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对标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

第1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第2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准职业人;医药行业

职业素养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笔者提出了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并从现代企业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总结了现代医药企业对“准职业人”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本文就医药行业“准职业人”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分析讨论,提出培养方案和见解。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与现代职业教育德育范畴和现代医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相通的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职业学校德育的延伸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学校德育和职业素养都属于行为意识范畴,只是对应的落脚点有所区别。所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素养中,不仅能拓展学校德育的发展平台,而且能更好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者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不牵强。

(二)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医药职业素养,自觉地用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通过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的思想,护佑健康,保护生命。现代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心里健康等社会意识范畴。很少有德育工作涉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德育修养等职业意识范畴。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旧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而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也是侧重法律法规教育,求职技巧等很少涉及职业素养。很多的校长和老师都认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入职之后,在工作岗位、生产实践中靠企业培养出来的,跟学校关系不大。学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主体,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同样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考试,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养成。即使是在德育课程中,由于德育课程的涉及范畴,学生也很少能接触到与医药行业关系密切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素

(一)观念上的改变

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概念的提出,从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中,突出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职业性”不只是涵盖了学生对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更包含了塑造和养成学生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实训课堂为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特别是有关制剂工艺流程、岗位操作SOP、制剂生产GMP意识、药品经营GSP意识等,引导学生时刻思考、体会、感悟医药行业管理生产、仓储、检验、物流等一系列药品生命中期中药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控制中体现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践中,德育课程会更多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把课程整合,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发展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形成这种观念,一名教师既讲授专业知识、演示实践技能,又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受、体会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专业课和德育教学融合,不再完全割裂划分。

(二)现行的实践技能课程更适合学生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养成

南京医药中专校实训以模拟药品的生产、质检、物流、零售等药品使用周期设置任务课程。在生产中除了设计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岗位操作SOP、GMP要求规范之外还有这些行业规范中蕴含的安全意识、卫生意识、质量意识、承载健康与生命意识等职业道德的感悟和体验。在质检中养成数据真实、尊重客观事实、为患者的健康肩负起药品入市最重要关卡的意识。在物流、零售中体会感悟当职业素养与经济利益、个人利益有所冲突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赢的各种利益的博弈。在所以接触药品的环节,始终意识到产品的特殊性,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养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医药专业院校,学生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行业规范、行为意识的养成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走出医药院校的失败者可以是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但绝不能是医德、药德不高。在此次课题的调研实践和实训教学课程实践中,笔者深入了解了企业管理层、企业一线岗位、学校专业教师、学校德育课程教师等几个重要部门和相关教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方法讨论研究。整合各种意见,笔者认为学生对身边生活和真实经历过的医药事件中对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王瑞,南海.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2014(12).

[4]王瑞,武秀珍.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第3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第4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随着当前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在逐渐加剧。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新兴医药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情况加剧等因素给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遇。如今,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跻身于世界制药大国的行列。2016年底,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支出为35312.40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占比也保持着逐渐攀升的趋势,医药工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4.06%。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一样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市场因素对企业发展作用的加大,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为了加强医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应对当前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风险防控的结合成为了当前医药行业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手段。

一、医药企业经营特点及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IPO持续走高,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由于我国当前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保持着较高的需求,且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都可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行业前景下,医药行业为了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附加值利润和市场占有量的增长,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中投入资金。但是,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受到科技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中资金投入量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了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缠身高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企业资金上的风险,对医药企业生存和经营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医药企业前期投入费用过高,在成本回收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且企业出产的医药产品大部分将进入公共医院,可拓展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步增长。因此,为了尽量规避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投资、融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方面的风险,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医药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内控视角下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医药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在于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中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存在着管理混乱且极易发生风险。尤其是企业在药品生产、原料采购、市场影响等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企业的成本、资金、负债、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着控制失效,资金占用率高、周转期长等问题,企业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影响均在不断上升。

(二)财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加强对医药企业资金系统的监管,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管理决策和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主要依据。然而,在医药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内控监督,在实际经营中资金的使用、预算的执行、会计核算等工作方面中人为性干预影响过大,不乏存在一些虚假的财务报表内容,为了一己私利对企业的资金及盈利情况进行缩减或扩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了企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企业相关管理决策,使得企业失去了相应的市场敏感性,导致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

(三)企业财务内控及风险防控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医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医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控和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缓慢。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风险预警及防控系统等相关设施难以得到完善和应用。同时,医药企业的财务部门人才结构多以会计基础工作及核算性人才为主,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型人才,导致了医药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大了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

三、基于内控的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大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了应对当前医药行业风险发生概率持续上涨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和资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快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要落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考核评价指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同企业职工绩效考评联系起来,切实起到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明确非风险管理职责,从而提升企业对风险防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企业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控,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企业应尽快加强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财务信息处理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生产、资金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财务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披露,通过信息化的财务处理系统将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结果、公示等工作逐步引导到规范化的道路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人为干预财务信息导致的企业经营性风险的出现。

(三)引入专业内控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为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加速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医药企业应尽快实现对管理型人才结构的优化,除了医药专业人才外,还应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型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根据医药企业财务工作及风险防控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岗位制度管理下,企业应减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团队,采用现代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战略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决策方案等,保障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对于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中风险预警和防控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在企业中逐步形成全员化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在对经营管理风险的敏感性和应对风险时的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医药行业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医药企业不但要提高自身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医药企业应加强对自身经营和发展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有效防控,并加快对企业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唐闰春 单位:广东安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洁,孙金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战略研究——以亚宝药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6(07):114-116.

第5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规制;合作人假定;博弈主体

药品价格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为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医疗保障又是我国每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福利,因而医药行业的规制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药行业规制现状,引入合作人机制,开辟政府规制的新思路。

一、我国医药行业规制的现状

1、医药行业规制内容

医药本身是一种商品,而商品就应当由市场来调节,之所以对其进行政府规制,与商品的特殊性有关:药品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既可以防病保健,又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和较强的专用性区别于一般性的商品。对其进行规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行业进入,价格和质量安全。

1.1进入规制

市场进入资格认证与新药审批制度是政府对制药企业进行进入规制的两个重要方面。药品生产需要经过制药企业生产许可和药品批准文号双重准入规制的门槛。

1.2价格规制

按照有关规定,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但是我国药品的基本定价则是属于成本加成的定价法,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即按照成本加上成本的一定百分比来制定商品销售价格。该种方法使得成本与价格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如果不考虑市场需求因素,仅从自身算成本,成本可能居高不下,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1.3质量规制

质量规制包括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属于社会规制内容。医疗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的质量则也是社会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目前对医药质量的监管,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

2、医药行业的规制困境

2.1药品监管机构与制药企业的“俘获”与“被俘获”问题

租金向来是权利的附属品,政府被俘获正是寻租的结果,是制度性漏洞导致的规制失效。其形成机理是:药品监管机构以新药注册审批、GMP认证的名义设租,诱导企业;获取注册批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巨大诱惑,诱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向药品监督管理局寻租,贿赂官员,最终导致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被俘获,为制药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形成规制失效;以寻租和商业贿赂获得“新药”批文的企业,转而利用规制失效的制度环境,把寻租和商业贿赂医院、医生的费用,以及其它不正当的费用打入成本,虚增并抬高药品定价基础,形成制药企业虚高定价,为市场药价虚高种下祸根。

2.2医药企业与医院的“合谋”问题

“药医和谋”的存在是销售环节出现弊端的重要原因。医院和医生一方面利用其在处方药流通渠道中的寡头垄断地位,向制药企业销售代表索取回扣;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对患者权力结构优势,开大处方和高价药,迫使患者接受。医院和医生的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又把药价格推高了一个层次。在非处方药流通渠道中,控制了市场销售渠道的大中型医药公司,也利用自己的渠道权力优势,向制药索要高回扣,并把自身的不正当费用打入成本,也把药品价格抬高了一个层次。

2.3医院与患者的“逆向选择”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市场机制下委托―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本来应该对等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中,医患之间也存在着目标函数不一致的委托―关系,在就医活动中,患者掌握的信息很少,必须依靠医生给自己诊治和处方,在博弈中属于弱者。而医生掌握有充分的信息和医疗资源,属于权力的强者。在权力结构失衡状态的博弈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弱者(患者)屈从与强者(医生)。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医疗费用高,医疗服务水平低,这是规制失效的具体表现。

二、引入合作人假定,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的规制问题

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以及具体的医疗条件下,理顺医药行业行业的各参与主体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找到各级主体间的利益趋同点,对于加强我国医药行业的有效规制是十分重要的。

1、合作机制的介绍

合作机制的基本观点包括:(1)承认各种社会经济主体在博弈活动中的独立利益,将社会分析建立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基础上;(2)寻求利益冲突前提下的协调之道,使各种利益主体能够合理调整行为;(3)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的博弈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互动关系,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政府与其他各主体的合作关系

2.1价格方面,适度放松规制。

所谓的适度放松规制,是指政府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定价,同时也要对药价进行规制,建立科学的药品生产、经营成本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承受能力,考虑医药产业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医药市场的大环境、大背景,采取逐步到位的办法,为医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产品的更新换代,留下合理的利润空间。

2.2质量、准入方面,着力加强规制。

提高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调控有效遏制盲目建设、产能过剩。调整优化药品品种结构,增加创新品种药,加快医药体制改革,尽快改变医药企业过多,医药产品结构低水平重复,甚至高水平重复的现象。同时对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有效的兼并联合,发展规范化、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尽快建立医药企业的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

3、医院与医药企业(制药企业)的合作关系

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由于医院的寡头垄断,80%以上的处方药必须通过医院渠道销售,医院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向制药企业索取高额回扣,而制药企业只好屈从。因而,药价在这一流通环节的虚高,也就变得有据可循。

医院与医药企业如何实现从“合谋”到“合作”的转变,是降低药价,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合作的实现,需要参与者改变或者调整各自的目标函数,而这需要政府的引导的规制,即制度环境的约束,和监管的跟进。

4、医院与患者的合作关系

从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来看,医院处于垄断市场地位,患者则是被动接受医疗服务。在医生与患者的博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使本来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变成了医患之间的委托――关系。既然是委托――关系,就一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这样就有必要引入合理的治理结构,以期减少成本。具体来说,即引进患者的监督,采用市场化选择机制,让患者来选择“医院”,进而选择“医生”。

五、结语

目前,我国药品生产领域的竞争已基本形成,政府对药品生产管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药品的假冒伪劣和药品质量等的社会性管制上来。

医药行业的各参与主体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函数,政府的规制就是调整各主体的效应函数,促使各主体合作的实现,以达到医药这一福利性行业的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当务之急,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药品定价,流通领域,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在保证实现公众利益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放松监管,让各利益主体自己寻找合作的契合点和方式,充分活跃市场,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韬.从经济人假定到合作人假定[J],经济体制改革,2009(2)

第6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2012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和工信部等12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已确立了包括医药在内的九大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当前,随着制药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迅速发展,新一轮制药企业并购潮迅猛到来。

由于制药企业要按照国家2010年修订的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认证,这标志着制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要求达到新的水平。随着新版GMP等行业标准和行业政策的深刻变化,近期医药行业兼并重组一些没有通过新版GMP的中小制药企业的进程明显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并购企业,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并购企业首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代医药产业是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药品是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特殊商品。新版GMP对制药企业生产硬件和管理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制药企业投入较大的资金以改造和革新,进行工艺创新和装备升级,以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那些原来制药工艺、设备、设施落后,经营效益欠佳的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困境,加上人、财、物缺乏,无力支撑新版GMP的改造升级认证,当期限一到,被迫退出医药市场。据国家食药监局的信息,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占60.3%。这意味着还有近四成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还未通过GMP认证,2014年已陷入停产状态。因此,新版GMP认证无异于是对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生死考验”,也是医药行业的一次“大洗牌”。

而通过新版GMP认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大型企业选择报废原有的工厂,购买新的设备重建厂房,而一些企业则选择按照新版GMP要求进行改造升级。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则面临着生死危机,但这些企业的产品还存在价值,这就给一些大型药企创造了并购的好机会。而管理有序,效益良好的企业,可以抓住这一良机,加快并购企业的步伐,扩大自身的产能,延伸产品线,增加品种销售,扩充市场规模,达到资源互补,提高竞争实力,这也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医药产业整合指向“强与大”,促进产业并购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生产、服务等产业链完整的规模大的医药业集群,集群内实现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升研发、生产、品牌营运方面的能力。

并购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真正实力来考虑被并购之企业的规模大小、优劣势情况、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财务经营状况、被并购的真正原因等。

并购企业要服从统一发展战略目标,任何发展举措都是围绕战略目标而展开的。 并购企业,首先是并购目的要清晰。在全面分析被并购之企业时,必须目的明确及优势互补,与企业新版GMP改造规划和企业转型升级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若自身经营状况良好,销售网络健全,客户分布广泛,销售队伍充满活力执行力强, 则可考虑有产品批文、有产品生产的企业,以弥补产品线的不足,快速实现生产剂型和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其次是并购策略要明晰。应精挑细选,稳打稳扎,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前提是双方都有意愿从对方获得利益,并购后要形成资源互补、优势融合。同时要考虑资金压力大,毛利率偏低,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制药企业存在资金占用大、资金回笼慢、应收账款占比较大的问题,从而增大并购资金的压力,直接影响制药企业的并购速度。

并购企业应把握的基本条件和方式

近来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节奏明显加快,从交易数量来看,医药行业是实施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大行业。医药行业并购以及多元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并购重组效率也将提高。医药行业本来就应该成为高创新性、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以前散、乱、小现象应予以改善,国家各路政策都倾向于鼓励医药行业进行兼并重组。而药企并购另一大争夺点在于药品文号,由于目前国家食药总局对注册审批管理十分严格,获得药品文号难度太大,而买卖药品文号又属违法行为,因此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手段获取更多优质药品文号。近年来,以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上演的“三国杀”在国内医药第一轮整合中主要就形成了这3家1000亿元市值级别的医药集团,并基本奠定了竞争格局。第二轮整合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迭起。换言之,新一轮医药并购已换做体量不太大但手握巨资的公司唱主角,那些资金较弱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最有可能成为并购对象。

医药产业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导致了医药行业对并购浪潮较为快速的反应。随着政策的出台和医药产业的整合,很多中小企业的政策优势就越来越弱。一方面,通过GMP需要高额的成本,导致中小企业自身有被兼并的意愿。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很多,医药行业本身又具有高成本、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再加上技术和政策壁垒,该行业比较容易获得投资;再者,相当一部分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并购无疑是较好的一个方法。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希望通过并购来将主业做专做强的医药公司重大收购兼并事件逐步增多,同样期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增强自己在医药行业中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跃跻身医药行业龙头企业。

在企业并购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以下方面:由于战略战术各不相同,每个涉及到并购的上市公司对并购的诉求也不一样。有相当多一部分企业都很迷茫,既有业务优势越来越弱的,寄希望于通过并购短期内快速壮大自己;也有一部分企业,是为了企业发展考虑,通过并购打通上下游,实现产业整合。要清楚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战略手段,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所以企业在制定企业并购战略、实施并购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各种方式都有利有弊,不存在孰优孰劣,条件成熟再进行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购的操作手段和策略应具有多种方式:

一是通过设立投资子公司寻找项目标的进行股权投资以及通过设立专业的投资公司完成并购标的的搜寻、分析和投资。

二是产业内公司联合,资源共享做大产业。主要是中前期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及完善的投后管理机制,提升被投资企业(并购标的)的业绩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日后注入上市公司做准备。

三是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投资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企业明显不及专业投资机构在项目寻找、筛选、分析、投资及投后管理方面专业。

四是通过公司自己的投资部运作。对交易所、证监部门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要操作符合规范就可以,只要合规,其形式的多元化站在监管部门角度是值得鼓励的。

新版GMP较高的门槛将不达标的企业驱逐出市场,最终受益的是行业里的大型药企,因为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改造升级促使其做大做强。新版GMP的实施也进一步完善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性,同时各生产线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促进了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并购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医药产业整合目标是强与大,但医药并购容易整合难。一方面全世界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少,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是靠兼并重组而形成的。因此,并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逻辑。并购失败者往往是因为管控与整合能力差。并购的核心是看有无当期利润、是否有有价值的批文、是否有有价值的土地、是否有有价值的生产线、能否有盈利模式与有效整合措施。并购的出发点不是简单规模扩大而是效益的提高,而扩张更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回到传统的国有企业道路,更不能全面私有化。国企希望走出一条国民共进的融合共赢的混合所有制道路,这一点国药集团有成功的经验:首先是制定好明晰的战略目标,集团主导下坚定不移地不断调整结构、整合业务、兼并外部资源,在要素资源集中后又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实现统一战略目标,并提出“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之中”,创造“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的央企市营模式,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兼并重组也不例外。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才重要性更加突出。兼并重组可更快获得有经验、懂业务、高素质的人才为我所用也是并购的又一收益。同时,还要注意企业并购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在实施企业并购前要进行严谨的尽职调查

并购的发生必然经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并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明确的整合方案,识别出最关键的整合领域,决定整合工作的先后顺序,严格实施并监控,确保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

(二)在实施企业并购后要进行有效整合

并购后通过运营获得原企业所不能获得的企业价值。在组织整合上,充分利用原有可靠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实现执行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在生产整合上,优化产品和产能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线,让重复的资源得以提高利用效率;在营销整合上,利用双方销售网络,借助品牌力量,迅速占领原有市场及开拓新的区域;在文化整合上,要奉行“创造共享价值”的价值观,坚持“永远不因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计划”的核心理念,尊重和保留原企业好的文化,其文化整合应相对宽容。

(三)在实施企业并购后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其目的是防止“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慎重地看待对方的管理者,安排好被并购方的管理层,尽可能消除他们在被并购后的危机感,使得企业并购后继续稳定发展,在管理形式上适当放权,实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与市场接轨。事实上多数企业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完成有效的整合。

第7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分化明显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政策面趋紧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 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

第8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以及入世带来了多种机遇,医药行业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1至9月中国医药制造业增速继续放缓,但利润增速环比有所改善。各子行业中,化学原料药盈利下滑,化学制剂增速放缓,中成药和生物制品表现较好。2014年1至9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50%。2014年1至9月,化学原料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77%;化学制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9%;中成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06%;生物制品营业收入13.0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7%。

二、入世对中国医药行业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对加入WTO在医药行业所做的几点主要承诺

1.保护药品知识产权。WTO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十分严格,加入WTO后,我国将落实对100多个成员国都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药品同样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例如,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条款,在专利期内仿制某种新药,开发方有权索取4至10亿美元的赔款等,这将使以仿制新药为发展手段的我国制药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知识产权协议生效后,就会因仿制构成侵犯专利权行为;同时,还会带来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人才和信息不足,以及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体制不适应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对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主要是为我国医药行业努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鼓励创新,有利于调动新药生产、研制、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产权问题可能是加入WTO对国内医药行业最大的影响因素。

2.降低药品进口关税,承诺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999年的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同时我国将逐步取消限制药品进口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全面实施贸易自由化和开放流通。因此,加入WTO后,进口药品可能会因关税下降、性能价格比提高而冲击国产药品。例如一些注射器等常规性质的品种,随着关税的下降,与国外产品抗衡的竞争力也会逐渐降低,而不利于国内企业。但是由于我国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本身价格差距就很大,进口关税下降空间也并不大,即降低关税之后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价格差距仍然很大,故降低部分关税并不能造成很大的改变。因此,总体来说,进口药品因关税下降而剧烈冲击国产药品的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3.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的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同时,承诺开放医疗服务,外商可开办合资、合作医院,并可控股。这一点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医药流通领域、医疗卫生、保健、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将为我国医药服务业竞争力提高和医药服务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对推动我国医药服务业发展无疑是积极的。

4.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这一点对于我国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企业影响将是较大的。

(二)WTO在医药行业方面赋予中国的主要权利

1.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中国可在120多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将使中国医药产品在最大范围内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从而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普惠制是一种关税制度,是指工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制度。其具体含义是所有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都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同时,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做出特别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同等待遇。入世将使中国从更多的会员国、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享受到这些优惠。例如中国的中药,过去,由于不能享受WTO成员国之间的普惠制,我国中药出口不是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就是被高关税挡了回来。因此加入WTO是我国中成药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个好机会。

3.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入世后中国就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特设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和程序,比较公平地解决此类贸易争端,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上述条款都将为我国医药产品迈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应对入世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各种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目的是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策略也被称为4Ps。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医药行业完全是依照计划经济在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医药市场是按照区域划分,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药品经营企业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省以下统一管理,一级站调拨给二级站,二级站调拨给三级站,逐级调拨,至终端消费者。所以计划经济年代的药品销售根本谈不上营销,更谈不上营销策略,而仅仅是一种“购销”。

改革开放之后,医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药行业逐渐脱离了三级批发、统一调拨的经营模式,而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激烈残酷的竞争局面,医药市场明显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在困境中生存,营销理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找出对公司利润有巨大贡献的重点顾客,为其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使之成为公司的忠诚顾客,这便是所谓的“关系营销”。但是这种过度的“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造成了药品营销当中的“回扣”、“红包”现象泛滥,影响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如前文所述,加入WTO继续改变着中国医药行业所处的环境,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要考虑现行的营销理念是否能够继续适合自身的发展要求。

1.产品策略分析

产品策略是4Ps营销策略的核心,其自身又包括很多内容。制定产品策略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产品的标准化和差异化问题,因为我国医药企业大多数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不可能为了不同的消费者而生产不同的产品,所以一般不适合采用差异化策略。同时,加入WTO后,随着医药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更是加大了外资医药企业对国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因为国内企业很难通过标准化达到经济规模而降低成本,所以采用标准化策略既发挥不了其自身优势,也使其竞争不过大型外资企业,因此国内企业应采取密集性市场策略,针对某一部分消费者或少数几种产品,更加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资源进行生产。这就要求国内企业经营者能看准市场行情,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灵活应变。

2.价格策略分析

我国大多数国有医药企业采用的是低价渗透策略,即以低价位来快速和深入地进入市场,从而快速吸引大量的购买者并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较高的销售额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能够进一步获利。现在的相关价格政策是,大多数的进口药品可以自主定价,而国有企业的药品价格大多数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同时不能随意调整,导致了国有企业生产的药品与进口同类药品的价格相差甚远,国有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竞争。再加上国内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匮乏,低水平重复生产等因素,众多国有医药企业也只能采用低价渗透定价方法。当然,在打入市场之后,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提高调整价格,实现盈利的目标。

3.渠道策略分析

这是中国国内医药企业使用最多的一种渠道。所谓多家制,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上或较大的区域内选设两家以上的商,由他们分别去“布点”,形成销售网络。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帮助生产厂家迅速铺货,占领市场的速度较快,加强了营销的针对性,鼓励了商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效率。但产生的问题是商之间可能因供应范围的界定不清而产生“过度竞争”,导致低效率。另外,这种渠道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医药企业应注意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与商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区域市场医药品牌的打造,实现销量的提升。另外,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内医药企业正在也应该抓住机会积极试点医药电子商务这种渠道。医药电子商务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一部分,应通过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4.促销策略分析

第9篇:医药行业对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价值投资;成长型优质公司;安全边际;适用性

一、文献回顾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证券分析》创刊中提出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的投资价值,价值投资理念主要包括内在价值原则和安全边际原则。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提出了成长股的投资理论:投资目标应该是一个成长型公司,应该有一步的计划作出实质性的长期收益,使新进入他们的高增长股内在品质非常困难;地产持有的股票,直到该公司从根本上改变,或者公司成长到不再能够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的地步。国内对于价值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价值投资的阐述和价值投资是否能够在中国市场适用上。蒋晓全,丁秀英(2007)证明了高B/M类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超常投资回报,该投资的价值适用于中国股市。

二、恒瑞医药价值投资分析

1、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是国家一直以来重点支持的行业,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整个医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17.7%,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该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医药行业符合价值投资对优质企业行业标准的要求。

2、经营分析

目标公司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1992年前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是原料药加工制造;二、1992年公司重金购买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之后公司坚持把抗肿瘤药最为主攻方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2000年以后,公司开始斥巨资打造创新平台,先后在上海连云港旧金山创建了三个主要的科研中心,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已经进入了药品经营,抗感染的药和心血管领域。

3、主营业务构成分析

通过对恒瑞医药进行分析得出:目标公司满足优质企业投资管理的标准值的要求。

三、恒瑞医药估值分析

恒瑞医药属于增长型优质企,通用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不适合对恒瑞医药进行估值。PEG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适合对恒瑞医药进行估值。

1、PEG估值

2012年每股收益为0.9358,预计2013年每股收益为0.9358*1.2=1.1230,2013年12月6日的股价为33.88,所以PE=33.88/1.1230=30.17,PEG=30.17/20=1.49。经计算恒瑞医药2013年12月6日的PEG为1.49,处于1到1.5之间,可以考虑谨慎买入。

2、绝对估值法

由于恒瑞医药分红少,所以DDM股利折现估值法不适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自由现金流量股东由于贴现。

四、结论

价值投资方法及标准总结: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彼得林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3]蒋晓全,丁秀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7(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