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课堂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能力

第1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如何在课堂中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不几个方面下手。

一、设计提问,引导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如在讲解例题:“一个弧形拱桥,跨度为 37cm ,拱高为 7cm ,求拱桥圆弧的半径。”中我设计的问题为: 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 2 )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 3 )画出几何图形,标上有关数据; 4 )这个题目中最终是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问题的?这样使学生通过逐步思考,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个例题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转化”,变新为旧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在课堂上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都是有莫大好处的。学生掌握了“转化”思想的运用,不仅能开拓思维,有时还可以把所学的“新知”转化为“旧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求外公切线长时,我通过启发学生在图形中寻找学过的图形(直角梯形),再启发他们进一步把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最后可总结,求两圆外公切线长的实质是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创造,不仅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仔细观察,学会归纳

第2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1.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3)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课的训练中去。

(4)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时刻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敢说,敢表现自我。

2. 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更新教学观念。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即“走出演讲者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领略到英语之美,从而爱学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顺畅的心境中注意力容易集中,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和“练”为重心上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三、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任务型课堂活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任务型的课堂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确定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包括词汇等,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情景和语境。由于任务的完成需要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并且相互间需要合作和帮助,这样有利于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种活动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全部身心,超常规发挥,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不仅能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及时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多给他们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其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提高自学能力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在日常授课中多注意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英语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在日常授课中,笔者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目的是使学生明确高中新教材“话题——结构——功能”这一教学思路和途径,让他们自觉地把握学的方向,指导其尝试构建对话课的学习模式。

五、优化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关键

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素:(l)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2)过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3)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发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随着英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研究有效的听说策略,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这样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将会提升,听说技能也将会得到发展。

六、 培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3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着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竭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活动。善于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采取开放形式。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学习中的创新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用集颜色、状态、气味、光和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来强烈地刺激视觉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用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镁条燃烧、喷泉、爆炸等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这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发明制碱法等化学发展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

二、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制取”时,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来设计更简单实用的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讨论学生设计了几套方案,如试管和长颈漏斗、U形管和止水夹、破损的试管和小烧杯等几种组合。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有学生提出在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然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布密封罐口,观察易拉罐的变形情况。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是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4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一、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师生关系力求民主、合作与互动,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等。

二、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力投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就是鼓励性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鼓励得多,鼓励得有层次,鼓励得正确,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激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要提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第5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一、讲究教学方式,激发学习情感。

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主动感知、思维、想象,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采用讲故事、游戏、比赛、实验等各种愉快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同:同学们排队做操,小东的前面有7个同学后面的6个同学,这个队共有几个同学?好多同学不加思索马上列出算式:7+6=13(个)。这时,老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给他们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14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子,可她向前看,向后数,她的孩子一个也没少,这下可好了,14只鸭子怎么变成13只呢?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鸭妈妈真糊涂,她怎么把自己给忘了呢?在笑声中,有些同学恍然大悟:我也糊涂了,怎么把小东给丢了呢?

二、注重因材施教,激励积极参与。

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老师不宜偏爱优秀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充分的关注,激励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例如:有个同学数学成绩差,但他活泼好动,是学校铅球运动员。教师在教“角的认识”时,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真诚地告诉他:“在推铅球时,手臂和身体要成45度角,成绩会最佳。”45度角有多大?他迷惑地望着老师和同学们。此时,老师耐心地给他讲解45度角的大小,并示范动作要领,当他懂得并掌握这些知识后,大大地提高了铅球成绩,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便迫在眉睫了。

1、自学课本。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让学生自学新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设“自学”气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进行的。自学前要明确提出目标,即看什么,怎么看,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后,应该检查,及时议论,谈自己看懂了什么,自学中还发现什么疑难问题。这样,既交流了学习心得,又交流了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自学课本的积极性。

2、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课堂上应创设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后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如:“通过本节的学习,我懂得了什么或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而其他同学可以对同学的发言内容作出评判,或适当的补充,甚至发言的同学还可以对同学们的不同意见进行辩解,允许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扬的场面,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

3、质疑问难。学生在自学后能提出问题,是他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几个重要阶段。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一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关键性的问题需反过来问学生,由学生自己释疑;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或稍加点拨。学生思维活跃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原本沉闷的课堂便充满了轻松的愉悦,学生就能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投入课堂中去。

4、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课堂讨论最能促使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是重点,教师可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周长?小组讨论后,得出四种方法:①(6+4)×2;②6+6+4+4;③6×2+4×2;6+4+6+4。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变为主动的汲取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6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创新意识的培养,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而需要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联系生物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注重知行结合,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受精知识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介绍了他为了解决我国人民的粮食问题,不断研究创新,最终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学习遗传变异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介绍他如何不畏寒暑,用整整8年的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用于创新发现的人,听了他们的故事会使学生也忍不住憧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科学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是源于科学家最初的一点好奇心,因此,我也时常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血型与输血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关于输血的故事:很早以前,战场上的医生见到有的战士失血过多,于是试着给他们输血,救活了战士,接着他们用同样的办法为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第7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课堂设计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备书、备人、备法、备物”的“四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编写制订严谨切实的授课计划,即一节课的教案。在教案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节课如何开头,把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各种情绪要用几句话引入正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导入新课,交代教学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如何突出教材重点,如何突破教材难点;何时演示,何时出示板书板图,何时打开多媒体电子课件;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科学周密设计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能力,即实施教材的能力

讲好课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根本。一节经科学严密组织的好课,必须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并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讲好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施教能力。

施教能力的养成应先从苦练口头表达、板书板图、教态动作、电脑操作、动手演示等讲课基本功入手。扎实深厚的功底体现着教师的素质和魅力,能集中、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产生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其次,施教能力的养成要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进行课堂调节教学,合理调控教学进度和节奏,注意课堂教学反馈和反馈后的补救矫正。教师要按教案有条不紊地充分发挥课堂每分钟的效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教师要依据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听课的表情、眼神、姿态、情绪中的反馈信息和心理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快慢适度,有的放矢,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做到各有所获,各有收益。同班学生,生理、心理有别,智力、非智力因素不一,知识、能力基础各异,如果不加区别、一律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计划,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统一的教学活动,就势必造成好生吃不饱、中差生吃不了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要提出不同问题,课上练习要区别辅导,练习题目要分层难易搭配,小结评价因人而异,既照顾一般,又指导个别,不同层次,人人受益,全面提高。

三、课堂控制能力,即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组织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全程,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正确驾驭课堂形势。关键在于教师授课有常规要求,善于启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自我约束,严格整顿课堂纪律,防止克服不良现象,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正常有序。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和长久保持,客观上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将两种“注意”有机结合起来,调节和控制教与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状态。

控制课堂形势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一是追求课堂的表面“平静”。有的教师采取严厉的高压手段,迫使学生就范,服从教师主观意志,搞“一言堂”,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产生极难消除的负面影响。

二是追求课堂的表面“繁荣”。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满足于“教师一呼,学生齐应”,这种现象常会传递给教师虚假的反馈信息,往往造就“南郭先生”式的学生。

四、教师应变能力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突发事件”,干扰课前的教学设想,打乱原来制订的教学计划,使教师未必能完全实施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学会随机应变,果断处置“突发事件”。

第8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一、关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具体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新教材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物理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堂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喜欢的物理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使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沉浸在自主学习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只有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了具体的生活资源,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生动的物理情境,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有趣,从而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在愉快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合作,自己动脑认真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沿着物理学家探索问题的轨迹,进行探究活动,充分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艰辛,并体会这一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物理眼光,让学生从小懂得:“身边有物理,物理就在身边”。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因此,在提问题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人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不要求统一的思维层次、习惯和模式,更不能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新奇而加以否定,而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不同的看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中学习物理,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物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思想,注意创设问题情景的弹性限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在把握《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具体创设物理情境时,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发散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教学的设计正是新课改形式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题发挥,由浅入深、发散式地延续了教材,这样多层次的开放性设计,既体现了差异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物理知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而且也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四、关注课堂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应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达成此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融合进去,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各抒己见,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领悟,去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言而喻,课堂效率高,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各种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在学生熟悉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切口,引导学生质疑,可根据问题的题眼,从规律的关键所在入手,引导学生层层质疑,并师生互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物理基础,加以体验,从而诱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突破思维定势,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

第9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 重视 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能力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每一次测验,第一部分就是听力部分,每年我们的学生都会参加省英语听力竞赛和全国英语能力竞赛。还有各种英语考试,听力测试都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听力测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从所听到的口头语音中获得的信息及对这些信息的归纳、理解、推断和综合。

我们的学生除了上英语课,平时很少接触英语。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都能接触到英语,但那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学生很难完全听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在这几年的听力竞赛中和每一次的测验中,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听力部分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重视在每天课堂教学中渗透听力教学

有些老师接到参加听力竞赛的通知后,或是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就组织同学专门开小灶,一天练一套甚至几套听力材料,或者周末集中这些同学练上几套,竞赛或考试结束后这种训练也随之结束。有的学生本来的听力水平就不错,经过集中训练,听力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但有的学生由于本身听力水平差,几个回合下来也许一无所获,没有任何的进步。老师讲解听力内容时都能听懂,而自己听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其实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接受能力、勤奋与否及一些其他因素,在听力方面出现差距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重视每天课堂中的听力教学,只靠考前集中训练就容易造成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不但部分学生的听力能力无法提高,而且他们会慢慢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每一节课就要实实在在,日积月累才有效。我们现在的新授课,大都是听说课,不少老师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是很多是说的目标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很重视学生会不会开口说,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听。我在平时的课堂上,不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是否有专门的听力内容,都会有意渗透听力训练。例如在朗读课文时,初级阶段要求学生能不看课本一句一句跟着磁带读,(难度大的可以先看着内容跟读,然后听磁带跟读。)待能力强一些时,在简短的对话听完后,让学生把所听到的对话复述一遍,长一些的对话或短文,就要求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听到的内容,但是复述的内容中要包含听力内容中的关键词。长此以往,不但听力水平能提高,而且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重视听力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我平时也很重视每节课的听力训练,可是听力好的同学就是好,差的同学即使天天练却很难进步。”我也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一节课中确实有不少听力训练,可是老师只是为完成听力内容,忙着把磁带放完,然后问一句:“听懂了吗?”没听懂的不吭声,听懂了的就回答一声。然后老师就集体对答案,或是叫同学把答案说出来。这样老师走过场,自然教学就没有效果。

我们要想通过听力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重视听力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1.听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听力内容的背景知识、语言环境,告诉学生怎么去听,要怎样抓住关键词。这样可以帮助降低难度,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听得轻松。平时老师注意渗透这种方法,真正测试时学生才能做好听力预测,更好地完成测试。

每一次考试发下试卷后,都有一定的时间才会开始听力测试。学生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虽说每道题目之间一般都有停顿的时间让你答题和阅读下一小题,但是这个时间很短,而且很多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中,尤其是哪一题没有听清楚的话,心里一发慌,就会造成后面接连几题都失误。

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不只是简单地看懂题目,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听力题目,能大致了解所听内容可能包含的人物、事件等要素,可以帮助降低测试难度,有的放矢,提高解题的正确性。有时还能根据题目预测出这一题就是哪个回答或是哪个回答比较可靠。还有的过去式和复数有时靠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这时要通过对所给的内容进行推断。学生通过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心里也比较踏实,测试时可以更从容,让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

2.放听力磁带时,老师不要只顾自己站在录音机旁,看着磁带不要放错了或过头了。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