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放射医学影像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一、PACS简介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B超、胃镜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这样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图像存储介质所占的空间不断增加,给存放和查找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各种不同检查的图像分别存放,临床医生要同时参考一个病人不同检查所产生的影像时往往借阅和查找困难;传统图像存储和管理只在本院进行,异地会诊困难; CT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做后期处理,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等。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管理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即PACS)应运而生。
PACS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
二、医学影像存储系统需求分析
医学影像的存储一直是PACS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制约PACS应用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计算机存储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和思想不断出现。存储设备的价格也以每年30%的速度下降。存储技术理念已渗入到PACS解决方案中。
1.传统医学图像的保存和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列举如下:①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为了提高胶片的利用价值,不得不建立胶片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影像胶片,这就是所谓的“归档”,指对胶片的管理。管理难度与数量同步增长,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空间。②常规 X 射线摄影沿用胶片增感屏系统,成像后有胶片记录,需暗室冲洗,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资料查询的速度慢,图像传递需要大量时间,效率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如遇急诊就更严重。④易将胶片归错档,使资料的查找和利用效率降低。⑤传统 X 射线胶片更不便实现实时或快速异地会诊。⑥胶片的丢失,损坏和变质所引起的信息丢失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⑦即使是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因借出、会诊等丢失胶片也不可避免,给资料的再次利用和科研工作带来不便。⑧把 CT等图像拷贝到胶片上,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期处理,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
2.对存储介质容量的需求分析
临床上对病人影像的回溯按照访问量可以分成3类:第一是短期数据的回溯,无论影像科室自己还是临床方面最关心当前病人的影像,短期数据的标志为3个月内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回访占总访问量的90%;第二是对当前病人的前期存档图像的回访,病人又来医院看病了,临床医生需要翻阅他以前的影像资料,这种回访大约占9%;第三是个别的影像查询,占回访的不足1%。系统必须具备必要的响应速度,高响应速度是PACS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点击病人姓名到显示出第一幅图像的时间,这段时间越短越好,应限制在10秒以内。
从信息源数据形态来看,可分为:原有 X 射片、CT 胶片等介质形态扫描转换为数字影像;直接由CR、CT、DSA 等数字化影像检查设备产生的数字影像;由胃镜、肠镜、腹腔镜、宫腔镜、喉镜、纤支镜等内窥镜及显微镜、B 超等检查设备产生的视频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影像;从其他数据格式的数字影像转换而来。影像数据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对影像的标注、解释等可通过另外保存数据实现。
三、医学影像存储系统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全院影像集中存储与管理结构,同时在各级工作站、分级管理服务器、分中心服务工作站冗余存储当前影像数据和进行影像管理。
1.存储系统硬件构成
①中心服务器:影像主服务器采用两台服务器构成,一台为主服务器,一台为备份服务器。二者均采用双CPU、4G内存的微机服务器。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全冗余策略,一旦主服务器出现硬件故障,系统自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保证PACS的正常运行。②分中心服务器:分级管理服务器,设在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三个主要影像检查科室。分中心服务器采用单CPU、3G内存、300G磁盘空间的微机服务器。③诊断工作站、采集工作站、游览工作站:CPU P4 3.0G、80G硬盘、512M内存,双屏或三屏显示器。显示器分三种档次:专业显示器、21 英寸 SONY500 显示器、普通 17 纯平显示器。④分发服务器:CPU P4 3.0G、80G硬盘、256M内存,单屏显示器。
2.存储设计方案
在医院影像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总体结构下,采用多级存储结构,即系统在影像集中存储与管理区域内,再分为影像在线存储与管理、影像近线存储与管理、影像离线存储与管理三级结构。①在线存储:用于存储正在使用的影像数据。采用磁盘阵列在线保存数据,容量为980GB,集中存储全院100天内在线影像。②近线存储:用于存储经常使用的影像数据。使用磁带库(LTO)保存近线数据,容量最少为18TB,集中存储全院5年内在线影像,供各科室医生快速地从网络中调阅、查询。③离线存储:用于存储归档的影像数据。使用LTO磁带,按需求选择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格式,人工将磁带按序存放在影像档案柜中,永久性海量存储影像数据。各科室医生对离线存储的病人历史影像及相关信息可以进行调阅。医生发出调阅指令,主服务器在判明指令权限后,由系统管理员从影像档案柜中取出相应磁盘,放入磁带库中,由主服务器自动发指令给来源工作站。若调阅指令无调阅权限,主服务器会提示管理员此调阅者缺少相应的操作权限,同时拒绝工作。
3.存储镜像管理
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建立病人ID号与影像内容及存储位置对照表;当数据库不可用时,手工切换到替代数据库保证PACS的正常工作,待数据库恢复可用后同步更新数据。
4.存储管理策略
第一级,在线存储设备:存储介质以磁盘阵列和磁盘为代表,存储介质一直处于在线状态,随时可以存取,具有读取速度快,吞吐量大等优点,存储3个月内全院各类检查的影像。医院的网络结构宜采用扁平模式,所有的影像设备都直接连接到服务器,在服务器上统一管理和备份,避免了多级分布存储的数据迁移和备份造成过高的管理代价。由于这一级的查询速度是关键,所以选用磁盘阵列。
第二级,近线存储设备:存储介质以磁带库为代表,用于PACS系统和影像数据备份。其共同特点:第一,在任一时刻,设备中只有少数几个存储介质处于在线状态,而大多数存储介质是离线的,当需要的数据在这些离线的存储介质中时,需要把这些存储介质加载到驱动器里,与在线存储相比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第二,对数据的定位以及读取时间也比磁盘要长。第三,设备中的离线存储介质,通过控制机械手自动加载到驱动器中。我们认为磁带具有读写速度快,单盘超高容量,以及单位容量低成本的特点,是备份存储方案的首选。
第三级,为离线存储,海量存储,当磁带离开磁带库后,对磁带只能进行手工管理,当数据存储在这些介质上,需要手工将所需磁带加入磁带库中,数据才能读、写。对于这一级而言,一个完善的永久存档方案是PACS系统“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其容量变得非常重要,而且管理要高度自动化,查询速度也应保持在5min以内,因此存储方式的选择尤其重要。综合比较各种因素,选择具有使用寿命长、容量大、查询及读写速度快等性质的LTO磁带库作为永久存储设备。
4.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首先要采用UNIX系统,因为在目前Windows NT系统还不是很稳定的情况下,UNIX仍然是服务器上较理想的操作系统。其次采用功能强大、可靠稳定的商业数据库系统ORACLE来建立数据库。
在程序设计方面,则采用父/子多层进程的方法。
服务器在收到并承认一个应用请求后,就产生一个子进程,由子进程来处理这个请求。如果在通讯中产生任何网络问题或由于程序的漏洞,使得子进程异常中断,则父进程不受任何影响,服务器可以继续工作。另外将一个大的应用进行分割处理,中间通过一个队列来连接,例如图像存储就分为图像接收和数据插入数据库操作两部分。图像接收进程将接收的图像文件加入到一个队列,而数据插入进程从队列中取出图像文件。这样就降低程序漏洞出现的可能性和防止网络传输与数据库操作的相互干扰。同时,由于采用父、子进程和队列的方法,服务器的各个进程之间以流水线的方式工作。服务器根据进来的多个请求分别产生子进程,这些子进程和服务器主进程同时并发运行,由较大的应用分割产生的各个进程也是并发运行。这样就可最大限度消除图像通讯、存储及查询中的瓶颈效应,提高了服务器的工作性能。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日增.PACS:数字化、无胶片化影像新纪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1: 478-480.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图片多、信息量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彰显出以下的优越性:(1)提高授课效率:由于医学影像学涉及面广,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介绍的周边知识较多。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就可节约教师大量写板书和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明显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将单调、枯燥的理论和知识形象、生动地体现在静态和动态的图像中,使学生能够以高度集中的精力,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明显增强了教学的效果。(3)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授课内容综合化、逻辑化,将理论与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也提高了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等图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会更好地促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2加强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是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的良好机会。为了保证效果阅片实践课,采取了分级教学的方式,即将学生分为10~20人1个组,每组由1名助教负责。主要采用学生自习的方法,根据理论课堂讲过的诊断要点,对照影像照片思考影像显示的问题、可能反映的疾病;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先由助教负责答疑,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习教师在讲解时,将理论与看片结合在一起;一种疾病的片子讲过几次以后,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诊断,以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学生将疾病征象归纳、总结并做出初步诊断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讲解、总结,最后学生再回到实践中去对比自己的诊断与教师诊断的区别,直至掌握对该种疾病影像学的诊断。这样做浓厚了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让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即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ngsystem,PACS)即经通讯网络获得、存储、管理和显示放射医学图像的集成信息系统。PACS的建立结束了临床放射、影像科室的胶片时代,使医学影像资料的储存和管理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医学影像在计算机中以数字信号形式压缩并存储于存储介质中,极大地方便了医师、教师、学生的查询和收集汇总。利用PACS,教师只需记录医学影像资料的病种编号即可从影像信息库中成批量地调出所需资料,非常方便。数字储存的图像信息保存时间长,保存效果好,不会随时间的延长导致图像质量降低或图像报废。我院已于2013年建设了PACS,同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投影系统和可容纳30人的电化教室,并通过多台计算机形成了一个局域网。教师可以从PACS中直接调出数字影像做为教学片,并可先带领学生集体阅片,对共同的阅片难点和疑点做具体讲解。学生在与PACS联网的计算机上调出数字图像进行预习和复习。
随着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各种各种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应用到医院业务的各个方面。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存储,归档,管理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医院管理医学影像的成本,同时为病人提供了准确的医学信息。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已经成为现代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PACS 医院 运用
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应用与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替代了传统的医学影像的存储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PACS系统收集现代医学成像设备如MR(核磁共振),X线机,CT机等产生的医学影像,通过网络传送给后台数据服务器并保存,最后医院医生或者病人通过在线终端可以方便的查看到这些影像。医院通过建设 PACS系统并与HIS系统对接,实现了整个医院的业务的电子化,流程化,提高了医院的经营效率,减少了运营成本。
1 PACS的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放射医学技术,影像医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PACS系统由原来的简单单机版的mini PACS系统不断发展,PACS系统不断的扩大应用场景,现在的PACS已经是一个集图形的采集,收集,保存,编辑,展示,分析的综合应用平台。PACS系统通过局域网将放射科,检验科,门诊部等连接起来,为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患者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PACS的基本结构包含了:医学成像设备,PACS后台服务器,图像显示设备,高速以太网。
1.1 医学成像设备
医学成像设备主要包括了现在医院中广泛使用的B超机,CT机,数字胃肠机,血液分析仪,放射科X线机等。这些设备通过使用DICOM标准接口与PACS后台服务器进行图像的提取和存储。目前虽然大部分设备都支持了DICOM标准接口,但是还有很少的设备使用串口或者USB接口来于PACS后台服务器通信,这需要第三方设备提供商开发对应的接口来连接到医院的PACS系统中。
1.2 PACS后台服务器
PACS后台服务器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目前PACS系统后台一般包含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上面安装了系统的业务软件,该软件负责与医学成像设备通信获取医学影像数据,与数据库服务器通信负责医学影像数据的存取以及备份管理,与图像显示设备通信负责医学影像的传输。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的保存平台,可以保存和管理系统中的医学影像文件和数据。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可以安装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备份服务器主要管理大型的磁盘阵列来备份系统产生的大量图像数据。由于现在图像数据量的大小越来越大,如CT扫描片10MB、胸片20MB、DSA造影80MB等,而且为了保证系统7*24小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备份,以备异常的时候及时替换。
1.3 图像显示设备
图像显示设备主要包含了医院中大量使用的普通PC机显示器,高分辩影像诊断工作站以及各种嵌入式显示设备。通过这些显示设备可以高效的看到各种医学影像,并通过图像编辑软件进行放大,缩小,编辑等各种操作。
1.4 高速以太网
为了保证医院各种信息的传输,需要建议医院的高速以太网局域网。对于小型医院可以使用100M以太网,对于中型医院可以使用光纤以太网,对于大型医院可以使用高速以太网。
2 PACS系统应用
2.1 实现无胶片化管理
PACS系统实现了无胶片化管理,以前的图像都是通过胶片保存,但是随着医院业务的发展,保存和管理这些图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使用PACS系统可以让医院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医院管理图像的效率,可以保证医院业务的扩展。
2.2 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连接,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查询病人的电子X片,CT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人为误差。病人可以通过PACS系统查询的查询到自己的体检结果,可以对自己的病情建立档案。检验科的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高效的建立收集,检验,电子报告的一体化流程。
2.3 方便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断
在PACS系统中可以建立病人的图像系统,帮助医生分析这些病人的病情发展。医院可以通过PACS系统帮助实习医生通过图像学习对病人病情的诊断,对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一手资料。医院可以通过PACS系统统计和分析大量的医院影像,对各种病情提供典型图像,对大量图像来同时互相参照比较,对各种病情提供统计,查询等功能,为医生为本地的病人状况进行分析。
2.4 实现远程医疗,扩大医院知名度
PACS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之间进行远程会诊。在某个病人的病情需要各个专业的医生会诊的时候,各个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获取到病人的医学影像,并进行诊断,讨论,手动方案的选择。医院之间通过PACS系统共享数据,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医学科研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3 总结
PACS系统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无胶片化管理,可以帮助医生高效的通过电子X片,CT片,定位病人病情,减少了人为误差。随着PACS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高效整合和集成,可以帮助医院更加高效的运转起来。但是PACS系统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需要所有的采集设备支持dicom标准或者类似标准,如需要提供医院的电子扫描系统的质量来满足PACS系统医学图像的高分辨率,如需要高清的图像显示设备来满足医生的诊断需要。不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各种医学设备的更新,构建医院PACS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更容易与医院信息系统整合。
参考文献
[1]陈金雄,吴学贵.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
[2]邵庆东,韩晟,王锦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3.
[3]钱程.医院信息系统与PACS、RIS的融合[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3,9(3).
[关键词] PET-CT;CT;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2-114-02
The Observation about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Treatment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ANG Fengzhi ZHAO Huilan LI Huilan
Shanxi Coal Center Hospital,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in treating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Methods Selected 40 cases with NSCLC during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And put them into two groups as study group which accepted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hich accepted CT image-guid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 in GTV、PTV and V20,the t value were 6.25,6.92,5.15(P<0.05). Conclusion It shows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treatment obviou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Nsclc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or can be recognized as a prior choice in treating.
[Key words] PET-CT;CT; NSCLC;Radiation treatment
非小细胞型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是肺癌的一种,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1],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肿瘤首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给予放射治疗。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需要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从而提高本病的治疗有效率。PET-CT是指将CT与PET融为一体,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与传统的CT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效果满意。本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用PET-CT影像引导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肿瘤科共收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选病例均经病理学或组织细胞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鳞癌26例,腺癌14例。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男性各14例,女性各6例;研究组(PET-CT引导)患者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5.3±5.3)岁;对照组(CT引导)患者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4.9±5.2)岁。
1.2 入选标准
(1)在本院肿瘤科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以上病例均经病理学或者组织细胞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排除标准:(1)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2)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3)患有精神性疾病等严重影响研究进程的疾病[2]。
1.3 治疗方法
均在质子计划系统上,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分别在PET-CT、CT图像上勾画出大体靶区GTVCT、GTVPE-CT。GTVPE-CT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的45%确定肿瘤边界。计划靶区PTVCT、PTVPE-CT分别由GTVCT、GTVPE-CT外放8mm得到。两套计划均采用两个共面适形照射野,照射野的入射角度相同,剂量权重相同。完成上述工作后,用直线加速器的放射治疗机,采用处方剂量60CGE进行放疗,2CGE/次,每周5次,每次两野[3]。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果
2.1 显像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PET-CT、CT定位系统下进行放射治疗,图1和图2显示,单独的CT显像结果模糊,不能明确区分肿瘤与肺不张的界限;而PET-CT显像则能清晰显示肿瘤对邻近胸膜、肋骨等浸润情况,在放疗前勾画靶区时可明显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
图1 CT显像,难以区分肿瘤的边界 图2 PET-CT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边界
2.2 照射靶区各个观察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靶区的各指标各不相同,详见表1。将两组的大体靶区(GTV)、计划靶区(PTV)、接受20 Gy照射肺体积占全肺的百分比(V20)经配对t检验后,t值分别为6.25、6.92、5.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研究组的GTV、PTV及V2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进行CT评价治疗效果,疗效评价依据mRECIST标准分为四种情况: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PD(进展)、SD(稳定),有效率 =CR+PR。将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后,χ2=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研究组的放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非小细胞型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对于有些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必须给予放射治疗。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其最大优点是无创伤性,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的最佳手段之一。PET-CT将CT与PET融为一体,是目前全球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此项技术由CT提供肿瘤的精确解剖位置[4],而PET提供肿瘤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一次显像可获得患者解剖、功能与代谢等各方位的信息,可明确掌握患者全身状况。
PET-CT是依据组织摄取显像剂程度进行显像,可进一步提高NSCLC显像的准确性。由本次研究可知,单独的CT显像结果模糊,不能明确区分肿瘤与肺不张的界限;而PET-CT显像则能清晰显示肿瘤对邻近胸膜、肋骨等浸润情况,放疗前勾画靶区时可明显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研究组的GTV、PTV及V2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放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在PET-CT影像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在提高放射治疗有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等重要脏器,均证实了PET-CT在NSCLC放疗中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PET-CT影像引导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提高了计划的合理性,减少了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照射,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有效率,临床上应充分发挥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素文,于金明,邢力刚.CT-PET图像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射治疗中的作用[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2(3):175-176.
[2] 赵美红,申文江,马静静,等.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质子治疗靶区勾画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08,48(42):80.
[3] 江启安,陈庆,张抒雁,等.非小细胞肺癌质子射线治疗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6):610-613.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床旁 胸部外伤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车辆的不断增加,胸部外伤病人明显增多,其中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在胸壁损伤中占20%~40%[1],患者入院时病情重,患者不宜搬动而且多是严重的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在胸部创伤中最为常见,占胸部外伤90%以上,床旁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在床旁行X线片受场地和患者的影响,肋骨骨折有时不易发现,血气胸的量估计不准常常会因延误治疗而给患者造成痛苦。采用床旁胸部DR机摄片的方法,可极大地降低肋骨骨折的误诊和漏诊率,为探讨床旁行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现将我院胸外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胸部外伤患者的行床旁X线检查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胸部外伤患者的行床旁X线检DR胸片103份,其中男性77例,女性26例。
1.2设备与摄影方法 采用高频移动式X线摄影机,摄片参数为1.2~l.6mAs,40~45kV,焦片距为100cm,20.3cm×25.4cmIP板,处理系统采用AGFA ADC SOLO,25.0CR系统。记录每次曝光的指示值19M,评价曝光条件。影像处理后全部上传到PAcs(GD―PAcs)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评价。
2.沟通方法
2.1环境准备 病房保持整洁、干净,控制室温在22-26度,人体感觉舒适,同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关闭门窗,严禁人员随意进出。
2.2心理准备 以亲切的态度向患者介绍检查的程序,让其了解将要检查的全过程,同时说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检查。
2.3详细问诊 核对申请单,询问患者受伤的原因,询问病史,补充体检是技师的重要职责,它将为放射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的资料。
3.摄影方法及影响因素
3.1床旁摄胸片的方法主要是仰卧前后位。床旁胸片往往不太理想,这主要与曝光条件不当、摄影不正有关。另外,前后焦片距不能固定等是床头摄片质量不高的原因。为此,有必要对同一患者的摄影条件和焦片距进行记录,尽可能保持同一条件。
3.2床旁摄片影像质量低劣的另一主要原因:床头摄片往往是用小毫安X射线机,散乱射线多,造成胶片灰雾度大,清晰度和对比度差。
3.3与胸部外伤有关 外伤后患者惧怕疼痛,仰卧位时,上臂只能放在胸部两侧,为了减少肩胛骨与肺野重叠影响,嘱患者抬举上臂,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效果较好。但是患者往往配合不好。
4.体会
床旁胸部摄影在老年人、创伤性患者,尤其是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DR系统曝光宽容度较大,可以克服常规屏片系统床旁摄片诸多不利因素,在适当的范围内一次曝光,即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DR技术的应用,IP板代替了传统的屏-片系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资料显示[2],DR用于胸部摄片时,床旁胸片在保持电压、焦片距、管电压相同不变的条件下,mAs较常规普屏床旁胸片减少约30%,既降低了X线机负荷,延长了X线管使用寿命,又减少了对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损害。IP板具有移动性,可以随身携带到任何科室为患者做床旁摄影,将IP板上的信息经激光扫描成为数字信号,可经DR主机及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输出打印,得到满意的影像。同时图像处理过程中若发现不能达到诊断要求,可立即重新加照,不会浪费胶片。
数字化DR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因此,不论曝光条件如何,一次曝光即可以获得不同组织结构的多种图片,符合观察诊断需求。普屏系统需要重复数次曝光才能完成以上的检查目的,DR只需一次曝光后通过调谐处理,就可以得到多幅不同诊断需要的照片,极大地减少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此外,DR数字化影像信息取代了传统的放射科胶片、档案医技与临床经验体会管理的繁重工作,数字化图像信息进行光盘刻录备份,有效防止胶片的老化及丢失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放射科局域放射医学影像管理与传输(PACS)系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素质。
总之,胸部DR床边摄影相对降低了对摄影技术的要求,能及时、准确地为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张高质量的照片,有效地降低了照片的重拍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资料,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掌握临床资料,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资料,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
参考文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医疗方面的新型显示器有哪些特点?
前田一哉:此次,艺卓公司为RadiForce系列医疗显示器解决方案引入了四种新型号,包括300万像素的GX320和GS320以及200万像素的GX220和GS220。这些机型专为诸如PACS、CR、CT(电脑断层成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医疗成像应用而设计。艺卓显示器高清晰的影像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度,方便了医生,同时也为患者赢得了时间。新推出的RadiForce-X210彩色和单色成像液晶显示器满足了医院对能够显示黑白和彩色图像用于诊断的显示器日益增长的需求。
记者:艺卓公司此次推出的RadiForceGX系列产品中引入了数字均匀均衡器(Digital Uniformity Equalizer-DUE)、内置摆动传感器、校准模式选择的功能,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功能的特点?
前田一哉:为了满足AAPM、DIN和JESRA所定的显示器质量控制标准,艺卓引入了数字均匀均衡器(Digital Uniformity Equalizer-DUE)功能。这个功能主要结合了人体工程学的一些优点,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得影像更为稳定,尤其是在远程会诊的过程中,对于稳定影像、校准图像,提高医生的诊断效果非常有帮助。一些医生在使用后表示在数字均匀均衡器的帮助下,获得的稳定图像对他们的临床诊断帮助非常大。该项技术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色彩对比度、更快的反应时间、图像的亮度及色彩均匀度,同时还可以获得特有的空间功能。另外,摆动传感器大大地减少了医生在保持影像品质的工作量,因为定期检查及校准对医疗液晶显示器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目前世界上是否有通用的关于医疗方面使用的显示器评价标准,日本在此方面的标准情况怎样,中国在此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前田一哉:目前在医疗用显示器方面,并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标准。在日本,日本医疗影像工业会(JIRA)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放射医学领域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而艺卓的产品完全是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日本医疗影像工业会类似于美国的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艺卓公司与AAPM有一些合作,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产品更为标准化。据我了解,目前中国还没有自己比较完善的标准,这不利于行业发展以及医学影像产品的评价。我们觉得中国应该尽早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标准,而目前来说,建立这样一个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标准――APM标准,尽快地规范医疗影像行业。中国的确需要尽早地制定出来一个关于医疗显示器的行业标准,但这个标准的制定决不能从零开始,我们希望与中国主管医疗器械的部门合作,通过一些讲座,介绍一些日本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而这是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制定。
记者:艺卓公司的整体营销策略是怎样的?在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营销策略?
前田一哉:艺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家的原则,然而,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与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地区有所不同,在市场的推广方面,我们不仅只做过一些关于艺卓产品方面的讲座,我们甚至还作了一些新产品的会。而这与其他一些公司相比,艺卓公司市场推广的力度显然小了很多。这主要的原因是艺卓公司并非是一个追求量化的厂商,我们不希望通过竞争来争取更大的市场,我们希望通过更专业化的营销,使我们的产品为中国医疗市场提供更为专业化、更为优质的服务,以此逐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记者:在中国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成本投入比较低,公司是否有计划针对中国医疗市场的需求特点,开发一些适合中国医疗市场的产品呢?
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
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炙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
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
R4/R8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
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学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国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
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理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
[关键词] 跟骨骨折;64排螺旋CT;低剂量
[中图分类号] R81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b)-0076-03
Application of 64 multidetector CT low-dose scan on calcaneus fracture
JIN Qicai1 ZHAO Quanming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Yiw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Yiwu 322000, China; 2.Anzhe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low-dose scan with 64 multidetector CT (64-MDCT) on calcaneus fractur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alcaneus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gular dose group, low kV group, low mA group and low dose group to recieve 64-MDCT examination during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3. CTDIvol and scan length were recorded, effective dose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examination dose of low dos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F = 0.053, P < 0.05),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image quality of the four groups (F = 0.0424, 0.0396, 0.0431, 0.0387,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hat using the 64-MDCT examine patients with calcaneus fracture by low-dose way, which can ensure the diagnostic quality and reduce the exposure dose.
[Key words] Calcaneus fracture; 64 multidetector CT; Low dose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性骨折,常规X线平片检查只能显示侧位和轴位两像,由于其不规则的形态,难以获得全面的影像信息。多排螺旋CT的出现使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发生了巨大的进步,除细腻的薄层重建外,其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可对跟骨这一不规则骨进行任意方位的三维重建,充分的显示骨折骨质断裂、分离错位等情况,并方便快捷对跟骨各个解剖径线进行测量。与影像学便利相伴随地是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幅增加,细腻的解剖展现是以患者辐射损害为代价的。医用X线检查中,应根据合理使用低剂量(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原则,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1],在放射实践中科学有效的贯彻ALARA原则成为放射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超低辐射剂量的64排螺旋CT检查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0例,初诊患者64例,复查患者16例,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21~56岁,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低剂量组,每组各20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低剂量组摄影条件,见表1。扫描时记录平均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扫描长度L,根据剂量长度乘积(DLP)公式:DLP(mGycm)= CTDIvol×L,计算出DLP,根据公式:平均有效剂量(E)(mSv)= DLP×K,计算平均E,K为转换系数0.014[2]。计算四组检查剂量的平均值。扫描完毕后进行层厚3 mm,层间隔1.5 mm的重建,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等图像处理,对4组的图像进行比较。
表1 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低剂量组摄影条件
1.2.2 图像质量的评分
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从解剖结构显示精细度、图像清晰度、密度分辨率、伪影及图像是否能满足临床诊断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对横断面图像及MPR、MIP及SSD图像质量采用4分制进行评分,根据影像质量控制的影像显示标准制订评分标准:1分,结构影像显示不清;2分,结构影像隐约可见;3分,结构影像可见;4分,结构影像清晰可见[3]。评分≥3分被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4组扫描的DLP数据及图像质量评分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者间评分一致性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判断[4],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的比较
观察者间的ICC为0.80(95%CI:0.88~0.95),观察者内的ICC为0.91(95%CI:0.88~0.95),可以认为2名阅片者之间和每名阅片者内的评分具有一致性。
2.2 四组检查剂量的比较
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低剂量组的检查剂量比较结果,各组间CTDIvol、DLP、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0.055、0.048、0.053,P < 0.05),其中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的CTDIvol、DLP、E水平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认为低剂量组的检查辐射剂量低于其他三组。见表2。
2.3 四组图像质量的比较
四组不同后处理图像质量评分,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424、0.0396、0.0431、0.0387, P>0.05),可以认为四组的成像质量没有差别。见表3。
表3 常规剂量组、低kV组、低mA组、低剂量组
不同后处理图像质量评分(分,x±s)
注:MIP:最大密度投影;SSD:表面遮蔽显示;MPR:多平面重建
3 讨论
64排螺旋CT作为CT检查技术一个里程碑,以其快速扫描、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在人体各部位、器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X线平片相比,其高剂量的X线辐射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危害着受辐射人群的健康,使人们罹患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患者(尤其是骨科患者)接受CT检查有日益广泛化的趋势,CT扫描给公众带来的集体剂量负担越来越大,CT的低剂量研究成为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研究内容[5-8]。
目前低剂量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具有良好天然密度对比的组织和器官,如肺、鼻窦等。降低管电流、增加螺距、降低管电压、减少扫描次数是常用的降低辐射剂量方法,但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图像质量,进而带来诊断质量下降的风险。CT扫描的目的为发现病灶并明确诊断,低剂量研究应以满足这两个条件为前提。所以,在优化扫描参数时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来进行优化方法的选择。其中管电流降低主要影响低对比分辨力,使低对比组织(如脑、肝脏)的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而对高对比器官(如肺和骨)的作用则不明显[9-10],这为跟骨64排螺旋CT的低剂量检查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中与常规扫描剂量相比,低剂量扫描管电压减少30%,管电流减少60%,在不降低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常规扫描的55%。CT诞生以来,围绕图像重建技术,经历了多个阶段,尤其近年,得益于剂量风险的关注,进展尤为迅速。从重建算法应用的技术原理及对临床影像结果产生的影响角度,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代:滤波反投影法(FBP)是第一代,应用广泛,但高质量的影像图像是以高辐射剂量为代价获得的;第二代可以看做是对FBP的改良。它是在图像空间对噪声实施降噪,以改善低剂量条广泛件下的图像质量。但由于仅在图像空间降噪并不能去除因低剂量下X射线有效光子减少造成的各种低光子伪影(主要是条带状伪影和偏心性伪影),使得该方法降低剂量的效果有限,并存在一定图像质量损失,临床使用受限。第三代的基础迭代算法,可以用较少的采样信息进行计算,相对于FBP的大量采样算法来讲可以明显降低剂量。其特点是基于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空间和图像空间迭代运算,但缺少完善的模型进行对比迭代运算,因此容易造成噪音频率的改变和漂移,在临床图像上会出现相应的蜡像状伪影(plastic texture);第四代的高级迭代重建技术可消除蜡像状伪影,并采取解剖模型约束和加速重建过程,提高图像分辨率,本研究即在高级迭代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减低了管电压和管电流,从而大大减少了辐射剂量。
跟骨为不规则骨,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外伤性骨折[11],CT检查是跟骨骨折的较好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CT的高辐射剂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剂量的概念自2006年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进展到微剂量了,但在实践中还处于概念阶段,需要放射学家们勤奋探索,为人类造福。对于变异度极大的患者个体,低剂量研究应是在多中心合作中设置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无论是个体化方案还是标准方案都应以一个稳定的标准来执行,放射实践的正当性就在于患者获益大于风险,本研究说明,以低剂量进行跟骨骨折的64排螺旋CT检查是可行的,在保证了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检查剂量,对初诊和复查的患者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田岚,龚建平,蒋震,等.低剂量摄影在骨盆数字化X线摄影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2):261-263.
[2]夏巍,吴晶涛,尹肖睿,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低剂量特性在骨骼系统影像学中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6):656-659.
[3]吴慧钊,张泽坤,吴文娟.无线平板探测器在四肢小关节X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 21(6):411-413, 416.
[4]余红梅,罗艳虹,萨建,等.组内相关系数及其软件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497-500.
[5]晏飞虎,包江萍,杨武,等.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17):107-109, 112.
[6]李昂.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101-103.
[7]王志平,周海,.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39-40.
[8]韩丽军.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8):1664-1665.
[9]赵国权,曹在民.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在跟骨骨折中的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8):1622,1625.
[10]陈星.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67-168.
【关键词】 乳腺癌;复发;18F-FDG SPECT/CT;CA15-3
作者单位: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核医学科(贾晓娟 李慧 曾强生 许泽清),化疗科(韩军)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及早诊断是早期有效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在乳腺癌术后复查时,一般采用物理检查,影像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手段。18F-FDG SPECT/CT作为一种在分子水平上显示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能揭示疾病最初的代谢改变,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科学依据。作为一种相对费用较低的无创伤性的全身性检查,18F-FDG SPECT/CT在多种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复发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2]。CA15-3主要是乳腺癌的标志,也是乳腺癌首选肿瘤标志物[3]。临床上18F-FDG SPECT/CT检查结合乳腺癌标志物CA15-3检测应用,可能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有帮助。本文将18F-FDG SPECT/CT检查结合CA15-3检测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3~2008年资料完整乳腺癌术后病例62例,患者年龄28~73岁,平均47岁。均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进行放、 化疗。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侵润性乳腺癌58例,硬癌3例,髓样癌1例。18F-FDG 由GE PET Tmintracer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化纯95%。18F-FDG SPECT/CT显像仪器采用GE公司Hawkeye VG SPECT/CT机,配置高能准直器,同机融合扫描,层厚1.0 cm,采集结束后使用SPECT/CT图像融合专用程序自动位移校正,并同时获得相应的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断层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医生阅片分析,共同作出诊断。肿瘤标志物CA15-3检查在18F-FDG SPECT/CT检查同周进行。CA15-3阳性界值30u/ml,CT增强扫描检查,18F-FDG SPECT/CT检查异常和CA15-3升高病例,同周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
1.2 判断标准 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核素异常浓聚即为阳性,CA15-3检测结果大于正常值上限1.25倍为阳性增高。CT增强扫描发现占位病变即为阳性。对18F-FDG SPECT/CT检查异常和A15-3检测升高病例在6个月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跟踪和临床随访,以获得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证实诊断。
1.3 统计方法 分别以18F-FDG SPECT/CT检查、肿瘤标志物CA15-3检测及CT增强扫描结果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进行诊断,比较其诊断阳性率、假阳性率,特异性。差异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2 结果
62例患者中,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核素异常浓聚19例,经CT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转移灶12例,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19.4%、11.3%,特异性为86.0%。本组病例CA15-3升高8例,18F-FDG SPECT/CT核素异常浓聚并经CT证实为转移灶病例中CA15-3升高6例,即2例假阳性,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8%、3.2%,特异性96.4%。7例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异常浓聚经CT临床随访证实为假阳性病例,CA15-3未升高。18F-FDG SPECT/CT检查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阳性率高于CA15-3检测,二者有显著性差异(X=18.221,P=0.0001),见表1。
表1
62例乳腺癌术后18F-FDG SPECT/CT和CA15-3检测结果比较*
18F-FDG SPECT/CTCA15-3
+-总计
+ 6612
-2 4850
总计85462
注:*X=18.221,P=0.0001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治疗和预后很重要,但是如何尽早发现复发转移灶是一个临床难题。病灶局部细胞代谢活跃和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常常出现在临床或影像检查发现复发之前。18F-FDG SPECT/CT作为一种细胞代谢结合影像检查的方法,在多种肿瘤转移灶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4,5〕,并具有费用较低的优势。本组62例患者中,19例18F-FDG SPECT/CT提示有转移灶,其中12例结合CA15-3检测,CT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确定诊断,阳性率为19.4%,特异性为86.0%。提示18F-FDG SPECT/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也应该看到,18FDG并非为肿瘤特异性示踪剂,炎症细胞,外伤组织,肉芽肿组织等也可以摄取18FDG,造成假阳性结果[6],本组假阳性率11.3%,提示不能单凭18F-FDG SPECT/CT检查结果确定复发。研究表明,PET结合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7],笔者认为SPECT/CT检查结合CT检查,肿瘤标志物和临床随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误诊。乳腺癌术后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病例,从而争取时间,早期得到有效治疗。本组病例中,乳腺癌术后复查常用标志物CA15-3阳性病例6例,阳性率9.8%,另有6例复发病例CA15-3未见增高,提示CA15-3检测虽然比较方便和经济,准确率较高,但是检出率较低。统计分析表明,18F-FDG SPECT/CT检查异常显著高于CA15-3升高,提示18F-FDG SPECT/CT检查是乳腺癌术后复发的较好方法,结合CA15-3检测可以提高乳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在乳腺癌术后复查时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Price P.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in diagnostic oncology:is it a necessary tool today? Eur-J-cancer,2000,36:69.
[2] 董孟杰,林祥通,赵军.PE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价值.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5,29(5):209-213.
[3] 孙燕.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孙燕.内科肿瘤学,2003:365.
[4] Bender H,Kirst J,Palmedo H,et al.Value of 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the staging if recurrent breast carcinoma.Anticancer Res,1997,17:1687.
[5] Moon DP, Maddahi J, Silverman DHS,et al. Accuracy of whole-body fluorine 18-FDG PET for the detection of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J Nncl Med,1998,3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