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

第1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随着我校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作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点建议和探讨。

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初中起点学生居多,高中学生起点少,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及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况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难度大。

2.专业定位模糊,需要准确定位。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即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技校学生短短两年里系统的掌握两大学科理论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使他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3.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单调,手段落后。目前很多学校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的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学习的内容是,大纲、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一个人的卷面分数为准,课程知识部分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的分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落后,校企合作不够,时间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大多数学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因此我认为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育当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使理论和实践在结构上一体化。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2.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一体化,采取理论课实践课拼进,穿行,即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学生就动手操作,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使理论学习与技能 训练在时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和专业技能课真正融和在一起,可以把专业课集中时间放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到工厂去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与能力水平一体化。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合为一体。确立为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导向,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4.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整合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将专业课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一名专业教师,(可以是理论教师,也可以是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理论后实习的方式进行,或一边讲理论一边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而实践教学则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

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应按照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使学生进校有收获,毕业有岗位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实时调整深程设置,满足企业需要,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随时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第2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关键词:PLC控制技术 项目教学法 教学应用

PLC控制技术是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可编程序控制器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训练中,PLC占有很大比例,在高级工、预备技师培训中,许多院校更是把PLC项目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进行培训。

作为一门主干课程,PLC是公认的难学课程,主要表现为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机电类其他课程关联度大。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PLC应用的内容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况。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将整个程序体系分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具有典型性、实用性,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又突出了职业教育以技能教学为重的特点。实践证明,将项目教学法引入PLC控制技术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计理念

在PLC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设计理念是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的要求,设计程序并规范地进行调试运行。技能训练中应用的PLC程序都是由多个小模块组成的,学生只有在掌握各种模块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程序设计问题。在确定项目时,教师要依据教学指导方案,透彻地分析教材,构建符合生产实践需要的能实现不同功能的小模块,由简入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师生共同完成相关项目。项目教学法在PLC中的使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环境中,根据教学任务要求,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训练任务进行分析,合理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充分掌握训练项目的知识点,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施项目教学

在PLC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教学形式相对开放、灵活、有序,体现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实现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项目教学内容的编制

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项目设计的好坏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针对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多个贯彻PLC控制技术应用的项目小类,细分教学项目,选择基本指令的调试、定时器与计数器的使用、霓虹灯的控制、抢答器的控制、电动机控制、水位的自动控制、交通灯程序控制、机械手控制的设计等作为主要教学项目,并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有目的地深化教学项目。

2.项目教学内容的实施

我们按照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项目设计与企业需求、学院实训条件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组建教学项目组、分析教学内容、合理制订教学方案、开展相关理论与技能培训、考核与评估项目等六个教学环节来实施。

3.项目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编排和设置;针对不同训练项目,合理设置训练方法及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涉及的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而不仅限于PLC控制技术教学。在教学项目设计、教训内容的归纳整理、相关理论与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项目评估与信息反馈等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较多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在教学手段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PLC电控柜、可编程控制柜,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及一体化教学方法。综合这些方法与手段,突出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础,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要求。

三、教学体会

第3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关键词】电子制作;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一、引言

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定位为学生工程训练培养的主要基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既重视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实验,更强调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开放型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

在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中,《电子制作》是学生在学习了电工学、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以及电子CAD之后,进一步综合运用电方面的知识,体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初步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知识,从而完成对机电系统创新性设计。

二、教学体系

电子技术的特点是易学难精,入门门槛并不高,电子制作以学生自主进行电子项目的制作为主,教师辅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电烙铁手工焊接;电路图的识图;电路工作原理;元器件的安装方法;电路调试检测等等,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主动接受知识,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

本课程侧重理论和技能并重的教学安排。意在通过该课程实践,使非电类学生能在已学电子和计算机知识背景下,通过自我实践,熟练掌握常用测控手段,从整体上全面掌握电气线路设计的基本步骤,了解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运用系统总体设计方法对机电系统进行创新性设计,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主要内容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电子产品从原理设计、工艺设计、样机制作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学习和掌握机械法制板工艺及化学制板工艺。学生根据指导书提出的设计要求,并用电子CAD软件(Altium Designer DXP)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原理图及印制线路板,并利用实验设备制作出试验PCB;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元器件,并购买部分易损器件,装配并进行调试,使硬件系统正常工作;最后根据设计要求编制单片机源程序,并能调试通过,使控制器达到设计要求。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项目为模块,突出能力的锻炼,强化技能的训练,模拟电子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在内容设置的选取上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能力目标:①熟练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和焊接工具,包括万用表、电子毫伏表、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率计、扫频仪等;②熟练使用电烙铁和热风枪等焊接工具,包括元器件加工与成型的能力;③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的能力,根据元器件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④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能力,电路板布局与布线能力以及电子产品的装配能力;⑤具备一定的电子电路的识图能力和调试检测能力;⑥灵活掌握汇编语言编程和Keil C编程以及调试能力。

结合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自编涵盖数控进给控制器,单片机与PC机通讯,温度测量计,实时时钟,电子计算器,转速调节器,数据存储器等项目的实践指导材料。内容包括各个项目的功能要求、基本电路图、创作与调试方法、可持续创新的提示、评价体系等,列入电子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性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由于设计时间限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针对偏向机的学生,硬件原理图及线路板可由教师预先设计完成,学生了解整个流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及调试,然后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软件设计及软件调试,从而基本上达到设计一个完整控制系统的要求。

四、进行方式

课程安排是在整个学期内分散执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结合各类创新实践大赛,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都有,争取到了经费,更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个实践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布置课题,查阅资料

时间为校历第1-4周。选题可由指导教师选定,或由指导教师提供多个选题供学生分组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指导教师在布置课题时,要求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同时,还要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基本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和软件调试技巧等。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课上由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后要认真复习,并积极完成课后练习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参考网上资源,学会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源,培养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

2.设计阶段

时间为校历第5-17周。首先根据系统结构设计操作功能和流程,明确接口元件的种类、数量。选择计算机进行接口设计、电路设计,利用电子CAD软件绘制电气原理图和PCB,从设计到制作,体会非常深刻。其次,安装元件,根据操作功能绘制程序框图,编制主要程序并反复调试。

3.结果整理、撰写说明书

时间为校历第18-19周。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后,学生都要及时整理设计过程和结果,总结分析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时间为校历第20周。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答辩,学生讲解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法

学生递交软件、设计图和设计报告,教师根据设计态度、设计方案、考勤、调试结果、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分。

2.成绩评定

学生的设计成绩的评定由三部分构成:设计成绩、平时成绩、答辩成绩。设计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评定。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六、结论

本课程中学生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制作出某个实物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制作几个电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成长的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我校在电子制作创新实践教学中,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伟绪.电子制作在电子专业入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176-178.

[2]赵惠敏.在电子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教文汇,2007(6):130.

第4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行业特色;综合型技能;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H122-4;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引言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推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加强与企业的融合育人、融合就业融合发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培养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云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建设成为辐射行业和地图,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特色鲜明的升级骨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为:(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2)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3)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4)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高(5)心理问题日渐增多(6)学习观念个性化、多样化。针对上述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使学生更好掌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作初步探索。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层面,知识目标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知识,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素质目标在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校学生机械基础知识较差,实验学时基本为零,学生实践知识匮乏。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课程认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行业认知与课程定位

随着近年来适龄入学人数的下降伴随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新起的高职高专又多。造成本校的招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对学生的文化成绩也有所微调。由于录取分数段较低而且录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两个专业存在文理混招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都不太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在思想上能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坚定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行业认知非常重要。课程初期不仅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及重要性,还要做好行业专业认知及课程定位。针对行业认知,我们为学生介绍机械学科的含义、范畴、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课程定位,我们一般会联系身边的科学、生动的实例,如汽车、千斤顶,电葫芦、缝纫机、自行车和平衡车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课程体系的整合

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理论课时相对紧的特点,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本课程涉及到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液压传动和公差配合等,如何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这一重要环节,理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不紊的课程体系有着比较大的难度。例如,工程制图、公差配合与键、销、轴承等标准件的内容。材料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强度、刚度设计校核。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一些比较古典、抽象和深层次的内容进行删除,增加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矿山设备如颚式破碎机、浮选机、输送机、液压支架、掘进机、井架、绞车等行业设备有较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

我校学生学情不理想,基础知识薄弱,已经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学习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缺少了学生的能动和自主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学情,我们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设计以“工程实际”为原则,轻理论重实用。例如,在讲述铰链四杆机构时,充分列举在缝纫机踏板机构、火车车轮联动装置、公交车自动门的开启和飞机起落架结构。(2)多媒体教学和常规讲授教学合理地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使得常规板书教学中可以融入图片、3D模型、动画(四杆机构、凸轮、机械传动、齿轮加工)等内容,直观生动。而且多媒体教学在教师的解说和引导下,会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学生受益不少。(3)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执行。学生大多数对机械产品不入门,对于常用零件和典型机构并不能深入了解,所以现场教学和实践环节就必不可少。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可以深入各采选厂、冶炼厂请工厂的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在现场通过观察实际的机械设备,指定学生讲述这里面的机械设计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课程。

五、实验与实践环节的增加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和创新技能,就必须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主要以生活中实际相关联的机械设备为主。

我校自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来就已经充分配置了机械零件实验室。其中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轴承、销、键、联轴器、离合器、平面四杆机构、凸轮结构、槽轮结构、轴系零件的组合、动平衡和减速器。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及时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参观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动手的机会,根据我校机械零件实验室具体的条件,我们安排了5个实验项目: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凸轮轮廓检测(采用与相关软件联机)、齿轮范成原理、轴系零件组合和减速器拆装实验。

我校自2007年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来一直缺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这一环节,造成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工程制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较差,机械传动的设计与校核基本不会。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老师统一命题,不同的是给定的初始条件不同,但学生进行减速器设计的过程大同小异基本上按照网络现有的或者参考书的照搬照抄。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少更没有任何创新,缺乏学生对机械课程整个体系的全局认识。针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并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应用软件接轨,我建议使用UG、Solid works、Inventor等通用型3D软件进行减速器的设计,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减速器造型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构思。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分成两部分:一是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就进行一些零件的软件设计,二是在学期末进行两周的校企合作的设计项目或技术革新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自身的创新设计理念。

六、结束语

针对高职高专自身的特殊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我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对行业认知和课程定位,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增加。从培养目标实际出发以学生更好地就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2]庄严,郭在云.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胡迎花.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164.

第5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1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单片机应用领域广泛,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同专业对单片机技术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在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以下三点因素[3]。一是结合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因此应从机电类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精细化选择教学内容。二是要适合学生学情。根据高职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并贯彻“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三是要适应课堂教学。该课程一般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展开教学,教学内容要能较好地处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理念。对于机电类专业,单片机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器件,并实现一定的通信和数据处理。因此,笔者以单片机的内部硬件资源、常用器件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九个模块:发光管、数码管、按键、定时/计数器、直流电机、步进电机、舵机、串口、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以下简称A/D和D/A)。每个模块含有2~3项基本任务,每项基本任务都有一项拓展任务,设计拓展任务的目的是巩固与深化基本任务中的知、技、能。任务名称的叙写尽量具体到直观可操作的程度。

2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4],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按任务提出、分析、实施、评价、拓展等五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在任务提出环节,教师通过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学生见过的一些实例,创设学习情境,引出基本任务,并展示出某个解决方案的结果,让学生对任务有直观清晰的认识。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应强调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同一项任务可能会有好几个方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解决方案。在任务分析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任务,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的有关引例和线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时倡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经过反复分析后,会提出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环节,学生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实现,经过软硬联调,得到结果。教师要强调实施方案也不是唯一的。在任务评价环节,有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既要对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评价,譬如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在任务拓展环节,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一脉相承地引出拓展任务,再对拓展任务进行分析、实施、评价。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知识讲授。完成每个任务都需要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知识讲授没有单独设置成一个教学环节,分散在五个基本环节中。实例和引例中涉及的知识一定要讲透彻,没有涉及的知识暂时不讲或稍微提一下。知识体系的深入与扩展把握一个“度”的原则,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巡回指导时与他单独交流或者课外与他单独交流。

2)水平思考法。水平思考法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5],具体操作可采用“六顶思考帽”[6]。在任务分析环节,需要确定一个解决方案,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典型步骤是:客观陈述任务要求(白帽),提出解决任务的方案(绿帽),评估该方案的优点(黄帽),评估该方案的缺点(黑帽),对该方案进行主观情感判断(红帽),总结加权,做出决策(蓝帽)。下面以“用两个按键控制直流电机的加速、减速”的任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白帽:转速有四种状态,最低速、次低速、次高速、最高速。单片机上电后电机为最低速,每按一下加速键,转速升一个档,直到最高速;每按一下减速键,转速降一个档,直到最低速。绿帽:硬件电路。黄帽:硬件系统中的电机驱动模块采用三极管分立元件,电路简单、成本低。程序框图结构清晰,使用的语句种类不多,大量使用简单的if语句。黑帽:分立元件的硬件制作麻烦,容易接触不良,工作可靠性低。程序的一个周期时间较长,快速性不好。采用延时子程序,定时不精确,转速精度不高。红帽:①我不喜欢这个方案,像个“小儿科”“菜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②我挺喜欢这个方案,简单、清晰,有效果;③谈不上喜欢,好像也不讨厌,没什么特别感觉。蓝帽:这个方案总的来说,能够解决任务,可以采纳。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案,不妨在深入理解、掌握了这个方案之后,再进一步探索其他方案。在任务实施、评价、拓展环节,亦可采用“水平思考法”,不赘述。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思维方法颇受学生欢迎,经过重复训练、刻意练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这种方法。

3)比较教学法。在众多的教学法中,笔者对比较教学法情有独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比较教学法,双键控制直流电机加减速的硬件电路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基本任务与前导课程“PLC应用技术”中的基本任务进行比较,将拓展任务与基本任务、后面任务与前面任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更加深刻、牢固,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更加鲜明、准确,并能体会和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能。譬如将任务“用两个按键控制步进电机的加速、减速”与任务“用两个按键控制直流电机的加速、减速”进行比较。键控四相六线制步进电机的硬件电,使学生体会到单片机电路设计与程序设计的核心技能。另外还可以利用示波器观测比较两种电机的供电电压波形,使学生对两种电机的PWM调速原理有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

3教学硬件平台的运用

目前机电类专业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硬件平台主要有三种:一是单片机实验板加器件;二是采用Proteus硬件仿真;三是采用面包板及套件[8]。这三种平台各有特点。单片机实验板的优点是硬件资源丰富、电路稳定可靠,学生对硬件平台充分信任,可以腾出时间更多地关注“软件编程”;缺点是电路都是厂家设计的,学生只能适应厂家电路,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搭建电路,硬件电路制作与检修的机会较少。Proteus硬件仿真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任意搭建电路,灵活性强、成本低;缺点是仿真电路和实物毕竟有区别,譬如有的仿真正常而实物不通过,有的实物正常而仿真不能通过。面包板及套件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搭建实物电路,能很好地训练和提高硬件电路制作与检修能力;缺点是电路容易接触不良,工作不可靠,有时一个简单的任务,初学者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来搭建面包板电路,却调试不出效果,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耐心和兴趣。初学者是否应该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来学习单片机应用技术?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初学者不要使用Proteus软件,刚开始只有把硬件摆在你面前,亲自操作它,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也才能掌握它[9],因此刚开始宜使用面包板套件或实验板,待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使用Proteus软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刚开始最好是使用Proteus软件,因为面包板电路容易出问题,使初学者失去耐心和学习兴趣;实验板尤其是开发板,容易使初学者将“硬件系统”看成“黑箱子”,对电路失去探索兴趣;而Proteus软件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深入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使用面包板套件就比较合适;有的学生喜欢编程调试,使用Proteus软件比较容易上手;有的任务比较复杂,若一开始就制作面包板电路,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先做Proteus仿真;有的任务拓展性很强或视觉效果突出,不妨将面包板电路制作出来。另外,用不同的硬件平台来完成相同的任务,可使学生体会到应用电路设计与编程的核心方法。总之,只有综合运用这几种平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第6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历史发展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教育也需要重建和发展。那时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主要为国家经济复苏的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在那一特定的阶段中,初中的大部分优秀毕业生都选择不上高中而是直接升入中专,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直接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出现了不平衡,社会对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于中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由此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生的质量不断的下降。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增强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同中职院校展开合作,开办“三二分段”教育。可以说,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学生、家长的需求。[1]这就为中职教育向高层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的提出“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2]表明了职业教育要通过改革逐步去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各种中高职的衔接模式并存,主要有:五年一贯式、3+2模式、对口招生等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不应该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连接,而应该是两个系统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兼容对接。笔者曾在中职学校任教几年,后来来到高职院校,通过其亲身体会和文献研究发现中高职的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1 培养目标不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所培养的都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都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第一线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服务行业,即操作人员或者是初级的管理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由于二者之间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共同探索职业技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满足中职教育、学生、高职教育三方的利益诉求。

2.2 专业设置不够统一 从目前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来看,2010年新修订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专业数量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衍生专业110个、新增专业85个;2004年12月修订并颁布的现行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分设19个,下设二级类78个,共有专业532种。由此可见,他们在专业分类、专业名称、专业标准、专业要求等方面还是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较多,而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专业相对比较少,使专业对口招生政策大打折扣,也使中职一些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应或者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这样不利于中等和?{等职业教育的衔接。[3]

2.3 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也使得在高职的同一专业同一个班内,既有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也有普通高中的生源。他们在前三年中学的知识有很大差别。这也使得高职的课程设置出现困难。所以应该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4]

2.4 机电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相互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5]支撑此专业的课程主要有:机械学、控制论、电工电子、计算机科学等等。

中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生产第一线,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主要职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如表1。

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中职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巩固、扩充和提高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行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较强的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通用机电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具有中级(或高级)电工和机修工的操作维护和维修能力;具有操作普通机床和典型数控机床加工机械零件的中级工的水平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管理能力。

通过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发现高职阶段学生所学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在中职阶段基本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经过对一些同学的调查,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学过机械基础或者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机械制图,55.5% 学过工程力学或材料力学,52.26%学过机械制造,56.5%学过金属工艺学,75% 学过电工电子之类的课程,23.5%学过液压与气动,42%学过计算机基础,2.5%学过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4%学过计算机绘图,6%学过数控机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效果大打折扣,使得我国中高职教育中课程的衔接变得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3 我国中、高职教育机电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课程设置

目前,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衔接的学制形式基本都是中职段三年,高职段两年。为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既能圆满完成各自的任务使命,又能把两个阶段真正的衔接起来,需要统筹考虑这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三年、五年的课程体系中。经过对各种衔接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模块式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中、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复,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就业岗位与学生条件之间的矛盾。所以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可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6]下面介绍具体的课程体系(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结构可分为: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岗位实训课程五个层次。 如图1所示。

按照中、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框架结构上设置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的对接,考虑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中构建中、高职机电专业一致的课程模块结构,便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各地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模块中的一些具体的课程模块,灵活运用。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要依据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中高职院校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要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中高职院校要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同时要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避免课程选择的重复,中、高职院校要合作共同开发模式教材,可将模块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基础模块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核心模块即专业模块则要介绍专业课程的大致情况,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7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Abstract: taking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Ningx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kill level of middle-level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 of electrician theory certificate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based on teaching process, from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and review,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students' skill level theory certificate application.

关键词:职业院校;维修电工;考核;理论;合格率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maintenance electrician;assessment;theory;percent of pas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29-03

0 引言

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大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仅有一张毕业文凭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各专业还需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符合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才可以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供配电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学生,在院学习期间除了要完成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要考取“维修电工”中级等级证书,为顺利毕业奠定基础。

1 在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学生在考取维修电工(中级)等级证书时,普遍反映维修电工(中级)的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难于实操考核。几乎每一批次的学生在维修电工(中级)的考核中理论考核的及格率总是低于实操考核的及格率。大多数学生认为:维修电工(中级)考核中,理论考核比实操考核难。笔者通过长期从事维修电工教学工作,并且与相关教师、学生交流与探讨,认为维修电工(中级)考核过程中,造成理论合格率低于实操合格率的主要是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38、6%的学生几乎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对于自己来职业院校的根本目的不明确,到职业院校似乎是无奈之举,对职业院校的认知少之又少,在院其间就业压力和忧患意识淡薄。调查的结果与平时的观察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但当我们虑及他们的前途询问他们时,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部分同学把自己的将来想得非常美好,甚至充满无穷的幻想,认为毕业之后自己当老板,创业会大获成功的;二是也有的同学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觉得离自己走向社会还很早,整天悠哉游哉,毕业离校前再说,完全自己没有目标。没有了目标当然也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教起来头痛,家长管起来苦恼,学校管起来棘手。

1.2 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查发现近70%的学生对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是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的,甚至有一些学生是家长逼着来到职业学校,这势必造成在进入院校之前,学生本人对院校的性质、所学专业、发展目标了解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进入职业院校之后,也必然的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整个一个吃喝混日子,没有就业的危机感,对自己的现状更是一问三不知。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1.3 学习基础差

由于职业院校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文化基础较差,是在不被其他院校录取的情况下才来到职业院校的,因此部分学生读、写、算、思维等基本技能偏差,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水平较低。而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科目具备的能力在学生学习准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新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科目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工具。而职业院校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势必成为学生入学后学习其他科目的障碍,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看不懂教材中内容,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院正常教学进度地完成也产生了负面的效应。

1.4 学习自控能力差

表现为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从调查和课堂听课看:学习中学到一半儿就走神的占了51.2%,长时间集中在学习内容上的28%,始终集中不到学习内容上的达20%多。这充分表明了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分散严重,不能很好的听进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势必影响学习的质量。学生自控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愈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无能无力,因而产生自卑、厌倦的心理。

2 在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缺乏理解学生,存在教学惯性

随着各行各业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类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难度也不断提高。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理论考证的题库量大,涉及知识点面广大,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等专业的学生要想顺利取得维修电工中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只有二者结合方能顺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消化,而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好动又畏难心理的理解,还是习惯性地采用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形式,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较少的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2.2 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存在教学惰性

一些教师在常年累月的教学中,形成了教学惰性,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讲多练少,很少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讲课吸引力不够,课堂教学较少的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互动较少等因素,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

2.3 教师缺乏了解学生,不能因才施教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上必然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指导教师基本功要扎实,理论水平要高,因地制宜的安排好教学内容的顺序;才能发挥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增强其信心,提高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从而让学生由简到繁的掌握各个课题的控制原理和工艺要求。

3 在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采取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任何事,都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一门考证课程来说,在有限的课堂中,师生不仅要完成课程任务与目标,更要顺利通过考核。并且机电工程系要求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能否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重要性,教师须对学生以思想为先,加强教育,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目标一致,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2 重视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性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主动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教师尤其要注意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机电工程系采取的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主要有:

3.2.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

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内容广泛,既有基础性知识,又有专业性强的知识。在校生缺乏工作实际的体验。有些知识没有亲身体验是难以接受的,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即便考核合格也用处不大,对实际工作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典型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与常见故障的分析,由于学生对机床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而对于机床实际的工作状态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分析机床的结构、电气控制、工作运动、故障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班级带到实训中心参观各类机床,请相关老师对典型机床的简单加工功能介绍并操作示范,此时再回到课堂,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机床的知识点的学习兴趣高涨,大家一起积极探讨机床的结构、运动方式、电气控制等特点,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重点解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与记忆了。

3.2.2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通常具有图、文、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动作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教学气氛,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3 网络资源教学

在强化复习阶段,需要大量的习题练习,习题批改,测评跟踪,无疑给教师带来大量的工作量。机电工程系在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充分利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所有参加维修电工(中级)考核的学生进行考前理论模拟测试。即利用维修电工(中级)考试资源库进行网上测试,维修电工资源库中所有的理论知识全部来自我区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维修电工(中级)试题库当中,学生在资源库中模拟考试时,采用计算机模拟练习与考核,可以自动评分与分析,大大帮助了教师,方便了学生。学生还可在家自我测试,整理错题,有效帮助学生,大大减少学生复习的工作量。机电工程系要求所有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须在考前模拟三次,模拟成绩均为80分及以上方可参加维修电工的正式考试。这样学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维修电工(中级)一次通过的及格率。

3.3 明确教学内容,做好总结归纳

维修电工应知考核的知识面广量大,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应知理论考证的合格率,必须要帮助学生进行简单有效的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3.3.1 系统总结法

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的知识具有系统连贯性的。有的知识一通百通,一个不懂就全部不懂。例如,电动机原理部分,学生往往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我们把它系统总结归纳下来,不外乎十一个字:即“电生动磁,动磁生电,电磁生力”。这样再来阐述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感觉容易很多,记忆起来也十分方便。

3.3.2 规律总结法

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要提高理论的考证合格率,学生需要记忆与理解很多的知识点。有些相似又不同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或搞错。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找规律总结。例如,三相交流电路星形与三角形负载联结时,各电压、电流关系这一知识点,为了较好的理解并记忆,我们给学生总结规律为:大小的关系是■的倍数,相位关系是30°的倍数。这样找出规律特点,避免混淆。

3.3.3 口诀总结法

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核中的有些知识点是很零碎的,也很容易混淆,而这些知识点在考核时,如果只靠记忆十分困难。比如,X6132铣床控制线路中,工作台的六个方向的进给运动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多,同时又是理论考核当中必考的知识点,所占分值又比较大,通过总结为可以概括为六字口诀:“前下右,后上左”,即行程开关SQ1控制工作台向右进给;行程开关SQ2控制工作台向左边进给;行程开关SQ3控制工作台向前、向下方进给;行程开关SQ4控制工作台向后、向上进给,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还真的简单、便捷,很有实效。

3.4 强化复习环节,把握适度节奏

要提高维修电工(中级)理论考证合格率,考前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在复习强化过程中,针对考核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适度把握节奏,比如:X6132铣床、MGB1420万能磨床、20/5t桥式起重机这三台设备的识图、常见故障以及安装,在理论考核中所长比例在40%-60%之间,从而可以看出,这三台设备一定是理论复习的重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三台设备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维修电工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就要求在复习时,授课教师根据所涉及内容的比例,合理分配时间,适度把握节奏,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共同配合,步调一致,达到最佳效果。

4 结语

近几年,机电工程系的维修电工中级考证合格率均达到85%以上,有的班级合格率达到100%。鉴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维修电工技能综合水平,结合近几年的实践成效,深有体会: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和实际情况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善于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化,作练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强化复习环节,把握适度的复习节奏,及时反馈与指导。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师生目标一致,提高专业技能综合水平,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刚.最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少怡.大学生人格教育[M].泰山出版社,2008.

[3]张力.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54-56.

第8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关键词: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85-02

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前,《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原来的名称是《安全用电》,课程主要讲授触电与防护技术、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全运行、电气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用电的检查和电气事故处理等学科层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为载体,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只对书本和考试负责,更多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把人才培养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学缺少工作过程环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多数采取注入式,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创设问题情境,没有提供给学生质疑机会,没有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意识,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在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盲从,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目标,理念更新

一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它改变的绝不是给课程换个名称那么简单,它还蕴含着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一改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的知识呈现模式,注意通过从职业岗位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在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造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书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就是:“能用××做××。”我校《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目标是在邀请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即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找出电气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当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综合项目的构建就显得尤为主要。我们选择了“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在设计思路上遵循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各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为依据。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我们按照职业岗位的特点将课程综合项目又划分为两个子项目25个工作任务。课程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的同时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初步应用本课程的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例如,以前在进行“大气过电压及其防护”的教学单元设计时,是按照雷电的成因、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分类、防雷标准,防雷原理、防雷措施,作业布置等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缺少工作过程环节。一体化课程改革后,课程教学更多地是从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改造成围绕“建筑防雷装置的敷设”这个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展开,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能力训练为主线,教学中有角色转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内容、过程一体化。课程能力训练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

内容改造,结构出新

一体化课程内容的改造是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环境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改造。尽可能取材于职业活动和实际工作的流程,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奉行串行或双线并行结构,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显性理论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问题的引领者。

例如,以前教材在电气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和接地装置的内容编排上是分开进行的,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缺少联系。保护接地主要讲授接地的基本概念;保护接地的安全原理;接地电阻的选择等方面内容。而接地装置主要讲授接地体、接地线材料性能;降低接地电阻施工方法的知识;接地装置的检查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一体化课程内容改造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学科知识体系,以重新构建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将两个教学内容合并成一个任务——“电动机设备外壳保护接地线的敷设”。课程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内容编排也做到了“立足岗位实际”。

项目引领,模式创新

一体化课程常常要从岗位实际中引入一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职业活动为导向组织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能、习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例如,触电急救是我校一体化课程《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中的项目内容,其单元能力目标为学生能运用各种触电急救方法对触电者实施紧急救护。课改前,本单元教学是从触电急救的要点引入,按教材内容和顺序组织教学。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后,本单元教学由工作任务引领:电力公司接收了一批复原退伍军人,经过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准备在今天进行电工取证的实作考试。为消除因学员误操作造成触电事故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电力公司将触电急救任务交与我们,为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取证实作前,我们必须对触电急救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知识做到了如指掌……整个教学过程是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的探究过程。本单元教学以“对触电者实施触电急救”的工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通过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让学生在探究、模仿、训练中掌握技能,在深化中巩固、检验职业能力,在归纳总结中掌握知识,在作业中,拓展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与价值观。

知识拓展,方法求新

就今天的中职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贯穿生活的各个领域,职业行动能力不再只存在于任务相关的工作中。因此《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外,以便让学生课后能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将他们已学到的和使用的技能和经验灵活地和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至今还不成熟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中,解决新技术、新工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中所包含的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实践证明,把“知识灌输”变为“能力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方案

校企政合作办学是指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加,有计划地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合作教育自1989年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简称。对合作教育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有着多种不完全相同的解释。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解释为:(1)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2)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3)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

国内学者主要是结合校企合作中的原则、目标、过程、方法等相关要素来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出解释的。目前普遍认同的产学合作教育的定义可表述为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即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国外的模式

由于各国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各国校企合作教育中在处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一是以高职院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苏联的高职院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

(二)国内的模式

自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三种模式。

三、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

笔者所在的学校试验了第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一)后期结合式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课程,安排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1”或“2.5+0.5”方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毕业实习,操作比较简单、省事,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比较受企业欢迎。这是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是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大,学生实习=就业上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及岗位、工作时间等非教学因素。

(二)阶段结合式(校外工学结合式)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年教学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6个月的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实习学生的工作与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一样,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到电子和机械的企业实习。其特点是可以结合阶段课程的学习进程安排实习,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实习中可以更换较多的岗位,接触较多的社会层面,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和毕业后顺利上岗有较大的帮助。但这种实习一般每天要工作10-11小时,每月休息4天,甚至2天不到,对于16-17岁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学生意见较大,有不少的学生只好辞职,或不辞而别,造成学生不稳定,流失率很高,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这种方式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学生要多次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也满足不了企业对岗位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三)工厂化实训式(校内工学结合式)

为了使实训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达到实训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实训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车间建在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实训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到设立在校外工业园区的实训基地引进的企业生产线(相当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训一体化实习,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让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工厂生产氛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及企业文化,逐步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牢固树立做产品、做质量、不做定时炸弹意识。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采用半天生产实训半天学习的方式,实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够完整的课程学习+比较完整的生产实习,实训内容操作比较简单,工作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和实习过程,学生的实训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反馈比较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比较大,学生稳定,流失率很低,很受学生欢迎。但课程与生产实训的内容整合比较困难,如果学生长时间在生产线生产就会感到比较困乏,特别是生产线生产不正常时,学生很难稳得住。

由于生产实训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负责,所以对学校的教师教学与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企业提供的生产线设备不会太先进,生产指导书太原则,派来的技术人员辅导学生不够耐心,上培训课的质量也不高。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需要采用但又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教育部的最新精神与要求。不足之处是:如果课程与生产实训内容整合不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实习实训预期目标就比较难以达到。为了更好地达到工厂化的效果,下一步,实训基地还要把自己的专职实训老师选派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熟悉企业各种操作规范。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要从企业聘请相关工种的技师、工程师担任专职实训指导师,以达到最好效果。

四、几点体会

坚持“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践,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紧缺人才。

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加强能力训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总之,校企结合是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事物,通过构建新的办学模式,突出了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把校企结合的模式真正落到实处。相信通过这次改革,必定使我院机电工程专业得到蓬勃发展,必将产生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知名度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冯戈.中职学校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5).

[2]付小平.江西机电学校:做好对接,促进校企合作双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