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力障碍;聋生 厌学;心理辅导
一、背景资料
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条件、时间上异于听力正常儿童;而对于聋生本身这个群体,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又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群接触,导致聋生容易形成自卑、自暴自弃、厌学的不健康心理【1】。
二、基本资料
小江,男,17岁,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障碍学生,初中一年级,成绩中等偏下,在学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父母务农,经济条件一般,家中有一弟弟。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讲课时手语看不懂,课程很难,我不想继续上学,朋友(听力障碍)邀我去油漆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可有800元工资。
个人陈述:小学是在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进入初中后进入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手语速度快,看不懂,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上课的时候想睡觉,老师有时候叫我回答问题我也不会,只好摇头。原来的聋人朋友去工厂打工,可以挣钱补贴家用,朋友叫我一起去。但是觉得辍学是不对的。心里很犹豫。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沟通时小江手语不规范。沟通不畅。有时需要借助书面表达方式。
父亲反映: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希望能够读完初中,自己能够自力更生。
教师反映:对老师同学都比较有礼貌,表现普通,喜欢画内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总睡觉,提问不回答,作业质量不高。
五、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评估:厌学、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定,
评估依据【2】:
(1) 消极不良认识自我,认为学习作用不大,不能带来眼前的实际利益,想去打工挣钱。
(2) 应付式学习,不会主动学习,没有学习计划,成绩下降。
(3) 对学习失去兴趣,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课堂学习消极怠惰、课外作业质量不高等。
六、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小江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学会使用规范的手语,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最终目标:熟练运用手语,完成最终学业,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自力更生。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
方法及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情况,倾听小江介绍他的日常生活。他是住宿生,每月回家一次。与同学人际关系一般,对画鼻烟壶内画的技能课程比较感兴趣。
作业:把这次与辅导员的谈话感受写下来,把自己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想法写下来。下次带来一起讨论。
完成情况:小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现状,也尝试找了造成现状的原因。谈话基本符合辅导员的目的与要求。
2、心理帮助、实践锻炼阶段,即改变认知、行为矫正阶段(三次)
第一次咨询:
目的:加强咨询关系,讨论上次谈话的感受,帮助小江改变认知。
方法和过程:认知领悟、支持疗法。小江说“感觉轻松很多”,让他把自己心里的苦闷说出来,辅导员的亲切态度让小江感到安全、亲切,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内心的其他感受。辅导员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帮小江分析他的现实处境。并且明确告知了小江还是未成年人,不能出去打工,否则会触犯法律。聋人朋友虽然现在挣钱,从事的却是高强度、低报酬的工作。告诉小江投入与回报的道理。
作业:设定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何好处?把目标和好处写纸上。
第二次咨询:
目的:A建立学习信心B学习方法辅导
方法和过程:小江表情放松,面带微笑。采用支持疗法,讨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小江希望自己能顺利读完初中,最好找一个画内画的工作,能自食其力。接着,辅导员与小江分析小江目前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习好手语。这样才能听懂老师讲课,辅导员结合学校课程表,帮助小江制定了手语学习计划时间表,要求回去实践,做到一项,就打一个“√”,下次来时谈体会。
作业:实践学习方法,观察效果,严格按照计划表表安排作息时间,以便下次来作进一步调整。
第三次咨询
目的:A继续增强学习信心B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辅导
方法和过程:小江表情明朗,情绪愉快。自叙一周来用辅导员的方法学习手语效果很好,时间少见效快,增加了他学习的信心。利用画内画的特长帮助同学,人际关系改善,时间安排按计划表走。小江希望辅导员给予更多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辅导员充分肯定了小江,鼓励其继续实践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的方法,进一步制定了薄弱科目的自学补习的具体计划,小江听得十分用心,都记在了本子上,并表示一定会尽力在短期内把以前落下的学科内容补上来。
作业:在学习上继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多跟同学在一起运动,锻炼体魄,以保证学习时精力充沛,又可以增进与同学的友谊。
完成情况:小江配合辅导员按照要求能够听讲,主动和同学交流,情绪状况明显好转。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自我评估:大家都很关心我,很开心,上课也不睡觉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有意思的,期末考试排到第4名(全班人数为8人)。
师生反映:因为手语是听力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小江掌握了手语之后,语言的瓶颈打开了,上课有积极性,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心理健康辅导员: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活动。它可以促进全身各部位肌肉、骨骼以及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人体的知觉、运动感、应变能力、创造力以及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聋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1.加强特殊体育教学队伍建设培养
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普通的身体锻炼方法,还要懂得不同残疾类型所要求的恢复性训练,同时要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体育师资队伍要求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双重标准。可以对教师进行缺项型的培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补充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多参与残疾人士的运动比赛,多接触、熟悉残疾人心理和生理问题,才能累计更多的教学经验,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残疾青少年才打下基础。
2.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聋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聋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聋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聋生懂得,作为聋哑人,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1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聋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聋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2 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聋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聋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3.1 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3.2 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4."快乐体育"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快乐体育思想将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教学理应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应将快乐体育思想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然后再设计出多种具有快乐因素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就是每一课,每一节内容的体育教学都应包含有愉快学习的因素,以下几种具有快乐因素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4.1.以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也就是将体育教材的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因素贯穿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
4.2.以野外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即把体育课堂放在校外,例如登山、越野等,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培养个性和意志品质。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进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 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 +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 +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60.
[2]Montori V.M.,Guyatt G H.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31(3):409-416.
[3]李稻,韩玉慧,蒋益,刘玮.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2002,21(2):62-64.
[5]高颖,许志刚.EBM理念联合PBL模式在老年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30-32.
[6]Scardamalia M.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 [J].Proceedings of the ICCE/ICCAI,2000,(1):22-27.
[7]Geerligs T.Students' thoughts during problem-based small-group discussions [J].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22(4):269-278.
[8]张效云,董明纲,刘洁,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9]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10]曹卫红.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3-96.
[1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12]郭文斌.课程开设时间对心理学史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63-68.
[13]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8-82.
关键词:特教学校;学校管理;有效性
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它办学水平的高低,而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否高效。当下,我国特教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了质的突破,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有了质的增强,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教育质量得到了质的改变。但我们更应清醒地注意到,许多特教学校的管理工作管而无力、理而不顺、人浮于事、工作低效运行、管理效能亟需提高。部分特教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重形象,轻实质”“重成绩,轻素质”等不良现象,一方面无端地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得本就“囊中羞涩”的特殊教育更加“捉襟见肘”,造成了该办的事总也办不了,或者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去办的局面。另一方面过分重视面子工作,以成绩论高低,滋长了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违背了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则,偏离了特殊教育的办学轨道,同时损害了特殊教育的公众形象。
一、重人治,轻法治
【管理案例】
M校的办学宗旨是“满足每个孩子教育的需要,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就学生发展角度来说,这一宗旨立意深远,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然而如何去实现这一办学宗旨,M校提出了“四全理念”与“三大带动策略”,却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去落实,即便存在一些也常弃之不用,更不用说制度的改善。诸如考核工作中“学生评教”,在考核总分中比重从10%降到5%,后来个别教师的抗议下,“学生评教”仅作为主管领导给教师打分时的参考。
此外,M校实行坐班制,教师没有课的时候也要待在办公室里,因有人早退或迟到,有时候上班找不到人,于是制定了考勤与查岗制度,并把教师的出勤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和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一开始效果不错,但后来出现了种种违规现象,查岗人员碍于人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查岗人员消极怠工。而教师上班时拖拖拉拉,下班时翘首以待。为此,M校校长屡屡在校办公会上提出严肃考勤纪律的要求,但是收效甚微。
特殊教育学校究竟该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M校在治校过程中依法治校多体现在喊口号、举牌子,实践上多以人治为主,随意性强。突出表现在:一是管理制度制定过程走形式;二是管理制度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三是某些制度朝令夕改;四是管理者管理行为凌驾制度之上。
何谓“法”?法即按章办事。何谓“法治”?法治即按章办事,违章必究。而上述管理案例中的做法,M校的“学生评教”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有时无法准确地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劳动价值,但是“学生评教”是历史的进步,作为管理者应该积极改革“学生评教”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弱化“学生评教”作用,甚至用其它手段取而代之。一来削弱了学校办学宗旨的影响力,二来剥夺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三来破坏了全校评教议教的民主渠道。的确,学生给教师分数打低了,教师脸上挂不住,心里更受伤。但是学生目前在学校里还属于弱势群体,如果连这样的话语权都给剥夺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如何得以实现?
总之,“人治”冷了教师的热情,浪费了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学效益。
二、重形象,轻实质
【管理案例】
M校校长在介绍起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时,常常提到学校正准备设备更新,打算建什么楼什么馆;学校正在二次扩建,规划占地多少亩,室内配件都是最先进的,耗资多少千万甚至多少亿,打造什么级别的一流学校。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M校一度追求教学改革。昨天学习某某,今天追逐某某,明天跟随某某,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引起了民怨,最后学谁不像谁,自己的东西也丢了不少,弄成一个四不像。事实上,一流的学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外衣,而是独特的发展内涵。
M校以学科教研活动为切入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听、评课是教研的主要方式。在听课中,教师基本满足了学校规定的十五节听课要求后就不再去听课;而在评课中,教师用的语言最多的是:某某教师基本功好、师生互动充分;这节课体现了什么理念,闪光点是什么,空话、废话多,相互肯定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少,时间长了,有的教师对别人的课提不出任何意见,连套话都懒得去说了。
教育原本不需要不断的花样翻新,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从而形成一种办学特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管理工作的表面化、不深入,影响到教学工作时,就会出现教学工作的漏洞、教研的虚假。但现在的特教学校常常是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由一开始的被迫到适应再而主动地追求社会效应。迫切的实现社会效应的主要途径无非有三个,一是上硬件;二是搞活动;三是出成绩。于是乎,特教学校规模越扩越大,活动越办越多,各路采访纷至沓来,成绩一个又一个见诸报端。笔者不禁发问,中国的特殊教育到底怎么了,怎么会沦陷为一场又一场的华丽作秀。
据资料显示,美国《新闻周刊》对全世界的学校做出一番调查后,最终评出了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等10所最好的学校。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不是因为他们在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关键原因在于他们都能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重要成功,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赢得教育的成功。
教育经历了喧闹而冷静下来,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学校都有它的特殊性。正是因为如此,特教学校的管理创新之路要立足于实际,创出特色。特殊教育事业需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的特校教师。残疾学生由于生理条件受限,需要教师从生活与学习两个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照顾与指导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特教教师一方面尽可能送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进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教会他们技能,培养其生存生活的本领。培养一个孩子成才是困难的,培养一个残疾孩子成才更是难上加难。可以说,特教工作者的心是酸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因此,学校管理行为更多地还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减少量化评比,并尽可能让教师感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和前途,享受自由的空间,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帮助教师成长,满足他们成功的愿望。
三、重成绩,轻素质
【管理案例】
M校于2004年成立高考团队,指导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成绩一年好过一年,从2009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实现100%的高考升学率,且有两届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名列头名;2011年取得考生高考平均总分第一的佳绩,在特殊教育领域内成就了一个不小的奇迹。此外,M校培养的学生还分别在全国特教中学生信息技术大赛、全国特教中小学生讲故事大赛、亚残运会柔道比赛等夺得头名。但与此同时,学生整体素质却并不出众,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人格有待进一步健全。比如说,在该校组织的中专按摩基本功比赛中,有些学生俯卧撑做不到3个,30kg的臂力棒拉不到2个,400米还有没有跑下来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另外,因为学校实行寄宿制,小学生个人卫生情况不理想,且不说穿在脚上黑漆漆的臭袜子,油渍斑斑的衣服,就是脸跟手也是挂着污垢。学生存在说脏话、偷东西等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学生在自习课多是以说话、玩电脑或睡觉为主,即便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对自己未来缺乏规划,处于虚度光阴的境况。而教师对学生的普遍反映是素质越来越差,管理越来越难。
特殊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特殊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特殊教育比起普通教育来,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缺陷如何得以补偿,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得以唤醒与成熟。由于种种原因,特殊教育被迫走向了功利主义,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形象工程。功利化教育追求的是最好,追求的是轰动效应,而忽视了残疾学生真正的教育需要,特殊教育因此变得扭曲、短视。教育家拉维奇提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什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我想我们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被送进学校时,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毕业时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显然,特殊教育不单单是拿分数、出成绩,也不是让一小部分人通过教育受益,特殊教育是不让一个学生因残疾而无法生存,是让每一个残疾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来立足于社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而这些恰恰是功利化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教学生学习简单的字词句时,普校学生有很多不用教自己看看就会了,可要教给残疾学生一个最简单的字或词,特教教师就得利用实物等手段增强记忆,有时真是教鲜花得拿鲜花、教萝卜就得拿萝卜。而智障生,甚至一节课下来都学不会一个单词。因此,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目标、发展速度、评价方式等。对于特殊教育,要求可以放得低一点,步子可以放得慢一点,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一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2]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峰.质疑学校管理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5,(3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 双语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6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重师教发〔2010〕138号文件)及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渝教高[2011]36号文件,编号:111013)成果之一。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主要是指以外语为主、汉语为辅来进行知识传授,在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英语技能。我校从2011开设《特殊教育学》的双语教学,包括两层意义:一是针对普通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英语汉语双语教学;二是针对听障本科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方向非师范专业的手语汉语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施双语教学十余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各高校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我校《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执行了四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
(一)合格的师资缺乏
我校《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原有十名的教师团队,从最初全部参与分头承担不同章节的两门《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但发现学生确实能体会到不同教师上课的优势特色,但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各异,学生很难预见及适应新老师的教学,尽管组织教学团队讨论,但有的老师在执行过程中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处于模糊状态,很多时候都将其单纯地定义为专业英语课程,侧重于对英语教学进行强化拓展[2]。后来逐渐调整为三名具有留学或有博士学位的本专业教师上这两门课,中途也请美国教授给本科生上过课,但也是杯水车薪,要满足既有专业知识水平又拥有流畅地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熟练手语的双语老师仍然有一定距离。
(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
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特殊教育学》是专业基础课,必须在大学一年级下期开设,大学一年级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已经或正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完成大量的专业词汇非常多的原版英文阅读理解存在困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要用英语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校所招收本科生多为西部学生,双语教学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还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困难
英汉双语教材主要选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其运行模式与本土实际的特殊教育有所差异,学生需要查阅中文的相关教材来做补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手汉双语教材选用国内教材,但倾向于理论性概念,对听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不太适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做形象化处理,如图片、案例、视频等材料的补充。这些额外处理常因不同教师上课而有所不同,忽视其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存在因人设课的特点。有教师是通过汉语讲解知识,再讲解一下其中出现的一些外语专业词汇,有的学院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将同一门课程是否是“双语教学”的属性也将其更改[3]。双语教学的教材总体来讲不太适用,没有一套切实适用学生学习的专用教材,对英汉双语教材主要通过影印国外英文版专业教材,虽然保持与国际接轨,却忽略了中外文化差异以及学生主体的英语能力水平。而对手汉双语教材主要以增加教学资源配套材料,但手语有限的老师要将一些概念性理论对听障学生解释清楚,也存在一定困难。
二、《特殊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查阅十多年来双语教学相关文献及本门课程双语实践总结发现,《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可以有以下策略:
(一)继续对《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建设
对于《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的建设,主要可用“引进来、走出去、就地培养”三个策略。“引进来”即引入学科水平与英语水平俱佳的外教,外籍教师不仅能带来纯正的外语授课方法和国外技术前沿,也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双鱼课程的建设。之前有通过“引智人才计划”引进美国教授直接走进双语课堂,但机会很少,以后可以制造更多机会“引进来”外国教授;“走出去”即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积极组织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校际交流,特殊教育专业最近两年有送出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就地培养”则是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挖掘、培养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英语基础的教师,特别是本科为英语专业毕业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同时鼓励并提倡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或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积极承担双语教学工作。通过“专业强化”、“外语强化”和“外聘式”三个渠道对高校双语师资进行培养,通过教师间的合理搭配,构建一个稳固的双语师资队伍[4]。
(二) 加强《特殊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材改革
任何课程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只有《特殊教育学》一门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这门课程也只是概述,里面提到的各种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具体课程还不够系统,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形成一个专业里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应考虑中西方文化背景,既尊重原版教材,又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具体策略有如下考虑:①分科课程与语言课程结合,在双语教学的开始,加强语言课程同时进行,鼓励学生尽快通过四六级考试提高英语基础水平,学科课程对语言课程起到促进作用;到高年级时,则加大学科课程的比重;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考虑本校生源来主要来自西部,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可以在本科一、二年级在基础必修课程中采取分班制,让学生在同时开设双语课程和中文课程中自主选择,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吸引英语听说能力强、对这些课程学习兴趣大的学生选择;高年级时则在选修课程中开设双语课程,让有成功双语经历的学生自主选择;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如在系上广播、板报、标志牌环境下进行双语布置,隐形地传授双语知识。
《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教材有两种:英汉双语教材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影印,同时给予重新组合和中文教材补充,这样的教材教学思想新颖,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成果,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特殊教育实施有差异,理解起来有些晦涩,不符合我国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手汉双语教材是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概念性理论较多,对听障生来讲理解较为困难。另外结合教师自编的讲义。根据四年双语教学经验,我们应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材方式。双语教材的发展趋势是将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经典教材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文化,编制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引入国外前沿学科知识的教材。还有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未来《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查阅文献,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经费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三) 对《特殊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很不均衡,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针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的有“外文教材,汉语讲授”模式、双语模式:用外文教材,老师交错使用汉语与外文以及全外文式教学。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或者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用英文授课,如果学生没听懂就用汉语再讲一遍,对内容复杂的部分则完全使用汉语。在中级阶段,以英文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到了高级阶段,采取完全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学式,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中以往是50-60人大班,则无法照顾每位学生的双语学习需要,未来教学策略是可以根据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合理分配中英文授课比例,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再对外语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综合能力。[5]比如采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而定的“诱导一迁移一浸没”双语教学模式。[6]《特殊教育学》在新的教学中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将其编入中文班和双语班,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双语试点教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
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系统讲授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殊教育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在《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法,如根据刘桂兰所强调的“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根据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和课下互动策略让学生从课堂即时问答互动与课后网络交流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采用艾凌艳等的立项形式,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查阅资料、做调查、写研究报告、进行讨论交流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多角度、多范围的英语语言接触机会,以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互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 教学评价的改革策略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恰当评价双语教师的工作,挫伤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因此《特殊教育学》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有效发挥每一项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中的功能,《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加强师生交流和教学方法上,因此除了评价教学结果,还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比如除了期末考试评价外,同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查阅文献、上课汇报、观影影评和见实习心得等多元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多进行激励性评价,避免惩罚性评价。
4. 建设《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资源网
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学资源配给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也应该在网络上建设教学资源库。与我国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保持与网络紧密结合发展一致,以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与交流,促进双语课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05年教育部投资了100余万资助了50余个双语教学项目,建立了双语课程的资源共享体。教育部还组织了各高校的优质双语课程资源集中于“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网(http://)。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有的高校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建立了网上答疑等教学辅助软件,同时还参考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如blackboard(Bb)平台的网络教育平台。使用英文进行课程建设,同时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开放课程同步,使学生长期沉浸在英语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本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有效推动《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讨论
双语教学模式伴随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应运而生,是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重要模式。我国《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实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建设的推动过程中需要加速推进本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双语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根据特殊教育学科专业特点、西部大学师生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 程玲玲. 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9):59-60.
[2] 郭桂杭. 高校p语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9(30):90-92.
[3]朱峰博. 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 26(3):101-102
[4] 梁明柳, 陆松. 简析高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20):112-114.
[5] 何芳. 高校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商业经济, 2011(13):123-124.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6.34%,平均每四个家庭中就生活着一个残疾人。做好残疾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作项目,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校开办于2014年9月,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半年多来,工作上得到了相关部门有力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面临不小的难题。既有内部的一些工作问题,也有外部社会的一些态度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特教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特教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因素
政策因素:由于我校开办时间较短,学校类型特殊,相关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联系不到位,很多上面的政策到不了我们局里,得不到落实和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教事业的有效进行。特殊教育事业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往往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主管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特殊教育发展。
师资因素:师资是保障特教事业有效开展的基础,然而我校目前存在教师专业不齐、编制不够等难题(在实际工作中自闭儿童必须一对一的教育)。我校占地12亩,能满足120余名学生教学需求,然而目前仅开设一年级培智班、聋哑班两个班级,共招收学生37名(包括送教上门7名),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大部分特殊儿童不能入校接受教育。加上由于特教专业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心理健康、体育、美术、律动、行为矫正、康复等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相关设备成为摆设,由其是在“2014―2016提升特殊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医教”结合,教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2、外部因素
特殊儿童由于不同程度的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自闭症和多重残疾)程度,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会,在进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落后于正常人,饱受歧视。加上很多人对于残疾人认识的片面,大多不愿意与残疾人接触,导致他们身体残疾的基础上饱受精神压迫,这些都给他们的学习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有效开展特校教学工作的对策
1、从内部入手做好相关资源配置
政策方面:需要创新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省(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残疾人公办教育机构为主导,充分的发挥残疾人教育机构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在资金、政策、教学等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和扶持,以推进残疾人教育的均衡发展。
师资方面:首先要确保岗位编制到位。人社、编办、教育等部门,要根据特校实际情况,按照特殊教育现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标准(还可以倾斜),定岗定编,优先安排,确保师资队伍有序进出流转。例如可以利用特岗计划,补充必要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师资的计划,特别要抓住特岗计划这个契机,补充一些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特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学校的活力。此外也要加强现有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特教研究,总结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科研带动特教发展。也要将特殊教育师资纳入全县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师资配备、骨干教师培养、评优表彰、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以特殊对待,以便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传帮带和教学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另外也要做好教师培训,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要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教学与反思想结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2、从外部着手号召全社会关注、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人群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特校教育,特殊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民众关注特殊教育事业、理性对待特殊人群。
从一定程度上讲,特殊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它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做好特殊教育事业对于地区内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在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自身师资配置的前提下,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政府行为,提升民众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与信任,也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其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的招生活动,保证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上的实现特校的特殊教育职能,促进学校的有效运作。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理论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学习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技能。”然而,他们对于非专业领域内容却知之甚少。如: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技能是新西兰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而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从事其他种类工作的教师却对这一技能知之甚少。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是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必备技能,大学期间我学习了专门的课程,教会了我如何预知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行为,因此对我来说,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会困扰我。”而另一位语言治疗师则这样说:“如果学生有很严重的问题行为,我经常都是请他的特殊教育教师来帮忙,如果他的问题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原则上我就会暂停对他进行指导和干预,把他直接交给特殊教育教师;而如果学生只是有轻微的问题行为,我会告知特殊教育教师让他提前告诉我相应的管理方法。”这种局面与新西兰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种类明细以及强调不同种类教师合作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在新西兰,团队合作在自闭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事同一类工作的教师(如一所学校里从事语言治疗的所有教师)以及教育同一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种类的教师每一周都会有团队会议,他们相信这些团队会议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和科学地教育自闭症儿童。教师C说:“我们每周都有纵横交错的团队会议,用以分享关于教学和儿童发展的所有信息,这样即便我不在或者我遇到紧急的事情,我的同事也可以代替我做相应的工作,因此我主要服务的自闭症儿童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A市的自闭症教学有着鲜明的特色。为方便论述,本文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和案例结合的方式来呈现。
(一)注重采用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策略
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非常注重采用清晰的、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的策略。案例一: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有8名学生,平均年龄约为5.7岁。清晨上课铃响,教师J拿出一整套当日学习日程的大图片依次展示并讲解给全体学生。她说:“今天我们要参与以下这些活动———问好、日历、日常锻炼、图书馆……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问好”(在说到问好的时候,老师展示了代表问好的那张大图片)。说完,J开始用唱歌的方式给每一个学生问好:“×××,你好吗?”并根据学生情况,依次要求学生用接唱或口头回答“非常好”或点头方式来回答。在问完所有的学生之后,J将代表问好的图片贴在黑板的右上角以示该活动结束(黑板的最右侧有一块专门粘贴一日学习历程的区域)。在J拿出代表“日常锻炼”的图片的同时,她也拨动了贴在黑板外侧的闹钟(120秒),并告知学生“两分钟后我们要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陆续起身开始为出门锻炼作准备(脱外套、排队)。一分钟后,当闹钟发出响声时,J再次发出指令:“一分钟后我们将去进行日常锻炼。”当闹钟显示为0并在此发出响声时,J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说:“现在我们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开始在她的带领下陆续走出教室,融入到普通儿童的日间锻炼中。上述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情绪稳定地、有序地参与活动。正如教师J所说的:“只要提前告诉自闭症儿童我们将要做什么并且建立好常规,自闭症儿童的日常教学能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善于统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
A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融合教育学校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集众家之长,统合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并能将其自然地穿插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案例二: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早茶时间,教师R刚将代表“早茶时间”的图片拿出来,学生H就迅速离开自己的座位,拿着图片沟通板走到R面前,将自己香蕉的图片粘贴到沟通板上,并指着图片跟老师说“我要吃香蕉”。在征得教师许可后,H才开始吃香蕉。早茶时间即将结束时,挂在墙上的闹钟响起,教师R说:“两分钟后将开始数学课。”在随后的两分钟里,R根据闹钟的时间不断提示即将上数学课。数学课开始,教师R说:“今日我们的任务是练习图形,请每个同学坐到自己的学习桌边。”此时,每个学生的桌上已经有了自己任务的图片提示(教师已经提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他们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如学生F的任务有三个:(1)将圆形和三角形分别放入其相应形状的篮子里;(2)将圆形涂成红色,三角形涂成黄色;(3)将左右两边对应的圆形和三角形连线。教师将三个任务依次放在学习桌的三个抽屉里,每一个抽屉里,不仅有任务卡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展示任务完成后应展现的情形的图片。F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情绪平静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此案例中的教师R将图片信息交流系统和结构化教学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顺应了自闭症儿童大多数语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在尊重自闭症儿童较为刻板和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三)集体教育活动中兼顾个体发展
集体活动是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依据学生个体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不同学习任务的现象随处可见。案例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有52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5.3岁。歌唱时间,各类专业教师、所有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均来到中心的活动室,特殊教育教师L是此次歌唱时间的组织者。她将当日到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的照片拿到手里,随机走向其中的一个幼儿并说道:“D,请你来抽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D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当D抽出一张名片后,教师L请D向所有参与者展示被抽出的幼儿照片。当D说完“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是N”后,D将名片给了N,N在妈妈的协助下接过了名片,并走到了教师L身边(L手里拿着装满了多种能代替不同歌曲曲名道具的箱子)。教师L对N说:“N今天你想抽到什么歌曲呢?”N没做声,在妈妈的协助下抽出了玩具蜘蛛。教师L说:“哇,你抽到了蜘蛛。”随后教师L面向全体说:“来,我们大家一起跳‘蜘蛛舞’。”随即教师L开始播放音乐,所有参与人员开始随着音乐跳舞。舞毕,教师L用上述同样的方式陆续邀请其他幼儿参与选照片、选歌、跳舞活动。
(四)善于问题行为管理
A市特殊教育教师都有较强的问题行为管理的能力以及管理智慧,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自闭症儿童随时出现的问题行为。案例四: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阅读课上,教师正带领大家阅读童话故事,A不知为何突然烦躁起来,坐在地上大吼大叫,教师马上对其说“停”,“停下来”,约五次之后,A还是在吼叫。教师说:“我要把你带到隔离间去。”说完,她就把A拉到教室旁的隔离间里并继续回来上课(期间仍能听到A的吼叫)。约十分钟后A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再次情绪平静地跟教师一起看故事书。课后教师告诉我说:“有的时候,自闭症儿童需要一点时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这对他们很重要”。当然,这只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很多时候,当自闭症儿童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行为时,教师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将其化解和处理掉,这跟他们有扎实的自闭症教育知识和问题行为管理技能密不可分。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因为家长跟教师、机构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他们会全面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案例五: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一个名叫B的5岁女孩和她妈妈来中心参与训练(B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大运动能力发展欠佳)。她当日的任务是在进行大运动练习基础上复习数数。教师Y提前在活动室摆放了5个高低不同的垫子,她一边演示一边告诉B:“双脚跳一个垫子数一个数。”几次之后,她告诉Y:“这下该轮到你了。”接着,Y就跟B的妈妈一起引导B。在最开始的几个练习中,B总是忽略给第一个垫子数数,直接将第二个垫子数作“1”。针对这个情况,妈妈和教师Y每次在B跳到第一个垫子的时候都强调“1”,但仍收效甚微。于是Y拿了一个有数字1的牌子放到第一个垫子上并提示B的妈妈半蹲着手举数字1的牌子(以便B在跳上垫子之前能视线平稳地看到她),在B跳垫子时不断强调数“1”。数次之后,B能开始在有多种形式引导下数1。活动结束时,Y告诉妈妈:“B今日跳垫子跳得很好,但总是忘记数第一个垫子,主要是没有完全建立一物一数的概念,在家里的时候,你可以请她练习数纽扣、数饼干等,慢慢帮助她建立这种概念。”B的妈妈也积极回应老师,并承诺一定多加练习。家长全面参与到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教师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并且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知道在家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毕竟,家长才是自闭症儿童早期最主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这所教育机构的家长都认同机构“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的教育理念,因此像B的妈妈这样全程跟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的家长十分常见。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其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密切相关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上,每一位被采访的教师都表示他们每年都有进行专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原则上只要他们向自己的单位提出了要进行专业学习的申请,学校都会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这为他们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诚如一位被访者所说:“我们学校已经批准我年底去进行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高阶课程培训并且帮我付了培训费,这让我能全心全意地学习,我很想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在“为何想去参加进修”的问题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如一名被访教师提到:“当我(她来自南非)刚来新西兰从事这份工作时,我想我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主流学校去工作的,因为我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我很享受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且已经申请明年去大学进修特殊教育专业了。”除此之外,也有个别教师提到工作需要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由于自闭症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且新西兰政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了门类众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及相应的经费保障,因此不少教师愿意花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诚如某被访者所说:“自闭症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如果不抓紧进行学习,我就会被理论和实践逐步淘汰,所以进修是必须的。”
四、总结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医教结合 视障儿童 康复教育;
一、开展视障儿童“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帮助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正如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一样,残疾人教育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首要途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拥有18.1万以上的0-14岁的视障儿童,因此研究视障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1.“医教结合”提升视障儿童的自我感知
“医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发掘自我。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医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敢于发现自己,培养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挖掘的能力。
2. “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具有指引作用
“医教结合”可以增强视障儿童康复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与尝试后,很多视障儿童迷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方向、学习的目的性、生活的意义、未来的去向等都产生了迷茫,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有的视障儿童甘愿轮做了“乞讨者”。究其原因,就是视障儿童没有更好的认识自己,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无法明确他们的未来去向何处,那么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性。“医教结合”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迷茫性问题,给予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通过医药治疗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自身特质,对其人生方向进行引导。
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设计
与一般的普通教育不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既要结合医药康复建议,还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育。
1.因材施教,个性化实施“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
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各个学校在“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调查研究国内外目前针对视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现状,分析对视障儿童展开“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有效途经,是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首要工作。
2.能者为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深刻认识到“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准确的“医教结合”意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视障儿童进行相关的引导工作;其次,作为专业化教师要不断加强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要比较系统的了解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为视障儿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再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3.集思广益,不断丰富“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内涵
“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同样要经历认知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等阶段。康复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个性化活动、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等康复教育活动形式。
(1)建立满足视障儿童发展要求的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的要求和康复教育的目标。
(2)打造丰富多彩的集体康复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对视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3)发挥家庭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专业化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视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4)发掘“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国许多有关学校与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的水平,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邀请相关成功人员,以他们的实际经验引导教育学生;实现“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视障儿童的成长历程对其他儿童的影响,使低年龄的视障儿童在学业、康复训练等方面更加有目标性和可实施性。
三、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保障机制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浪潮,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意识到自己需要提早规划,使每个教师与家长都知道如何规划,我们还要将“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使残疾儿童在活动中受益,在感悟中成长,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每位特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实
2.科学规范设置“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环节
教学环节的规范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有序、有效和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
3. 持续稳定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可以有效保证教师对康复教育的精力投入,保障视障儿童可以充分的参与具体的实践教学,有效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交流,此外充足的教学经费的投入可以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康复教育质量。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不用于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套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设计人性、实施科学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制度,进而充分引导视障儿童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等。
参考文献:
[1]休厄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孟晓,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明,李建军.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康复,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