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舌尖上的味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舌尖上的味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舌尖上的味道

第1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开胃菜:宝岛三首碟――东港乌鱼子、五味嫩九孔、猪耳千层峰

台湾新鲜渔获丰富,海鲜也常成为料理的主角之一,主厨首推的开胃菜“宝岛三首碟”,结合了台湾佳节必备菜色东港乌鱼子、五味嫩九孔以及猪耳,鲜美细致的滋味,一定能让人吃得大呼过瘾!

东港乌鱼子特别严选台湾东港优质乌鱼子,使用传统手法制作而成。将乌鱼子浸泡在米酒锅内小火温泡2分钟后取出,衬托出甜味;再将乌鱼子薄膜撕去后切片,放上白萝卜与蒜苗切片,口感十足,层次丰富,风味绝佳,是内行老饕的最爱。

第二碟的五味嫩九孔,其口感相似鲍鱼,也有“珍珠鲍鱼”之称。这道料理是将九孔在热水中加入米酒、姜、葱后将洗净,汆烫煮熟再放入冰水内冰镇,可以将九孔维持软润又弹牙,不仅令人餐前开胃,也让人暑意全消。主厨特制沾酱是将大蒜、辣椒、嫩姜切碎后加入乌醋、白醋、酱油膏、葱白、西红柿酱、辣椒酱、糖,再搭上洗净高丽菜丝与香菜。

台菜也有许多用层次做工展现厨艺的小菜,如猪耳千层峰,就展现了层层排列堆栈之美。作法是将猪耳放入滚水川烫后捞出,另起热锅爆香,将青葱、老姜、大蒜、八角、花椒粒、冰糖、酱油后加入热水及猪耳一起炖煮2小时,再将浸泡过的猪耳捞起,用少许卤汁加入吉利丁片浸泡,放入冰箱存放隔夜,入口爽脆。

经典台湾主菜:台南虾卷佐阿里山龙眼蜜衬芥茉酱

以新鲜虾仁为主做成的台南虾卷,外酥内嫩的独特滋味吸引了各地饕客前来品尝,成为台南府城著名的特色美食。作法是将虾仁洗净后沥干水份,加入猪板油、马蹄碎、花枝浆、五香粉、胡椒粉、油葱酥、盐、鸡蛋、糖、香油、中芹碎拌匀,将拌匀虾泥挤上条状后卷起,沾地瓜粉放入油锅内炸熟,切片乘盘,沾上龙眼蜜与黄芥末调制的酱料,十分惹味。

经典台湾主菜:美浓嫩炖猪脚佐蒜味酱

台湾高雄美浓的客家猪脚,特色是先炖软再冰镇,让口感更多层次,再经两次加热,让猪脚香软且滑嫩。卤了至少2小时以上的猪脚十分入味,卤汁里头有青葱、老姜、大蒜、八角、花椒粒、冰糖、酱油。至于沾酱,主厨以新鲜大蒜,再加上将蒜苗切丝后撒上少许面粉炸酥,猪脚滋味甜润又有蒜的辛辣后韵提味,这道台味十足的佳肴深受游客的喜爱。

经典台湾主菜:台湾红烧牛肉面

红烧牛肉面是台湾特色面食之一,声名远播,更是外国旅客来台的必吃美食。其制程厚工,至少需耗时1.5天。作法是用葱、姜、蒜、辣椒、洋葱先爆香,再加进冈山豆瓣酱、金兰酱油膏、米酒、花椒、白胡椒粒、八角炒香,“台”风十足。接着加水,再毫不手软继续加入大量中式香料,包括月桂叶、桂枝、甘草、陈皮、草果等,以及要让汤鲜味浓的秘密武器――特别香烤过的牛大骨,然后足火精炖24小时。

取此牛高汤调味,再来炖煮整只的澳洲牛腱,待其七分熟时,捞起牛腱切厚片,进行二次炖煮,之后熄火让牛腱浸润在卤汁中二小时,使之充分入味、香腴软润。煮妥手工阳春细面后,加上卤汁和大块牛腱肉,搭配师傅自制台式甜味酸菜佐食,滋味一流!

台湾喜宴佳肴:红米糕

红米糕是台湾喜宴文化不可或缺的佳肴,因有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更是婚宴的必备料理。而主厨的做法是先将糯米充分泡水后,入蒸笼以大火蒸30分钟;热锅加油,爆香鱿鱼丝;再续入大蒜、红葱头、虾米及香菇丝,以五香粉、盐、糖等调料稍加调味后,拌入上述蒸熟的糯米饭中,并均匀铺于荷叶上;最后放上已蒸熟且切段的红,即大功告成,蟹肉肥美鲜甜,米饭汁浓味厚,令人大饱口福!

第2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专业走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各相关专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任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为例,指出专业建设的不足,调查分析企业电子商务岗位,构建“平台+方向+模块”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途径,力图为推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岗位群;专业群;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群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一种新理念,是专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通过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与推广技术、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技术、网店运营与管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等资源,使各专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1.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对独立,互不依赖。电子商务专业虽定位为省重点建设专业,但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具备针对性、灵活性,岗位适应性不强,造成毕业生对口就业难;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不符合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的要求;课堂教学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学生缺乏必备的岗位操作技能,造成毕业生上岗难。

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原则

1. 围绕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求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笔者通过对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博商会、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松山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石排电子商务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盛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近百家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归纳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层、操作层和应用层的电子商务岗位群,参见表1。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我们构建了网络客服、网店运营、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4个专门化方向,各专门化方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 以骨干专门化方向为龙头,带动群内其他专门化方向发展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实际需求数量和东莞市经济转型升级带给电子商务的机会,我们确立了以网络客服和网店运营为骨干专门化方向,带动和辐射群内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专门化方向的发展,在资源共享、实训实习基地共用上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3. 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日新月异,职业岗位越来越精细化,这些都要求专业群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专业群的建设必需以电子商务就业为导向,与时俱进地适应东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群建设具有灵活性的同时,还应在“平台”课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础、专业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途径

(一)组建以职业特质为导向的企业专班

以职业特质为导向就是寻找与学生的职业兴趣相符合的职业岗位,当一个人的职业特质与职业方向相符合时,他会对职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组建以职业特质为导向的企业专班需完成两项工作:

1. 开展职业特质测评。学校和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电子商务企业共同开发职业特质测评表,在一年级结束前两周用职业特质测评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通过比较分析测评结果,初步判断一个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

2. 组建电子商务企业专班。企业专班组建于第三学期初,企业专班的组建一定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为前提的,每个专门化方向至少组建一个专班,并邀请一家与本专门化方向对接的岗位群相近的企业冠名。专班学生的选拔主要考虑4个要素:第一、学生本人真实意愿,权重30%;第二、职业特质测评结果,权重30%;第三、第一学年学生的学业成绩,权重20%;第四、任课教师的推荐意见,权重20%。综合上述4个要素,计算总分,按分数重新分班。

(二)构建“平台+方向+模块”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应用层岗位要求所必备的公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选定专门化方向做准备的课程。

“方向”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操作层岗位要求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应相应的专门化方向,对接操作层具体岗位。

“模块”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管理层岗位要求掌握的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体现专门化方向特色及岗位特定技术能力的课程,也是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融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和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内部联系,我们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群“横向层次、纵向链路”的纵横结合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将实际工作场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实战”,即以企业实际业务为切入点,体现“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的实战教学理念。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时,也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考虑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兼顾电子商务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目标是理解和掌握网络客服、网店运营、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2. 课程体系横向层次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横向层次结构是指在课程设置时依据职业岗位群对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分层次递进展开。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横向层次结构分别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中,如图1所示。

(1)专业技术能力课程

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完成电子商务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课程的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其结构依层次分为应用层岗位技能课程、操作层岗位技能课程和管理层岗位技能课程。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参见表2。

“平台”课程是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应用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低级人才范畴,如前台接待员、办公室文员等。“平台”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通用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这一新型商务模式,为后续“方向”课程和“模块”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入二年级选定专门化方向提供参考。

“方向”课程是指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操作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中级人才范畴,如网络客服专员、网店运营专员、网络营销专员、网站开发员等。“方向”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核心岗位技术课程,以专门化方向技能实训为核心,为保障电子商务企业流畅运转。

“模块”课程是指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管理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高级人才范畴,如网络客服主管、网店运营主管、网络营销主管、项目经理等。“模块”课程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的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领导职能部门发挥其在企业日常运营的重要角色。

(2)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

职业素养课程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之外的综合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职业素养能力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包括执行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职业素养能力从两方面获得,一是在专业技术能力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能力;二是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训练课。

3. 课程体系纵向链路结构

纵向链路结构课程体系针对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中的操作层岗位技能课程,是针对职业核心岗位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集合。专门化方向群中不同专门化方向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相近或密切相关的若干个技术领域作为专门化方向的职业特定技术,并以链路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链路课程分为核心技能课程实训、岗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个阶段,各阶段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链接为辅。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现“做中学”;教师在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术指导,体现“做中教”。核心技能课程实训阶段强调对专门技能进行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岗前综合实训阶段注重让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对已掌握的几项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体现“实战”教学,该阶段可以在校内实战性实训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最后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衔接。“教、学、做”一体化纵向链路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或企业实战经验。我们根据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企业实践经验等将专业教师细分为“平台”教师和“专门化方向”教师。“平台”教师主要负责“平台”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教师需了解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中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各专门化方向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师主要负责本专门化方向核心技能课程和拓展技能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电子商务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电子商务技能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请进来”主要通过聘请电子商务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邀请电子商务企业主管或电子商务培训机构高级讲师进校培训专业教师;引进电子商务企业项目或业务,吸收专业教师参与项目运作,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和技能水平。“送出去”主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如淘宝大学)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选派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学习;抽调教师进入企业工作,直接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四)构建共享共用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

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岗位群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使得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几乎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共享共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要构建若干个设施设备完善、先进、稳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室和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主要是培养网络客服类、网店运营类、网络营销类、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类岗位人才。因此,各专门化方向在培养目标的相近性,使得各专门化方向完成实训所需要的实训室有其相似性和通用性,让实训基地共享共用成为可能。

共享共用实训基地也为校企合作带来便利,形成产教结合的平台。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使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集中同一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双方需求的殊途同归;另一方面,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相对集中,可以保证产学项目的正常开展。

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是整合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发挥效益的有效途径。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共享共用实训基地的同时,需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实训体系和实训项目,否则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教学资源建设是专门化方向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商业贸易多领域的专门化方向群。因此,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整体出发,打破学科系统性的局限和原有各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商业贸易两方面的内容建立一个共享共用的网络资源平台。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与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相匹配、灵活性强、实用性高的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基地,对我校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专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opin.com.

[2] 51job.com.

[3] docin.com/p-350293700.html.

[4] 刘方,何玉宏.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 范民.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链路课程的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6]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实施方案(试行)[m],2012.

第3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和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状况直接关系到了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择业技巧,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对重师涉外商贸学院就业指导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全程性、全方位的具有特色的“四课一体”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特色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和实践,开发适用独立学院的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和打造就业力的指导体系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 重庆市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现状

通过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调查的方式,对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话课程开设的形式、学期安排、是否纳入教学计划、学分(课时)、使用的教材和教师队伍情况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知道7所学校在就业指导课开没上不一致;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一致;开课的学期安排更是各异;所有学校都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符合教育部2003[6]号文件精神;但是学分不一样,差别较大;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以市教委编写的材料为主,也有不少学校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专、兼”相结合。另外,有些学校在课程管理上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也不到位。

二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双方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本配套设施缺乏

虽然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沉淀,但是仍有不少学院对开设就业指导课存在认识模糊,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接受程度上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对低年级学生长远个性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更有甚者只是每学年开一或两次讲座取代就业指导课。尽管重庆市几所独立学院都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个必修课,但安排的课时量少,上课集中,学生人数众多,从而使授课内容不是蜻蜒点水就是泛泛而谈,教师无从下手,学生无从听起,支离破碎的讲解使就业指导课体系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2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我市几所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大都在200~300之间,而且跨学院、跨专业、跨层次。课堂讲授呈现出“灌输式、填鸭子式”的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低,因而导致就业指导课学生缺课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全部围绕课堂和理论教学,这本身就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上大打折扣,学以致用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3 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越来越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涉及到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来承担教学任务。目前,我市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大多是专、兼结合,辅导员兼任为主,其他人员为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所学专业与该课程不相关联,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大都依靠自学和多年积累就业工作经验来完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

三 “四课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的生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必须探索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就业指导实践课程可以调整为3个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个学分,24个学时,必修课18个学时,公选课6个学时;实践课1个学分,12个学时。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

1 理论部分

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大一主要是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二主要是基本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考评认知和创业培训;大三是求职礼仪、就业形势分析、创业培训和考研或专升本引导;大四主要针对简历制作、就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各类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公招等)培训、就业程序和服务等。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可以用公选课的方式进行替代。如重师涉外商贸学院,要求本科在校生必须在校期间修满4个公选课程,专科生必须修满3个公选课程,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

2 实践部分

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比赛、就业模拟比赛等,举办求职礼仪讲座、创业社团、企业招聘人员讲座、就业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丰富就业指导实践课的内容。以重师涉外商贸学院为例,学校每年举行的“职业规划大赛”、创业社团开展的系列活动、还有“有模有your.g”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课程的补充部分。

3 技能部分

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学院依托现代教育培训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认证、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4 实训部分

结合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单位、实习或实训基地等联系,在部分专业开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探索校企合作培训毕业生的模式,延伸就业指导的范围,增加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社会性。如重庆市教委每年寒暑假举行的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此同时,重师涉外商贸学院下面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开展一些实训活动,如:管理学院与合川区财政局合作建立财务管理实习基地,组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前去实习,与重庆维景酒店、重庆小天鹅集团、合川锦城宾馆建立实训基地,许多学生先后在那里实习并就业。

四 “四课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1 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课教学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求职面试技巧、创业理论教育、就业政策、毕业生合法权益保护、简历制作、就业问题心理分析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同时,在选修课方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生考证、考研、专升本、考公务员等方面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充实。

2 增加了实践课教学的内容

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双向选择时,显得尤为重要。在就业市场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就业成功率的好坏。增加就业实践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征服职场。

3 把创业创新教育纳入课程内容

根据国家以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要求,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能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加强学生创业实践的锻炼。

4 增加了实训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符合的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早一步与社会接轨,到帮助他们更好地融人社会,迎接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厅[2007]7号.

[2]戴荣四,沈慧.构建“四段式”就业指导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67-68.

第4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关键词】美食文化;人文符号;人生百味;自然礼赞;挽歌情怀;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7集),以明丽饱满的画面、诗意流畅的叙述和人文感性的视角跳动了中国人舌尖上活跃的味蕾,也挑动了中国人基因里与食物根深蒂固的文化牵连。”[1]《舌尖》是央视一套纪录频道在2012年5月14日夜晚推出的一部美食系列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该片每集展现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江浙,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共拍摄了80多个地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用高品质的影像画面和最新视角的人文解读,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美食、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窗口。《舌尖》一片虽然从中国人最为擅长的“吃”入手,但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美食介绍、烹饪手法等浅层的表现,更不同于那些以消费引导为目的的美食节目,而是在呈现各色美食、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品读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传统以及变化着的中国,它既是对自然、传统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也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吟唱出的传统中国乡土世界一曲无奈的挽歌。

视觉饕餮盛宴

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在2012年5月的一周里掀起了一场“食物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观众静静地锁定纪录频道,望着“勾人馋虫”的各色美食,看得饥饿难耐、口水垂涎。人们忽然发现曾经忽略了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氽乌鱼子、黄鱼鳖;还有那些仅仅听菜名就禁不住垂涎的菜品:奶豆腐、醉湖蟹、梅菜烧肉、腊汁肉夹馍……从香格里拉松树与栎树中的松茸到浙江毛竹林中的冬笋,从云南诺邓火腿到湖北嘉鱼莲藕,从兰州牛肉拉面到西安羊肉泡馍,从宁波年糕到嘉兴粽子,从建水古城的豆腐到乌珠穆沁草原的奶茶……凡此种种,看过这部电视纪录片的人们最直接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饥饿难耐,就连平素呼喊着决计瘦身的人也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开始制订深度品尝的计划。片中对于天下佳肴、席上五味、民间食态、民族饮食以及菜系都不同程度地做了展示和介绍,呈现视觉饕餮盛宴。

《舌尖》更多的画面呈现出普通劳动者在“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上、山林里、湖泊中和海岸线旁如何捕猎、捡拾、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夹杂着劳动者为生存、为生活挥洒着的汗与泪,交织着悲伤与喜悦、艰辛与快乐。从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杂交林中采松茸的卓玛母女到浙江毛竹林中的老包,从湖北嘉鱼采莲藕的圣武与茂荣兄弟俩到云南云龙腌制诺邓火腿的黄氏父子,从现代化流水线上的裹粽技师到宁波乡村的米糕阿公阿婆,从云南建水古城中围绕着豆腐清淡生活的一对夫妇到呼兰河边腌制朝鲜泡菜的一对母女,从绍兴的酿酒师傅到酱园的制酱工人,从香港的腊味店到浙江金华火腿,从三阳南货店到郑祥兴虾铺……反复呈现的是人们艰辛而诚实的劳动,表现了人们简单而真实的快乐,片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在每一集的结尾劳动者脸上绽放出的满足而灿烂的笑容,这是该片与以往的饮食类节目最大的不同。纪录片堪称是一个民族的相册,用纪录片的方式表达和呈现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轨迹和历程。纪录片应该是现实的,同时也应该是思考的,而《舌尖》则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诉求。

饮食人文符号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著名美籍历史学家孙隆基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将以“吃”、“口腔化”为突出特征的“身体化生存”视为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坚固的深层结构之一。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萌发期和成形期。从远古时代走出的人们,经历了从茹毛饮血到钟鸣鼎食,从火燔石烹的粗陋到五谷六畜的丰盛,其间饮食文化的发展进程也从自然过渡到了自觉。此后,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寻味之旅。”[2]“饮食原初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本能。火出现后,人们开始主动掌握饮食技能。人为力量的参与,使饮食在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生活方式下,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人们的饮食行为在实践中也逐渐沉淀为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就此萌发了。”[2]1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喝,故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不仅食前方丈、钟鸣鼎食之家把吃饭看作是一种享受,即使是普通人的日常饭菜也会使食者体会到无穷的乐趣。“饮食,生动地反映着个体的修养和审美境界。从火燔石烹到金齑玉鱠,从伊公说味到莼鲈之思,从异域食风到菜系,从钟鸣鼎食到满汉全席,饮食的内涵被不断地解读,进而演绎成为丰富灵动的人文符号。”[2]2《舌尖》所阐发的“饮食之道,包容着生命的智慧,也蕴含着文化的精神”。

品读人生百味《舌尖》总导演陈晓卿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现代社会中人们一边在异乡奔突打拼,一边怀着无限的依恋遥想那些来自记忆深处的味道,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焦灼与浮躁。《舌尖》中“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的场面年年上演。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正是这些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家庭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勾起了无数观众的思乡情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从《舌尖》的这些旁白中,你可以读懂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情感和中国人的哲学。

自然生命的热情礼赞在目前的各类电视节目中,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专题片很多,美食涵盖的范围也很繁杂,《舌尖》团队先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开展深入调研,并将探视的目光伸向海外,更多地向国际纪录片学习和借鉴,借以拓展创作思路和确立基本理念。《舌尖》在纪录片风格上借鉴了BBC的《美丽中国》,它是一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中国山水独特的风光,而且更多地展现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庸常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正是要表现普通人怡然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样态,该片在概念上倡导一种“慢生活”的理念。“慢生活”最早流行于意大利,它推崇一种与现代快节奏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放慢生活的步履,品味小作坊手工生产的食物,向往原生态食物的新鲜纯净,重视食材的清新鲜美与原汁原味,慢慢品味生产成果,慢慢品味人情况味,慢慢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舌尖》中,这种概念被广泛传播,这部纪录片没有展现丰富而奢华的美食,没有昂贵而高档的食物,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平民的、充满劳作辛苦与淳朴坚守美德的尊敬与礼赞。我们在《舌尖》中看到的都是东南西北各方水土生活着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尽管他们有着劳作的辛苦,但收获的喜悦和灿烂的笑靥传递着他们的满足与感恩。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感激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漫长的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出了人类生命的智慧,从而进一步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舌尖》中的每个篇章,细细品味,无不是在向传统致敬。

纪录片《舌尖》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精巧细腻的拍摄手法以及色彩饱满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具魅力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事实上,《舌尖》有些过于唯美、过于理想,它构筑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中国、传统中国。但是,现实的中国美食,或是普通人的饮食环境却与《舌尖》相去甚远。对于传统文明遭受到的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当前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片中隐形的话题,人们更多的是在影像的虚拟世界中获得视觉审美与内心情感的满足,而对现实与未来的担忧也同时藏匿在心底深处。

乡土世界的无奈挽歌

乡土是人们生长、居住或是与个人发生强烈情感认同之地,是涵盖所有的自然与社会人文背景及历史文化,对个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及使命感的地方。乡土、故乡、土地等物质形态往往会被赋予某些特定的文化内涵。然而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乡土世界面临着“现代性”的冲撞。在西方现代性强大力量的冲击下,中国本土固有的传统、乡土价值体系以及古旧的文化美感正无可挽回地逐渐丧失。中国乡土世界田园牧歌式的自足状态被彻底打破,乡土田园牧歌世界的日渐消失,由此带来现代人们心灵故乡的失落和乡土经验的流失。事实上,《舌尖》既是对神奇自然、传统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也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吟唱出的传统中国乡土世界一曲无奈的挽歌。

在《舌尖》中我们看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传统正在慢慢丧失、正在告别的状态中渐行渐远。老人留守乡村,青年拥入城市,远离并荒芜了土地,无人或很少有人从事传统的耕种与劳作。而那些带给观众惊喜和怀想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也留在了影像之中,大部分后继无人,年轻的一代少有愿意继续从事祖辈们循环往复的生活方式。而进入都市的人们,只能在对老家美食的回忆中体味妈妈的味道和生活的味道,用家乡的美食消解乡愁。《舌尖》就如一首熟悉的田园牧歌,慰藉着无处所依的现代人的心灵。(作者均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第5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仅给全国的吃货们带来了兴奋和话题,而且引发了“吃货效应”,带旺了美食图书、烹饪器具、土特产网购等的销量,激活了餐饮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远不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真正震撼,有网友说:“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有网友说:“看着笋被挖出来,火腿被吊起来,渔网里活蹦乱跳的鱼,揭开的蒸笼里冒着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捧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有学者称:“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然,也有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看到各种食品各种剧毒。”还有网友说:“在欣赏不同风味的美食之余,也可学习一下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鉴赏各地的民俗风情。只是,一想到现在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

我们到底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它的火暴到底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深入解读】

《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不同的态度审视,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激起不同的思考,试简要梳理并以网文佐证如下:

1. 心灵的召唤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激发了人们的食欲,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人们深藏的记忆。在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循着美味循着曾经的记忆突然觉醒。“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一位网友在微博的发言得到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表示,看这个纪录片,让自己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确实,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仅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而是勾起了很多人浓浓的乡愁。记得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我在各个文明的艺术品当中既焦急又必须沉静地走着,焦急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东西,沉静是为了不错过眼前的珍品。忽然发现,走入了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那是博物馆专门请中国师傅按照原始比例搭建的某个园林的复制品,整个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什么是乡愁?就是那些你在异乡体会不到的东西。在文化上,其实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异乡人。在现代都市中,我们吃着各种号称正宗的菜肴,更多的时候吃着快餐,然后去应付第二天的工作。

可是,有一种东西存在于血脉当中,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每当看到那些食物,味蕾的激动传达到头脑当中,激活了那种几乎可以被称做遗传记忆的东西,然后一种莫名的滋味就如同画卷一样展开在想象中。这幅画卷与电视上的画面所产生的共振,让我们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有时候看着这样的东西不禁会想,还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每次提到“中国”这个词,我脑海里第一个画面是烟雨楼台的江南、热闹喧嚣的酒桌、走在田里的耕牛,以及那些无法忘怀的诗词歌赋。这是我的中国印象,是我味蕾当中的乡愁、处身之地的远方,也是一个回不到的世界。更多时候,我们坐在自己的故乡,寻觅着自己的故乡。

(北京晨报 姚 博)

2. 生活的温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离去,家里又只剩下这对老人。导演陈晓卿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一年多时间,他带领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舌尖上的中国》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从以往太多的中国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市井味和人文味的和谐“混搭”,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最突出因素。

很多网友对《时间的味道》中的“虾酱奶奶”印象深刻。片中展示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里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时间的味道”就这样一下抓住了观众的心。正如总导演陈晓卿说的,《舌尖上的中国》是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的。

(中国青年报 吴晓东)

《舌尖上的中国》还展示了更多的人情味,纪录片中有大量温馨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展现了家庭的和睦,家庭的传承,家庭的凝聚力,展现了一幅幅老幼有序,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舌尖上的中国》于是成了一部新颖、新鲜的纪录片作品,得到很多人由衷的赞美。(北京晚报 戴 方)

3. 自然的敬畏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是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这样说。

第6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平民理念;文化认同;营销方略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76-02

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建国后曾出现多部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秀纪录片,如《话说长江》、《望长城》等经典作品。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纪录片开始衰落,无论是作品数量、规模,还是作品的影响力都急剧下降。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1]。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2]。所以纪录片必须采用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因此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二、纪录片平民理念,善讲故事的探索

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即为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故事里的朴素情感。这样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在纪录片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例如黑龙江70多岁的“鱼把头”、陕北卖黄馍馍的老汉、浙江慈城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等等。

国际纪录片的成功制作标准,就是“平民化”与“造悬念”。在节目开始,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纪录片里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就这样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串场,再排序出场。整个故事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实实在在的讲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与生产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达到善于讲故事以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

三、纪录片制造社会文化认同,引发民族的情感共鸣

第7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那一周,许多早已抛弃电视恋上网络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 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片子里那一腌好几年的诺邓火腿、和水稻一起生长的稻花鱼、高原上神秘的松茸,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非黄金档播出的一部纪录片,缘何风靡全国?

对食物原生态的向往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的一段。

这一段,让观众惊艳藏族姑娘卓玛的淳朴美丽时,更认识了菌中珍品松茸。

这一集,让观众大开眼界发现美食食材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大自然赋予我们食物和农民辛劳采集食物的敬重。朴实的山民像对待孩子一样轻抚一朵松茸,挖藕工人小心擦去莲藕上的淤泥,屋顶种菜的大叔摘下一筐大小各异的西红柿冲洗干净。如此小心地对待食物,让我们不忍轻视,满怀感恩。

这一集,勾起无数人对食物原生态的向往。

“原来莲藕是黑的!”这是一位85后观众在微博上发表的观后感,并迅速得到了响应。对于许多根本不知道芝麻究竟长在地下还是树上的80后甚至70后来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一大收获就是了解了食物原生态。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网友云隐归舟说,“他们享受着自己劳动带来的美味、财富和喜悦,这种满足感又怎么会是那些只会在网上耍嘴皮子的人能够体会到的呢?”

网友少女桃子酱感叹:“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令人震惊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食物背后的泪与感动,食物是多么来之不易!”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我决定下个月就去趟云南,就上那个做诺邓火腿的诺邓村去,早上生吃火腿,中午莴笋炒火腿肉,晚上火腿炒饭,再扛一只回来。”

“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一位网友在微博的发言得到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表示,看这个纪录片,让自己回味起妈妈菜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对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来说,故乡是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回到城市里,塞满冰箱的乐扣盒子里,装着舍不得吃的各样小菜;苗家女回忆起妈妈送年幼的自己上学时说的话,“满女,你自己走吧,这天是越走越亮的”;做了50多年虾酱的老奶奶,坚持着最原始的方式,守着老铺,守着大澳,守着过世老伴的照片;藏族小伙在外闯荡了几年后又回到了家……

网友新吉翁总帅:饶是我这种冷无缺也不由得被这样一条弹幕感动:“对于我们来说,最好吃的菜不是川鲁淮扬,而是妈妈做的菜……”

一位网友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深地觉得自己不应该浪费粮食。但是吃饭的时候还是会剩好多,即便只吃一份炒饭还是吃不了,每次看到剩下的饭菜被扔掉都觉得好内疚。

网友皮鞋很忙: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

网友eski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

eski的说法未免偏激,中国的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或者说有回归安全的趋势;一些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度炒作,让老百姓在饮食上杯弓蛇影、投鼠忌器。eski的感慨也不无道理,代表了大众对食物原生态的美好愿景。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舌尖上的中国》,唤起我们呵护自然的心灵,让我们找到对食物的那种最初的敬畏和亲近。

寻找那些远离都市的美食

第8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时代成就了机遇,事情升华了影响,而品牌价值的升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品牌的持久延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困扰许多日化企业最棘手的难题。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告营销,对于任何一家中小日化企业来说,稍不留心,费用将会把中小日化企业引领到全军覆灭的危机。因为对于中小型日化企业而言,一种新产品面市,要迅速“开局”,如果市场推广投入费用太少,则市场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没有任何效果;如果推广投入费用太大,则使企业成本大大增加,可能难以负担,也可能得不偿失。如果仅用传统的硬广告、搞关系推销等方法进行推广的话,虽然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事倍功半,不如人意。那么,作为中小企业,我们应该如何搭车营销呢,如何即有好声音,又有好味道?

搭车好味道,传播创奇迹

一部“津津有味”的纪录片,营销人看来,各有一番滋味。在微博大力风行的时代,在舌尖之处,每开播一集都有一个专题专门为舌尖造势,而在开播中,更加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户为其大力宣传,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精彩传播之下,无处不在吃,无处不在谈,微博的魅力,让舌尖的造势突围成功,而关于各种精彩的回访,以及内容的直接宣传,造就们现在这种效应,各种舌尖,都出现了,在节目的播出期间,网友们吃的豆腐,叫做舌尖上的豆腐,竹笋叫做舌尖上的竹笋,苹果叫做舌尖上的苹果,而且在各自的微博中也在为舌尖营造宣传的氛围。而更多的是,淘宝的接力促销,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在淘宝上热力大卖,舌尖上的鸭脖,舌尖上的奶茶在淘宝上誉名不断,而在淘宝中也为舌尖上营造了一部专题,名为舌尖上的淘宝,从而用淘宝上的庞大流量为舌尖这个词营造了最美好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舌尖,从而带来庞大的销售数据。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势。”就是说,善于用兵打仗之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在高出往下滚动木头、石头一般,其效果自然可以想见。品牌营销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想到,一部纪录片从开播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占据微博话题量榜首?没有谁能想到,一部纪录片也能有自己的体例,并被传播开来?没有谁又能想到,一部纪录片可以改变人们的收视习惯,甚至像蝴蝶效应,增加网络的销售量?《舌尖上的中国》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和画面抓住了观众的基本欲望,让浮躁的人们,寻找到了自然的真诚。《圣经》中,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而《舌尖上的中国》同样在七天里创造了收视神话,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而伴随《《舌尖上的中国》而火的,管他与舌尖搭边不搭边的产品,都冠上舌尖,舌尖上的面膜,舌尖上的润肤,概念的造势,使是舌尖带动了许多销售。

搭车好声音,平台促机遇

节节飙升的广告费和收视率无不证明着《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从最初的每15秒15万,到现在的每15秒36万广告费,以及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的持续保持,《中国好声音》俨然成了一台赚钱的机器。不仅如此,在与电视节目一样火爆还有《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引发的热烈讨论。从7月13日节目开播至今,《中国好声音》迅速蹿上新浪微搏话题榜讨论数的首位,短短一个月,中国好声音新浪官方微博及中国好声音微吧的粉丝量超过百万,每条微博的互动量,少则几千条,多则几万条;姚晨、冯小刚、李玟、吴佩慈等大牌明星,先后转发了“好声音”的微博,多条微博的传播达到了十万量级,成为时下最火的微博话题。在中国好声音平台的传播效应下,随着而来的各类好声音,也层出不穷,眼袋好声音、亮嗓好声音,彩妆好声音,肌原好声音等等,使得一批企业受益。不管是化妆品企业也好,洗化用品企业也好,销售不外乎广告消费、促销消费、品牌消费等。而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成为部分中小日化企业眼红的对象,称需要这样的平台,有机会一定要参加这种活动。

第9篇:舌尖上的味道范文

1.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2.高考作文要求:基础等级【内容】感情真挚;发展等级【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描写的方法突出话题。

2.掌握升华主题的基本方法。

3.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三、教学重点

学会用描写场景细节的方法突出话题和中心。

四、教学难点

掌握用议论、抒情方式升华主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剪辑:这是曾经热播的优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精彩片段,这部“让人流口水”的纪录片引发了全民食欲和情感上的双重共鸣,勾起了无数人美丽的乡愁,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我们的作文训练题就是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启发而设计的。

2.燃烧你的激情,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是我们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品评佳作,探讨如何将味道写“实”,又如何将味道化“虚”,使之具有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修改提升。下面,我们的作文评讲就从聚焦味道开始。

(二)聚焦味道,选择由我

1. 现场采访,让精彩习作的作者谈审题立意和选材等方面的感受。

2. 师归纳记叙文选材原则:

(1)突出话题,兴趣所在: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说真话抒真情;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2)触动心灵,感动自我:有切身体验,熟悉,印象深刻,有细节,有场景;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思考,感动心灵。

小结:我们从精彩习作者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要有关注生活的敏感,观察社会的热情,才能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存于心中,才有可能写出感动自我,从而感动他人的文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有了做饭的米,应该怎样做个巧妇,通过自己的文笔展现真实感受,传达真我情感呢?

(三)描摹味道,味道有味;升华味道,味道传情

(典型引路,归纳方法)

1. 学生品读描摹味道和升华味道的精彩片段,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分析、描绘真实感受,把感受写得真实具体的方法,以及点化味道、升华主题的方法。

(板书:实,虚)

2. 师归结:

(1)描摹味道――把味道写“实”。归纳描写实感、突出话题的方法:

A.融“我”于事,事中有“我”:写出“我”的真实体验,把自己熟悉的事情写清楚

B.抓住感人细节,捕捉传情场景:描绘细节场景,抓住感人细节、捕捉传情细节

C.恰当运用修辞,调动各种感觉:通感(调动各种感官描绘)、拟人、比喻、夸张等,联想、想象。

D.侧面展现魅力,对比之中凸显: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升华味道――将味道化“虚”。归纳表达情愫、升华主题的方法:

A. 真情融注,情感自然流露:直抒胸臆

B. 议论点睛,主题巧妙深化:点睛升华

C. 借景抒情(借物、借事、借他人传情),意境丰满呈现:写景抒情(丁兆丰《小街的味道》)

(板书:实――真实、实在,虚――点化、升华)

实,可感知,可捕捉;

虚,可想象,可升华。

莫言在《小说的气味》中说,作家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就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状、有感情的生命活体。我们的文章也要通过具体真切的描绘和恰当的点化来升华,从而呈现真情实感,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字。然而本次作文训练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误区。

3. 走出写作误区。

(1)细节萎缩,真我隐退,没有抒情的载体:作文应该“我手写我心,我心说我事,我文抒 我情”。

(2)为情造情,过度煽情,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不可言不由衷,不可不得已而为之。

(四)修改味道,味道升格

(运用方法,修改升格)

1.疑义相与析。学生就例文进行升格训练,分析问题,并进行修改。

(原稿)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会亲自为孩子做一道道精美的早餐。这不,厨房里飘出的清新香味,被正在楼上熟睡的我吸进呼出,呼唤着蠕动的胃。我便悄悄起身,悄悄下楼,悄悄溜进厨房,静悄悄地站在母亲身后,端详着母亲,她的眼角似乎又增添了一道岁月流过的沟壑。“怎么都起来啦!”母亲吃惊地看着我,“来,吃吧。”她端上我最爱的饺子,一杯牛奶的热度已暖过我的心头,我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牛奶很烫,在我的舌尖上烙下了幸福的印记,而时间往往在这幸福中悄悄流逝。

(江陵中学花芷茜《爱在家中》)

(参考文段)妈妈从容不迫地看着锅里的饺子在水泡中上下翻滚,然后看着一个个瘪瘪的饺子变得润泽饱满,像一瓶窖藏已久的红酒,像一段历久弥香的沉香木,一点一点显出它的韵味来,浓浓的香气把我们的脸蒸得通红。我总是忘不了那股味道,一咬开饺子皮,浓稠的汁液就开始在口腔中肆意流淌,把我烫得大叫,同时更有一种绵长的味道渗进我的心里。

(夷陵中学王昕《味道》)

2.就自己文章的提升点,运用所学方法,修改自己的写作片段,使之更有真情实感。同桌交换修改,最后进行现场展示交流。(根据时间灵活取舍)

(五)小结

写实――描摹味道,化虚――淬炼情愫;虚实结合,真情实感自然呈现。“实”是高山,坚实厚重,是文章主题的依托;“虚”是青松,是高山的神韵与灵气。没有“虚”的点化渲染,“实”就会显得呆板;没有“实”作依托,“虚”就没有根基。虚实结合,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佳篇。

让我们的激情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