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文科语文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第1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实施 问题式教学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高中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概括的来说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让学生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把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遵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充满问题的情节,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新旧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更好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式高中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高中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高中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三、实施问题式高中语文的具体方法

(一)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到一个放松的学习状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证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创造性的活动也越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创设教学氛围的时候教师要和蔼可亲,语言幽默,对于学生要多采用鼓励和赞赏的言辞,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进而多角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怎么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的重要,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并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敢想敢问。

(二)及时疏导问题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备课时,要预见学生可能会想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很难考虑到的问题,为启发学生的思路以及补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和质疑,对于问题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跟课文密切相关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对于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延伸。第二类就是与内容有关但是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妥善的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解答。第三类就是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下解决。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选择的延伸,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慷慨在哪儿?可爱在什么地方?易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展开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对问题进行释疑,更深刻的体会地球母亲如何无私的对待我们,哺育全人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母亲的可爱和慷慨。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要把时间和任务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更好的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直接得到答案来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为自己释疑。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到新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问题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记下来,可以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由思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鼓励学生对于课文提出疑问,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以及为什么用“飞”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课堂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班级的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

第2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

第3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展开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即使在如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有效提问仍然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一、悬念提问法

悬念能够通过关系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对悬念充满了好奇心。事实表明,悬念提问法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达到最佳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内心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药》一文时,教师要将故事的概况绘声绘色的介绍一遍,当讲述到夏四奶奶吃惊的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教师可以根据此内容进行悬念提问:“坟头的花是从哪里来的?”(野生花自主开的)“但是此花没有根,应该不是自己开的”(别人送的)“亲戚已经几乎没联系了”(革命党送的)“有可能,但是在文中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物,并且当时也没有这种习俗。”(那是哪里来的?)通过教师不断设悬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在不断被中,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强,最终教师给予问题答案“这是鲁迅先生‘凭空’加上去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悬疑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并自主的参与到问题之中,最终得到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启发提问法

从更深层含义分析,“启发”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启发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法来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之后通过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现出来【2】。例如在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中,当教师讲述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马谡在笑王平什么呢?”,这时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学生会一时不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回忆一下封建时期有关女子的学识!”(学生纷纷思考)教师:“王平作为将领,马谡嘲笑王平像女子一样目光短浅,表明马谡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豁然开朗答到:“轻蔑!”。

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学质量的方式,不在于教师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引导,而引导正式通过提问和指点。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心理出现自相矛盾的状态,进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渐引向深处,最终解决难题。所以,只有提问具有启发性质,才能让学生获得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思考、领悟,进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情景提问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情景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者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形象、声调、情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想象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中的情景之中。当然情景教学模式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提问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边要接受教师的问题,另一边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知和情感中、分析与思考中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情景提问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不仅限于思维过程,而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到作者内心之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提问效果、教育效果【3】。

例如在上文案例《药》中,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华大妈‘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些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提问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华大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因为华大妈听到别人说她儿子得了这种病),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在过去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痨病’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母亲听到他人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得了癌症,那么癌症母亲会高兴吗?再想想华大妈的感受。”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问题,紧接着通过第二设问让学生去感受现代相似类型的情形,学生通过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情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的情节中,同时消除了学生对文章中“华大妈”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到癌症母亲的感受。情景提问法的核心就是“情”,并且重要体现在“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问答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结束语

课堂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方式,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能够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宽学生思维,无论是悬念提问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提问法,都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学会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14(10):4-5

第4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不同,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课改教学要求呢?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根本目的则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学生汉语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超越和提升现有生存状态,从而为将来的高考或者未来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生活的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个懂得学生的心理,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上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以教师、学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使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在新课改以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也是应试教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在学校可以看网络视频、看名著电影,在家可以下载有关学习软件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在新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语文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应有全面的知识点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宏观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间题。

2.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1)要具备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2)具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等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3)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否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评价、学生作业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教育的教研机构已经把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打破过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低效率的教学以及以教师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起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打开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目的,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五、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某种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普遍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创意,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实施合作培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一、兴趣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再讲得天花乱坠,其结果也只能是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在讲课当中一是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例如,我在教《孔乙己》、《范进中举》时,把古代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在讲课当中穿插讲解,以此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既明白了道理,又懂得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二是模仿课文中的角色,自唱自演。如此,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如我在教《社戏》、《看戏》等课文时,为了引入课文,我先学唱了一段京剧。学生一听,先是惊奇,后是叫好。自然,此举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学生想学的最佳情境。又如,在教的词《沁园春·雪》时,我学着的韶山话把这首词背了一遍。结果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北国风光”,如同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二、诵读教学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法更显得重要。

诵读教学法形式多样,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男女学生对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这些方法老师可根据教学实践,灵活运用。例如,我在教诗歌《有的人》时我先是范读全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诗内容。接着学生自读,进一步理解。在分析诗歌具体内容时,老师领读与学生齐读相结合。最后又让男女学生对应朗读,分别读出有的人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结果。这样,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既领会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又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

文言文教学更要如此。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意思更难理解。一直以来,学生最不爱学的就是文言文。而采用诵读教学法,情形便会大为改观。于漪老师曾在《面面观》中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采用此教学法,老师即使对文章不作过繁过细地分析,学生也自然会在诵读中感知和领悟到文意。

三、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用感观去直接感受、直接观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假如某些事物学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老师即使对它介绍得再如何如何,学生也可能会不知所云。而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一看,便会一切尽在不言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中国石供桥》时,就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座石供桥去参观,让学生直接感受,使学生对石供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此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如,上《白杨礼赞》时,因大多数学生没有看到过白杨树,于是我就特意到河边去摘了一根枝条,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解。结果,我对学生稍加点拨,许多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直观教学法还可运用到作文教学当中。一次,我让学生写说明文《我们学校的综合楼》。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写作前,我带领学生从一楼到三楼仔细地参观了学校综合楼,并对综合楼各处进行了简要地介绍说明。有了此举,学生已是胸有成竹,行起文来自然是流畅自如。

四、情境教学法

第6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一、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

二、对联、诗句补写法

高中的学生将数理化放在学习重要地位的原因是,这些科目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从而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语文科目却缺少这样的特点。由于这一原因,我认为对联、诗句补写的方法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动笔、动脑,也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主动动笔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学生对对联的内容,结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课堂中实施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三、音乐陶冶法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借以抒感。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传递美,陶冶性情的过程,与音乐要传达与人的东西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借以推动语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更注重学生活动,但教学中仍主要是讲授、讨论,缺乏美的熏陶,所以乐声的加入也会调动气氛,引发学生注意力。刚才说到在《琵琶行》的教学中使用到故事激趣法,同时也使用到了音乐陶冶法,用《高山流水》引出故事;也可用《琵琶曲》让学生理解琵琶女弹琴的曲调。

四、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

五、学科互助法

在学校中,老师们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在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实施以来,越发多的考题涉及了学科间临界的内容,所以,由于学科间的渗透,我也常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导入。

六、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七、联系背景法

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篇目的学习离不开背景,离不开作者。这些属于文学常识,也是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准的记忆文学常识?其实我们也可从一堂课的导入上下功夫。联系背景这种导入形式也更具有知识性。

八、纠错导入法

人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代中学生都具备较强的探索发现能力,敢于也乐于大胆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质疑。针对此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纠错导入法也不失为引发学生主动性的好办法之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虽然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但不乏文中有些小的语病错误。我便布置学生批改文章,找出错误,给他写点评语,作旁注。学生乐于做这样的练习,读得认真,找得专注。如此也便达到了我想让学生预习课文的目的。

第7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小学初中语文的教育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高中的语文教育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我国传统的高中语文的教学一直不太注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一直是按照中小学教育的方式进行,也因此,许多高中生都感觉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的教育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预习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预习是课前把要学的知识过一遍,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教师在课堂或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跟不上节奏,反应迟缓,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了解,自己可以试着去思考不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着手预习。那么,课后学生就会专注自己预习中的弱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正是这些所得或困惑,使学生产生了合作交流的渴望,也只有这些所得或困惑,才能保证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讲话不能大声讲,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提,这样势必就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了折扣。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脱离了思维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学生还没有从教材中获得交流的材料,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用什么来交流呢?既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失败的困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智力与能力。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互通有无的材料,才有互相交流的欲望,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思维交替引申,最后达成认同。

二、处理好“讲”与“读”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讲”与“读”的方法。但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而微妙,课堂讲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从现代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看,传授知识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了。概括地说,讲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一对学生的学习起铺垫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越过学习上的障碍;二对学生的学习起示范和教授法的作用,让学生直接学习教师的经验、技巧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三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发和鼓励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四对学生的学习起总结、梳理、评价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必要的,但要抓住要害。该讲的不讲是教师的失职,但盲目的、过度的讲则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所得就越多。

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中要树立新型教育观,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被动的听者。课堂就犹如教师的舞台,唱着独角戏,学生则是观众,单向的传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低下,这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作为现代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本属于他们的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最后总结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散了思维,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在学生的探讨中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 教法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89-01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1 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既然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1.3利用朗读,以读激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朗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朗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2.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为喜剧,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文引入 方法 效果

要想课文教学更成功,课文引入是关键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ell begun is half done.)。如果引入得当,就会为之后的词汇教学、课文分析、知识拓展等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但怎样进行课文引入?事实上,课文引入应该不拘一格,方法多种多样,应该针对自己的学生灵活运用,不断创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在如何进行课文引入,积累了一点小经验。

一、复习引入法

复习性引入通过对上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回顾与复习来引入新课。如高一(上)Unit 5 The Silver Screen中,在该单元的Warming 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中,基本上涉及到了非常经典的影片,如Bicentennial Man,Jurassic Park,Mulan and Hero,还有非常出名的影星Malcolm Langland,Mery1 Streep and Keanu Reeves。课文引入就可以在复习前面所学的同时,顺理成章的引入到课题上,“…You know, we had known that… Now, do you know some more famous films?”学生们肯定就会列举出许多知名影片,同时我可以展示一些经典电影图片(结合视听引入),这些图片中包含有Jaws, ET, Jurassic Park。随之我可以继续引入到,“…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quite important in a film. But do you know there is another key person in a film. Do you know? Who?…”这就正好引入到课题Steven Spielberg and his films。

二、多媒体视听引入法

视听引入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引入到所需讲的课题。这种方法在课文教学引入中较为常见。因为大多数的课文都有插图,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从网络中下载许多与课题有关的学生喜欢的歌曲、影片,或图片来组合设计,创设生动情景。如高一(上)Unit8 Sports,可以下载一些关于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的一些资料,图文并茂,再加上解说,基本上在引入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课文中的大体内容。

三、设置教学悬念引入法

设置悬念引入就是围绕课文主题来设置悬念引入。在课文中用设置悬念引入,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高一(上)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就可以先运用视听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洪灾中人们求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引入到“… The flood is quite terrible, and can you guess the man and the woman can survive? How should they do? …”这样就设置了悬念,让学生去带着兴趣和疑问去看课文。

四、提问式引入法

提问式引入就是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入到所讲课题。问题应简单明了,主要围绕课文主体来设计的,并呈现生词,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同时以便于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如高一(上)Unit 6Good Manners,就可以通过提问式引入。“… As we know, good manners are quite important. Do you know how to greet your teacher?How to pay a visit to a friend’s house? Do you know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How to use forks and knives? How to toast? … So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table manners at a west dinner party.”

学生学习课文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深入到思想内容,因此在使用提问式引入时,有时可以设计一两个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较难问题,但需等学生基本将课文内容理解清楚后回答。如高一(上)Unit 7 Cultural relics中,引入时可提一个问题:“What qualities should a hero have?”

五、标题插图创新式引入法

标题插图创新式引入就是借助于课文的标题与插图,来引入到自己所讲的课题上。如高一(上)Unit3 Going Places,课文标题为Adventure travel,另有两幅插图。可以先根据插图向学生询问一些问题,然后结合标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文章讲述的内容,还可让学生创造发挥如何写这样的文章。

六、背景知识引入法

背景知识引入就是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而引入所讲课题。一些历史性体裁、人物传记或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课文,教师可查找有关资料,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或比较中西方文化为切入口,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或以录像展示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如高一(下)Unit16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就可以通过介绍FRANKLIN来引入。

七、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法

现在的英语教材基本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入就比较容易。如天气、事件、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等。如高一(上)Unit1Good Friends学生刚好进入高一,新学期、新面貌、新同学、新环境,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与他们谈论交友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八、音乐引入法

音乐引入就是通过歌曲、乐曲、歌手、音乐种类、乐器的展示来引入所讲课题,让学生对音乐有了充分的感知,使他们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如高一(上)Unit11The Sounds of the World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或一首乐曲,然后问是谁唱了这首歌或创作了这首乐曲,然后引出更多的歌手或作曲家,并引导出folk music, pop music, modern music, classic music等音乐种类,还有violin, piano, flute等乐器。

除了上面这几种引入法外。我在实际教学中还经常用到时事引入、实物引入、表演引入、事件或故事引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