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手术患者538例及手术护理人员100名,将其作为考核组。考核组选取患者中包括男304例,女234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1.3±9.5)岁,患者手术时间30~260min,平均手术时间(120.1±19.5)min。选取患者手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状况,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手术护理组包括护士28例、护师56例、职称主管16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4.2±2.5)岁。选取同时期本院手术患者436例及手术护理人员60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在患者及护理人员性别、年龄、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考核标准
本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标准,依照手术室护理要求及护理原则,对护理工作性质进行明确。考核标准选取的过程中要求严格依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证绩效标准与手术室内容完全符合,对内容进行细化,层层深入、层层递进。
1.2.2量化考核办法
①将出勤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分数制进行处理,出勤一次记为1分,每个月底对出勤状况进行记录、统计。满勤分数为100分,包含法定节假日;②将业绩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从四个方面对工作内容进行考核,其中道德共20分,包括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护理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行为等;能力40分,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理论知识、护理能力水平等;出勤基准分25分,包括护理加班次数、夜班次数、手术次数等;业绩基准分15分,包括护理人员自学考试、、学术交流等;③将工作量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内容进行划分。本次绩效考核的考核项目主要包括42项,依照护理状况对分数进行扣除。
1.3评级标准
本次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对1年后患者的护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确定。本次护理满意度调查采取本院自制调查表格完成,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越高分数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护理的过程中考核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5.7±4.5)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达到(97.2±3.4)分,护理纠纷率为2.60%,护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绩效考核是以目标为导向,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予对应奖惩的一项策略。绩效考核可以有效改善员工在组织工作中的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对体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工作量不同、工作难度不一样,但却获得相同的报酬,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益和护理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人们对手术室护理效果的要求逐渐提升,通过绩效考核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在当前的手术室工作中已经势在必行。绩效考核在手术室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从护理指标出发,依照护理内容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对人员进行激励,有效改善了各项护理指标控制效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依照自身结构状况,在原有护理工作基础上构建。护理人员要通过绩效考核分数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对应策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工作效益。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护士长要严格依照绩效考核体系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绩效考核能够顺利进行。考核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依照手术室护理工作开展状况不断调整,依照各科室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确保绩效考核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考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考核过程中的各项流程进行分析,观察考核工作是否存在重叠、交叉,要及时对不必要的考核工作进行调整,防止影响工作效益。绩效考核管理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护理人员工作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依照上述四项指标对护理人员工作效益进行明确,从而将工作内容及工作效益量化,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这种量化指标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益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加速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本次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本院科室内容为基础,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了量化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依照手术室工作指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量等进行分数制考核,由专业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人员的各项绩效分数进行确定。本次绩效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专人定期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可以随时对自身的各项数据记录进行查询。每月定期由绩效考核组织对考核内容进行公布,依照考核结果分数对护理人员的工资、奖金进行调整,并由上述数据的累计确定年终奖金。在本次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5.7±4.5)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达到(97.2±3.4)分,护理差错率为1.86%,护理纠纷率为2.6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仅为(77.2±5.6)分,护理人员满意度仅为(88.4±4.5)分,护理差错率为6.42%,护理纠纷率达到9.63%。考核组护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实:绩效考核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益,改善患者护理质量。在上述护理操作下,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建立;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24-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在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着重要作用。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的主要场所,手术室的工作质量要求较高,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相对集中,护理人员的个人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室的整体工作质量。由此可见,对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建立绩效考核标准,用客观真实的数据来反应护理人员的工作,对其工作进行整体评价,对提高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对手术室采用常规管理,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建立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观察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建立前后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14人。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对手术室采用常规管理,期间共有960例患者进行手术。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根据实际各种情况建立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期间共有1040例患者进行手术。
1.2 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建立方法
1.2.1 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设置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成员为科主任、护士长、组长、组员。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针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情况规定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在嘱咐各级人员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1.2.2 纳入考核对象
将全体护理人员均纳入绩效量化考核体系中。科主任及护士长按照手术室的工作及特征将护理人员分组,并指派各组的组长,要求组长对组员的各种情况进行评定。
1.2.3 规定考核指标
对组员的考核指标有:组员的工作量,包括手术台数、工作小时数;护理满意度,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情况;护理的总体质量,按照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价标准(满分为100 分),对护理人员的每月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加分情况:发现工作缺陷、提出合理建议并被科室采纳、受到表扬等;减分情况:操作错误、未按时工作等。
1.2.4 工作质量评分
科主任及护士长根据可视情况设计评分标准,各组长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护理人员的各种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应用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情况,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应用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
应用考核体系前,960例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为:不满意164例,满意675例,非常满意120例,护理总满意率为82.9%;应用考核体系后,1040例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为:不满意20例,满意775例,非常满意245例,护理总满意率为98.1%,与应用考核体系前相比,应用考核体系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应用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在应用考核体系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为(80.6±9.6)分,在应用考核体系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为(94.0±6.4)分,与应用考核体系前相比,应用考核体系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外科手术在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手术室是进行手术的主要场所,在手术过程中护理质量的好坏对患者的手术进行及治疗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服务能促进患者的治疗及康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外科手术得到了的不断改进,近年来,大量高档精密仪器进入了各大医院的手术室,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3-4],因此,创建对护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模式,对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应用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后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分别为98.1%,较应用前的82.9%明显提高(p
参考文献:
[1] 杨利芬.量化考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677-1678.
[2] 自晓霞,敬洁.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93-95.
[关键词]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手术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51-02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医疗单元,担负着抢救、诊断、检查、治疗、手术等重要职能。手术室内流动人员多、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且易发生各类意外事件,因而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患者的临床安全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当中,手术室安全管理着眼于患者的安全,排查安全隐患,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追求现代医疗服务的更高水平[2]。本院自2010年6月开始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有效提高了手术室安全管理水平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手术室接收的手术患者5232例列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2340例,年龄18~78岁,平均(43.2±5.8)岁。期间,手术室配置护士16名,均为女性,年龄21~38岁,平均(28.6±3.5)岁,本科5例,大专8例,中专3例。将2008年6月~2010年5月手术室接收的手术患者4966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32例,女性2334例,年龄16~82岁,平均(46.7±5.2)岁。期间,手术室配置护士15名,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平均(27.9±2.8)岁,本科5例,大专7例,中专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大小,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及资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管理办法,即出入室登记、器械无菌管理、手术室护士管理等,但责任尚未落实到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手术室安全风险和护理差错事故,制订出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并运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具体方法如下:
1.2.1 护理风险识别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办法和防范措施,定期组织学习,使护理人员掌握常见护理风险的识别要点、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与流程,明确严格遵守管理办法和落实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自觉防范,积极应对。
1.2.2 管理职能划分 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赋予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职能,成立管理小组协助护士长进行护理风险工作的管理与考核,明确各成员分管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汇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整改方案,持续改进。
1.2.3 明确质量考核标准 确定护理安全的整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安全管理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绩效挂勾,奖优罚劣。
1.2.4 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办法 要求手术前,必须由有资质的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以及护士分别对患者姓名、基本情况、病情、手术要求等进行核查[3],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差错;对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要求必须由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护士共同查验,核对相关器械的包装完好性、有效期、器械名称等。手术室护士需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开包和准备器械,消毒供应中心需详细检查器械供应商的资质、产品质量、供应时间等。
1.2.5 规范护理安全记录 制订护理安全记录标准和规范,为提高工作效率,将安全风险因素列成详细表格,护理人员进行认真仔细的登记,包括护理细节、器械清点、无菌管理、签名核查、用药情况等。同时每周进行一次护理记录的清点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2.6 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安全风险教育 完善手术室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学习和演练,做到人人掌握、个个自觉执行,强化手术室护士、麻醉师、手术医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减少和杜绝差错和纠纷。
1.2.7 制订并落实风险隐患上报制度及流程 便于隐患发现或风险发生时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的能力。
1.3 观察指标
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风险、差错事故等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计分器方式,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于患者转入病房并且意识完全清醒后进行信息采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安全风险和差错事故的比较
观察组的安全风险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的差错事故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2)。
3 讨论
手术室风险多、病患量大、工作压力重、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这对安全性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护理安全干预机制重在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管理办法的实施,规避安全风险,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赢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当然,安全管理水平也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5-6]。在本研究中,采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观察组其安全风险及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提示该机制具有较好的管理效果,适合于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中采用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制订与实施应注意方法和步骤,除了相关的措施与制度出台外,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室安全风险筛查:调取院内连续几年的手术患者病例档案进行护理差错事故的筛查,明确临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其诱因。同时,查阅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相关文献作为参考,归纳总结常见的护理差错事故和诱发因素。②实施院内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组建护理安全干预管理小组,定期在科内组织护理安全管理培训,针对干预机制的相关内容逐一进行讲解和培训考核。强化手术室医护人员“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凡事以安全为前提进行临床决策,充分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时处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尽早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③严格落实安全巡查工作:护理安全干预管理小组人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手术间的工作进行安全巡查,一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醒、指导与考核,另一方面切实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安平.多部门合作的手术核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1,23(10):2021-2023.
[2] 庄新萍,陆琪,曹彩英.安全文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3-65.
[3] 王桂芹,龚光清,赵云,等.手术室安全管理及差错事故的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78-1480.
[4] 李论,金仲品.严格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J].当代医学,2011,17(22):12-14.
[5] 唐方琴.门诊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与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86-88.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有着变化快、要求高、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主要研究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
0引言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追求产品质量达到更高标准的有效方法,它的主要观点在于过程管理,使产品能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现阶段它已经成为了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1]。持续质量改进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将提高护理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保证全体护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全方位的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整个护理过程都要保证以患者为中心[2]。手术室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很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因此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手术室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划分岗位职责,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一套新的管理制度,例如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核查制度、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以及手术室器械清洗灭菌检查追踪制度、手术室工作防护制度以及层流手术室管理制度等[3]。完善手术室的护理操作标准,建立健全手术室工作流程。
2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应该遵循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该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制定术前方式工作的相关流程与细则,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手术完成后进行回访调查[4]。手术前也要做好相应的访视工作,制定护理评估以及护理诊断标准,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根据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实施护理,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缺陷,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计划。
3做好危机管理
根据手术室的工作特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来应对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例如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医疗器械准备不全、患者心跳突然停止、突发火灾、患者误吸等[6]。其次,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危机培训,使其能够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强调将相应的医疗器械以及药品准备到位,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加强人员培训
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新技术培训、围手术期护理培训、心肺复苏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专科知识培训、手术室操作培训等[7],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以及考核标准,在培训之后,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做到全员培训与全员考核,采用培训的方式来扩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确保护理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使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改进。
5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传染源、易感人群以及病毒传染途径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针对这三个环节,要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相应的工作,例如进行空气以及相关物品的消毒与隔离工作,遵循医用垃圾管理制度以及废弃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用垃圾的管理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腔镜的消毒方法要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标准来进行,防止院内感染[8]。
6结论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术前访视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使患者对护理人员有充分的信任,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协助患者脱离危机状态,根据手术前的风险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制定出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往的护理管理方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过程术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在这种传统的护理模式下,很难发现潜在的问题,因此严重缺乏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安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手术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及早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要将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杜绝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潘桂芝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杨秋凉,伍晓莹,陈晓峰,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护理杂志,2013(04):63-64.
[2]常后婵,戴红霞,钟爱玲,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5):14-16.
[3]魏薇萍,秦逸,金霞,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13(32):2986-2987.
[4]唐文珍,张琳.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2(14):1376-1377.
[5]杨秋凉,伍晓莹,陈晓峰,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护理杂志,2013,25(4):63-64.
[6]朱劲松,黄秀娟,董晓红,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8(17):4118-4119.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缺陷 管理
手术室担负着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业务,业务面广、技术性强,极易发生护理缺陷,轻者给病人造成痛苦,重者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法律意识。
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0年来,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现将常见的护理缺陷、原因、预防措施和对策介绍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缺陷
(1)手术不正确(病人、手术、部位、侧向错误)。
(2)用错药物。
(3)消毒液灼伤。
(4)压伤(摆放不正确或支撑物过硬)。
(5)坠床。
(6)手术室火灾。
(7)电灼伤、烧伤。
(8)异物遗留。
(9)手术感染。
(10)病理标本遗失、搞错、变质。
(11)输错血。
(12)仪器设备出.故障。
(13)输液管脱落。
(14)新生儿性别鉴定错误。
(15)用错气体。
(16)收费项目、金额错。
2 发生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
2.1 执业作风不严谨,护理工作量大,由于疏忽大意、精力分散或缺责任感和同情心、或对本质工作产生厌倦心理等,均是易致护理缺陷的原因。
2.2 护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尽管在护理管理中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质量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采取严格的监控措施,不能常抓不懈地进行检查、督促,甚至出现问题后隐瞒、护短,轻描淡写,都是酿成护理缺陷的隐患。
2.3 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低。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严格训练和考核,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差,从事专科护理工作由于经验少,不求甚解,不能胜任专业工作,特别是刚从事临床工作不久的青年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缺乏老师的指导、帮助,容易忙中出错。
3 防范护理缺陷的措施
3.1 错误的病人、部位 要求巡回护士手持通知单接病人,并仔细核对。
3.2 用错药物 认真落实三查七对;不离开麻醉操作台和物台;肾上腺素、的卡因等剧毒药品,一旦吸出,注射器上也必须贴有明显标签;抢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须大声重复一次;手术病人术中使用的药物瓶、安瓿保留到病人离开手术间。
3.3 跌伤、皮肤损伤、压伤 护士协助督促检查消毒部位的脱碘是否完善;消毒液是否流到其它部位;消毒纱球是否遗落在身体周围。进入到手术室的病人尽可能避免去厕所,而是使用便器。手术期、麻醉复苏期必须固定好病人以免坠床。
采用柔软的手术垫。手术室护士经过手术安全舒适摆放训练,将手术摆放作为专科考核项目之一。
3.4 手术室火灾、电灼伤、烧伤 手术室内禁止使用明火。使用电外科设备时避免局部有易燃性液体和气体,避免用电刀切开肠腔、胸腔、气管等腔脏,注意病人有无安装心起搏器,有无内置入物。使用电刀极板时,选择合适的部位。所有护士经电外科安全培训和考核,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清洁、维护、保养,保持正常运转。
3.5 异物遗留、手术感染 术前、关闭体腔、手术结束认真核对器械用物,特别注意缝针、敷料、器械螺钉。手术中使用所有敷料,必须能X光显影。按规定对手术器械、敷料、环境进行消毒、灭菌和监测,并保留原始记录资料。
3.6 病理标本遗失、搞错、变质 切下组织及时装入标本袋内,贴上标签,术后由巡回护士及时交与手术医生并签名。
3.7 输液管脱落 近手术区的静脉输液部位应使用带螺旋接口延长管,肢体和管道要妥善固定好。
3.8 新生儿性别鉴定错误 未确切婴儿性别时别随便说。及时戴上识别婴儿的手带。
3.9 用错气体 各种气体放在规定的位置,并有明显的标志。
4 预防护理缺陷对策
4.1 强化医德教育,提倡敬业精神 抓好医德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人和具体思想状况,做详细的工作,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规章制度和质量要求、考核标准、采取措施、严格监控护理的环节质量,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情况等,一定要做到经常化和具体化。
4.2 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计划地训练手术室护士,结合科室特点,合理安排业务学习的时间和内容。
4.3 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针对节假日夜班和重危抢救中的薄弱环节,不失时机的强化安全意识,警钟长鸣,认真检查抢救器械、设备和药品是否完善,内外药是否分开放置,及时发现漏洞,予以弥补。
方法:将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记录其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满意度,同时将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未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时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其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手术室中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能够显著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值得在医院内部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安全 护理 手术室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4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62-02
手术室是整个医院内部最为重要的治疗区域,承担着急诊、抢救、检查、治疗等多方面的职能 [1],且手术室内部一般流动人员比较大,相较其他科室而言,工作量比较大,且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复杂,极易导致意外事件产生 [2],因此,对手术室实施安全管理,对控制风险时间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整体安全水平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此,为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我院自2012年7月起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应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前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于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20例,女性260例;年龄在16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7)岁。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前后手术室配置护理人员均为15名,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在20到37岁之间,平均年龄(27.5±2.4)岁,其中中专2例,大专9例,本科4例。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未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对照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手术室管理方案。包括出入登记、手术器械的无菌管理、护理人员管理等。
观察组患者则在传统手术室管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①落实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制定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措施。对护理人员定期开展风险防范培训,掌握护理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明确应急处理流程。②细分管理职能。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落实不同的护理管理责任,构建手术室管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与管理,定期开展护理风险事件总结大会,整合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③制定有效的护理质量考核方案。确立护理安全管理的目标,细化考核标准,将手术室护理质量与相关护理人员的绩效进行关联,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④规范手术安全审查方案。实施手术治疗前,必须核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手术相关器械进行核查,确保已完成常规消毒处理,手术过程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⑤制定护理安全记录规范与标准,严格记录手术室器械的清点情况、用药与无菌管理情况。⑥制定有效的风险应急处理方案,增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差错事故与患者满意度评价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对比进行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1年间共计发生安全风险事件3例,差错事故2例,整体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评价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一般手术室内部存在风险因素较大,病患数量比较多,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比较大,且技术要求严格,护理程序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在安全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而护理安全机制的实施旨在通过对手术室管理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尽可能降低手术室护理的安全与风险,进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并获取患者的支持与信任 [4]。在本组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我院手术室安全风险事件及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同时也证实,在手术室中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能够显著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但同时还需重视对医院手术室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筛查,明确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强化对护理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安全管理意识。此外,还需严格落实医院内部的巡查工作,对手术室进行安全巡查,尽可能在及早的时间内发生安全问题,并制定应急预案,避免事故产生。
参考文献
[1] 郑灵.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66-67
[2] 吴锦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04-105
[3] 周丽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51-152
要组织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要深刻领会文件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护的准则,全面提高自身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定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手术室护士进行集体学习,要认真记录讲座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每季度进行一次科室内护理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考核,了解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的掌握情况,有方向的进行培养,提高护士们的安全意识。
2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医院服务质量的体现,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预防控制,才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针对不同阶层护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①新入科护士实施入科培训计划,按照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1周的重点培训和为期6个月的综合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无菌操作、感染预防、手术安全等方面,综合培训则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等专业内容,使新护士能够迅速的融入到手术室工作中来。②其他护理人员则重视在职继续教育,按照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等级别不同,进行不同内容的在职继续教育,除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外,也要加强专业护理内容的培训,着重培养前瞻性护理的意识,从而防范于未然。
3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
3.1完善护理制度
许多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护士未认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完善护理制度,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制度能够落在实处,对护士能够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管理的作用。要结合实际,对交接班、查对制度、药品管理、手术间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医疗废品管理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3.2优化工作流程
制定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流程,在以往工作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手术器械准备、手术配合程序、医疗器械清洗、贵重器械管理等,全面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3.3规范器械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设备和新器械也不断应用于临床,为了让这些物品能够更好、更安全的为患者服务,手术室必须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监管。对于外来器械、材料要加强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完成检测,用于患者的手术器械和植入物要验证合格,必要时根据性能进行高压灭菌或戊二醛浸泡灭菌,严格杜绝不合格、不安全的产品用于患者。
3.4建立麻醉医嘱制度
麻醉医嘱指的是在围手术期为了实现麻醉措施而共同执行的而具有指令性的医疗文书,其主要内容包括麻醉处理、术中用药、液体出入量、术后镇痛等情况,并记录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及过程。建立麻醉医嘱制度能够有效的实现临床麻醉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监测机制,进一步的规范手术室医疗护理行为,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4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一直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手术室的感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操作,安排专人负责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监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于合并有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的患者,在器械使用后要双重消毒,敷料按要求焚烧,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此外,要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避免形成交叉感染。
5规范手术护理记录
5.1完善手术护理记录单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病历书写规范》相关规定,制定手术室的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单中要求记录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前访视、手术过程、术后情况、器械敷料使用及灭菌包监测等内容,由当天负责的医生、护士分别前面归档,一旦发生问题有据可依。以此来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警惕意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5.2清点物品记录
在术前术后要将手术物品进行清点,详细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若出现术前、术后器械物品不符的情况,则应当如实在物品记录单上写明原因,并由护士长或管理人员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各项记录要及时、客观、真实、准确,为举证责任倒置提供必要法律依据。
6确保手术室安全管理持续改进
6.1成立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资深护师担任成员,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负责对各岗位护士职责和护理安全的检查和监督。质控小组要完善各级人员的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值班护士等工作职责的确立,要求每个护士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完成工作。同时要做好专科操作的指导,对于普外、脑外、心外、泌外等不同科室不同术式的目录、物品准备、手术步骤等进行统一规范,实施流程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护理安全。
6.2加强围术期质控
(1)术前质控:要求手术间空气消毒达标,温湿度适宜,在术前30min内进行室内温度的调节,检查手术物品是否符合手术要求,定期清洁手术推车,检查车身、车轮以及各轮轴处是否完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巡回护士在术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及手术名称,再次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备,确保手术安全、有序进行。在患者送入手术间后要和手术医师进行再次核对患者信息。(2)术中质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手术台上做到“四查”,分别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进行器械清点,由巡回护士将器械和敷料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将添加器械及时记录,器械护士要管理好所有手术物品,防止术后遗漏,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随时准备抢救,手术结束后认真完成与病区护士的交接,重点交代术中监测和观察的内容。
7成效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科室内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氛围,增强了护士的预防控制意识。而通过全面的培训措施,提高了护士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护士们熟练掌握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常见原因,并能够创新性的提出防范对策并落实。减少了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2014年全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12%,与实施前的2013年的2.6%相比,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全面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安全质量。
8结语
【关键词】护理管理;骨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2.052 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2-0106-03
医院感染主要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影响住院患者的及时康复,还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时也会增加医疗负担[1]。医院感染的控制能力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2-3]。骨科由于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或外伤引发骨折的人群,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患者较多,人群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加之骨科无菌手术多数是修复性手术或重建手术,大部分患者需要置入内固定物,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预防医院感染一直以来是骨科病房工作重点,受到各方的关注[4]。有研究发现,每年有30%~50%的医院感染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在器械消毒、病房护理、患者日常护理等过程中强化护理管理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5]。我院于2012年1月开始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规范化护理管理前住院患者8566例为对照组,男5022例,女3544例,年龄0~78(35.50±15.20)岁;2013年1~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全年住院患者8884例为观察组,男5102例、女3782例,年龄0~75(36.70±13.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全年发生骨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年度科室病房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消毒灭菌物品采样检测结果。院内感染分类根据原卫生部印发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6],相关采样、检验严格按照采样《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执行[7]。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主要:①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在认真梳理我院前期制定的院内感染防控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并与各科室签订院内感染防控责任书,明确不同科室的责任,在全院内推行三级护理感染监控管理,一级管理即为自我管理,要求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相关护理操作;二级管理主体为各临床科室,安排各科室护士长与1名护士负责科室感染监控,按照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每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考核,督促检查科室护理人员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报告感染管理科;三级管理主体为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环节质查,每月月底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大检查,一方面,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量化扣分,与科室绩效挂钩,并书面反馈给科室,按照PDCA模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将全院环节质查和月底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以上内容。为提高护理人员防控院内感染的积极性,我院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对院感防控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进行奖励,对出现多个问题或多次出现同一个问题的人员或科室进行处罚,进一步加大对各科室医院感染人员管理力度。②强化培训考核力度,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水平。护理人员是开展疾病治疗、护理操作、消毒灭菌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能力是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消毒技术规范等学习和院感技能培训,并结合前期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分析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作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纳入到护理继续教育工作中,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各科室护士长、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疾病管理的专项培训,系统讲解医院感染方面新知识、新技能,促使医院各级负责感染管理人员全面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提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③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工作安全质量。要求每名护士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办法,认真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区空气清新、整洁,做好病房床单位的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出院患者终末消毒制度,实行一床一套,一桌一布,一床一巾湿式扫床,用后消毒处理程序。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强化手卫生意识,同时加强手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采取随机检查方式评价科室护士手卫生执行情况,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④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力度。骨科病房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所有科室都是发生潜在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因此在广泛重视护理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将相关科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作为防控骨科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消毒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等均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同时感染管理科不定期进行环节质查,深入科室,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科室人员共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加强手术室感控管理,严格做到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划分明确,确保洁污分流,重视常规手术器械包、备用骨科普通器械规范管理、显微骨科器械的保养和维护。重视供应室的建设和消毒、灭菌工作,改建为层流洁净供应室,手术器械实行集中消毒供应,加强电动工具、内固定物和外来器械的消毒灭菌与保管,确保所有医疗器械消毒清洗和灭菌管理合格率达100%。
1.3评价指标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要求,对病房、手术室各类环境中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当空气细菌总数≤40cfu/cm2,Ⅰ、Ⅱ类场所物体表面、护理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Ⅲ类场所上述指标≤10cfu/cm2为合格。比较两年间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和患者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2.2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2.32012年与2013年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水平是体现一所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工作贯穿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因而科学的护理管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是医院管理者、护理管理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8]。骨科病房由于收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外伤、开放性损伤比例较高,创面污染比例高,加之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如果不重视外环境消毒以及护理工作中的灭菌消毒工作极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容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时间,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成为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9]。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我院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数、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安全质量;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通过培训考核,增强了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的执行力和患者满意度。2013年当年发生医院感染比例仅为1.78%,较2012年的5.63%显著下降;当年各项感染监控指标检测合格率均较2012年显著提高,证实医护人员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能力显著上升。研究发现医院环境卫生学合格率提高有助于医院感染率的下降,本研究结果发现2013年空气检测合格率达97.93%,当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上一年度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了该论点[10]。同时,研究发现通过加强手卫生管理可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以上,因此通过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培训和管理,2013年的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达到96.30%,较上一年度显著提高,避免了医护人员经操作传播疾病的发生[11]。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创新.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414-1415.
[2]张玉芬.规范化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119-122.
[3]李健.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5(5):462-463.
[4]邓丽芳.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3(20):1886-1887.
[5]王霞.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386-388.
[6]陀翠英.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2014,8(1):89-91.
[7]张贺,杨晓燕,刘斌,等.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85-86.
[8]卓贵椰.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269-270.
[9]周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30-132.
[10]张红.肿瘤内科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2010,14(20):23-24.
南丁格你作为护理的创始人,在她的著作中并没有明星地提出什么格式和理论,但通过对她护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一些专业护理的理论性观点,至今仍然被反复强调应用于现代护理实践中[1]。南丁格尔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环境,她对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她阐明了护理与患者环境的关系。主要强调的物理环境。我科至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感染科协作下,运用环境理论、指导科室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手术室无菌切口感染率。现围绕南丁格尔理论与4个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1 人或个体:
是对环境有反应的、能应对疾病的、充满活动和修复能力的人体。门诊手术病人手术时间短,没有住院,整个围手术期护理周期短,易被忽略。而当班护士不能省略这些过程,应快速地对病人作出综合评估,及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手术护理是身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综合运用的过程[2]。门诊手术护理,护士除应熟练准确地配合外科医生,还应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尽量排除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快慢的影响。
1.1病人来到科室,护士要在及短的时间内,针对具体病人主动介绍科室环境、先进的医疗条件、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主刀医生及麻醉方式。讲解手术中必要的配合,可能体验到的感觉与注意事项。安抚病人,缓解病人紧张的心理状态。向病人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待手术环境,避免恶性刺激。
1.2门诊手术室大多为局部麻醉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始终处于清醒状态,病人的积极主动配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护士应向病人介绍局部麻醉的方式、特点及手术中可能经历的感觉及不适。向病人讲解缓解不适的方法及自我调节心理紧张的技巧。并尽量陪伴在病人旁边,密切观察病人精神状况,病情变化。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对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下的病人可采取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
2 社会或环境
包括能影响个体生命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情况。重点是通风、温度、气味、噪音和光线等物理因素。南丁格尔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环境,主要强调的是物理环境。在今天,除物理环境外,还应将注意力放在患者的情感需要和社会需要上。这三方面共同影响着患者的生理本能发挥作用。
2.1手术室环境整洁、安全,保持肃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噪音。区域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标识清楚,流程符合要求,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我们每月对手术间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生物监测一次,工作人员洗手效果每月监测一次,由感染科专人负责,并定时将监测结果通知门诊手术室。
2.2手术室空气净化严格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识》执行。
2.3手术中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地区和台面应根据感染类型进行选择消毒、灭菌,避免污染扩散。我们及时请本院感染专职人员到科室指导工作。对使用后的手术器械置于密闭箱内送消毒供应室统一管理。
2.4手术室使用的各种灭菌设备均严格按照国家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所有灭菌仪每月至少做一次生物监测,并做好登记。使用的消毒剂、监测用的化学指示物等要在有效期内使用。浸泡器械的消毒液每次使用前要进行化学监测,浓度达标才可使用,并作好记录。
3 健康或疾病
主要指在趋向好转的修复过程,护士应对手术病人作健康宣教,告之术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康复期注意事项,并留下电话备病人及时咨询。
4 护理
把患者置于最佳环境中通过改变环境使机体的本能发挥作用。即:将患者安置在有利于机体起作用的最佳状态的一种非治疗性活动。
4.1 门诊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同样包括三个阶段,因时间短,易被忽略。即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护理内容[3]。术前,热情主动的接待病人进入门诊手术室。查对手术单,准备手术间及手术器械。简单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主要仪器和用途。指导病人运用适当的放松方式。讲解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解释手术治疗的目的和主要过程、可能的不适等。术中主要是配合医生,并适当安抚病人,注意手术室的清洁、消毒。
4.2 术后护理 提供给患者相关知识和护理,促进术后恢复。局部麻醉和无任何不适者术后即可按需进食。指导病人识别术后并发症,作好预防和护理。主要是观察术后出血和术后切口感染。
4.3 心里护理及相关知识的宣教:护士要鼓励病人表达感受,及时稳定病人情绪,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帮助其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明确病人所处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告知病人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及时随访并提供适时的帮助。
讨论:门诊手术室接待的手术病人大多为较简单的手术,不需住院。麻醉方式多为局部麻醉。怎样在极短时间内作好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切口感染率,是护理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医院感染科的协助下,运用南丁格尔环境理论指导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切口感染率,提高了门诊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静平、唐莹、冷晓红。现代护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