的产物,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成为语文课堂的一员,最终,能够自主地探索语文世界的奥妙。
例如,我会引导学生将《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篇文章进行自主对比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两者的描法、写作方式中真正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对比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用心阅读,逐步走进主人公,走进作者描绘的场景,当然,这样的自主对比阅读还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3.多媒体辅助法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活跃课堂气氛,要打破传统三点一线的模式,要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视觉、听觉冲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鸿门宴”片段,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各个人物的特点,而且也有助于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继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提高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语文课;课堂教学;听课方法;技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50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顺畅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50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此外,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音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
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怎样听课才叫会听呢?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学会听重点。一堂课为50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3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