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第1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观;够用为度;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李亚平(1983-),女,四川乐山人,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讲师,技师。(四川 成都 61003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81-02

对于高职课堂授课中理论和实践所占的比例问题,很多教师提出“理论越多越好”,部分教师认为实践越多越好,也有人认为高职课堂理论授课量应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必须有个限量,这个限量简化为“理论够用为度”。

一、充分认识“理论够用为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内外学术界针对“理论够用为度”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度”。高职教师在备课、编制教学计划、制定培养目标、高职课堂授课等诸多问题上必须要解决“理论够用为度”问题,否则将会影响教师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阻碍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展。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包括三类人才,即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且对这些人才提出了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理论够用为度”原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对“理论够用为度”争论中五个主要内容的认知

1.在理解“理论够用为度”内涵上的争论

“够用”主要针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二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淡化传统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部分教师反对淡化传统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倡理论越多越好,必须确保理论的系统性,出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理解上的争论。

2.在教学环节中“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教学环节实施“理论够用为度”是重点,应将理论教学的“限度”落实到包括教学计划、教材编选、考核方法、课堂授课等每个教学环节中。但部分教师认为各个教学环节都要重点突出理论,而且要少做实验、少搞实训、少做多讲等。

3.在培养岗位能力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培养岗位能力是高职教学课堂必需的,是市场必需的。市场的某个具体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应把这些能力提炼成对应的知识点,以这些知识点为“满足、能够用”去检验。而部分教师则认为理论知识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储存越多越有用,更具有广泛性,实践应与课堂分开,这样才能适应市场。

4.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教材常有广泛性教材和专一性教材之分,若选用专一性教材就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该专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岗位枝术;若选用广泛性强的教材,高职教师就应按专一性原则选用相关章节,要在备课和授课环节上有所取舍。无论是选购教材,还是自行编写教材,都应当注重教材的内容、专业岗位技术的适用性。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只要教材理论丰富就好,不特别针对专业岗位技术,这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的基本做法。

5.在考核方法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高职学生的“应用型”性质,决定了其考核的标准不同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怎样才算达到“理论够用”这个度,重点不是看其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其在实践中能用多少知识。改革传统考核方法,引入新的考试方式,力求全方面的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顶岗考试、竞赛考试、以证代考以及常用的实训岗位技术问卷制等,同时还要把平时课堂练习、作业、实训操作等考核的数据收集起来,综合考核应用型人才的最终成绩。绝不能采用只讲理论、纸上谈兵、一次笔试定成绩的简单方法。因此,产生了在考核方法上“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

三、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的五个阶段去处理“理论够用为度”的争论问题

由于“理论够用为度”这个“度”的问题处理不当,会阻碍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使高校改革开展举步维艰,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采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本文将此方法简要表述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找出“够用为度”的争论点——“度”的问题,即课程培养方向、各工作岗位群的枝术内涵;第二阶段是观察试验、试行“够用为度”获取的事实,来源于课程的实践活动;第三阶段是思维加工阶段,笔者先设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电子技术”中设定为4∶6、“电路基础”中设定为5∶5、“安全技术”中设定为3∶7,这样在高职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掌握点就由“够用为度”去分析,且效果明显;第四阶段是实践检验阶段,将科学假设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并提升为理论总结、;第五阶段是理论体系建立阶段,笔者反复学习资料,力图熟练应用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和处理“理论够用为度”争论的问题。

四、处理“够用为度”的原则

由于面对的学生层次不同、听者不同、学校和课堂不同,则提出的论据也不同。用科学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电力职业教育,就能轻易锁定这个突破口,即电气岗位群枝术能力。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弄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

众多岗位群中的特定的职业岗位,有着必然性的对理论知识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也是高职教育处理“够用为度”的原则之一。对比国内外高校教育和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国内是以五段式教学为中心,而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要研究教学对象,职教课堂中的以“理论够用为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然,中西方因国情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职教课堂中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学生、岗位群技术为中心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五、处理“够用为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笔者在高职院校任教多年,担任过“电子技术”、“电路基础”、“安全用电技术”、“电路及磁路”等多门高职课程教学,结合实践工作的可行性、创新性,曾在《中国电力教育》发表了三篇有关教学的论文:在《实际电器电路模型教学方法的初探》中论述了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但必须够用为度。在《关于高职课程安全用电授课方法的思考》中指出:剖析授课对象和培养目标,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培养针对生产与工作岗位一线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所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指处于生产与工作岗位的前沿,是创新人员与一般性的生产工作人员的中间环节,是使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实施者,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直接服务者。此文具体探讨了安全用电的实践性,理论够用为度的现实性。在《关于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备课方法的构思》中重点指出:把“学中做,做中学”体现在备课中,常用技能的习题作业覆盖面达到60%~80%,促使60%~80%的学生要完全掌握常用技能,考试考查中60%~80%的内容是常用技能,备课内容的60%~80%都集中在常用技能上。把四个60%~80%放在常用技能上,注意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发现学生的个人特长,注意将紧缺技能和创新技能传授给特长学生、尖子学生、创新学生和有钻研精神的学生。

六、结束语

本文旨在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编制教学计划、备课、组织电子文挡、撰写教材、教案和授课方法的选择有直接的帮助;对高校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量化理论联系实际提供鲜活材料;对国内外高职教学“够用为度”的争论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为高职教育部分的教学改革提供新鲜内容。

参考文献:

[1]胡良贵.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李亚平.实际电器的《电路模型》教学方法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3]陈启牧.自然辩证法与计算语言[J].中国科技,2000,(8).

[4]李亚平.关于高职课程安全用电授课方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5]李亚平.关于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备课方法的构思[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第2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三、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第3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理论

(一)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学者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并阐述的。他们都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

本文认为,通信高职校本课程是指通信高职院校为满足其学生就业需要,而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具有3个特性:(1)独特性,以校为本,人无我有。它是其他学校没有开发的新颖、独特的课程,其他学校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课程;或者说即使其他学校有,校本课程要更优更强。学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校本课程的根本出发点。(2)综合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摆脱学科痕迹,体现多门学科的综合,满足职业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3)先进性,高职校本课程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较强的时代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本自然主义”取向 ,而是以“就业导向为本”的职业取向和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构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基于通信市场紧缺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必修课,是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有机补充。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既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活动课”和“选修课”的改头换面,也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删、改、增、并,“零打碎敲”式地对课程的改编、整合、补充与拓展,更不是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而是基于就业驱动、学校优势、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独特性、综合实践性、先进性”的课程 ,它是学校积极主动应对通信市场需求变动而进行课程变革的产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一)CBE课程开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加拿大 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实施,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VOCSCUM课程开发

VOCSCUM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3个课程层面,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重点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有时一个链路课程可构成一个课程模块。微观课程指教师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常称为科目课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课程范型较多,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目课程,因此,VOCSCUM课程中称微观课程为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主要指单元课程的分类,单元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即专门技术课程、延展知识课程、通识课程;也可分成四类,即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作为课程开发基础的行业分析,以及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又可分为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开发、单元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综上,通过课程开发方法,把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原则变成可操作的形式和程序。本文把VOCSCUM课程开发绘制如图1所示。

在上述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概念的指引下,综合运用CBE课程开发方法和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结合通信行业和校本特点,笔者所在的通信高职尝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课程开发步骤如图2所示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能够针对特定的组织、族群、角色来区分绩效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能力素质架构和标准。电信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架构由素质、能力和技能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指员工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身体心理3个模块;能力指员工通用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从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4个模块。技能指员工专业职业技能,从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而言,包括通信法律常识、业务处理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生产运行能力、营销创新能力5个模块。

围绕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发展这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通信行业的职业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能力素质的筛选,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技能结构。在建立素质、能力、技能模型架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模型中涉及的每一项素质、能力、技能指标进行了层级分解和具体描述,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能力素质要求。层级描述可以作为判别学生该项能力素质高低的行为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课程开发

我们在通信类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突出高职特色,开发出各个专业方向的素质、能力、技能分解表,针对关键职业岗位能力设计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针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特别注意综合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提高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根据行业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正确把握基础性与先进性、系统性与适用性的关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小结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式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提高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以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为例,具体素质能力、学习模块、单元课程及实现途径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内容、实现途径与实训教学、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实现内容与过程一体化;利于学生将实训、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专业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能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取理论知识。

四、结束与展望

以上仅是本文在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粗略总结,还需要众多学者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以后的研究热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实验室―车间(营业厅)一体化校企全面合作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订单式”培养 ,针对企业“订单”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注重建设融理论实践、课堂工厂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4.与“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配合的,针对生产过程中问题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5.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以考取证书资格证书为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仲肇森.基于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程代来.交通高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8.

[3]王海梅.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9.

[4]肖争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132-133.

第4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成功智力理论;物流The Design of the logist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based on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FENG Jia(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4)

【Abstract】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this paper cleared the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position.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ompan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redesig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from the idea route, objective, conten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logistics【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53-02

1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思考

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正确定位和理解来自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通过大量的企业访谈和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笔者清楚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是不同于科研分析型或者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把对高职学生的第一线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和职业化素养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上,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

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责任来看,首先,通过培训学生第一线实操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学生获得相应行业的谋生手段。其次,高职院校在谋生的基础上给学生铺垫一条由基层操作人员向管理人员发展的职业成长路径。可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应该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

2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85年基于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弊端及其对教育的不利影响而提出的。所谓成功智力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达成人生目标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为了达到个人、群体的文化目标而去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包括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三个方面。

2.1实践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想法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实践性智力体现在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示范、展现、操作、使用和应用等能力上。缄默知识是实践性智力的核心。缄默知识是基于区别可以结构化、编码化的理论知识等显性知识形式而提出的。

2.2分析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知觉、记忆、比较、分析、解释、评价和判断等能力。个体运用分析性智力,在问题初现时便能觉察到其所在;能准确地定义问题,甄别出问题的轻重缓急;仔细地制定解题的策略,尤其注重长远的规划;能尽可能准确地表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使用;能斟酌风险和回报的比率,以保证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能对其问题解决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3创造性智力。 创造作智力是指个体打破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运用而产生新颖有趣结果的能力。个体的创造性智力主要包括想家、假设、构思、创造和发明等能力.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智力形成与后天实践、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智力发挥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

3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话动的各要索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话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

3.1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思路。 根据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将高职学生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第二层次是晋升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应变分析管理能力;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三个层次能力又依次对应了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路径:初次就业岗位——晋升岗位——未来成就。如图1所示。

根据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要求对高职学生能力层次的划分,本文将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也对应地划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

图1高职学生能力层次与其职业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点”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商务谈判、仓储和货运等多门专业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在物流第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之能胜任初次就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点”实践教学项目的基础性、系统性、学生人数的大量性和教学节奏与生产经营节奏的差异性等多方面原因,“点”实践教学项目采用以课程为载体,进行校内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并且可以聘请企业第一线技能操作专家来校承担“点”实践教学项目的指导。

“线”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不同岗位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指导,以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系列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物流业务流程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使之具备从初级就业岗位向晋升岗位发展的基础。“线”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项技能和多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合作,是不同岗位业务流程的完整实现,所以在完成相应课程系列的教学后,采用进行校内整周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轮岗实训。

表1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类和要求

相关物流岗位类型岗位技能要求具体岗位企业物流岗位具备商务谈判、产品采购、订单处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等技能OP、采购员、生产计划员、PLM、跟单员等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全面掌握仓储原则、仓储规划、库存控制、分拣、配装作业和运输配送线路优化等技能仓储管理员、理货员、库存管理员、分拣员、配送员等国际物流岗位在进出口业务中能熟练进行报价商谈、报关、报检等相关作业订单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货运等 “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综合内容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或多个“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使之全面适应社会的环境和竞争。“面”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去,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进行实践学习,所以采用“校中厂”、“厂中校”或者顶岗实习等组织形式较为合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面”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逐级包含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3.2物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相关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所设置的各个具体实践教学项目目标的集合体。本文可以把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成三类,它们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具体岗位如表1所示。

3.3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方式。通过对“点”、“线”和“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设置,使学生在物流实践教学系统中获得在物流目标岗位的就业能力、晋升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表2 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学期物流目标岗位类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线”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面”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第一学期军训、心理教育、沟通与礼仪、经济法、现代物流等第二学期企业物流岗位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企业采购实务、生产运作、连锁经营等“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三学期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仓储实务、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仓储-配送”一体化整周实训第四学期国际物流岗位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货运、外贸跟单、物流英语等进出口业务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五学期管理岗位企业管理实务、创新创业实务等企业生产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线”实践教学项目都必须在完成系列课程的教学后开设。以上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载体在不同学期中的分配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目标岗位类型的要求和业务流程包含的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各学期课时总量、课时的平衡以及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所以在表2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管理对象包括了校内物流实训设施设备、校内物流实训教师、校外物流实训基地、校外物流实训教师以及校内外物流实践活动等。

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较为薄弱甚至是混乱,除了其管理对象多、制约因素多、教学过程复杂和可控性差等原因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缺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缺位和常规化管理形式缺位也是重要原因。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在各门课程载体间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实践教学项目,并且不断的反馈改进实践教学效果,有必要由专职的日常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定期组织物流实践教学会议。该会议要求物流专业负责人、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加。

3.5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日常管理人员、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相关设施设备和保障制度等组成。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有较完备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深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关系、“双师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4总结

以上对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解读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成功智力理论进行的重新构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职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是出于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思考,期望彻底打破本科教育对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束缚,确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异,黄翔.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35-137

第5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4-02

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建立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易于操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满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需求,成为思政理论课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政核心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探讨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置模块化和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归纳了实践教学各层次适用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是和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深化和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等思想意识的提高等层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首要目标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政课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目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理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严重制约着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年人往往思想开放、思维敏捷、敢于尝试,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却相对不足,更加缺乏坚持创新活动的毅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创新的道路。

第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终极目标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思政课本身就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使命。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其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是一般理论教学无可比拟的。实践教学通过集体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到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政治素养,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思想觉悟人才的重要手段。

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内容设计、引导实施、系统管理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密切结合理论教学开展,也要注意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两个方向,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目的上要致力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课的模块化和专题化教学

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的框架(见表1)。此框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了高职各专业大一新生的身心状态,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教学基本理论与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和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教学分为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2~3个专题,每个专题配有2~3个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基础》课根据课程标准为48学时,其中,实践课时占1/3,约16课时左右,配比均衡,安排合理。

(二)探索多种形式,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模块化和专题化教学内容必须与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不同,突出了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的特征,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下面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个实施层面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谈谈教学方法在《基础》课程模块和专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范围既然是在课堂内,那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扩大信息量,提高师生互动参与度。《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内容丰富,案例充分,师生互动程度较高。在我院的《基础》课堂上,除了按照大纲讲授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采用以下教学手段:每星期摘取一些国内外热点新闻,在课前5分钟做简要介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将比较好的有时代感和正确导向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布置学生学习一些原著或读些好书,要求写出读后感;开展主题班会,邀请教师和学生做互动交流等。例如,我们充分利用“名城苏州”这个网站资源,将学生身边的新闻和热点截取下来引入课堂,引发“苏州最美xx”、“他为什么选择了走向不归路?”、“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做?”为主题的讨论,案例贴近实际,发人深省,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效果极佳。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与思政课相关联的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理解知识,从而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校内实践教学可以整合相关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处、各级团委的力量,利用学生会和社团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主题演讲、校内征文、图片展示、文娱竞赛、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例如,在2011年,恰逢学院成立50周年,我们发动全院学生参加活动:艺术系学生设计校庆标牌和徽章;旅游系学生参与校庆迎宾和校史馆讲解活动;贸易与经济系、工商系学生举办多个创业成功人物(校友)的讲座;其他系学生纷纷投入校园形象美化和校庆安排的活动中去,不仅圆满举办了校庆活动,而且使学生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假期调查、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活动、专业顶岗实习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我们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苏州地方红色文化建设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展开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提升。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基础》课内容很丰富、形式很多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反响很好。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例如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实践教学各项规范有待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于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各部门协同一致、紧密配合,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如教学部门在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方面要不断完善,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实施部门要加强与学院各部门(特别是学工处、团委)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场所,建立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师队伍要提升素质,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质高效地担当好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活动的指导员工作。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蒋丽.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1(12).

[2]孙喜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陈晓静,管晓青.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项目化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第6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大学生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礼仪养成有效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文明礼仪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过文明要求、礼仪规范来规范、调节、修正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可以系统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可控的道德规范之内。在不断实践中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文明礼仪养成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意味着马上要向职业人、社会人转换。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设计自身的形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等文明礼仪规范。这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应对招聘单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现实表明,具有较强道德修养、较高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或者职业人,更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对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还是抱着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态度。因此,打架斗殴、网络谩骂等行为时常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有优美的环境、处处有文明、人人讲礼仪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势必也会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愉快工作、快乐学习。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是较好的,总体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同学无视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言谈举止不规范

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在公共场合不爱护公物,男女同学的举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问卷中“你平常举止文明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还好占59.49%,在小利益损失情况下也会保持得体的有教养的举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语言文明吗?”的调查中,语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的群体举止语言文明程度的认知在正常情况下仅处于及格线左右,在涉及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时则给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仪容、仪表不符合大学生形象

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学生的基本装扮?”问卷调查中,仪容、仪表总体评价基本符合学生的装扮占66.95%。同学们对大学生外在的衣着还是不太满意,仅达到及格分。在“你对学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无所谓占9.95%,偶尔穿进教室可以原谅占18.04%,别人穿与不穿与我无关占6.75%,不能穿进教室占37.10%。从对大学生仪容仪表的认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对奇装异服习以为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着装问题和日常的仪容仪表还是令人堪忧。

三、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优势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以军事学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为内容育。除了专门的军训以外,还包括集中的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以典型战争、事迹,先进人物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国防理论教育中包含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使大学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包含着国家安全形势、国防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胸怀全局,让学生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让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生只有自觉践行历史使命,才会从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来约束自己。

其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军营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防军事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生动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对于克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以国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以国防教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了解军事思想、军事技术,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通过国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加强个人纪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仪容仪表符合大学生形象。

(一)加强国防军事理论课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明礼仪课程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忽视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作为文明礼仪教育载体的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大对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投入程度,完善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文明礼仪不仅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建设的短板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介绍军队对军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标准的军容军姿并进行相关练习;通过军人礼仪规范和外交礼仪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及注意事项;突出讲述军队或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三)提高国防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经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文明的礼仪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耳濡目染国防军事理论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学生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国防军事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内修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体态、合理的着装、得体规范的语言。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国防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第7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双师化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高职生大多是来自初高中刚毕业而在校成绩又比较差,基础薄弱,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学习能力差,接受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学习能力有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基本素质和能力不够高。即使有一些学生目标明确,学习主动,但也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较难有所成效。在高职教育中,课程数量加大,课程难度提高,教育模式也有别于初高中教学,使得本身基础就薄弱的高职生在学习上更加困难,厌学逃学的现象原来越普遍,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丧失,失去学习信心,最后不了了之。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受一般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影响,老师用按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却仍集中在整个教学理论体系,使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教学效果不佳,部分课程学生不爱学,课堂气氛呆板乏味,难以达到师生之间高效的知识导出和导入。因此,就现有学校的生源情况与教师情况,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一)课程内容改革

高职教学在模式和内容上不同于普通高中,其课程内容应根据实时市场调研情况来确定,市场有何种需要,学校便开设何种课程,在对岗位和职能进行划分,对高职进行定点培养,将所学知识逐一转换为岗位技能。苦练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就是应用典型案例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记忆更为深刻,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材方面,主要使用实践性强的教材,理论性强的教材可用作案例分析使用。高职旅游专业的理论推荐课有很多,比如《旅游概论》《导游服务》《旅游政策与法规》等,都可以为高职旅游提供参考。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教师都要为学生制定出明确、具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并且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达到什么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在目标、任务的引领下,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模拟导游实训》《客房实训》《餐厅实训》等课程。

3.情景教学法

很多文化科内容比较死板,高职学生在学过程中容易缺乏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而真实环境下的教学与实践则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增加与教学相关的真实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有些课程的学习还是很有必要,比如《模拟导游实训》《餐厅实训》《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

4.讲授法

在课堂上,将本节课学习内容演示操作后,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演示与互动,将本节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根据教材,集中、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这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但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如《旅游概论》《酒店管理》等课程,理论性较强,更多的采用讲授法。

此外,演示法和练习法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负责指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最终的实践成果,对案例及相关信息作一个简短的点评,把内容和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具有活力。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改革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高职学校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实训教学的设计应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课程项目实训要注重采用真实企业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适应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当中。

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训室要有足够的空间,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从设备上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改革

任务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我校旅游专业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岗位需求与人才需求的特点,开发校本特色的实训教材《客房服务与管理》《模拟导游实训》《旅游服务礼仪》等。将各章的知识点为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教学。在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解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为什么,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改革

第8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双因素激励理论;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应用

建设一所高水平、高标准、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需要依赖学校的主体岗位群体——教师。学校要想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绩效,就必须依据这一群体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同时根据心理、行为规律不断调整机制,以保持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双因素激励理论

1959年,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激励理论。他和助手通过对二百名工程师和会计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两类因素影响工作满意感,前者往往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后者则和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相联系,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比如说责任感、前途、成就、工作内容、认可、职位晋升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缺乏此类因素,员工会感到没有或是很低的满意感。保健因素例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薪酬水平、工作安全等缺乏时,会引发不满,改善后也只能消除或减少不满,但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该理论的主旨表明,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不会是单一连续的两个极端,要么满意,要么不满意。员工在工作中至少有两种状态,“没有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满意”与“满意”相对,而“没有不满意”与“不满意”相对。强调激励因素能引发员工的满意感,保健因素只是预防不满意的产生。两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相对独立的影响人的工作行为。从激励员工的角度看,激励和保健因素都很重要。一个组织要保持进而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固然要完善保健因素;另一方面要在激励因素上出高招、做大文章。两种因素齐备,方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提升工作绩效。

二、高职教师需求分析

教师激励是学校领导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分析教职员工的主导需要和价值取向,制定具有刺激意义的目标、规则,借助物质和精神刺激以诱发教师的进取动机,形成工作积极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面对职业角色和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发展的要求,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适时更新专业技术知识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必须最大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前提是弄清高职教师的真正需求。

1、物质需求

满足人生存、交往、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物质需求,因此,当代高职教师基础性的共同心理需要仍是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当前教师的物质需要远未满足,我国高职教师普遍收入不高,在衣食住行等的改善方面尚未有大变化。所以,对高职教师来说,就要以满足物质需求发展精神需要,并通过发展精神需要调节物质需求。

2、更新自我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专业学科的调整变化,现实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具备教学科研上的创新能力,知识服务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应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终身学习、持续提高技能成了高职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

3、职务职称晋升的需求

对尊重和成就的渴望是每个“社会人”的价值需求,高职教师也不例外。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尊重需要的直接表现是高一级职称、高一级职务的获得,这也是高职教师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标签。

三、双因素理论在高职教师激励上的应用

在高职学院,我们可以运用双因素理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对高职教师进行激励。

1、保健因素

(1)薪金、福利。据统计,高职教师群体普遍对收入情况不太满意,与期望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长期的低工资低福利,形成了单向、失衡的人才流动局面,一方面人才引进艰难,一方面优秀人才外流严重,结果是高职院校封闭发展,人员内部循环。对此,首先要建立提高教师薪酬福利的制度保障,从社会薪酬横向对比上,高职教师薪酬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其次,建立可行的福利机制,从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实际需要着手,形成套餐式福利措施。同时,还可以辅以精神激励,包括肯定、信任、赞美、尊敬、表彰和荣誉等,满足人的许多精神需要。

(2)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优越的工作环境能愉悦教师身心,融洽学校上下关系,维持师资队伍稳定,保持教师满意感。和谐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管理层的领导艺术、以教师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等。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在管理教师时,要注意规章制度和人际关怀相结合,要有制度化的多向的沟通渠道,学校领导者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经常、有效率的进行沟通,使之达到感情上、工作上的相互认可,依靠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矗立起心灵互动关系。教师在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就能自觉自愿地发扬奉献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3)学术环境的自由化。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地位是其个人追求的最大诉求,学术地位决定着其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着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术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等方式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在不断提升学校学术科研工作水平和规模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一大批学术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使教师在学术生涯上有所收获。

2、激励因素

(1)不断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设计。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尊重这种趋势,支持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通过和个人一起发展的原则,来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基于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特点推行不同的激励体制,建立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是专业技术职称与管理职务并重路径:“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适合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二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路径,对于教学水平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引导其按“见习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径前进;三是管理职务晋升路径,即“科员—副科级科员—科长—副处长—处长”适合于那些对从事教学科研能力不足,但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

(2)参与管理的机会。从管理学上而言,激发下属的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是授权,授权能产生激励作用,不仅因其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使下属获得“信任感”、“主人翁感”、“责任感”。高职院校给教师“授权”,最大程度吸收教师参与管理,会激励教师

努力工作。因为教师能意识到、感受到决策是自己做出的,会期待能获得的结果,努力把决策落到实处。学校一定要树立办学要依靠教师的思想,学校的发展、规划、定位等与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共同制定学校政策和管理制度。

(3)逐步完善教师培训。高职院校要制定完善的师资培训计划和年度进修计划,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形成可行的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培训机制,赋予教师更多的培训自和选择空间,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积极开展学术上的交流活动,例如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使教师对学术前沿有更多了解;举办专业学会、年会,组织学术交流、提倡合作研究,帮助教师提升学术科研水平;组织教师学术沙龙、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活跃学术气氛,创造学术氛围。

(4)晋升合理化。社会上,人们习惯于用职位的高低去评价一个人,职位的升迁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也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因而,晋升是组织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教师来讲,职位晋升是高职教师成功的标志、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巨大满足感的来源。高职院校由于管理职位有限,只可能是少部分人有管理升迁机会,难以满足大多数教师的需求。为了激励教师,安于工作、乐于奉献,也为了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利益,学校应设计与管理职位晋升阶梯相对应的专业职称晋升阶梯,使得各种类型的教师在升迁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孙泽厚,罗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肖蓉,罗鸣春.关于双因素理论对职校教师激励模式的借鉴[J].职教论坛,2006(06).

第9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IS0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注意到,要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取得领先地位,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和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等职业教育引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或通过由第三方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开向社会和学生承诺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资金投人、基本设施条件、教学管理方式等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要,教育质量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它的基本原则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采取过程方法,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1.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强化服务观念,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过程方法”指学校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只有保证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结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它的“全员参与”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体会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它的“持续改进”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项工作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得到改进,确保学校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有客观实际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职责分明,从而确保了每个教育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2,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教育服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服务管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IS09001标准正是一个动态的质量管理标准,形成了从计划、实验到检验、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IS0900I标准又是一种利用内外信息促进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超越现在、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引人IS09001标准的目标,正是要建立永恒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取得卓越绩效,实现永恒发展的目标。根据IS09001标准要求,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拟定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这将使学校办学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化,按过程进行控制,明确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随机性,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按IS09001标准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文件,使学校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并留下可追溯的记录。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等,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可得到质的提高。

3.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质蚤管理评价。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1标准的相关条款,对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T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这里的规范和评价十分强调“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IS0900标准的相关条款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实行教育质量管理ISO认证,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要求。

4.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市场竟争力。

21世纪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世纪,加人WTO更加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加人WTO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新情况告诉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竟争对手不仅有本国同行,还有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高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面临着如何使国内外顾客承认、接受和信赖,争取到更多生存空间的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国际开放意识,能够进人世界经济、文化和技术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IS09001标准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实施系统、透明、文件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将促使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向国内外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竟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可行性

1.T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与方法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质1管理。

I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09001标准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上。“过程方法”就是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中P(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因此,IS0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2.IS09001标准应用范围包含了教育领城。

IS09001:2000标准应用范围祖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类,并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可见,IS09001:2000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