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紧紧围绕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均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各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樱花小学的设计方案依据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分析本单元的“Hello”“What’s your name?”“I’m…”等句型,将重点放在英语课内、课外交际上。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支架和协助的教学环节,设计难度有递进的教学任务;利用语音提示引导学生尝试说、图文展示带领学生模仿说、让学生自主说;人机对话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感受会表达;设计创编歌曲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和主动交际的意识,这些都很好地达成了能听读、会运用的目标,也体现了学校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和自主发展的自能课堂建设理念。
江宁实验小学的设计方案是在以话题为纲、吸收交际教学思想、关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小学英语高年级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针对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并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创设卡通人物巧虎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利用表演、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采用TPR全身反应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得充分,自然而然地表演,在其右脑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他们左脑的抽象思维,从而自然地达到听懂、会说、能运用的目标。
巧妙设计,各具特色
1.教学过程灵活多样
樱花小学的设计方案依据学生语言概念建立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设计了九个步骤的学习,解决了“What to learn”“How to learn”“When to learn”三方面的问题,教学环节由易到难,每个环节内容设计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从学习单词初步感知语言,到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词汇和句子结合,进一步强化语言功能、获得概念上的提升,再到角色扮演,会运用语言、能表达想法,最后到模仿创编歌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学习意识,教学环节清晰,教学设计意图明确。
而江宁实验小学的设计方案则沿着一条情境主线,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巧虎作为故事主角,创设了如何帮助巧虎和英国的新朋友见面打招呼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到解决层次递进的问题,以及完成明确的任务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习。
2.学习过程可控手段不同
樱花小学设计方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每个学习环节相对独立。教师通过提出“你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称呼的呢?”“听录音,给下列任务排序”“请试着扮演一下角色,介绍自己的姓名”“他们见面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和同学一起编一个对话或短剧吧”等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的暂停、回放。
江宁实验小学的设计方案则是在录制演示文稿的适当位置插入了Stop图标,并画外语音提示此处可以暂停,巧妙应用了微视频在播放状态下,鼠标单击可以暂停,再单击可以播放的功能,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进度。在暂停时,或者提出小组合作的任务,促进生生交互;或者要求学生自己练习;或者提示线下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及时地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回答得不好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微视频暂停、播放的可控性,使得复习检测更加方便快捷,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出判断,使学习更加生动、有效。
建议
关键词:设计要素;理性设计;设计批评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437-04
工业设计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创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适应、满足“人”的需求。[1]笔者所在的院校,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有《产品设计Ⅲ——机电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前半段中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手机的造型设计。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开始着手设计手机时,都觉得现有手机品种繁多,很多设计也都很细致入微,因此感觉无从下手;而另外一批学生会沉溺于天马行空式的纯粹概念设计,发想了许多脱离实际的空洞概念。
针对这两类较为突出的情况,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对他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引导,按时间顺序分为产品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深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四个阶段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2]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一种可操作的设计方法与程序。
1 产品规划阶段
对第一类觉得设计无从下手的学生,我们引导他们运用功能论设计思想,采取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来发现现有产品的不足,发想各自心目中手机应有的功能、形式。对功能要求、适应性要求、性能要求、人际关系要求、可靠性要求、使用寿命要求、效率要求、使用经济性要求、成本要求、安全防护要求、与环境适应的要求、储运包装的要求进行探索和明确。[2]
通过鼓励与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解放,总结出人们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手机的各项功能期待如下:A、通话&语音聊天 B、短信 C、彩信 D、拍照&分享照片 E、上网&电子邮件 F、电子地图&电子导航 G、录音&听音乐 H、课程表 I、游戏 J、收音机 K、看电影 L、股票 M、电子银行 N、呼救 O、健康监测 P、计时&时间&世界时间 Q、GPS&GPRS R、记事本&日记&微博&微信 S、翻译&词典 T、手电 U、指南针 V、电子身份证 W、电子病历 X、摄像机&编辑器 Y、暖宝&制冷 Z、电棍&防身武器...
关于手机其他方面的描述,大家还希望能设计出诸如透明的、能感知人或者其他生物(比如宠物)情绪的、可多方向折叠的、太阳能充电的或者运用生物能源的、可无线充电的、可完全降解的新式手机。
各设计小组将这些功能进行归类和整理,对各项功能的优先级别和功能领域等逻辑关系进行明确,以便工程人员与设计团队共同协商与判断,对各级功能进行取舍和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2 方案设计阶段
对第二类学生,我们课程组在保护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将形式与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将各项功能的实现转化为实体的硬件信息和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对设计进行实体化限定,全面落实工业设计所必须面临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与回收等环节中的各项指标和参数。
在产品设计进行到较为具体的造型分析阶段,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手机造型的发展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分析总体的发展趋势和造型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动力。
经过讨论与分析,将手机造型设计中我们所能考虑到的基本元素列举如下:
A、手机的功能设置 B、手机整体长宽高尺度 C、手机长宽高比例 D、手机屏幕的长宽尺度 E、手机屏幕的长宽比例 F、手机按键的数量 G、手机按键的形式 H、色彩 I、手机的使用方式 J、手机外壳的材料 K、手机电路板的尺度 L、手机电池的尺度 M、手机卡、存储卡的位置以及安装方式 N、充电器、耳机、手写笔等附件的形式与接口
其中,A、I因素对B、C、D、E、F、G、I、K、L、M、N等因素有决定性影响,同时B、C、D、E、H、J因素相互影响且受F、G、K、L、M、N因素制约。因此可将各类因素分为三级父子关系:
通过对典型机型的造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1988年诺基亚第一款手机面世到如今,屏幕中心点与手机整体中心点的关系,以及手机屏幕对角线和手机整体对角线的夹角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中直观的反应出:
1)手机从外形上的发展上,由细长型的直板手机渐变到如今占市场绝大部分的触屏手机,长宽比例在逐渐缩小,接近于16:9后几乎停止变化。反应出技术的发展和心理的内在需求在逐步统一,16:9的比例更符合消费需求的外观及内部系统,便捷消费者的行为操作。
2)手机屏幕的变化也非常直观,尺寸逐渐增大。一方面无疑是技术发展的直观体现,另一方面也反应出高分辨率的大屏幕更能满足操作者的直观体验。
3)手机的按键趋于简化,按键数量有所下降,位置趋向统一。
4)手机屏幕中心点与手机整体中心点有重合趋势,这和按键数量的减少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了手机造型设计的设计要素及手机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课程需要,建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立功能技术矩阵,对以上分析出的14项主要设计内容进行分功能求解,并利用以下示意矩阵表3进行方案组合设计。
3 深入设计阶段
深入设计阶段需要将功能原理方案具体转化为零部件及产品合理结构,需要反映涉及规律的合理化要求。因此,首先要对所得到的组合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比较,根据合理的标准挑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深入设计。[2]
如表4、图2、图3、图4、图5所示,分别利用名次计分法、蛛网图比较法等设计评价方法对n14个组合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评价,优选出若干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设计。
4 施工设计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结合工艺流程、各部门协同需求等因素,对优选出的方案进行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设计、完成全部生产图纸并编制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使用说明书等有关技术文件。[2]
5 结束语
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着手对产品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遵循设计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先进技术善加运用,设计出定位精准、功能合理、造型新颖美观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做好产品开发与设计。
参考文献: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8102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尝试引入微课程教学,将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及相关习题做成微课程视频,提供给学生做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的选择学习,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可以用于深入讲解、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的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素养,真正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1微课程的起源及其特点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vthern lowa)教授LeRoy A. Mc Grew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他将课程设计为3部分:概念引入、解释和结合生活举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提出了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即微课程。1998年,新加坡教师培训机构NIE(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为实施新加坡教育部发起的教育IT主体计划(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开始进行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一两个学时、30-60分钟的微型课程。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微型视频课程实施Open Course Ware计划,推出了微型教学视频。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我国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黎加厚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确切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静然研究则认为: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已开发、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师成长的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我国最先提出“微课”的胡铁生先生则认为:微课是从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微小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重新合成。
综上,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微课程概念的梳理,虽然微课程概念的定义没有统一起来,但上述提到的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微视频为核心;(2)时间比较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3)一般围绕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或重点进行讲解;(4)融合了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5)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有知识的讲解和配套的练习。
2高等数学应用微课程的教学案例――以数列的极限为例
本文以《高等数学》同济六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数列的极限为例,制作了单课程的微视频,上传至教学班级的公用邮箱,供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主要资料。我所教授的教学班级共90人,含有两个自然班。学生大部分来自江浙沪地区,其中理科生占80%,文科生占20%。我将班级按照宿舍分组,4人一组,共22组(其中两组是5人一组)。课前布置微视频作为预习作业,课上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数列极限的定义,并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以下是数列极限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及学习任务单。
2.1数列极限的历史微课程设计方案
2.2数列极限的历史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2.3数列极限的概念微课程设计方案
2.4数列极限的概念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3单个微课程的评价
如何评价微课程的好坏?评价微课程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学生是微课程的最终使用者,因此一门微课程有没有价值,关键要看满没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学生喜欢不喜欢,与传统课程相比,有没有更加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下是通过课后访谈收集到的资料“学生眼中的微课程”:
我:你喜欢这种微课程吗?对你的预习有没有帮助?
S1:首先我要给老师一个赞,一开始打开书准备预习数列的极限这节,前前后后看了几遍,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数列极限的概念太抽象了,中学时虽然学过求极限,但是对于极限的概念一点都没有涉及到。但是通过看微课程的视频,尤其老师举的数列极限那个具体实例,我一下就明白了数列极限概念的本质所在,即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与极限a的距离要想有多近就有多近。
我与S5的对话:
我:这个微课程的视频对你预习有没有帮助?看你的表情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S5:老师我觉得好难,总看视频就是不懂,那个数列极限的定义怎么出来的?到底是常数还是可以变的?它和与a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反正一开始就没看懂,看后面的推导过程就更烦。老师,视频内容能不能再讲详细些呀?
看到S5焦虑不安的眼神,我仔细了解了一下S5的具体情况。原来S5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本就比较薄弱。中学时极限的内容接触很少,更重要的是文科生的思维方式和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难怪她一时半会很难理解这么抽象深奥的概念。
我与S6的对话:
我:在课堂上,我可以看得出你们小组的表现最棒,将数列极限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分析的最为透彻。你们喜欢用这种微课程的形式进行学习吗?与传统的上课形式相比,你认为微课程对你学习帮助最大的方面是什么?
S6:非常喜欢!如果课前预习只是枯燥的看书,我肯定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微课程的视频不同,它有动画,有图形,有例子,重点部分还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识出来,非常形象生动。我们组的同学一连看了三遍,虽然第一遍的时候大家都不是很懂,但是到第三遍的时候,有两个同学已经搞懂了数列极限的定义是怎么回事了。然后他们把心得和同组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最后大家集思广益把课后习题都给做出来了,竟然和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差不多,真是太高兴了。那可是证明题啊,中学时最怕的题目。希望以后老师多做些微课程的视频,那样我们可以自己看,这样上三节数学课也不会觉得那么累了。
S6说话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看就知道这是通过自己努力攻克难关的那种喜悦之情。成就感对于塑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看来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尝试对于大部分同学还是乐于接受的。
4单个微课程的反思
4.1需要构建与微课程相关知识的系列微课程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层次不同,基础知识不同,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单个微课程可能只能满足那些数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的需要,而对于基础薄弱、知识出现断层的同学,单个微课程起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以后应该开发相关知识点的系列微课程,不需要的同学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而需要的同学可以从前到后仔细观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的进行学习。
4.2小组的结构分配不合理
当初组建小组的时候,只考虑了学习方便的原则,而没有考虑学习基础的好坏。使得有的小组四个同学数学基础都很好,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学习单上的要求,课上讨论的时候也非常积极,观点也很正确。而有的小组几乎都是文科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微课程视频看了几遍也没有弄明白课程内容,就更不用谈解决课后习题了。结果造成课上时间的浪费,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他们解决问题。因此以后分组时要首先考虑数学基础的好坏,按照成绩优、良、中、差分组,然后再考虑学习方便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的作用。
4.3缺少难点、重点的归纳总结
微课程仅仅介绍了数列极限的定义及其推导方法,但对于这一概念哪里需要注意,哪部份是重点、难点并没有强调,也没有特别指出。因此,以后制作微课程时,最后一定总结概括一下,并重点强调难点、重点所在,使得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邵青.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
一、“民间游戏”微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们以实施微课程的形式使孩子们在“民间游戏”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中,不断提升和拓展生活经验,感受家乡的文化。在“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体验、学习发展的规律、“民间游戏”内涵的价值和本土文化传承的需要等维度,开展的时间段在一周左右。
1.了解本班孩子的独特性。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这些孩子除了表现出一般的学习、发展特点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师扎根孩子的生活去选择“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内容。由于我园开展“民间游戏”的课题实践研究已经有十多年,孩子们在园生活学习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民间游戏,有些孩子在家里也会和家长以及同伴一起玩,教师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行前期的调查,选择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2.考量“民间游戏”内涵的价值。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本班孩子的发展状况,还要充分考虑选择的“民间游戏”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对“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要进行理性的判断,更多地选择在常态课程中有可能缺失或者难以捕捉表达的、有一定内涵价值的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构建。如民间游戏“跳房子”就蕴含着空间、本地建筑、数字认知、同伴协同游戏等价值,这在常态课程中较少综合显现,可以考虑用于微课程的构建。
3.分析本土文化传承的需要。我们经常强调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到各方面的管理都力求做到安全两字,而孩子的文化安全很少有人提及。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接触本土文化的精华,在幼小的心灵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就是基于对孩子文化安全的考虑。播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种子并促其发芽、开花、结果,才有可能理性地面对各种外来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帮助孩子选择“民间”游戏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传承的需要,如体现本地渔业文化的,就有相关的网小鱼、钓鱼、摸螺蛳等民间游戏。
二、“民间游戏”微课程方案的设计
有了恰当的“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内容,接下来就是方案的目标确立、框架的搭建以及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丰富方案的内容。
1.根据内容选择的三个维度来确立方案的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了本班孩子的特点,“民间游戏”本身蕴含的价值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在目标的确立上着眼于这些。例如大班“筒子游戏”微课程的目标就包括:运用筒子玩各类游戏,乐于创造新的玩法;发展手脚协调、动手操作、互相合作、协同游戏的能力;了解筒子是家乡特有产业的附属品,虽不起眼却很好玩。
2.借助主题活动的框架进行微课程的建构。微课程更多的是一个小型的主题活动,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内容相对集中、单一,时间跨度大等等。在建构微课程时,可以借助主题活动的架构方法来进行建构。如小班“民间游戏”微课程“摇啊摇”就从游戏本身产生的社会背景、游戏的材料、游戏的童谣、游戏的相关故事等等进行结构。在游戏童谣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教学活动,午睡前讲《摇船卖萝卜》的故事,户外活动玩“摇小船”的游戏等等。这些活动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收集的民间游戏,根据目标,可以把这些相关的游戏整合起来,开发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
3.根据《指南》精神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在设计“民间游戏”微课程时要注重“民间游戏”本身的游戏性,而不是将其改为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或其他的活动,在方案设计中,预设的内容不能过满,而要给孩子留足空间,引导他们自发自愿进行游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建构“民间游戏”微课程。
三、“民间游戏”微课程方案的实施
设计好的方案,更需要在实施中检验。在“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结合学期主题教学计划实施微课程。将设计的“民间游戏”微课程直接融入学期的主题教学计划,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整个学期课程与幼儿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与递进性是否统一,若有不合理之处,需要对微课程和整个学期的主题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2.在实施过程中,追随孩子的兴趣调整与完善方案。孩子游戏时,其经验往往是综合的,而不是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或具有孤立的单一性,因此教师从孩子经验出发进行的指导行为也将是整合的,游戏中要更多地提供给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在顺应幼儿天性、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跟随孩子的脚步去调整与完善“民间游戏”微课程的方案。一个成功的微课程在设计之初是具有未完成性的,在实施过程中由孩子去慢慢添加上所有的内容,教师要做的是观察、记录,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走。
3.借助家长资源实施“民间游戏”微课程。“民间游戏”微课程确定之后,可以多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探索微课程的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家庭资源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在开展“民间游戏”微课程“好玩的绳子”时,我首先向家长介绍微课程开展的一些情况,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鼓励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吸纳信息。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丰富了孩子们对服装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保证。
通过“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开展,使孩子们在体验本土浓郁的趣味游戏的同时,感知、了解家乡的文化、民俗习俗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经验,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关注周边环境的变迁,增进了对民间游戏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民间游戏”微课程活动的评价
在“民间游戏”微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评价活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切实从孩子发展的需要出发,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
1.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民间游戏”微课程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自我评价以及其他人员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家长作为幼儿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而幼儿更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更拥有课程的决策和评价的权利,这种评价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过程,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其他人员包括园内的幼儿发展水平评估小组的成员、参与“民间游戏”微课程开发的社区资源者等等,通过多元的评价对“民间游戏“微课程的实施予以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评价进一步调整微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中的观察与记录进行过程性的评价。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设计了观察评价表,在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由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了解幼儿的当前状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填写“观察日记”,记录每个幼儿每天的情绪状况和参加的民间游戏的情况,在结束阶段再对幼儿的健康水平进行总体评估,考察每一个游戏项目的活动及每个幼儿的进步情况等等,每天引导幼儿在“快乐日记”上用图画或其他标记记录自己的表情符号和参加的民间游戏内容,每星期进行汇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以Flas制作中的《遮罩动画的制作》为例,讲解制作微课的一些技巧。
1.制作微课的现实意义
首先,微课以“微”著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微课。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更能彰显出它的优势。在任何一个时间或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时间灵活。其次,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自主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和进度,随时查看自己有疑问的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制作微课的技巧
(1)教学设计是关键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是一种新型课程形式,但是它同样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最终形成教学方案。一堂好课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
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难点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考虑选择能够突出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点进行微课设计,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完整。拟采用的教学策略。针对教学内容,找出贴切的展示方法,比如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探究学习法,或是讨论法等方法。
但相对传统课堂,微课更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步骤和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重点与难点确定为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区分遮罩与被遮罩。采用对比手法、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模式,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回顾、教学引入、概念理解、操作方法、测试环节、总结、任务拓展七个环节。
(2)各教学环节如何实现
微课的整体设计方案出炉后,接下来就是准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还是以《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为例,在该微课中,共分为七个教学环节,以下逐一进行讲解。
回顾:回顾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学习本次课之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归纳与列举的方法,把之前相似的动画类型列举出来,并且介绍作为本次课学习的技术铺垫。
教学引入:在教学引入环节,为了让学生目标明确,采用任务驱动法,设定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的准备首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也要包含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我设计的项目任务“春”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任务,任务内容是遮罩动画制作的典型代表,而且紧扣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步骤及区分遮罩与被遮罩的重点与难点。
概念理解:在概念理解环节,首先是对概念的解读,考虑到文字概念的抽象,又设计一个记忆的小技巧,就是生活中的“遮”“罩”与动画中恰恰相反效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操作方法:此环节主要侧重于直观演示,所以采用最直接的操作录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显而易见,不留下任何操作盲区。
测试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测试的内容主要是依托本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所选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易混淆和出错的题目,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结:总结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温习,加深印象。
任务拓展:拓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本次课所学的内容。
各个环节的实现没有固定的模板和套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环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完美效果。
(3)各环节之间如何过渡
在设计好各个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在各环节之间加上过渡效果,串成一个完整视频。
【关键词】微课;可编程逻辑器件;考核方式
0 引言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程,受益学生数量众多。作为一门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当前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需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理解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和模块化设计策略,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础知识及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使用高级硬件描述语言独立设计中等规模逻辑电路系统[1]。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数字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这为学生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
1 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预期的教学效果仍存在一定偏差,主要分析如下:
1.1 在教学内容方面
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传播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教学,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不相吻合。虽然近年来,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与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教师仍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单一进程方式,缺少“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知识自我学习与自我凝练的过程,实验教学与相关理论教学在内容上的紧密结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2 在教学效果方面
由于本课程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编程语言等,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若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则难以让所有学生都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滚雪球”式的教学效果。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次在课程教学的后半期,授课班级基于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会呈现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但是也存在少量学生对课程的基础概念仍模糊不清。
1.3 在教学评价方面
本课程具有工科专业课程的一般共性,即课程作业和试题一般具有统一、明确的标准答案,主观分析类型的考核方式相对缺少,这使得部分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2]。例如,本课程的设计习题往往存在几种不同思路的解决方案,但是作者在批改作业、综合测试及实验考试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出现大部分学生,乃至全班都使用同一种解决方案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课程内容无法彻底理解,更难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3]。另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借鉴,甚至抄袭他人作业的懒惰行为,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以上对《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特点、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为了满足高层次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 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1 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以构建主义为指导,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教学,通过创设典型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用情感活动加强认知活动[4]。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5]。目前学术界对微课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对微课的研究范畴包括“微教学过程”[4]、“微教学活动”[6]、“微教学资源”[7]等不同领域。微课的一般设计与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
微课的出现并不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8],而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结构良好、资源多样、应用灵活等特点,这使得微课可以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而且,微课的内容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适合于问题解决、技能操作、观摩学习等小型教学任务,因此微课在工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应用优势。
2.2 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对微课的学习与理解,作者将微课与《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及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微课技术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使用微课为学生展示、讲解、剖析本课程的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及其硬件描述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程设计任务,通过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以微课的形式提交课程作业,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微课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2.1 课程初始阶段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硬件描述语言、软件开发工具等多个部分,其学习思路与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有一定区别。在本课程的初始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较多的技术名词与概念,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C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HDL)以及综合优化(Synthesize)、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等。若是教师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这些概念,则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以微型教学视频的方式,结合部分硬件实体展示,按照“概念-原理-技术-产品-应用”的学习思路,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吸引和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地理解相关概念,从而激发其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2.2 课程进阶阶段
作为一门工程应用类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众多工程实例来理解、积累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工程实例一般由硬件描述语言(VHDL或Verilog HDL)、逻辑电路图、状态图(或状态表)以及(功能或时序)仿真图等多个部分组成。对于学生而言,长期重复“逻辑分析-代码编程-仿真分析”的教学模式相对侧重于理论教学,这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聊,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而且也会在无形中割裂“电路设计-代码编程-硬件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产生本课程仅是一门“软件语言”的错觉。然而,若将实验教学搬入理论教学的课堂中,一方面,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工程实例的调试、综合、适配、编程配置等阶段均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课程的进阶阶段,教师应该挑选若干代表性工程实例,在课下事先制作微课,使用屏幕录制和视频处理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来展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软件开发过程及其关键知识点,同时利用数码摄像机或智能手机拍摄载入了设计文件的硬件系统的测试过程,旨在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流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和增加其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制作的微课课件实例如图2所示。
2.2.3 学习应用阶段
基于对本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所造成缺陷的考虑,本方案计划在课程的学习应用阶段,以微课为驱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布置一批有一定的工作量,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任务,本课程的部分设计题目如图3所示。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每组3~5人,选定其中一个课程设计,合理分工,利用已经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开发工具,仿照其在课程进阶阶段所学习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流程,以“逻辑分析-代码编程-仿真分析”为内容,自行制作微课课件,在课堂中展示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最终由任课教师评价其微课作业的完成效果及优缺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部分学生制作的基于课程设计的微课课件如图4所示。
因此,在课程的学习应用阶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相关的软件开发工具多样化,包括Quartus II、Max+plus II、ModelSim等,软件功能较为丰富,因此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之外,不需要借助硬件实验箱或开发板,也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对硬件描述语言的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这也是学生能够以微课形式提交课程作业的必要条件。
2.2.4 课程复习阶段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涉及的技术领域较为宽广,学生需要通过对大量工程实例的学习、实践来积累经验。然而,这也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重点关注于电路设计方案及代码编程策略等方面的应用学习,从而忽视了对本课程内容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
因此,在课程的复习阶段,教师应该将微课课件凝练为知识点,并且通过对学生阐述和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来总结和归纳本课程的学习路线,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本方案的四个阶段相辅相成,顺序递进。将《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与微课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新的课程考核方式,达到强化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2.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特色
1)将微课概念引入工程应用类课程:《可编程逻辑器件》,进一步扩展微课的应用范畴,增加本课程的先进性、现代性和开放性;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能够改善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性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考核机制。
3)借鉴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丰富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学习过程,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以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提出了将微课概念引入本课程理论教学课堂的教改思路。在充分考虑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于数码摄像机或智能手机等常用设备,以及屏幕录制和视频处理软件,总结和归纳了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下一步工作中,作者考虑将微课应用于其他工程应用类的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微课在该领域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杨亚萍,朱仲杰,等.基于CDIO理念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龚学余,朱卫华,单长虹,等.“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4).
[3]陈力颖.《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课程实验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04).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
(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
《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关键词:翻转课堂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5
1 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专业课存在问题
我省许多理工类院校的光信息、光电类和大部分应用物理专业都开设《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重要专业基础或方向课,此课程:第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和探讨性;理论抽象,公式众多,有相当学术和技术含量的课程,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或概念和实际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第三,由于激光技术、光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器件层出不穷,与新现象、新理论、新器件、新应用有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地做出更新调整,
另外,《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涵盖知识点包括激光原理、激光技术两部分,知识点明确,可以用一个实验、一个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
2 翻转课堂在《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在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路线图f如图1)。主要由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部分组成。LMS作为教学实施的基础性管理学习平台,可提供教学资源、学习过程记录和互动场所。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
2.1 设计知识单元的策略
将课程按“知识块”分成8个教学单元,即:激光的基本机理,激光谐振腔理论以及激光振荡理论,连续和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选模技术,放大技术,稳频技术和激光短脉冲技术。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
2.2 设计课程微课
第一,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难点、重点),设计微课。第二,每个教学单元可分成若干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微课。第三,微课内容包括微视频、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通过微视频中的导读内容、课间练习和作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
2.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3.1 线上学习
第一,通过慕课学习。让学生假期在慕课平台查找与激光器件有关的知识,提前使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激光器件的结构框架,对激光器件的主要应用等有简单的了解,简单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学习。第二,通过微课学习。设置每周微课时间和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可采用填空或选择形式,每道题在截止日期之前允许学生提交3次,否则当次作业记为0分。另外,在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可以在讨论区发帖。由教师团队或学生讨论互动给出解答,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
2.3.2 课堂学习
第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实验”、“探究”等。第二,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具体分为五个环节:①明确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微课时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独立探究: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③协同学习:通过“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④交流展示:成果交流采用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⑤考核评定: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和课后学习各环节的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构成为“课间练习20分+每周作业15分+课后研究报告和小论文5分+讨论区及课堂活跃度10分+期末考试50分”。
2.3.3 课后学习
由课后的复习,学生定期的答疑,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和课程论文构成。
3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案例――以光学谐振腔(FP腔)为例
3.1 线上学习
首先利用微课介绍实验现象,给出FP腔的输出装置,给出了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接下来在微课上介绍描述上述激光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律。根据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时,光学FP腔的输出与输入光强之比为:
将光纤长度,折射率(n=1.48)代人,可得其自由谱宽为50CHz,利用变换式,可得自由谱宽为0.4nm,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一致。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课间提问,采用填空题:C02激光器波长为10.6um,当腔长L=lm时,自由谱宽为(),如果该激光器的光谱线宽度AVF=108Hz,则输出为单模还是多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间作业的提交。
3.2 课堂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腔端面反射率对输出特性的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为以小组,利用计算机对(1)式所描述的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将结果可视化,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从图上还可发现原本静止的图“动”了起来。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是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再次完成知识内化。将科学计算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可视化,学生对复杂的激光现象具有了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晦涩理论的理解。最后,介绍新实验现象的探索。前面我们详细学习了连续波入射情形下,光学FP腔的输出特性,自然会想到脉冲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脉冲激光入射到光学FP腔,其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和探索,得到当脉冲激光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时,其输出波形具有衰荡特征,从而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课后学习
以小论文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光学FP腔的激光器件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光学FP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FP在输出模式选择,光束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学院的激光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小论文撰写和提交。
4 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